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一生怎样

合集下载

茅盾

茅盾
茅盾(1896.7.4一1981.3.27)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曾化名方保宗,沈明甫,常用笔 名还有佩韦、方壁、玄珠、郎损等。生于浙江桐乡。1913年考入 北京大学,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 学研究会。1921年接编《小说月报》,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 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 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 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 说虹》发表于1930,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 表作。 1948年32月,参加中国人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 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当选为历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 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目前也还是太早。我在被窝内翻了个身,把左耳朵贴在枕头上,心里疑惑这殷殷然的 声音只是我的耳朵的自鸣。然而忽地,又是—— 答,答,答! 这第三次的叩声,在冷空气中扩散开来,格外的响,颇带些凄厉的气氛。我无论如何 再耐不住了,我跳起身来,拉开了门往外望。 什么也没有。镰刀形的月亮在门前池中送出冷冷的微光,池畔的一排樱树,裸露在凝 冻了的空气中,轻轻地颤着。 什么也没有,只一条黑狗爬在门口,侧着头,像是在那里偷听什么,现在是很害羞似 的垂了头,慢慢地挨到檐前的地板下,把嘴巴藏在毛茸茸的颈间,缩做了一堆。 我暂时可怜这灰色的畜生,虽然一个忿忿的怒斥掠过我的脑膜: 是你这工于吠声吠影的东西,丑人作怪似的惊醒了人,却只给人们一个空虚!
叩门
答,答,答! 我从梦中跳醒来。 ——有谁在叩我的门?我迷惘地这么想。我侧耳静听,声音没有了。头上的 电灯洒一些淡黄的光在我的惺忪的脸上。纸窗和帐子依然是那么沉静。 我翻了个身,朦胧地又将人梦,突然那声音又将我唤醒。在答,答的小响外, 这次我又听得了呼——呼——的巨声。是北风的怒吼罢?抑是“人”的觉醒?我不 能决定。但是我的血沸腾。我似乎已经飞出了房间,跨在北风的颈上,砉(hu ā)然驱驰于长空! 然而巨声却又模糊了,低微了,消失了;蜕化下来的只是一段寂寞的虚空。 ——只因为是虚空,所以才有那样的巨声呢!我哑然失笑,明白我是受了哄。 我睁大了眼,紧裹在沉思中。许多面孔,错落地在我眼前跳舞;许多人声, 嘈杂地在我耳边争讼。蓦地一切都寂灭了,依然是那答,答,答的小声从窗边传 来,像有人在叩门。 “是谁呢?有什么事?” 我不耐烦地呼喊了。但是没有回音。 我捻灭了电灯。窗外是青色的天空闪耀着几点寒星。这样的夜半,该不会有 什么人来叩门,我想;而且果真是有什么人呀,那也一定是妄人:这样唤醒了人, 却没有回音。 但是打断了我的感想,现在门外是殷殷然有些像雷鸣。自然不是蚊雷。蚊子 的确还有,可是躲在暗角里,早失却了成雷的气势。我也明知道不是真雷,那在

茅盾简介

茅盾简介

语文备课大师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自童年、少年时代起大量接触古典文学作品,并开始接受进步社会思潮影响。

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译,1920年接编并革新《小说月报》,次年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6年到广州参加大革命,后到武汉任《民国日报》主编。

大革命失败后折回上海,始用茅盾笔名从事文学创作。

不久避居日本,1930年回上海参加“左联”。

抗战爆发后辗转于香港、长沙、武汉、广州、桂林、新疆、重庆等地,坚持开展抗日文化工作。

其间曾到延安讲学,赴苏联访问。

1949年后出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部长等职。

茅盾的文学创作,以小说成就为最。

著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等及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同时也写了大量散文。

其散文创作始见于“五四”时期发表的杂感、随感录。

“五卅”运动时写作《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等文,以及时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与人民群众心态引起人们注意。

1928~1929年避居日本期间写的《卖豆腐的哨子》《雾》《虹》等散文小品,多是即物抒怀,烘染气氛,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一个时代的苦闷”。

20世纪30年代写作的散文如《故乡杂记》《大旱》与《雷雨前》《黄昏》等,或以速写与随感的结合,切实记载、着力描绘中国城乡动荡不安的面影;或用象征手法与散文诗形式,表现革命风暴即临的时代氛围。

20世纪40年代的散文作品,视野更加开阔,既有喻赞抗日军民崭新风貌与弘扬民族正气的名作,如《白杨礼赞》《风景谈》等,也有大量剖析大后方城乡社会生活、讥刺时政积弊的随笔杂记。

其行文“每不忘社会”,主张“小题大做”,根据迅速反映现实斗争与社会动向的需要,创作了一种记述性的速写与议论性的随感相结合的“特殊的文体”,其运用自如,灵活多样,具有相当深广的社会生活和精细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尤以剖析社会经济生活、勾画世态众生相见长,在现代散文史上独辟蹊径,自成一格。

