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的想象 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成名前后读后感

成名前后读后感

成名前后读后感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

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

《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

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这个作品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

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

但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

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

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

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

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命运屈服!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作为21世纪的一名中学生,社会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我们的功课越来越多,学习上的困难也随之增多,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压力,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这种精神呢?是!在遇到难题时,在学习成绩下降时,让我们“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们的眼睛。

”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2 《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成功人士经典文章优秀读后感200字左右

成功人士经典文章优秀读后感200字左右

成功人士经典文章优秀读后感200字左右成功人士经典文章优秀读后感200字左右怎么才算是成功人士?成功人士的故事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成功人士读后感200字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成功人士读后感200字优秀篇抬头望望天,那是雄鹰直刺云霄,划破苍穹的壮美;低头看看地,那是芳草茁壮成长、自强不息的坚强。

而雄鹰之所以为雄鹰,就在于它忍受了电闪雷鸣,忍受了逆风旋行;而芳草之所以成为芳草,就在于它忍受了层石压顶,忍受了狂风暴雨;是的,大理石之所以成为英雄雕像,就在于它忍受了工匠的雕刻,忍受了刻骨铭心的苦痛;而大理石又之所以只成为地板,就在于它忍受不了来自磨难的痛,来自雕琢的苦。

人生在世,成功并非易事,它需要破茧而出的决心,它需要永不言弃的信念,它需要水滴石穿的坚持,它需要自强不息的勇气,它需要无畏、无惧的凛然。

要想成功,你得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念如果没有血汗交融的辛苦,如果没有孤注一掷的决心,徐本禹何来奉献大山的无私与无畏。

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念,汶川的兄弟姐妹怎能大楼倒塌后,坚持14个日日夜夜,战胜死神,含着微笑走出那片废墟!如果没有力量的坦然,没有置生死于度外的慨然,如果没有服务大众的信念,“王百姓”何来排爆专家的美誉?多少次犹豫,多少次挣扎,多少次斗争,他们留了下来,以自己的人生以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亲情以自己的安乐为代价,是的,他们是成功的!但成功的背有载不完的思愁,有载不完的数有数不尽的血汗与汗水。

这是生命的绝响,这就是灵魂的震撼。

一位举重冠军禹:“我举得起世界冠军,但我举不起我流过的汗水。

”是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功人士的背后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有来自绽放的艰难与苦心。

人们吃惊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牺牲的血雨,洒下了奋斗的泪腺!天边的虹桥,是经过与暴风雨的搏击,与雷电的厮杀而腾空而起的,光耀中包裹着惊人的苦辛。

生活本来就是个奋斗的过程,而你只有付出刻苦铭心的代价,你才成为雄鹰翱翔蓝天,你只有选择坚强,你才能从默默无闻的地板成为受人景仰的英雄雕像。

《成名的想象》读后感1500字

《成名的想象》读后感1500字

《成名的想象》读后感1500字导读:读书笔记《成名的想象》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成名的想象》读后感1500字:文章探讨了从“成名的想象”这个角度切入,新闻从业者如何在社会转型期构筑话语实践,而专业主义又是怎样在中国的话语实践中被建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成名的想象,另一个是专业主义。

何为成名的想象?文中提及,专业成名的想象是集体的活动,新闻从业者的选择为其带来名望,在受到集体认可过程中影响更多的从业者将其发扬光大,从而使这种精神理念在集体中被建构,因此我认为通俗而言,成名的想象即特定历史时期新闻从业者的形象定位和期待。

至于专业主义,其所涉及到的诸如新闻职业伦理,专业操守等概念的定义并非本文讨论的重点,新闻从业者对专业主义的理念也有一定认知,问题和重点在于专业主义并非教条,而需要由实践所实现,然而实践的土壤,即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其包含的各个领域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张力和矛盾,因此专业主义的建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这才是值得被讨论的话题。

在明确了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知道,成名的想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达,文章提及了三种传统的成名的想象:中国知识分子以办报启迪民心、针砭时政的传统;中国共产党“喉舌媒体”的传统;源自西方却被“本土化”了的独立商业媒体的传统,而这三种传统也构成了社会转型期,使其在正式的场域成名,从而更多服从于宣传体制。

