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鉴定

合集下载

(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表征

(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表征

(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表征07级综合化学实验课表乙505章文伟(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质测定,周一)2010-3-15 2010-3-22 2010-3-29曹陶高垚郭鑫李天一潘实王警王悦王点点魏龙飞徐方袁大景张恩菘2010-4-5 2010-4-12 2010-4-19顾菁姜丹雷震刘丹毛琳孟繁典孙垦王昊韦腾杨玮琪郑扬周俊宇2010-4-26 2010-5-10 2010-5-17顾振威康肖维李婉李梦圆刘晟刘威钱晟宋晨海王元星杨刚赵恺仲伯军朱天阳胡明2010-5-24 2010-5-31 2010-6-7初博洋刘觉唤孟晓洋牟鹏程任顺君任中杰孙程温佳琳夏浩杨凌云张弛张兆恒章晨周慧明陆轻铱(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质测定,周二)2010-3-16 2010-3-23 2010-3-30戴慧敏蒋爱民李扬陆晓清王锴王致祥姚锡矿郁风驰张亚军朱有龙 2010-4-6 2010-4-13 2010-4-20胡彦琛刘春海任旻邵先钰申程师仁义施海蔚孙磊薛锦涛杨亮 2010-4-27 2010-5-11 2010-5-18房书宇潜彬邱越张晓琴郑玮郑芳媛周凯琳周雨白2010-5-25 2010-6-1 2010-6-8陈迟齐哲钱岩涛谭亚军唐盛陶涛万忠伟王兆彬杨可张宇浩郑佑轩(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质测定,周五)2010-3-19 2010-3-26 2010-4-2崔国栋丁宇晨顾玮侯镇涛胡立慧梁超刘迪罗雯史凤健唐旻斐王博王黎黎2010-4-9 2010-4-16 2010-4-23贝志凌陈昕陈宇雷韩剑宇何佳名何徐淦姜硕星荆一铭陆熹苏冬萌徐三甲许璐2010-4-30 2010-5-14 2010-5-21曹辰辉高飞霏管鸣宇李然刘逸骏陆玥灏罗思倪梦飞秦英豪王露露袁吉文张月周婷婷2010-5-28 2010-6-4 2010-6-11董绍楠高晶高曦光郭经宇吉忆辰雷铠宁吕震宇马立金祁婉舒石雪涛王鹏徐永昌07级综合化学实验课表乙506谌东中(丙烯酸的沉淀聚合及其分子量分布表征,周一)2010-3-15 2010-3-22 2010-3-29甘芸顾菁雷震刘丹刘威孙垦孙文景王杨鑫叶士兵章晨赵悦郑扬2010-4-5 2010-4-12 2010-4-19郭鑫李培林刘觉唤隆美林潘实任顺君任中杰王警徐秦杨凌云叶金尹潇鹏2010-4-26 2010-5-10 2010-5-17高晶李仲秋毛琳孟繁典牟鹏程潘婷韦腾杨玮琪张弛张恩菘张晓霞周慧明2010-5-24 2010-5-31 2010-6-7贝志凌侯镇涛胡立慧宁经志沈睿苏冬萌唐旻斐王博王黎黎徐三甲袁大景袁吉文张月仲伯军谢鸿峰(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氧化还原体系引发苯乙烯乳液聚合,周二)2010-3-16 2010-3-23丁秋实谭亚军唐盛万忠伟杨可张宇浩2010-3-30 2010-4-6马路钱岩涛陶涛王家宁2010-4-13 2010-4-20陈迟齐哲孙莎王兆彬2010-4-27 2010-5-11蒋爱民陆晓清邵先钰申程2010-5-18 2010-5-25邵文杰王星汉2010-6-1 