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三类不良社会风气
书记痛批三种不良风气让谁警醒

书记痛批三种不良风气让谁警醒?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日前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说,现在一些干部玩性很大,谈起学习时间紧,一说娱乐兴致高,还有的干部迎合领导有功夫,干工作却没有办法。
庸俗之风滋生蔓延,会极大地降低党的肌体免疫功能,对党的事业是非常可怕、非常危险的。
(2010年1月4日《人民日报》)应该说,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与此同时,一些腐朽、消极、落后的思想文化也趁虚而入,一些同志对消极落后,甚至是错误的东西,不但缺乏警觉性,不去抵制、批判,反而把“腐朽”当“神奇”,把“毒草”当“鲜花”,津津乐道,四处传播。
其中就包括苏荣书记所痛批的三种不良风气:“平庸之风”、“庸俗之风”、“钻营之风”。
这三种不良风气归纳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种“作风病”、“机关病”。
顾名思义,平庸就是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政绩平平,既是工作不负责任的反映,也是党性不纯的表现。
而庸俗则反映的是是非标准模糊和扭曲,这是通向腐败的引桥,腐败现象的发生,往往是从行为的庸俗化开始的。
钻营就是把心思都用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上,熟念自己的升官经,这种为了个人名利捞资本、拉关系、搞奉迎的钻营之风,会使工作误事,干部误身,甚至误党误国。
由此可见,三种不良风气最终形成的邪气上升、正气下降,老实人窝火憋气、势利者扬眉吐气的局面,这无疑是对政治生态的致命威胁。
所以,要防止和克服三种不良风气,苏荣书记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对于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全力以赴,不能有丝毫懈怠;遇到矛盾和困难,要迎难而上,不能有丝毫退缩;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要挺身而出,不能有丝毫逃避;出现问题和失误,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有丝毫推诿。
二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抵制庸俗之风,自觉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三是各级领导要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用在为党和人民谋利益上。
中国当前三类不良社会风气

中国当前三类不良社会风气当前中国社会风气的种种不良倾向,实际上是社会规范失守后的种种表现。
其根源既有社会道德的缺失,也有法律规则的失守。
在中国悠久的政治文化传统中,民风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政治的晴雨表。
近代以来,我们经历了百年的动荡和战乱,终于得以在和平的年代发展经济、享受生活。
当物质的匮乏已然不再困惑中国时,这个昔日以礼仪之邦著称的民族,却开始暴露出一系列的社会风气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当下,各种事件不断挑战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乡村的传统伦理不断丧失,老无所养、两性关系混乱;城市里则是公共道德缺失,黑心商贩唯利是图。
这些社会不良倾向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三类基本问题。
主流价值引导偏差和制度建设滞后导致诚信缺失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诚信危机,这已经是各界基本的共识。
诚信缺失几乎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
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出现一些制假售假的现象,但是远远达不到今天这样的程度。
之所以用“泛滥”这个词,就是因为今天假冒伪劣商品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莫说各种价值高昂的耐用消费品要仔细甄别,就连去菜市场买大米,都需要鉴别是否是用工业硫磺打扮的腐烂陈米;为了让孩子吃点放心的奶粉,我们要不远千里去香港抢购;香肠和小笼包这些日常小吃,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饮食禁忌,因为曝光的肉馅制作过程实在是触目惊心。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可能都会存在制假售假的问题,但是其在整个商品市场中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也就构成不了多大的危害。
但是我们今天的制假售假问题,几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毒瘤。
其次是各种形式的诈骗层出不穷。
电话、邮件、QQ聊天等各种渠道的诈骗满天飞,甚至接到朋友有急事相求的信息,都要核实一下对方的真实身份。
我们早已习惯了从电视中不断看到各种新诈骗手段的新闻,花样翻新,技术手段越来越高明,甚至防不胜防。
更可恶的是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群体之间互助的美德进行诈骗,以致于今天在医院门口遇到急求帮助的人,大家已不敢出手相助;在网上看到某个病重的儿童需要捐助,大家也都要首先甄别一下是不是诈骗。
