真实的传奇——以《下南洋》为例浅析迁徙类题材的电视剧作

合集下载

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涉足南洋岛国?以当时的航海技术,人们是驾着怎样的船只经过怎样的航线,来到南洋?是什么推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离乡背井、远涉重洋?而一旦出洋,对于船舱中那一个个脆弱的生命来说,又意味着一趟多么凶险与艰难的旅途。

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都会纷纷移居海外。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这种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的移民浪潮史称“下南洋”。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参照物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半岛等地。

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下南洋在福建、广东、台湾一带也称“过番”,意指到南洋一带谋生。

中国人一次又一次大规模迁徙南洋的背后,大抵上有三大原因:一是为战乱和天灾所迫;二是因为政治、经济的原因;三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逐。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

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

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

南北朝时,五胡乱中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

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

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

“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

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躲避战乱,700多万中国人漂洋过海,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

清朝初年,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

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 (今泰国 ),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真实的传奇——以《下南洋》为例浅析迁徙类题材的电视剧作

真实的传奇——以《下南洋》为例浅析迁徙类题材的电视剧作

真实的传奇——以《下南洋》为例浅析迁徙类题材的电视剧作摘要:我国电视剧的产量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种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

其中,迁徙类题材电视剧作为新的题材形式以其真实的背景,传奇的故事吸引了众多观众,本文以《下南洋》为例,试图分析出迁徙类题材电视剧在剧情设计、人物塑造以及反映出来的独特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特色。

关键词:《下南洋》,迁徙,真实,传奇引言所谓迁徙题材电视连续剧,指的是以迁移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作品。

近年来,随着观众对电视剧内容取向的不断变化,迁徙类题材电视连续剧成为当前荧屏中活跃的电视连续剧题材之一,《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都备受观众喜爱。

这类电视剧在创作过程中都是以迁徙类的故事情节为主线,反映了人们在迁徙过程中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

电视剧《下南洋》自从在中央电视台8频道黄金时间播出以来,观众反响十分强烈。

该剧不仅真实的再现了广东、福建两省的民众到海外谋生的真实历史事实,同时通过电视剧《下南洋》的播出,也让观众了解到真实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文化艺术传承。

同时在这部电视剧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创作风格也成为迁徙类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典范。

对我国该类型电视剧的创作在内容呈现和风格把握方面提供了切实可循的实际经验。

一、真实的历史背景引发观众共鸣根据史料记载,南洋这个称呼的由来源于明、清时期。

南洋是我国在明清时期发展历程中对东南亚一带的一个整体的称呼。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南洋事实上不仅仅是指一个区域,而是涵盖了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的一个大范围的地理名词。

所以,南洋实际上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1。

在电视连续剧《下南洋》中,其所指的南洋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概念,包含了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及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的一个空间的范畴,电视剧中所指的南洋是相对于中国而言的。

电视连续剧《下南洋》在央视频道开播以来,观众对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好评始终不断。

一朝出走,再无归期,长眠在南洋墓园的异乡人天空之城

一朝出走,再无归期,长眠在南洋墓园的异乡人天空之城

一朝出走,再无归期,长眠在南洋墓园的异乡人天空之城文学的光亮思想的天空有品味有真知有深度有温度《下南洋》剧照图源网络墓碑上的名字文/刘欣作者前言:去年陪家公家婆同住,有机会从他们口中听到一些近百年来的陈旧往事,发现每个下南洋的华人背后都有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一旦他们离世,就不再有人知道了……清明节,我跟随丈夫去了靠近联邦地铁站的客家会馆,为他的外公——即家婆的父亲扫墓。

他可能是1891年出生,去世的年份是1949,当时政府还未提倡火葬,因此,他得以长眠在这个客家人的埋骨之地。

墓碑去年被翻新,刻着他和更早去世的独生子的名字,与相邻的一排排一片片墓碑一起,默默矗立在客乡的墓园中。

如今世间唯一对他有记忆的,只有他的女儿,而今九十岁的家婆了。

前几天,已有些许失智症的家婆还指着家公的背影问我:“这个男士是谁?是我的丈夫吗?”我说:“你说呢?”她说:“是我的丈夫吗?我觉得他是我的爸爸。

”近期记忆已经模糊的家婆,远期记忆却清晰如昨。

不太认得结婚六十八年的丈夫,却在回想起父亲时,露出小女孩的神态。

“我爸爸对我很好的,他四十岁才有我这个女儿嘛,很疼我的!”“他当年时自己来南洋的吗?为什么要来呢?”“他当年自己一个人下南洋,他在家乡的时候喜欢一个女孩子,他的妈妈不肯给他娶,他生气,就下南洋了。

