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业——分析阿巴贡人物形象
外国文学作业——分析阿巴贡人物形象

外国文学作业——分析阿巴贡人物形象阿巴贡——扁平人物的胜利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成功塑造了一个“吝啬鬼”的经典形象——阿巴贡,这一人物也成为了欧洲文学中四大吝啬鬼之一。
作者之所以能把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深入人心,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者采用了三种并列而又关联的艺术手段:集中、夸张、巧合,这使得人物典型的吝啬性格得到充分刻画和大胆表现,从而经久不衰。
一、集中化莫里哀十分擅长塑造概括性很强的典型人物形象,他常常将某一类的性格特征极度浓缩,然后集中表现在一个人物的身上并使之达到顶端。
阿巴贡身上集中表现的一个典型性格就是:吝啬。
在他的世界中,钱财是最重要的,它压倒一切、决定一切,是他的上帝、是他的命根。
对待他人,他极尽克扣之能事。
他教仆人用荞麦杆儿的帽子放在制服前来遮盖上面的油渍,并让他们想办法背朝墙,总拿前脸儿冲人,只为掩盖后面破了窟窿的灯笼裤。
甚至家里来了客人,他也要求要花最少的钱做出好吃的菜,要用八个人的饭菜款待十个人。
他还告诉仆人不能轻易给客人倒酒,客人第一次要酒的时候别理睬,要多等一等,千万不能忘记大量掺水,他千叮万嘱厨师:“得预备一些人家不太爱吃,可一吃就饱的东西。
”他家里的车夫除了要驾车之外,还要带上围裙、拿起勺子做厨师。
对于儿女的婚姻大事,他全然不顾他们自身的想法和往后的幸福,只求能从中捞点钱或省点钱。
他给儿子看中一个寡妇,因为这是一个有钱的寡妇,这样一来儿子娶妻不仅不会花很多钱,反而能够大赚一笔。
他将女儿许配给将近五十岁的昂赛末爵爷。
他考虑的只是对方不要嫁妆,这是他对女儿婚事的唯一要求。
但是自己又想分文不花地取回年轻漂亮的姑娘,甚至还赚些嫁妆。
于是花言巧语地指使媒人对玛丽亚娜的母亲讲:“总得从自己身上出点血,因为一个女孩子一点嫁妆都不带过来,是没有人要的。
”当然,即使是对自己,他的吝啬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省几个菜钱,他自己制作了一本日历,把吃素的斋期延长一半。
他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自己的马棚偷吃荞麦,还被马夫棒打了一顿。
外国文学四大吝啬鬼形象

外国文学四大吝啬鬼形象外国文学中有不少形象鲜明的吝啬鬼,他们的故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想想吧,像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欧仁·鲁尔,这家伙简直就是吝啬的代名词。
他在金钱面前小心翼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怎么能省更多的钱。
这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就像是在过家家,一点小钱都舍不得花。
想买个饼干都得算得明明白白,哎,真是个把钱看得比命还重的家伙。
每当他出门,心里总是念着“省钱是王道”,让人忍不住想问:这人是不是把钱当成了他的老母亲啊?再看看斯科特的《吝啬鬼》,里边的阿巴贡也是个典型的抠门角色。
他不仅自己舍不得花,还总想让别人也跟着省。
他的房子里就像是个钱库,门口都贴着“禁止浪费”的标语。
哎,真是个既可笑又可怜的家伙。
他对待朋友的态度简直让人想翻白眼,聚会时不愿意请大家吃顿好的,非得在家里捣鼓点冷饭热菜,真是太能省了。
每次听他讲“省钱的小妙招”,我心里都忍不住想:这要是让他来做家务,估计连水都得控制在一杯的量里吧!说到吝啬鬼,怎么能不提查尔斯·狄更斯的“老福特”呢?这位爷爷的名气可是响当当的。
他的生活简直就像是金钱的奴隶,白天晚上都在想着怎么能多捞点银子。
想想吧,这家伙每天都在算计着,连洗澡水都得三天不换。
朋友们约他出去,他总是推三阻四,理由千奇百怪,真是个“死抠”的典范。
就算身边朋友都是满脸愁苦,他依然面不改色,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钱,钱,钱!还有莎士比亚的“福尔斯塔夫”,这个角色虽说不是典型的吝啬鬼,但他对金钱的态度也相当搞笑。
他总想着用各种花招来省钱,像个狡猾的狐狸。
他一边打着算盘,一边想方设法去巴结有钱的朋友,哎,这样一来,他的生活就像个“空中楼阁”,看似风光,其实底下却是个“穷光蛋”。
真是个极具讽刺意义的人物,让人捧腹大笑。
这些吝啬鬼的故事,总是让人忍俊不禁。
他们为了省钱,往往做出各种奇葩的举动,有时真是让人无奈。
生活中,很多人也许不是吝啬鬼,但在一些小事上,大家或多或少都沾染了点吝啬的味道。
外国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对比分析

外国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对比分析四大吝啬鬼分别出自:夏洛克——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阿巴贡——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喜剧《吝啬鬼》;葛朗台——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泼留希金——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两个戏剧文学形象,两个小说主人公。
