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表面处理四把火

合集下载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四把火)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四把火)

钢的热处理钢的热处理:是将固态钢材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热处理不仅可用于强化钢材,提高机械零件的使用性能,而且还可以用于改善钢材的工艺性能。

其共同点是:只改变内部组织结构,不改变表面形状与尺寸。

第一节钢的热处理原理热处理的目的是改变钢的内部组织结构,以改善钢的性能,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钢的机械性能,延长机器零件的使用寿命。

热处理工艺不但可以强化金属材料、充分挖掘材料性能潜力、降低结构重量、节省和能源,而且能够提高机械产品质量、大幅度延长机器零件的使用寿命。

热处理工艺分类:(根据热处理的目的、要求和工艺方法的不同分类如下)1、整体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和调质;2、表面热处理:包括表面淬火、物理和化学气相沉积等;3、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碳氮共渗等。

热处理的三阶段:加热、保温、冷却一、钢在加热时的转变加热的目的:使钢奥氏体化(一)奥氏体( A)的形成奥氏体晶核的形成以共析钢为例A1点则W c =0.0218%(体心立方晶格F)W c =6.69%(复杂斜方渗碳体)当T 上升到A c1 后W c =0.77%(面心立方的A)由此可见转变过程中必须经过C和Fe原子的扩散,必须进行铁原子的晶格改组,即发生相变,A的形成过程。

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形成。

有两个有利条件①此相界面上成分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②原子排列不规则,空位和位错密度高。

1、奥氏体长大由于铁素体的晶格改组和渗碳体的不断溶解,A晶核一方面不断向铁素体和渗碳体方向长大,同时自身也不断形成长大。

2、残余 Fe 3 C的溶解 A长大同时由于有部分渗碳体没有完全溶解,还需一段时间才能全溶。

(F比Fe 3 C先消失)3、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残余Fe 3 C全溶后,经一段时间保温,通过碳原子的扩散,使A成分逐步均匀化。

(二)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奥氏体大小用奥氏体晶粒度来表示。

分为 00,0,1,2…10等十二个等级,其中常用的1~10级,4级以下为粗晶粒,5-8级为细晶粒,8级以上为超细晶粒。

热处理工艺的“四把火”

热处理工艺的“四把火”

热处理工艺的“四把火”金属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按照其处理工艺可以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四种基本工艺,称为“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C3 或ACM 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AC3以上20-40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却)至500度以下的热处理工艺,其实质是将钢加热奥氏体化后进行珠光体转变。

目的和作用(1)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2)细化晶粒,消除因锻、焊等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做准备;(3)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或开裂。

淬火:淬火就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将工件放入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71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

目的和作用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注:淬火态工件不允许直接投入现场使用,通常在此之后必须实时进行1-2次或以上之回火加工,以调整其组织及应力等。

)回火:回火就是将经过碎火的工件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和作用(1)合理地调整力学性能,使工件满足使用要求;(2)稳定组织,使工件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组织转变,从而保证工件的尺寸、形状不变;(3)降低或消除淬火内应力,以减少工件的变形并防止开裂。

材料学-热处理工艺中的四把火

材料学-热处理工艺中的四把火

材料学-热处理工艺中的四把火热处理工艺中的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俗称热处理工艺的“四把火”。

下图囊括了钢热处理工艺的“四把火”1退火 annealing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通常是缓慢冷却,有时是控制冷却)的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

目的是使经过铸造、锻轧、焊接或切削加工的材料或工件软化,改善塑性和韧性,使化学成分均匀化,去除残余应力,或得到预期的物理性能。

退火工艺随目的之不同而有多种,如重结晶退火、等温退火、均匀化退火、球化退火、去除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以及稳定化退火、磁场退火等等。

退火的一个最主要工艺参数是最高加热温度(退火温度),大多数合金的退火加热温度的选择是以该合金系的相图为基础的,如碳素钢以铁碳平衡图为基础。

各种钢(包括碳素钢及合金钢)的退火温度,视具体退火目的的不同而在各该钢种的Ac3以上、Ac1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

各种非铁合金的退火温度则在各该合金的固相线温度以下、固溶度线温度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

重结晶退火应用于平衡加热和冷却时有固态相变(重结晶)发生的合金。

其退火温度为各该合金的相变温度区间以上或以内的某一温度。

加热和冷却都是缓慢的。

合金于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各发生一次相变重结晶,故称为重结晶退火,常被简称为退火。

这种退火方法,相当普遍地应用于钢。

钢的重结晶退火工艺是:缓慢加热到Ac3(亚共析钢)或Ac1(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下来。

通过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珠光体(或者还有先共析的铁素体或渗碳体)转变为奥氏体(第一回相变重结晶)以及冷却过程中发生的与此相反的第二回相变重结晶,形成晶粒较细、片层较厚、组织均匀的珠光体(或者还有先共析铁素体或渗碳体)。

