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论文

浅谈城市产生、发展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以盐城为例摘要要研究一个城市,首先需要了解一个城市如何产生和发展,从时间或空间角度;然后根据发展的过程分析,得出城市发展的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盐城,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被正式定位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之一、江苏沿海新兴临港工业城市、长江三角洲产业北拓承接基地和西太平洋国际湿地旅游城市。
本文章从学习了解城市发展的概况出发,结合盐城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素和发展状况,浅谈盐城城市的产生、发展过程、动力和未来趋势等等。
通过一些文献和新闻调查了解盐城的基本状况,研究盐城的发展过程,并对其提出比较浅显的见解。
第1章绪论1.1选题背景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焦点,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轴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要研究一个城市,首先要了解一个城市如何产生和发展,不论是从时间或空间角度来了解;其次,根据发展的过程分析、判断,总结出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有由此得出未来发展趋势。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盐城,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被正式定位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之一、江苏沿海新兴临港工业城市、长江三角洲产业北拓承接基地和西太平洋国际湿地旅游城市。
作为生活20多年的城市,通过多种途径,深入了解这个城市的产生、发展、未来趋势,并对其提出一些比较浅显的见解。
1.3研究内容第一章,绪论。
说明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盐城的历史及产生。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盐城的历史和产生。
第三章,盐城的发展状况。
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盐城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表述;第二部分阐述盐城的发展动力,分为5个小部分,分别为纺织、化工、重点企业、港口优势和旅游。
第四章,未来发展趋势。
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盐城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第二部分为新能源,阐述其发展优势;第三部分为旅游业,阐述对于盐城发展旅游业的优厚条件;第四部分为海洋经济,盐城沿海,对于发展海洋经济的一系列资源基础。
城市地理论文

兰州城市学院——城市地理论文题目浅析城镇化率的定位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班级地理 141班学号 20140203050107学生姓名何惠琳任课教师黄万状成绩论文完成日期:2015年10月内容摘要: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以定西市安定区城镇化的发展状况为例,提出了有关专家学者对该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观点后,简单的阐述了自己对城镇化率的定位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发展、城镇发展、特色产业、城镇化、城镇化率、新型城镇化、教育、水利建设正文:浅析城镇化率的定位——关于定西市安定区城镇化率的思考一、定西市安定区的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定西市安定区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是甘肃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通称“陇中”。
介于东经103°52′—105°13′、北纬34°26′—35°35′之间,是兰州市的“东大门”。
定西市安定区海拔最高2100米,最低1856米,平均海拔1942米,属大陆性气候,全年降雨量300—420毫米,蒸发量1400毫米以上。
年平均气温6.8℃,全年无霜期141天。
年平均日照2500小时,光照充足,气候干燥寒冷,年温差大。
(二)经济发展状况定西市安定区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25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07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64.58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09.57亿元增长11.3%。
三次产业结构为31.0:25.6:43.4,与上年相比,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
(三)交通情况定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也是兰州市的东大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
距兰州市仅98公里,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兰白都市经济圈毗邻。
随着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定西会完全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
陇海铁路、宝兰复线312、310、212、316国道及馋柳高速、兰临高速平定、天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已开工建设的兰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均途经定西。
地理小论文范文

地理小论文范文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地理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它们共同影响着城市的
形成、发展和演变。
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对城市的选址和规模有着直
接的影响。
例如,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市的扩展和交通网络的建设,
而丰富的水资源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反,崎岖的地形和恶劣
的气候条件可能会限制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人文地理环境,如人口分布、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也对城市
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能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消
费市场,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不仅
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还能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可能会对城市造成巨大的破坏,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的限制也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加剧地区
发展不平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
例如,通过建设防洪设施来减少洪
水对城市的影响,或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总之,地理环境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深入了解和合
理利用地理环境,城市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我的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病理学以及其它

我的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病理学以及其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病理学成为了研究和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我深感城市的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学和病理学的角度探讨城市的各个方面,以期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视角。