”作者家婆家乡是客家人聚居地梅县一个叫畲坑的地方,现在好像改名为畲江镇了。

外公姓陈,网上搜索了一下,得知“陈魁十三世孙陈千一郎于明万历年间与其子兰乡、兰碧从福建迁入梅县龙岗堡,后其曾孙陈弘新又率族人迁至畲坑江头村。

”一代代艰难迁徙的客家人好不容易从福建到广东,从龙岗堡到江头村地安顿下来,他居然负气出走,远离了自己的家乡和母亲。

母亲为何要反对他的感情?他所爱的那个女子该有多好呢?他们有过怎样的爱意,以至于使他竟然割舍亲情来表达抗议呢?离开之后,这个女子是嫁给了别人,还是为他哭泣又等待一生呢?而他的母亲,又是从哪天开始意识到自己竟然永远与独生子别离了呢?无人知晓。

重重迷雾锁南洋——基于纪录片《下南洋》引发的思考

重重迷雾锁南洋——基于纪录片《下南洋》引发的思考

重重迷雾锁南洋——基于纪录片《下南洋》引发的思考作者:姚若琦来源:《大经贸》 2020年第2期姚若琦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00【摘要】南洋是在中国历史上以中国为本为对东南亚地区的称呼,“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三次著名的人口大迁徙,但与后者不同的是,“下南洋”是国家间的迁徙移民,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下南洋”的?他们又为什么要“下南洋”?历史上真实的“下南洋”究竟是什么样的,南洋华人的生存境遇究竟如何?纪录片《下南洋》让我们从另一面走近历史。

【关键词】下南洋南洋华人移民引言南洋华人以其悠久的历史、庞大的人数、在所在国较为出色的经济政治实力成为如今全球华人群体中最为重要的一支。

历史上我们将中国人远渡南海到达如今东南亚地区的人口迁徙行为称为“下南洋”,在大批的移民中有荣归故里的,也有留居在当地经过几代的传承或与当地通婚同化或保持中华民族本质的华人后代。

这其中不乏传奇的故事,自然也少不了传奇而又伟大的人物,给如今的我们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或者影视创作上都留下了丰富的题材和角度。

只是在如今看似安乐和辉煌的表面背后,对华人的针对和敌视从未停止,历史上真正的“下南洋”更是一段由血泪编织而成的悲凉故事。

通过纪录片《下南洋》对于南洋华人的呈现,引发了对这个领域的一点思考,记述如下。

一、何处是“南洋”南洋,作为一个中文地理词语,今日解释是在当时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背景下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在中国历史资料中,也有以江苏为界将我国沿海地区分为南北洋,自然与北洋相对的海域便是南洋:"南洋起厦门,包汕头、台湾、潮阳、甲子门、四澳、虎门、老万山、七洲洋,直抵雷环为一截。

"[1]纪录片《下南洋》中主要记录的地点则不包括与中国接壤的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指的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太平洋上散步的千百个岛屿上的国家,其中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为例。

客家人下南洋的故事

客家人下南洋的故事

客家人下南洋的故事《客家人下南洋的那些事儿》咱今天就来唠唠客家人下南洋的故事,这可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呢。

说起客家人下南洋,那真的是一部大写的“闯荡史”。

过去啊,咱客家的先辈们在老家可能是因为各种原因,日子过得不那么宽裕,听说南洋那边有机会,就咬咬牙、跺跺脚,带着一股闯劲儿,踏上了那遥远的旅程。

你想想,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坐个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

他们得坐船,在海上漂啊漂,那一路上的颠簸、风浪,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没准还会遇到个海盗啥的,那真的是得把胆儿提到嗓子眼儿。

到了南洋,人生地不熟的,语言还不通。

但咱客家人厉害呀,有着那股子顽强的劲儿。

不会说当地话就慢慢学,从一个词一个词开始,慢慢能和当地人交流了。

一开始可能只能干些粗活累活,可他们不怕辛苦,一点点积累,慢慢地在那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我觉得他们就像是一群勇敢的冒险家。

