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案2
物理八年级上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课时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山东省青岛市六十三中学葛雪梅【教学分析】[名师说课]本节是学生在上一节学过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了解一下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
这节课主要介绍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骨传导”及“双耳效应”,把声现象与人听声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人耳的构造,分析了人听声音的过程,引出了耳聋的原因及分类,使人们增强了对残疾人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想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
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失聪的人带助听器能听到声音,有的却不能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骨能传导声音”。
而后,引导学生讨论,利用这一原理想出很多帮助非神经性耳聋的人感知声音的办法。
然后教师介绍贝多芬耳聋后是如何感知乐曲的,通过贝多芬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印象。
最后带领学生学习“双耳效应”,课本上的双耳效应让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更紧密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类听理声咅的过棋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冈川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和骨传导的原理难点:骨传导、双耳效应[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立体声收音机、音叉、耳塞、助听器学生用:铅笔、钢勺、耳塞[课时安排]共1课时【教学案例】[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声音的传导过程发声体振动T介质传播T鼓膜振动T听觉神经T大脑。
二、失聪的种类1、神经性耳聋2、非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三、骨传导四、双耳效应应用:立体声思维程序:提出问题一一猜想与假设一一设计实验一一进行实验一一分析论证一一得出结论附件1:导学提纲1 •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 )A 、 良好的耳朵 介质B 、 介质 物体振动C 、 物体振动 介质D 、 物体振动良好耳朵2•上课时,学生听到老师讲课的主要过程是:老师的声带 到人耳,再引起学生的鼓膜 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与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学生:橡皮筋、哨子、直尺、桌子、水、碎纸屑、队鼓、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塑料袋等[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与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情境创设]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的各种声音:如钢琴曲《梁祝》、鸟鸣声、笛子声、蝉鸣蛙叫声、流水潺潺声、风吹树叶沙沙声等。
[设疑]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关于声音,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想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呢?[导入课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陆续揭开这些问题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先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开始。
板书课题:§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研究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聆听,感受各种声音。
畅所欲言,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我们的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却很难听?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等二、新课讲授探究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亲身体验]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教案

4.了解噪声的危害,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发生及传播的;
3.通过探究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的实验,了解和学习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实验探究法);
4.实验探究中能够收集实验现象及数据,并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学生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
师生交流,引入课题—声的利用
活动二:
自主学习,了解声音能传递信息。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提出学习要求。
1.自主学习提纲:
(1)通过哪些实例可以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2)蝙蝠夜间时怎样活动的?
(3)了解声呐系统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声呐系统是利用什么原理工作的?
2.自主学习要求:
(1)依据学习提纲,认真阅读教材“声与信息”部分;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活动二:响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师演示: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鼓面上纸团的振动情况。
学生体验:用直尺伸出桌面相同的长度,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比较振动的幅度与声音的大小的关系。
师生交流,弄清影响响度的因素:
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是,能
5.学习活动的阶段性是否清晰合理,符合导入、探究、总结、迁移的逻辑?
符合
6.学习活动是否能展示出学生对目标的达成状况?
