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1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1 引言------------------------------------ -5 -1.1 设计思想 -------------------------------- - 5 -1.2 设计背景 -------------------------------- - 5 -1.3 参考文献 -------------------------------- - 6 -2 系统概述---------------------------------- -6 -2.1 系统设计原则 ----------------------------- - 6 -2.2 系统目标与运行环境 --------------------------- - 7 -2.3 需求分析 -------------------------------- - 8 -3 系统总体设计------------------------------ -10 -3.1 系统物理结构------------------------------ -11 -3.1.1 系统流程图 ------------------------------ -11 -3.1.2 技术要求----------------------------- - 13 -3.1.3 系统体系结构-------------------------- - 14 -3.2 子系统功能描述及实现 ------------------------- - 14 -3.2.1 系统总体结构-------------------------- - 14 -3.2.2 子系统结构---------------------------- - 14 -3.3 各子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 21 -3.3.1 信息输入模块- -------------------------------------- - 21 -3.3.2 信息修改模块-------------------------- - 21 -3.3.3 信息查询功能-------------------------- - 21 -3.3.4 信息分析功能-------------------------- - 22 -3.3.5 信息输出功能-------------------------- - 22 -3.3.6 其它功能----------------------------- - 22 -3.4 软件结构图- ---------------------------------------------- -24 -3.4.1 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 --------------------------------- - 24 -3.4.2 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 - 25 -4 开发过程---------------------------------- -26 -4.1 系统开发环境 ----------------------------- - 26 -4.2 总体进度计划 ----------------------------- - 26 -4.3 经费预算 -------------------------------- - 27 -5 软件设计标准-------------------------------- -27 -5.1 用户界面-------------------------------- -27 -5.2 硬件接口-------------------------------- -28 -5.3 系统架构 ------------------------------- - 28 -5.3.1 B/S/D 架构的优势- ---------------------------------- - 29 -5.3.2 B/S/D 架构的Web应用解决方案的优势------------ -30 -5.3.3 B/S/D 结构中各部分的分工-------------------- - 32 -6 关键技术介绍------------------------------ -37 -6.1 基于B/S/D三层体系结构的运行环境------------------ -37 -6.2 数据后台MSQL的技术特点--------------------- -38 -6.2.1 MySQL勺定义-------------------------- -38 -6.2.2 主要特征---------------------------- - 39 -6.2.3 稳定性要求---------------------------- - 40 - 6.3 J AVA技术的应用---------------------------- -41 -6.3.1 Servlet 技术-灵活的服务器端应用程序------------ - 41 -6.3.2 Java Beans 技术-组件开发概念 ----------------- - 45 -6.4 采用基于构件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 46 - 6.5 开发工具------------------------------ - 47 - 6.6 局域网总体设计方案------------------------- - 47 -6.6.1 网络设计原则 --------------------------- - 47 -6.6.3 网络拓扑结构 --------------------------- - 48 -6.6.4 网络设备的选型 ------------------------- - 48 -6.6.5 路由器配置 --------------------------- - 49 -6.6.6 交换机配置 --------------------------- - 52 -6.6.7 Internet 防火墙和系统安全设计------------------- - 58 -6.6.8 防火墙 ----------------------------- - 59 -6.6.9 病毒防护系统 --------------------------- - 62 -6.6.10 服务器系统概述------------------------- - 63 -6.6.11 整体方案设计说明----------------------- - 67 -6.6.12 主要设备一览表------------------------- - 68 -7 项目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69 -7.1 项目管理 ------------------------------- - 69 -7.2 系统开发与实施控制------------------------ - 74 -8 数据结构与设计----------------------------- -82 -8.1 数据结构-------------------------------- -82 -8.2 数据设计------------------------------ - 83 -8.2.1 数据结构设计 --------------------------- - 83 -8.2.2 数据库设计 --------------------------- - 83 -8.3 数据字典 ------------------------------- - 84 -8.3.1 数据流词条描述 ------------------------- - 84 -8.3.2 逻辑结构------------------------------ -84 -8.3.3 数据库组成 ----------------------------- -85 -8.4 系统安全-------------------------------- -87 -8.4.1 系统安全------------------------------- -87 -8.4.2 数据安全------------------------------- -88 -8.4.3 后备与恢复----------------------------- -89 -8.4.4 出错处理------------------------------- -89 -9 应用系统安装、测试和验收---------------------- -90 -9.1 安装- ---------------------------------------------------- - 90 -9.1.1 安装调试计划-------------------------- - 90 -9.1.2 注意事项---------------------------- - 91 -9.1.3 安装调试报告-------------------------- - 91 -9.2 测试- ---------------------------------------------------- - 91 -9.2.1 测试目的---------------------------- - 91 -9.2.2 测试组织---------------------------- - 91 -9.2.3 测试方法---------------------------- - 91 -9.2.4 测试内容---------------------------- - 92 -9.2.5 