另一方指新闻从业者将宣传体制的要素吸纳到他们实践过程和话语中,实现自身追求的新闻理念,例如借由邓小平讲话和改革方针,推动央视节目改革。

组织、行业及体制内外的互动影响行业者对于自身的身份认同。

当新闻从业者感到他们所属的组织无法提供实现专业理念的空间时,他们就会感到困惑,市场,政治,和行业本身所造成的角色多重性与期待给从业者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宣传模式代替专业主义在中国成为体制内权利控制的模式,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专业理念与宣传体制的冲突愈发明显,由此导致从业者选择沉默,游击或者逃离。

2024年名人传读书笔记心得

2024年名人传读书笔记心得

2024年名人传读书笔记心得在2024年,我读了许多关于名人的传记,其中有些是我一直以来就非常熟悉的名人,有些则是之前从未听过的。

通过阅读这些传记,我不仅深入了解了这些名人的生平和事业,还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以下是我读过的一些名人传记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1. 乔布斯传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他的传记无疑是最为引人入胜的之一。

通过阅读乔布斯传,我对于他是如何将苹果公司从一个小公司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巨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乔布斯非常高标准严苛,对产品的设计和质量要求极高,从不妥协。

他的个人品味和直觉成为了苹果产品成功的关键。

此外,乔布斯还非常注重用户体验,他相信设计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

乔布斯的故事告诉我,要做成功的事业,必须具备追求卓越的品质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同时,要坚持自己的理念和信念,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

乔布斯的成功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决心取得的,这给我很大的鼓舞和启发。

2. 林肯传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在美国内战期间执政,领导国家度过了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

林肯的传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智慧,成功地保持了联邦主义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并为后来的人民所尊敬。

从林肯的经历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领导力和决策的重要教训。

林肯在领导国家期间面临了许多重大的挑战和压力,但他从不放弃,始终以宽广的胸襟、深思熟虑和果断的行动面对。

他的思考方式和判断力都非常出色,对于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着清晰的认识。

他还善于倾听和协调各方利益,以求达成最佳的共识。

林肯的故事告诉我,领导者应该具备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决策能力,同时还要关心员工和团队的利益。

除此之外,坚持正义和公正,并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3. 马云传马云是中国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

他的传记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英语教师转变为互联网巨头的惊人故事。

和乔布斯一样,马云也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坚持的人。

稻盛和描绘梦想读后感

稻盛和描绘梦想读后感

稻盛和描绘梦想读后感读了稻盛和夫关于描绘梦想的观点,就像被人在脑袋上敲了一闷棍,然后突然开窍了一样。

稻盛和夫说要大胆地描绘梦想,这可太对了。

以前我就觉得梦想这东西,虚无缥缈的,有也可以,没有好像也能过。

但他就像一个执着的老大哥在耳边喊:“你得有梦想啊,而且要描绘得清清楚楚!”就好比你想去旅行,不能只说我想去远方,得说我要去那个海边,沙滩是白色的,海水像宝石一样蓝,海浪打在脚上好舒服。

这样具体的梦想才有吸引力,才会像磁石一样把你往那个方向拉。

他还说梦想会激发人的无限潜能。

我就想到我自己,有时候觉得自己平平无奇,啥也干不成。

但要是我有一个超酷的梦想,像成为一个超级厉害的厨师,能做出让人吃了就幸福得冒泡泡的美食。

那我可能就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到处去学厨艺,不怕苦不怕累。

因为这个梦想在前面闪闪发光啊,那些困难就都变成了垫脚石。

而且,描绘梦想就像是在给自己画一幅未来的蓝图。

我以前盖房子的时候(当然是小时候搭积木那种啦),要是没有一个事先想好的样子,那搭出来的就是个四不像。

人生也是这样,如果没有梦想这个蓝图,那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最后啥也搞不成。

不过呢,我也觉得稻盛和夫描绘梦想的这个事儿,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就像我想成为一个大作家,可有时候坐在桌前,脑子就像一团浆糊,不知道从哪儿开始描绘这个作家梦。

是先想象自己在豪华的书房里写作呢,还是先想象自己的书被全世界的人抢着看呢?这时候就有点迷茫。

但这也恰恰说明,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打磨的过程。

总的来说,稻盛和夫关于描绘梦想的这些话,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让我知道梦想不是用来放在心里落灰的,而是要拿出来,仔仔细细地描绘,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奔跑。

哪怕最后没完全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也肯定能收获不少好东西,就像在寻宝的路上,就算没找到最大的宝藏,那些小宝石也够让人兴奋的了。

社 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 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社会学的想象力》。

