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模式比较研究

新闻模式比较研究
新闻模式比较研究

新闻媒介监督组织及监察机制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国内外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新闻传播的体制也不同,新闻媒介监督组织和监察机制亦有不同的特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事实上是受到行业内外监督的。作为一种机制性存在,这种监督与媒体形成了一种制衡关系,但也有不完善之处。港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上取法西方,传播媒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亦与西方同业大体相同。由于港台正分别处于某种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制度冲突给媒体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谋求自身利益,业内的自律机制较西方国家受到私有媒体更多的冲击,再加业外法人团体的媒介监督机构也常常处在不同利益集团相互斗争的影响之下,难以协调一致地对媒介产生足以制衡的影响。因而,近年来民众要求建立法定监督机构和更有效监察机制监督媒介的呼声正日益高涨。大陆的媒介监督以政党监督最为有力。这有利于保证新闻传媒按照执政党的方针政策引导舆论,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然而,正是这种上对下的政党监督,决定了监督者的视角的局限性:监督者难以观察和发现新闻传媒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政府官员及党的领导干部方面的不足与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的是要解决监察主体的缺位问题:应尽快研究由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的法定并直接掌控的监察队伍的组织建设问题。

[关键词] 媒介监督组织及监察机制模式比较监察主体缺位

基金项目: 2005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建设和谐四川的相关制度及政策研究——新闻舆论监督监察制度研究》的阶段成果。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同,由此也就决定了新闻传播的体制的不同。在承认、研究这种不同的前提下,我们发现国内外除了由体制决定的差异外,也有共同或者说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新闻媒介监督或者说监督新闻媒介的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对比分析,借以和专家、学者交流,希望能够有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一、国外的媒介监督组织与监察机制

在国内,舆论普遍认为,国外的新闻媒介作为第四种权力,记者作为无冕之王,是享有极大特权而不受监督的。事实并不如此:国外的新闻媒介要受到不同监督组织的监督,新闻媒介的力量要受到监察机制的制约,这种机制就存在于媒介监督组织及其活动中。

以美国为例,新闻媒介受到的监督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行业外的监督组织,即媒介监督组织。如“媒介研究中心”(Media Research Centre),它们的“评论员定期在电视网和有线电视新闻节目中出面批评媒介”。又如FAIR (Fairness & Accuracy In Reporting)“它的主要工作是针对媒介偏差和内部审查

(bias and censorship)提供以具体资料作依据的批评,维护媒介言论的多元性,免除公共利益和少数人声音的边缘化困境。”。

二是媒介评论刊物。如全国性的新闻评论刊物:《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美国新闻评论》;地方性新闻评论刊物:《圣路易斯新闻评论》等。这些评论刊物聚集了大批高等院校的专家,和大学有紧密的联系,如《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创刊的,《美国新闻评论》则是由马里兰大学基金会资助出版。媒介评论刊物的监督重点在专业方向,着重于维护主流媒体的价值观。

三是新闻委员会。如明尼苏达新闻委员会、华盛顿新闻委员会。这类委员会监督的重心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组织的伦理道德问题,常常“把新闻主管和那些认为自己被新闻报道伤害过的人聚集起来进行讨论”,就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组织是否存在着伦理道德的问题进行裁决,“用这种方式解决类似纠纷”。

四是专业组织。如记者协会、报纸编辑协会、新闻出版主编协会、广播电视新闻总监协会等。这类组织制订了道德条律来保护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也经常对媒介违反道德条律的行为进行批评,并且指责政府部门干涉新闻工作者的日常工作。

从上面四个方面的监督,可以得到如下模式:

从上面的模式可以看出,对于新闻媒介的监督就社会的代表性而言,是较为全面的:有行业外的监督,也有行业内的监督;有专业监督,也有非专业的监督;有专家的监督,也有公众的监督。不同的媒介监督组织形成了一股合力,监察、督促、导引新闻工作者和媒体对社会的监督。

在美国,对于媒介监督或者说监督媒介的问题,始终存在着两种的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主张应该由行业外的监督组织更多地来扮演媒介监督者的角色;另外一部分人的意见则认为专业组织内,尤其是那些受新闻工作者尊敬的业内人事更适合作为监督者。两种意见相比较,主张行业专业监督占上风,因为惧怕政府滥用权力干预,限制新闻自由,业内更倾向也更努力地寻求更有效的组织手段自我监督。新闻评议会就是业内着力主张和采用的组织手段。美国是最早提出建立新闻评议会的国家,但由于受到报业组织的抵制, 1967年才有了地方性新闻评议会,全国性的新闻评议会组织1973年才成立。西欧国家在行动上较美国为早,20世纪40年代开始,比利时、荷兰、英国、西德、意大利等国就相继成立了新闻评议会。60年代后,亚非国家也陆续有了新闻评议会组织。新闻评议会的组织是社会性的非政