测试报告---------------------------- - 92 -9.3 验收---------------------------------- - 93 -9.3.1 文档验收---------------------------- - 93 -9.3.2 应用系统软件的验收----------------------- - 94 -9.3.3 验收报告---------------------------- - 94 -9.3.4 需提交用户的文档--------------------------- -94 -9.3.5 项目验收方式与依据------------------------- -94 -10 培训计划-------------------------------- -95 -10.1 培训目标------------------------------ - 95 -10.2 培训内容------------------------------ - 95 -10.3 培训方式------------------------------ - 96 -10.4 培训地点------------------------------ - 96 -10.5 培训计划------------------------------ - 96 -11 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体系----------------------- -97 -11.1 终身维护------------------------------ - 97 -11.2 快速响应的能力-------------------------- - 97 -引言1.1 设计思想首先将其定位为“ GIS 应用系统”。
智慧环境监测系统设计设计方案

智慧环境监测系统设计设计方案智慧环境监测系统设计方案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对于环境监测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智慧环境监测系统是一种应用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结合,对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的系统。
本文将设计一种智慧环境监测系统,旨在提供高效、准确的环境监测和数据分析服务。
系统设计方案:1. 系统架构:智慧环境监测系统的核心是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和数据收集设备将环境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服务器。
云端服务器上具有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功能,可以对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生成相应的报告和可视化图表。
2. 硬件设备:(1)传感器:选择合适的环境传感器对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噪音等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
传感器应具有高精度、可靠性高、稳定性好的特点。
(2)数据采集设备:将传感器采集的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并传输到云端服务器。
数据采集设备需要具备低功耗、容量大、稳定性好的特点。
(3)服务器:选择云端服务器作为数据处理和存储的平台。
云端服务器需要具备高性能、高可靠性、可扩展性强的特点。
3. 软件设计:(1)数据采集与传输软件:设计数据采集与传输软件,实现对传感器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
数据采集与传输软件应具备高效、稳定、可靠的特点。
(2)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应具备高性能、高效率的特点,并能够生成相应的报告和可视化图表。
(3)用户界面软件:设计用户界面软件,实现用户对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和管理。
用户界面软件应具备友好、简洁、易用的特点。
4. 系统功能:(1)实时监测:实时采集和监测环境因素的数据,包括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噪音等。
(2)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生成数据报告、趋势分析。
(3)报警与预警:根据设定的阈值,当环境数据超出预设范围时,系统能够及时发出报警和预警信息。
(4)历史数据查询:提供历史数据查询功能,使用户能够查询历史环境数据并进行分析。
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一、引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成为了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环境监测系统作为获取环境信息的关键手段,其设计与实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环境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一)监测对象和参数环境监测的对象涵盖了大气、水、土壤、噪声等多个方面。
对于大气,需要监测的参数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对于水,要监测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含量等;土壤则关注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噪声方面则是声压级等参数。
(二)监测范围和精度要求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监测范围可能从局部区域如工业园区到城市甚至整个流域。
精度要求也因监测目的而异,例如对于空气质量预警,可能需要高精度的实时监测数据;而对于长期的环境趋势分析,相对较低的精度也能满足需求。
(三)数据采集频率和传输方式高频的数据采集有助于捕捉环境参数的快速变化,但也会带来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压力。
传输方式需要考虑可靠性、成本和实时性,常见的有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卫星通信等。
三、环境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一)传感器选型与布局根据监测对象和参数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例如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气体检测,分光光度计用于水质分析。
传感器的布局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均匀性和代表性,采用网格化、分层等方式进行布置。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单元数据采集单元负责将传感器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初步的滤波和放大处理。
处理单元则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校准、修正和异常值检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通信模块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或监控终端。
这需要考虑通信距离、带宽、功耗等因素,常见的如 GPRS、LoRaWAN、NBIoT 等。
(四)电源管理由于环境监测系统通常部署在野外或无人值守的场所,电源供应是一个关键问题。
可以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结合电池的方式,或者通过市电接入并配备不间断电源(UPS)以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版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设计实施方案

