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区域一体化路径选择
后危机时代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趋势及中国的选择

●外资与经贸后危机时代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趋势及中国的选择关秀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推动了以金融为主的东亚合作。
当10年之后的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地区推动区域内经济联合的愿望更加强烈。
欧洲一体化进程由于2009年10月爱尔兰选民态度的转变而取得重大进展。
在东亚地区,从现有的应对危机措施看,区域性集体努力和行动仍显不够。
加上日本极力倡议并推动“东亚共同体”,后危机时代东亚区域合作走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值得观察。
一、以多层框架推动的东亚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一)东盟是东亚合作的先行者东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扩大和深化。
在政治上,将东南亚各国纳入统一的地区合作组织;在经济上,通过建立东盟自贸区和开展经济合作,建立了一个开放的东盟大市场,实现了东盟地区经济的高增长。
在此基础上,东盟国家制定了东盟宪章,提出了到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的宏伟目标。
显然,在中国的“十二五”时期,东盟的主要努力都为围绕构建东盟共同体这个核心目标而进行。
东亚合作框架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东盟启动的,通过邀请中日韩三国进行合作对话,从而创立了超出东盟范围的东亚地区合作框架。
框架由三个核心“组织”支撑:东盟、“东盟+1”和“东盟+3”。
三个组织以东盟为核心,各自发展加固,构成东亚合作的综合进程。
(二)“东盟+3”框架的建立催生了东亚的区域概念与意识在中日韩的推动下,成立了“东亚展望小组”,该小组提出了东亚合作的长期目标———建立“东亚共同体”。
东亚共同体的核心构成是:地区政治合作机制(峰会)、地区市场一体化机制(自贸区)和地区货币金融合作机制。
从2003年开始,推动这三个区域机制的努力就开始加力,但是进程并不顺利。
由于政治认知和战略上的分歧,两个政治合作框架并存于东亚:“东盟+3”框架和新建立的一个包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新“东亚峰会”,后者功能被定位为战略性对话论坛。
东亚自贸区的建设先是从“东盟+1”开始,2000年中国提议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从而带动了日本、韩国跟进。
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路径选择——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

l 一 4
东亚 区域一体化的路 径选择
在 现有 的”O+3框 架 与东 亚 峰会 的 “O ” 式 中 , 1 ” l +6模 东盟 居 于明显 的主 导地 位 。尽管 还有许 多学 者从 不 同 的视 角质 疑 了东盟 的领 导能 力 , 东 亚 ①但 地 区 的现实是 , 如果将 东亚 区域合 作与 一体化 比作 一艘远 航 中的 巨轮 , 么东 那
基 金 项 目: 文 受 “ 东 大 学研 究 生 自主 创 新 基 金 ” G aut I eedn I oao onai f 本 山 ( r a n pnetn vtn Fudtno d e d n i o
Sadn nvrt,GIS U) hnogU i sy I D 资助( 目编号 :1600 109 。 ei F 项 10 0763 1) 作者简介: 和春红 , 山东大学政 治学与公共管理 学院博士研 究生,5 10 200 。
东盟分别与中 日韩的合作 ( 个“O 1 ) 中 E 3 1+ ”, t 韩三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 各 种次区域合作安排以及 民间合作会议等都是围绕着“0 3这一主渠道进行 1+ ”
的。“0+3发轫 于 19 金 融危 机 之后 , 1 ” 97年 在第 二 次 东盟 国家 领 导人 非 正 式 会议 期 间 , 东盟 国家 与 中 日韩 三 国 的首次 领 导人 聚 会 。此后 ,l “0+3 首 脑会 ” 议 才形成 了惯例 , 进 而 发展 成 为 东 亚 区域合 作 的 主导 机 制 。无 论 是 “0+ 并 l 3 、 个 “0+1 , 东 亚峰会 的 “O+6模 式 , 中 的 “0 都 是 核心 , ”3 1 ”还是 1 ” 其 1” 即总是
中图分类 号 :84 1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07 392 l) — 04 2 D 1・ A 1 —16(o0 3 0 1 —1 0
东亚一体化

二、东亚一体化现状与困惑
③中日韩多边合作受限。中日韩合作作为一个有潜力的地 区机制,虽然在2010年4月的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上取得了 里程碑式的进展,规划了未来十年的合作目标和远景; 2012年11月,中日韩三国部长在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 举行会晤,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但是由于中日之 间政治、领土争端,双发关系不断走冷,形势严峻,使得 多边合作受制于双边波动的脆弱性。
LOGO
一、东亚一体化历史进程
