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综合诊治

合集下载

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全文版)

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全文版)

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全文版)摘要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

过去十年,胰腺癌的诊治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国内不同地区水平参差不齐,其诊治现状依然严峻。

2018年,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以期规范和提高中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2020年,专委会结合过去两年的发展现状制定了《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0版)》。

其更新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靶向和免疫治疗取得突破,遗传筛查及基因检测首次全面融入胰腺癌的综合诊治。

第8版AJCC-TNM 胰腺癌分期系统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在国内多个中心获得验证,并用于临床实践。

术前新辅助治疗成为交界可切除和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并逐渐应用于可切除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探查尤为重要。

以化疗为基础的系统治疗模式(包括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入临床研究,并在晚期胰腺癌中证实了维持治疗模式的临床获益性。

多学科、多区域协作诊疗模式在国内广泛普及,并贯穿诊疗全程。

国内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方案优化提供了适合国人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在新的理念和临床证据支持下,该版指南有望为我国胰腺癌的综合诊治工作提供指导。

世界范围内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2019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居第10位、女性居第9位,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3位。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亦证实,胰腺癌居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6位。

目前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依然严峻。

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近年来其临床诊疗水平取得明显进步:(1)除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胰腺癌综合诊治中取得进展。

如针对胚系BRCA1/2基因突变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可在一线铂类药物有效的基础上采用多聚ADP核糖多聚酶[poly (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进行维持治疗;针对高度微卫星灶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high,MSI-H)或错配修复缺失(deficiency of mismatch repair,dMMR)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在二线治疗中推荐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2024胰腺癌NCCN指南解读

2024胰腺癌NCCN指南解读

2024胰腺癌NCCN指南解读引言胰腺癌是一种高度致命的恶性肿瘤,其治疗策略的选择对患者的生存期和质量具有重大影响。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的指南为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最新的临床实践指南。

本文档将深入解读2024年NCCN胰腺癌指南,以帮助医疗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胰腺癌患者。

指南概述诊断- 影像学检查:指南推荐对疑似胰腺癌的患者进行腹部CT扫描,以评估肿瘤的位置和范围。

MRI和pet-CT也可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 生物标志物:血液中的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但其特异性不高。

- 组织病理学: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通过细针穿刺活检(FNA)或手术切除后进行。

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指南推荐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后进行手术。

- 新辅助化疗:指南建议在手术前使用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

- 辅助化疗:手术后,患者可接受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的辅助化疗。

- 放射治疗:对于局部晚期胰腺癌,放疗可以作为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

- 系统性治疗: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指南推荐使用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和紫杉醇联合治疗。

指南更新点分子靶向药物- 指南强调了针对特定分子异常的靶向治疗,如针对BRCA1/2突变的PARP抑制剂。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得到了认可。

综合治疗策略- 指南强调了多学科团队在胰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包括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和病理科的专业合作。

结论2024年NCCN胰腺癌指南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治疗框架,强调了个体化治疗和多学科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随着新药和治疗技术的出现,这些指南可能会继续演变,以反映最佳临床实践。

请根据您的具体需求继续完善文档内容,包括具体药物剂量、治疗流程、特殊情况的处理等详细信息。

胰腺癌诊治指南

胰腺癌诊治指南

胰腺癌诊治指南胰腺癌,是发病率不断增加的高致死性疾病,因其特殊的位置和病理特点,早期症状隐匿无明显症状。

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胰腺癌的诊治一直是一个重大难题的问题。

因此,制定一份胰腺癌诊治指南,对于胰腺癌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一、胰腺癌的分类与病理特征胰腺癌是指起源于胰腺的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主要包括导管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囊性肿瘤三种类型。

导管腺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由胰腺内分泌细胞发生癌变而形成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叫做胰岛素瘤,另外,由胰腺的囊性肿瘤发生癌变而形成的肿瘤叫囊性癌。

二、胰腺癌的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胰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但随着病情恶化,疼痛、消瘦和黄疸等症状逐渐加重,成为胰腺癌的典型表现。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胰腺癌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腹部超声、CT、MRI和内窥镜等。

3. 细胞学诊断:细胞学诊断适用于对深在肿块病变进行精细定位。

三、胰腺癌的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手术是胰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包括胰腺切除术、胆总管切除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

2. 放疗治疗:放疗可以减轻疼痛和缓解腹痛等症状。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胰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化疗和靶向治疗等。