版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设计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和目的当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作为地球上唯一可居住的星球,人们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传统的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存在数据收集周期长、数据精度低、成本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和实施一个综合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本项目的目的是设计和实施一个集数据收集、分析、展示和管理于一体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以提供准确、实时、全面的生态环境数据,为决策者和公众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系统设计1.数据收集:系统将整合各类生态环境监测设备,如大气气象监测设备、水质监测设备、土壤监测设备等,通过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实时采集环境数据。
2.数据传输:系统设计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通道,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传输方式可以使用有线网络或者无线网络技术,如以太网、WiFi、蓝牙等。
3.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中心,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
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计算和建模,提取有用的信息和规律。
4.数据展示:将处理和分析后的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决策者和公众。
可以通过图表、地图、动态展示等形式将数据展示出来,帮助用户快速了解环境状况。
5.数据管理:设计一个可靠的数据管理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备份和管理。
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并提供数据查询、统计和导出等功能。
6.报警机制:当环境数据异常时,系统能够通过短信、邮件或者手机APP等方式及时向相关人员发送报警信息,以便快速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项目实施计划1.需求分析:明确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与相关部门和用户进行沟通和讨论,收集用户需求和意见。
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包括系统的架构设计、模块划分、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等。
3.硬件和软件采购:根据系统设计的需要,选择和采购适合的硬件和软件设备。
环境监测设计方案

环境监测设计方案环境监测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日益稀缺,环境保护和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
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保护环境的监测手段。
二、设计目标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高效可靠的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各项指标,并及时报警和记录,以助于在发生突发事件或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三、设计内容1. 系统架构设计:本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以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可靠性。
核心监测设备分布在各个监测点,并通过云平台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存储。
2. 监测点布局设计:根据实际需要,在重要的环境污染源附近设置监测点,包括工业区、居民区、水源地等。
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并要确保监测点的覆盖面积和监测指标的全面性。
3. 监测设备选择:根据不同的监测指标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包括气体传感器、水质传感器、土壤监测仪等。
这些设备应具有高精度、稳定性强等特点,并且能够实现远程监测和数据传输。
4. 数据传输和存储:监测设备通过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数据传输到云平台。
云平台将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并提供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功能。
5. 报警和记录:监测系统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应能自动发出报警信号,并及时记录相关数据。
报警方式可以选择声光报警、短信报警等多种方式,以便及时通知相关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设计优势1. 高效可靠: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可靠性。
监测设备具有高精度和稳定性强的特点,能够实现实时监测和远程传输。
2. 全面覆盖:根据实际需要布局监测点,以确保监测指标的全面性和监测范围的广泛性。
3. 数据分析:通过云平台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供相关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功能,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环境状况。
4. 快速响应:系统能够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并记录相关数据,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的系统设计

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的系统设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环境监测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过程涉及到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等多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一套合理的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系统显得十分必要。
一、系统需求分析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的系统应该能够满足以下需求:1.实时性:系统需要及时采集数据,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和分析。
2.准确性:系统需要采用高精度的监测设备,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3.可靠性:系统需要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系统的可操作性。
4.易用性:系统需要简单易用,操作方便,不需要过多的培训和学习成本。
5.可扩展性:系统需要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以便于增加新的监测点和监测指标。
二、系统设计方案基于以上需求,一个完整的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系统应该具备如下模块:1.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其需要接入多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以实时采集环境数据。
该模块的硬件需要具备高精度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和数据传输模块等。
2.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是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模块,其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模块需要应用多种算法和技术,包括信号处理、数据清洗、数据挖掘和模型建立等。
