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2-6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新教科版(2021年春)科学四年级下册《2.6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新教科版(2021年春)科学四年级下册《2.6导体和绝缘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导体和绝缘体”是继导体和绝缘体的初步认识之后,对这一概念的进一步探究。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导体和绝缘体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它们的本质区别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并发现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发现它们的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及其区别。
2.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实验探究-总结提高”的教学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材料。
2.实验仪器:电流表、电压表、灯泡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电线短路引发火灾,引导学生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存在。
提问:你们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是什么吗?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呈现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初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同时,展示实验仪器,为学生实验探究做准备。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发现它们的区别。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导体和绝缘体》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
导体和绝缘体是电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导体的概念、导体的特点以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电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导电性能的探究,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导体的概念、导体的特点以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点。
2.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导体的特点和导电性能的差异。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导体和绝缘体物品、电池、灯泡、导线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和观察,展示导体的特点和导电性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导体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电池、灯泡、导线和各种导体和绝缘体物品,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和黑板,总结导体的特点和导电性能的差异,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线、电器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3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导体的特点和导电性能的差异。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并说明它们的用途。
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二单元《2.6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二单元《2.6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导体和绝缘体》是四年级下册科学的一节课,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导体的概念、导体的特点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导体的概念,知道导体的特点,能够分辨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他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验、图片、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导体的概念,知道导体的特点,能够分辨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明白科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四. 教学重难点1.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
2.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3.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导体的图片和绝缘体的图片。
2.实验器材:铜线、塑料尺、玻璃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性质。
然后,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物质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导体的概念、特点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等。
接着,讲解绝缘体的概念、特点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绝缘体,如塑料、玻璃、橡胶等。
2.6导体和绝缘体(教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三、善于融合,进行“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
本单元围绕“电”讲了电路状态,物体能否导电等很多知识,其中有一个知识点是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中的,那就是——用电安全。在本课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后,让学生在组内制定的《教室安全用电守则》,学生通过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制定安全用电守则,让学生自己明确如何做到安全用电,学生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安全用电的意识,从而强化他们的行为。因为时间有限,课上只能做简单的分享,但在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完善内容,在下节《安全用电》一课中进行一个“小小安全员”的评比,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用电安全不仅仅止于课堂,还应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还让学生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制定《家庭安全用电守则》,将收获的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中,让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善于引导,发生思维的碰撞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勤于动脑、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体验的小活动,通过两次对比,学生会发现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整个过程精彩而贴合学生实际生活认知,能开启学生思维,诱发他们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对本节课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2-6 《导体和绝缘体》优质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2-6 《导体和绝缘体》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第2-6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总结等方法,掌握导体的特点和绝缘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但是,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点,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点。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总结等方法,掌握导体的特点和绝缘体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铜线、塑料尺、铅笔、玻璃杯、水、电灯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桌、实验架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璃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实验一:将铜线插入玻璃杯中,观察铜线是否能导电;实验二:将塑料尺插入玻璃杯中,观察塑料尺是否能导电。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记录实验结果。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定一种材料,如铅笔、水等,尝试进行导电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和区别。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2-6《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6.导体和绝缘体【教材简析】《导体和绝缘体》是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的第6课。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并且能够组装和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将探究物体导电性能,教学内容主要分2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检测区分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导体是一种允许电流通过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质。
学生发现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发展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同时加深对电的理解。
第二部分是使用电路检测器规范地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分析电器元件各部分导电情况。
学生明白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通过案例了解导体与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普及安全用电事项。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能提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者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做完整实验计划。
四年级学生往往会将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为这个物体的性质是相同的,在实验中容易出现错误数据。
并且只能借助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判断,甚至想象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所以要强调细心观察、实测求证的培养,每一种检测都要达到两次以上。
