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

它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陶冶感情.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人的精神面貌上也受到了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内容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和突出语文教学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发展学生的想像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语文课的有限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领略美的魅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

那么,浯文教学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1.应注意挖掘教材的美.懂得欣赏美和感受美1.1道德的美。

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通过描写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救济穷人等日常小事,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苦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品质、宽厚仁慈的美德、坚强不屈的性格。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构成一曲弘扬中华”女性”美德的颂歌。

1.2图画的美。

主要体现在说明文中。

如《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等,无不从事物的构造、用材、做工、雄壮等等方面向人们展现这些建筑的美,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图画美。

那些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散文也给人以”人在画中游”的图画美的感觉。

如《济南的冬天》、《竹林深处人家》等文章。

2.领略文章的情境美很多文学体裁都需要描写环境。

一般说来.怍者在描写环境时都会带上他观察世界、感受世界的个性特点。

在这里,我们把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环境称之为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章语言的具体意义.再参照自身的生活经验:这样日然而然就会在想像中加以补充,而形成一种”完整情境。

3.感受文章的人格美人格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

”在社会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主要通过社会性的人表现出来。

特定身份的人物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层面;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物折射出来的审美因素也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美学内涵。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摘要: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可是,现实中真正能够识美、懂美、赏美、爱美的人士却不是很多,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大有责任去利用教学之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

本文重点几个方面对审美教育加以论述,也算是对自己教学经验的一次总结。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就是美育。

它具有多种功能,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

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锻炼意志,生成美德。

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有其固有的优势和长处,这是其他任何美育形式都替代不了的。

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他们的审美兴趣,情感需要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读后齿颊留香的优秀篇目比比皆是,蕴涵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让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利用其优势和长处集中而有效地施行美育。

融审美教育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地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昂扬的情趣,才有无尽的吸引力,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

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审美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等方面,介绍一些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1. 创设艺术氛围:教师可以布置课堂环境,如挂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图片或名言警句,定期播放音乐等,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氛围,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通过精彩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艺术魅力和美感。

也可以通过课堂演讲、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文学作品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3. 组织课外剧社和朗诵队等艺术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如课外剧社、朗诵队等,让学生通过表演和朗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也可以邀请一些文学名家或艺术家来学校授课,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创造力。

二、课外阅读1. 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往往来源于他们所读的书籍。

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名著、诗歌、散文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让他们可以通过朗读、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在阅读时,需要一个安静、舒适和有趣的环境。

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阅读角,为学生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并定期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能够尽兴地阅读。

三、写作活动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如日记写作、诗歌创作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提供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形式: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写作形式,如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 手》 这篇课文 中, 在《 落花生》 教学 中, 我都告诉学生不能光
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 的审美情 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 凭外表来辨析美丑 , 而要深入 到事物的实质 中, 去发现它的内涵美 ,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 文教学 的重要 内容 ,不应把它们 当作外在的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美 丑观 。 附加任务。应该 注重熏 陶感染 , 潜移默化 , 把这些 内容贯穿于 日常
结合课文中的描写使学生感受到钢琴曲由轻柔到激越的过程, 使
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另外 , 在一些古诗教学 中, 因为古诗很 注重诗
画中有诗 , 这样就可 以进行美术的审美教育 。 对假恶 丑的鞭挞 ; 既有表现 自然风 光的美 , 也 有表 现建筑 园林 的 中有画 , 四、 其他 审美教育在语文课中也有体现 美; 不仅有诉诸情感 的形象 , 也有理性 的论证 , 或表现 为艺术美或
表现为理性美。 所以, 我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这些审美教育。 结合
自己的教学实践 , 我总结了如下几种审美教育 。

如, 《 未来的房屋》 中的科学技术美 , 还有散文的语言美, 小说
中的人物美 , 以及文章的结构美 等。 总之 , 语文教育与审美 教育是密切相连的 , 我们在教学 中为 了
法美等 。我这里只从语文课 中的美学知识浅谈它们 的关系 。
“ 黑 的” 英 姿潇洒 ; 鸟形美 : 大的魁伟 , 小 的玲珑 ; 鸟姿美 : 鸟儿左顾
右盼地叫 , 精神抖擞地飞 , 刚健有力地扑 , 无不给人以美 的享受 。 所 以在教学 中, 我紧紧围绕课文进行 自然美 的教育 , 培养 学生从小爱 观察美 、 爱发现美 的习惯 ,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 热爱 自然 、 热 爱祖 国 的情感 。 三、 在语文课文中实际上也 包含 了音乐、 美术等艺术美 为 了提 高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全 面发展 , 我们 可以在语文教学 中渗透音乐 、 美术美的教育。如 , 《 月光 曲》 这篇课 文中就渗 透了音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联结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联结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联结内容摘要: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