3.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是系统中存储数据的模块,其需要支持高速读写,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可恢复性和可扩展性。
数据存储模块可以选择相关的数据库存储技术,例如MySQL、MongoDB等。
4.数据呈现模块数据呈现模块是系统中展示数据的模块,其需要支持实时展示和历史展示。
数据呈现模块可以包括数据可视化、报表生成和在线分析等。
5.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是系统中管理模块的模块,其需要支持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设备管理等。
系统管理模块可以采用Web管理平台,其可以实现远程管理和设备监控等。
三、系统实施方案在实施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系统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监测站点:监测站点需要选择在环境状况差异明显的地区,以便于探测出环境问题的变化和趋势。
环境监测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建设

环境监测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建设1基本理论研究1.1土壤环境本文所讲的土壤环境是指影响土壤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
主要强调可供观察、变化周期短的相关因素,例如气候条件、生物因素、时间因素。
其中,气候条件是指不同气候带的土壤能够显示有特色的特征;温度和水分的不同影响风化和沥滤程度;风可以移动沙子和其他碎粒;降水的类型和数量影响土壤形成,协助了发展不同土壤剖面;季节和日常温度波动影响土壤动力、冰冻和融化时风化影响水的效力是一个打破岩石和其他结实物质的作用结构;温度和降水率影响生物活动、化学反应速率和其他植物被覆的种类。
生物因素是指植物、动物、真菌、细菌与人类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动物与微生物混合土壤并形成洞穴与孔隙,使得水汽与气体能够在土壤内移动;植被也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其可以避免雨水冲刷土壤表面防止表面径流(surfacerunoff);植物也可以遮蔽下方土壤,使土壤保持较低温度与降低蒸发散量进而保留更多的水分;植物也会借由蒸散作用(transpi-ration)来加速土壤水分的散失,可以合成新的化学物质,借此来打破或者形成土壤颗粒;植物的根系会在土壤中形成通道[1];人类的活动亦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包括借由移除土壤的植被使得土壤被冲蚀;混合不同土壤层,使得被翻搅至上层为风化的土层开始风化,并重新开始土壤的形成过程。
时间因素是所有因素中必须的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变化特征依赖于其它的形成因素,土壤的形成需要时间,并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影响,土壤是在不断变化的。
1.2土壤信息系统土壤信息系统是指由土壤资料建立起来的数据库语言与软件系统。
可用以指导施肥、灌溉、土壤管理,也可对土壤的性状改变进行监测、预报、调控,是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2技术平台构成2.1基础信息平台基础信息平台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RS,GPS和数字化控制系统(DigitalControlSystem,DCS)等技术手段,快速采集相关的自然地理信息,社会经济属性信息等数据,结合计算机网络,GI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建立空间数据库及其对应的属性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有效存储管理。
(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EMIMS方案

(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EMIMS方案目录第一章项目分析21.1系统概述22.2项目分析22.3设计原则3第二章 EMIMS功能介绍63.1系统功能概述63.2环境监测系统功能介绍7第三章 EMIMS系统说明124.1 系统结构124.2 系统设计思路134.3 软件系统的组成144.4 数据处理子系统144.5 Web信息发布子系统154.6 Web GIS地理信息子系统164.7 视频图像处理子系统184.8 多媒体大屏幕显示子系统20第一章项目分析1.1系统概述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EnvironmentalMonitor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简称EMIMS系统,是专门针对环境监测项目设计的实时环境监测系统,它通过与现场监测设备连接实现实时智能全天候监测。
EMIMS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集水质、污染源、大气等环境监测和控制,以及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信息发布等等为一体的综合环保环境监测信息平台。
可以无缝、灵活、低成本的方式适用于国家、省、市、区/县各级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及其它污染源的监测项目中。
EMIMS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集现今高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无线/有线网络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等等多种技术为一体,可全面实现大气、水源及其它目标污染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从实时数据、数据分析、数据管理、信息发布直至生成监测报告,解决所需全程随行,实现实时监测数据资料的全面管理、准确把握方向动态,综合报表分析功能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同时通过直观的现场视频监控,为决策提供关键信息。
2.2项目分析目前,阜宁县有大小水污染源、烟气污染源以及地表水监测点数十个,但其监测的数据基本分散在各处,没有上收到监测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和归口,导致环保监测部门很难及时有效的对各污染源进行监控管理。
EMIMS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满足将所监测的污染源排放口的水质、流量和气污染源的SO2、烟尘、流速、温度、压力以及地表水的PH、水位、浊度、高锰酸盐等数据及时的传送到监控中心,环保监测中心可以根据现场所采集的实时数据,准确的分析各监测站点的环保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目录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 1 -1 引言------------------------------------------------------------------------------------------------ - 1 -1.1设计思想 -------------------------------------------------------------------------------------1- 1.2设计背景 -------------------------------------------------------------------------------------1- 1.3参考文献 -------------------------------------------------------------------------------------2-2 系统概述 ----------------------------------------------------------------------------------------- - 2 -2.1系统设计原则 -------------------------------------------------------------------------------2- 2.2系统目标与运行环境 ---------------------------------------------------------------------3- 2.3需求分析 -------------------------------------------------------------------------------------4-3 