让我们从城市的地理环境开始讨论。
作为一个地处沿海城市的居民,我深知海洋对城市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海洋资源不仅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为居民带来了丰富的生活方式。
海滨风光和海鲜美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
此外,城市的地理环境还决定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气候特征。
例如,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城市的地理环境,积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城市病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研究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城市病理学关注城市内部的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分析城市发展中的病理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城市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方面。
例如,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合理布局导致了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而环境污染则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
因此,城市病理学的研究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地理学和病理学,城市的其他方面也值得我们关注。
例如,城市的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独特之处。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和艺术氛围。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此外,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潜力成为了各方关注的重点。
经济的繁荣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探讨了城市的地理学和病理学以及其他方面之后,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解决。
作为城市的居民,我们应该关注城市的发展,积极参与到城市建设和治理中去。
海南大学城市地理学论文_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城市地理学》论文题目: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学院:专业:姓名:学号: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关键词中小城市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摘要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变的过程,我国在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也不能重蹈“拉美陷阱”的覆辙,把主要精力放到大城市的发展上,而是要正确分析本国国情,立足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面对国內存在的重大问题,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中小城市,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由传统的农业国演变为现代工业化国家的过程。
就是变农业人口、农村人口为主体为非农业人口为主体、城镇人口为主体的过程。
一个国家城镇化的程度体现着该国家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是人类文明演变进程中在近代的孪生骄子。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物化。
鉴于各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学生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立足于全球化背景,实现向工业化、城镇化转变,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需优先发展中小城市,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下面学生就来谈谈学生的看法。
一、优先发展中小城市,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从历史角度看,我国农业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农村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阵地,城市只是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而存在,其经济功能的主导地位没有显现出来。
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仍不到20%,广大农村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80%农民仍处于靠手工劳动挣饭吃的较为原始的农业状态,同时,这时的城市大多为生产型城市,城市功能不够健全,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不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制定了“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通过改革开放,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沿海地区迅速崛起,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地方工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城乡界限被逐步打破。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审视国情,我国城市化历程可划分为以下阶段:改革开放前包括城市化起步阶段、大起大落阶段和停滞阶段;改革开放后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同步发生,包括城市化恢复发展阶段、平稳发展阶段和加速发展阶段。20世纪7O年代以前,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并未曾正面提出“城市化”问题,有关研究也是凤毛麟角。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城市化才得到迅速发展,人们开始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城市化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大作用。尽管30余年米,中国城市化理论和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但从世界整体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新机遇。现代科技进步和交通通信发展,为中国特色城市化模式创新提供现实可能性;新的产业革命使中国城市经济活动和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为中国特色城市化注入新的活力;改革开放30余年持续高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为加速中国特色城市化提供强大推动力。
新标志。世界城市发展规律表明,城市化率在30%一70%之间为加速成长期。毋庸置疑,中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成长期,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先决条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世界制造业中心东移、民营经济快速成长、城市群带动和辐射以及政府在城市转型中的作用等,都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成长的新动力,全面城市建设新时代姗姗来迟。未来20年,全面城市建设将迅速改变中国经济与人口版图,非同以往,具有全面城市转型、竞争、经营、管理和发展等五个新标志。
城市地理学

中国城市化摘要: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
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
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关键词:生产力资源人口城市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并壮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而第二、第三产业大都集中于城市,所以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