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教案这篇文章共14961字。
第二章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所用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声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接受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声波的定义;2.音量、音调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3.声音的产生;4.声音的传播、衰减和反射;5.声音的接受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1.声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音量、音调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
四、教学难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衰减和反射。
五、教学方法1.结合实验和生活应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2.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六、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特征。
2.谈论声波(10分钟)通过参考教材,介绍声波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分类。
3.探究音调、音量和音色(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音调、音量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来源。
2.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发现声音的传播方式(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三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和反射。
2.探究声音的衰减和反射(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衰减和反射的原因和特点。
3.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20分钟)通过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四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些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接受和感知。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2、声现象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第二单元内容声现象总课时 5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
难点:声音的特性,声学计算。
教材分析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夲章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对声学的了解通过有趣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为以后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易接受一些新鲜趣味的物理现象。
但由于初学物理对概念的表述很难达到准确,对回声的计算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公式运用,变形,单位换算等问题。
思路设计1、让学生通过做、看、感受、听、思考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全方位感知声音。
2、注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相结合。
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
课时分配序号内容课时课型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探究2 声音的特性 1 探究3 声的利用 1 新授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 新授5 单元小结 1 复习本单元的评价方式学生自评,组内同伴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
主备教师:许亚丽第一单元内容机械运动总课时4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估测时间。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2.能选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为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及相对性,理解参照物概念,能描述物体运动。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及参照物的判断。
教材分析本章从长度测量入手,讲述运动的测量和初步知识。
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机械运动为相对性,运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
本章内容是以后学习运动和力知识基础,熟练掌握本章知识对学习整个力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章内容学生在生活和小学的学习中,都已经接触过。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从已经有基础出发,进行研究性学习来总结规律,达到最终目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声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声现象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
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学过程】
一、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朗诵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
教师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
根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
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大象靠什么进行交流?
2.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1.1-1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
学生交流讨论:发生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让学生在不影响其它班级上课的基础上做出各种让物体发声的活动。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了解]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振动可以发声。
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
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并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如: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
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等等[师]刚才设计的些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质疑: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
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
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案2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声现象》的第二节。
它紧接着上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讲述了声音的三个特点。
本节课虽非中考的考察重点,但对学生全面了解声现象,培养学生观看、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点。
了解音调同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物体发声不同,是由于音色不同。
了解人和动物的发声、听觉频率范畴不同。
有些频率的声音,人听不到,动物却能听到。
培养学生观看、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音调同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教材通过比较振动快慢不同的发声体发声不同揭示了音调同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明白得了这一知识点,用同样方法就专门容易明白得响度和物体振幅的关系,从而把握本节课的要紧内容。
同时,由于初二学生观看、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不强,同时容易把声音的大小和声音的高低这两个概念搞混淆,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媒体:
实物(音叉、小锤、木梳、纸片、橡皮筋等);录音机、磁带。
二、说教学法
本节课预备采纳演示、学生实验、归纳总结、指导学生讨论、演讲,指导学生自学等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学生明白得起来难度不大,应让学生多动手,多观看,多讨论发言。
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看、动手、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现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学法分析:
指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的体会中归纳总结物理知识。
初二学生才接触物理,对物理实验专门感爱好,但缺乏描述和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自己总结物理规律,在脑海中建构本节课要求把握的知识点。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前提问:声音是如何样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用录音机分别放一段男声和女声,一段音量大和一段音量小的声音,一段钢琴演奏的和一段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问学生这些声音听起来一样吗?从而引入声音的三个特点:音调、响度、音色。
2新课设计:
音调:
让学生用自带的木梳、纸片、橡皮筋做教材上的实验,问学生声音的高低同振动快慢的关系。
讲解:音调、频率的概念。
归纳总结: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发音越尖锐,音调越高。
投影展现人和动物的的发声、听觉范畴图,引导学生回答有关声音频率的问题。
讲一些有关声音频率的小故事。
响度:
演示:用锤敲音叉,一次重,一次轻。
问学生哪次音叉振动的厉害?哪次听到的声音响?
讲述振幅、响度的概念。
让学生拨皮筋,一次重,一次轻。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让学生看书自学,回答响度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如何增大响度?
音色:
放一段钢琴演奏的和一段小提琴演奏的同一首乐曲,问学生它们的音调、响度一样吗?引出音色的概念。
让两个同学躲在讲台后面讲同一段话,
让其他学生判定是谁在讲话,是凭什么明白的?
提问:你小时候发出的声音同你现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当你感冒时,
什么缘故别人一听就明白你感冒了?得出同一个人的音色会随着年龄、
健康的变化而变化。
3小结
4作业布置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声音特性
1、响度——振幅
2、音调——频率
3、音色——发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