五种不良风气专项整治措施

五种不良风气专项整治措施当前,五种不良风气已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专项整治。
下面,笔者将阐述五种不良风气专项整治措施,以期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一、整治资本市场不良风气。
资本市场不良风气主要表现为内幕交易、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完善市场监管法规,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加大惩罚力度,严格处罚内幕交易、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正、透明、稳定。
二、整治环境污染不良风气。
环境污染不良风气表现为违法排污、环保设施建设不力、环境监管不力等。
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处罚,并建立环保设施和环境监管制度,加强对企业的环保培训,提高企业环保意识,确保生态环境、人民健康的安全。
三、整治食品安全不良风气。
食品安全不良风气表现为无证经营、不合格产品流通等。
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落实企业食品安全责任,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全面监管,加大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和互联网监管平台,加大消费者监督力度。
四、整治违纪问题不良风气。
违纪问题不良风气表现为公共资源滥用、住房借贷等问题。
要加强纪律监管,加强对公共资源的监管,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务服务机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健康发展。
五、整治社会治安不良风气。
社会治安不良风气主要表现为黑社会、涉赌、涉毒等违法问题。
要加强对涉黑涉恶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加强对涉赌涉毒等违法行为的监管,完善控制、惩罚、教育等多种手段,提高社会治安水平,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五种不良风气的治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各领域企业需要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市民需要做到自律自助,提高自我维护与抵制的能力,大力推进治理工作。
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筑起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格局。
当前社会风气有哪些不良倾向

当前社会风气有哪些不良倾向作者:于建嵘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16期【摘要】当前中国社会风气的不良倾向,可以归纳为诚信缺失、潜规则盛行、社会心态趋于暴力化三类基本问题,实际上也就是社会规范失守后的种种表现。
其根源既有社会道德的缺失,也有法律规则的失守。
因此,必须在加强依法治国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关键词】社会风气不良倾向治理【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悠久的政治文化传统中,民风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政治的晴雨表。
近代以来,我们经历了百年的动荡和战乱,终于得以在和平的年代发展经济、享受生活。
当物质的匮乏已然不再困惑中国时,这个昔日以礼仪之邦著称的民族,却开始暴露出一系列的社会风气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当下,各种事件不断挑战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乡村的传统伦理不断丧失,老无所养、两性关系混乱;城市里则是公共道德缺失,黑心商贩唯利是图。
这些社会不良倾向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三类基本问题。
主流价值引导偏差和制度建设滞后导致诚信缺失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诚信危机,这已经是各界基本的共识。
诚信缺失几乎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
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出现一些制假售假的现象,但是远远达不到今天这样的程度。
之所以用“泛滥”这个词,就是因为今天假冒伪劣商品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莫说各种价值高昂的耐用消费品要仔细甄别,就连去菜市场买大米,都需要鉴别是否是用工业硫磺打扮的腐烂陈米;为了让孩子吃点放心的奶粉,我们要不远千里去香港抢购;香肠和小笼包这些日常小吃,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饮食禁忌,因为曝光的肉馅制作过程实在是触目惊心。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可能都会存在制假售假的问题,但是其在整个商品市场中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也就构成不了多大的危害。
