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应用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研究
浅析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手术室护理体会

浅析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手术室护理体会目的探讨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手术室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对48例高血压致脑淤血患者(对照组)行止血、控制血压和防止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护理,对50例疾病类型同上的患者(观察组)行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并实施全程手术室护理干预。
结果术后对改善脑出血效果明显,但必须做好手术期护理,以减少再出血发生,进一步改善术后生存质量。
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具有使用器械少,创面小,手术时间段,伤口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对老年和体弱患者可明显提高其生存期。
标签: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手术室护理【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smoke attract streams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s surgery clinical nursing measures and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48 cases of hypertension cerebral blood clot patients (control group)to stop bleeding,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 and prevent complications such as routine care,50 patients with disease type ditto (observation group)internal medicin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n the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 suction attract flow,and implement the whole operating room nursing intervention. Observ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sum up nursing experience. Results To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hemorrhage effect is obvious,but must be prepared to the preoperative nursing,to reduce the bleeding occurred again,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fter surgery. 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 aspiration and drainage with little equipment,small wound,operation time,wound healing fast,les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other advantages,for elderly and frail patient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urvival.【Key words】Cerebral hemorrhage;Intracranial hematoma suction attract flow;The operating room nursing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57例,女42例,年龄47~85岁,平均年龄(61.1±1.0)岁。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从2010至2015年所收治的200例脑出血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患者100例,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患者100例,采取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可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意识障碍,预防再出血,降低死亡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标签: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脑出血;临床效果脑出血是因多种原因而致使脑实质内出现非外伤性自发性出血,多发生于老年人。
最近几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脑出血患病率也呈递增趋势[1]。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是一种微创技术,因其可快速、有效清除颅内血肿,并且创伤小、疗效确切,术后易恢复,已逐渐应用于脑出血的治疗[2]。
我院从2010年开始,对所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疗效比较满意,具体的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10至2015年所收治的200例脑出血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00例,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49例;年龄最小的是54岁,最大的是78岁,平均年龄(63.7±6.8)岁。
对照组患者100例,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最小的是51岁,最大的是79岁,平均年龄(62.9±6.5)岁。
本研究患者排除外伤性出血、颅内血管畸形、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及全身感染病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保守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吸氧、降低颅内压等,并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浅析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手术室护理体会

c l o t p a t i e n t s(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t o s t o p b l e e d i n g , c o n t r o l o f b l o o d p r e s s re u a n d p r e v e n t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s u c h a s r o u t i n e c a r e , 5 0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d i s e a s e t y p e d i t t o(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 i n t e r n a l me d i c i n e c o n s e r v a t i v e r t e a t me n t o n t h e b a . s i s
El e me nt a r y a na l y s i s t he o pe r a t i o n r o o m nur s i ng e x pe r i e nc e o f
Ce r e br a l h e mo r r ha g e b y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he ma t o ma s u c t i o n dr a i na g e
i n t e ve r n t i o n. Ob s e r v e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e c t o f t wo g r o u p s ,s u m u p n u r s i n g e x p e r i e n c e . Re s u l t s T o i mp r o v e t h e p o s t o p e at r i v e h e mo rh a g e e f e c t i s o b v i o u s , b u t mu s t b e p r e p a r e d t o t h e p r e o p e r a t i v e n rs u i n g , t o r e d u c e he t b l e e d i n g o c c u re d a g a i n , f u r t h e r i mp r o v e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a f t e r s u r g e r y . Co nc l us i o n Mi n i ma l l y i n v a s i v e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临床护理体会

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临床护理体会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
方法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行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脑出血患者68例,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
给予对照组行止血、血压控制以及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之上给予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总结其护理经验。
结果两组治疗后结果比较,研究组治愈15例,好转17例,死亡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17例,死亡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保守治疗配合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可提高其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期间给予患者行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对进一步改善患者脑出血和术后生存质量,减少其再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标签: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护理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是目前临床中治疗颅内血肿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具有使用器械少,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本文主要探讨了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行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脑出血患者68例(男45例,女23例),年龄45~85岁,平均(58±5.6)岁;CT检查其出血量为30~60ml者20例,出血量为60~100ml者25例,出血量大于100ml者23例;G1as-gow计分结果:小于6分者为22例,6~9分者为28例,9~12分者为18例。
将所有患者分别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行止血、血压控制以及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之上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40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40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目的:研究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价值和意义。
方法:将8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
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通过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的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术后2d血肿清除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脑出血;临床观察我国老龄化人口进程逐年加快,各种老年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其中就包括脑出血疾病,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生活和经济压力[1]。
脑出血通常是由于长期高血压造成血管过度充盈及动脉硬化后弹性减弱,加之日常血压控制不稳造成脑部血管爆裂,形成血肿压迫局部组织的一种自发性疾病,具有临床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特点。
脑出血治疗主要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内科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外科治疗主要通过手术去除颅内形成的血肿[2]。
随着技术进步和医疗条件的完善,出现了小骨窗颞肌下减压术、锁孔手术及血肿穿刺抽吸引流等多种新的治疗方法。
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的手术方案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我院神经外科对80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8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入组的患者在治疗前均经过影像学检测确诊。
其中包括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高血压病史3~15年,平均(98±2.2)年;患者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6.2±15.3)岁;出血部位位于左侧基底节患者39例,位于右侧基底节患者41例。
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效果分析