退火温度在Ac3以上(亚共析钢)使钢发生完全的重结晶者,称为完全退火,退火温度在Ac1与Ac3之间 (亚共析钢)或Ac1与Acm之间(过共析钢),使钢发生部分的重结晶者,称为不完全退火。

钢铁热处理的四把火

钢铁热处理的四把火

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

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

加热是热处理的重要步骤之一。

金属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很多,最早是采用木炭和燥作为热源,进而应用液体和气体燃料。

电的应用使加热易于控制,且无环境污染。

利用这些热源可以直接加热,也可以通过熔融的盐或金属,以至浮动粒子进行间接加热。

金属加热时,工件暴露在空气中,常常发生氧化、脱碳(即钢铁零件表面碳含量降低),这对于热处理后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响。

因而金属通常应在可控气氛或保护气氛中、熔融盐中和真空中加热,也可用涂料或包装方法进行保护加热。

加热温度是热处理工艺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选择和控制加热温度,是保证热处理质量的主要问题。

加热温度随被处理的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目的不同而异,但一般都是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以获得需要的组织。

另外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当金属工件表面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时,还须在此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使内外温度一致,使显微组织转变完全,这段时间称为保温时间。

采用高能密度加热和表面热处理时,加热速度极快,一般就没有保温时间或保温时间很短,而化学热处理的保温时间往往较长.冷却也是热处理工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冷却方法因工艺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制冷却速度。

一般退火的冷却速度最慢,正火的冷却速度较快,淬火的冷却速度更快但还因钢种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空硬钢就可以用正火一样的冷却速度进行淬硬。

金属热处理工艺大体可分为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局部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等。

根据加热介质、加热温度和冷却方法的不同,每一大类又可区分为若干不同的热处理工艺。

同一种金属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可获得不同的组织,从而具有不同的性能。

钢铁是工业上应用最广的金属,而且钢铁显微组织也最为复杂,因此钢铁热处理工艺种类繁多。

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钢铁整体热处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种基本工艺。

金属热处理的四把火

金属热处理的四把火

四把火:热处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种基本工艺。

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

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

加热是热处理的重要步骤之一。

金属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很多,最早是采用木炭和煤作为热源,进而应用液体和气体燃料。

电的应用使加热易于控制,且无环境污染。

利用这些热源可以直接加热,也可以通过熔融的盐或金属,以至浮动粒子进行间接加热。

金属加热时,工件暴露在空气中,常常发生氧化、脱碳(即钢铁零件表面碳含量降低),这对于热处理后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响。

因而金属通常应在可控气氛或保护气氛中、熔融盐中和真空中加热,也可用涂料或包装方法进行保护加热。

加热温度是热处理工艺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选择和控制加热温度,是保证热处理质量的主要问题。

加热温度随被处理的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目的不同而异,但一般都是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以获得需要的组织。

另外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当金属工件表面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时,还须在此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使内外温度一致,使显微组织转变完全,这段时间称为保温时间。

采用高能密度加热和表面热处理时,加热速度极快,一般就没有保温时间或保温时间很短,而化学热处理的保温时间往往较长。

冷却也是热处理工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冷却方法因工艺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制冷却速度。

一般退火的冷却速度最慢,正火的冷却速度较快,淬火的冷却速度更快。

但还因钢种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空硬钢就可以用正火一样的冷却速度进行淬硬。

金属热处理工艺大体可分为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局部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等。

根据加热介质、加热温度和冷却方法的不同,每一大类又可区分为若干不同的热处理工艺。

同一种金属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可获得不同的组织,从而具有不同的性能。

钢铁是工业上应用最广的金属,而且钢铁显微组织也最为复杂,因此钢铁热处理工艺种类繁多。

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钢材热处理4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形象比喻

钢材热处理4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形象比喻

退火、正火、淬cuì火和回火钢材的热处理:工业四火,它们是:退火、正火、淬火[ cuì huǒ ]、回火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它们的区别退火就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的冷却到室温想一想你煮了碗面但是太烫了所以你要把它放一边让它冷一冷再吃退火就是这个道理正火就是将金属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听起来只不过正火的冷却速度稍快生产周期短因为正火是这样降温的↓↓↓往往能更快吃到面也就是能更快的得到产品所以退火与正火同样能达到零件性能要求时尽可能选用正火如果说退火和正火是亲兄弟那淬火和回火就是不离不弃的好伙伴了淬火就是将金属加热到临界点以上这个时候金属内部的结构和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奥氏体化我们需要保温一定的时间来让金属进行这种变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以得到介稳态马氏体组织或下贝氏体组织这个快速冷却的方法通常是这样的淬火后就得到了马氏体组织但是这个组织状态内部结构极其不平衡虽然硬度高但塑性、韧性差脆性也大因此淬火后的金属不会作为成品出厂毕竟厂家也不傻这种不能进行二次加工的比Iphone 6s 屏幕都脆的金属没人会要所以回火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在金属被淬硬后将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让金属内组织能够均匀分配之后再冷却到室温就能得到既有一定的强度、硬度又有一定的塑性、韧性的成品这就是1+1>2的完美例子!说了上面那么多关于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区别,也就差不多了,所以,其实“淬火”和“回火”可以让面也爽脆起来嘛~。