系统总体设计----------------------------------------------------------------------------------- - 6 -3.1 系统物理结构 -------------------------------------------------------------------------------- - 7 -3.1.1 系统流程图 --------------------------------------------------------------------------------- - 7 -3.1.2 技术要求 ----------------------------------------------------------------------------- - 9 -3.1.3 系统体系结构---------------------------------------------------------------------- - 10 - 3.2子系统功能描述及实现---------------------------------------------------------------- -10-3.2.1 系统总体结构---------------------------------------------------------------------- - 10 -3.2.2 子系统结构 ------------------------------------------------------------------------- - 10 - 3.3各子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17-3.3.1信息输入模块 ---------------------------------------------------------------------- - 17 -3.3.2 信息修改模块---------------------------------------------------------------------- - 17 -3.3.3 信息查询功能---------------------------------------------------------------------- - 18 -3.3.4 信息分析功能---------------------------------------------------------------------- - 18 -3.3.5 信息输出功能---------------------------------------------------------------------- - 18 -3.3.6 其它功能 ---------------------------------------------------------------------------- - 19 - 3.4软件结构图 ----------------------------------------------------------------------------------- - 20 -3.4.1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 -------------------------------------------------------------- - 20 -3.4.2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 - 21 -4 开发过程--------------------------------------------------------------------------------------- - 22 -4.1系统开发环境----------------------------------------------------------------------------- -22- 4.2总体进度计划 ----------------------------------------------------------------------------- -22-4.3经费预算 ----------------------------------------------------------------------------------- -23-5 软件设计标准 -------------------------------------------------------------------------------- - 23 -5.1 用户界面-------------------------------------------------------------------------------------- - 23 -5.2 硬件接口-------------------------------------------------------------------------------------- - 24 -5.3系统架构 ----------------------------------------------------------------------------------- -24-5.3.1 B/S/D架构的优势 ---------------------------------------------------------------- - 25 -5.3.2 B/S/D架构的Web应用解决方案的优势 --------------------------------- - 26 -5.3.3 B/S/D结构中各部分的分工-------------------------------------------------- - 28 -6 关键技术介绍 -------------------------------------------------------------------------------- - 32 -6.1基于B/S/D三层体系结构的运行环境 ----------------------------------------- -32- 6.2数据后台M Y SQL的技术特点------------------------------------------------------- -33-6.2.1MySQL的定义 --------------------------------------------------------------------- - 33 -6.2.2主要特征--------------------------------------------------------------------------- - 34 -6.2.3稳定性要求 ----------------------------------------------------------------------- - 35 - 6.3J AVA技术的应用----------------------------------------------------------------------- -36-6.3.1Servlet技术-灵活的服务器端应用程序 ------------------------------ - 36 -6.3.2 Java Beans技术-组件开发概念 ---------------------------------------------- - 40 - 6.4采用基于构件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 -41- 6.5开发工具 ---------------------------------------------------------------------------------- -42- 6.6局域网总体设计方案 ----------------------------------------------------------------- -42-6.6.1 网络设计原则---------------------------------------------------------------------- - 42 -6.6.3 网络拓扑结构---------------------------------------------------------------------- - 43 -6.6.4 网络设备的选型 ------------------------------------------------------------------ - 43 -6.6.5 路由器配置 ------------------------------------------------------------------------- - 44 -6.6.6 交换机配置 ------------------------------------------------------------------------- - 47 -6.6.7 Internet防火墙和系统安全设计 ------------------------------------------- - 53 -6.6.8 防火墙 ------------------------------------------------------------------------------- - 54 -6.6.9 病毒防护系统---------------------------------------------------------------------- - 57 -6.6.10 服务器系统概述----------------------------------------------------------------- - 