民族英雄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民族英雄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民族英雄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茅盾(1896年-1981年),字冰心,原名茅盾,江苏高邮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以其出色的文学作品和对文学事业的贡献而被世人所敬仰。

一、茅盾的生平与成就茅盾生于中国清末的一个寒微家庭,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获得了优秀的教育和文化背景。

他曾经就读于北京的私立弘文学校和北洋大学,接受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的熏陶。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关注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

茅盾的创作生涯可谓辉煌。

他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塑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文论和翻译等。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既有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也有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

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茅盾的代表作品有《子夜》、《春蚕》、《生活里的朋友》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种外语,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窗口。

二、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茅盾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活动家。

他始终坚持文学与社会相结合,关注人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茅盾提出了“典型”的概念,主张文学作品应当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矛盾和外在冲突,塑造鲜明的典型形象。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表达和传递人民愿望的工具,应当为人民服务,关注人民生活和命运。

他的理论观点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茅盾还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

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在文学界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

他不仅关注文学创作,也关注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

他的散文和评论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茅盾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茅盾,原名茅盾纪思道,生于1896年,逝世于1981年。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文化思想家。

茅盾以其优秀的写作风格、深刻的人物描写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揭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背景、主要作品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等方面加以阐述。

茅盾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面临着饱受外国列强侵略的时代背景,这对他影响深远。

他亲历了辛亥革命的起义和旧中国的动荡时期,这些事件对他的政治和社会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茅盾是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发。

他毕生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现实,虚心汲取世界文学的精华,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的代表作有《子夜》、《春蚕》、《狂人日记》等。

在《子夜》中,茅盾描绘了一个农村地主家庭的衰落和工人阶级崛起的故事。

小说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冲突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春蚕》则以女性工人的命运为切入点,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压迫和剥削。

而《狂人日记》则以主人公狂人的视角,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旧思想的批判。

这些作品都展现了茅盾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茅盾的作品不仅在揭示社会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还对于文学创作的思考和探索也带来了深远影响。

他提倡“白描”写作风格,注重对细节的刻画,以及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他的写作风格朴素而真实,语言简练而有力。

这种风格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

除了作品本身,茅盾还在文学理论和文化思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倡文学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文学应该成为进步和正义的力量。

他关注民族文化的复兴,呼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他还曾经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重要职位,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盾

茅盾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茅盾笔名趣谈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刑天、刑风、沈余、微明、东方未明、石萌等,都是他用过的笔名,他还有许多笔名,有几十个。

不过,茅盾和蒲牢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茅盾”由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

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

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

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

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

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

作品简介《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

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

茅盾文学批评

茅盾文学批评

一、关于茅盾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1896年7月4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生于浙江桐乡一个秀才之家。

幼年受父母启蒙,1905年入小学,1909年至湖州入浙江省第三中学,1911年秋转入嘉兴中学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积极投身革命。

后转入杭州安定中学。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毕业,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译著和编辑工作。

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成立中国新文学运动最早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反对文坛上的复古派、唯美派、颓废派;主持编辑《小说月报》后选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文学作品。

他于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茅盾曾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推动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他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和商务印书馆职工的罢工斗争,曾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和中央宣传部秘书,北伐战争时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和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茅盾隐居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出《幻灭》、《动摇》、《追求》三部连续的中篇小说。

1928年7月东渡日本,著有长篇小说《虹》、短篇小说《创造》等以及文学论著《中国神话研究ABC》、《西洋文学通论》等。

1930年4月从日本回到上海,著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同时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任执行书记,与鲁迅合编《前哨》、《文学》、《译文》等刊物,推动革命文学运动。

1936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先在汉口主编《文艺阵地》,继去香港《立报》主编副刊《言林》,并著长篇小说《你往那里跑》。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时,他被选为理事。

茅盾

茅盾

(二)、《虹》
• 《虹》是茅盾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以梅行 素的成长经历反映‚五四‛到‚五卅‛时期的 社会大变动以及梅女士由反抗封建婚姻、追求 个性自由到投身革命与集体之中的个人成长的 心路历程。

‚这是我第一次写人物性格有发展, 而且 是合于生活规律的有阶段的逐渐的发展而不是 跳跃式的发展‛。
‚虹‛具有象征意义,‚虹‛是桥,虽幻 美,却有诱人的魅力,但本身是空幻的,是过 渡性的。
(1)《子夜》的主题思想

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 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 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 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描述了动荡时代中国民 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的艰 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想发展民族工业 是根本不可能的。
江南水乡乌镇
茅盾
茅盾的父亲母亲
青年时代的茅盾
茅盾晚年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Βιβλιοθήκη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 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 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 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 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 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 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 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 母亲‛。
茅 盾
一、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
•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桐乡乌镇人。茅盾是发 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 名。 • 茅盾是在中国内外享 有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 为中国文艺和文化活动奠 定了基础。 • 在他60多年的文学生 涯中,创作了大量杰出的 文学作品,描述了中国民 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丰富 了中国的文学宝库,提高 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 平,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 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作家茅盾的简介