2010-6-8蔡凡刘春海牛广达潜彬王致祥薛锦涛姚锡矿郁风驰张亚军郑玮沈群东(聚氨酯的合成及其功能化,周五)2010-3-19 2010-3-26 2010-4-2陈昕初博洋丁刘镠董磊郭成辰何徐淦姜硕星李婉李翔陆熹宁经志石雪涛2010-4-9 2010-4-16 2010-4-23曹辰辉戴晨龙高垚顾玮管鸣宇郭经宇吉忆辰金铭李然李仲秋罗思倪梦飞祁婉舒2010-4-30 2010-5-14 2010-5-21陈宇雷何佳名侯镇涛胡立慧黄新荆一铭雷铠宁李培林隆美林马立金张思元左翔昊2010-5-28 2010-6-4 2010-6-11崔国栋戴斌峰顾菁韩剑宇康肖维雷震李梦圆梁超刘迪倪涛许璐叶金07级综合化学实验课表乙507王少仲(天然脯氨酸的不对称转化及其催化性能研究,周一)2010-3-15 2010-3-22 2010-3-29康肖维李梦圆李培林牟鹏程倪涛潘婷许璐袁吉文张月张晓霞周慧明左翔昊2010-4-5 2010-4-12 2010-4-19曹陶丁刘镠李婉王点点王杨鑫徐方杨刚杨文博袁大景张弛张恩菘张兆恒2010-4-26 2010-5-10 2010-5-17初博洋韩剑宇宁经志任顺君任中杰沈睿孙程王昊王警王鹏王悦温佳琳夏浩尹潇鹏2010-5-24 2010-5-31 2010-6-7姜丹隆美林毛琳孟繁典秦英豪孙垦孙文景韦腾魏龙飞徐秦杨玮琪赵恺郑扬沈珍(天然脯氨酸的不对称转化及其催化性能研究,周二)2010-3-16 2010-3-23 2010-3-30蔡凡陈迟牛广达潜彬邵文杰孙磊王星汉杨亮郑玮2010-4-6 2010-4-13 2010-4-20戴慧敏葛昊贺亚凯李扬谭亚军唐盛万忠伟杨可虞硕涵张宇浩2010-4-27 2010-5-11 2010-5-18刘春海缪正瑞孙莎王致祥薛锦涛姚锡矿郁风驰张亚军朱有龙2010-5-25 2010-6-1 2010-6-8胡彦琛马路任旻邵先钰申程师仁义施海蔚周雨白陈学太(天然脯氨酸的不对称转化及其催化性能研究,周五)2010-3-19 2010-3-26 2010-4-2陈通博戴晨龙高曦光刘逸骏倪梦飞沈羽君宋晨海孙翔王元星徐三甲杨程张度2010-4-9 2010-4-16 2010-4-23戴斌峰丁宇晨高晶高飞霏顾振威陆玥灏马立金唐旻斐王博王黎黎王露露张思元2010-4-30 2010-5-14 2010-5-21崔国栋董绍楠顾玮郭经宇何徐淦胡明黎劲良梁超刘迪吕震宇祁婉舒石雪涛叶金2010-5-28 2010-6-4 2010-6-11曹辰辉董磊高垚郭鑫何佳名黄新金铭李然刘丹罗思潘实周婷婷07级综合化学实验课表乙508杨琥(天然高分子改性絮凝剂研究,周一)2010-3-15 2010-3-22 2010-3-29高晶高飞霏顾振威陆玥灏任顺君任中杰温佳琳夏浩徐秦杨凌云张弛张兆恒2010-4-5 2010-4-12 2010-4-19雷铠宁刘威牟鹏程倪涛宁经志王鹏徐永昌叶士兵章晨赵恺周慧明左翔昊2010-4-26 2010-5-10 2010-5-17甘芸高曦光李天一刘觉唤孙文景王点点王杨鑫徐方杨程杨文博赵悦周俊宇2010-5-24 2010-5-31 2010-6-1范阳阳谷忻顾玮管鸣宇李仲秋刘逸骏倪梦飞潘婷宋晨海王露露王元星尹潇鹏张思元张晓霞章文伟(手性金属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周二)2010-3-16 2010-3-23 2010-3-30 2010-4-6 房书宇缪正瑞齐哲邱越孙莎王兆彬张晓琴郑芳媛周凯琳周雨白 2010-4-13 2010-4-20 2010-4-27 2010-5-11蔡凡丁秋实马路牛广达钱岩涛邵文杰陶涛王家宁王星汉2010-5-18 2010-5-25 2010-6-1 2010-6-8戴慧敏葛昊贺亚凯蒋爱民陆晓清孙磊王锴白俊峰(手性金属Salen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周五/六)2010-3-19 