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与人格完善(精选)
自我意识——精选推荐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对自我意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能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教学内容1.自我意识概述2.中职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特点3.中职生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及调适4.中职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及方法教学课时:2学时教学重点:中职生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及调适;中职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教学难点:中职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特点;中职生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及调适。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自我意识的内涵包括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指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对生理病痛、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等的感受等。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理自我不能接纳,如嫌自己个了矮、不漂亮、身材差、皮肤黑等,就会讨厌自己,自卑而缺乏自信。
(二)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指对自己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自我评价低,如嫌自己能力差、智商不高、情绪起伏太大,自制力差等,就会否定自己。
(三)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与体验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如果一个人认为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就会感到很孤独、寂寞。
影响个体自我意识的因素除了与人的自我态度、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关以外,他人对我们评价,特别是生命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对待我们的态度,会对我们的自我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由于自我意识既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又是心理活动的客体,它是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多层次、多纬度的心理现象,所以,自我意识的结构表现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方面。
【教育课件】第二讲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殊性
• • • • 自我意识的独立性 自我评价的广泛性与概括性 自我的反省性 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心理健康界定中的自我成分
• • • • • • • • 奥尔伯特的研究 有自我扩展的能力 与他人热情交往、关系融洽 情绪上有安全感、自我接纳 具有现实性知觉; 客观看待自己 有多种技能 行为的一致性是其人生哲学
一、气质测试
• 13. 遇到令人气愤的事,能很好地自我 克制。 • 14. 做事总是有旺盛的精力。 • 15. 遇到问题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 16. 在人群中从不觉得过分拘束。 • 17. 情绪高昂时,觉得干什么都有趣; 情绪低落时,又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 • 18. 当注意力集中于一事物时,别的事
• 6.我一旦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就不会再改变 • 7.我经常对自己的行为不满意 • 8.尽管有使得做一些不愿意的事,但我基本 上是按自己意愿办事的 • 9.一件是好事好,不好是不好,没有什么可 含糊的 • 10.如果我在某件事上不顺利,我就往往会 怀疑自己的能力
自我和谐量表(SCCS)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 26. 与人交往不卑不亢。 • 27. 喜欢参加热烈的活动。 • 28. 爱看感情细腻、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文 艺作品。 • 29. 工作学习时间长了,常感到厌倦。 • 30. 不喜欢长时间谈论一个问题,愿意实际 动手干。 • 31. 宁愿侃侃而谈,不愿窃窃私语。 • 32. 别人总是说我闷闷不乐。
• 31.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很难与他们沟 通 • 32.我认为能力再强的人也可能遇上难题 • 33.我经常感到自己是孤独无援的 • 34.一旦遇到麻烦,无论怎样做的都无济于 事 • 35.我总能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感受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自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形成。
自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以来,自我意识在心理学领域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自我意识和人格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主题之一。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和自我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自我是指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或是各种身心状况的总和。
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物质的自我、精神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
在西方,自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
一般而言,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行的,对于ego,则一般为思辨性探讨。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
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举例来说,个体对自己身高、相貌、健康状况、性格或是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自我认知;而对自己身高、相貌的满意与否产生的愉悦和自卑情绪,对自己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自我情感;根据自己外在条件而扬长避短地装扮自己的想法、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就属于自我意向的范畴。
自我意识是在自我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和分化出来的。
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可以把自己与客观世界、自我与非我区别开来的时候,自我意识也才出现。
大学生完善自我

大学生完善自我一、高校生如何完善自我?每个人都盼望有个比较完善的自我意识。
那么,如何将自身的认知机构调整到最正确状态,将自我意识更加完善呢?高校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要正确地实事求是地接纳自己。
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与不完善的地方。
每个人的容貌、体型、生理特点以及父母的职业、身世地位等家庭与社会背景是无法选择的,甚至是很难转变的。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进展和前途,也不总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把握和决断。
因此,人首先要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不必为遇到了不好的际遇而垂头丧气;其次要相信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二,不要过分苛求自己。
对高校生期望过高,对自己技能估量过高,往往使一些同学带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步入高校。
当现实与幻想、抱负的天平发生倾斜时,一些同学的心理失去平衡。
这种由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高期望的损毁带来的不健康心理,延长了很多同学的适应期,有的甚至因此造成了某些心理障碍。
一个人应当有抱负,但千万不能抛弃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事实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
事实证明,期望值是一个相对值,对自己和环境的期望要适合自己的技能及环境的客观状况。
过高地期盼自己,不切实际苛求环境,都会损害自己,造成绝望乃至无望,这就要求高校生需要确立合理的需要和抱负,把抱负和要求定在自己技能所及的范围。
一个人的技能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进展共同决断的。
每个人的技能都有肯定限度,都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高校生应当对自己的技能作出客观的评价,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要付出最大的努力,但不要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第三,对他人不要苛求。
很多人把盼望寄予在他人身上,假设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觉大失所望。
事实上,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身的性格与特点,强人所难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方面的错误。
他人是无法根据你的个人意愿来行事处世的。
这就要求高校生在学习、生活、交友过程中正确把握自己,既不要强求自己,也不能苛求他人,更不能把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行为的准那么。
第三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