四、胰腺癌的预防与保健1. 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戒烟戒酒、不吸毒等都是预防胰腺癌的重要方法。

2. 病史调查:具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

3. 早发现早治疗:胰腺癌是一种难治性肿瘤,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胰腺癌的重中之重。

在胰腺癌诊治指南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医生、科研人员、患者等多方共同参与,根据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指南。

指南的落地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情,医院、政府、媒体等都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指南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综上所述,胰腺癌诊治指南的制定对于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轻医疗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共同为推广和应用指南而努力。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1版〕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胰腺癌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

2021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位。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大城市〔北京、上海〕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近年取得明显进步:〔1〕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得到普及,由多学科专家根据肿瘤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合病人体能状况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贯穿诊疗全程。

〔2〕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结合皮下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el,PDX模型〕开展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前研究,为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线索。

〔3〕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改善病人预后提供参考。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1版〕?,以期标准和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1.胰腺癌的诊断: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病症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

病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病症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1.1胰腺癌危险因素的筛选:〔1〕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1.2实验室检查:〔1〕糖类抗原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记,具有以下临床特征:① 血清CA19-9 > 37 U/ml作为阳性指标,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到达78.2%和82.8%9。

最为有效的几大胰腺癌的治疗

最为有效的几大胰腺癌的治疗

最为有效的几大胰腺癌的治疗背景介绍胰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而治愈率较低。

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被忽视,导致大部分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晚期。

由于晚期胰腺癌已经发生远处转移,手术切除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治疗呈现一定的困难。

然而,现代医学的进步使得一些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将介绍几种目前认为最为有效的胰腺癌治疗方法。

1. 胰腺癌手术胰腺癌手术是治疗胰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

手术可以通过切除胰腺部分或全部来去除患病组织。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胰头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全胰腺切除术等。

手术适用于早期胰腺癌或晚期胰腺癌患者中接受化疗或放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

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因此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有一定要求。

评估患者手术可行性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肿瘤分期等因素。

2.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胰腺癌治疗的常用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和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限性胰腺癌的综合治疗。

辅助治疗通常包括放疗和化疗,旨在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放疗利用高能射线杀灭细胞,化疗通过药物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延缓疾病进展。

综合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个体化的制定,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针对癌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的治疗。

胰腺癌细胞有一些特定的变异或突变,靶向治疗可以通过抑制这些特定的分子靶点来阻断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信号转导抑制剂等。

靶向治疗通常用于晚期胰腺癌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4.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

胰腺癌细胞通常具有免疫逃避机制,使得患者的免疫系统难以有效识别和攻击这些癌细胞。

免疫治疗可以通过给予患者免疫调节剂、恢复免疫的识别和攻击功能,来延缓疾病进展和提高患者生存率。

免疫治疗通常用于晚期胰腺癌或复发转移的患者。

胰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2024版

胰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2024版

胰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2024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024版胰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医疗策略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对胰腺癌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理解,2024版胰腺癌规范化诊疗指南应运而生,旨在为全球医疗工作者提供最新的、最全面的临床指导。

胰腺癌的治疗方法

胰腺癌的治疗方法

胰腺癌的治疗方法胰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常在发现时已经进入晚期,因此治疗方法相对较为有限。

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医生通常会通过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1.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尤其是对于早期胰腺癌患者来说。

根据癌肿的位置和扩散程度,手术可以采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体尾切除术或胰腺全切除术等。

然而,由于胰腺位于人体深处,并且与周围重要的器官和血管密切相连,手术风险较大,仅有少部分患者能够符合手术条件。

2.化疗:化疗是胰腺癌治疗中常见的辅助治疗方法。

通过使用抗肿瘤药物,可以杀死或控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顺铂和伊立替康等。

化疗可以在手术前(新辅助化疗)或手术后(辅助化疗)进行,以减小肿瘤的大小,提高手术成功率,或减少肿瘤复发风险。

3.放疗:放疗使用高能量的X射线或其他形式的辐射来杀死癌细胞,抑制其生长和分裂。

常用的放疗方式包括传统的外部放射治疗和局部放射治疗。

放疗可以在手术前(新辅助放疗)、手术后(辅助放疗)或单独作为姑息治疗进行。

然而,胰腺癌对放疗的敏感性较低,因此放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相对有限。

4.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通过干预癌细胞特定的生物学过程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的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药物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阻断癌细胞生长的相关通路。

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厄洛曲替尼、吉非替尼和培美曲塞等。

5.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反应来抑制和杀灭癌细胞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增强免疫应答来对抗癌细胞。