府组织,它的主要职能是对新闻工作者和媒体行为所引发的诉讼进行调解、仲裁,负责处理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内部及社会纠纷,其根本宗旨在于通过行业自律,唤起新闻从业者的社会和道德责任,维护新闻业的尊严、荣誉及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我国的媒介监督组织与监察机制

从我国来看,香港和台湾也存在监督新闻舆论监督者的监督组织和监察机制。

台湾的监督组织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业界的自律组织,如新闻评议会、记者协会。台湾的第一个新闻评议会组织成立于1963年,叫“台北市报业新闻评议委员会”。1971年“台北市新闻评议委员会”取代了台北市报业新闻评议委员会。1974年该会发展成为了范围遍及全台湾的新闻评议会。台湾新闻评议会就台湾的报业、电视广播及无线电广播业分别制定了道德规范。它有权调查,研究新闻机构是否违反委员会的道德规范,处理有关报章、电视广播、电台广播和通讯社的投诉。另一类是社会监督组织,有台湾媒体观察基金会、主妇联盟、台湾教授协会、台湾广告主协会、媒体改造学社、公民参与媒体改造联盟等。如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就由学界、新闻界与关怀媒体环境与发展人士共同组成,以维护新闻自由、落实媒体正义、促进媒体自律、保障人民知之权利为成立宗旨。1999年底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成立了媒体观察中心,结合传播学者和法律、政治、经济、社会学者,观察台湾媒体的发展及运作情况,并定期发表评估报告、举办研讨会等。

台湾新闻评议会和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成立后,经常就台湾传媒刊播色情、暴力、血腥及不雅新闻进行分析评议,向传媒通报并提出改进意见,起到了一定的监察与督导作用。

在香港,最活跃的新闻工作者团体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记者协会(“记协”)、新闻工作者联会和摄影记者协会。1985年,香港报业公会就曾出面酝酿过成立新闻评议会。因新闻界担心政府在幕后策划而加以反对,新成立的筹备委员会自行解散。1999年,法律改革委员会私隐小组发表文件,建议立法成立一个保障私隐报业评议会之后,香港报业公会再度出面筹组报业评议会, 2000年6月,香港报业评议会以公司形式注册成立。成员除了新闻

业界人士,也吸收了非业内人士(主要来自大专院校)。“报评会的主要宗旨是…提升报纸行业的专业及道德水平,特别是处理公众针对该行业的成员的作为而作出的投诉。?报评会成立初期只受理关于侵犯私隐的投诉, 2001年7月起也受理关于淫亵、不雅及煽情的报道的投诉。”香港的报业评议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监督的新闻评议会性质的组织。

在大陆,媒体监督的组织和机制实际上也是存在的。大陆的媒体事实上受到多方面的监督。从政党的角度而言,有政党的专门部门监督;从行政而言,有政府监督,这类监督可谓行业外监督或者说管理监督。在行业类自我监督组织也是存在的,如行业协会、学会亦有行业类自我监督的义务与功能。除党政相关部门和业内两会组织之外,大陆也有大学、研究机构和媒体、行业协会、学会办的专业刊物,在行使着内外监察与督导传媒的社会监督职责。近年来,随着对新闻舆论监督研究的逐步深入,对媒体监督组织及机制的研究亦成了近年的热门话题。从研究取向来看,主要是集中在行业自律方面。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就倡导“由记协来办”新闻评议会。按郑教授倡导,有了新闻评议会之后,大陆的媒介监督机制就是下面的模式:

从现实来看,新闻评议会在大陆已经发芽出土。2006年4月13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宣告成立,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高校专家学者,企业、新闻出版界的网民代表和16家

网站代表共51人组成。这是一个“经由北京市42家知名网站联合签署”的“不定期”的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它能否为全市近13万家互联网站接受还有待进一步的工作,能否推广到整个北京新闻界乃至全国,成为郑教授倡导意义上的新闻评议会组织和制度,还有待时日。在北京,还有一种“新闻评议会”,如1994 年北京市政协成立至今的新闻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评议组。这个评议组定期召开新闻评议会,对媒体的新闻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进行评议。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党的宣传部门组织的报纸阅评组等。除了北京而外,上述组织机构在大陆内地也有,作用也大体相同。

三、国内外监督组织与监察机制模式分析

所谓监督,就是监察、督促、督导。监督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它是有指向性和目的性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针对一定的对象,为实现某种目的或目标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无能在国外或者国内,为什么总有不同的组织对新闻媒介实施一定的监督,总有相应的机制在制约着新闻媒体。这实际上是一种监督共生的社会生态现象。我们所要研究、分析的就是这种共生现象,研究的重点就在于了解监督媒介的监督组织及监督机制,特别是监察机制与新闻传媒的互动关系,对现有的监督组织与监察机制模式进行分析,试图找到更适合我们的监督组织形式和建立更有效的监察机制。