2010-3-26 2010-4-2 2010-4-3贝志凌曹辰辉郭经宇黄新黎劲良秦英豪王露露徐永昌仲伯军周婷婷 2010-4-9 2010-4-16 2010-4-23 2010-4-24陈通博董磊董绍楠范阳阳胡明吕震宇沈睿杨程张度朱天阳邹宁睦2010-4-30 2010-5-14 2010-5-21 2010-5-22曹陶戴晨龙丁宇晨谷忻郭鑫郭成辰金铭李翔孟晓洋沈羽君许璐07级综合化学实验课表乙511刘震(纤维素三苯甲酯的合成及其在气相色谱中的应用,周一)2010-3-15 2010-3-22 2010-3-29吉忆辰刘晟刘觉唤隆美林钱晟韦腾杨文博尹潇鹏朱天阳邹宁睦2010-4-5 2010-4-12 2010-4-19康肖维李梦圆孟晓洋潘婷孙程王悦魏龙飞袁吉文张月张晓霞2010-4-26 2010-5-10 2010-5-17陈通博范阳阳姜丹潘实苏冬萌唐旻斐王博王黎黎徐三甲叶士兵 2010-5-24 2010-5-31 2010-6-7甘芸罗雯史凤健孙翔王昊徐方杨刚虞硕涵赵悦周俊宇07级综合化学实验课表乙513李百秦(MCM-41有序介孔分子筛的制备,周一)2010-3-15 2010-3-22 2010-3-29范阳阳姜丹毛琳孟繁典孟晓洋孙程王昊杨刚杨玮琪赵恺周俊宇2010-4-5 2010-4-12 2010-4-19甘芸侯镇涛胡立慧史凤健孙翔孙文景温佳琳夏浩赵悦2010-4-26 2010-5-10 2010-5-17孙垦魏龙飞徐秦杨凌云袁大景张兆恒章晨郑扬2010-5-24 2010-5-31 2010-6-7李婉刘威沈羽君王警王悦王点点王杨鑫杨程杨文博叶士兵张度吴兴才(Bi系超导材料的制备与单晶的生长,周二)2010-3-16 2010-3-23 2010-3-30葛昊贺亚凯胡彦琛刘春海任旻邵先钰申程师仁义施海蔚薛锦涛2010-4-6 2010-4-13 2010-4-20蒋爱民陆晓清潜彬王锴王致祥姚锡矿郁风驰张亚军郑玮朱有龙 2010-4-27 2010-5-11 2010-5-18陈迟齐哲谭亚军唐盛万忠伟王兆彬杨可杨亮虞硕涵张宇浩2010-5-25 2010-6-1 2010-6-8丁秋实房书宇李扬缪正瑞邱越孙莎王家宁张晓琴郑芳媛周凯琳李百秦(MCM-41有序介孔分子筛的制备,周五)2010-3-19 2010-3-26 2010-4-2陈宇雷戴斌峰谷忻韩剑宇何佳名金铭荆一铭李仲秋沈睿叶金 2010-4-9 2010-4-16 2010-4-23初博洋崔国栋郭成辰李翔李天一梁超刘迪罗雯秦英豪仲伯军 2010-4-30 2010-5-14 2010-5-21董磊高垚顾菁吉忆辰姜硕星雷震陆熹倪涛2010-5-28 2010-6-4 2010-6-11曹陶陈昕陈通博戴晨龙丁刘镠丁宇晨何徐淦黎劲良刘晟钱晟张恩菘朱天阳邹宁睦07级综合化学实验课表甲502-1雷建平(纳米组装血红蛋白质的直接电化学和催化研究,周二)2010-3-16 2010-3-23马路钱岩涛陶涛王家宁虞硕涵2010-3-30 2010-4-6丁秋实2010-4-13 2010-4-20房书宇缪正瑞邱越张晓琴郑芳媛周凯琳周雨白2010-4-27 2010-5-11戴慧敏葛昊贺亚凯胡彦琛李扬任旻师仁义施海蔚孙磊王锴2010-5-18 2010-5-25蔡凡牛广达2010-6-1 2010-6-8邵文杰王星汉杨亮朱有龙赵健伟(硫醇自组装动力学的测定,周五/六)2010-3-19 2010-3-26 2010-3-27董绍楠管鸣宇胡明雷铠宁李然吕震宇罗思马立金祁婉舒苏冬萌王鹏张思元2010-4-9 2010-4-16 2010-4-17高曦光谷忻黄新黎劲良刘晟刘逸骏钱晟沈羽君石雪涛宋晨海王元星周婷婷2010-4-30 2010-5-14 2010-5-15贝志凌陈昕戴斌峰丁刘镠刘丹罗雯史凤健孙翔徐永昌张度邹宁睦2010-5-28 2010-6-4 2010-6-5陈宇雷高飞霏顾振威郭成辰姜硕星荆一铭李翔李培林李天一陆熹陆玥灏左翔昊。

