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关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
广州西关大屋民居研究

广州西关大屋民居研究广州西关大屋民居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淀。
本文将从西关大屋的历史背景、特点及意义等方面,探讨其文化价值和重要性。
西关大屋最早出现在明代,是广州商人致富后所建造的居所。
这些房屋多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带,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关大屋逐渐成为广州富裕商人家族的聚居地,形成了独特的民居文化。
西关大屋民居的特点十分鲜明,其建筑结构多以砖木为主,庭院宽敞,布局严谨。
房屋的外观多采用趟栊门、矮脚吊扇门等传统建筑元素,以及精致的砖雕、木雕和灰塑等装饰细节。
室内则常常布置有岭南特色的屏风、木隔扇以及酸枝家具等,体现了高雅的品味和富裕的生活。
西关大屋民居的空间布局也别具一格。
房屋前后通常设有庭院,栽种着各种岭南特色的花木,如簕杜鹃、三角梅和木瓜树等。
庭院旁还设有水池,寓意着“水为财”的传统观念。
同时,房屋内部的空间利用也十分合理,除了客厅、卧室等生活区域外,还有书房、茶室等休闲场所,充分满足了主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西关大屋民居对于城市文化、历史传承和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首先,它是广州历史文化的载体,记录了广州商人的发展历程和富裕阶层的居住文化。
其次,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建筑和装饰风格体现了岭南地区的独特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此外,西关大屋民居也为现代建筑设计和室内装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启示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保护和传承西关大屋民居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些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广州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其次,西关大屋作为广州商人的历史象征,其中的商业文化、居住文化和社交文化等都是广州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
此外,这些传统建筑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对于推动岭南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广州西关大屋民居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特点及意义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它们在传承城市文化、艺术发展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重要性。
西关印象古镇简介

西关印象古镇简介
西关印象古镇是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距离广州市中心仅有数公里。
这座古镇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和风情,是一个具有浓郁岭南文化韵味的旅游胜地。
西关印象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可以追溯到明代。
在清朝时期,这里曾是广州的商业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商贾前来营业。
如今,这里仍然保留着许多古建筑,如祠堂、庙宇、民居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梁家祠堂和陈家祠堂。
除了古建筑外,西关印象古镇还有许多美食值得品尝。
这里以广式美食为主,如腊味、凉茶、糕点等,同时还有不少特色小吃,如煎堆、豆腐花、凉糕等,让人大饱口福。
此外,这里还有不少商铺和工艺品店,可以购买到当地的特色纪念品和手工艺品。
在这里漫步,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品尝美食、购买纪念品,是一处不可错过的旅游胜地。
- 1 -。
广州西关_精品文档

广州西关广州是中国南部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美食、购物和文化景点而闻名于世。
而在广州市中心,有一个古老而迷人的街区,被称为西关,它是广州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西关以其精美的传统建筑、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吸引了广大游客的注意。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广州西关的历史。
西关是广州最早形成的居民区之一,可以追溯到宋代。
在古代,西关是广州城的繁华商业区,也是外国商人和旅行者的聚集地。
