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人生_名人故事
潜水员先进事迹

潜水员先进事迹潜水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是在水下进行工作和探索的人员,他们需要承担着许多危险和挑战。
但是,在许多潜水员中,有一些人具有非常卓越的能力和精神,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这个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人们对他们的事迹和成就无比敬佩。
本文将介绍几位潜水员的先进事迹。
一、让·米其林让·米其林是一名著名的潜水员和探险家,他是第一个完成潜水下穿英吉利海峡的人。
他的这项成就发生在1951年8月15日,当时他使用了自制的潜水艇,在18英尺深的水下行驶了2小时16分。
这项成就让他成为了全世界潜水员中最有名的人之一,并且他的这项事迹也成为了潜水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海洋环保倡导者,他致力于推动海洋保护和环境保护。
二、雅各布斯·瑟布鲁克雅各布斯·瑟布鲁克是一个被誉为现代潜水界的先驱者,他是第一个完成深潜下到1000英尺深的人,而且这项成就发生在1962年3月28日。
为了完成这项深潜任务,他使用了一种名为“特鲁斯科夫-Diving Bell”的设备,这种设备可以在水下不停地通气并提供充足的氧气,从而让潜水员可以在水下生存。
他的这次深潜也被誉为潜水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可以在极端环境下进行安全的潜水活动。
三、杰克·库茨杰克·库茨也是一个享誉全球的潜水员,他被誉为潜水界的一个传奇人物。
他曾经多次进行深潜任务,其中最著名的是在1973年完成了到650英尺深的潜水任务。
这项成就让他成为了当时深潜记录的保持者,并且他的这项成就也被许多人认为是潜水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
四、贝拉·格哥尔贝拉·格哥尔是一位著名的潜水员和自由潜水运动员,他曾经多次创造了自由潜水的世界纪录。
他在1995年的时候在海拔1523英尺的地方进行了一次无氧自由潜水,超过了当时的自由潜水世界纪录。
他也是第一个可以在单次潜水中下到900英尺深的潜水员,他的这些世界纪录展示了潜水员的潜能是无限的。
挑战人类极限的人物事迹

挑战人类极限的人物事迹人类天生就具有挑战极限的欲望和能力,许多人物在不同领域挑战了人类的极限,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以下是其中一些人物事迹:1.张海迪:挑战深潜极限。
1962年7月23日,中国民间深潜选手张海迪单潜12小时40分钟,创造了当时世界深潜纪录。
他克服了海底的压力和恶劣的海况,挑战了深潜极限,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的传奇人物。
2.探险家夏威夷重返太平洋:挑战生存极限。
夏威夷是一名前美国海豹突击队员和探险家,他曾三次单独驾驶独木舟横越太平洋,最近一次于2018年成功重返夏威夷。
这一壮举被认为是探索极限和挑战人类意志力和生存能力的最大挑战之一。
3.张建东:挑战马拉松极限。
张建东是中国马拉松运动员,在国内外多次参加比赛并获得多项成绩,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2019年他在西藏拉萨高海拔马拉松赛中以2小时21分夺得冠军,为中国马拉松迈上新台阶,挑战了人类体验高海拔环境下长跑的极限。
4.艾德·维亚拉斯:挑战攀岩极限。
艾德·维亚拉斯是一位法国攀岩运动员,他曾经登顶过许多全球著名的岩峰。
但最令人瞩目的是他在2017年独自攀上了厄瓜多尔位于南美洲的Chimborazo山,这是世界上距离地心最近的山峰,挑战了人类攀岩极限。
5.奥克塔夫·沙恩贝格:挑战极寒气候极限。
奥克塔夫·沙恩贝格,是一位瑞典探险家,于2013年第一次单独挑战南极洲最寒冷天气下的极限,从地球表面到冰盖表面的高度达3287米。
他曾经无数次挑战世界上最冷和最恶劣的气候环境,成为了探索极限和挑战人类生命极限的一位传奇人物。
黄旭华 许身报国的“深潜”传奇

FIGURE物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9时30分许,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等会见与会代表。
当晚,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习近平高兴地同代表们热情握手,亲切交谈。
当他看到93岁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和82岁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站在代表们中间时,习近平握住他们的手,请他们坐到自己身旁。
两人执意推辞,总书记一再邀请,最后两人在总书记身边坐下。
现场这一小小细节,感动全场,大家长时间热烈鼓掌。
无数中华儿女通过电视镜头看到:总书记一把拉开前排凳子,一再邀请后面站着的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最后两人在总书记身边坐下……随后几天内,这一视频被网友疯狂转发。
有人感慨:“总书记的这个动作太帅了,看得我眼眶湿润!” 总书记请老人坐在自己身边的暖心举动,感动了全国人民,同时也让大家记住了黄旭华这个名字。