比如说吧,有个客家先辈到了南洋后,想着得找点生计。

一开始他就去码头扛大包,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可他不放弃呀,边干边观察,后来发现做小买卖有搞头。

于是从摆个小摊开始,一点点把生意做大。

这中间肯定遇到不少困难,但他都咬牙扛过来了,最后还真就做出了一番事业。

还有些客家人在南洋遇到了老乡,那可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大家就互相帮忙、互相扶持,一起在那艰苦的环境中打拼。

他们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一个好汉三个帮。

”在异乡,这种团结的力量真的很重要。

现在想想,客家人下南洋的这段历史真的很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他们的勇敢、坚持、团结,都是我们应该传承的精神品质。

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先辈们的付出和努力。

总之,客家人下南洋的故事丰富多彩,充满了酸甜苦辣。

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部精彩的电视剧,让人感慨万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希望我们都能记住这些先辈们的故事,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呀!。

书写崇高而庄重的人生

书写崇高而庄重的人生

书写崇高而庄重的人生作者:胡明刚来源:《文化交流》2011年第08期央视大戏“迁徙三部曲”——《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以其独特的叙事和精良的制作,成为中国电视剧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系列之一。

《走西口》和《下南洋》两部作品均出自以宏大叙事见长的女编剧廉越笔下。

《走西口》荣获了“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最具影响力电视剧”奖等多项重大奖项。

《走西口》和《下南洋》廉越1974年出生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可谓是标准的70后。

幼年的她曾和姥姥一起生活在大凌河畔的一个小县城里,直到上小学才回到城里父母身边。

读高一的时候,16岁的廉越写出《妮妮和芨芨草》电视剧本,参加了辽宁电视台的剧本征集评奖活动,获得一等奖,被顺利地拍摄播放。

她的另一个电影剧本《太阳雨》得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剧作家胡景芳老师首肯,并投寄给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由此结识了时任中国儿影文学部主任的张之路老师。

张老师写了整整三页热情洋溢的回信,给与鼓励并提出中肯的意见。

他们扶持她走上真正的编剧道路。

上世纪90年代初,廉越到北京求学,先后创作了《哥哥的雕像》《电话里的妈妈》《扬起你的笑脸》等电影剧本,获得多项全国大奖,其中《电话里的妈妈》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扬起你的笑脸》获得第四届夏衍电影文学奖等诸多国家级奖项。

时年26岁的廉越,是中国电影文学最高奖——夏衍电影文学奖设奖以来最年轻的获奖编剧。

廉越一路走来,从一颗破土而出的文学幼芽,成长为今天的金牌编剧,让她感念的人很多,其中念念不忘的是她的“老祖”。

廉越说,《走西口》中“翠儿”的人物原型实际上就是她的老祖。

童年时,廉越只见过老祖一次,当时她90多岁了,白发苍苍,精神矍铄,对廉越十分疼爱。

老祖17岁那年,被娶来为病入膏肓的高祖——80多岁的清末武举人廉五爷子冲喜,但喜没冲成,高祖撒手西去,临死前嘱咐家族的人要善待她。

老祖一直守了80多年活寡,一生寂寞清苦。

一想到老祖,一看到翠翠,廉越总是欷歔不已。

《下南洋》导演或开拍客家人印尼落地生根纪录片

《下南洋》导演或开拍客家人印尼落地生根纪录片

《下南洋》导演或开拍客家人印尼落地生根纪录片
本刊辑
【期刊名称】《八桂侨刊》
【年(卷),期】2014(0)2
【摘要】据印尼《星洲日报》报道,《下南洋》纪录片总导演周兵有意与印度尼西亚客属联谊总会合作,开拍客家人下南洋、在印尼落地生根的历史纪录片。

周兵近日前往拜会印尼千禧国际集团总裁林仲平、印尼长友集团董事长黄一君、Magma 电影制作公司董事吴协和、中华总商会理事会主席关民权、印尼客属联谊总会总主席叶联礼等人。

