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读后感-

合集下载

《四圣心源》学习心得阴虚和阳虚

《四圣心源》学习心得阴虚和阳虚

《四圣心源》学习心得阴虚和阳虚中气升降,就产生了阴阳,清阳上升,浊阴下降,阴阳二气,上下回周。

阴在下,从下面循左边升,升则为清阳,阳在上,从上面循右边降,降则为浊阴。

这个中气衰旺直接决定着这个气机升降,如果脾土不升,清阳下陷,如果胃土不降,浊气就上逆,浊阴上逆和清阳下陷就是阴虚和阳虚的由来。

阴尽管盛于下,其实是生于上的,阳中有阴液,就是阴最初的阴根。

心脏外面有心包,这个心包和心脏之间是有阴液的,就是阴根。

阴性本性就是沉静,亲下的,然后肺金收敛它,往下降,到肾水中收藏,这个阴降,金水收藏,全依赖胃土下降。

如果胃土不降了,上逆,不能金收水藏了,胆气也不降了,也上逆,这样把本来跟这个肺胃下降的心包相火,跟着上逆,火不降,反过来开始烘烤心脏,心液一消耗,就像发动机里面的润滑油少了,就会滋生内热,这就是阴虚。

人们只知道阴虚体内有热,就用寒凉之药进行败火,却不知道,是因为肺气不能降敛了,只知道肺气胆气不能降敛了,却不知道,根源在胃土不能正常下降了,只是在那里滋阴。

就相当于你不撤薪只添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阴虚的解决方法,就是降肺胃之气,以助阴降肾藏。

对于阴虚,黄元御大师在《四圣心源》里面,给出一个方子,叫地魄汤。

地魄汤:炙甘草6g,法半夏9g,麦冬9g,芍药9g,五味子3g,元参9g,牡蛎9g。

方中甘草调中,法半夏降胃气,五味子降肺气,元参用来清肺,还有滋阴的作用,用麦冬和芍药,清相火和胆火,相当于撤薪,最后呢用牡蛎来敛神藏精。

因为阴虚的人心中发热,必然心悸,神不宁。

肺太热,咳黄痰了,可以加点人参,党参,或者黄芪,来补点气,益气生水,培阴精之源。

阳虚和阴虚相反。

阳虽然盛于上,但是,是在下面肾水中生的,肾中之气,就是阳根,阳气浮动,阳根一生,天性就是亲上的,阳气上升,才会木生火长。

木火生长全赖脾土之升。

如果脾土不升,肝木也不升,也化不成心火,木火不升,肾气沦陷,则必然导致肾寒,这就是阳虚。

人们以为阳虚,就是肝火心火不旺,而不知道,其实根本是脾土太弱,如果脾旺,就会生血,血升而神化,血尽管是藏于肝,但是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

四圣心源读后感

四圣心源读后感

四圣心源读后感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医经典的理解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

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这本被众多中医爱好者奉为圭臬的著作,从此开启了一段奇妙的中医探索之旅。

这本书的作者黄元御,他的经历就颇具传奇色彩。

据说他曾因被庸医所误,左眼失明,从此奋发学医,终成一代大家。

这样的背景,让我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他那种对医术的执着和对患者的悲悯。

书中的理论,初看时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医智慧。

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人体生理病理的新大门。

他认为,人体内的气是在不断地循环流转的,一旦这个流转过程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就拿我自己的一次小感冒来说吧。

那次感冒,一开始只是喉咙有点痒痒的,我没太在意,以为多喝点水就能好。

可没过两天,就开始流鼻涕、打喷嚏,整个人都昏昏沉沉的。

我想起了里说的,肺气不宣可能会导致这些症状。

于是,我试着给自己煮了一碗生姜红糖水,想着能发散一下肺气。

煮水的过程中,我仔细地切着生姜,尽量把姜片切得薄薄的,这样能让生姜的味道更好地释放出来。

看着锅里的水慢慢沸腾,热气升腾起来,心里还真有点小期待,希望这碗自制的“药水”能起作用。

喝下去之后,身上慢慢有了点热乎劲,但是症状并没有马上减轻。

我又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没找对?难道不仅仅是肺气不宣,还有脾胃的问题?因为书中提到,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