然而,曾经在近30年里,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在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如今,黄旭华身兼数职: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
在业内,他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 许身报国的“深潜”传奇没钱、没人、没资料、没技术,当年所有的研究只能全靠自力更生、摸索推理。
黄旭华和同事靠着两个核潜艇玩具模型、靠着简陋的算盘和计算尺,靠着笨重的磅秤,靠着不可动摇的坚定决心,靠着笨拙的土办法“骑驴找马”逐步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与惊涛骇浪做伴的“深潜”研究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系统工程,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
其中,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7项难题号称“七朵金花”。
这一年,黄旭华因其优秀的专业能力被秘密地召集至北京,加入了研制导弹核潜艇的29人的小队伍,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但他们迅速开始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与设计工作。
黄旭华人物事迹作文

黄旭华人物事迹作文黄旭华人物事迹作文【7篇】黄旭华,也曾无数次遥望着故乡泪湿青衫,同时可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是如此浓烈,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如此执著,对人生价值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把对故士的思念,化作报效祖国的动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黄旭华人物事迹作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黄旭华人物事迹作文(篇1)为核潜艇事业,“人间蒸发”30年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生活了30年。
他曾40年没回过广东潮汕老家,连父母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黄旭华说:“调到北京之前,领导只告诉我到北京出差,我行李都没带。
家里问在北京什么单位,我一直没答复。
我父亲去世时,他只晓得他儿子在北京,只知道他儿子的信箱号码。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描写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提到了“黄总设计师”。
至此,黄旭华隐秘30年的生活,才渐渐显露于世。
黄旭华人物事迹作文(篇2)有一种爱,一生一世的为你好,那就是母爱;有一种爱,一辈子关心你,也不需要你的回报,只要你能够健康,幸福;有一个人需要你用尽一生一世的感恩,那就是母亲;有一个人需要你用一生去铭记,那就是母亲!—题记今天我看了一场激动人心的颁奖典礼,也就是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
这个颁奖典礼让我心潮澎湃。
有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87岁;为了事业,为了中国的发展,他任劳任怨,连回家也很少。
也有拾荒助学的“五保”老人刘盛兰,92岁,老人家庭并不富裕,老人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却在贫苦交加的17年里,将自己,辛辛苦苦拾荒的来的钱,毫不犹豫地捐献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
更有为了儿子,愿意付出一切的方俊明的母亲,姜春梅,84岁,有一年,有一个小孩溺水,方俊明见了,二话不说一头扎入湖底救人,不料颈椎骨折并导致高位截瘫。
母亲劝导他,并背了他整整23年。
还有许多许多让人感动的人物,他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只为了能够帮助到别人,也帮助祖国!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方俊明的母亲。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的深潜人生_名人故事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的深潜人生回归祖国:“科技报国是我们那代人的激情与梦想”2001年1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徐芑南接到来自中国无锡的越洋电话。
电话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所长吴有生打来的,他兴奋地告诉徐芑南:“老徐,7000米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了,我们想来想去,决定请你回来,这个总师非你莫属!”放下电话,徐芑南心潮起伏。
195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毕业的徐芑南幸运地成为我国第一批海军舰船装备研发设计人员。