过程的实践责任在于教师:即采用何种方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此,本人认为:教育中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结,注重“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品格美”的熏陶与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感受音乐美,增强语感和想像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过音律与节奏创作了音乐艺术。

这种来自视、听高级感官而产生的美感对学生来说能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

巧妙地运用音节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像,使情感,思维及个性心理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

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儿歌、散文、绕口令中的韵律美,节奏美让人余音绕梁,回味幽长。

1、把握语句的节奏,培养良好的语感。

节奏,又叫节拍,它是由音节的组合,诗句的停顿决定的。

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

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如我在指导朗读《荷花》中的一段话:白荷花/在这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

有的/花瓣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第一句话总起句,句首的“白荷花”起提示作用,指导读重音,二至四句起始“有的”读时稍加停顿;第二句描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语调轻松,语音稍低;第三句写有的花瓣全都开了,“全都”读重音,语调稍高,语速稍快,展现荷花怒放的气势;最后一句语音稍低,稍重,好似花骨朵积蓄力量,就要竞相开放。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一、引言审美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阐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二、理论探讨1.审美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文学、自然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使其具有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情感性,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二是具有形象性,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三是具有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审美创造力。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应用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资源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语言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文章的美学价值。

2.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其中的情感美。

例如,在讲授《红楼梦》节选“黛玉葬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如何挖掘文章中的意境美、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培养健康正确的审美观、方法多样地加强美育教育、让学生学会欣赏语文的艺术美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美育资源审美观意境美美育教育艺术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语文教学变得程式化、功利化和抽象化,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这样的学习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何让语文这一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走出枯燥而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挖掘文章中的意境美审美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丰富并纯化人的情感,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德育、体育主要与意志相关,智育主要增长知识与智力,而美育则直接与情感相联系。

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是德育、智育、体育所难以取代的。

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情感教育,因此,语文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甚至可以举行一场读诗会,看看谁读得最好。

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将学生引入这个意境。

二、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我们通常把山光水色等大自然中存在的美,称之为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

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增山的《秋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景色。

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喜爱阅读。

三、培养健康正确的审美观针对审美心理,引导阅读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在课外文学阅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美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美育因素,既不能牵强附会,又不能视而不见,它需要我们潜心研究。

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恰到好处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在审美中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素质。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语文课本——美育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本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荟萃,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

如当我们随作者一起放舟《长江三峡》时,似乎“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那激流澎湃的三峡,那万千气象中优美动人的传说,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旖旎风光的意境美,更感受到了母亲河流长江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雄奇和伟大。

读《风景谈》,我们难忘作者在那“高原归耕”一节绘制的“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缭绕的歌声”、“牵牛掮犁”交织着自然美与人物美的图画,令我们为作者讴歌的民族精神美而热血奔涌。

再听《荷塘月色》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随那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我们被带进诗一般的音乐仙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笼着轻纱般的青雾,高高低低的树,树梢上隐隐约约的山,旋律是那样清新、和谐,在这迷人的月色中,作者用心尽情吟唱了一支委婉、深沉而又悠扬动听的小夜曲,读者便从这优美动人的语言美、音乐美的旋律中深切感受到了一个出污泥而不染,极力追求理想世界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心灵美。

可见,语文课本是一本多么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二、启发、体验——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怎样使我们的教学走向美学,使其成为洋溢着美的天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美育呢?(一)反复诵读,诱发美的情感高尔基说:“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型描写的艺术”。

捕捉住那些富有色彩、声音、形象的词句,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各种器官的功能,展开想象的羽翼,从无声的文字中跳动出一个色彩斑斓、有声有色的图景,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

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

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

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中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

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

”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

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
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

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

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

”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

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狂妄;有的鞭策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

这就要求教师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泾渭分明,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

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

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

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四、在讲读课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

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

其结果,无形中留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

根据这些情况,多年来,我在讲读课上努力探索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大胆实践,除结合讲读课进行改写、缩写、扩写、补写(想象片段)、写作读后感等多种作文的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之外,还在多方面进行了尝试。

目前,无论统编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材,还是我们的省编初中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

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帮助学
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有效的参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