但是我们今天的制假售假问题,几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毒瘤。
其次是各种形式的诈骗层出不穷。
电话、邮件、QQ聊天等各种渠道的诈骗满天飞,甚至接到朋友有急事相求的信息,都要核实一下对方的真实身份。
三类不良作风最伤民心

三类不良作风最伤民心作者: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18期调查说明调查时间:2012年6月5日至6月9日,共5天调查样本:29852人,其中随机问卷362人,网友29490人调查方式:在搜狐网、人民论坛网等网站推出调查问卷;联合人民论坛调研基地随机发放书面问卷(发放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62份)数据处理:网友占权重70%;随机问卷调查占权重30%调查结果贪污腐败行为最伤民心公众惯性思维助长不信任心态公众认为当前政府最应加强的是民主法治建设近年来,各地频发的社会公共事件屡屡消耗着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有多高?哪类作风最伤民心?公众的质疑反映了怎样的心态?如何让公众相信政府?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围绕以上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
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不容乐观当问及“您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有多高”时,选择信任度“60%”以上的受调查者合计为45.1%;选择信任度“50%以下”的受调查者占比54.9%;总体来看,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不容乐观。
结合以上数据,梳理受调查者意见,调查中反映揭示的以下问题值得重视:一,过多负面事件的频繁爆发使公众形成了不信任的刻板印象。
近年来,各地频发的公共事件使公众对有关政府部门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如贵州瓮安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等,部分官员不作为、乱作为损害了地方政府的整体形象。
正是因为此类事件被不断曝光,以至于每当有公共事件发生,公众第一反应往往是认为政府部门在包庇、在隐瞒。
地方政府部门只有严格依法行政,才能减少或杜绝此类负面事件,慢慢改变公众此类刻板印象。
二,体现了公众民主意识、自主意识的大幅提升。
因为政府部门是公权力部门,公众的不信任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对权力的不信任。
“要把权力关进笼子”是现代民主的重要逻辑之一,西方国家政府在其公众中的信任度也常常较低,正是公众对权力抱着警惕心态的反映。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公众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大大增强,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成为一种共识,要有效提升公众的信任度,关键需要建立和完善对政府权力的公众监督机制。
当前中国八种不良社会心态

当前中国八种不良社会心态作者:夏学銮来源:《人民论坛》2011年第08期编者的话近期的“抢盐潮”平息后,从无“盐”以对到“盐”多必失的现状,反映出了心浮气躁“一窝蜂”、“随大流”,急功近利、甚至企求少劳多获、不劳而获的不健康的社会心态。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
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这还是首次。
中央为何如此强调“社会心态”?当今中国有哪些值得警惕的社会心态,演变的趋势又是如何?多元的时代主体,决定多元的社会心态在拙著《转型期的中国人》中,笔者曾把转型期称作“天使和魔鬼”并存的时代,这与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所描写的时代很相似,它是“最好与最坏、智慧与愚蠢、信仰与怀疑、光明与黑暗、希望与失望、大有与赤贫、天堂与地狱并存的时代”。
刻画一个时代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揭示这个时代的社会心态。
因为时代与社会心态好像一对孪生姐妹,时代决定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映照时代。
当前中国是一个世俗时代,与世俗时代相应的是世俗社会心态。
时代是划分历史的里程碑,心态是一个时代社会心理的总和。
时代决定心态,心态映照时代。
我们这个时代是民生时代,与民生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忧患与权利;我们这个时代是民主时代,与民主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正义与法治;我们这个时代是科技时代,与科技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知识与智慧;我们这个时代是市场时代,与市场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交易与欺骗;我们这个时代是娱乐时代,与娱乐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娱乐与忽悠;我们这个时代是财富时代,与财富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炫富与哭穷;我们这个时代是感动时代,与感动时代相对应的情操是英勇与慈善;我们这个时代是速成时代,与速成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浮躁与喧嚣……总之,多元的时代主体,决定多元的社会心态。