当他来到七○二所报到后,原本设计水面舰船的他被派去做潜艇模型的水动力试验,由此,他的事业从水上“潜入”水下。
徐芑南主动要求到某潜艇基地当了一名舰务兵,把潜艇的各个舱段摸得滚瓜烂熟。
一个月后,他又要求去潜艇修理厂实习。
这段经历,成为徐芑南人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光,“我终于知道我干的是什么、该怎么干了,连看图纸的感觉都大不一样了。
科技报国是我们那代人的激情与梦想,早日研制出我国自己的载人深潜器,向蓝色海洋进军,探测深海的奥秘,是许多科学家的共同期盼,更是我一辈子的梦想。
”从潜艇基地回来后,徐芑南开始主持“深海模拟设备及系统”(简称压力筒设备)的设计和建造任务,而当时国外对中国实行的是严密的技术封锁。
经过艰苦攻关,徐芑南和课题组成员只用3年时间就自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压力筒设备。
上世纪70年代,他又开创性地建成我国最大的压力筒设备及系统。
新中国的潜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徐芑南从行车指挥,到设备安装,到实验测试,再到写分析报告,一路走来,他成了所里的“多面手”。
到了1996年,徐芑南因疾病缠身,办理退休手续。
1998年1月,他和夫人移居美国旧金山,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
徐芑南夫人方之芬回忆说:“当时接到电话,徐芑南一个劲地说,来不及了,要赶快赶回所里!”他不想让自己有生之年留下遗憾,可是家人全部反对。
当时他已经退休6年,还身患心脏病、高血压、偏头痛等多种疾病,回国担任如此大项目的总设计师,健康人的身体恐怕都难以承受,更何况一个疾病缠身的老人。
【名人故事】大导演李安:战胜恐惧的潜水人生

【名人故事】大导演李安:战胜恐惧的潜水人生他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教育家,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他的家庭背景让他从小就接受了高等教育,儿时的他爱好绘画,热衷文学,但如今,他是享誉国际的大导演,他就是李安。
李安从小天资聪颖,学业出众,在学校时候是个文学高材生。
学业做的好的他并没有选择从事文学创作,而是选择报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想要学电影,但遗憾的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没有电影专业,于是他顺利的考入了电影制作系。
他一心想成为一名电影导演,但现实的情况是艰难的。
他学校虽然有电影制作系,但当时这个专业并不是特别受人欢迎。
但李安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坚定地决定要一展抱负。
李安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台湾,但在台湾,他并没有获得电影导演的机会。
于是他就在知名杂志任编辑,在业余时间里他自己创作电影。
第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一个孩子的天堂》,虽然被誉为黑马,最终也只是一份毫无名气的作品。
但他的命运在1982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安认识了台湾金牌制片人丁亮,丁亮准备拍一部两岸合作的电影,并邀请李安出任导演。
这是李安正式走上电影导演之路的契机,他认为对电影行业的最终着眼点不是成功而是精湛。
李安新作《观音山》上映后引起轰动,虽然片子几乎是在台北郊外山野拍摄完成的,被誉为电影史上的一点奇迹。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李安称80年代的他是以一个抱负为导向的导演,“我一边拍戏一边学习,使劲地投入在工作中。
”“观音山”不仅是台湾电影史上首部大尺度野外拍摄之一,同时是台湾电影的一朵奇葩,“观音山”的大片格局也在随后的《泰晤士金融中心》中予以延续。
李安不喜欢台北的景色,倒是喜欢台北的由雨天构成的湿润天气,于是他东借与英国合拍的《泰晤士金融中心》找出了影片的连贯感,“我天天要思考‘除了好看,他还应该是什么样’,这就是境彼。
”李安于社评论时说:“在选择拍片子的题材时,首先要找到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
以后的路只能靠自己走,然后向主题靠拢!”李安虽然是以地地道道的台籍导演名副其实,但他的作品首次向国际观众展示自己的作品,李安在作品创意中力图让自己的观众跳出“西式”的角度而其次即力图将中国文化精神与国际接轨。
载人深潜事业的实践者叶聪

载人深潜事业的实践者叶聪作者:来源:《企业文明》2019年第05期千帆竞流勇为先,不忘初心终有成。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华崛起开启新的征程,国强民富奏响嘹亮凯歌。
这之中,一大批“改革先锋”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浩然之气,解思想之禁锢,破体制之藩篱,辟市场之新路,开创新之先河,建振兴之伟业,推动中国经济、科技、国防等实现了从小到大、从次到优、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对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梦想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万山磅礴看主峰,英姿飒爽济沧海。