四年级学生合作分工意识还不够强,本节课会继续在小组分工上提供帮助策略。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并能够举例说出具体的材料名称,知道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思维:能够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先预测后检测,按照是否容易导电进行分类,理解导体与绝缘体。
探究实践:在实验计划中学会与别人合作,养成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
在检测中尊重事实的实证,认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态度责任: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四下《电路》单元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分物体的不同材料,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材料的导电性。
难点:能够正确看待导体与绝缘体,明白它们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2.6《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2.6《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用导线、灯泡、电阻等元件组成电路,并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图片,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科学实验有浓厚兴趣。
但在知识上,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性质和用途可能还很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用途;能用导线、灯泡、电阻等元件组成电路,并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性质和用途。
2.难点:用导线、灯泡、电阻等元件组成电路,并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2.讨论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3.讲授法: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性质和用途。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导线、灯泡、电阻、绝缘材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2.呈现(10分钟)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性质和用途,让学生初步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实验,让学生用导线、灯泡、电阻等元件组成电路,观察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的作用。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导体和绝缘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用途。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2.6《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2.6《导体和绝缘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导体和绝缘体》是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导体的概念、性质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今后学习电路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了解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但学生对于一些专业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难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导体的概念、性质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性质。
2.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的识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和生活实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铜线、铝线、塑料尺、玻璃棒等。
2.课件和图片。
3.导线、灯泡、电池等电路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铜线和铝线能够传导电流,而塑料尺和玻璃棒不能传导电流,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呈现(10分钟)呈现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验证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电线为什么用铜做,绝缘体为什么用在电线的绝缘层等。
6.小结(5分钟)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
【教材简析】
《导体和绝缘体》是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的第6课。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
在这一课中,他们会发现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
导体是一种允许电流通过它们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质。
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将探究物体导电性能,教学内容主要分2
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使用电路检测器规范地来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以及一些安全用电事项。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能提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者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
在实际过程中,如果让他们完成独立的计划,稍有困难,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做完整实验计划。
四年级学生往往会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判断甚至想象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有些学生甚至只会凭借经验不加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为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实证意识的培养,每一种检测都要达到两次以上。
四年级学生合作分工意识还不够强,本节课会继续在小组分工提供帮助策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做成的物体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做成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在实验中学习与别人合作。
2.在检测中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教学难点:使用电路检测器规范地来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铅笔,长尾夹,铁钉,钥匙,橡皮筋,铁勺等待检测的物体,1个电路检测器,1份科学监测记录表。
教师准备:如何使用电路检测器的微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引入(预设5分钟)
1.图片出示一根已经剥开塑料包皮的导线,提问:在连接电路时,我们需要把导线两端的塑料包皮剥开的原因是什么?(预设:塑料不能导电)
验证观点:分别用导线的金属头和塑料皮作为接触点连接到电路中,发现灯泡会亮、灭。
2.追问:生活中哪些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揭示课题:导体与绝缘体(板书)
二、探索实验(预设18分钟)
1.同学们列举的物体是否容易或者不容易让电流通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来判断?(预设:电路检测器)
2.怎样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呢?说说你们的想法。
(预设:先预测电流是否容易通过铜丝和塑料使得小灯泡发光,把预测的结果记录下来,每个物体检测至少2次。
在检测前,电路检测器要进行自检。
当小灯泡发光,则说明是导体。
)
3.同学们认识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实验篮里面有很多物体,哪些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请大家自己来动手试一试。
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取身边的的若干种物体(教师提供一部分,学生自己选取一部分。
)
出示要求:
(1)自检:组装电路检测器,并检查电路检测器能否正常工作;
(2)预测:猜测待测物体是否能点亮小灯泡,记录在预测栏中;
(3)检测:每种物体要检测2遍,并记录检测结果;
(4)对比:将能亮和不能亮的物体进行分类,比较有什么异同。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讨交流(预设12分钟)
1.我们的检测已经结束,现在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汇报,哪些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物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的意见,请同学汇报结束后,提出自己的想法。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若对于同一种物体的检测,小组检测结果出现不同,可进行重复检测。
对预测和实测结果不同的情况,说说预测时是怎么想的,通过检测后,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结:根据检测,能让小灯泡发光的物体和不能发光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预设:金属材料容易让灯泡发光,非金属材料则不容易让灯泡发光。
)
我们把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做导体,不易导电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板书课题:导体和绝缘体)
3.解释应用。
出示一些简单电器,如电池盒、开关、灯座、插头、插座、螺丝刀等发给小组,每组一种,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使用导体材料,哪些部分使用的绝缘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
我们通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而用导体使电流流过。
四、拓展延伸(预设5分钟)
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环境下,绝缘体也可能变成导体。
你知道的导体和绝缘体有哪些?
我们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用电安全。
【板书设计】
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易导电的物体
【作业设计】
1.绝缘体是一种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下列物体属于绝缘体的是( C )。
A.回形针
B.钥匙
C.橡胶手套
2. 下列做法属于安全用电的是( A )。
A. 保护导线外面包裹塑料
B. 用湿布清洁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
C. 拔插头时触碰导体部分
3. 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时,合理的顺序是( B )。
①用两个检测头接触物体的两端
②检查电路检测器是否正常
③重复检测一次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