想到这,我决定调整饮食,不再吃那些生冷油腻的东西,而是选择了清淡易消化的粥和蔬菜。

每一口粥下肚,都感觉像是在给脾胃做按摩,温暖又舒服。

就这样,经过几天的调理,感冒的症状逐渐减轻,最后终于完全好了。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理论的实用性。

书中对于脉象的论述也让我大开眼界。

以前去看中医,总是对医生摸脉的动作充满好奇,却又不明白其中的奥秘。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脉象原来可以反映出人体这么多的信息。

比如说,浮脉可能是外感风邪,沉脉可能是里证。

四圣心源读后感1000字

四圣心源读后感1000字

四圣心源是古人黄元御花了一生心血撰写的一本经典医学著作。

四圣心源这一本书最重要的一点,他讲了天地之间阴阳变化的规律。

一气周流学说是它的核心主要内容。

现代的科学人也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有20%的有形物质,还有80%的无形的物质组成。

85%无形的世界是人类所不知道的东西。

古人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这些无形的东西统一称为气。

书中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直接从无形之气这个高度来分析日常的事务。

这个高度已经远远超过目前一般科学的高度。

所以他对很多事物概括出来的规律,应该说是层次更高一些,更科学一些。

书中所提到的一气周流,它是研究事物包括疾病,还有身体的变化规律,它是从这个气从无形之气,从一气的这个层面来研究的。

古人用五种象五个状态来简单概括这种变化规律。

并且认为它并不是分成截然不同的五个阶段,本质还是一提的是一个连续的浑然一体的周流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在各个层次上都存在在一年的层面上,在一天的层面上,在一个人的层面上以及在历史的层面上,什么时候都是存在这个规律的。

所以说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的模式,他是从中医经典理论里面提炼出来的。

用自己的体会把它很精炼,很通俗的表达出来,便于我们这些后人来学习,但它适用的范围并不仅仅是医学,是中医,它适用于天地之间的万物,万事适用于天地之道。

这个的理论和中国古代的易经以及太极的思想,还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多阅读能够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古人的思想。

四圣心源读书心得

四圣心源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四圣心源读书心得篇一:读书心得大家印象中的经典似乎都是指内难伤寒这一类,我就说说我比较有体会的关于温病的一些东西吧。

《温热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前半段大家都很熟悉了,这半段讲明了卫气营血辨证的大纲,但是真正有体会的是后半段,“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这就话的潜台词是“在卫分的时候需要用使出汗的方法祛除表邪,不可一味清里,尤其是到气才可清气,这个才可十分耐人寻味,提示人们注意清法应用的界限,温病不许凉!否则会凉遏、冰伏,这也是温病误治常见的一个误区,并非只有温病误用温热伤阴才叫误治!值得好好琢磨!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意思其实是讲透热转气可以贯穿温病的治疗的全过程,温病除了顾护气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调,所以才有?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销上下之势??温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我的体会是如果能理解这段话,功用不亚于读完整本温病条辨”单单看《黄帝内经》里面这句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在遇到数例因感冒经静脉输液病情加重后,发热,头痛,畏寒明显,脉沉。

结合上二条,思为因输液致“直入少阴”,开上方2剂即缓解。

个人体会,脉沉及病人呈无欲状态为重要提示。

“湿胜则阳微”----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真是至理名言!现在社会,饮食不节,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肥胖多脂者众,湿邪为患,几乎涉及每位患者。

经常有患者来说,最近老感觉疲劳,吃饭没胃口,懒洋洋的,一看舌苔,白腻滑或白厚腻,或兼齿痕,必是湿邪为患,有简单的只几管子藿香正气水即可解决问题。

不明白的医家或患者有自服补气药的,有补阳药的,莫不是出现牙痛,溃疡诸症,这才真真是“虚不受补”呢!无论寒湿还是湿热皆伤人体正气,尤其是阳气,用清化、温化、芳化、渗利之法祛湿之后,正气也是虚弱的,需要告知患者注意养护脾胃阳气,待其自身慢慢修复,要不就给予四君、六君的补气升阳的药物调养。