57 -6.6.11 整体方案设计说明-------------------------------------------------------------- - 62 -6.6.12 主要设备一览表----------------------------------------------------------------- - 63 -7 项目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 - 64 -7.1项目管理 ---------------------------------------------------------------------------------- -64- 7.2系统开发与实施控制 ------------------------------------------------------------------ -69-8 数据结构与设计 ------------------------------------------------------------------------------ - 77 -8.1 数据结构-------------------------------------------------------------------------------------- - 77 -8.2数据设计 ---------------------------------------------------------------------------------- -78-8.2.1 数据结构设计---------------------------------------------------------------------- - 78 -8.2.2 数据库设计 ------------------------------------------------------------------------- - 78 - 8.3数据字典 ----------------------------------------------------------------------------------- -78-8.3.1 数据流词条描述 ------------------------------------------------------------------ - 78 - 8.3.2 逻辑结构 ----------------------------------------------------------------------------------- - 79 -8.3.3数据库组成--------------------------------------------------------------------------------- - 80 -8.4 系统安全-------------------------------------------------------------------------------------- - 82 -8.4.1 系统安全 ----------------------------------------------------------------------------------- - 82 -8.4.2 数据安全 ----------------------------------------------------------------------------------- - 83 -8.4.3 后备与恢复 -------------------------------------------------------------------------------- - 83 -8.4.4 出错处理 ----------------------------------------------------------------------------------- - 84 -9 应用系统安装、测试和验收------------------------------------------------------------- - 85 -9.1安装--------------------------------------------------------------------------------------- -85-9.1.1安装调试计划 -------------------------------------------------------------------- - 85 -9.1.2 注意事项--------------------------------------------------------------------------- - 85 -9.1.3 安装调试报告 -------------------------------------------------------------------- - 85 - 9.2 测试--------------------------------------------------------------------------------------- -86-9.2.1 测试目的--------------------------------------------------------------------------- - 86 -9.2.2 测试组织--------------------------------------------------------------------------- - 86 -9.2.3 测试方法--------------------------------------------------------------------------- - 86 -9.2.4 测试内容--------------------------------------------------------------------------- - 86 -9.2.5 测试报告--------------------------------------------------------------------------- - 87 - 9.3验收 ------------------------------------------------------------------------------------------ -87-9.3.1文档验收--------------------------------------------------------------------------- - 88 -9.3.2应用系统软件的验收 ---------------------------------------------------------- - 88 -9.3.3验收报告--------------------------------------------------------------------------- - 89 - 9.3.4 需提交用户的文档--------------------------------------------------------------------- - 89 -9.3.5 项目验收方式与依据 ------------------------------------------------------------------- - 89 -10 培训计划 ------------------------------------------------------------------------------------- - 89 -10.1培训目标 ----------------------------------------------------------------------------- -89- 10.2培训内容 ----------------------------------------------------------------------------- -90- 10.3培训方式 ----------------------------------------------------------------------------- -90- 10.4培训地点 ----------------------------------------------------------------------------- -90- 10.5培训计划 ----------------------------------------------------------------------------- -90-11 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体系 -------------------------------------------------------------- - 91 -11.1终身维护 ----------------------------------------------------------------------------- -91- 11.2快速响应的能力-------------------------------------------------------------------- -92-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引言1.1 设计思想首先将其定位为“GIS应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