常用的免疫治疗方法包括蛋白质/多肽疫苗、检查点抑制剂和CAR-T细胞疗法等。

此外,对于晚期或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还可以通过姑息治疗来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包括疼痛管理、营养支持、胆道引流和支持性护理等。

综上所述,胰腺癌的治疗方法多元化,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胰腺癌诊治指南最新2019

胰腺癌诊治指南最新2019

胰腺癌诊治指南最新2019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困难,治疗效果不佳,预后极差,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

为了提高胰腺癌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国内外的专家们不断更新和完善胰腺癌的诊治指南。

以下是 2019 年最新的胰腺癌诊治指南的相关内容。

一、胰腺癌的诊断1、临床表现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患者可能仅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黄疸、消瘦、腹痛加重、腰背部疼痛等症状。

其中,黄疸是胰头癌的重要表现,多为进行性加重。

2、影像学检查(1)B 型超声:可作为胰腺癌的初步筛查手段,但对于较小的肿瘤或位置较深的肿瘤容易漏诊。

(2)增强 CT:是胰腺癌诊断的重要手段,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对于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具有重要意义。

(3)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于胰腺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补充价值,尤其是在评估胆道系统受累情况方面。

(4)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有助于发现远处转移灶。

3、肿瘤标志物CA19-9 是胰腺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但部分胰腺癌患者 CA19-9 可不升高,且其他消化系统疾病也可导致 CA19-9 升高。

因此,CA19-9 不能单独作为胰腺癌的诊断依据,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4、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金标准”。

获取病理组织的方法包括穿刺活检、手术切除等。

二、胰腺癌的治疗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胰腺癌可能治愈的唯一方法,但仅适用于早期、肿瘤可切除的患者。

手术方式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等。

对于局部进展期或转移性胰腺癌,手术治疗的意义有限。

2、化疗化疗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吉西他滨单药、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等。

对于晚期胰腺癌患者,化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3、放疗放疗可用于胰腺癌的局部治疗,包括术前放疗、术后放疗和姑息性放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北京100730通讯作者:张太平,电子信箱:tpingzhang@yahoo.com 专题笔谈·消化道肿瘤多学科处理胰腺癌综合诊治韩显林,张太平,赵玉沛关键词:胰腺癌;黄疸;胰腺炎Keywords:pancreatic cancer;jaundice;pancreatitis文章编号:1005-2194(2012)03-0175-03中图分类号:R735.9文献标志码:A张太平,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主任。

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兼秘书、外科手术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学会普外科分会委员;担任10余种核心期刊编委。

对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和急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有较深造诣,发表论文及综述130余篇。

1病历资料患者女,66岁。

主因“皮肤瘙痒、尿色加深、皮肤发黄1个月余,大便颜色变白1周”入院,不伴腹痛、肝区隐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消瘦等。

入院前查肝功示:总胆红素(TBIL)188.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42.1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516.7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07.8U/L,谷氨酰转移酶(GGT)644.0U/L,碱性磷酸酶(ALP)708.0U/L;血淀粉酶(AMY)121.0U/L,LIP 133.6U/L;尿BIL+++,UBG(-),BLD++,淀粉酶771.0U/L;红细胞沉降率(ESR)25.0mm/1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4.3mg/L,铁蛋白641.9μg/L;CA系列(-)。

腹部彩超:梗阻性黄疸,肝内外胆管、胆囊、胰管扩张,梗阻部位壶腹部,壶腹占位可能性大;CT示胰头占位病变。

以“梗阻性黄疸、胰头占位性质待定”入院。

查体示:皮肤明显黄染,双侧巩膜黄染;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入院时考虑梗阻性黄疸诊断明确,胰头占位性质不明,胰头癌可能性大,但患者肿瘤标志物无异常,同时多项炎性指标升高,血及尿中淀粉酶升高,不能除外慢性胰腺炎可能,此外,彩超提示壶腹癌可能。

拟入院后进一步完善ERCP、PET-CT、超声内镜等检查,行减轻黄疸、保肝治疗,同时复查肿瘤相关指标、腹部彩超,争取明确诊断,检查结果见表1。

表1入院后主要检查汇总入院后时间检查项目结果第1天CA19-9正常第3天ERCP造影见胰管下段显影,胰颈段及以上胰管未显影,胆管选择插管困难,针形刀预切开乳头约0.5cm,插管未成功。