《四圣心源》金鼎汤学习心得

《四圣心源》金鼎汤学习心得

《四圣心源》金鼎汤学习心得
金鼎汤,在黄元御原著中是用来治疗惊悸的,全方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7味药组成。

这个方子是从《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牡蛎五两,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和《金匮要略》“半夏麻黄丸”(半夏、麻黄各等分)两个方子演化而来,将张仲景的这两个方子合在一起,然后去掉生姜、大枣、蜀漆、麻黄四味药,加上芍药、茯苓组成的,不过剂量上有了新的变化。

金鼎汤是治疗惊悸证的,而现代中医使用金鼎汤最多的,大多还是在治疗失眠病证上面。

《黄帝内经》有这样一句名言——“胃不和则卧不安”,不过《黄帝内经》在治疗这种失眠的时候,提到了“半夏秫米汤”,其实在张仲景时代对于胃不和导致的失眠、心下悸,也创制了一个经方——半夏麻黄丸。

后世医家临床实践中,在金鼎汤的基础上加上夏枯草、珍珠母、夜交藤三味药,治疗失眠效果更好。

因为夏枯草可以上清下补,祛肝风、泄肝火、开肝郁;珍珠母可以平肝潜阳,安心神,定魂魄;夜交藤可以养心气、益心血、安心神、泄心火、育肝阴。

不过在使用本方时,夏枯草、珍珠母、夜交藤三味药的剂量比例为1:2:3。

《四圣心源》——文理俱佳,体用皆圆

《四圣心源》——文理俱佳,体用皆圆

我还记得论坛上有人比较黄元御和彭子益时,提到:用《四圣心源》里的方子,都非常有效;用《圆运动》里的方子,却要打点折扣(当然这还涉及诊断等诸多问题)。后面有人跟贴说:虽然彭子益的方子不怎么有效,但领悟了彭子益圆运动的精髓,开方子就很有效了。我看后,觉得这种论调很奇怪:首先,圆运动的理论是黄元御提出了的,彭子益只是继承,如果说领悟了圆运动的精髓,开方子神效,那么应该归功于黄元御,而不是彭子益;其次,如果你一个不太了解中医的人,领悟了圆运动的精髓,开方子就神效,为什么领悟了圆运动又有丰富行医经历的彭子益开出来的方子反而效果不怎么样呢?当然,我这么分析并不是揭谁的短,而是希望谁谁谁要护短的时候,想一想您说出来的话到底是护短还是揭短。
读《四圣心源》的感受很特别,从《天人解》开始,所有的文字看起来都很亲切,所有的论理都和自己原先对周易和中医的理解完全一致。我戏言道:或许我上辈子就读过这本书。
阅读《四圣心源》后给了我一种信心。我之前看过《中医学入门》之类的书,并没感觉“入门”了;翻过《医学实在易》,也没感觉“实在易”。但读《四圣心源》后发觉:中医真的不难,大道至简,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把医道的真意阐述出来了。“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四圣心源》正是帮助你“会”的好书。

很多人选择彭子益而不是黄元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彭子益的书是白话,黄元御的书是文言。本来,不应该区分白话和文言的,白话里也有好文字,文言里也有差文章。但我,还有说“尊他第二还委屈他了”的那位朋友,都喜欢黄元御的文字,而对彭子益的文字很头疼。说实话,彭子益的书中,有很多不合文法的地方,如“读《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这样组织文字,读起来实在很别扭。所以,我们拿着《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最后都没读下去,但捧着《四圣心源》却如获至宝,孜孜不倦。

读书心得——《四圣心源》---天人解-精神化生

读书心得——《四圣心源》---天人解-精神化生

读书心得——《四圣心源》---天人解-精神化生原文: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

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

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

火之热者,六府之尽发也。

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

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气血之后就是精神,肝藏血,肺藏气,心藏神,肾藏精。

脾阳左升,肾水温暖而生肝血,肝木继续上升,则温化为热,则生心火,神藏于心。

胃阴右降,心火凉降化肺气,肺金继续下降,则凉化为寒,则生肾水。

心火为纯阳之位,阳极生阴,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火则不病热,肾水为纯阴之位,阴极生阳,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则水不病寒。