据分析,我国社会成员心理压力按其程度排序,分别是住房、医疗、下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等。
浅析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表现及危害

浅析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表现及危害浅析村农不良社会气风的现及表害危左口成林风文明是乡会主社新农义村设建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是设的魂灵建,设农村和谐社会重的是动力。
要风乡文明设建本质就是农村精文神明建设,括文化、俗制、会、包风法社治等诸多内容安。
乡文风建设明的目,的就要是不断提高农群众民的想思、外上出打工回家者的与参,博之相风赌严当重。
的有农村,博已不分人群,赌老少皆参与;不白管天黑夜、内村村外,要是婚丧娶嫁年、过节、动只逢劳间隙,人们三五群成席地坐而即开可特定的日子烧香拜。
祖是借宗教之进名行五迷活动信。
各种宗教组织非活动不仅组严密织、动繁频,且逐有扩步大之趋活而势。
六借是文化游旅之名进行迷活信动。
封建迷信在农抬头给村村农农民、来了带战;赌形式博多且样不升级断,由过去单一打的麻将、勾九,到展如的今掀发执骰、子锅、马挂、碗子、拖拉架抽推摇机、点半等等过去。
人们见面是问吃十了没有,现在面见是你问赢了还是输,声了片一。
因赌博致贫、起家庭赌引矛和盾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赌博,好吃懒做、机巧、取劳而获等不良投不习气死灰复燃,乱了会社秩序,扰阻碍重严危害,不严重仅影了响村农经发展济、农民体健康、身健和康人的面发展全,心理还重地严坏破了村农社会定稳和发谐。
展三、侈浪之费风奢化文和德道平水,设农建精村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成崇形文尚明崇、科尚学、康向上社的会风气。
健社风会气何如,不仅关到系人与人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了,俭持勤忘家、创苦业光的荣传统,手大、脚大铺艰系关和的谐、系到每人个精生活神能关得到幸否、福到系每个人切身利益能关否得到维,护而且还系关到社会道德、社秩会序的性循良环发展,系到个关一张浪费;未富起来农民的不愿也低一人头而加入到相互比当攀中来,凡婚丧喜庆,事必办,则兴动师众、操大逢办大办。
人情风越刮越大、演愈烈,生愈过、日子满月、、房上察梁军、孩、考修参乔迁等等要都请客收礼。
操办一件” 每喜了社会主新农村义设建的利顺进行。
三类不良社会风气席卷中国

三類不良社會風氣席捲中國作者:来源:《澳门月刊》2016年第10期社會心態的暴力化,根源於法治的缺失。
沒有法律作為穩定的社會行為規則,人們的行為就缺乏長遠穩定的預期。
基本的權利既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富可敵國也不能保證明天就不會被洗劫一空。
在這樣的現實之下,無論是佔有很多資源的強勢群體,還是一貧如洗的社會弱勢群體,在面對社會規則的不確定性時,心中都會有恐懼。
在中國悠久的政治文化傳統中,民風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政治的晴雨錶。
近代以來,我們經歷了百年的動盪和戰亂,終於得以在和平的年代發展經濟、享受生活。
當物質的匱乏已然不再困惑中國時,這個昔日以禮儀之邦著稱的民族,卻開始暴露出一系列的社會風氣問題,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當下,各種事件不斷挑戰著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鄉村的傳統倫理不斷喪失,老無所養、兩性關係混亂;城市裡則是公共道德缺失,黑心商販唯利是圖。
這些社會不良傾向看似雜亂無章,實際上可以歸納為三類基本問題。
主流價值引導偏差和制度建設滯後導致誠信缺失當前中國社會面臨著誠信危機,這已經是各界基本的共識。
誠信缺失幾乎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假冒偽劣商品的氾濫。
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曾出現一些制假售假的現象,但是遠遠達不到今天這樣的程度。
之所以用“氾濫”這個詞,就是因為今天假冒偽劣商品幾乎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莫說各種價值高昂的耐用消費品要仔細甄別,就連去菜市場買大米,都需要鑒別是否是用工業硫磺打扮的腐爛陳米;為了讓孩子吃點放心的奶粉,我們要不遠千里去香港搶購;香腸和小籠包這些日常小吃,已經成為很多人的飲食禁忌,因為曝光的肉餡製作過程實在是觸目驚心。
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可能都會存在制假售假的問題,但是其在整個商品市場中只是極小的一部分,也就構成不了多大的危害。
但是我們今天的制假售假問題,幾乎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的毒瘤。
其次是各種形式的詐騙層出不窮。
電話、郵件、QQ聊天等各種管道的詐騙滿天飛,甚至接到朋友有急事相求的資訊,都要核實一下對方的真實身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前三类不良社会风气作者:于建嵘在中国悠久的政治文化传统中,民风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政治的晴雨表。
近代以来,我们经历了百年的动荡和战乱,终于得以在和平的年代发展经济、享受生活。