这四个吝啬鬼形象虽然由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创造,却都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而表现了内在精神世界方面的极度相似——惊人的贪婪和吝啬。
追求物质财富成为吝啬鬼们的绝对欲念,是他们生活的惟一目标,主宰了他们的一切意识和行为。
除了受共同的本性支配外,四大吝啬鬼都以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行事。
●凶狠刻毒的夏洛克。
夏洛克出现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初期,是一个属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旧式高利贷资产者。
掠夺金钱,聚敛财富,是他生活的惟目的。
为此,他的个性表现为最残忍的凶狠刻毒,完全丧失了“人性”,与友谊、慈爱无关,成为魔鬼的化身。
他虽然拥有大量财宝,但不仅自己拒绝一切享受,还不给仆人饱饭吃,迫使仆人不得不另找主人;他从来不给女儿任何享乐,反叫她死守家门,不得外出一步,逼得女儿离家出走后,他想到的只是“我的银钱”,恶毒地诅咒亲生女儿:“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
”安东尼奥为成全朋友巴萨尼奧的婚事,向夏洛克暂借三千块钱。
夏洛克居心回测地与安东尼奥签订份到期不还钱就从借者身上割取一磅肉的血腥“借约”。
谁知借期已满,安东尼奥因故未能还钱。
凶狠狡猾的夏洛克告到法庭,并拒绝公爵与众人“慈悲为怀”的劝告,表示“把整个威尼斯给我,我都不能答应”,立即宣判,照约割肉。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聪明果断的鲍西娅粉碎了他的阴谋诡计,他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的可悲下场。
他想谋害别人性命,却“活活要了他的命”。
莎士比亚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活画了夏洛克凶狠刻毒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对现实邪恶力量的胜利。
●贪婪狡猾的阿巴公。
17世纪法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剥削仍是发财致富的一大捷径,阿巴公恰好看中了这一点。
阿巴贡形象的塑造手法和意义

阿巴贡形象的塑造手法和意义《悭吝人》是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该剧不但展现了他高超的喜剧艺术,刻画了阿巴贡这一经典吝啬鬼形象,还反映了十七世纪法国的社会状况,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
莫里哀在剧中不但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法来塑造阿巴贡,还通过阿巴贡表达了《悭吝人》这部作品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从深层次展现了他对于时代、社会、人性的思考。
标签:阿巴贡;形象塑造;意义一、引言阿巴贡是文学世界中广为人知的一个吝啬鬼形象,莫里哀对这一形象的刻画真实、深刻,极具讽刺意味,生动刻画了一个视财如命、吝啬虚伪的丑恶形象。
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还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之一。
我国以往对《悭吝人》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作品文化内涵和文学批评价值,而对于塑造阿巴贡这一形象的手法和意义却鲜有涉及。
《悭吝人》是莫里哀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莫里哀运用了大量文学手法塑造阿巴贡这一形象,又以阿巴贡来讽刺他所处的时代中资本家的本性,可谓极具艺术性和概括性。
从形象塑造和意义的角度研究阿巴贡这一形象具有深刻的意涵,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莫里哀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以及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
二、阿巴贡形象塑造的手法分析莫里哀的手法极富戏剧性,且语言幽默、文笔辛辣,对于阿巴贡“吝啬鬼”形象的塑造可谓栩栩如生、真实深刻。
笔者认为,莫里哀的塑造手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夸张阿巴贡在责骂克雷昂特的仆人阿箭时,阿箭说:“你这种人!您还以为人家能偷走你的钱吗?凡有东西的地方都上锁,并派人日夜守候,管得严严实实,最高明的小偷也别想得逞。
”后来阿箭又自言自语:“像他这样的,担心人家偷他的,他就该被人偷。
要是我能从他那儿偷到一丁点儿东西,才大快人心呢。
”(第四幕,第五场)“最高明的小偷也别想得逞”,此处可以看出阿巴贡是何等的爱财如命。
因为爱财,他把自己的财物管得严严实实,甚至将一万埃居埋在花园。
阿巴贡知道儿子谈恋爱以后,便对他儿子的爱情万般指责并粗暴无礼地干涉,甚至自己还想占据儿子心爱的姑娘。
阿尔巴贡形象浅析

阿尔巴贡形象浅析一六六八年,莫里哀创作出了《悭吝人》这部喜剧。
随着这部剧的演出,其中的主人公阿尔巴贡的形象也广泛为人们所熟悉。
阿尔巴贡这个人生活在封建时代,但是对于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最尊贵的东西,诸如门第、名誉等,他都并不看重,唯有金钱才是他的崇拜对象,是他心目中“最神圣的东西”。