(一)国外的媒介监督组织与监察机制分析

研究国外的媒介监督组织与监察机制目的是为了借鉴。因此客观的分析与认识问题是获得真知的基础。

1、国外的媒介监督组织与监察机制分析

如前所述,国外的媒介监督组织,可以分为行业外和行业内两种。

监督最力的是行业外的监督组织。如美国媒体监督组织FAIR,它的监督机制由杂志、广播、网站、媒介监督行动者、媒介监督研究人员组成。杂志“重心放在新闻事件的主要议题上,对限制新闻观点和控制消息来源的作法做出批评。包括审视偏颇的新闻报道、广告对新闻的影响、媒介的并购、新闻媒介与国家的关系等。”广播则“主要讨论有偏差的或不正确的新闻、新闻报道中的歧视、企业对媒介的影响等。”网站则用于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在网上教给他们媒介批评角度和监督方法”,以达到全民共同监督媒介。媒介监督行动人员则是“主动出击,鼓励公众成为监督的行动者,动员受众与有关的媒介负责人联络,对其内容的不当之处提出批评意见。”媒介监督研究者则主要在监督新闻媒介中定期写出研究报告。从FAIR的运作机制来看,对媒介的监督已经不仅是文本监督和话语监督,行为监察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监督组织,监察机制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这样的监督也存在问题:外部监督难以到位,因为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及方式“总是秘而不宣”。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行业内的监督或者说自律一直是媒介组织强力主张的。在美国,媒体中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越是自律越自由。为了自律,专业组织、新闻评议会制订了道德条律来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如果新闻工作者破坏了这些条律,其行为可能会受到批评甚至调查处理。然而,在实践中,包括新闻评议会在内的专业组织的自律作用的发挥却是很有限的。“业内的组织对于不适当的报道所作的直接调查和谴责是很少的”,一旦自己人

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总是大事化小,不了了之。”

从西欧和亚非国家新闻评议会的实际效果来看,和美国的情况大体也差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业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2003年1月6日,在“新闻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政治家的个人生活不属于报道范围”的德国,“各家报刊就纷纷转载”了英国一家小报发表一条德国总理施罗德婚姻出现裂痕的消息。就是施罗德也不得不靠使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

(二)国内港、台媒介监督组织与监察机制分析

从国内的香港和台湾来看,行业外的监督力量尽管能发挥一些作用,但这种力量比较薄弱,对于新闻传媒的影响力度十分有限。

香港新闻业的业外监督力量历来就不强。比较而言,香港的法规对广播电视管理较严,对印刷媒介的管制较松散。最有力的监管机构当属广播事务管理局(广管局),这是根据《广播事务管理局条例》设立的法定组织,“是一个独立和公正的机构。该局的主席并非由广播业人士委任,亦非从业内人士选出,所订的业务守则亦不是由广播业人士草拟和执行。”广管局对广播、电视机构的监督机制主要有包括四个方面:1.选择性监察电视和电台广播;2.与广播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举行会议,讨论双方均感兴趣或关注的事宜;3.进行定期意见调查和在对持牌机构的广播牌照进行中期检讨期间举行公开的听证会;4.透过“电视观众咨询计划”征询公众意见。另外,还设有一个业务守则咨询委员会,“负责检讨适用于电视和电台广播的关于节目、广告和技术标准的业务守则。”它的监督仅限于业务守则订立的关注事项,“主要是制作的节目是否符合雅俗标准和庄重得体,报道是否准确、公平和公正,以及节目是否有暴力和性的描述。”并不承担监察广播机构的采访活动和新闻报道的责任。

香港报业则不一样,没有类似广管局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与机制。从内部自律来看,香港报业评议会有先天的不足,它不能联络整个香港新闻界,无权也无力监督报评会以外的传媒组织,对媒体和新闻从业者的制约受限。2001年10月香港报业评议会提出一份《香港报业评议会条例草案》,计划以私人条例草案的形式交立法会审议,谋求将报评会转变为法定团体,以获得法定权力和地位,但未获成功。报评会的数年运作,一直未得到销量最大的几家报纸的响应,因而“业界有人认为,自律机制未必能有效发挥制衡力量,只是…无牙老虎?:既无法定权力,又缺乏惩罚机制。” 2004年12月,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的私隐问题小组委员会发表了《传播媒介的侵犯私隐行为咨询文件》和《侵犯私隐的民事责任咨询文件》,建议成立自律委员会,亦遭到了报业异常激烈的反对。认为“由政府参与组成、由特首间接委任的报刊…自律委员会?”“会导致政府干预新闻自由”。在反复较量与斗争中,香港报业内外都没有有力的机构监督。有学者就指出:“香港根本没有有效的监管报纸的机制。”