提示:胰管颈段狭窄第4天PTCD造影示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总管下端未见显影,引流成功第8天PET-CT胰头局部代谢轻度增高,性质待定,必要时超声内镜穿刺活检第12天超声内镜(EUS)胰腺头体尾肿大,胰管体尾部扩张,胰腺头部回声减低、欠均匀,未见明显占位,胆管壁增厚达3.4mm,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胰腺头部超声引导下穿刺3次,病理回报:穿刺涂片见增生的导管上皮,未见明确癌细胞患者复查CA19-9正常,同时结合超声内镜及PET-CT表现考虑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遂查IgG4,结果正常(92mg/L)。

至此,因患者病情复杂、诊断不明,遂提请我院胰腺会诊中心行病例讨论。

2诊断与治疗胰腺会诊中心讨论结果:患者胰头存在密度不均的占位,边界不清,但与胰腺癌一般表现不同,其他肿瘤证据不足;病史及影像不支持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但不除外其他类型胰腺炎可能;患者胰管扩张,胰头有梗阻,需手术解除,可手术探查、术中穿5712012年3月第32卷第3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刺,根据冰冻病理结果决定手术方式。

经过充分保肝及术前准备后,患者于入院第7周行“剖腹探查、Whipple术、胃造瘘、空肠造瘘术”,术中冰冻病理提示:纤维组织中见腺癌浸润。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顺利拔除各引流管,术后病理回报:胰头高分化腺癌,侵及胆管壁及十二指肠壁达黏膜下层,累及胰周脂肪组织;胃断端、小肠断端、胆总管断端及胰腺断端未见癌;淋巴结转移癌(大弯侧0/ 5,小弯侧0/4,胰周1/11,肠周0/3),分期:T3N1M0,ⅡB期。

术后1个月转入肿瘤化疗科继续治疗,术后6个月里行6个疗程吉西他滨化疗,第2个疗程和第3个疗程化疗间行1个疗程胰头区放疗。

截至目前,患者精神、睡眠、食欲可,大小便正常,体重略增加,无明显不适主诉,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证据。

3讨论胰腺癌的临床症状取决于肿瘤所在腺体的部位和进展情况,早期胰腺癌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直到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甚至远处转移时才表现相应症状,如消化不良、恶心、体重减轻、黄疽、脂肪泻、疼痛和抑郁等,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进展期。

正如本例患者,梗阻性黄疸是壶腹周围癌及胰头癌最常见的症状[1],胰管的梗阻可以引起胰腺炎发生。

对临床上怀疑胰腺癌的患者和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应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进行筛查,如B超、动态螺旋CT 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等。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结合可提高阳性率,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

所有临床上怀疑胰腺癌或发现胰腺导管扩张(狭窄)证据的患者应该遵循胰腺专用规程(即三期断层成像加薄层扫描)通过动态螺旋或螺旋CT进行初始评估。

据报道,应用该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在满足以下标准的情况下,能预测较高的可切除率(80%),这些标准包括:(1)无胰腺外肿瘤;(2)肠系膜上-门静脉非梗阻性汇合的证据;(3)无肿瘤侵犯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SMA)的证据[3]。

其他的一些研究显示,通过CT提示肿瘤可切除的患者中,70% 85%的患者可以进行切除。

CA19-9有助于鉴别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同时也是胰腺癌术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CA19-9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即在良性胆道系统阻塞中可有升高,在Lewis抗原阴性的个体(约占胰腺癌患者中10%[3])中会出现假阴性。

同时需强调术前作为基线的CA19-9值须在胆道系统通畅和胆红素正常的情况下测得才具有临床意义[4]。

本例胰腺癌患者入院前已明确发生梗阻性黄疸,但两次查血CA19-9均正常,表明其很可能为Lewis抗原阴性。

目前针对胰腺癌相关临床检查中,除CT外,ERCP、EUS及PTCD已比较普遍,同时PET-CT在有条件的医院应用也逐渐增多,但均各有利弊,临床实践中,往往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正如本例患者。

ERCP可以显示胰胆管解剖结构,同时可以进行刷片和灌洗取得细胞学诊断证据。

本病例这样的梗阻性黄疸需要放置胆道支架的患者特别适合行ERCP,既能帮助诊断,又能解决胆道梗阻,如果ER-CP未成功,则可选择行PTCD减黄。

关于术前减黄的必要性一直存在争论,支持者认为术前减黄可改善肝功能从而减低手术并发症[5];反对者则认为术前减黄拖延了手术时机并且可能增加并发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6]。