酰基二茂铁及其衍生物

酰基二茂铁及其衍生物

浙江大学探究性化学实验二茂铁酰基衍生物的合成分离及电化学性质测定研究报告参加学生:王一贺(3120000170)李鑫宇(3120100471)指导教师:***浙江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2015年6 月不同酰基二茂铁的合成分离及电化学性质测定王一贺(3120000170)指导老师:雷鸣摘要: 以二茂铁为原料,无水AlCl3为催化剂,制备并分离提纯了乙酰二茂铁,二乙酰二茂铁。

以三氟乙酸酐为酰化剂,合成了目标产物三氟乙酰基二茂铁。

并研究了二茂铁及其酰基衍生物的电化学行为,Fe原子净电荷, 对其电化学行为与前线轨道能级相对大小进行了验证。

通过红外光谱对乙酰二茂铁进行表征 ,测定了合成的乙酰二茂铁的熔点 ,并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二茂铁酰基衍生物的电化学性质。

关键词: 二茂铁及其酰基衍生物,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引言针对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电化学特性与结构理论研究,得到了二茂铁及其衍生物前线最高被占轨道(HOMO)能量值,Fe原子净电荷,对其电化学行为与前线轨道能级相对大小进行了验证。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分子HOMO能量值越低 ,其吸电子能力就越强,故该化合物的氧化峰电位就越高;。

二茂铁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准可逆性,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为一无质子参与的单电子转移过程,并且为受扩散传质所控制的电化学准可逆过程。

本次实验以二茂铁为原料,无水AlCl3为催化剂,合成了二茂铁的酰基衍生物。

并且通过红外分析和电化学分析,验证相应的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

1 .试剂与仪器1.1 试剂二茂铁(C.P.),乙酸酐(A.R.),三氟乙酸酐(A.R.),邻苯二甲酸酐(A.R.),85%磷酸(A.R.),三氯化铝(A.R.),NaHCO3(A.R.),中性Al2O3,二氯甲烷(A.R.),层析柱用石油醚(A.R.),乙酸乙酯(A.R.),石英砂,冰。

1.2 仪器旋转蒸发仪,抽滤瓶,砂芯漏斗,三口烧瓶,锥形瓶,回流冷凝管,球形干燥管,恒压滴液漏斗,分液漏斗,水浴锅,温度计,烧杯,层析柱,熔点仪,红外光谱仪,电化学工作站。

金属有机化合物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金属有机化合物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课题6. 金属有机化合物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6.1研究课题背景金属有机化合物是指含有一个或多个C-M键(σ键或π键)的化合物,M主要指金属原子,有时也包括非金属原子硼、硅等。

通常金属有机化合物依据金属被分为活泼金属有机化合物和过度金属有机化合物两大类,前者相对简单,而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是当代化学的前沿领域之一,逐步形成为发展极为活跃、迅速和极富生命力的新兴学科。

第一个金属有机化合物是1827年Zeise合成的Zeise盐KPtCl3(CH2=CH2),其后虽然陆续制得含C-M σ键的锌、汞、锡的金属烷基化合物,但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有机金属化合物并没有得到人们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早期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主要局限于第AⅠ、第AⅡ主族金属元素上,Reformatsky反应(1887年)、Ullmann(1904年)和Grignard反应(1912年)等有限的几个反应的发现显示了其在有机合成中的独特魅力,但是这些反应的发现和应用是孤立的,并未能引起对整个金属有机化学的重视。

直到1951年,T.J.Kealy和P.J.Pauson 意外地合成了二茂铁(Ferrocene),次年,G.Wilkinson和R.B.Woodward通过红外光谱、磁化率以及偶极矩的测定,判定二茂铁是具有夹心结构(sandwich strucyure)的金属π配合物,E.D.Fiseher等人后来通过x射线衍射的研究,认为二茂铁具有五角反棱柱的结构。

伴随着二茂铁结构和性能的研究,Zeigler-Natta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发现(1953年)和乙烯催化(PdCl2-Cu+/Cu++)氧化合成乙醛的Wacker方法的相继问世(1957年),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引起整个化学界的强烈震撼和重视。

自此以后,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的研究数十年方兴未艾,二茂铁衍生物新物种层出不穷,使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特别是过渡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空前飞跃,开辟了金属有机化学的一个新领域,这些研究工作也极大地推动了化学键理论和结构化学的迅速发展。

异维A酸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异维A酸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异维A酸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的研
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异维A酸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研究背景:
异维A酸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其衍生物具有重要的药理学作用。

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异维A酸衍生物被广泛应用,如治疗白血病、脂肪性疾病等。

茂金属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和生物活性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它们能够与D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相互作用,进而发挥多种作用。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利用与内酰胺环化反应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一种新型的异维A酸二茂铁衍生物,并利用核磁共振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同时,本研究还将对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如对其对白血病、脂肪性疾病等的治疗作用进行探究,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基础研究。

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合成异维A酸二茂铁衍生物,将茂金属化合物与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异维A酸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了茂金属化合物的应用领域,为开发具有广泛生物活
性的茂金属化合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异维A酸衍生物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和方案。

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计可成功合成异维A酸二茂铁衍生物,并利用核磁共振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同时,还将对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如对其对白血病、脂肪性疾病等的治疗作用进行探究,进一步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研究。

二茂铁席夫碱衍生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质

二茂铁席夫碱衍生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质

郑州大学2006届硕士毕业论文
苯环上C的原子轨道组成的,反应的苯基和亚胺基这部分的贡献,LuMo-l主要由Fel和C11一C16的原子轨道组成的,反应的是苯基的贡献,LuM0.2主要由Fel和c1一c10的原子轨道组成的,反应的是二茂铁基的贡献。