在台湾,“1988年国民党政府撤销所有对新闻自由的主要钳制之前,台湾的新闻界是受政府控制。当时的新闻工作者的地位犹如政府人员。” 1988年,蒋经国取消戒严法,开放党禁和报禁之后,媒体就享有了高度的自由,在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之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政府的控制突然消失之后,传媒业外部的制约力量也都有了恐怕限制新闻自由的犹豫,在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趋使下,媒体的“恶质化的现象”发展趋势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自我监督就尤其显得重要。然而,作为媒体自律行业性的监督组织,台湾新闻评议会却难以施展拳脚,“处理的投诉数量很少”,“有意见认为该会未能有效规范台湾新闻界的操守。

委员会所有成员都是由传媒委任,亦有人说该会与政府关系密切。它无权惩罚违规的媒体,而违规的媒体亦没有责任遵从该会的决定。有些报章无视该会的决定,或拒绝以显著篇幅刊登裁决。”事实上,在外界强制与约束机制的力量弱化以后,媒体的内部的自律的机制也失去了外部压力的驱动,只是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发挥作用。

四、对国内外的媒介监督组织与监察机制的认识

从国外,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媒介监督组织来看,业外监督组织对媒介的约束、监察较业界自律的力量更强。在它们背后支持它们的是社会法人团体。然而,这类组织在监督媒介的时候,实际上也受着一定的利益牵制,或者说要体现背后的集团利益。这正如属于私人所有的媒介要体现老板的利益一样。当传播媒介过分侵犯了社会团体的利益,就会受到批评与干涉:话语的批评和行为的批判。业外监督组织创办杂志,开办网站,就是通过实现自己的话语权来批评媒介对话语权的滥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派出媒介监督人员监察媒介行为就是以行动来批判、干涉媒介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但是,这种以话语权和行动作为手段的批评与批判并没有法定的力量,它只是一种社会不同权益主张与媒介的博弈。这种博弈经常受到背后的多方利益格局的牵制,包括掌控媒介的老板和政府的影响在内。这是一盘下不完也不会下完的“棋”,因而,媒介既不能不有所顾忌,但也并不担心头上会出现达摩克利斯之剑。当因市场竞争而忘却操守,进而侵犯社会福利,激发众怒之后,媒介则多讲自律,内用以整肃队伍,外用以阻挡讨伐,事过境迁,在利益诱使之下,又忘乎所以。

从国内港、台的媒介监督组织与监察机制来看,由于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上取法西方,传播媒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亦与西方同业大体相同:除政府拥有的少数媒体之外,基本上都是私营,在经济上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政府除了对媒体的法制规管之外,没有直接掌控的权力。在社会定位上,传媒代表市民是政府的监察者;在经济上媒体的自由度极大;从政治而言,从社会获得的权力也大,它是和行政、立法、司法并列的所谓“第四种权力”。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现实的港、台由于正分别处于某种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制度冲突给媒体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谋求自身利益,因此,业内的自律机制较西方国家必然受到私有媒体更多的冲击。同时,由于业外法人团体的媒介监督机构也常常处在不同利益集团相互斗争的影响之下,因而难以协调一致地发挥对媒介的监督作用,在机制上难以产生足以制衡的影响。所以,也才会有台湾媒体“恶质化”、“香港根本没有有效的监管报纸的机制”之说。其实台港的媒介监督机制也并没有完全瓦解,无论是自律机制还是他律机制都仍然存在,只是对媒体的监督作用差,从实际效果看,监察机制的力量较西方国家更加弱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港、台地区,以西方民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的社会对新闻传播媒介的监督机制都不是十分完善。作为民主政治制度下的民众代言人,媒体站在民众立场监察政府确实是很有效的。媒体于政府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或者说媒体掌控于民间,对于拥有和保持对政府权力的相对监控机制也是很有利的。但是,正是这种媒体对政府所处的有利的监督地位,使其成为了拥有另一种权力的、脱离了社会有效监督的监督者。当这样的监督者将监督权用之于民众而又缺乏有效监督的时候,监督权在媒体手中也就成为了一种绝对的权力。正如阿克顿所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制衡三权的“第四种权力”使媒体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同时,也为媒体奠定了腐败、劣质化的基础。这种最大的自由越是膨胀,越是绝对,媒体也就越是腐败。正因为如此,无论国外还是港、台都有不少有识之士在思考如何从机构制衡、机制制约上更有效地监督、监察传媒。美国就有一部分人认为,主张新闻自由主义的媒体,能够有效的自我监督是不可信的,最好由业外的组织“扮演媒介监督者的角色”。台湾的新闻学者彭家发也指出:传媒是公共