他千方百计地掠取金钱,积攒金钱。
他在生活上吝啬到极点,竭尽克扣之能事。
现在,阿尔巴贡已经成为了吝啬鬼、守财奴的代名词。
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经典的文学形象。
毫无人性的极端吝啬嗜钱如命,极端吝啬是阿尔巴贡形象的典型特征。
他虽然拥有万贯家财,但是“一见人伸手,就浑身抽搐”,似乎被人挖掉了五脏六腑。
他的极端吝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吝啬到毫无亲情可言。
他曾经训斥儿子克莱昂特,“我倒想知道,你从头到脚,缀了许许多多带子,有什么用处?难道半打细绳子不够挂灯笼裤的。
自己头上明明长着头发,一个钱也不破费,偏要拿钱买假头发,倒像有必要似的。
我敢说,假头发和带子,少说也得二十皮司陶耳。
”为了也许并不值二十皮司陶耳的装饰物,就会有如此的议论,也难怪在第一幕的第二场开莱昂特会对自己的妹妹艾莉丝有这样的抱怨,“你就想不出我苦恼到了什么地步。
因为说来说去,还不都是他老人家,要我们一个劲儿节省,把我们窘得抬不起头来的?还有比这再狠心的?……甚至于为了对付每天的开销,我如今不得不到处举债;为了弄几件合身的衣服穿,我和你都无法可想,只得天天向生意人求救:万贯家私和我们又有什么相干?”如果说这样的吝啬之举还是可以容忍的话。
那么,他为了不花一文钱,要儿子娶一个有钱的寡妇;为了不用陪嫁,要女儿嫁给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
这样不顾儿女一生的幸福,就真的是吝啬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
其次是对待他人也相当吝啬。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三幕的第一场,阿尔巴贡告诉自己的仆人,“有些跟班不懂事,过来劝酒,人家想也没有想到,就提醒人家喝:这种习惯是学不得的。
要倒,也得人家问过不止一次才倒。
阿巴贡与三大吝啬鬼的异同浅析

阿巴贡与三大吝啬鬼的异同浅析在璀璨的欧洲文学长河中,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分别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的《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四大吝啬鬼有异有同,本文重点是阿巴贡与另外三大吝啬鬼的异同。
《悭吝人》一剧的情节从古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金子》脱胎而来。
主人公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
他爱财如命,谁拿了他的钱宛若夺了他的命,同样,他吝啬成癖。
剧中情节:在不用马时,将马拴在马厩,也不喂食,在需要用到马车时,再喂马,而马已经连它自己都拉不动了,更何况说是车呢。
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对自己也同样如此,以至于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吃荞麦,这都是通过他的仆人描述的。
他的儿子穿着当时的普通服饰,他便强调衣服的价格,说还不如去放债,并准确的报出盈利的数目;在他的仆人衣服上有破洞时,他便让他倚着墙,这样就不会影响他家的形象,有油渍时,便让用帽子挡着,吝啬至极,在发工钱时总会准备大吵一架,以便找理由不给钱。
同时,他还不顾儿女各有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足以当她父亲的老爷,丝毫不顾及儿女的意愿。
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活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他藏那一万法郎是,每天都要去看一看,比关心自己的儿女更甚,他爱自己的儿女,但是他更爱钱。
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说的,是一个‘这个’如此。
”四大吝啬鬼虽都是守财奴,但是他们都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
莎士比亚写夏洛克,他虽是一个贪婪狠毒的高利贷者,同时又是一个生活在基督教社会里的犹太人,他承受的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宗教的迫害。
他被众人骂作异教徒和杀人的狗,长袍和胡须上被人吐上唾沫,甚至像野狗一样被人踢来踢去。
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既可恨又可怜,这博得观众和读者的一点恻隐之心。
浅析阿巴贡人物形1

四.阿巴贡人物形象分析
•阿巴贡是个典型的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爱财 如命,吝啬成癖。阿巴贡几乎成了吝啬的代名词。 阿巴贡的视财如命体现在: •他不仅对仆人和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饿着肚子上床,以 至半夜睡不着,便去马棚偷吃荞麦。 •特别是文中第四幕第七场,他发现自己藏在花园里的钱被偷 后的那段台词“原来是我自己!天哪!我这是怎么了?我现在 在哪儿?我是谁?我在这儿干吗?哎呀!我那多灾多难的钱 啊!我那多灾多难的钱啊!你可是我的患难之友啊!现在你 被人家死拖硬拉地从我这边夺走了!如果失去你,我活着还有 什么意思呢?不再有依托,安全,快乐。我的一切都随之而 逝,我也会因失去你而丧命的!可现在,我又能做什么呢?什 么也不能!相反我却快要断气了,我快要死了,快要被人家埋 葬了!天啊!”