2-11 机加常见材料与热处理四把火

2-11 机加常见材料与热处理四把火
S45C 718 S0C
A3
738
NAK80
络铜
铝(6061)
环氧树脂
电木
POM(赛钢)
王牌料 304
S136
铝(7075)
有机玻璃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1. 退火:是把工件放在炉中缓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 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随炉缓慢冷却下来 的一种热处理工艺。(炉冷)
•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某一温度(45号钢淬火 温度为840-860℃,碳素工具钢的淬火温度为 760~780℃),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速 度在水(油)中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 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 淬火与退火、正火处理在工艺上的主要区别是冷 却速度快,目的是为了获得马氏体组织。马氏体 组织是钢经淬火后获得的不平衡组织,它的硬度 高,但塑性、韧性差。马氏体的硬度随钢的含碳 量提高而增高。
• 钢件淬硬后,再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 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回火。
• 淬火后的钢件一般不能直接使用,必须进行回火后才能使用。因 为淬火钢的硬度高、脆性大,直接使用常发生脆断。通过回火可 以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降低脆性,提高韧性;另一方面可以调整 淬火钢的力学性能,达到钢的使用性能。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 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三种。
1. 完全退火:将钢加热到预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 却。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消除钢中不均匀组织和内应力。
2. 球化退火:把钢加热到750度,保温一段时间,缓慢冷却至500度下, 最后在空气中冷却。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改善切削性能,主要用 于高碳钢。
3. 去应力退火:又叫低温退火,把钢加热到500~600度,保温一段时 间,随炉缓冷到300度以下,再室温冷却。退火过程中组织不发生变 化,主要消除金属的内应力。

四把火

四把火

1.退火把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在此温度下保温,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退火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等几种。

a将钢加热到预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称为完全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消除钢中不均匀组织和内应力.b,把钢加热到750度,保温一段时间,缓慢冷却至500度下,最后在空气中冷却叫球化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改善切削性能,主要用于高碳钢.c,去应力退火又叫低温退火,把钢加热到500~600度,保温一段时间,随炉缓冷到300度以下,再室温冷却.退火过程中组织不发生变化,主要消除金属的内应力.2.正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正火的主要目的是细化组织,改善钢的性能,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正火与退火工艺相比,其主要区别是正火的冷却速度稍快,所以正火热处理的生产周期短。

故退火与正火同样能达到零件性能要求时,尽可能选用正火。

3.淬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某一温度(45号钢淬火温度为840-860℃,碳素工具钢的淬火温度为760~780℃),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在水(油)中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淬火与退火、正火处理在工艺上的主要区别是冷却速度快,目的是为了获得马氏体组织。

马氏体组织是钢经淬火后获得的不平衡组织,它的硬度高,但塑性、韧性差。

马氏体的硬度随钢的含碳量提高而增高。

4.回火钢件淬硬后,再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回火。

淬火后的钢件一般不能直接使用,必须进行回火后才能使用。

因为淬火钢的硬度高、脆性大,直接使用常发生脆断。

通过回火可以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降低脆性,提高韧性;另一方面可以调整淬火钢的力学性能,达到钢的使用性能。

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三种。

A 低温回火150~250.降低内应力,脆性,保持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磨性.B 中温回火350~500;提高弹性,强度.C 高温回火500~650;淬火钢件在高于500℃的回火称为高温回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知识-钢材表面处理四把火
第一‘火’——退火。

将钢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然后让其自行冷却到常温,叫做退火。

钢的退火是将钢加热到发生相变或部分相变的温度,经过保温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退火后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1、改善组织使成分均匀化以及细化晶粒,消除了组织缺陷,提高了钢的力学性能,减少了残余应力;
2、可降低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所以退火是为了后续工序作好准备,故退火是属于半成品热处理,又称预先热处理。

第二‘火’——淬火。

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其温度骤然降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急速冷却,而获得以马氏体为主的不平衡组织的热处理方法。

淬火的好处是:能增加钢的强度和硬度,但要减少其塑性。

高速钢的淬火剂可以是“风”,所以高速钢又被称为“风钢”淬火中常用的淬火剂有:水、油、碱水和盐类溶液等。

第三‘火’——正火。

正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这一点和退火很相似但具体的操作和要求不同。

这种工艺可以提高综合力学性能,对要求不高的零件可以用正火来代替退火,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

第四‘火’——回火。

将已经淬火的钢重新加热到一定温度,再用一定方法冷却称为回火。

回火分高温回火、中温回火和低温回火三类。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消除淬火产生的内应力,降低硬度和脆性,以取得预期的力学性能。

另外提到回火多与淬火、正火配合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