原文: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

《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

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

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神藏于心,但神是由肝血温升而来,在肝木的时候,虽然还没有化成神,但已经有了阳魂,所谓:肝藏魂。

精藏于肾,而精由肺气凉降而生成的,在肺金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阴魄,所谓:肺藏魄。

没有阳魂就没有神,没有阴魄就没有精,化神之前必先化阳魂,化精之前,必先化阴魄。

所以《黄帝内经》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五脏皆有神而藏之于心,五脏皆有精而藏之于肾。

神为阳而精为阴,阳盛则生神,阴盛则生精。

血,阴也,而其中有阳,得木气之散,则阳升而气化。

气,阳也,而其中有阴,得金气之收,则阴降而质结。

阴浊而有质,阳清则有气。

将结此质而质之魄先生,将化此气而气之魂先见。

气之虚灵者,则为神,质之静凝者,则为精,神清而明,精浊而暗。

古人以升魂为贵,降魄为贱,缘魂向阳而魄向阴也。

物生于春夏而死于秋冬,人之大凡,阳盛则壮,阴盛则老,及其死也,神魂去而精魄存,气虽亡而质仍在也,于此可悟阴阳之贵贱矣。

读书心得——《四圣心源》---天人解-五行生克

读书心得——《四圣心源》---天人解-五行生克

读书心得——《四圣心源》---天人解-五行生克原文:五行之理,有生有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五行的生克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不用多说,要说的是:黄元御认为不管是阴阳,两仪,四象,五行,还是这一气运动的状态结果,所以为什么说黄元御比好多医家都要高人一等,因为黄师真正参透了事物的本质,说黄元御与四圣相并,一点都不为过。

天地间就是这一气的运动,人体也是这一气的运动,黄元御看到所有的事物真正的本质就是在气这一层面,这也是中医比西医高明的地方,中医是在气的层面谈生命,西医是在结构的层面谈身体,两者截然不同。

而西医看不到气这一个层面,不管西医的检测仪器多么高端,但是检测不出气,西医永远是在结构的层面,治的是身体,躯壳,而中医认为在结构躯壳的里面有一样东西在主宰这它们,那就是神,所以中医的上工治的是生命而不是身体,生命和身体是完全不同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被西医判了死刑的患者,只要心态好,依旧可以活很久的,西医只能说这是奇迹,它们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中医说这不是奇迹,而是必然的,因为你被西医判死刑的是你的身体,但你是生命并没有病,所以说生命生病和身体生病是不同的。

黄元御说:五行生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有时候听很多人说:“五行嘛,就是水克火,金克木,你问他为什么,他说:你看大自然不都是水可以去灭火,你看斧头是金属做的把,用它取砍木头,就是金克木啊”,典型的下工的思维,甚至很多学院的老师也是这么教的,中医呈现在这个样子,和这些人是脱不了干系的,这要是被黄元御听到,黄师估计又要骂人了。

看黄元御的解释: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

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

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

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圣心源》之“一气周身”
黄氏积累数十年经验,将古今学说融会贯通,在医学事业上不懈的努力,对促进医学进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以《四圣心源》一书影响颇大。

在阅读该书时,其中“一气周身”的理论让我影响深刻。

“一气周身”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认为“一气”广义上应该等同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气的定义范畴,狭义上讲,应该是指人体生命活动之象。

黄元御先生在其著作《四圣心源》中归纳出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理论模型,该理论非常重视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形成了独特的人体气化理论,该理论根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切中人体生理的本质,有效指导临床辨证立法。

从某种角度来说,整个宇宙都可以看作是气的运行。

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言“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亦可以看做是宇宙这个不停运行的大气中的一部分气。

而黄元御将这套理论运用到临床上,达到了相当满意的效果。

当年乾隆皇帝久病不愈,请其诊治,获得佳效,于是赐题“妙悟岐黄”赐之,并诏为御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即是说,阴阳就是天地之道,就是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

而人是天地之间的一股气。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之间的这股气也不过是阴阳之变化。

故而黄元御则把这种规律具体地总结为:阴阳就是一气之升降,升则为阳,降则为阴。

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以及《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一脉相承,是从最本质的气的层次,来阐述天地人身之气的运行,因此它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可谓由源到流,高屋建瓴。