当物质的匮乏已然不再困惑中国时,这个昔日以礼仪之邦著称的民族,却开始暴露出一系列的社会风气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当下,各种事件不断挑战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乡村的传统伦理不断丧失,老无所养、两性关系混乱;城市里则是公共道德缺失,黑心商贩唯利是图。
这些社会不良倾向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三类基本问题。
主流价值引导偏差和制度建设滞后导致诚信缺失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诚信危机,这已经是各界基本的共识。
诚信缺失几乎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
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出现一些制假售假的现象,但是远远达不到今天这样的程度。
之所以用“泛滥”这个词,就是因为今天假冒伪劣商品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莫说各种价值高昂的耐用消费品要仔细甄别,就连去菜市场买大米,都需要鉴别是否是用工业硫磺打扮的腐烂陈米;为了让孩子吃点放心的奶粉,我们要不远千里去香港抢购;香肠和小笼包这些日常小吃,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饮食禁忌,因为曝光的肉馅制作过程实在是触目惊心。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可能都会存在制假售假的问题,但是其在整个商品市场中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也就构成不了多大的危害。
但是我们今天的制假售假问题,几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毒瘤。
其次是各种形式的诈骗层出不穷。
电话、邮件、QQ聊天等各种渠道的诈骗满天飞,甚至接到朋友有急事相求的信息,都要核实一下对方的真实身份。
我们早已习惯了从电视中不断看到各种新诈骗手段的新闻,花样翻新,技术手段越来越高明,甚至防不胜防。
更可恶的是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群体之间互助的美德进行诈骗,以致于今天在医院门口遇到急求帮助的人,大家已不敢出手相助;在网上看到某个病重的儿童需要捐助,大家也都要首先甄别一下是不是诈骗。
这样的诈骗,不仅仅是骗了少数人的金钱,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社会的风气造成恶劣的影响,破坏了我们这个社会相互扶助、济困救弱的美德,而这种互助正是任何一个社会得以维持运转所必须的。
当我们的人民在电视中看到连酱油、醋都可能是用各种化学品勾兑,胶囊都可能是用废旧皮鞋炮制出来的,看到今天这个社会上那么多人为了利润,可以将同胞的生命安全置于不顾,怎么还会有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呢?造成诚信缺失的首要原因,是我们主流的价值引导出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口号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本身是正确的,但实施起来很多时候却变成了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
对个别地方领导者来讲,只要能增加地方的GDP,任何法律法规和道德标准都是可以让路的。
结果很多行为只是带来短期的经济收益,其实际的社会成本和长期危害是巨大的。
比如许多破坏环境的小企业、小作坊,其社会成本远远超过其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
但是在短期的政绩利益驱使下,这些生产活动的负外部性都被忽视了。
经济价值成为唯一目的,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以及其他精神性的价值,都被无意中遮蔽和贬低了。
政府在价值取舍和行为选择上是这样的引导模式,自然造成上行下效,全社会普遍以赚钱为终极目的。
作为一种道德约束的诚信,自然抵不住实实在在的金钱浪潮。
其次,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和实施不力,导致失信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违反公共道德的成本极低。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我们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很多配套的经济法规和监管措施并没有跟上,这是导致整个经济领域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
我们现在对很多经济行为的调节,采用的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规章制度,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实际需要。
各种制假售假行为,因无法满足刑法当中关于“制造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犯罪要件而得不到法律的惩处,又没有新的规则来制约这些行为。
既然违反诚信的收益很高而成本极低,某些人自然会倾向于去违背诚信原则。
对公民平等权利保护的缺失导致潜规则盛行首先是不讲公共规则,这一点在交通、环境和公共卫生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
一些发达国家的交通规则都是无需交警监督,绝大多数行人和驾驶员会自觉遵守;我们则是有交警也制止不住对交通规则视若无睹的人群,以致于有人调侃说:国外是绿灯亮了可以过马路,中国的交通规则是凑够一拨人就可以过马路,管你是红灯绿灯。