2001年,东亚展望小组提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和“ 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东亚共同体”不仅包括经济 领域、还包括安全和社会文化方面;随后,第六次 “10+3”领导人会议通过了东亚展望小组的报告。这表明 东亚各国就东亚一体化的目标达成共识; 2002年1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协定》签署 ,促使日韩分别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截止目前, 已经形成三个“10+1”自由贸易协定; 2005年,首届东亚峰会召开,形成了“10+6”模式;东亚 峰会吸引了地理上不属于东亚的印度、澳大利亚与新西兰 参加,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美国的期望,借此得以扩大对东 亚区域集团的影响和控制 → 2011年,随着美国与俄罗 斯加入“10+6”变为“10+8”,加剧了东亚峰会在东亚一 体化过程中的尴尬地位; 2012年11月,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举行会晤,宣布启动中 日韩自贸区谈判。
LOGO
二、东亚一体化现状与困惑
㈠、现状
1、涵盖整个区域的自由贸易区尚未建立。尽管该地区也 出现了各种次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但他们大都存在大 量的例外保护条款,发展水平不高,距离经济一体化的高 级阶段“共同市场”还有很大距离; 2、投资保护主义大量存在,资本流动受限。在重要性日 益凸显的能源和环保领域,东亚也没有展开具有实质性意 义的合作; 3、金融领域的合作缓慢。一方面,东亚至今尚未实现金 融自由化和一体化;另一方面,东亚国家至今仍然高度依 赖积累外汇储备特别是美元储备来防范金融风险,这使得 世界主要外汇储备大都集中在该地区,而大量的外汇储备 ,则是金融资源浪费的体现;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docx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一、《多样性视阈下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写作背景(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历史回顾过去20年是全球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之外加快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的年代,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趋势。
在这一大的背景下,东亚地区也掀起了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reeTradeAgree-ment,FTA)的热潮。
1999年东盟提出要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启了东亚区域内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进程,之后中日韩三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纷纷与东盟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
2012年11月20日,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领导人共同发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谈判的联合声明》,正式启动了包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覆盖16个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可称作泛东亚地区)。
同日,中日韩三国的经贸部长宣布启动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目前,中韩FTA已经在2016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从总体上来看,中日韩三国间FTA的签订也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一条以RCEP为主线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
其实,在20世纪末之前,东亚国家主要是在WTO制度安排框架下发展经贸关系,并随WTO的多轮谈判逐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在这一过程中,东亚采取的是先签订和执行早期收割计划(如中国—东盟农产品早期收割计划等),然后进行平等协商和谈判,签订初级版的自由贸易协议,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再启动自由贸易协定升级版的谈判(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等),进一步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并将自由化措施逐步扩展至服务贸易和直接投资等领域。
从中可以看出,东亚地区一直走的是一条兼顾成员国差异性的包容性和渐进式的一体化道路。
在东亚推进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亚太12个国家在亚太地区推进了一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合作机制,也称TPP(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并于2016年2月4日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市正式签署协议。
发展中国家区域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一、引言作为传统区域一体化理论基础的关税同盟理论认为,区域一体化既存在贸易创造的可能性,又存在贸易转移的可能性,因而其总体静态经济效应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比较。
因此,对区域一体化总体静态经济效应的进一步分析,也就必然深入到对影响关税同盟贸易创造量与贸易转移量大小的因素分析。
另一方面,不论何种发展水平或类型的国家,其参与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意义不仅在于由此创造的经济福利效应量的大小,而且还在于经济福利效应在区域内部的分配格局。