这书啊,初读的时候觉得有点深奥,可细细琢磨,还真挺有滋味。

书里提到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个概念,让我想起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件小事。

那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周末,我去菜市场买菜。

菜市场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地方,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

我走进菜市场,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就像一场杂乱但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交响乐。

我先来到了一个蔬菜摊前,摊主是一位大妈,脸上带着常年劳作留下的风霜,但眼神里透着精明和热情。

“姑娘,来点啥菜?这青菜都是早上刚摘的,新鲜着呢!”大妈一边熟练地摆弄着菜,一边跟我搭话。

我看了看那青菜,确实水灵灵的,就问:“大妈,这青菜怎么卖呀?”“两块五一斤,你看多嫩呀!”大妈笑着回答。

我心里估摸了一下,觉得价格还算公道,就说:“那给我来一斤吧。

”大妈手脚麻利地称好青菜递给我,我付了钱继续往前走。

接着,我又来到了一个卖肉的摊位前。

摊主是个大叔,系着一条油腻腻的围裙,手里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刀。

“老板,这猪肉多少钱一斤?”我问道。

大叔抬头看了我一眼,说:“十五块一斤,这可是上好的五花肉,做红烧肉最合适。

”我犹豫了一下,说:“能不能便宜点呀?”大叔摇摇头,说:“姑娘,这价格已经很实在了,我这也是小本生意,赚不了几个钱。

”我想了想,还是决定买一些。

大叔熟练地切下一块肉,上秤一称,说道:“三斤二两,算你三斤,一共四十五块。

”买完肉,我又在菜市场里转了转,看到了卖水果的、卖水产的、卖调料的……每个摊位前都围着不同的人,有的在精心挑选,有的在和摊主争论价格,有的在和熟人聊天。

在这小小的菜市场里,我看到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需求。

大妈为了卖出自己的青菜,努力夸赞着菜的新鲜;大叔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意,坚持着价格不肯让步。

而我,作为一个消费者,在权衡着价格和质量,试图用有限的钱买到满意的东西。

这看似平凡的场景,不正是社会学所关注的吗?每个人在这个小小的社会空间里,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和行为,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精选《成名的想象》读后感1500字

精选《成名的想象》读后感1500字

成名的想象读后感1500字成名的想象读后感1500字:文章探讨了从“成名的想象〞这个角度切入,新闻从业者如何在社会转型期构筑话语实践,而专业主义又是怎样在中国的话语实践中被建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成名的想象,另一个是专业主义。

何为成名的想象?文中提及,专业成名的想象是集体的活动,新闻从业者的选择为其带来名望,在受到集体认可过程中影响更多的从业者将其发扬光大,从而使这种精神理念在集体中被建构,因此我认为通俗而言,成名的想象即特定历史时期新闻从业者的形象定位和期待。

至于专业主义,其所涉及到的诸如新闻职业伦理,专业操守等概念的定义并非本文讨论的重点,新闻从业者对专业主义的理念也有一定认知,问题和重点在于专业主义并非教条,而需要由实践所实现,然而实践的土壤,即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其包含的各个领域之间有着不可防止的张力和矛盾,因此专业主义的建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这才是值得被讨论的话题。

在明确了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知道,成名的想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达,文章提及了三种传统的成名的想象:中国知识分子以办报启迪民心、针砭时政的传统;中国共产党“喉舌媒体〞的传统;源自西方却被“外乡化〞了的独立商业媒体的传统,而这三种传统也构成了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后二十年〕多元而动乱的话语场域,而话语场域的背后勾连着新闻专业理念〔行业〕、政治宣传体制〔政治〕、商业传媒体制〔经济〕这三种力量,三种力量相互拉扯,从而构成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专业实践的历史场景,催生新闻从业者不同的选择,进而形成三种历史上的成名的想象。

政治,经济,行业的一致性为专业主义提供实践的土壤,但中国三种传统所构成的动乱的话语领域无法满足三者一致,因此今天专业主义的建构依然要面对党对媒体的控制,市场对媒体的诱惑和支配,专业效劳意识对媒体自主的压力这三种力量互相拉扯之间的压力。

