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庸对于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中庸教育引领学生实现个人成就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中庸教育引领学生实现个人成就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社会中,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更加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中庸教育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实现个人成就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中庸教育的核心理念、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发展多元能力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中庸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中和”,即“和谐之道”。
中庸教育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人内心的和谐状态。
中庸教育追求的是个体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平衡发展,以实现个人成就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中庸教育中,教育机构和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平衡的成长环境,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与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贡献力量。
中庸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素养是人的核心素质,也是社会文明的基石。
中庸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遵循道德规范,以和谐的方式与人相处,以积极的态度投入社会实践。
这种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使学生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也能为社会、为他人做出积极贡献。
中庸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中庸教育提倡的是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包括品德与智力、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实践与创新等各个方面。
中庸教育不仅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实践能力。
这种全面培养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多变需求,实现个人成就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综上所述,中庸教育是一种能够引领学生实现个人成就与社会效益统一的教育理念。
中庸教育以“中和”为核心理念,追求个体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平衡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使其具备全面发展的素养。
论中庸之道在大学生人格完善中的作用

论中庸之道在大学生人格完善中的作用作者:周宇航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6期摘要:中庸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而现在大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改善。
在中庸思想里的一些观点、看法对于大学生人格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着重介绍了中庸思想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问题,以及中庸思想在大学生人格完善方面所起到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中庸思想、人格完善、借鉴作用“中庸”是孔子学说的“一贯之道”,是孔子的人格教养之道。
孔子在修养自身崇高人格的同时,也为世人设计了多样化具有内在联系而合乎“中道”的理想人格。
本文着重就中庸之道在大学生人格完善中的作用作简要探析。
一、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在本文中,主要论述中庸思想中“执两用中”,力求无“过”与“不及”的思想;坚持“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思想,以及运用理智,经权达变,务求“时中”的思想。
“执两用中”,力求无“过”与“不及”。
孔子认为只有抓住事物的对立面并使之相辅相成才是解决问题的适当方法,若只片面的执其一端,势必事与愿违。
“执两”中包含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整体性原则,需要从全局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过”就是过火,“不及”就是火候不到。
“过”和“不及”都是不对的。
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唯有恰到好处,才合乎“中庸”。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
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是“和”,而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被称为“同”,作为君子既要能容纳万物,又能与万物的相处中不流于世俗;既不固守原则而不善应变,又不丧失原则而过于灵活;“反对人云亦云、盲目附和,所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所表达的是一种‘异中求和谐、变中求和谐’的思想” 。
经权达变,务求“时中”。
要根据对象的不同和时势的变化对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断加以调整,使之适中合度。
中庸哲学的现代教育价值

中庸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思想之一,认为“中庸”是一种人生最高的境界,能够让人达到最大的幸福。
在现代教育中,中庸哲学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中庸哲学强调人生的平衡。
它认为,人生的各个方面都应当保持平衡,如果偏重或过度拓展某一方面,就会导致人生的失衡。
这个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娱乐方面保持平衡,避免过度疲劳或过度放纵。
其次,中庸哲学强调人生的中道。
它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中道,即既不高不低,既不偏左也不偏右,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个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再者,中庸哲学强调人生的自然和平静。
它认为,人应当学会接受自然的变化,并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够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个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接受外界的变化,并通过内心的平静来应对各种挑战。
总的来说,中庸哲学的现代教育价值在于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人生平衡、中道和自然平静的理念,从而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浅析中庸对于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浅析中庸对于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引言: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它也是中国思想中最具辩证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层面。