图2.11化合物2c的HOMO轨道图Fig。

2.1lHOMOorbitalofcompound2c
图2.12化合物2c的LuMO轨道图Fig.2.12
UJMOorbnalof删ound2c
从图2.11和图2.12可以看出,对化合物2c的HOMO轨道和LuMO有贡献的原子轨道与轨道成分分析的结果相符。

本章小结
本章合成了6个含噻吩环的二茂铁衍生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_射线等多种分析方法确证了它们的组成和结构,得到了1个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对晶体结构进行了量化计算,根据净电荷和前线分子轨道分析推测了分子的活性部位。

并用多种电化学法研究和探讨了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测定了在电极上反应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

结果表明,含噻吩环的二茂铁衍生物在铂电极表面的扩散系数相近,苯环上取代基位置(闻位、对位和邻位)的不同并不明显影响二茂铁衍生物在电极表面的扩散系数,而对电极反应速率常数有较大影响。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二茂铁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能的重要有机分子。

其分子结构中包含两个茂基环和一个中心的铁原子,因此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和催化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电化学传感、生物学等领域。

稀土元素作为稀有的化学元素,其配合物在催化、光学、电化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性能,在现代材料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将二茂铁与稀土元素配位形成的复合物在性能上具有超越原有单独物质的优势,已成为有机金属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二茂铁及其衍生物与稀土元素的配位反应进行研究和合成,探究其合成反应机制、性能和应用,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这种材料提供基础支撑和理论指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合成二茂铁及其衍生物采用常规有机合成方法合成二茂铁及其衍生物,并经过物化性质表征,以便于后续与稀土元素配位反应的研究。

2. 合成稀土配合物采用溶剂热法、共沉淀法等化学方法将二茂铁及其衍生物与稀土元素配位反应,制备出新型稀土配合物,并通过物化性质表征,探究其分子结构、热稳定性、光学性能等。

3. 稀土配合物的应用通过电化学合成、电化学传感等实验手段探究二茂铁稀土配合物在电化学催化和传感方面的应用。

四、预期成果1. 合成得到一系列的二茂铁及其衍生物和稀土配合物,并通过物化性质表征,揭示其性质和结构。

2. 探究二茂铁稀土配合物在电化学催化和传感领域的应用,初步研究其催化机制。

3. 对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稀土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性能表征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其进一步的应用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对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和应用进行深入探究,为该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支撑。

同时,对于深入研究有机金属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交叉应用,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二茂铁的合成,分离与鉴定

二茂铁的合成,分离与鉴定

二茂铁的合成1、环戊二烯的解聚:原因:环戊二烯久存后会聚合为二聚体,使用前应重新蒸馏使其解聚为单体。

组装好仪器,在烧瓶中加入25ml环戊二烯,在接收瓶中加入少量的无水氯化钙;电热套加热,收集40---44℃的馏分。

反应方程式:2、氯化亚铁的制备在250ml烧杯中加入25ml36﹪盐酸和18ml蒸馏水,在通风橱中加热至70℃,缓慢分批加入4g还原铁粉,待反应基本停止后(不再有氢气放出),过滤,滤液中加入用浓盐酸洗去铁锈的小铁钉几枚。

滤液放在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然后冷却结晶,迅速抽滤,称5g加入100ml乙醚中供合成二茂铁使用。

注:FeCl2·4H2O为浅蓝色透明晶体总结:氯化亚铁制备时小铁钉应直到加热蒸发后,冷却结晶了才取出。

3.二茂铁的合成在装有搅拌器,滴液漏斗的干燥的150ml三颈烧瓶中加入17g片状氢氧化钾和40ml无水乙醚,搅拌10min,使KOH尽可能溶解,在加入4ml环状二烯,继续搅拌20min,使其生成环戊二烯钾:C5H6+KOH→C5H5K+H2O反应中生成的水应用过量的氢氧化钾除去。

在烧杯中加入17ml二甲亚砜和2ml无水乙醚,再加入5g新制的氯化亚铁,在40℃水浴上温热片刻,搅拌使其溶解。

然后将此液移入事先加有2ml无水乙醚的滴液漏斗中,在搅拌下滴加入反应瓶中,控制滴加速度,约15—20min 内加完;继续搅拌1h后分出乙醚层,水相用20ml无水乙醚分两次萃取,合并乙醚层,用2mol/L HCl洗涤醚液两次,然后用水洗涤两次,最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在旋转蒸发器上蒸去乙醚后倒入蒸发皿中升华的纯二茂铁。

总结:升华过程应在20—30分钟完成,不宜过快,否则不纯,用空气浴加热升华是若是出现黑烟或是滤纸变黑即是升华过快,要得到较纯的二茂铁应重新升华,最后蒸发皿中剩下色物质。

二茂铁的分离二、二茂铁的柱层析分离1.拌样称取上述粗产品20mg置于干燥小烧杯中,滴加乙酸乙酯使溶解,加入约200mg硅胶,搅拌均匀得浆状物,红外灯下干燥得到松散的颗粒状物。

