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善导大师

浅释善导大师《观经疏》“不问具三不具三,回尽得往生”义

《观经》佛说: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三者修行六念。

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结合善导大师所释与慧净上人标示,知此三种众生是指:“慈心不杀”合第一福——世福。

“具足戒行”合第二福——戒福。

“读诵大乘,修行六念”合第三福——行福。

佛说:“三种众生,当得往生”的条件:

一是“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慧净上人标示:回向愿生。

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释谓:

从“回向发愿”以下,正明“各各回前所修止业,向所求处”。(慧净上人标示:各回所修)

二是“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慧净上人标示:各回所修)

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释谓: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慧净上人标示:念佛延促之文)

又言“具此功德”者,或一人具上二,或一人具下二,或一人三种尽具。

或有人三种无分者,名作着人皮畜生,非名人也。

慧净上人标示:三福无分,人皮畜生。

又不问具三不具三,回尽得往生。应知。

慧净上人标示:不问具否,回尽得生。

三种众生当得往生的关键,就是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所楷释的:“不问具三不具三,回尽得往生”这一结语句。

“不问具三不具三”:是往生的排他性条件。

“回尽得往生”:是往生的决定条件。

如何理解善导祖师所释的:“不问具三不具三,回尽得往生。”的文义呢?

善导大师讲的非常直白、非常明了、非常直截、非常决绝、非常果断、非常易解,没有难懂之处。

第一、善导大师楷定:往生“不问具三不具三”。

这个具三: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散善三福中——或一人具上二,或一人具下二,或一人三种尽具。

这个不具三: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或有人三种无分者,即散善三福具无的人,也就是下辈三品(上品造十恶轻罪、中品造破戒中罪、下品造五逆重罪)人。

一句“不问具三不具三”,“具三不具三”冠以“不问”二字,善导大师肯定并楷定了往生不问三福具不具、有与无,不以凡夫善福回向求往生。也就是往生不论、不问凡夫罪福善恶多少有无,推而广之,往生不论、不问、不籍、不回凡圣一切自修的“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全靠弥陀愿力救度,全靠专称佛名。

第二、善导大师楷定“回尽得往生”。

“回尽得往生”:这是善导大师画龙点睛之笔,一句“回尽得往生”,彻显“回向”真实义,彻显释尊本怀,大彰净土奥义。着眼点重在“回尽”二字,“回尽”之义是什么呢?依止善导大师所释阐释其义:

什么是回尽?

所谓“回尽”,不是将自己所修散善三福之善,悉皆、全部、通通回向西方极乐世界,而是悉皆、全部、通通、毫无所余地回心向、回愿向、回行向。回心向者,舍尽自力心尽回转向他力心;回愿向者,舍尽人天福报愿尽回转向生西方极乐世界愿;回行向者,舍尽自力杂善行尽回转向专称弥陀名号他力行,即全赖、全乘弥陀愿力,不留一点自力心,不杂一点自力行,如是一尽舍一尽回,谓之“回尽”;如是回尽,专一念佛,定得往生。

“回尽”义明,有何为证?

证一:善导大师先行楷定:往生“不问具三不具三”,即不论三福多少有无,不以三福求生。

证二:善导大师终极楷释“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即是: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所以,善导大师所言的“回尽”:

就是“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的念佛;

就是“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的念佛;

就是“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的念佛。

就是完全回转趣向于善导祖师楷定的——一向专称念佛上来。

证三:善导大师“不具三”的下辈三生,彻证彻显“回尽”义即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善导大师楷定: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下品上生:造十恶轻罪。临终遇法,直令正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佛名,一称往生。

释尊特标:佛圣现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

迎汝。

《观经疏》善导祖师释:

明行者正称名时,彼弥陀即遣化众,应声来现。

明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

下品中生:造破戒中罪。临终遇法,直令闻阿弥陀佛名往生。

释尊特标: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即为赞说阿弥陀佛。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观经疏》善导祖师释:

明罪人命延不久,既闻弥陀名号,即除罪多劫,化众来迎。

下品下生:造五逆重罪。临终遇法,直令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

释尊特标: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观经疏》善导祖师释:

明重牒造恶之人,命延不久,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除罪多劫,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应,直到所归之国。

藉下品三生造恶而三福不具之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乘佛愿力,即得往生,以彰显称名之不可思议,以彰显弥陀救度之弘愿法门不可思议,以彰显回尽念佛之真实义。

下辈之人,不具三福,简机造恶。善导大师所言的:“有人三种无分者,名作着人皮畜生,非名人也。”即指此等下辈之人。如是之人,临终遇善,回心念佛,乘佛愿力,即得往生。畜生念佛,尚可往生,何况人皮畜生念佛,亦必往矣。极显弥陀之大慈大悲,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极显弥陀愿力无边,往生唯论称名,全赖阿弥陀佛愿力救度,不论凡夫罪福。

善导大师总括佛说三辈九品并楷定谓:

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

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这是善导大师对三辈九品的总释,或问具三福者回三福,不具三福者回什么呢?善导大师一句“不论具三不具三”作为总结论,就是“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不论善恶罪福,悉令回心,专一信受

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也就是善导大师楷定的第十八愿之义:“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证四:《观经》流通分绝赞念佛人,唯选择咐嘱“持名”,尽显一经之要义,尽显净土之宗旨,尽显《观经》“回向”之指归,尽显“回尽”之了义。

《观经》佛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观经疏》善导祖师释: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以来,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即有其五:

(一)明专念弥陀佛名。

(二)明指赞能念之人。

(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

“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稀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四)明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

识也。

(五)明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到彼长时闻法,历事供养,因圆果满,道场之座岂赊!

《观经》佛说: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观经疏》善导祖师释: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以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慧净上人释谓:此文名为“要弘废立”之文。此是《四帖疏》之结论,此结论显明舍自力定散之“要门”,以专称佛名之“弘愿”。《观经》一部的千开万阖,在于引导群机进入“一向专称”的一行,在导归定散诸机进入第十八愿。

综上而论:

“不问具三不具三,回尽得往生。”是善导大师对佛说定散诸善回向义的终极释,是对诸善乃至诸机、诸法门回向的终极释,是对“回尽”义的终极释。

“不问具三不具三,回尽得往生。”就是令一切凡夫回心一心归命,信受弥陀救度、回愿愿生弥陀净土、回行专称弥陀佛名。

“不问具三不具三,回尽得往生。”是弥陀化身善导大师引导诸机归入第十八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大方便。

善导大师楷定:“不问具三不具三”的总结论,就是: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

但能上近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以如是故,善导大师殷切告诫:应知!——这是一切凡夫应该明白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