一气周流的结构是浑然一体的。

人体的一气周流描述的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从中焦来讲的话,主要表现为中焦的脾胃之气。

中焦的这一团土气,脾升胃降,其不停息的升降斡旋,犹如漩涡,由内向外,旋转出来,往上左升的部分转出来就是木火之气,往下右降的部分转出来就是金水之气,整个生命的一气周流是浑然一体的。

以中焦土气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一气周流中的木火金水只是中焦土气的不同状态而已。

并非表现为周围一圈是木火金水,中间单独存在一团土气,不是这样的结构。

一气周流的组成结构类似于太极图的结构,它实际上是浑然一
体的。

以五行的角度来解释的话,人体生命的活动,就好比有一个活动范围一样,这个范围规定为土。

在这个范围内,最居中的这一部分定义为中土之气,偏于升发的这一部分叫做木火之气,偏于敛降的这一部分叫做金水之气,实际上都是生命活动之象,都是浑然一体的,并没有截然分开。

一气周流学说所描述的这种人体生命活动之象,在人体中的运动变化离不开阴阳对立统一、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这种规律可以表现为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相应协调;如破坏了这一平衡协调,就会出现脏腑经络器官的病变,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有言“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喻嘉言在其著作《医门法律》中说:“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为之主持。


一气周流学说对阴阳的强调是其上下回周,彼此互根,上下环抱。

阴升逐渐化阳,阳降从而逐渐化为阴,并非是指阴阳可独自的由少而壮。

五行方面,该理论认为五行是不停息的周流着的五行。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

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

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

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这体现了一气周流学说的整体运动的观点。

天有六气,风、火、暑、湿、燥、寒,为阳;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为阴。

天之六气化地之五行,地之五行生天之六气。

人之五行和天之六气是对应的,只有当其中的某一气处于“病态”的时候,才会表现出其单独的特征,如“木曰曲直”、“火曰炎上”。

该学说在解释人体病理的时候,崇尚中气,兼顾四维。

脾胃升降功能是“一气周流”正常与否的决定因素。

黄元御认为,中气虚衰,升降失常,百病由生,而导致中气虚衰的病机主要为阳虚土湿,治疗以温阳补土为大法。

阳虚土湿病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以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能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

人不过就是天地之间的一股气合而成形而已。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之间的这股气也不过是阴阳之变化。

阴阳就是天地之道,就是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

阴阳就是一气之升降,升则为阳,降则为阴。

所以不仅治病要从阴阳上下功夫,养身长命也要本于阴阳。

阴阳虽然变化莫测,总是有其形迹可察的。

可以从象的角度来把握阴阳。

象也是动态的,它也在随着阴阳不停地变化着,然而却总不能
遁其形迹。

对象的观察细致入微,达到了数的层次,就可以秋毫在目,预言生死。

医总离不开药。

黄元御认为:“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四圣心源》的开篇第一方即“黄芽汤”,便充分代表了黄元御推崇中气的思想。

此方由人参、甘草、茯苓、干姜组成,黄元御在方后注明“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

”黄元御创制的其他诸多方剂也反映了“一气周流”的运行规律,其组方有从左路升发的药物,如麻黄、桂枝、附子、细辛等等;有从右路敛降的药物,如石膏、大黄、五味子等等;有从中焦斡旋的药物,如半夏、茯苓、干姜、甘草,等等。

天地之间,阴阳之象无处不在。

春夏秋冬,寒暑往来,日出月落,昼夜交替,无不是象。

乃至病有病象,药有药象,诸象纷然,而终归一致。

象即是阴阳之变化,即是一气之周流,天地之间同此一气,所谓天人一也,诸象亦同归此气,一无二致。

总之,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从最本质的气的层次,阐述天地人身之气的运行,因此对变化万千的疾病,要通过症状透见本质,从而对疾病进行精确定位、准确治疗。

从人体生命运动的全局出发,准确判断一气周流发生郁滞的环节,灵活采取全局性的治疗方案,往往可以四两拨千斤,以普通寻常之药,取立竿见影之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