作家茅盾的简介

作家茅盾的简介茅盾,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叔夷,溥仪,1909年6月29日生于安徽省宿松县,1954年6月5日在北京去世,其死因为肝癌。

茅盾毕业于原西安大学,曾任苏联莫斯科大学教授、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等职,其文学著作在新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茅盾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他的文学著作多达60余种,其中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主要表现形式为现实主义。

茅盾的文学创作以其最著名的小说《茅山后稷》最为典型,该小说让茅盾与其他文学家相较,得到了舆论的一致赞许,并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家界的一座高峰”。

该小说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学家在思想、艺术和技巧上的里程碑,它的作品把历史、社会、文化、心理和生理等层次,浓缩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完整性使茅盾的小说有了很强的文学性、审美性和意象性,具有极强的语言力量。

茅盾的文学思想也极具有启发性,他坚持作为“一位中国人”这样的思想,把中国作为时代的精神策划并经常谈起改变中国的思想。

茅盾曾多次提出文学应该“属于大众”,他认为文学应该服务于大众,做到既有思想又有艺术,它应该以其极高的艺术品质和深刻的思想意义把大众所感兴趣的内容表现出来,使大众受益。

此外,茅盾还提出“文艺革命”的理念,从文学本身的角度处理文学思想,提出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但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再现,更是对现实生活的传播和改造。

这种思想启发了无数中国作家,使他们在创作中努力做到文学的思想意义与艺术品质的完美结合。

茅盾,伟大的中国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艺术品质出色,文学思想深刻,他对文学价值的理解、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对文学解放与发展的探索,都让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茅盾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每一部作品都让他的名字流芳千古,他和他的作品将永远被中国人民所铭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的一生怎样
茅盾是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还是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茅盾的一生,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出生于1896年,因为当时正是清末民初,因而很多的思想都竞相交融碰撞,茅盾便在这样一个变动的社会背景之下长大。

茅盾早年虽然十分不幸,但是他的母亲给予他非常好的教育。

起初,茅盾并没有想要成为小说作家,而是对画画情有独钟,但是因为现实种种压迫,茅盾最终走上了一条小说创作的道路。

茅盾在文坛中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就,他的很多代表作品都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茅盾出生于浙江桐乡市,早年就失去了父亲,可以说他的童年都与母亲相依为命。

茅盾的母亲十分开明,她鼓励茅盾前去读书,而茅盾也非常用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但是由于家境贫寒,茅盾的求学梦想不得不中断。

但是茅盾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辛苦地工作,用自己的工资成功地就读了高中。

之后,茅盾又开始从事创作,在很多知名的报刊上发表了很多作品。

当茅盾的小说《子夜》正式发布的时候,立即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且也受到了一致的好评,而茅盾也正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成名后的茅盾并没有倚老卖老,而是以更加勤勉的态度面对文学作品的创作。

晚年,茅盾一直忧心着中国小说界的发展,于是曾向中
国作协中很多人都倾吐心声,最终在其死后成立了茅盾文学奖。

茅盾也于1981年离世,享年85岁。

茅盾是怎么死的南昌起义失败之后,被困在牯岭的茅盾尝试与党组织联系,但是没有成功,因此也就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1927年的9月,茅盾以笔名在上海发表了小说《幻灭》。

在此之后矛盾开始了大量的创作,在1930年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7年,茅盾遇见了周恩来,恢复了与党的联系,但是此时已经与党矢量多年的茅盾,党员身份已经不是十分明确了。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茅盾来到了新疆,被推选为新疆文协的委员长。

之后又来到了延安,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

1946年,茅盾访问矢量,次年四月归国。

新中国即成立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的职位。

1981年,茅盾在北京因病去世,根据茅盾生前请求,中共中央恢复了他的党籍。

茅盾的代表作茅盾是中国近代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有很多知名的代表作品,其中尤以《子夜》、《林家铺子》以及《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为最。

茅盾的小说《子夜》更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并被人誉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成功的小说”,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在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而《林家铺子》则被人们称之为“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昏天暗地的时代”,有此可见这部小说对于人们的影响力之深远。

《霜叶红似二月花》则以杜牧著名古诗《山行》作为主要的创作点,其用意之深邃可想而知。

茅盾最为人知的小说代表作便是《子夜》,其中主要描写上个世纪30年代中,人们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但是最终却也以破产而告终的血泪故事。

整部小说以上海为背景,极大程度地展现出了小说中风云变幻的世界,同时也暗示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步履维艰的现实。

而在小说《林家铺子》中,茅盾则别具匠心,通过对农村经济的描写从而映射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面貌,其手法之高超可见一斑。

茅盾代表作《霜叶红似二月花》则主要描写爱情和经济危机的种种茅盾,小说的布局非常精妙。

茅盾代表作有很多,其中大部分的代表作都有着非常深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茅盾的作品中,有着非常强烈的茅盾主义,他非常注重小说的篇章布局,这也是其代表作品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茅盾的一生怎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