这三种力量的相互冲突对于成名的想象的影响可以外化为三个方面,“正式〞与“非正式〞同行认可方式的相互渗透,体制内上与下的相互收编,以及组织、行业及体制内外的互动。

成名的想象

成名的想象

• 现实往往与理论有很大距离,这在社会转 型时期尤其如此。当新闻从业者感到他们 所属的组织无法提供实现专业理念的空间 时,他们就会感到困惑,甚至失望,其心 理根源在于专业人士与组织成员这两者之 间的张力。通常,这会表现为组织忠诚感 的削弱,在组织内的投入的降低。
• 在很多单位,新闻从业者报的选题会被无 情否决,精心制作的节目会被“枪毙”, 而且通常没有申辩的可能。 • 以宣传为核心的传媒垄断制度和媒体行政 级别的区分,使很多新闻从业者根本没有 机会按照专业理念报道新闻。
“பைடு நூலகம்编”
• 4.有时,上面会派人进驻受到惩处的 媒体进行“整顿”。在“强制”的威 胁下,自觉被“收编”显然是更加理 性的选择。如此形成的新闻从业者的 专业社区,也就具有了“依附”和 “从属”的特征,并且与官吏社区有 社会学上的重叠。因为专业社区的这 些社会学特征,鸟笼”内的专业“自 律”也是政治控制的组成部分。
身份认同:内与外的互动
• 与很多职业相比,新闻工作有其特性,使得新 闻从业者有多重身份认同的交织。他们是独立、 自主的专业人士,又是媒体组织的雇员;是专 业群体的成员,还是公众人物。
• 这些多重向面之间有张力、有矛盾。中国新闻 工作者在建构身份认同时,所经历的这些张力 和矛盾,可以为三种,“内”与“外”的互动 来表达:组织内外、行业内外和体制内外。
相互收编
• 新闻生产的常规性活动,党国主管与新闻实践者的 “上下合作” 这个常态为相互收编,其中包含了话 语层面的相互“驯化”,也包括了社会学意义上的 相互罗致。 • 这个过程中通常没有硝烟,“上”与“下”的张力 往往在常理和常规中展开,具有“自然的”和“习 以为常”的特性。这是权力运作的常态。因此,专 业主义话语在新闻改革中并不独立或外在于政治权 力体系,作为象征体系的专业成名也不以意识形态 抗衡作为主要特征。这些是改革时期专业主义形成 的历史条件,也是新闻从业者职业理念困惑的根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读书笔记
陆晔和潘忠党合著的论文《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采用实地考察,通过分析实证材料,探讨了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新闻改革的特定社会情境下面临的三种推拉力量——党对媒体的控制、市场对媒体的诱惑和支配、专业服务意识对媒体自主的压力。

文章的切入角度是“探讨新闻从业者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建构和表达他们的专业理念”,这个角度被成为“成名的想象”。

那么到底怎么理解“成名的想象”?记者成名是一个无法界定的概念,关系到了媒介角色、社会功能、新闻生产过程等等非常丰富的内涵,因此这篇文章探求的并不是什么是名记者或者如何成为一名名记者,而是新闻从业者怎样想象自己的名望,即对新闻从业者的角色期待。

一、研究内容
这篇文章并不难读,原因之一是文章所讨论的问题和现象是读者能够理解或者有所感受到的。

例如专业主义的西方根源,它对中国当下新闻体制的改革算得上一种推动力量,但却不能照搬西方,同时又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另一重威胁等等。

类似的探讨最终总是会汇集到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现状之上,如众所周知,一面党性原则的政治宣传体制,一面是肆无忌惮的市场经济浪潮,新闻从业者内心纵有各种类似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也难避免重重压力、诱惑。

上述问题在今天看来依旧没有解决,因此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强烈的现实关注价值,将大家熟悉的问题通过一种系统化的、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提炼,加深大家对这些问题和现象的深入思考。

1.1党对媒体的控制
文中引用的著名新闻史学家宁树藩所说的,“中国新闻记者的出现,是在西方大炮轰开中华封建帝国大门之后。

当他们的手开始拿起笔杆的时候,他们的脚便踏在正孕育着巨大变动的大地上”。

民族和国家的危亡唤起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为他们的办报议政传统。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部分继承了启蒙的传统,但在制度上彻底改变了传媒与国家的结构关系,将以天下为己任的办报人定位成党的意识形态的承载者和宣扬者。

例如文章在谈到“正式”与“非正式”同行认可方式时,讲到成名传统,列举了一系列以抓住宣传政策为“主题”,写出有影响作品而成名的新闻工作者,包括穆青、范敬宜、艾丰、郭超人等,集中反映了70年代“忠诚的党的新闻战士”这个成名的传统。