这片区域有许多古老的民居和寺庙,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如今,在西关的老街巷依然保存着许多宋、明、清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而闻名。
西关也是广州的美食天堂。
这个地区有各种各样的传统广东美食,例如著名的炳胜桥豆腐花和西关牛杂。
炳胜桥豆腐花是广州著名的甜品,以其细腻的口感和浓郁的豆香而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西关牛杂则是一道经典的广东小吃,通常由牛肚、牛肠和牛杂等配料制成,搭配特制的酱汁使其更加美味。
在西关的街道上,您可以找到许多小吃摊位和餐馆,体验正宗的广东美食。
除了美食,西关还是广州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这里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作坊,如陶瓷和丝绸工艺品。
游客可以观看艺人们制作精美的瓷器、丝绸和木雕作品的过程。
此外,西关还是一些传统庙宇的所在地,如陈家祠和兴华古寺。
这些庙宇反映了广州人民的信仰和宗教文化。
西关还是广州各种传统节日的重要举办地。
每年农历新年期间,西关将举办盛大的灯会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
这个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还有各种灯饰展示,如彩灯、纸伞和灯笼。
此外,西关还会在端午节和中秋节举办舞龙舞狮和花灯表演等传统活动,为游客提供一场独特的文化体验。
总之,广州西关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地方。
它以其古老的建筑、美食、手工艺和传统节日而闻名,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的光临。
如果您有机会来广州旅游,一定不要错过探索这个迷人的地方。
在西关的街道上漫步,您将沉浸在广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之中,体验到独特的广州风情。
广州西关大屋建筑文化由来

广州西关大屋建筑文化由来广州西关大屋是老广州人对古代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即西关的住宅的称呼。
西关的传统老屋,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豪门富商们兴建的豪宅,具有高大明亮,装饰精美等建筑风格。
今天小编带你探索西关大屋的建筑文化。
名称由来西关,是老广州人对市中心荔湾区内北起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这一带的称呼,这里古时位于广州城的西门口(即中山六路与中山七路和人民路交口)。
该区俗称“西关”。
西关在明清时期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因此当年也聚集了许多名门望族、官僚巨贾。
这些豪门富商在西关一带兴建了大批当时的“豪宅”,被称为“西关大屋”。
这些老屋过去多是豪门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装饰精美。
最具有岭南特色的广州古民居建筑,和具有广州最地道的昔日风情。
居住在西关大屋里的人们不仅保留着可代表广州的风土民俗,而且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形成了既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又包容和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文化典型的岭南文化特色。
西关大屋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其建筑艺术一方面来源于历史和积累,另一方面从事南北贸易的商人带回了国内各地建筑艺术之精华,加以运用和仿造,同时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归国华侨日多而引进了不少国外先进科技,使西关大屋的建筑与装饰日趋华美,相传兴盛时多达八百余所。
而具有保留价值的只剩下10多间。
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的钟家花园等,但很可惜的是这些名园大宅因为各种原因已不复存在。
那些著名西关大屋的真容我们如今已经无法得见,还保留着的一些西关大屋如今虽然还有居民居住,但他们并不欢迎外人随意进入参观。
尽管我们还能看到这些大屋的外表,但透过紧闭的“趟栊”门,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时代的发展使居民对大屋内部的陈设做了几乎彻底的改变。
建筑结构大屋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
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
西关风华长卷珍藏版三二二

西关风华长卷珍藏版三二二1. 西关风华的历史沿革西关是广州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位于广州市的西南部。
西关风华长卷是一部记录了西关历史的珍贵文献,其中的三二二卷更是被誉为珍藏版,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西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而真正的繁荣始于明代。