空间,对它的监督需要全民动员。香港一名为传媒工作的新闻申诉专员更是质疑新闻界的特殊地位,他说“既然社会上其它有权势的组别,例如政府、军方、商界、艺术界、宗教界、财经界及其它界别等均受到监察,没有理由让新闻界不受同类的监察。”香港大学的陈婉莹教授在其所列的香港欠缺的自由的新闻界应该具备的6个要素中,也明确提到了有效监督的三个他律的要素:1.开明的传媒法律和监管制度;2.监察传媒的团体及刊物;3.积极监察传媒的公民组织。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更是倡议成立一个类似消费者委员会和申诉专员公署的法定组织,专责处理针对传媒的投诉,并主动对不恰当的报道进行调查和公布其调查结果。总之,业界以新闻自由作为反对他律,拒绝监督已招来不断增多的不满,呼吁强化业外监督,建立法定的监督机构和更有效的监督媒体的监察机制的呼声正日益高涨。

五、对大陆媒介监督组织与监察机制的思考

国内大陆媒介的监督组织与监察机制有自身特点,较港台有其长处,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下面谈几点看法:

1.大陆新闻媒体都不是私产,并不掌握在法人财团手中。政府相关部门除了对媒体有依法进行业务规管的责任之外,还有对媒体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行政督察职责。党的相关部门则承担了政治领导与思想引领的责任。所以,不存在前面所说的与政府完全没有经济关系,与执政党没有直接政治联系的所谓“民众代言人”。一段时间,在大陆曾经有过关于新闻传媒的党性与人民性的讨论,最后统一于“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整体”论。共产党是执政党,因此,新闻媒体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上,自然也就是人民立场的体现。这样的关系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媒体决不是独立于政府,甚至可以与党和政府分庭抗礼的“第四种权力”。正是这种关系也就决定了党政相关部门对新闻媒体的监督有一种上对下的紧密的行政组织监管关系,而不仅只是依法管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上党政部门对新闻媒体的监督是细致而周到的,监察机制的运作也是很有效率的。因此,在舆论导向上,大陆新闻媒介的作为总是与党和政府期望的方向一致。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对社会的监督也总能体现党和政府所代表的人民的意愿。

2.大陆新闻传媒的行业协会都具有半行政的性质,学会亦挂靠新闻传媒实体,二者在经济上都依赖于传媒。它们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为新闻传媒服务:在党和政府与新闻传媒之间发挥组织沟通的桥梁作用、组织业务培训、信息交流、学术研讨活动。操守教育与行业自律是其工作的一部分,重在宣教。因此,这类行业协会和学会,对于传媒的舆论监督并不特别重视,特别是协会,作为准官办组织,行业利益的维护者,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获得党和政府更多的支持,为行业谋取更多的利益,如果这类组织把监察新闻传媒对政府机关和公务员的舆论监督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无疑地就把自己放在了十分尴尬的地位。

3.作为媒介监督的另一种力量,大学及研究机构所办的专业刊物主办者都是事业单位,刊物是党和政府管理的出版事业。这类刊物办刊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教学与科研服务,办刊的作力点不在行使对新闻媒介的监督权。行业协会、学会及媒体刊物的生存都要靠媒体支持,特别是新闻媒体办的刊物本身就寄生于媒体,和媒体的关系更多的是依赖与协作,作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关系也就十分淡薄。正因为如此,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学会及新闻媒体的刊物尽管多,对媒介的监督却是无力的,一般都不直接批评媒体,就是媒体之间也不相互批评。

3.北京新出现的网络新闻评议会,看得出来是想把业界自律和业外监督结合起来,重

在自律,走的还是与国外和港、台新闻传媒一样的路子,希望通过这种内外结合的方式达成“越自律越自由”的愿望。这样的组织如果推广到全国,显然于媒介监督是有利的。但是,从组织上来说,不能不看到它先天具有结构松散的弊病,作为一个监督机构只是一种软性力量,没有监察权,缺乏刚性。