2011年《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仍推荐患者在出现胆管炎、发热时或可能切除性胰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时进行术前胆道引流[4]。

胰腺癌的组织学诊断通常在EUS引导(首选)或CT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FNA)活检而获得。

据报道,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胰腺肿物的敏感度约80%。

对于肿瘤可切除的患者,EUS引导下的细针穿刺(FNA)活检优于CT引导下的FNA,因为EUS-FNA相对于经皮方式活检的腹膜播种风险更低[7]。

在首发症状无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中,EUS-FNA在排除恶性肿瘤方面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在有梗阻性黄疸和胆道狭窄的患者中,EUS-FNA的准确性欠佳。

PET/CT扫描作用尚不明确。

在高危患者中,可在常规胰腺CT检查后考虑使用PET/CT扫描,以便检出胰腺外的转移灶。

PET/CT不能代替高分辨率增强CT[3]。

正如本病例,胰腺癌在某些情况下与慢性胰腺炎、良性病变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较难鉴别且治疗方案完全不同。

细针穿刺可因为细胞数过少、穿刺位置不佳或其他因素造成假阴性。

对于病理不能诊断胰腺癌但临床高度怀疑的患者,术前行活检取得病理并非必须,通常情况下,手术均能使患者获益,而且,为了诊断而一味推迟手术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延误治疗时机[8]。

对于诊断为转移性胰腺癌的患者,优先推荐获得转移灶的病理证实;在手术过程中发现不能行根治性切除时,对术前未行病理检查671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Mar.2012Vol.32No.3的患者需进行胰腺癌组织活检;对于计划行新辅助治疗者,治疗前须先行获得病理诊断,对于临床诊断或高度怀疑胰腺癌,经重复活检仍无法得到病理证实者,经过有资质的专家讨论和多科会诊后,并取得患者或家属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可谨慎进行下一步治疗[4]。

经典的Whipple手术仍是胰头癌的标准术式,目前,世界范围内,Whipple手术的病死率已经较低,数项研究发现,在手术量大的中心,Whipple手术的病死率明显低于手术量小的中心。

因此,有文献建议,Whipple手术应在每年至少有15 20例的中心进行[9]。

与传统的Whipple手术相比,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保留了幽门和近端十二指肠。

PPPD减少了手术创伤,有报道认为PP-PD可减少术后倾倒综合征、脂肪泻、吻合口溃疡等并发症,并且不增加术后胃排空障碍。

但尚无一致的数据提示保留幽门能使患者在术后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或营养状态。

因此PPPD仍然是一种虽未经证实、但不失为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胃窦切除术的可接受的替代手术方式。

但需指出的是保证肿瘤的R0切除是选择手术方式的前提,因此PPPD 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当肿瘤已经侵犯十二指肠或者第5、6组淋巴结时应选择Whipple术而非PP-PD。

本例患者在术中探查时就已明确肿瘤侵犯到十二指肠及胆总管壁,因此手术方式选择了传统的Whipple术。

接受了根治性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建议术后给予辅助治疗[10]。

辅助化疗或辅助化放疗仅仅考虑用于术后充分恢复的患者;理想情况下治疗应在术后4 8周内开始。

应对患者术后且在辅助化放疗开始前进行基线状态评估,包括CT扫描和CA19-9水平,明确是否存在疾病远处转移。

而且,如果化疗在化放疗之前进行,应该考虑在全身化疗后通过CT 进行再次分期。

有研究结果显示,单纯辅助化疗和辅助放化疗的结果类似[11]。

因此,在一些中心(主要在欧洲),患者仅接受术后化疗,而在另外一些中心(主要在美国),专家仍然认为放疗是有益的,因此患者往往接受辅助化放疗。

术后若考虑行全身化疗+同步放化疗,建议选择基于氟尿嘧啶(FU)或吉西他滨的同步放化疗;放化疗前或后,行5-FU+亚叶酸钙(LV)或吉西他滨全身化疗;若行单纯辅助化疗,单用吉西他滨和5-FU+LV两种方案均可[3]。

NCCN专家组推荐当给予术后放疗时,剂量应在45 54Gy(1.8 2.0Gy/ d),强烈推荐使用CT模拟和三维放疗计划,治疗体积应基于术前CT扫描结果和手术中所置入的夹子(如果放置的话)确定,应包括原发肿瘤和区域淋巴结所在部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