其中的主要思想,如“慎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和践行的行为准则。
关键字:中庸慎独适度正文:“中庸”是中国思想中最具有辩证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层面, 中庸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意义。
对于中庸的思想,从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阐释。
但它在古代政治文化中一直都具有一种超越性,而在当今社会中,也具有使人调整人心,寻找征途的普世价值。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深入学习理解“中庸”之道,作为我们的处事之道。
将其精神发扬光大。
究竟什么是中庸,历史上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论。
即便到了今日,也仍有众多的不同看法。
但目前大部分都认同其关于自然和社会的注重适度和均衡的解释。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天性的和谐。
其中所说的天道,其实也就是指德性、泛生万物的道德。
只有能与天道合一的至德之人,方能合天而膺命。
人性与天性的相互和谐,实际上也就是对人提出了内在修为和外在践行的高要求,成为历代君子追求的至诚至仁的人生目标。
所谓中,更多的人把它解释为不偏不倚中度和节。
而“中”字在先秦的古籍中有三层解释。
一指中间或两者之间;二指适合、适宜;三指人内心的和谐境界。
有些人将中庸的中简单的理解为不偏不倚,理解为折中。
这是过于简单片面的。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小人之所以反中庸,恰恰是因为其做事肆无忌惮,不懂得适度。
这也证明了中庸之“中”,更强调人们做事的准则,应学会适度,执两而用中。
所谓庸,更是众说纷纭。
大部分人强调庸即为平常之事,在封建社会中,也指人们应按照传统的封建统治阶级标准,过平常的日子。
也可将中庸解释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处事之道。
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庸字应回归古代语境来解释。
汉代许慎认为,“庸者,用也。
”所谓用,也就是指实践,而中庸也可以顺理成章的解释为将执两而中的适度法则灵活运用的方法。
关于大学中庸的演讲稿子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古老而深刻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
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不仅在古代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现代社会,它依然具有极高的价值。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庸之道在大学中的重要性。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它强调的是在处理事物时,要把握适度原则,既不偏激,也不平庸。
中庸之道主张“和而不同”,即在不同的事物中寻求和谐,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中庸之道在大学中的重要性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大学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环境中,中庸之道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的焦虑和浮躁。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涉及学业、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
学会中庸,我们才能在各个方面做到恰到好处,全面发展。
2. 提高综合素质中庸之道强调适度,这要求我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要把握分寸,避免偏激。
在大学期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
学会中庸,我们才能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高。
3.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中庸之道倡导“和而不同”,这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
在大学这个大熔炉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汇聚一堂。
学会中庸,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谦逊、包容,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4. 塑造健全人格中庸之道强调“中正平和”,这有助于我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大学期间,我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学会中庸,我们才能抵制诱惑,坚守原则,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青年。
三、如何在大学中践行中庸之道1. 学会倾听与尊重在大学中,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选择。
即使观点不同,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沟通和交流,寻求共同点,达到和谐。
2. 保持适度原则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把握适度原则,避免过度的追求和偏激的行为。
学会平衡,才能在各个方面取得进步。
3. 培养良好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困难,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
学会调整心态,才能在大学中走得更远。
中庸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庸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庸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道德、智慧和行为方面的平衡。
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中庸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现代教育中,中庸教育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讨论中庸教育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道德、智慧和行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道德发展中庸教育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中庸教育的实施,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感激他人的付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他们会关心社会问题,具备公正和善良的品质,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中庸教育通过教授传统文化中的榜样人物和优秀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道德观念的全面升华。
二、智慧发展中庸教育强调智慧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庸教育的核心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引导他们学会思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针对各种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中庸教育倡导学生具备深度思考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对事物有全面把握的能力。
三、行为发展中庸教育强调个人行为修养的培养,提倡克己奉公的精神。
通过中庸教育的引导,学生能够养成自律、自省和谦虚谨慎的习惯。