因此城市化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城乡资源分配存在明显的片面性、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三多三少上。
一是资源分配对经济发展考虑多,对社会事业考虑少。
长期以来,在很多人眼中,发展似乎就是增长,特别是受政府政绩考核制度的影响, 城乡政府却常常把GDP的增长摆在一个“主角”地位,而把社会事业发展摆到一个“配角”和“服务”的地位。
无论是对科技,还是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城乡均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农村尤为严重。
从而造成了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
二是资源分配对城市投入多,对农村投入少。
我国农村人口占70%,城市人口占30%,但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用在农村的仅占23%;国家对卫生资源的投入,用在农村的仅占30%,这是一种典型的“倒三角”模式。
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摘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由大中小城市在一定地域内聚集而成的,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轴线、圈层和网络特征。
由于各中心城市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面临严重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行政分割、产业趋同、缺乏创新的合作模式、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只有尽快抓住机遇,完善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并细化落实,才能真正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区域协调发展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及其特征(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15个地级以上城市、67个县及县级市、1479个建制镇,地级以上城市、县及县级市、建制镇三级比例为1∶4.5∶98.6,从而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并举、城市等级较为完善的“金字塔”结构。
从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综合实力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中心城市和次级城市群构成。
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地级以上的中心城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城市,即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形成了我国密度最大的城市带。
上述城市构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体系,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主体。
以中心城市为基础,长江三角洲还形成了5个次级城市群(如图1):(1)上海都市区。
以上海为中心,包括3个层次,即中心城区、卫星城镇(6个)、外围小城镇(31个),具有典型的都市区空间结构特点。
(2)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城市群。
包括南京、镇江和扬州3个中心城市和丹阳、扬中、句容、高邮、江都、仪征6个县级市。
(3)苏锡常城市群。
包括苏州、无锡、常州3个中心城市和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吴县、江阴、宜兴、锡山、金坛、溧阳、武进12个县级市,具有城乡一体化的都市区特征。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图1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趋势(一)上海市核心功能继续深化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的地位已完全确立,但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相比(见表1),其核心地位和功能仍有待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探讨•西方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相关理论•中国学者关于中国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研究•中国当代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中国当代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模式的探讨及总结(可以某一具体城市为例进行研究总结)伯吉斯以192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心商业区(CBD)位在都市中央邻近密歇根湖畔,白天为繁盛的商业区,夜晚人潮散去,中心商业区几乎没有居民。
商业区外是住宅区,首先是包括少数民族聚集区,是贫民聚集的旧区,之后是高级住宅区,沿着北边的湖畔成圈环状分布,远离工业区。
芝加哥的市郊已经有市郊化出现,城市外围环绕着广大的通勤带,每天大量人口进入中心商业区。
通过芝加哥的研究,而推论出城市土地利用分布的形成。
伯吉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而描绘出同心圆模式,他假设土地利用乃由生态过程引致,包括竞争、优势、侵入和演替。
通过出价地租机制(Bid-rent mechanism),地价由市中心向外下降,由于市中心的可达度高,能产生最高的回报,因此土地的竞争最剧烈,是最高地价所在。
由于越远离市中心,运输成本越高,地租则较廉宜,出价地租曲线描述两者之间的取舍,此曲线显示了随距递减效应(Distance-decay effect),从商业中心区开始,呈随距递减的现象。
▪伯吉斯假设有规律一致的地势,没有任何地区因为地势上的差异而较有吸引力。
▪在均质的地面上,所有方向的运输同样容易,因此形成圈环状的城市扩展。
▪市中心的竞争最剧烈,是最高地价所在,地价由市中心向外下降,由于不同土地用途有不同的付租能力,因而形成圈环结构。
同心圆模式通勤带(Commuter zone)住宅区(Residential zone)工人住宅区(Working class zone)过渡地带(Zone of transition)工厂区(Factory zone)商业中心区(CBD)一般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可划分为五个圆形或环状地带:1. 商业中心区(CBD)2. 过渡地带(Zone of transition):过渡带混合了商业及住宅土地利用3. 工人住宅区(Working-class residential zone)4. 中产阶级住宅区(Middle-class residential zone)5. 通勤带(Commuter zone)亦可如右图所示划分成六个圈环,但通常以五圈环较为普遍。
1. 商业中心区(CBD)2. 工厂区(Factory zone)3. 过渡地带(Zone of transition)4. 工人住宅区(Working class zone)5. 住宅区(Residential zone)6. 通勤带(Commuter zone)▪它假设一个均质平原,一个平均、不变的地势,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土地可能局限某些行业的增长。
▪没有研究垂直的土地利用,只研究地面。
▪各圈环界线清楚分开,现实中可能没有明确的界限。
▪城市再生与士绅化令理论中的“低阶层住宅区”能找到更昂贵的物业。
▪它没有指出政治的影响和全球化的力量。
霍伊特(Homer Hoyt)认为,均质性平面的假设太不现实,因而他于1939年提出了扇形模式或楔形模式(图10-10)。
在他的模式中,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LinearAccessiblilty)和定向惯性(DirectionalInertia)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
他把中心的易达性称为基本的易达性,把沿着辐射运输路线所增加的易达性称为附加的易达性。
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路线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所以呈楔形,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楔形,它可左右隆起。
至于住宅区,贫民住在环绕工商业土地利用的地段,而中产阶级和富人则沿着交通大道或河道,或湖滨,或高地向外发展,自成一区,不与贫民混杂。
当人口增多,贫民区不能朝中产阶级和高级住宅区发展时,也会循不会受阻的方向作放射式发展,因此城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呈扇形或楔形。
扇形地带理论又称楔形理论。
指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带,是从中心商业区向外放射,形成楔形地带。