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效果分析目的探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选取100例脑出血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就保守治疗(对照组,n=50)与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观察组,n=50)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手术前ESS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均有一定水平升高,但观察组显著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对远期生存质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标签: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效果观察脑出血发病、致残、致死率均居较高水平,因手术操作过程中有较大的再出血风险,故通常预后不理想,而在出血点未明确前盲目电凝止血,也易对神经造成损害,诱导更严重的生理功能障碍发生[1]。
随着研究的深入,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在近几年推出应用,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对脑组织造成较小的损伤,费用低,可获得理想预后。
本次研究选择相关病例,就保守治疗与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选取脑出血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27-76岁,平均(50.2±1.7)岁,均与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第四届)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高血压史平均(9.9±5.2)年,出血量平均(78.3±12.1)ml。
深度昏迷30例,浅昏迷20例,清醒50例。
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沟通障碍及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常(P>0.05)。
1.2方法观察组:本组病例应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方案,取环形针于头皮上放置,作参照物,穿刺点位置和穿刺路径在CT下确定,辅以静脉镇静和局部麻醉,于床边利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行血肿穿刺。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分析目的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路径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所收治的7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临床治疗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76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观察组38例患者均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保守治疗。
结果经临床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组38例患者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8例患者,且观察组患者再次出血率及预后病死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具有着手术创伤小、操作便捷等显著优势,可有效降低患者预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
标签: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脑出血;效果随着现代医学发展,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成为广大脑出血患者的首选,通过借助CT影像技术,于术前精准定位患者颅内血肿区域,从而展开定向血肿碎吸,可显著降低患者脑组织伤害[1]。
本研究为综合分析脑出血患者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所收治的7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临床治疗对象,76例患者均吻合《全国脑血管病诊疗共识》中有关脑出血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76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观察组38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区间36~78岁,平均(57.8±11.3)岁。
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血肿18例,皮层下血肿6例,丘脑区血肿12例,小脑血肿2例,出血量24~82 ml之间。
对照组38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区间38~74岁,平均(56.9±10.8)岁。
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血肿16例,皮层下血肿9例,丘脑区血肿10例,小脑血肿3例,出血量28~80 ml之间。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础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脑出血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效果探讨