明代中期,西关成为了广州城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西关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繁华的商业街区和热闹的市井文化而闻名于世。
2. 西关风华长卷的价值西关风华长卷是一部以文字和图像记录了西关历史的重要文献。
它不仅记录了西关的建筑风格、商业街区和市井文化,还展示了西关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长卷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的完整性和详细性。
三二二卷是其中的珍藏版,它收录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对西关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详细和深入的记录和研究。
这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这部长卷了解到西关的历史变迁、人文景观和社会风貌等方面的信息。
3. 西关风华长卷的内容3.1 建筑风格西关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多样,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
长卷中详细记录了西关的各类建筑,包括传统的民居、庙宇、商铺和市场等。
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独特的布局和丰富的装饰而闻名。
3.2 商业街区西关是广州市的商业中心,长卷中记录了西关的各类商业街区和商铺。
这些商业街区以其繁华的商业活动和多样的商品而吸引了众多商贾和游客。
长卷中的图片和文字详细描述了这些商业街区的规模、地理位置和商业特色等。
3.3 市井文化西关的市井文化是其独特的文化景观之一,长卷中详细记录了西关的各类市井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民间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庙会和节日庆典等。
长卷中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这些市井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
3.4 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西关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是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卷中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研究。
这些内容包括西关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文化团体等。
长卷中的文字和图片展示了这些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的形式、内容和影响等方面的信息。
西关文化

10:22:09我的手机2017/3/25 10:22:09上下九是广州老城的商业中心之一,历史上的繁华之地,商贾盛行。
这里最早是珠江古岸。
公元六世纪,印度高僧达摩在此登岸传教,因而得名“西来初地”。
沧海桑田,珠江泥沙淤积,西来初地成了内陆,再不见河岸。
而上下九这个名字的出现始于清朝,随着西关十八甫形成,商业聚落的基本格局已定。
然而,上下九步行街在还未诞生之始,就遇到了最大的危机——骑楼差点被全拆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步行街作为一种更加集中消费者购买力,也能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场地的街道,适时而生。
全国各大城市都在规划着商业步行街。
在广州各区的初选名单中,除了荔湾区的上下九,还有越秀区的北京路,东山区的署前路,芳村区的陆居路,以及海珠区的江南西。
1995年8月底,最终确定上下九作为广州市的第一条步行街,要在10月1日前开通,迎接国庆到来。
如今,作为全国最长的骑楼步行街,上下九以它的风貌与历史,成为了广州的一张城市名片。
步行街开通日终于来临,1995年9月29日晚,20多万名群众涌进了步行街。
1976年之前,上下九经过长时间的改造后,已不再是如以前一般,是西关商廊。
骑楼内商铺有限,做的都是饮食、粮油、布匹生意,一些单位也在其中办公。
改革开放后,上下九的商业地位又逐渐形成,商铺逐渐增多。
1984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商业一条街。
1992年又被广州市评为不经销(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一条街。
发展串起西关各处市场广州市商业步行街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匡建明对上下九再熟悉不过了。
他原本在荔湾区商业局工作,1999年被调到步行街商会,工作至今。
上下九及西关各处市场如蛛网一般遍布各处,其中渊源他则了然于胸,如数家珍。
当记者在说起这些市场时,他来了兴致,开始一一细数。
从东算起,与上九路交接的第一条路是光复路,北边做的是缝纫针车生意,南边卖的是布匹。
由此再往南,相接之处是著名的十三行。
清朝闭关锁国时,它是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地,《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后,走向没落,现在,十三行是广州服装贸易的一大中心。