4.北京及各地的新闻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评议组、报纸阅评组等,属专业组织,可归为政党监督,是行业外的监督组织。它们除了召开新闻评议会,对媒体的新闻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进行评议之外,还有视察、发现、纠正新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新闻媒体提高质量的功能,也就是说,带有监察性质。除了行政规管之外,这类组织对新闻传媒的监控力应该是最强的。但是应该看到,这类组织机构对新闻传媒的监控力之所以强,是由于社会基本制度和结构决定的。政协是执政党领导下的参政党的议事机构,和党的宣传部门一样,对于大众传媒来说都是领导机关。因而,无论是政协还是党的宣传部门都是一种上对下的监督,即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这种监督实质上和政府监督一样,对于保证新闻传媒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引导舆论或者说舆论导向,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最有效的。然而,正是这种上对下的监督,决定了监督者的视角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的体现就是监督者往往忽视或者说难以观察和发现新闻传媒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政府官员及党的领导干部方面的不足与问题。说白了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并不督促新闻传媒去监督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尽管党和政府在积极地和传媒互动,中央和不少地方也制订了相关条例,如深圳市在预防职务犯罪条例中对新闻媒体的监督权还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被监督者“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但面对新闻舆论监督者,我们仍然看不见他们背后代表民众的对新闻舆论监督者进行监督的组织机构,没有这类组织机构,仅靠上对下的监督和媒体自律,无法形成对新闻舆论监督者进行再监督的完善机制。

5.解决组织机构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来就是要解决监察主体的缺位问题。具体说,就是要解决谁代表人民对新闻舆论监督者行使监督控制权的问题。主体缺位的问题一天不解决好,新闻舆论监督的监控权就不可能正常行使。“政府监控,监督政府”就是一种无休止的游戏。对于这种游戏,郭镇之教授有生动的描述,她说:“媒介对政府的依附,决定了中国的新闻传播在对权力实施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报道方面处于天然的劣势,从而产生…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问题。中国的新闻媒介从来没有独立揭发出真正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披露严重的社会问题常常受到压制;面对铺天盖地的腐败现象少有作为。同时,由于监督对象及其上级部门越来越老练的抵制与干预,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要根本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监察主体归位。人民必须派出自己的监控、督察新闻舆论监督者的监察队伍,排除被监督者对新闻舆论监督者的非法干预与抵制,督促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者提高素质,在法制的范围内实施对施政者的行为和社会现象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只有当人民的监察队伍到位的时候,新闻舆论监督的监控与保障机制才能真正建立,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被被监督者——施政者掌控的局面才能根本改变,对新闻舆论监督者的素质教育、依法监督教育,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也才能真正按照新闻舆论监督的需要来进行。要想尽快改变舆论监督现状,在新闻法尚不能出台的情况下,就是要尽快研究由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的法定并直接掌控的监察队伍的组织建设问题。

新媒体营销的特点分析

新媒体营销的特点分析 摘要: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新媒体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并在社会的 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在新媒体发展的影响下,其后逐步衍生了一个新 的领域,即新媒体营销。笔者在了解新媒体及新媒体营销的界定、国内外不同营销方式的对比以及 当前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得出新媒体营销的成本低廉、应用广泛、模式健全以及前景广阔 等新特点,这无论对新媒体的发展还是对新媒体营销的经营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新媒体营销;营销模式;营销新特点 一、引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在新的价值理念的变化以及社会信息的 重整的背景下,新媒体营销应运而生。这不仅在商业领域带来新的商机,而且将社会群体服务引领 到了社会的最前沿。作为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领域——互联网和移动增值,不仅在新媒体市场占有 着重要的席位,而且在市场格局中占领先地位,一时发展成为目前盈利的主流。在2007年,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广阔的市场与日渐凸显的影响力,吸引资本大规模流入,营销价值加强,国际化竞 争加剧,整体产业向纵深挺进。2008北京奥运会,新媒体首次作为奥运会独立传播机构与传统媒体 一起被列入奥运会的传播体系。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被正式纳入赛事转播渠道,充分表明新媒体作 为一种新传播渠道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新媒体营销将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一环,发展成 为时代发展的主流,最终带领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二、新媒体及新媒体营销 (一)新媒体的界定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①关于新媒体的界定,有如下几种观点,一种是以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为代表,他认为“首先,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对于旧而言;其次,新媒体是一 个时间概念,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代表这个时间段的新媒体形态;第三,新媒体是一个发展概念, 它永远不会终结在某个固定的媒体形态上”②,即新媒体要不断更“新”;二是美国的《连线》杂志把新媒体定义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 by all),即新媒体要向更“广”的人群;三是当代新媒体是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的一个标志,新媒体已 经不仅仅是传统的大众传播工具,更是分众传播能够实现的最好方式,即信息传播须更“快”。结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新媒体应该体现在新、广、快三个方面,因此,新媒体是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 ①百度百科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4f13015584.html,/view/1299105.htm 2012年6月10日进入 ②熊澄宇:新媒体与移动通讯[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众多的个体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也成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这种传播范围短时广泛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鲜明的特点。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一方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使舆情得到快速传播和及时的反馈。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声誉危机事件并非发端于公众媒体,而是出自于“微博”“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则更多地扮演了“放大镜”和“扩音器”的角色。 (作者江忠宝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