此外,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合抽烟,办理业务插队,随意乱丢垃圾,破坏公共卫生等行为更是屡见不鲜。
其次,除了日常生活中违反公共生活规则的行为,更为人所诟病的则是在升学、就职、经商等领域中潜规则的盛行。
潜规则的盛行,要求人们在正式的规则之外不得不寻求各种私人庇护关系,即俗称的“走后门”。
潜规则盛行的直接后果是正式规则被架空,而由于潜规则本身是没有固定内容和标准的,所以整个社会等于处于没有规则的状态。
每个人只能依凭自己无法掌握的、具有随机性的关系因素,去不公平地竞争社会资源,这样导致一些领域呈现弱肉强食的丛林状态。
潜规则在社会一些领域的存在,意味着一些上升通道被各种“关系资源”所掌控,出身底层的人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获得上升的机会,导致底层的民众看不到上升的希望,进而滋生出绝望情绪。
既然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仍起作用,则不可避免地出现暴力化的倾向,导致今天我们社会的“戾气”很重。
潜规则盛行这种现象的实质,其实是掌握着各种政治和社会资源的群体对整个社会资源分配的扭曲性主导,即利用其既有的优势地位、通过扭曲正常的竞争机制来排斥其他群体对社会资源的享有,从而保持本群体对资源的垄断性占有。
通过已有的优势地位,制定不公正的规则或者扭曲公平竞争机制,以保证自己对优势地位的垄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既得利益集团”。
所以,潜规则盛行这种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利益分配机制的失衡,而利益分配机制的基本途径就是权利。
其实正是对权利普遍保护的缺失,才导致强势群体能够垄断其优势地位,弱势群体只能处于劣势地位。
要想打破潜规则对正式规则的架空,首先必须实现对每个公民平等的权利保护,让权利去约束权力,才能逐步建立起公平正义并行之有效的正式规则。
法治的缺失导致民众心理状态“变狠”,整个社会戾气增多早些年,笔者曾提出过“泄愤”的概念,就是在人们心中有一些愤怒需要宣泄出来。
这些年,情况有些不太一样了。
最明显的变化是,社会各个阶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种状态,社会“变狠”,不局限于哪个阶层。
得不到利益,或者利益受到侵害的不高兴,这很容易理解;但现在即使是得到利益比较多的人,也变得愤怒。
你可以听到大房地产商骂娘;连体制内的官员也在抱怨这个社会如何坏。
其实这种戾气和怨气的存在,与整个社会正式规则的失效是有直接关系的。
规则失效的话,我们会退到什么地方去?那就和丛林状态差不多,谁拳头硬谁说了算,暴力法则就应运而生。
暴力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因,只不过随着文明的进步,规则的进化,暴力“潜伏”了下来。
一旦规则失效,它就开始复活。
今天我们社会暴力化的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状态,且不说各种黑社会势力在基层的沉渣泛起,极端化的反社会行为近年来也已经开始出现,如2010年郑民生杀害小学生案等。
心态的暴力化体现在政治行为中,就是民众的暴力反抗行为,比如2008年杨佳杀害警察案、2009年商贩夏俊峰刺死城管案等。
虽然个体暴力反抗的具体原因各有不同,但是其背后深层次的心理背景都是相同的。
在内心深处潜藏着对整个社会的仇恨情绪,认为自己一直是社会中的弱者,这一点在郑民生的案件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表面上看,个体暴力反抗的极端行为是因为一次具体的矛盾冲突引发的,但是实际上,导致这种极端行为的心态是日积月累造成的,是多年来压抑的怨愤得不到有效的纾解而逐渐产生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也是制度化的权利救济遭到压制所导致的结果。
行为倾向的暴力化不只限于极端的个人,而是呈现出一定的群体性状态,诸如个别“社会泄愤事件”就是典型的群体性暴力行为。
2008年瓮安事件和2009年石首事件中,不相识的民众因为和他们没有直接关系的人的死亡,愤怒地走上街头,最后演化为地方社会的骚乱。
这些事件背后,都有民众无名的怒火,这不是一种“具体”的气、愤、怨、怒,不是特定之人对特定之事的怒气冲天,而是不特定之人因不特定之事引发的普遍和长期的愤怒。
因为存在这样一个共同、本质的特征,笔者将其称之为“抽象愤怒”。
这种极端化的心态日益将整个社会割裂为强者与弱者对立的两极,并心理预设强者一定是恃强凌弱、为富不仁的,而弱者一定是饱受摧残、求告无门的,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仇官、仇富”。
社会心态的暴力化,根源于法治的缺失。
没有法律作为稳定的社会行为规则,人们的行为就缺乏长远稳定的预期。
基本的权利既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富可敌国也不能保证明天就不会被洗劫一空。
在这样的现实之下,无论是占有很多资源的强势群体,还是一贫如洗的社会弱势群体,在面对社会规则的不确定性时,心中都会有恐惧。
为了克服这种恐惧,让自己的未来更具确定性,很多人拼命追求权力和财富,力争成为制定规则、利用规则的强者;而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则可能陷入悲观失望的心理,无法克服恐惧的绝望者则会成为潜在的社会破坏者。
对待恐惧的这两种方式,又会造成强者掠夺弱者、弱者用暴力反抗强者,两者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暴力化和无序化。
总之,当前中国社会风气存在的种种不良倾向,实际上也就是社会规范失守后的种种表现。
其根源既有社会道德的缺失,也有法律规则的失守。
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在加强依法治国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