因此,如果在特定条件下的区域一体化对内部成员存在着总体的“正”福利效应,那么如何在区域内部各成员之间分配这一“正”福利效应,自然也就成为传统区域一体化理论研究的对象。
不仅如此,现代区域一体化理论还进一步将其经济效应研究由静态转向动态,提出了区域一体化的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资本聚集效应、“交易成本”效应!、资源配置效应、比较优势效应"、多边谈判效应、市场化改革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等动态经济效应。
发展中国家区域一体化的路径选择聂元贞内容提要在特定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存在着“正”福利效应而且存在着“负”福利效应。
因此,从尽可能获取“正”福利效应的目标出发,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要从区位布局、经济结构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合理选择成员伙伴,而且科学合理地选择一体化的进程模式、最优对外保护壁垒和达到一体化目标的手段与管理制度也十分必要。
关键词经济结构最优关税菜单模式协议分工制度化管理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经贸学院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全球化与国际格局!“交易成本”效应是指区域一体化一方面能够通过简化和统一贸易与投资规则,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内部市场透明度的提高,降低信息搜寻成本。
同时,由于行政规则常常发挥“非关税壁垒”的效应,因此简化、统一和规范行政手续,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贸易的扩展,从而起到贸易创造的效果。
东亚一体化发展路径分析

东亚一体化发展路径分析当看到欧洲一体化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人们也许会渴望出现一个较为明晰的亚洲一体化格局。
事实并非如此。
有人说,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但是亚洲人似乎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亚洲意识还没有形成。
亚洲虽为世界第一大洲,拥有49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各国复杂而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亚洲的一体化将会付出比欧洲一体化更长的时间。
在亚洲,目前东亚区域合作进展相对较快,主要沿着以下五个路径发展:(1)第一个路径是东盟的发展与合作,即通常所说的10;(2)第二个路径是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即3个10+1;(3)第三个路径是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即3;(4)第四个路径是整个东亚范围的对话与合作,即10+3;(5)第五个路径就是最新出现的东亚峰会模式,即10+3+3。
首先,东盟自身的发展与合作。
东盟成立于1967年8月8日,今年正好是《曼谷宣言》40周年纪念。
在这40年中,东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67~1975年,这时期东盟主要是协调内部关系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第二阶段是1976~1991年,主要是加强政治协调和经济合作,1976年在第一次东盟首脑会议上签署了著名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但这时期的经济合作进展不大,停留在特惠贸易安排的最低层次上;第三阶段是1992以来,这是东盟在政治、经济合作上深化和扩大阶段,东盟政治上的合作机制在不断健全,并成功地吸收了新成员,形成大东盟;经济上,2002年在原始六个成员国间建成自由贸易区。
2003年,东盟又提出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东盟安全共同体、东盟社会和文化共同体,也就是说,要把东盟建成类似于欧盟早期的联盟体。
在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中,东盟的地位相当重要,现在东亚各国都基本达成共识,尊重东盟在该地区的领导作用。
因为东盟在亚洲的次区域合作组织中,发展历史比较长,合作的经验比较丰富,尤其是它在处理内部关系上采用灵活的协商一致原则,在处理外部关系时采取大国平衡战略。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路径选择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路径选择
耿丽华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3)006
【摘要】关于对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至今越来越活跃.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其内在的动因和外在的依据.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路径选择.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路径必须分四步走,即第一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第二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第三步:中日韩+俄罗斯自由贸易区;第四步: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而其中的必经路径是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这是实现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关键的一步.