西关美食及文化有得

西关美食及文化有得一、历史沿革西关,明清时期南海县管辖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由南海县县府直辖,位于今日荔湾区,北接龙津路,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荔枝湾。
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
明末兴建起十八甫,清朝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
后来,随着十三行的设立,西关迅速崛起,成为那个年代广州所有经济因素的集中之地,以及豪商巨贾的聚集地二、西关美食食在广州,味在西关。
西关美食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结合,享有“食在荔湾”之盛誉。
美食数量多达几百种,如老西关牛杂、南信双皮奶、欧成记上汤鲜虾云吞面、德昌咸煎饼、荔湾艇仔粥、西关布拉肠等;其中,以陶陶居、趣香饼家、莲香楼、荣华等为代表的酒家生产的广式月饼蜚声海内外,远销世界各地。
老西关小吃最为诱人的部分是西关民间传统工艺制作的各类风味小吃。
产品包括粥品、粉面、糕点、甜品和其他六大类,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一直以来口口相传的老字号“西关四大小吃”:即伍湛记的粥,欧成记的面,南信双皮奶,顺记雪糕。
此外,陈添记爽鱼皮,西关老濑粉,银记布拉肠,潮州鱼蛋粉,顺德陈村粉......也是深受当地人喜爱的字号。
而咸煎饼、油条、煎堆、艇仔粥、萝卜糕、马蹄糕、春卷、炒田螺、牛杂、牛三星汤等等都属于“西关小吃”范畴。
伍湛记粥品专家伍湛记的及第粥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创始人为顺德人伍湛。
伍湛记最有名是“状元及第粥”,“状元及第粥”的传说还有很多版本,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有关状元伦文叙的版本,伦文叙是广州西关人,明朝时期的状元,据传他家境贫穷,经常挨饿,街坊邻里经常接济,一家给小块肉,一家给段粉肠,一家给块猪肝、一家给颗肉丸.....后来吃百家米的伦文叙高中状元不忘本,为这种以肉丸、粉肠、猪肝齐下的粥取名“状元及第粥”。
当猪肚、猪肝、猪腰、粉肠、肉丸在绵软滚烫的粥水中翻腾,那种香就如寒窗十年的学子五味杂陈。
侧面反映了古代士子“寒窗十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辛酸,以及“远亲不如近邻”的人情冷暖。
广州西关文化特色简介

广州西关文化特色简介
广州西关是广州市的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广州的四大名镇之一。
西关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保存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特色。
西关的建筑风格以传统民居为主,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给人一种古朴而精美的感觉。
漏铜屋顶、彩绘木饰、精雕细刻的门窗等元素都展示了西关独特的建筑风貌。
西关也是广州的“饮食之乡”。
这里有各式各样的传统美食,如叉烧、白切鸡、糖水等,让人们能够一边品味美食,一边体验当地文化。
很多老字号的小吃店在西关可以找到,这些店铺多数有着悠久的历史,代代相传的制作工艺使得这些小吃格外美味。
西关也是广州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品,例如陶瓷、木雕、玉石等。
漆器工艺更是西关文化的瑰宝之一,经过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西关的漆器制作技艺独具特色,颇受国内外的喜爱。
此外,西关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表演,如粤剧、龙狮舞等,这些表演都能够展示出广府人民的热情和智慧。
总之,广州西关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化街区,它的建筑、美食、手工艺品和传统艺术都体现了广州的独特文化特色,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品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西关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早在隋唐之际,广州的西部地区就为中外商贾聚居之地。
在蕃坊一带,众多各国商人"列肆而市",已经形成了繁华的商业与聚居区。
从那时起,便开始推行较为自由的市场和贸易制度,同时完备的服务业也都体现出多彩的风貌,城市商业文化之传统相当久远。
到宋、元二代,广州市舶贸易得到持续发展,许多异域文化不断渗入。
由于本地南越族文化能够吸纳自中原迁入本地的汉族文化,所形成的广府文化形态也得到自身更新和发展。
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随着人员交流往来的增多也影响到广府系地区和广州的文化与风俗。
这时的市民文化也在经济发展和与外界交流的作用下趋于多层次化和多样化,反映出广州商业社会的开放式性格的一面。