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鉴定

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鉴定

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鉴定百克网:2008-4-29 10:35:16 文章来源:本站1.前言二茂铁是一种稳定且具有芳香性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它不仅在理论和结构研究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很多的实际应用。

自1951年Kealy T. J.和Pausen P L合成二茂铁以来,该类化合物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茂铁它具有夹心式结构。

铁原子被夹在两个平行的环戊二烯基之间,形成牢固的配位键,致使亚铁离子(Fe2+)的性质和环戊二烯基的性质均消失,而显示出芳香性,在茂环上可进行与苯类似的取代反应,形成多种取代基的衍生物。

二茂铁为橙色晶体,有樟脑气味,熔点为173~174℃,沸点为249℃。

在高于100℃时就容易升华。

它能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但不溶于水。

制取二茂铁的方法[1-3]很多。

通常以DMSO为溶剂,用NaOH作环戊二烯的脱质子剂(环戊二烯是一种弱酸,pKa≈20),使它变成环戊二烯负离子(C5H5-),然后与FeCl2反应生成二茂铁:二茂铁是最简单的共轭二茂铁衍生物,也是合成其它共轭有机金属配合物的一种重要的前体,文献报道的二茂铁乙炔的合成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三种:①先制备碘代二茂铁,再由碘代二茂铁和三甲基硅乙炔反应制备乙炔二茂铁,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图1 乙炔二茂铁合成路线Ⅰ成方法产率不高、成本较昂贵,并且有重金属化合物作为反应的试剂,不是一条理想的合成路线。

②利用Wittig反应制备乙炔二茂铁,合成路线如下:图2 乙炔二茂铁合成路线Ⅱ此方法操作繁杂,反应条件苛刻,成本也较昂贵③以二茂铁为初始原料,乙酸酐为亲电试剂,磷酸为催化剂,通过亲电反应得到乙酰基二茂铁,乙酰基二茂铁与三氯氧磷反应得到(2-甲酰基-1-氯乙烯基)二茂铁,然后与氢氧化钠反应、酸化后即可制得乙炔二茂铁。

该条路线反应条件温和,原料易得,是一条经济合理的合成路径,具体如下:二茂铁衍生物性质的多样性,使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例如在燃烧性能调节剂、不对称合成催化剂、磁性材料、液晶材料以及生化医药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鉴定百克网:2008-4-29 10:35:16 文章来源:本站1.前言二茂铁是一种稳定且具有芳香性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它不仅在理论和结构研究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很多的实际应用。

自1951年Kealy T. J.和Pausen P L合成二茂铁以来,该类化合物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茂铁它具有夹心式结构。

铁原子被夹在两个平行的环戊二烯基之间,形成牢固的配位键,致使亚铁离子(Fe2+)的性质和环戊二烯基的性质均消失,而显示出芳香性,在茂环上可进行与苯类似的取代反应,形成多种取代基的衍生物。

二茂铁为橙色晶体,有樟脑气味,熔点为173~174℃,沸点为249℃。

在高于100℃时就容易升华。

它能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但不溶于水。

制取二茂铁的方法[1-3]很多。

通常以DMSO为溶剂,用NaOH作环戊二烯的脱质子剂(环戊二烯是一种弱酸,pKa≈20),使它变成环戊二烯负离子(C5H5-),然后与FeCl2反应生成二茂铁:二茂铁是最简单的共轭二茂铁衍生物,也是合成其它共轭有机金属配合物的一种重要的前体,文献报道的二茂铁乙炔的合成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三种:①先制备碘代二茂铁,再由碘代二茂铁和三甲基硅乙炔反应制备乙炔二茂铁,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图1 乙炔二茂铁合成路线Ⅰ成方法产率不高、成本较昂贵,并且有重金属化合物作为反应的试剂,不是一条理想的合成路线。

②利用Wittig反应制备乙炔二茂铁,合成路线如下:图2 乙炔二茂铁合成路线Ⅱ此方法操作繁杂,反应条件苛刻,成本也较昂贵③以二茂铁为初始原料,乙酸酐为亲电试剂,磷酸为催化剂,通过亲电反应得到乙酰基二茂铁,乙酰基二茂铁与三氯氧磷反应得到(2-甲酰基-1-氯乙烯基)二茂铁,然后与氢氧化钠反应、酸化后即可制得乙炔二茂铁。