是城市内部地域结构3个基本理论之一。
由美国土地经济学家赫德(200个城市内部资料后提出的。
1936年,霍伊特(H.Hoyt)在研究美国64个中小城市房租资料和若干大城市资料后又加以发展。
他们根据城市发展由市中心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其他较通畅的道路向外扩展的事实,认为同心圆理论将城市由市中心向外均匀发展的观念不能成立。
高租金地域是沿放射形道路呈楔形向外延伸,低收入住宅区的扇形位于高租金扇形之旁,城市是由富裕阶层决定住宅区布局形态。
该理论模式具有动态性,使城市社会结构变化易于调整,能够将新增的居民活动附加于城市周边,而不象同心圆模式,需要有地域上的重新发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证明,因企业设置趋向于富裕市场、富裕居民区分布扇形增长最快。
扇形理论是从众多城市比较研究中抽象出来的,并引入了运输系统论证。
故研究方法上较同心圆理论进了一步。
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一是过分强调财富在城市空间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二是未对扇形不明确的定义;三是单凭房租这一指标来概括城市地域的发展运动,忽视了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形成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所起的重要作用。
扇形地带理论以及多核心理论(multiple-nucler Theory)。
3、对城市...(二)扇形地带理论扇形地带理论又称楔形理论,指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带是从中心商业区向外放射,形成楔形地带,扇形理论是从众多城市比较研究中抽像出来的基于伯吉斯、霍伊特等的城市内部结构模式均为单中心,而忽略了重工业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和市郊住宅区的出现等等,哈里斯和厄尔曼在1945年提出较为精细的多核心模式(图10-11)。
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主要经济胞体(Economic Cells)——即中心商业区(CBD)外,尚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
这些胞体包括未形成城市前,中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形成城市过程中的其它成长点。
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皆随着整个城市的运输网、工业区或各种专业服务业,如大学、研究中心等的发展而发展。
其中交通位置最优越的最后成为中心商业区,其它中心则分别发展成次级或外围商业中心和重工业区。
哈里斯及厄尔曼还考虑到,易达性所吸引的商业、工业或贫民,本身便有排斥高级住宅的倾向。
因为后者的区位因素之一便是要远离这些有碍环境的土地利用。
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级住宅区。
这一模式虽较为复杂,但仍然基于地租理论。
它假设付租能力较高的高密度住宅倾向于接近中心点和其它主要经济胞体,但最接近这些胞体的空间却被批发商业和轻工业所占有。
由于哈里斯及厄尔曼的模式并没有假设城内土地是均质的,所以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并无一定序列,大小也不一样,其空间布局图是非常富有弹性的。
同心圆模式:代表:成都特点: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主要分区: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住宅带,中产阶层住宅带,通勤带。
扇形模式:代表:沈阳特点: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者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主要分区:中心商务区,批发、轻工业区,低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
多核心模式:代表:上海特点: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城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
主要分区:中心商务区,批发、轻工业区,低、中、高级住宅区,重工业区,次级商务区,郊外住宅区,郊外工业区。
是城市地城内,与各种功能活动相应的地域分异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
城市地域为城市活动直接影响的范围,一般包括市区和郊区。
目录城市地域结构。
又称城市内部结构。
现代城市是一个有动力的有机体,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城市地域结构断演变和发展的。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职能分化带动形态的分化形成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
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地理学基本研究课题之一。
城市地域结构区等,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见彩图),但城市的性质、规模不同以及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差异,使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也不同。
城市地域结城市地域结构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
一般说来,工业区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文化活动的地方;商业区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中枢。
城市地域结构的各种组成要素,在空间布局上虽然可以划分出功能区,但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交叉和混杂在一起。
如在居住区内往往有一些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或无污染的工业企业;而在工业区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地域结构过程加速,城市人口大大增长,用地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内部城市地域结构的工业、交通、商业和居住区等布局结构日趋复杂。
为了揭示和解释城市成长的规律,各国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对城市地域结构作了种种理论概括。
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同心带学说主要是由芝加哥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特别是E.W.伯吉斯于1925年提出的。
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5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城市地域结构心性离心。
在这些作用力的综合作用下,城市地域产生了地带分异。
按照这种理论,一般城市发展的结构形式可划分为5个圆形地带(图1)。
城市地域结构扇形(楔形)学说1939年由美国的H.霍伊特提出。
他认为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城市的中心出发,沿着城市地域结构主要的交通干线或沿着阻碍最少的路线向外放射,沿交通线向外伸展的地区又有不同的特点(图2)。
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结构扇形学说是从许多城市的比较研究中抽象出来的,在研究方法上比同心圆学说进了一步。
但这种学说仍没有脱离城市地域的圈层概念,其最大的缺陷是依靠房租单一指标来概括城市地域的发展运动,忽视了其他因素。
多核心学说1945年由城市地域结构芝加哥大学著名地理学家C.D.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
根据作者城市地域结构分析,大部分人口50万以上的美国大都市都可分为: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和近郊区,还有一些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透3)。
城市地域结构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说考虑了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触及地域分化中各种职能的结节作用。
以上3种理论都反映了城市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和内部结构中的两种彼此矛盾的趋向,即城市的离心倾向和向心倾向,但用来指导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还有将这3种学说互相中和的折衷学说和三地带学说,等等。
现代城市地城市地域结构域变动很大,很难用模式图的方法了解城市地域的本质。
因此许多学者采用分析城市地域结构中存在的结节性和均质性这两个最基本特性的方法,划分结节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