明代广州城内商业仍旧十分发达,商品丰富、人口密集,城南、城西是最繁华之地,城中众多富贾巨商居住于此,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商业与住宅混合住区。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封闭了闽、浙、江三地海关,唯留广州粤海关对外通商,即实行"一口通商",并委托建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十三行"协助管理广州海关的对外贸易事务。
这无疑极大地刺激了广州的贸易发展,并为十三行所在地及邻近地区城市经济和空间环境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在此后的约150多年时间里,广州的商业贸易得天独厚的地位得到高度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恰值此时,西方先进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炮术、物理学、医学、建筑学、美术等方面的新成就,由西方的传教士们先后带入我国,其中大部分学科登陆我国的第一站便是广州,使广州社会文化进一步丰富起来。
随之而来的西方思想意识也相继涌入,令人们眼界大开。
广州西关地区的发展同以上这些历史背景相关联。
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大,道路拓宽。
清代中期至民初,城区建设逐步突破原有旧城范围,向东西开拓。
1921年2月15日公布实施《广州市暂行条例》,使广州市城市现代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使广州原有的城市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广州市的西关地区,是指今荔湾区的人民路以西,六二三路以北,荔湾湖以东的区域。
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称城西太平门外为"西关"。
当时该地大部分还是农村。
由于内城区已满足不了商业发展对空间的需求,光绪中叶的数十年间,绅士、富豪、商贾相继在西门外的太平街至泮塘一带大面积的置地建宅,此应为西关大规模建设之始。
一方面这里为低缓的丘陵地带,另一方面,又毗邻十八甫、十三行商业区及沙面地区,建造居住区便于经商和手工业加工、生产。
加之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更成为适合于居住的好地方。
西关地区由于进出口贸易及与内地的商业发展,手工业、商业人口不断增加,对住宅建筑的需求也急剧增多,进而形成了很多较为完整的"特色住宅"区,如开建于1862~1882年的宝华区,多宝区及宝源区等地。
民国初年,广州西关的商业文化和城市经济进入成熟和平稳发展时期,而此时也是一个开放的、吸收西洋文化而融入自身传统的时期。
现存西关建筑真实地反映出本地文化的发展痕迹,代表着广州本地建筑与外来文化相融合而创造出来的特独形式,也反映出地方建筑形式发生突变的历史。
民国时期的特色住宅建筑,一般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等方面大体上仍保持古式大屋型民居的一套格局和法则,但由于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营造方式的近代化等因素的影响,建筑的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些变化,如楼层出现了悬挑阳台,建筑的立面出现西洋古典样式的柱式檐口与窗门的装饰线角等等。
西关传统住宅的基本类型与特征荔湾区西关传统住宅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清晚期广州旧民居,即通常所讲的"西关大屋"。
其平面布局是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传统的"三间两廊"式多单位纵向组合的基础上,吸取苏州等地大宅中的厅、堂布局演变而来。
它的平面沿纵深方向排布、左右对称地布置若干进房及天井、楼梯间、厨房等。
在建筑物主体的外侧设有"青云巷"(也称冷巷),作为生活活动和出入之用,也能够满足辅助功能。
正间以厅堂为主,中轴线明确而严整,沿轴线布置门廊--门官厅(门厅)--轿厅(茶厅)--正厅("神厅"或大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尾房等。
这种格局适合于封建大家族聚族而居,而且功能分区明确,内外界线严明,显示出主人的身份。
这种格局还反映当时居民生活形态。
2、除上述西关大屋之外,还有一种"五边过"特大型住宅,它在屋旁、屋后附建有花园、亭阁和水榭等。
其平面有五个开间,规模较大。
但广州目前已无实物存在。
3、相对狭小的中、小型民居--竹筒屋住宅类型的简化样式。
其建筑的进数不大,开间亦少,一般为一开间或两开间,平面同大屋相类似,我们今天所见广州荔湾区特色住宅建筑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此类。
4、平面格局为传统住宅竹筒屋的形式,而立面为中西合璧式样的中、小型特色住宅。
多为一~二开间,有的另辟一偏门,其内设上至二、三层的狭窄楼梯间,内部也有多层次进深。
立面为青砖脚,即外墙贴水磨大青砖;基脚为花岗岩墙裙,门套及窗套也为花岗岩。
上面二层阳台或出挑或与立面墙基本平齐,阳台栏杆的样式丰富多变。
在檐口部分用牛腿或叠涩,支撑出挑不大的檐板,已有不少建筑已经逐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木构与钢筋混凝结构相组合。
5、完全西式风格的近代住宅。
它的规模大,单栋,二~三层。
外墙面用红砖或水刷石。
在街区的布置上,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建筑都紧密排列,单体向纵深发展,横向只占较少的沿街面宽。
所形成的小街坊虽然较为狭窄,但是其空间亲切、尺度宜人。