脑出血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效果探讨目的对脑出血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4年1月—2015年6月接收的8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内科保守进行干预,而实验组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出血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总体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症状意识状态,适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croinvasive aspiration and drainage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80 case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cases in each.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medical conservative treatment,and thos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by microinvasive aspiration and drainage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values of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reat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 conscious disturbance scores and nerve function impairment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and the conscious disturbance scores and nerve function impairment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Microinvasive aspiration and drainage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 has good overall clinical effect on cerebral hemorrhage,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and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so it is suitable for wide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Cerebral hemorrhage;Microinvasive aspiration and drainage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Medical conservative treatment脑出血俗称脑溢血,为一类临床多见脑部疾病,一般较为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室护理应用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05-22T15:32:47.31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4期作者:周月星[导读] 探讨脑出血利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手术室护理方法。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 226001)【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利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手术室护理方法。
方法:全组130例脑出血者筛选自我院2014年3月-2016年6月间医治的患者中,参照护理方案的差异性分组,即常规组(常规护理)60例与观察组(手术室护理)70例,两组均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的差异性。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NIHSS评分较常规组显著较优,P<0.05。
结论:对脑出血者实施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医治并配合手术室护理,可获得显效的医治效果,该护理方案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手术室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4-0231-02 当前治疗颅内血肿的金标准是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该术式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机体创伤等优势,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1]。
为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应在围手术期内行针对性的护理,保证治疗效果。
基于此,现将本院130例脑出血者做分组试验,给予不同的护理模式,以期提高临床护理水平,现将护理结果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0例脑出血者均来自于本院2014年3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患者;本次研究均经伦理学会同意;依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组,即观察组(70例)、常规组(60例),均接受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式。
其中观察组男女比值46:24,年龄介于47~85,年龄均值(65.4±9.2)岁;常规组:男女比例38:22,年龄分布46~84岁,年龄均值(64.3±9.1)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对比无差异性,(P>0.05),可用于临床试验中。
1.2 治疗方法
全组均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采用CT扫描协助明确血肿位置,采用2%的龙胆字体将手术穿刺的区域加以标记,择取合理的微创颅内血肿予以穿刺操作。
常规实施消毒,经麻醉师给予局部麻醉后,正确穿刺进入血肿部位,后采用持续性引流管,于血肿处采用注射器吸取。
起初抽血量需控制在计算量的2/3处,于第2d取1~2万U的尿激酶向管内注射,后将管内闭合1-4h后予以开放,于1日内操作2~4次,待经CT检查血肿全部消退即可将引流管去除。
1.3 护理方案
1.3.1常规护理常规组行传统护理方案,即入院介绍、健康教育、给药干预、病房清洁、定期巡诊、协助查体、出院嘱咐等内容。
1.3.2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手术室护理,开展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术前干预:①心理疏导:脑出血病患在术前一般会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故护士应和患者多交流,向其讲解脑出血的形成、医治方法和治疗效果,介绍不良情绪对预后效果的影响,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
②术前准备工作:遵照医嘱完成各项常规检查,做好术前预备工作,主要内容有利尿治疗、脱水医治以及降低颅内压治疗等,取止血剂应用,给予适量的降压药物;常规备皮,行穿刺留置针操作,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2)术中干预:于术中需实时关注病患的呼吸、脉搏、精神以及肢体活动、瞳孔变化等生命体征;查看术中是否再出血或者颅内压有无升高。
(3)术后护理:①环境干预:确保病房清洁,合理控制温度和湿度,定期消毒床头、窗户以及地面;嘱咐患者卧床静修;对于精神状态较佳者,可将床头适度抬高30°,便于头部静脉快速回流,减轻脑水肿现象。
②病情监护:实时观察患者心电图波动,定期检测血压水平、脉搏频率等特征;有效控制血压水平,防止出现脑缺氧、脑水肿现象;查看患者瞳孔和意识改善情况,若发生瞳孔大小不相同,意识出现障碍,血压显著升高则提示出现脑疝和再出血现象。
③引流管处理:保持引流袋较头部水平线高出20cm,留有适当的长度,便于更换体位和护理操作;利用约束带稳固健侧肢体,避免引流管滑落;仔细观察和登记引流管的形状、颜色和量等;常规实施穿刺位置消毒,采用无菌敷料并定期更换;患者需移动时,将引流管关闭,以免引流液逆行到颅内。
④并发症干预:对于再出血并发症,需维持血压水平稳定;针对严重头痛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对于烦躁者必要时可采用镇静剂;防止咳嗽强度过大,保持二便无压力;预防肺部感染并发症,因长期卧床极易引发肺部感染,故需选取合理卧位,教导病患合理咳嗽和咳痰,保持呼吸道顺畅,对于痰液粘稠者才采用雾化吸入医治,确保病房空气流通;预防压疮,协助患者定期更换体位,缓解局部皮肤受压情况,保持皮肤干爽,定期更换床上用具;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并发症,嘱咐患者勤更换衣物,将导尿者的引流袋及时更新,于1日开展2次尿道口消毒。
1.4 观察(评价)指标 1.4.1评价指标①经治疗后,病患的意识较清晰,能正常生活,经肢体肌力测定比不低于Ⅲ级评为痊愈;②经医治后,病患的意识稍微混乱,或者肢体肌力测定未达到以上标准评为有效;③患者意识全部模糊或者死亡评为无效。
总有效率即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共11个项目,该表包括意识水平、凝视以及上肢活动等,每项分值设定0~3分间,得分越高则证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5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 20.0相关软件统计,正态计数相关资料以(%)完成表示,正态计数相关数据的组间比较以χ2完成检验;对涉及到的计量数据,选(x-±s)代表,采用t检验,P<0.05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疗效对比
70例观察组有效者30例(42.9%),有效者33例(47.1%),无效者7例(10.0%),总有效率高达90.0%;60例常规组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为19例(31.7%)、26例(43.3%)、15例(25.0%),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观察者护理前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35.2±3.4(分)、10.5±4.3;常规组显示分别为36.5±4.7(分)、26.8±5.4(分);前者医治后的NIHSS评分显著优于后者,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3.讨论
在临床中对于脑出血采用常规的内科保守医治,无法有效控制颅内高压,且往往致使血肿压迫而导致血肿邻近神经组织恢复功能受到障碍[2]。
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日臻完善,对该类患者行颅内血肿抽引流术,可有效控制颅内血压,改观病患血肿邻近组织的坏死程度,提高脑组织的血氧含量,刺激残余血肿快速吸收[3],继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预后效果不理想,故实施手术室护理有关重要。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NIHSS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由此提示对脑出血者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时再配之于手术室护理,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医治脑出血者具有用时短、恢复快、机械使用少等特点,但老年和体弱者极易引发并发症[4],故在围手术期间行手术室护理,可保证治疗的安全性,降低术后再出血几率;该护理模式着手于术前、术中以及术中等系统化护理,可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防治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术室护理使用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医治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可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及。
【参考文献】
[1]张宇为.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手术室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0(25):244-245.
[2]牛英华,丁丽丽.浅析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手术室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4(03):168-169.
[3]张宏兵.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的临床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04(11):17-18.
[4]邓思宇.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59例护理[A].《医药卫生》组委会.全国医药卫生学术论文集[C].《医药卫生》组委会:,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