本刊推出《“改革先锋”赞》栏目,重点介绍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中荣获改革开放40年“改革先锋”称号的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以供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广大干部员工学习分享。
本期我们介绍载人深潜事业的实践者叶聪的光辉事迹。
载人深潜英雄、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企业青年先锋……38周岁的叶聪,面对众多荣誉很是淡然。
“没有整个团队的努力,就没有我个人出彩的机会。
我感到幸运的是,从事的工作是我喜欢并且愿意坚持做下去的事。
”叶聪说。
专注做喜欢的事从小就对画格子画房子等设计类东西感兴趣的叶聪,来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702所(以下简称“702所”)后,正值7 000米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接近立项,从此开启了他与蛟龙号共同成长的10余年历程。
工作伊始便能参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制工作,叶聪在深感自豪的同时,不忘审视自己的不足,大学老师“职业生涯的第一个10年,一定要专注地做一件事”的寄语让他记忆犹新。
铆足了劲,叶聪全身心投入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中。
“挑灯夜战,翻大门进宿舍”的故事至今仍是同事们笑谈间鞭策年轻人的“经典”事例。
2003年,24岁的他被委以重任,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总布置设计。
没有现成的设计标准、规范和参考资料可借鉴,他开创性地进行了“载人潜水器的功能模块化和结构分块化的总体布置及性能优化技术”和“载人潜水器的作业系统与运载器本体的集成技术”两个课题研究,总结提炼了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方法。
【名人故事】大导演李安:战胜恐惧的潜水人生

【名人故事】大导演李安:战胜恐惧的潜水人生李安,大导演,美籍华人,以其出类拔萃的电影制作和创意思维受到全球观众的追捧。
《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饮食男女》、《卧虎藏龙》等影片,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获得了无数国际大奖,其中包括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奖。
然而,今天我们要讲的不是李安的电影事业,而是他面对恐惧的潜水人生。
李安并不是一个潜水爱好者,但他在2010年接到了一项任务——为电视纪录片《地球脉动》拍摄一段关于珊瑚礁的镜头,而这段镜头需要在海底进行拍摄。
对于一个没有潜水经验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个无法逾越的难关。
李安经过了数月的准备,包括游泳训练和用潜水装备做各种准备活动,但在去往拍摄地点的途中,他仍然感到恐惧,甚至快要放弃这个任务。
但他最终还是决定坚持下去。
在深水区的潜水体验是他所经历过的最可怕的经历之一。
他说:“当你潜到水下,水就变成了另一个世界,那里非常沉静,你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但他同时也感到非常恐惧,“有时候我会看着下面的黑暗深渊感到惊恐万分,我想大概是因为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潜水时,他感到浑身发冷,不断地想象着会发生灾难。
但正是在这样的恐惧中,李安反思了许多生命的哲学。
他说:“潜水很让人心灵澄清,它能让你看到自己内心的恐惧,类似于心灵脆弱的镜子,它可以让你看到自己的弱点。
”潜水的经历让李安意识到他自己的内心深处也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困扰。
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们不应该害怕挑战自己。
那么我们将会变得更加强大,发现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因为这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大的力量。
”通过潜水,李安不仅战胜了自己的恐惧,还把这种挑战性和不断突破自己的态度带入了自己的电影制作中。
他的电影中常常充满了细节和纷繁复杂的情节,这要求他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困惑和人物的心理。
他的作品更加准确地抨击了很多典型的文化问题,包括文化冲突、父母之间的关系、人生的苦痛和对未来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潜人生
徐芑南
回归祖国
2001年1月下旬的一天,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徐芑南接到来自中国无锡的越洋电话。
电话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所长吴有生打来的。
他兴奋地告诉徐芑南:“老徐,7000米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了,我们想来想去,决定请你回来,这个总设计师非你莫属!”