互联网媒体盈利模式

网络媒体盈利模式 (一)以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 百度的盈利模式主要是竞价排名(也称在线推广服务,Pay for Performance),占其收入90% 以上。百度牢牢控制了网络的入口,占据了产业链的上游。 凭借巨大资金优势,百度近几年大幅扩张,它插手内容版权,涉足电子商务,挺进网络视频,在网络应用的几乎每个领域全面开花,已经不是一家纯粹意义的搜索引擎公司。它的触 角广泛延伸到网络游戏、即时通讯、支付业务、电子商务、网络视频(奇艺网)、输入法、 移动互联网等各个领域。 (二)以腾讯、网易、搜狐、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 如今,门户网站朝着规模化、分众化、视频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它们在新闻、视频、博客、播客、社区、搜索引擎、IM、邮箱、增值业务等领域全面开花,展开全方位的 角逐。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四大门户网站都将盈利模式确定在网络游戏和网络广告之上,短信等无线增值业务的比重逐年下降。 在四大门户中,腾讯算是后起之秀,而如今则成为执牛耳者。它仅用三年时间就从即时 通讯网站成功转型为“全能”型的门户。凭借近7亿人的活跃QQ用户量,腾讯在网络应用 的各个领域都迅速超越竞争对手,它的全球排名和中国排名稳定超越新浪、网易和搜狐。 腾讯收入主要来自在线游戏、移动增值业务收入和广告。2011年上半年,腾讯来自网 络游戏和网络社区的收入占比达到82%,移动和电信增值业务收入占到12%,广告收入仅占6%。 ( 腾讯的成功与其社区化的商业模式不无关系。摩根士丹利在分析报告中指出:商业模式 并非生来平等,以社区为中心的模式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在凝聚受众方面天生占有优势,腾 讯就是典型代表;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处于金字塔的底端,以网易为代表;以平台为中心的 模式处于二者之间,如新浪和搜狐。) (三)以优酷、土豆、酷6、乐视网(300104,股吧)为代表的视频网站 据CNNIC统计,截止2010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受众达2.84亿,其中超过4000万人 为网络视频独占群体。尽管人气很旺,视频网站却一直被业界称为“烧钱机器”,多数面临 亏损。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宽带费用和版权成本消耗巨大,成本过高的版权成本约占;

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

新媒体传播是利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介质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 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 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 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 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 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4G技术的到来,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 性。 4、传播速度实时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 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 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 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的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 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 的融合为基础的。 另外新媒体传播方式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通过以上对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介绍,相信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要获取更多信息,欢迎访问新兴专 题或者广告百科。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分析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分析 2014-02-28黄津津戴联海 网络、信息、数字化、计算机技术等21世纪的热门名词冲击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首当其冲的便是传媒。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媒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传统媒体,出现了新媒体这一新名词。何谓新媒体?目前业界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标准。比较流行的定义是: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简单地说,新媒体就是任何以计算机新科技为基础,通过网络、移动和数字技术等各种现代传播手段,传播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数字、网络、移动媒体。异于传统媒体的种种特点,新媒体颠覆了传统赢利模式。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和网络这一平台,寻找新媒体赢利的出路,已成为业界颇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1 产品赢利 1.1 “e-book”付费阅读 网络上广为传播的e-book成为当今最为时尚最前端的书籍形式。其阅读的方便性、携带的轻巧性以及易获得性吸引了成千上万读者。易文网的e-book付费阅读模式,靠其全面的e-book内容:和长期积累起来的品牌效应,使e-book 付费下载:阅读成为支柱其发展和赢利的重头之一。知名搜索引擎谷歌主要通过