该条路线反应条件温和,原料易得,是一条经济合理的合成路径,具体如下:二茂铁衍生物性质的多样性,使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例如在燃烧性能调节剂、不对称合成催化剂、磁性材料、液晶材料以及生化医药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应用价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二茂铁衍生物由于其独特的电化学和光学特性,以及在光电信息、通讯和集成光学等高技术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并迅速成为功能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2.实验部分2.1试剂和仪器三颈瓶100mL1个;干燥管1个(19#);滴液漏斗50mL1个(19#);球形冷凝管1个;烧杯100 mL2个,250 mL2个,400 mL2个,1000 mL1个;量筒10mLl个,50mL1个,100 mL1个;固体漏斗1个(19#);液体漏斗1个;层析柱6?×40cm1个;溶剂球1个;分液漏斗500mL1个;磨口锥形瓶500 mL4个;茄形瓶250 mL2个,500mL2个;布氏漏斗6cm 1个,9cm1个;吸滤瓶250 mL1个,500 mL1个;磨口塞(19#)3个;磨口塞(24#) 4个;抽气头(19#)2个;培养皿(9cm)4套;镍匙2把;骨匙1把;磁子2个;滴管4个;玻璃棒4根;接头(24#-19#)1个;洗瓶1个;温度计1根;容量瓶10 mL2个;层析缸2个;表面皿2个。

UV-Vis:岛津公司UV-2401pc紫外-可见光谱仪;IR:Bruker公司vector-22红外光谱仪;CV:上海称华仪器公司电化学工作站。

二茂铁C.P.;氢氧化钠C.P.;乙酸酐A.R.;石油醚(60-90℃) A.R.;无水氯化钙;硅胶(100-200目);二氯甲烷A.R.;磷酸C.P.;乙酸钠C.P.;石英砂;乙醚A.R.。

2.2合成乙酰二茂铁在3g二茂铁中加入10ml乙酸酐(CaCl2干燥管保护反应混合物)。

搅拌下慢慢加入2 ml 85%的H3PO4,55-60℃水浴中反应30 min。

将反应混合物倒入装有40g冰的烧杯中,待冰融化后,加入10%NaOH溶液中和至pH=6~7,冰浴冷却30min。

过滤,水洗至滤液呈浅黄色。

空气中干燥,得深橙色固体。

2.3薄层层析(TLC)以及淋洗剂的筛选gel GF254),边加边搅拌。

直至硅胶变为均一稳定稍有粘性。

将制得的层析板浆涂于载玻片(2.5cm×7.5cm)上,稍有分量地在桌边敲击,使得板浆均匀涂布在载玻片上。

将一系列涂布均匀的板置于烘箱内烘干。

,配成它们的浓溶液。

,然后在色谱板上轻轻点触。

,记下各点移动的位置和溶剂前沿,并计算每一种物质在每一种溶剂中的Rf值。

2.4柱色谱分离提纯乙酰二茂铁,搅匀。

将其倒入柱中直至硅胶的高度约为15cm,再往上均匀铺洒0.5cm 石英砂。

,使主内液面再次与硅胶持平。

,将橙色的二茂铁淋洗下来;此时改换乙醚作为淋洗剂,降低柱压使得乙酰二茂铁淋洗下来。

,得到乙酰二茂铁的纯品。

2.5产品鉴定3.结果和讨论3.1产量及产率分析理论产量:3.68g实际产量:2.48g产率:67.4%熔点:85℃(文献值85~86℃)仅从熔点上可以判断出,产品纯度很高。

3.2流动相的选择一般根据被分离物种各种成分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活性等来考虑。

先将要分离样品溶于一定体积的溶剂中,选用的溶剂极性要小、体积要少。

如有的样品在在极性小的溶剂中溶解度小,则可加入少量极性较大的溶剂,使溶液体积不致太大。

色层的展开首先使用极性最小的溶剂,使最容易脱附的组分分离。

然后加入不同比例的急性溶剂配成洗脱溶剂,将极性较大的化合物自色谱柱中洗脱下来。

常用的洗脱剂的极性按如下次序递增:正己烷~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二硫化碳<甲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醇<乙醇<甲醇<水<吡啶<乙酸极性溶剂对于洗脱极性化合物是有效的,非极性溶剂对于洗脱非极性化合物是有效的,若欲分离的混合物组成复杂,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有效的分离,通常选用混合溶剂。