舒伯生涯彩虹图(P84) 自我成长、发展的动因 ——拱门模型理论
(二)自我意识的主体——主我 1、自我意识的心理过程(P2,P66)
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
情绪情感的 自我体验
意志行为的 自我调控
(1)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 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如 身高体重)、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如人际关系)的认识。 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自我评价、自我概念是核心。
(2)自我体验
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我效 能感、成败体验、自豪感与羞愧感、内疚等。自我认识主要 解决“自己对自己是否满意?”的问题。
自尊、自信、自我效能感是最重要的。
(3)自我调控
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 我完善等。核心是“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成为什么 样的人?”
第三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
第一节 自我意识
第二节 人格发展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一、人格的基本概念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二、气质
三、常见自我意识问题及对策 三、性格
四、自我意识培养的途径
四、常见人格问题及对策
五、人格优化的途径和方法
课程引入
每个同学在一张白纸上写 下尽可能多的关于自我描述的 句子:“我是…..”
期
岁
成人 18-25 前期 岁
自我统合←→角色混乱 (identity vs. confusion)
友爱亲密←→孤独疏离 (intimacy vs. isolation)
自我观念明确,追求方 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徨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我意识与⼈格第五章⾃我意识与⼈格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是⾃我意识和个⼈⼈格的形成。
⾃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其著作《⼼理学原理》中⾸次提出⾃我意识以来,⾃我意识在⼼理学领域⼀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我意识是⼈类特有的⾼级⼼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作⽤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活,并对周围社会⽣活环境产⽣积极的影响和作⽤。
因此,⾃我意识和⼈格成为社会⼼理学关⼼的主题之⼀。
第⼀节⾃我意识概述⼀、⾃我概念、⾃我意识与⾃我⾃我概念、⾃我意识和⾃我是三个既有联系⼜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我是指⾃⼰各种⾝⼼状况或是各种⾝⼼状况的总和。
⼀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物质的⾃我、精神的⾃我和社会的⾃我。
在西⽅,⾃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
⼀般⽽⾔,⼤多数实证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的,对于ego,则⼀般为思辨性探讨。
⾃我意识是指个⼈对⾃⼰⾝⼼状况、⼈—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的意向,简⽽⾔之就是个⼈对⾃⼰各种⾝⼼状况的意识。
⾃我意识是⼀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理系统。
⼀般认为⾃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我认知、⾃我体验和⾃我意向。
⾃我认知,即对⾃⼰各种⾝⼼状况、⼈我关系的认知;⾃我情感,即伴随⾃我认知⽽产⽣的情感体验;⾃我意向,即伴随⾃我认知、⾃我情感⽽产⽣的各种思想倾向和⾏为倾向。
举例来说,个体对⾃⼰⾝⾼、相貌、健康状况、性格或是⾃⼰与⽗母、⽼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我认知;⽽对⾃⼰⾝⾼、相貌的满意与否产⽣的愉悦和⾃卑情绪,对⾃⼰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我情感;根据⾃⼰外在条件⽽扬长避短地装扮⾃⼰的想法、培养⾃⼰积极乐观的⽣活态度等等就属于⾃我意向的范畴。
⾃我意识是在⾃我发展的⼀定阶段上产⽣和分化出来的。
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定的思维能⼒,可以把⾃⼰与客观世界、⾃我与⾮我区别开来的时候,⾃我意识也才出现。
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任务一 什么是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任务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四、自我意识发展存在矛盾性
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以往笼统的和 完整的“我”被打破,出现了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等概念上的多层分化,这些不同 层次的分化会给个体带来不安与疑惑,从而引起个体 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任务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任务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四、自我意识发展存在矛盾性
2.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矛盾 主观自我是指处于观察地位的我(如我希望成为
一个怎样的人),客观自我是指处于被观察地位的我 (如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任务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四、自我意识发展存在矛盾性
3.独立意向和依附心理的冲突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他们渴
1.对自身生 理状态的认 识和评价
2.对自身心 理状态的 认识和评
价
3.对自己与 周围关系的 认识和评价
任务一 什么是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1.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 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是指对自己的身高、体 重、容貌、性别等的认识以及对生理病痛、温饱饥饿、劳 累疲乏的感受等,也称生理自我。
望在经济、生活、学习和思想上独立,竭力想摆脱父 母和他人的控制,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
任务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四、自我意识发展存在矛盾性
第8讲自我与人格发展(上)

2 青年期自我认同的四种状态
探索 高
个体在自我认同感发展过程中努力寻 找适合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这 时个体需要从多种选择中做出抉择, 以便做出有意义的投入
认同感延缓 (moratorium) 低
认同感扩散 (diffusion) 低 图1
认同感获得 (achievement) 高
承诺 Commitment
2 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 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如一个人对自己作积极评价时,就会产生 高自尊感,作消极评价时,就会产生低自 尊感、自卑感。
2.1 自尊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