它的特色在于追求自由而实用的聚合形式,同时又受到商业氛围的烘托。
该地区传统住宅的建设布局有以下特点:整体相联,成片建造。
大格局相类似,但局部和单体又不尽相同,细部形式各具特色。
建筑规模不大,多为二、三层高,面宽窄而进深大,尺度宜人。
装饰在简单中求变、求异,虽同具一定的模式,但细部处理上又是千变万化。
街道空间狭窄而深长,宽度一般在4~5米左右。
其内道路铺砌条石,建有较完整的排水管道系统。
各家多在门前种树木,或者摆放盆栽花卉,对建筑内的居民家庭内部来说街巷又是一处相对开放的公共环境。
在阳台、檐口及屋面多种植花草方式使其趋向于自然化。
而且在结构方式、构造方法,用材选料等方面体现出务实的追求。
建筑布局聚集的紧凑性,可促使建筑群落的小气候形成,还为安全防范带来方便,也增强了社区人居环境的亲和力,使"居"融入社会空间,住宅对城市空间的拥有状态大体呈现一种社会关系间的平衡。
目前较为集中的西关大屋群落分布在以下一些地区。
逢源路~宝贤南:宝源路;龙津西路~多宝街、逢源大街、三连直街、逢源路、逢源北横街、逢源北街、逢源沙地一巷。
文昌北路:耀华大街、耀华东街(南北、东西)~耀华西街、宝仁坊、后耀华中(街)。
龙津东路~洞神坊、历荣里:华贵路~华贵西横街。
文昌南路~敬善里:长寿西路~鸿昌大街、毓桂三巷。
扬巷路~扬仁南、扬仁中:十八甫南路~冼基东、冼基西、鸡栏街。
宝华路:十六甫东四巷、十六甫街。
宝华路:宝华正中约、宝庆新中约、十五甫正街。
多宝路:多宝坊等。
在那些区域内,随处可见散布于各条街巷之中一些传统住宅和老式建筑,这些建筑物原是外观较为地道、形式典型而完整的西关传统住宅。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将西关传统住宅建筑的特色归纳为以下几点:1、继承传统方格形街坊结构的群体布置方式,形成一种低层高密度的住宅格局。
2、平面紧凑、空间处理巧妙,对外相对封闭而内部通透、私密性较好。
并较好的解决了南方湿热气候下建筑在通风、采光、遮阳、隔热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
3、立面造型、细部装修和室内陈设方面体现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4、现实而大胆地积极汲取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入传统建筑之中。
尤其在立面处理上,运用西洋古典建筑装饰元素,而建筑的平面、剖面仍旧保持并发展了传统住宅中的合理形制。
西关旧区的民居们都对自己所居住的传统住宅和建筑环境怀有一定的感情,都希望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既能够使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得到相应的改善,而不是一种强行、生硬的拆离。
他们特别希望这个城市能够为他们找到一种自己所适应的、与原有生活状态、文化内涵相类似的现代生活居住氛围与环境。
可以说,城市旧区的传统住宅曾经实际地解决了居住者"居"的基本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出其特殊的"文化型建筑"性格。
文昌北路耀华大街及其街坊耀华大街位于文昌北路西侧。
原居住者多为医生、商人、粤剧艺人、华侨、报人、国民政府外交官员和教师等。
街巷为东西走向,长110m,宽4.5m,道路石板铺筑,建筑多为二、三层,共三十余栋,四十多个门牌号,排列紧密。
建筑开间一般为4~5m,个别的面宽占7~8 m。
平面进深多为16~20 m,有的进深较大,后部延伸至后侧相邻街坊中。
住宅的建筑面积在120~180平方米之间,楼层设有外挑、或凹进的阳台,门窗、阳台栏板及檐口的装饰丰富、纹样处处不同。
绝大多数住宅还保留着石门套、青砖外墙面、花岗岩墙基,住宅入口铺设石板台阶,角门、趟栊及大木门基本配套,保存状况完好。
街内现存最早的住宅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其余多为清末民初所建。
典型的平面格局为:入门第一部分为前厅,由屏门分割出起居大厅。
再后又设屏风罩,其上部设神厨,前厅与大厅空间高敞。
侧面为一狭窄的通道,连接后部多进居住空间,通道的前部或中部设楼梯,可达上层。
中部与后部必设二至三个小内天井,用以解决各进居室的通风与采光,临天井的住房门、窗及隔扇装饰丰富而多样。
最后为厨房,上部为半开敞式,顶部屋面局部开天窗,有利于排除烟气和组织穿堂风。
建筑两侧的山墙直贯前后,支撑各层密肋木梁及楼板。
屋面的坡度平缓,多设有气楼或天窗。
也有的为平屋顶。
这里的居民们普遍认为对街巷进行维护、整修,保持街巷空间和舒适的氛围,保存现有景观是必要的。
不久前,文昌街街道办事处接管了由居住于香港的房主亲属捐赠的14号住宅,并将其改造成为"文昌邻里康龄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社会服务,满足当地老年人的活动需求,中心由街办事处、香港辅导会联合管理,社会效益日益增加。
耀华大街街巷格局和建筑形态能够部分地反映出西关地区近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对广州市城市建设史、居住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耀华大街现存建筑质量尚好,街区内的居民素质普遍较高,街区的管理完善,完全有条件对其进行完整的保存,并使其建成市一级的特色居住文化风情街。
耀华大街现已被列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为此,广州市城市规划部门对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保存措施,即:1、划定适当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