【总页数】1页(P33-33)
【关键词】客属;客家先民;电影制作;中华总商会;理事会主席;黄一;勿里洞;帝汶岛;巨港;三宝垄
【作者】本刊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658
【相关文献】
1.印尼山口洋的客家人——海外客家人的社会变迁之一 [J], 曹云华
2.印尼棉兰的客家人——海外客家人的社会变迁之三 [J], 曹云华
3.梅州台大型纪录片《丝路南洋》在马来西亚开拍 [J], ;
4.再华化与印尼华人的身份重构——以印尼客家人为中心的考察 [J], 叶丽萍
5.早期下南洋的永定下洋华侨落地生根研究 [J], 张佑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声乐影视论文选题

声乐影视论文选题
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艺术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5.23.x
艺术创新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5.23.x
蒙太奇手法在拍摄中的应用.x
表演技巧在音乐剧中的重要性.
解析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
论三木稔古筝作品集“山__水”的艺术特色.
论中西方电影在审查与分级制度中的差异.
论古筝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李安电影.
配音演员保持灵猴的配音状态.
钢琴和电子琴在教学及演奏中的异同.wps
钢琴弹奏风格把握开题报告.
钢琴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力的关系.
钢琴演奏者舞台心理素质的培养+开题报告.rar
钱钟书小说集《人·兽·鬼》与夏目漱石小说《我是猫》的讽刺艺术.x
青歌赛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探索.
论钢琴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力的关系开题报告.
论音乐院校学生素质的提高.
试论歌曲《牛郎织女》的学习体会.
试论省级卫视自制偶像剧的作用及未来发展.
试论肖邦对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影响.
试论贺岁档电影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影响+开题报告.rar
试论贺岁档电影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影响开题报告.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x
对于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之我见.
对塑造《赵氏孤儿》剧中太后人物形象的对策思考.
对蒂姆伯顿怪诞影视创作的解读.
小成本艺术片前景分析开题报告.
小说改编电影研究---以郭敬明为例.x
少数民族歌曲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性.
山东筝派古筝艺术浅谈.
巴伯作品中的多元化音乐风格.
师恩如歌毕业音乐会总结.
广东电视剧的岭南文化特色研究.
浅析剧场灯光与演播厅灯光的相对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的传奇——以《下南洋》为例浅析迁徙类题材的电视剧作摘要:我国电视剧的产量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种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

其中,迁徙类题材电视剧作为新的题材形式以其真实的背景,传奇的故事吸引了众多观众,本文以《下南洋》为例,试图分析出迁徙类题材电视剧在剧情设计、人物塑造以及反映出来的独特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特色。

关键词:《下南洋》,迁徙,真实,传奇引言所谓迁徙题材电视连续剧,指的是以迁移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作品。

近年来,随着观众对电视剧内容取向的不断变化,迁徙类题材电视连续剧成为当前荧屏中活跃的电视连续剧题材之一,《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都备受观众喜爱。

这类电视剧在创作过程中都是以迁徙类的故事情节为主线,反映了人们在迁徙过程中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

电视剧《下南洋》自从在中央电视台8频道黄金时间播出以来,观众反响十分强烈。

该剧不仅真实的再现了广东、福建两省的民众到海外谋生的真实历史事实,同时通过电视剧《下南洋》的播出,也让观众了解到真实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文化艺术传承。

同时在这部电视剧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创作风格也成为迁徙类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典范。

对我国该类型电视剧的创作在内容呈现和风格把握方面提供了切实可循的实际经验。

一、真实的历史背景引发观众共鸣根据史料记载,南洋这个称呼的由来源于明、清时期。

南洋是我国在明清时期发展历程中对东南亚一带的一个整体的称呼。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南洋事实上不仅仅是指一个区域,而是涵盖了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的一个大范围的地理名词。

所以,南洋实际上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1。

在电视连续剧《下南洋》中,其所指的南洋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概念,包含了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及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的一个空间的范畴,电视剧中所指的南洋是相对于中国而言的。

电视连续剧《下南洋》在央视频道开播以来,观众对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好评始终不断。

加之以前播出《闯关东》、《走西口》两部迁徙类题材的电视剧,观众对这类题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南洋》真实再现了在当时历史发展背景下,客家人民背井离乡前往南洋谋生的历史真实经历。

在前往南洋谋生的过程中,客家百姓不仅将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带到了南洋,同时也将客家的文化艺术特色传承到南洋。

清末民初福建、广东两省的民众为了生存,辗转迁徙到海外谋生,依据这段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经历,广东电视台创作出了38集电视连续剧《下南洋》。