【总页数】6页(P7-12)
【作者】耿丽华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5
【相关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J], 丁鹏
2.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RCEP还是TPP?——评《多样性视阈下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J], 宋则
3.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困境与策略探讨 [J], 何宇馨
4.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困境与策略探讨 [J], 张轩堃
5.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RCEP还是TPP?——评《多样性视阈下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J], 宋则[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_兼论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

《财贸经济》2007年第3期Finance &T rade E conomics ,N o 13,2007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3Ξ———兼论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曹 亮 内容提要:美、日等国后发优势成功运用的历史与后发优势的发挥越来越难以实现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引发了关于后发劣势问题的讨论。
本文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由于当代技术创新环境的变化、国际经济秩序规则的制定和路径依赖等因素使得后发优势的发挥显得越来越困难,而先发优势正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并运用先发优势理论研究我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问题,指出中国的战略定位就是在技术的先发优势方面不能继续拉大与日本的差距,同时在制度的先发优势方面要保持必要的领先地位以便减轻在技术先发优势方面中国目前的劣势。
而相应的战略选择就是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主义,集中优势资源争取技术创新和制度规则制定的先发优势。
关键词:先发优势 后发优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 战略定位和选择作者简介:曹 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430074。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07)03-0024-05一、问题的提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一部落后国家不断通过模仿技术和制度,追赶领先国家,甚至超越原来的领先国家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德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追赶并超过了当时的英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的日本通过后发的技术模仿与创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①这些惊人的历史重现曾引发了理论界对后发优势乐此不疲的探讨。
问题在于为何日本没有像历史上的美国超过英国那样在当代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本经济经历了所谓的“失去的90年代”。
同一时期,即使在一个很高的增长起点上,美国经济却以较快的速度稳步发展。
一度被津津乐道的以日本为典型研究对象的后发优势理论一时间失去了依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乏 单独 领导 绝对 资质
• 20世纪 年代 世纪90年代 世纪 以来中国崛起 中国自身的实力 邻国对于“ 邻国对于“中国 威胁论” 威胁论”的疑虑
影响力有限
协同 合作 尤为 重要
中立核心国,在 中立核心国 在 中国与日本之间 提供一种平衡
中日、韩日之间的历史、 中日、韩日之间的历史、领土争端 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 缺乏共同合作的信任基础
美 国
2.4.3美国通过介入东亚区域 一体化来维护自身利益
对东亚区域合作机制 采取选择性的政策 予以支持或者反对 美国以APCE和FTA 和 美国以 为途径积极介入东亚 区域一体化进程
支持 东盟和APEC, , 东盟和 美国身在其中, 美国身在其中,可 发挥主导性影响, 发挥主导性影响, 为美国推行其在东 亚或亚太地区的各 项政策服务。 项政策服务。