五.我的金钱观
可以说,今天极端地视金钱胜过一切的“阿巴贡” 基本绝迹了.但情,友情。 在我看来,在幸福的人生中,金钱与亲情都是重 要的。亲情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让你在人生无助 的时候能得到呵护;金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你 的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石,没有金钱你就会食不果腹、 衣不保暖,谈何幸福. 但是,金钱永远只是身外之物, 金钱不是万能的,金钱可以买到婚姻,但买不到爱 情;可以买到家庭,但买不到亲情.
•作品取材于喜剧作家普劳图斯的《一罐黄 金》,写高利贷者阿巴贡爱财如命的吝啬 可笑。
• 《吝啬鬼》主要写阿巴贡放债,儿子举债; 儿子克莱昂特爱上的穷姑娘玛利雅,又正 是阿巴贡的意中人。以及阿巴贡的女儿与 法赖尔的爱情故事。剧中戏剧矛盾尖锐突 出,它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戏剧性的情 节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真实深刻地揭露了 资产阶级积累财富的狂热和金钱的罪恶, 以及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冷 酷关系。因其形象刻画的真实深刻,阿巴 贡成为“吝啬鬼”的代名词。
世界文学中四大吝啬鬼的形象

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个经典人物形象,以吝啬而著称。
将吝啬贪婪发挥到了极致。
由于对利益的追逐,是他们丧失理智、人性,并将愚蠢、下作、卑鄙无耻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四位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
1.夏洛克(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他是犹太人,高利贷者,贪婪、吝啬、冷酷和狠毒;虽然腰缠万贯,却从不享用,一心想着放高利贷。
极力限制女儿杰西卡与外界交往,使其带着钱财与情人私奔;无情地虐待克扣仆人,甚至连饭也不让人吃饱;十分痛恨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因为他慷慨大度,乐于助人,憎恶高利贷者。
2.阿巴贡(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 或译名为《吝啬鬼》、《悭吝鬼》)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
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
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
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
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绘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3.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 原译名为《欧也妮·葛朗台》)“守财奴”,即看守财产的奴隶,人本应是财产的主人,是财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却成了守财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金钱已经使他异化。
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
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贪婪和吝啬是相辅相成的,吝啬鬼们聚敛财富时都是贪婪,在使用财富时都是吝啬。
像其他吝啬鬼一样,葛朗台既贪婪成癖,又吝啬成鬼。
4.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泼留希金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
虽然贪婪吝啬与葛朗台不相上下,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巴贡——扁平人物的胜利
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成功塑造了一个“吝啬鬼”的经典形象——阿巴贡,这一人物也成为了欧洲文学中四大吝啬鬼之一。
作者之所以能把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深入人心,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者采用了三种并列而又关联的艺术手段:集中、夸张、巧合,这使得人物典型的吝啬性格得到充分刻画和大胆表现,从而经久不衰。
一、集中化