该剧以真实历史为故事背景,这段经历至今成为客家人们心中难以演说的历史记忆2,由此也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为了更清楚的还原历史背景,为了更好的凸显出客家百姓前往异国他乡谋生的经历,该1刘德生.世界地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李琳.看电视剧《闯关东》谈人口迁移的原因[J].地理教育,2009(03).剧对南洋地区的文化和艺术特色也进行了概述,并将福建和广东地区百姓前往南洋谋生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真实的阐述。

通过这段阐述,让观众能够对客家人民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经历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也为更好的理解《下南洋》这部电视连续剧作品的真实内涵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持。

所以在电视连续剧《下南洋》这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其创作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这部电视剧作品,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促使观众能够与广大客家人民一起回顾这段难以忘却的历史经历,对这段铭记在历史的不朽经历产生赞叹之情。

不仅电视剧《下南洋》再现了真实的历史背景,《闯关东》、《走西口》这两部迁徙剧也是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

《闯关东》描写的是19世纪末,黄河下游一直遭受灾害,清政府却仍然坚持闭关,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不顾禁令,“闯”入了东北。

《走西口》描写的是清朝山西地区由于频繁出现自然灾害,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很多人口到外谋生。

这种迁徙不是简单的一种生理现象,而是一种受到经济、政治、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

不难发现,浅析类题材的电视剧都是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迁徙过程中的重重磨难创作出精彩传奇的故事,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以人物命运为结构线索,讲述传奇故事在当前的迁徙类电视连续剧中,除了《下南洋》,还有《闯关东》和《走西口》。

这些都是迁徙类电视连续剧的代表作品。

在进行迁徙类题材电视连续剧的创作过程中,不仅充分的融入了当时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同时展现迁徙过程中人物命运的起起伏伏,讲述传奇的迁徙故事。

电视剧《下南洋》首先是对下南洋的背景进行了简单的铺垫。

追述起来,其实要谈起我国客家人民“下南洋”的历史源头,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久远也非常漫长的过程,因此也不可能将这个过程非常简单的通过几集时长,乃至简单的几个镜头来进行呈现。

所以在进行《下南洋》这部电视连续剧的结构设置上,对于下南洋的历史背景问题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交代,并没有在这部分上浪费太多的笔墨。

此类题材的电视剧重点在于对迁徙中的人物的塑造,在《下南洋》中,主人公简肇庆的出场是源于他父亲的现身。

主人公简肇庆的父亲简阳春其实是一名靠运送侨批(特殊用语,需要脚注解释其意思)3起家的华侨,选择华侨的身份来作故事情节的背景,对简肇庆在后来为什么会背井离乡前往南洋进行谋生埋下了伏笔。

在《下南洋》整个剧集的结构设置上以迁徙过程为架构,中间穿插的人物命运的经历正是电视剧要表现的重点。

导演在结构设计方面匠心独具,其将迁徙的过程与人物的命运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整个故事情节的有效开展,从而促使每一集连续剧的故事情节实现环环相扣,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展开做好了充分的情节铺垫。

随着简肇庆年纪的长大,他对父亲职业的理解也在不断的加深。

简肇庆的父亲是一名华侨,是游走于中国和南洋地区之间的华侨,也是水客。

水客是指专门奔走于南洋与唐山(即中国内陆)之间,为华侨、侨眷带钱、带信、带物,沟通海内外关系的人。

从事这一特殊职业人深知华侨们用劳苦血汗积蓄分文寄回老家,上奉父母下养妻儿的不易,因此批价公平,丝毫不贪。

水客们这种自强不息、不折不挠的故事感人至深,其情景至今令老华侨们难忘。

所以在进行《下南洋》故事情节的设计方面,在结构安排上导演专门安排了简肇庆的父亲简阳春的水客身份,这也使得故事情节的展开具有了一定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结构安排中,简肇庆的命运就与南洋有扯不断的联系。

随着故事情节开展,简肇庆依从父亲去了南洋。

在这个过程中,简肇庆不幸在船上丢失了签证,因此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被送到了南洋地区的一座锡矿,并从此与其家人失去了联系。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洋的矿主为了更好的控制住工人,在当地创立出一种只能用于在锡矿中流通的“猪仔3闽南话把书信叫“批”,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

币”,以实现更好对矿工控制的目的。

简肇庆在从事矿工工作的过程中,亲眼见证了南洋地区矿主对矿工的苛刻和剥削,这也为简肇庆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奋起反抗奠定了基础。