放下电话,徐芑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195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毕业的徐芑南,幸运地成为
我国第一批海军舰船装备研发设计人员。
当他来到702所报到后,原本设计水面舰船的他被派去做潜艇模型的水动力试验。
由此,他的事业从水上“潜入”水下。
徐芑南主动要求到某潜艇基地当了一名舰务兵,把潜艇各个舱段的构造熟记于心。
1个月后,他又要求去潜艇修理厂实习。
这段经历,成为徐芑南人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光,他说:“我终于知道我干的是什么、该怎么干了,连看图纸的感觉都大不一样了。
科技报国是我们那代人的梦想,早日研制出我国自己的载人深潜器,向蓝色海洋进军,探测深海的奥秘,是许多科学家的共同愿望,更是我一辈子的梦想。
”
从潜艇基地回来后,徐芑南开始主持“深海模拟设备及系统”(简称压力筒设备)的设计和建造任务。
当时国外对中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凭借论文资料上美国海军实验室的一张照片,徐芑南和课题组成员只用了3年时间就自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压力筒设备。
20世纪70
年代,他又开创性地建成我国最大的压力筒设备。
共和国的潜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徐芑南从行车指挥,到设备安装,到实验测试,再到写分析报告,一路走来,成了所里的“多面手”。
1996年,徐芑南因疾病缠身,办理了退休手续。
1998年1月,他和夫人移居美国旧金山,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
徐芑南夫人方之芬回忆说:“当时接到电话,徐芑南一个劲地说,来不及了,要赶快回所里!”他不想让自己在有生之年留下遗憾,可是家人全部反对。
当时他已经退休5年,还身患心脏病、高血压、偏头痛等多种疾病,回国担任这么大项目的总设计师,身体健康的人恐怕都难以承受,更何况一个疾病缠身的老人。
徐芑南对一向最懂自己的母亲说:“我一辈子的梦想,就是为国家造出最好的潜水器。
一思考潜水器的问题,我的头就不痛了,不思考就
痛。
现在国家需要我,我觉得我还是接下这个任务吧。
”年近九旬的老母亲同意了,说:“你去做吧,不让你去做,你会生病的。
”
带着创造“中国深度”的梦想,徐芑南回到702所。
一同归来的,还有他的夫人方之芬。
夫妇俩把家安在了702所老宿舍楼里,一住就是10年。
蛟龙出海
按照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总设计师的任职要求,总设计师的年龄不能超过55岁,而徐芑南当时已经65岁。
为此,科技部特地为他破例。
对徐芑南来说,担任总设计师是一份责任,更是自己梦想的延续,他说:“雖然我当时已退休5年,但是为了圆梦,我还是愿意多出一份力,多尽一份心。
”
我国以前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最深只能下潜600米,要让一个载人深潜器,在短短数年之内就实现从600米到7000米深度的跨越,并非易事。
“蛟龙号”立项之后,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国外技术封锁,“蛟龙号”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海试,都是由徐芑南和同事们自主研发完成。
在克服了各种困难后,“蛟龙号”一浮出水面,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
彼时已73岁的徐芑南坚持登上“向阳红9号”工作母船,为海试“护航”。
上船时,他所携带的花花绿绿的药品和氧气机、血压计等必备器械装满一个拉杆箱,“吃药就和吃饭一样”。
母船“向阳红9号”是一条旧船,条件很差,在长达40多天的海试中,叶菜只维持了两个星期,在随后的日子里,徐芑南和大家一样,每天吃的不是土豆烧萝卜,就是萝卜烧土豆。
每次潜水器下潜,徐芑
南从不坐在指挥室里,而是一连几小时值守在水面控制室,盯着海面,不放过水声通信传回来的每一句语音。
当“蛟龙号”完成首次1000米海试,大家欢呼雀跃之际,劳累过度的徐芑南突发心绞痛,脸色苍白,虚汗淋漓。
看着大家紧张的表情,他忙安慰说:“没事的,你们忙吧,我躺一会儿就好了。
”
2011年,“蛟龙号”冲刺5000米深海,完成136项科学实验,还采集到了素有“海底黑色黄金”之誉的锰结核矿石。
一年后,“蛟龙号”成功突破7020米,下潜最深达7062米,不但刷新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还创造了世界深潜奇迹。