宣传体制带来了一系列清规戒律,主管宣传部门给新闻宣传单位下达了的各种指令和禁令,不难联想到中国新闻界的一条规定“同级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

新闻从业者即使心生反感,也不得不从于党在议程设置上具有的最高权威。

文章也就此提出了一个概念“收编”,官方“收编”新闻工作者及其实践表现在建立各种专业奖励和提拔,而奖励和提拔的重要标准又是正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新闻改革中,新闻实践者也在与这种控制进行着反抗。

正如文中所提到的另一个概念“反向收编”,文章以《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揭秘新闻栏目将宣传体制的要素转变为话语和新闻资源为例,论述了新闻实践者不直接对抗主导意识,反而以对“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的要求化为正当化基础,以“反腐败”和“健全法制”等政策来建构话语。

在宣传模式下,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角色得不到尊重,新闻内容的生产必须面对宣传部“审
查”,而没有独立判断的权利,其“专业化”的表现仅仅是形式、手段上。

1.2市场经济对于媒体的诱惑和支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宣传体制内获不到应有回报的新闻从业者感受到了源自市场的诱惑,这也使得专业理念与“宣传制度”的冲突愈发明显,最具代表性的则是“有偿新闻”的诞生。

不难联想到在重大的灾难事件面前,当地政府为了“稳住形态”而贿赂前来采访的记者,部分记者选择接受并噤声。

这也已经成为了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媒体的威严性和可靠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而部分网络造谣者也利用了这一点,通过一些“标题党”的文章发表仇官仇富的言论,而受众在对现有的宣传制度失望和对媒体部信任的情况下会选择相信这些言论。

文章中分析,这种违背新闻专业伦理的做法是源于被囚禁在“宣传体制”内后对于自己专业身份认同的拒绝。

这种拒绝是对宣传体制基本原则的颠覆:党的宣传工作者不再神圣,党的新闻事业中的社会和象征资源是可以在市场流通的产品。

1.3专业服务意识对媒体自主的压力
新闻从业者在新闻实践中时常会混淆职业角色,“为民请命”、“追求社会正义”等等成为他们所想的责任。

因此往往在实践中,这种过于膨胀的“使命”和“道义”优势会成为干扰事件发展的因素。

文章中举例河北省电视台《新闻广角》一次“惊心动魄的采访”,他们要求公安局配合节目的制作实施抓捕的行为其实已经是粟裕制造新闻,迫使现实按照新闻编排的逻辑运行。

这种“逾越”新闻从业者本职所体现出来的“道义感”并不完全是源自从业者自身,更多的是源于社会对他们的超出这种角色定位的期待,当人们的权利在正常法律途径得不到解决时,就会寄予于媒体,这也催生了各地的“揭秘新闻”。

这三种力量在新闻实践中是在相互的渗透和拉扯,目前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也仅仅是破碎和局域的呈现。

到了最后,还是会回到众所诸知的结论上,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需要新闻从业者的努力、体制的变迁、社会基本机构的变迁。

二、研究方法
我认为相比于这篇论文的结论,其研究的方法是更有启发性的,正如原文所说,“我们从新闻从业者如何期待及建构专业名望入手,分析三种实证资料,包括实地观察、深入访谈和阅读新闻工作者的自述,以考察在改革中的专业主义话语实践。

”这项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和田野调查法,有句话叫做“研究问题决定了研究方法”,那么研究专业主义话语的建构为何没有采用传统的传播学量化研究?
那是因为新闻记者在整个新闻实践活动中,作为一个主体其实具有非常多面性和复杂性的:他可能在这个场景里头呈现出来的是这种面貌,但是换了一种场景,他完全是另外一种面貌。

这种复杂性和多面性如果用其他的研究方法就会被全部抹杀掉。

比如说在身份认同:内与外的互动这一部分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某电视台的采访部,记者们聊天,说到稿件不能发,会愤懑地说:“有时想想,不如回家抱孩子去。

”一天一位部主任在办公室里踱步,看看两个实习生,突然冒出一句,“毕业后最好别做新闻,没意思,做什么都比做新闻好。

”这种新闻从业者在非正式场合所呈现出来的面貌,是不可以被忽略的。

正如老师所讲的,一个优秀的研究者是不会放过任何情境(包括正式与非正式)下被研究者的状态,这也是通过
其他研究方法所难以获取的信息。

2012214347 向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