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二轮复习

合集下载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第二轮复习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第二轮复习课件

C.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没有离开世界观 的单独的方法论,也没有离开方法论的孤 立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 体现世界观。 如: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怎样:物质决定意识 →坚持一切从世界出发。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坚心主义及其形态 (1)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
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
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A.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
(3)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 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 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 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 神的外化和表现。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 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 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践基 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是人类认识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 智存慧的结晶.
四、易错易混知识点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 ) 2.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3.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 5.哲学是具体科学之和,与具体科学是整 体与部分的关系 (×) 6.哲学是科学之母 (×)
必修4
生活与哲学第二轮复习
全书基本框架图: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考情动态分析:
从2013年新课标高考试题分析可以看出,本 专题在高考中所占比重不大,试题一般以选择题 的形式出现.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包括: (1)哲学: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 学的关系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分歧,唯物主义 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 形态及其特点 (4)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整合及典型例题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整合及典型例题
25
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26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在涉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主要原理去分析: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 旧事物的灭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矛盾是事 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发展是有规律的,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等。
整体与部分
9
真题分布
设问方式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
2016·全国乙卷T39 误言论加以批驳。(12分)
考点链接 价值观
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 矛盾的普遍性和
2016·全国甲卷T40 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 特 殊 性 辩 证 关 系
以说明。(12分)
4
9.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 10.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11.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 12.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 13.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 14.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 15.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 16.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 17.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模块知识体系整合 命题趋势追踪 高频考点贯通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唯 物 论
认辩 识证 论法
2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最新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点梳理与技巧点拨

最新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点梳理与技巧点拨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专题专题一哲学思想与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考点一哲学及其派别1.哲学的内涵【核心发散】哲学发展史上的两个对子在哲学的两个对子中,由于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因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核心发散】哲学概念及其相关知识(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哲学的缺陷以往哲学都存在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互脱离的局限。

以往哲学因为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所以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都陷入唯心主义怪圈。

(2)关于哲学与时代精神及真正哲学的作用①哲学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②真正哲学的作用从对时代的作用看,真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可以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因此,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从对个人成长看,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义①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二轮复习思路与备考策略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二轮复习思路与备考策略

《生活与哲学》二轮复习思路与备考策略《生活与哲学》二轮复习思路与备考策略复习,通常是进行专题复习,目的是将已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再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实现综合能力的突破。

要坚持“考点带动,放低重心,点面结合,形成网络,重点突出,全面落实说明,综合能力强化,既求质(成绩高)又求量(训练量)”的策略。

复习中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以知识树、图表等醒目的形式让学生精确的明晰考点,2、遵循“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

建立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知识体系。

3、我们还应注意了对一轮复习中的知识“盲点”的特别关注。

4、搞好专题复习,突出小专题复习。

知识树呈现考点:唯物主义5、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如水、火、气、土等)6、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物质是本原,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物质决定意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一)搞好专题复习,突出小专题复习。

(1)搞好三类专题1、课本单元性专题:复习这类专题时努力做到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相结合。

宏观把握,即从大处着眼理清主专题知识线索,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微观分析,即把有些内容细化为几个小专题来进行复习,多角度思考,挖掘知识内涵,把握知识的精髓。

这样效果比较好,因为它符合高考的要求。

2.时事热点专题:高考命题关注热点,在高考复习中应引起重视,要努力找到时政热点与课本的连接点,培养学生的时事思维习惯和用时事语言组织答案的能力。

3、图表漫画等题型的专题(1)突出小专题复习研究近三年来的政治试题,我们会发现它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采用小专题的形式命题,进行知识的重组,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和的能力。

二、关注热点,课本和时事相结合。

一、精选热点,关注三类时事:(2)是联系教材中的事例。

课本中的事例都是经过精选的,是经得起推敲的典型事例。

并且高考中出现过这一类材料。

(3)是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然后运用所学的思考。

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课件

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课件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一定方面、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不存在适用于一切领域的普遍真理。
研究人类认识的来源、发展过程和真理标准,涉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探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
唯物论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法中三大规律的内涵及其应用;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历史观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难点
如何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认识论中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历史观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联系的多样性
任何联系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条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联系的条件性
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体现了发展的前进性;同时还应看到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体现了发展的曲折性。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03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繁多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点梳理与技巧点拨(Word版,15页)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点梳理与技巧点拨(Word版,15页)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专题专题一哲学思想与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考点一哲学及其派别在哲学的两个对子中,由于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因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核心发散】哲学概念及其相关知识(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哲学的缺陷以往哲学都存在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互脱离的局限。

以往哲学因为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所以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都陷入唯心主义怪圈。