这标志着我国系统地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设计、建造和实验技术,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5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3名潜航员与“天宫一号”3名航天员成功实现“海天对话”,海天同庆,举国欢腾。
徐芑南非常兴奋,这
一刻,他等了一生,年轻时的心愿终于在76岁时圆满完成!他说:“曾经以为这辈子这个梦想实现不了了,但现在得到这么好的结果,我无憾了!”2013年12月,徐芑南以77岁高龄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年新当选院士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当他在无锡702所办公室里得知这个好消息的时候,非常高兴,不仅为自己,也为702所这个集体。
相濡以沫
“在我心里,有一位特别想感谢的人,那就是我的夫人方之芬。
没有她的协助,我的工作很难顺利进行。
如果说在&lsquo:蛟龙号&rsquo:研制过程中我起了一点作用的话,那军功章里也有她的一半。
”徐芑南说。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的方之芬和徐芑南一起回国后,也参加了课题组,既当助手,又做护工。
徐芑南感慨地说:“夫人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家
庭的温暖,还有研究过程中的扶持和协助。
”
方之芬则说:“他这个人,没有什么爱好,只喜欢自己的专业,其他的他都不在乎,只要为国家做出潜水器,他这一辈子就感到欣慰了。
不管病有多重、人有多累,只要一提到潜水器,他就会精神抖擞。
要是离开了潜水器,他就像丢了魂一样。
”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方之芬带了许多速效救心丸,每次和徐芑南出门都要带在身边。
她说:“那时他有心脏病,严重的时候,他心脏早搏一天16000多次。
每天夜晚,只要听不见他的呼噜声,我就会非常紧张,赶紧起来摸一摸他的心跳。
”
徐芑南几乎每年都犯心脏病,他成了上海华山医院的常客。
每次住院,医生都要求他至少住两个星期,可每次病情稍有好转,他就悄悄溜出医院。
徐芑南知道,他等不起,“蛟龙号”的研发进度更等不起。
熟悉他的老朋友担心地对他说:“老徐,你这是拿命在拼啊!”徐芑南淡定地说:“等&lsquo:蛟龙号&rsquo:完成7000米任务后,我就真的退
休了,到时候休息时间多的是。
”
由于长期用眼过度,徐芑南右眼视网膜脱落。
纸上的资料,他只能用高倍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
实验室里的那些仪器、电脑数据,他几乎看不见,这个时候,方之芬成了徐芑南的“眼睛”,把数学公式、海量数据、精密推算过程一点一点地念给他听,徐芑南一边用耳朵听,一边用脑子记,夫妻俩这样一念一听就是10年。
薪火相传
“蛟龙号”研制之初,面对一群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徐芑南既像严父,又像慈母。
“人人都是自己崗位上的主角,人人也是其他岗位上的配角,互相补台,互不拆台”是徐芑南坚持的一个原则。
“蛟龙号”团队的成员跟着徐芑南学到的不仅是专业技术知识,更是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醉心于科研的同时,徐芑南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新一代深海科研工作者的指导和培养上。
他常常鼓励所里的年轻人:“江苏山明水秀,历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好的时代,正是你们年轻人出成绩的机会。
”
如今的“蛟龙号”核心团队,除了当初徐芑南他们这一批年龄超过70岁的老科学家,更多的是正当壮年的技术骨干。
“经过这10年,终于有一个团队,可以继承深潜事业了。
”徐芑南欣慰地感慨。
2017年,81岁的徐芑南和老伴已定居在无锡。
他说:“我这一生,有3个坐标,一个是我的祖籍浙江镇海,一个是我出生、成长的上海,还有一个就是江苏无锡。
在江苏,我待的时间不是最长,但寄托的感情最深,因为,这里是我圆梦的地方。
”
如今,徐芑南夫妇俩还经常到702所去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
深潜梦、海洋梦、强国梦,在他心底,从未停歇。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