在《下南洋》中,就通过对简氏父子的形象塑造,打造出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具有强烈爱国心和进取心的简氏父子的个性特征。

其他迁徙类题材电视剧也是多以人物命运推动情节的发展。

《闯关东》是以人物的命运展开三个阶段的迁徙。

首先是在闯关东的路上,其次是朱开山在大金沟经过无数次风险淘金回到家中的各种变故,最后由于兵祸,老朱家又不得不迁徙到齐齐哈尔转战到哈尔滨。

《走西口》亦是如此,以人物命运为主展开三个阶段的迁徙。

一是田青到口外经商致富,经历了重重困难,赎回了田家大院的过程。

二是田青从为了家庭经商转到为了救国走上了革命道路的历程。

三是以田青和若干女性的感情纠葛。

三、血脉相承的人物关系在进行迁徙类题材电视连续剧的创作过程中,不仅充分的融入了当时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同时也对剧中的人物形象设置和人物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呈现。

迁徙电视剧中往往以血脉亲情为主进行人物关系的设置。

在《下南洋》中,首先是简阳春和简肇庆父子。

这对父子是作为核心人物贯穿电视连续剧的始终。

在进行这对父子的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这对父子的身上同时也兼顾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任务。

所以在对简阳春和简肇庆父子的个性表现上,编导通过巧妙设计促使二者具有同样的性格特点,这也为凸显出《下南洋》的主题设置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效果。

在电视连续剧《下南洋》中,对人物角色的塑造十分到位,在这部电视连续剧中,塑造出来不同个性的人物。

《下南洋》这部戏里不仅描述了简阳春、简肇庆父子,还塑造了邝秋菊,唐阿泰这对生死鸳鸯,同时,对女革命党朱瑾的描述也十分到位。

通过这些人物的不同个性,也为推动《下南洋》在进行影视剧情节设计以及推动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在整个《下南洋》的故事情节设计过程中,简阳春和简肇庆虽然是不同的两代人,但是他们同样与南洋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同时也同时是为着民族的尊严而奋斗着,所以正是这样的两父子促使《下南洋》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故事情节得以有效的开展。

在故事结构设计上,虽然这部电视连续剧的结构相对简单,但其安排了多条线索来实现对主题的打造。

在剧中,简氏父子前仆后继的奋斗与抗争,事实上也正是对客家人们顽强拼搏精神的一种呈现。

通过简氏父子在故事情节中的角色设置,表现出来在南洋与大陆见这种独特的关系脉络。

简氏父子一个是专送侨批的,一个是奋起废除“猪仔币”的。

简阳春和简肇庆虽然是两代人,但是他们在奋争的过程中都是为了赢得华工的尊严而战。

这种对民族尊严的抗争既联系他们父子命运,也同时构成了时代纵线。

在这样的脉络呈现下,辛亥革命前后的殖民统治者和国内的军阀官僚,成了简阳春和简肇庆父子两代的共同敌人,于是这也直接推动了简氏父子在《下南洋》中与统治者之间展开了生死卓绝的奋斗。

正是由于两代人的这种人物命运和故事走向,才促使电视连续剧《下南洋》中能够通过“送侨批”和“废除猪仔币”贯穿整个电视连续剧的始终,将大陆与南洋间的关系进行了鲜明的呈现。

通过这种呈现效果,也促使电视连续剧《下南洋》中的电视剧设置的结构与主题思想形成了一致。

在《闯关东》和《走西口》中,也运用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进行迁徙历史时代背景的营造。

首先是在《闯关东》中,通过对不同的人物形象的打造,对特定的迁徙电视连续剧拍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有效的营造。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闯关东》和《走西口》虽然都是迁徙类的电视连续剧,但其通过在两部电视剧作品中营造出不同的主人公个性,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时代背景特征4。

4朱利祁.迁徙题材电视作品的尝试与开掘——谈电视剧《闯关东》的策划与创作[J].当代电视,2006(11).四、重视对本土文化的展现迁徙题材电视剧不仅展现了真实的历史背景,以及迁徙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对迁徙过去的本土文化更是尤为重视。

在迁徙的过程中,不只有饱受痛苦折磨的人们,还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迁徙过去的也不只是辛苦劳累,还有他们特有的本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