(2)关于哲学与时代精神及真正哲学的作用①哲学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②真正哲学的作用从对时代的作用看,真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可以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因此,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从对个人成长看,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义①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②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生活与哲学二轮复习课件

生活与哲学二轮复习课件

否 定 的 观 点
辩证否定是事物自 身的否定,是发展 树立创新意识和辩证法的 的环节是联系的环 要求 革命批判精神 节,是既肯定又否 定,其实质是扬弃 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 辩证法的 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 革命批判要求 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精神和创 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 新意识 思路开拓新境界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的 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社会作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社会变革的先导 用原理 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人 生 价 值 观 ( 实 现 人 生 的 价 值 )
价值观的 导向作用
对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导向 作用 要求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是人生的向导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人生价值 评价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 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贡献 实现的方式是在劳动的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 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13 客观唯心主义13
产生的历史条件18-20 基本特征20-21 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1-23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专 题 二 : 探 索 世 界 与 追 求 真 理
1自然界的物质性P28-29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30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P31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P31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P32 规律的概念P33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P33-34 唯 1意识的起源P35 物 论 四、物质决定意识P37 2意识的生理基础P36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P36-37 意识能动作用的特点P38-39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 1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P38-39 六、客观规律与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P41 意识的能动作用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1实践的概念P42 七、实践 2实践的特点P42-43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44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P45 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45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46 认 1真理的客观性P47 识 2真理的条件性P47 论 九、真理 3真理的具体性P47 4真理和谬误P48 1认识的反复性P48 十、认识过程 2认识的无限性P49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P29

《生活与哲学》二轮复习知识整合与点拨

《生活与哲学》二轮复习知识整合与点拨

《生活与哲学》二轮复习知识整合与点拨、知识体系(请根据以下主干知识块建构哲学模块知识体系):二、易错点纠偏: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运动;()5、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6、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理性认识;()7、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8、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主要看事物力量的强大;()9、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三、知识整合:生活与哲学》二轮复习模块检测2010、4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

):1.承办2014 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是南京市委、市政府从南京的实际出发,为全面展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以及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加快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

这体现了:A.物质与意识不可分 B •物质与意识同等重要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 .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2 .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

对上述办事方式,其哲学启示为: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可取的 B .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不可取的C.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是可取的 D .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是不可取的3.“追求真相” 越来越成为广大网友的普遍愿望,“上海钓鱼执法” 、“南京徐宝宝” 等事件都因网民的追问被“还原”了事实真相。

这是因为:A.真理是客观的 B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真理是相对的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谬误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下列古语中与此蕴含哲理相同的是:)①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A.①③B.①④ C .②③ D.③④5.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烈火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一个小小的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蚂蚁眼看就要葬身火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 内容和形式:(1)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客观存在是生成 意识的原材料.(2)表现: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 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 1.意识能动作用的特点(考点4) •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 (3)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 在复习中,要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的基础上,根据物质→意 识→意识能动性→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发展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 界限,形成知识网络,准确理解重要原理。
• 要着重把握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物质性原理进行表述;用对立统一的观 点理解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人与规律的关系。
• 多角度透视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的不同形式,识别意识能动性的表 现。熟记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理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发展规律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真理观。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考点3) • (1)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和存在方式。 • (2)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3)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考点4)
而不周
• C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 /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 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 1.规律的概念: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
系。(考点5) •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考点6) • (1)世界观原理:
•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 造,也不能被消灭。
•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 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为什么及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5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 主干脉络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 第5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 • 一、物质决定意识(全面认识意识的内涵)(考点1、2、3) • 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 生理基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
• 运用世界物质性、规律客观性、实践基础性、意识能动性原理理解中 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
• 主干脉络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主干脉络ຫໍສະໝຸດ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 1.自然界的物质性(考点1) • (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 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 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 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卫星必须围绕地球不停地运转,才能保持平衡而不被地球吸引撞向地 球。这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生活与哲学》第二轮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单元解读
•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探讨世界的本质,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 我们周围的世界。本单元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 系入手,通过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实 践和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系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本体论(世界的本质)和认识论,全面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 本问题。
• (2)方法论要求:
• ①不可随心所欲: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 ,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 ②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 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 下列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论什么哲理 • A.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 B.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
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 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 三、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考点6) • (1)辩证统一的关系: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 ②按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 (2)基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 进。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 第5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 •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考点5) • (1)能动地认识世界:人通过感官可以认识事物的现象,通过“思
维之眼”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2)能动地改造世界: •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
•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考点2) • (1)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2)本质: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 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3.世界的物质性 •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 ①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②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 (2)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