中庸教育通常注重礼仪和民主的平衡,培养学生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品质,同时也鼓励学生坚持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意见的自由。
中庸教育强调正确行为的培养,对学生的品德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庸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和行为,中庸教育注重学生个体的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中庸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还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和个体行为修养。
中庸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框架,有助于他们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成为有责任感、有智慧和有修养的人。
注:本文所涉及的内容仅供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
浅论《中庸》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价值

【 关键词】 中; 中庸 ; 当代 大学生 ; 思想 道德
《 中庸》 一书 , 着重 在讲 中庸 的道理与含义 , “ 庸” 即“ 用” , 其核
思是在讲人们 的喜怒 哀乐 尚未 表现 出来 , 叫作 “ 中” , 表 现 出来而 又处处合乎社会规 范 , 叫作“ 和” 。“ 中” 是天 下的根本 , “ 和” 就是 天下 的普遍规律 。若是 达到 了中和 的境 界 , 那么天地 就会有 条不 紊 的运行 , 万物就会 自然而然地发 育。所 以说 , “ 中” 是 内心状 态 , 符合礼 的种种 表现 为“ 和” 的状态 。这 是讲 人心 与外在 的统 一 和 谐, 也是我们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 发展 , 人们在思 想道 德方面表 现 出来 的问 题却越来越多 。社会上 的一些 浮躁和迷 茫 的情 绪 、 浮夸和不 道德 的行事方法对 大学 生的人 生观 、 价值观 、 伦 理道德观产生了很大影 响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 素质方 面出现 了各种新 的 问题 , 如部 分大
学生政治意识淡薄 、 道德失 范 的现 象增 多、 社会公 德缺 失 、 拜 金思
心是 “ 中” , 讲求“ 以中为用” , 后 世也将 其称 为中道 。“ 中” 的观念 是 长期 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 的最 核心元 素 , 《 中庸》 的思 想产生后 在 历 史上影响深 远 , 宋儒 将 其从 《 礼记 》 中单独 提 出来 , 与《 大 学》 、
方式 , 讲述 了出身于民间的舜去如何求取 ‘ 中’ , 最终 获得 了 ‘ 中’ ,
并得 到 了尧 的赞赏 , 得到天下 。之后他 还讲 了上 甲微 重视 “ 中” 的
认为 只有天下最诚 的人 , 才能够真正地发挥他作为人本身 的天性 ; 能够发挥 自己的天性 , 就 能够设身 处地 , 发挥他人 的天性 , 发 挥万 物 的天性 , 最终可以借助天地来化育天下万物 , 最大限度 地提高人 本身 的道德价值 、 事功价值。
中庸教育与现代青年素质培养

中庸教育与现代青年素质培养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青年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独特的教育价值。
本文将从中庸的哲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中庸教育对现代青年素质培养的启示。
一、中庸的哲学思想中庸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它强调“中”与“庸”的概念。
其中,“中”指的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状态,“庸”则表示恰到好处、适度。
中庸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青年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中庸教育强调平衡发展。
现代社会中,青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挑战,容易陷入极端的思维和行为。
而中庸的理念提醒青年要在各种选择之间寻求平衡,不偏不倚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品德。
只有在平衡发展的基础上,青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中庸教育注重内外兼修。
中庸强调人的内外之修要相辅相成,不能偏废一方。
现代社会往往注重外在的成功和成就,而忽视了内在的修养和品质。
中庸教育提醒青年要注重发展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内心世界,培养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最后,中庸教育强调谦逊与包容。
中庸认为,人应当谦虚谨慎,不自大、不自卑,以达到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境界。
现代社会中,青年普遍存在自我中心、自负和偏见等问题,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和矛盾。
中庸教育提醒青年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差异,增强包容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中庸的道德修养中庸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
中庸教育对于现代青年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中庸教育注重道德的自觉性。
中庸认为,道德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支撑。
中庸教育通过培养青年对道德的自觉性,使其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情操和责任感的人。
其次,中庸教育注重道德的实践性。
中庸认为,道德修养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宣扬,更需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
中庸教育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青年亲身体验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庸对于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引言: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它也是中国思想中最具辩证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层面。
其中的主要思想,如“慎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和践行的行为准则。
关键字:中庸慎独适度
正文:
“中庸”是中国思想中最具有辩证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层面, 中庸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意义。
对于中庸的思想,从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阐释。
但它在古代政治文化中一直都具有一种超越性,而在当今社会中,也具有使人调整人心,寻找征途的普世价值。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深入学习理解“中庸”之道,作为我们的处事之道。
将其精神发扬光大。
究竟什么是中庸,历史上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论。
即便到了今日,也仍有众多的不同看法。
但目前大部分都认同其关于自然和社会的注重适度和均衡的解释。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天性的和谐。
其中所说的天道,其实也就是指德性、泛生万物的道德。
只有能与天道合一的至德之人,方能合天而膺命。
人性与天性的相互和谐,实际上也就是对人提出了内在修为和外在践行的高要求,成为历代君子追求的至诚至仁的人生目标。
所谓中,更多的人把它解释为不偏不倚中度和节。