经过先前很多次尝试性的筛选,我们最终在两张薄层层析板上点上粗产品和原料,先后用石油醚(Ⅰ)和乙醚(Ⅱ)为层析液在层析缸中爬板,得到图4所示的两张薄层层析结果。

图4Ⅰ中Rf(乙酰二茂铁)为0.50,Rf(二茂铁)为0;图5Ⅱ中Rf(乙酰二茂铁)为1,Rf(二茂铁)为0.82。

由此我们决定最先用石油醚作为流动相,淋洗出未反应的二茂铁,然后改用乙醚为流动相,淋洗出产物乙酰二茂铁。

3.3红外光谱分析二茂铁是一种以中心π离域键结合的配合物。

经过量化Gaussian计算,在高频区二茂铁红外图谱存在七个谱带。

值得一提的是,有平行夹心茂环的化合物存在着六种骨架振动模式(如图5所示),其中ν3、ν5和ν6具有红外活性。

图5 二茂铁红外振动模式图平行夹心茂环化合物具有交错构型(D5d)和重叠构型(D5h)两种模式,如二茂铑具有重叠构型。

对于这两种构型,红外和拉曼活性的振动模式数目都相等,所以不能通过振动模式数来区分。

实际上无论是XRD结果还是量化Gaussian计算最优化构型结果都证明二茂铁取的是交错构型(D5d)。

二茂铁的IR谱图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二茂铁IR图谱解释基于二茂铁的IR谱图分析来分析其衍生物乙酰二茂铁就容易多了。

乙酰二茂铁的IR谱图分析如表2,参照产品的峰值波数,特别是标*号的数据,可确定产品的确实为茂环上单取代的乙酰二茂铁。

表2 乙酰二茂铁IR图谱解释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由UV-Vis光谱中可读取吸收峰位置以及各自的吸光度,列于表3和表4中。

表3 二茂铁UV-Vis光谱吸收数据表表4 乙酰二茂铁UV-Vis光谱吸收数据表由溶液配制步骤中可以算得二茂铁和乙酰二茂铁的浓度都为10-3mol/L,进一步数据处理可得每一个峰的摩尔吸光系数ε*。

这就是说,对于二茂铁λmax438nm处的跃迁是MLCT跃迁,λmax327nm处是π→π*跃迁;对于乙酰二茂铁λmax454nm处的跃迁是MLCT跃迁,λmax331nm处是π→π*跃迁。

我们注意到,π→π*跃迁的ε*变化相当大,这是因为取代前后茂环上的共轭范围变大,电子跃迁几率大幅度增加;MLCT的波长由取代前的λmax438nm变为λmax454nm,实验的结果和理论计算吻合。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了二茂铁及乙酰二茂铁在200~250nm范围内也有一定量的强吸收。

这是因为二茂铁或乙酰二茂铁与氧气或者极性溶剂相互作用形成CCT络合物。

CCT络合物组成不固定,是一种由于相互碰撞而具有暂时相互作用的络合物。

它们的形成与分子间的碰撞几率有关。

电子给体(二茂铁化合物)和受体(氧气或者极性溶剂)之间的作用很弱。

3.5循环伏安法测定乙酰二茂铁的电化学行为和对UV-Vis吸收光谱的反思设定起始电位为-0.2V,最高电位为0.8V,最低电位为-0.2V,扫速为0.1V/s,测定乙酰二茂铁的电化学行为。

图7 乙酰二茂铁的循环伏安图表5循环伏安峰值电位和电流数据表6循环伏安电化学可逆性数据这里我们不妨再做一下量化层面上的研究。

如图6所示,二茂铁基团的电子结构主要由三个较低能量的占据轨道dπ( dz2, dxy和dx2-y2)以及二个较高能量的非占据轨道dxz和dyz决定。

当二茂铁基团与乙酰基相互作用时,二茂铁基团三个dπ轨道中只有一个轨道受到微扰,该轨道与乙酰基的π轨道线性组合产生2a和4a轨道。

dπ轨道中另外两个轨道受π轨道影响不大。

4a轨道正是乙酰二茂铁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有机受体乙酰基的最低空轨道(5a轨道)即为整个分子的最低空轨道(LUMO)。

相互作用的二茂铁基团和乙酰基共同影响分子的HOMO轨道和LUMO轨道。

二茂铁衍生物分子的电荷转移跃迁主要为4a轨道到LUMO轨道的跃迁。

这是从扩展Hückel轨道理论层面上剖析。

用Gaussian对其进行DFT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后我们先得到了二茂铁和乙酰二茂铁的优化结构,然后对其激发态频率进行讨论。

我们发现二茂铁在低能区的紫外吸收主要有2条带即325nm和440nm。

如果在茂环上引入共轭基团,紫外光谱吸收峰的位置将有明显红移。

我们借助理论手段还看出乙酰二茂铁紫外吸收谱带中低能带为金属到配体轨道的荷移跃迁(MLCT),高能带为配体的π→π*电荷转移跃迁。

乙酰二茂铁的电化学循环伏安特性曲线如图7所示,其中峰值电位和电流的数据列于表5。

为了检验电极的可逆性,参考氧化峰电流与还原峰电流之比以及氧化峰电位与还原峰电位之差,列于表6。

由表6可知,从两个循环的数据上来看,电极可逆性尚可,但是离绝对可逆态还有一定差距,属于电化学准可逆性为,这主要是由于仪器因素导致。

从上述准可逆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乙酰二茂铁(AFc)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过程如下而且不难得出乙酰二茂铁的半波电位φ1/2为0.297V(vs.S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