2.2.4中日韩三国合作
2003年10月,中国总理温家宝 与日韩领导人签署了《中日韩 《 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 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这 是三国领导人发表的第一份三 方合作文件,确定了三国合作 的框架、原则和前进方向,并 首先确定了贸易等九个方面的 合作领域。
到目前为止三国共建立了6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并酝酿成立新的机制。
2.2.1东盟内部合作
东盟维护地区和平安全、 东盟维护地区和平安全、 致力于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和不干涉成员国内政、 和不干涉成员国内政、领 土、主权的原则正显示了 东盟内部以及其在地区合 作中的智慧和创造力。 作中的智慧和创造力。
东盟自身合作发展的多元性特征, 东盟自身合作发展的多元性特征,是东亚区域一体化 事实上的核心角色,也是东亚一体化中主导力量。 事实上的核心角色,也是东亚一体化中主导力量。
2.4.2美国对东亚区域合作 与一体化进程的积极介入
很早以前美国与东 盟建立了“ 盟建立了“对话伙 伴”关系。美国对 关系。 东盟的支持涵盖了 政治、经济、 政治、经济、安全 等各个领域。 等各个领域。 催生东亚 “10+6” 模式, 东盟10国有能力 模式,将亲密盟友 东盟 国有能力 推入东亚区域合作 倡议发起东亚地 。藉此希望 区各个领域的合 “10+6”与“10+3” 与 作,与美国的支 双轨运行扩大美国 持与默许不无关 系。 对东亚区域一体化 的影响和控制。 的影响和控制。
中、日、韩三国基于对地区安全一体化的共同 认识,会倾向于通过对话和协商等非军事手段来 认识 会倾向于通过对话和协商等非军事手段来 消除彼此间误解和分歧,避免军事冲突 避免军事冲突,加强相互 消除彼此间误解和分歧 避免军事冲突 加强相互 理解和信任。 理解和信任。
2.3.2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贸易一体化:从2000年到 贸易一体化: 年到2008年短短 年时间里, 年短短8年时间里, 年到 年短短 年时间里 东亚10+3国家已达成、谈判中和提议中的 国家已达成、 东亚 国家已达成 谈判中和提议中的FTA总 总 数已经达到95个 数已经达到 个, “10+6” 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 协定已经达到23个 协定已经达到 个。
东亚区域一体化 路径选择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分析
• 东亚区域一体化作为与全球化并行不悖 的时代潮流对于保持国际社会的和平、 促进国家间的合作和提高人民的福祉发 挥着重要作用。
– 纵观历史 – 结合现实
框架
1 2 3 4
2.1国家作为 国家作为——东盟积极推进和中、日、韩等核心国家的参与 东盟积极推进和中、 国家作为 东盟积极推进和中
2.4.1不是地区成员却胜似地区 成员 的特殊地位——美国
美国
东亚区域一体化不能忽视区域外的战略格局。 东亚区域一体化不能忽视区域外的战略格局。由于格局主要体现 的是大国的力量态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的是大国的力量态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东亚区域一体化的 成功与否也与区域外大国的关系协调与否相联系。 成功与否也与区域外大国的关系协调与否相联系。 东亚已成为 无与伦比的 美国经济发展 超强实力地位 至关的促进 地缘优势 和全球影响力 因素经济利 益的相互依赖 东亚已成为美国维持其国际政治经济利益、 东亚已成为美国维持其国际政治经济利益、构建由美国主导世界秩序的关 键所在,因此,亚洲区域合作如何进展以及区域主要国家的不同表现都关 键所在,因此 亚洲区域合作如何进展以及区域主要国家的不同表现都关 系着美国的重要利益。 系着美国的重要利益。 美国与日、 美国与日、韩、 泰、菲、新等 国有特殊关系 大量驻军
2.1.3小国领军,大国参与
东盟
韩
中 国
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领 军
日本
国
缺乏领导实力的东盟 缺乏领导实力 东盟恰恰在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东盟 “主导”地位, 而中、日、韩三个区域内具备主导资质的大国,由于自身和相互之间的 中 韩三个区域内具备主导资质的大国 制约,只能通过东盟推动的合作机制 参与东亚区域一体化 通过东盟推动的合作机制,参与东亚区域一体化 通过东盟推动的合作机制 参与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2.3.3政治安全与经贸合作 在一体化过程中相互促进
政治上的相互协调, 政治上的相互协调,必然为东亚区域的经济贸 易合作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 易合作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 降低政治风险带来的经贸波动。 降低政治风险带来的经贸波动。
政治 安全
相辅相成
经贸 合作