而“中”字在先秦的古籍中有三层解释。
一指中间或两者之间;二指适合、适宜;三指人内心的和谐境界。
有些人将中庸的中简单的理解为不偏不倚,理解为折中。
这是过于简单片面的。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小人之所以反中庸,恰恰是因为其做事肆无忌惮,不懂得适度。
这也证明了中庸之“中”,更强调人们做事的准则,应学会适度,执两而用中。
所谓庸,更是众说纷纭。
大部分人强调庸即为平常之事,在封建社会中,也指人们应按照传统的封建统治阶级标准,过平常的日子。
也可将中庸解释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处事之道。
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庸字应回归古代语境来解释。
汉代许慎认为,“庸者,用也。
”所谓用,也就是指实践,而中庸也可以顺理成章的解释为将执两而中的适度法则灵活运用的方法。
总结起来,中庸也就是指一种顺应自然,正常生活方式的适度生活的方式,努力追求人性与天性的和谐,做到合天而膺命。
然而孔子也在《中庸》一书中提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一方面强调了中庸之道的不易,绝非人人都可达到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君子的最高行事准则,另一方面,也通过爵禄国家等,体现出了孔子对中庸的推崇,彰显其重要的意义。
中庸之难,难在平常,难在对内在修为的严格要求。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极难达到的。
然而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习的处世之道。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见乎微。
故君子慎独也。
”这句话出自《中庸》的第一章,品德高尚的人,既是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会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有所戒备。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这句话可谓是对人内在修为的最具体的阐释。
有的人可以在公众场合下保持端正的仪态,然而在私下却显得有些邋遢;有的人能够在公众场合为人谦卑,然而在人后,却又充满嫉妒。
这些,都不符合“慎独”的标准。
所谓慎独,说到底就是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即便无人在身旁,也要始终遵从自己的行事准则。
在飞速发展的中国,这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些官员,抱着“惟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侥幸心理,贪污腐败,轻则阻碍国家发展,伤及百姓利益,重则毁人性命。
这种人,在公众面前满口的仁义道德,被人冠以“君子”,却没有做到慎独,这样的人,终究不是真正的君子,也终究不会达到合人而膺命。
他的命运,终将受到泛生万物的道德的裁决。
人之所以
可以生存,是因为心存畏惧。
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就要时时畏惧,事事畏惧。
畏惧它是否遵从了道德,畏惧它是否是民之所想,国之所望。
人只有做到了慎独,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踏实,走得长远。
这种慎独不仅体现在伟大的决策上,更体现在“庸”上,如何慎于生活指琐事,才是我们真正该思考和践行的问题。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与民。
其斯以为舜乎。
”舜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欢像他人问问题,并善于分析他们的话语里面的含义,隐藏起他人的缺点,而宣扬他们的优点。
激进和消极的想法都会听取,而最后用最适度的方法来治理引导百姓,这也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如今的大学,已经是90后的天下,独生子女成为社会的主流。
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缺陷,很多人对于他人的批评没有办法虚心接受。
而“执其两端”首要问题就是学会去接受来自不同方向和阶层的意见。
我们所谓的自己的见解或者美其名曰的思想,其实都是我们自身从各个方面听取收获的信息整合而成的新观点,也就是说,想要拥有一个“中庸”的思想,首先我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就应该是不偏不倚的。
如何学会“用其中与民”,其实也别无他法,听得多了,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而至于“隐恶而扬善”,则是提出了对人们人际交往的要求。
很多人能够做到不扬恶不隐善已实属不易,又如何能要求他们做到隐恶扬善呢?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面临这样的困惑,而中庸则给了我们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我们的做人准则不应该是打败某个人,而是最终达到人性与天性的合一,做到合天而膺命。
因此,我们身边的任何人,都应该成为帮助我们不断靠近这个目标的帮手而非对手,扬其善是为了鞭策自己的进步,而隐其恶则是对他人的起码的尊重,同时也是在警示自己,切勿犯他人之错。
也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进步。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如果一个人做到了忠恕,那么他离道也就不远了,忠恕,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他人。
总结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转嫁给他人来承受。
听起来这似乎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了,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会真真切切的践行呢?当我们把自身作为一切的中心,可曾关心过他人的感受?当我们不断寻求私利,又可曾想到,是否妨碍了他人的生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和谐社会的最朴实的注解。
如何做到勿施于人,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不仅仅是站在对方的利益上考虑,更多的是一种双赢。
如果能了解他人之所需,他人之所想,自然会在满足他人的情况下也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处在上位,不欺凌下面的人,处于下位而不攀援上面的人。
端正自己而不是去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
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身处社会之中,总会有上下级之分,也免不了与上上下下打交道。
对于上级的尊重是必须的,但万不可阿谀奉承;对于下级的要求引导也是必须的,但万不可盛气凌人。
级别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人的尊严却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切不可因过分看重所谓地位和权力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生活之常态。
这也就违背了,适度和坚持平常的处世准则。
综上所述,于学生个人层面,传统文化在知识体系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当代大学生,即使是理工科学生,也没有任何理由忽视传统文化。
中庸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掌握和不断实践的一门人生艺术。
而从社会文化层面上讲,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思想史上的一块瑰宝,也不能任其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就让我们从追溯千年的传承中获得知识,体验价值,追寻信仰。
也让我们拾起那一份谦逊温润的君子遗风,顺境中居安思危,谦逊待人;逆境中依然从容,浩然一身正气。
参考文献:
[1]时胜勋《大学、中庸的思想价值及其限度》文章编号:1004-3926( 2008) 01-0229-07
[2]胡治洪《中庸新诠》文章编号:1001- 022X( 2007) 04- 0005- 08
[3]王岳川《中庸的超越性思想和普世性价值》文章编号:0257- 0246 ( 2009) 05- 0133-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