莫里哀十分擅长塑造概括性很强的典型人物形象,他常常将某一类的性格特征极度浓缩,然后集中表现在一个人物的身上并使之达到顶端。
阿巴贡身上集中表现的一个典型性格就是:吝啬。
在他的世界中,钱财是最重要的,它压倒一切、决定一切,是他的上帝、是他的命根。
对待他人,他极尽克扣之能事。
他教仆人用荞麦杆儿的帽子放在制服前来遮盖上面的油渍,并让他们想办法背朝墙,总拿前脸儿冲人,只为掩盖后面破了窟窿的灯笼裤。
甚至家里来了客人,他也要求要花最少的钱做出好吃的菜,要用八个人的饭菜款待十个人。
他还告诉仆人不能轻易给客人倒酒,客人第一次要酒的时候别理睬,要多等一等,千万不能忘记大量掺水,他千叮万嘱厨师:“得预备一些人家不太爱吃,可一吃就饱的东西。
”他家里的车夫除了要驾车之外,还要带上围裙、拿起勺子做厨师。
对于儿女的婚姻大事,他全然不顾他们自身的想法和往后的幸福,只求能从中捞点钱或省点钱。
他给儿子看中一个寡妇,因为这是一个有钱的寡妇,这样一来儿子娶妻不仅不会花很多钱,反而能够大赚一笔。
他将女儿许配给将近五十岁的昂赛末爵爷。
他考虑的只是对方不要嫁妆,这是他对女儿婚事的唯一要求。
但是自己又想分文不花地取回年轻漂亮的姑娘,甚至还赚些嫁妆。
于是花言巧语地指使媒人对玛丽亚娜的母亲讲:“总得从自己身上出点血,因为一个女孩子一点嫁妆都不带过来,是没有人要的。
”
当然,即使是对自己,他的吝啬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省几个菜钱,他自己制作了一本日历,把吃素的斋期延长一半。
他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自己的马棚偷吃荞麦,还被马夫棒打了一顿。
莫里哀巧妙地将阿巴贡的吝啬贯穿到各种事件的方方面面,再由各个细枝末节的事件汇聚到一起集中表现他的吝啬。
让读者感到可笑的同时不得不感叹他的可悲。
二、夸张化
夸张化是指作者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而对所描写的人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艺术手法,它能使塑造的形象典型化、深刻化、喜剧化,极具艺术表现力、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从外貌上看阿巴贡,“像一只扎了口的钱袋的嘴”、“疑神疑鬼的眼睛”、“一件磨得发亮的铁灰色的上衣”、“腰上束着一根小细绳”(正常情况下是三根)……这一系列夸张的外貌描写将人物形象客观而真实地展现出来。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段关于阿巴贡丢失钱匣后的语言和心理结合的夸张化的描写:“哎哟,我那可怜的钱啊,我那可怜的钱啊,我的亲爱的朋友啊,他们硬从我手里把你给抢走啦,你一被抢走,我的依靠、我的安慰、我的快乐就全没有了,我算是整个完蛋了,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啊,没有你,我简直活不了啦。
全完啦,我实在受不了啦,我要死,我死啦,我死啦,我已经入土啦。
”这段有名的独白把丢失钱匣这件事对一个人的影响夸张化,夸张到没有这些钱整个人都要死掉,如此把一个守财奴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钱就是他的生命。
三、巧合化
巧合化是戏剧结构布局和安排情节的技巧手段,用来刻画、凸显人物性格特征时,能起到影响人物性格发展的微妙作用,最能造成讽刺的效果。
在《悭吝人》中,人物关系到处充斥着巧合。
例如:阿尔巴贡的情敌是儿子,而债户也是儿子,莫里哀把阿巴贡和克莱昂特设置为“父与子”关系的同时,也巧妙地把金钱和爱情的矛盾扭结在这种关系上;阿巴贡准备娶的姑娘碰巧是儿子的梦中情人,他逼迫女儿嫁的年过半百的老头恰恰正是女儿情人和儿子情人失散多年的父亲……这些都是十分巧合、颇具偶然性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得阿巴贡身上的个性和喜剧性表露无遗。
通过以上三点的简要分析,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阿巴贡这个人物的特点用两个字来概括——吝啬。
虽然有批评家指出,莫里哀笔下的这位吝啬鬼阿巴贡是一种“扁形人物”,因为只用一个简单的词就可以很好地概括人物了。
但我认为“扁形人物”这个词不是批评,反而可以算作是一种褒扬。
首先,人物往往具有相似的复杂性格,每个人都可能有邪恶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有世俗的一面也有超脱的一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无私的一面……人本来就是一种自我矛盾的动物,如果每个人都去塑造“圆形人物”,刻画人物全面的性格特点的话,文学作品里都将是大同小异的形象,何来能够被世人铭记万世的经典、个性的人物呢?其次,人物典型化、高度概括化,并不代表人物特征的浅薄,缺乏丰富内涵,缺乏再思考、再创造的空间。
反而,将某一种典型性格演绎到极致,才能发掘这种性格中蕴含的更深更广的东西,使读者深刻铭记这一形象的同时能透过人物对其典型性格有更深入、透彻的认识,引发更多的思考。
所以,总的说来,阿巴贡这一人物形象实际上宣告了“扁平人物”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