东亚经贸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也增加了东亚各国解 决彼此之间政治矛盾的必要性, 决彼此之间政治矛盾的必要性,从某种程度上推 动了东亚各国之间分歧的协调解决。 动了东亚各国之间分歧的协调解决。
2.3.1东亚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 政治安全
条件相对成熟的东盟首先建立了以东南亚区 域为基础的制度性约束。 域为基础的制度性约束。 形成了一个由中小 国家联合的相对成熟的地区集团,并确立了在 国家联合的相对成熟的地区集团 并确立了在 2020年形成安全共同体的目标。 年形成安全共同体的目标。 年形成安全共同体的目标
• 影响有限 东盟国家不能调动东亚区域内的国家尤其是大国全身心投入地 区一体化事业 。 东盟薄弱的领导能力无法形成组织凝聚力,致使东亚出现了溢出 东盟薄弱的领导能力无法形成组织凝聚力 致使东亚出现了溢出 一体化之外的“新双边主义”现象。 一体化之外的“新双边主义”现象。 对于如何处理亚太安全秩序问题,东盟一直束手无策 东盟一直束手无策。 对于如何处理亚太安全秩序问题 东盟一直束手无策。
愿望动机 • 发展自身经济 • 抵御外部风险 • 增强区域整体实力 经济原则手段大致相似 •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 制 • 以外需为主要拉动力的 经济发展模式 • 各国市场产业结构具有 明显的互补性
投资一体化:以东盟投资区计划的建设与落 投资一体化: 实最为完整和典型。 实最为完整和典型。《东亚投资区框架协议 东盟投资者在2010年、区外投资者于 》东盟投资者在 年 区外投资者于2020 年就可以享受到所有投资领域开放的好处。 年就可以享受到所有投资领域开放的好处。 金融货币一体化: 国家的东亚“ 金融货币一体化:10+3国家的东亚“货币互换协 国家的东亚 定”成为东亚金融货币一体化现阶段最为有效的 现实步骤,已货币互换合作为主要内容的《 现实步骤,已货币互换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清迈 协议》也已成为东亚货币合作重要的里程碑。 协议》也已成为东亚货币合作重要的里程碑。
2.2.5合作机制发展现状、趋势
同心圆格局
2005年东亚峰 会(“10+6”, 即东盟10国加 10 上中、日、韩 和印度、澳大 利亚、新西兰 等6国)的召开 就验证了东盟 及其他东亚各 国推动东亚区 域一体化进程 的方向。
东 盟
三个10+1 三个 10+3合作 合作 10+6合作(中、日、韩、 合作( 合作 新西兰、澳大利亚) 印 度、新西兰、澳大利亚) 东盟也推动了一系列 次区域多边合作计划, 试图从小到大推动东 亚一体化的建设。 湄公河流域开发就是 湄公河流域开发 一项切实可行的计划。
中日韩在政治安全层面通过10+3合作 合作得到 合作 了很好的实现,进而形成了东盟 国与中、 形成了东盟10国与中 形成了东盟 国与中、 韩的多边安全协商机制。并就地区热 日、韩的多边安全协商机制 点问题与朝鲜、蒙古以及区域外国家 朝鲜、 朝鲜 蒙古以及区域外国家建立 或完善双边安全信任与多边安全对话机制 双边安全信任与多边安全对话机制。 双边安全信任与多边安全对话机制
2.1.1东盟积极推进,但影响有限
• 积极推进 东盟实际上预先整合了东南亚10国的发展差异 这为东亚的 东盟实际上预先整合了东南亚 国的发展差异,这为东亚的 国的发展差异 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 经济和安全合作方面的开创性表现,更是赢得了东亚邻国和 经济和安全合作方面的开创性表现 更是赢得了东亚邻国和 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东盟方式 东亚共识
东盟与中、日、韩(10+1)领导人 会议
“10+l”指的是东 盟10国分别与 中日韩3国(即3 个“10+1”)合作 机制的简称。
东盟
东盟与中、日、 韩已各自建立了 外交、经济、 外交、经济、交 海关等多个 通、海关 部长级合作机制。 部长级合作机制 并确定了五大重 点合作领域,即 农业、信息通信、 农业、信息通信、 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 相互投资和嵋公 河流域开发。 河流域
2.1.2中、日、韩等大国参与, 但很难发挥主导作用
区域一体化化只有得到了东亚地区核心大国的响应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日本
• 大东亚共荣圈 • 太平洋自由贸易 区 • 东亚经济圈 • 亚洲货币基金 出于自身利益 历史因素
中国
• 历史上是儒家文 化圈的核心国家
韩国
• “东亚共同体” 东亚共同体” 东亚共同体
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 会议
衍生了东盟10国+中日韩3国 (简称“10+3”)的合作模 式,形成了东亚“10+3”合 作框架。迄今为止,东盟与 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已 经会晤了13次。 东盟与中日韩(10+3) 东盟与中日韩 领导人会议是东亚共 同体建设中目前级别 最高的讨论政治经济 安全社会问题的机制 1997年12月,东盟成立30周年 的大会邀请了中国、日本、韩 国参加,共商应对策略和区域 合作大计。东亚历史上首次召 开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演变成 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