开展“图书搜索”介入数字出版领域,依靠其强大的检索能力,提供给读者所需图书信息和少量内容浏览,若要获得全文则需通过相关网上书店链接购买。盛大文学网也仅仅提供读者免费阅读文学作品前半部分,余下部分则需要支付每千字3分钱的阅读费。由此可见,e-book相对于传统图书的优势就在于内容的丰富性和便捷性,它也成为众多出版社向新媒体时代转型的主要赢利模式之一。 1.2 提供技术 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许多技术商在看到数字出版市场的潜力后也纷纷参与数字出版竞争的行列,依靠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介入数字出版领域,他们是数字出版的先行者。2005年以前四大电子书出版商(北大方正、书生公司、超星、中文在线)占据了全国电子书市场90%以上的份额,拥有上百万的图书资源问。他们将纸质图书数字化后销售给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技信息机构等。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商,只分得极少的版权收益。技术是IT企业在数字出版行业的主要赢利模式。目前,IT提供商正在积极地向内容提供商转型,由过去单纯提供技术发展为以技术为辅助手段,通过获取大量的图书资源生成各种数字图书,销售给不同机构和个人。 1.3 提供数据库 数据库通常是将一批公开出版的书刊内容集合制作成光盘发行,提供给高校、科研、政府等机构使用。目前最成功的书目数据库是美国最大的图书馆网络OCLC。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联合编目数据库有CALIS,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数据库和联采编系统。国际上大多数主要的学术期刊出版商和学术机构都通过数据库的方式提供全文数字化期刊的集成服务,如美国学术出版社的IDEAL系统收录了该出版社356种科学与医学杂志的全文;美国科技信息协会ISI通过其科学网Web of Science提供世界三大引文索引——《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国内的大型互联网期刊数据库分别为同方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资讯以及龙源期刊,供各高校及科研机构付费使用。据统计,中国传统期刊的数字出版规模在2007年收入已经超过6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为50%,数据库提供商着实从中收获匪浅。 1.4 移动终端阅读 技术与服务的革新给人类阅读方式提供了个性化服务,未来人们将更多地通过手机、电子阅读器阅读。目前,手机出版快速发展,内容几乎覆盖传统出版的所有领域,主要通过手机报开展业务。手机报为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联通)与国内主流媒体单位合作的一项增值业务,它以彩信通信方式为主,以WAP方式辅助浏览,向客户提供及时资讯。手持终端阅读器伴随着e-book的兴盛而产生。目前,常见的电子书阅读器SoftBookPress公司开发的软书(Softbook),NuvoMedia公司推出火箭书(Rocketbook),国内辽宁出版集团与美国秦通公司推出的“掌上书房”,天津津科电子有限公司与北大方正推出的“翰林电子书”等。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介绍:“2009年我国大陆电子书阅读器销量约为70万台,如果按照平均售价200元人民币计算,整体销售额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精编版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精编 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一、传播内容 1信息量: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新媒体这类传播途径,并且在宽广的传播范围中自由散布消息,因此,新媒体可以传播的信息量十分艰巨大,人们在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平台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新媒体也可以创造出多元化的传播内容。 传播途径也不仅限于官方渠道,还可以通过民意选出新媒体消息发言人,从而进一步扩大传播量。 2传播性质: 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代表的传播群体身份多种多样,因此性质也显得比较随意。 3传播主体: 在新媒体中,传播主体可能是多元化的,可以和群众联系起来,构成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等形式。 二、手段 1传播机制: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机制则更加广泛。大多数新媒体采用的是新型多角度传播机制。如互联网媒体,信息一旦传播开来,群众就能马上做出反馈,并且这类反馈不属于“一对一”的沟通,而是“一对多”的散射式信息传递,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2传播链条不同:

新媒体具有较为优良的实时性特点,这是由于新媒体的从传播机制是在数字化平台上产生的,因而不易遭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此外,新媒体传播速度很快,所以不论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都难以破坏新媒体的传播链条。 3传播身份: 在新媒体中,传播者可以很容易的发布匿名消息,任意一种虚拟称谓都可以作为传播身份。 三、传播效果: 1曝光率: 大城市曝光率要高于传统媒体 偏僻地区低于传统媒体 2受众参与度: 新媒体信息传播具备很强的实时性,因此也拥有更多的参与群众。 3传播信息的影响力: 新媒体的覆盖率逐渐上升,其增长速度和电子科技的发展速度密切相关。

新媒体的发展及传播特点

新媒体的发展及传播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便捷性、互动性等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新宠儿!你我他都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受益者,那么关于新媒体以及新媒体传播特点,你了解吗?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新媒体及其传播特点的相关知识。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主要特点: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新媒体传播特点分析: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比如北京的交通广播电台,这两年发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于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听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

我国新媒体行业盈利模式分析

我国新媒体行业盈利模式分析 新媒体行业的基本内涵 1、行业定义 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此外,还应有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的媒体,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传统媒体又有着质的区别。 媒体的“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一般地,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报刊、广播、电视这些大众传播媒体而言的,是指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体,主要是指宽带互联网络、手机两类新媒体,而且重点是两者的增值服务这一块,也有人把这两类媒体分别称之为第四、第五媒体。 2、行业形式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新媒体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认为以下这些比较热门的与人们生活、工作几乎不可分割的都是新媒体家族的成员:博客(blog),播客,维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电子邮箱,网站,网络杂志,网络报纸,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等),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电线上网,温暖触媒列车电视,楼宇视屏(各种大屏幕),网上即时通讯群组,对话链(Chat words),虚拟社区等等。。 新媒体行业盈利模式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新媒体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主要是基于数字技术的运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呈现出样式多、发展快、趋向小众化的特征。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 (一)内容产品盈利 新媒体的内容产品盈利是指新媒体通过有偿提供内容产品而获得货币收入。 1、有偿下载。有偿下载指用户付出一定的货币方可获得所需要内容的下载方式。有偿下载服务一般由数据库或者视频服务网站提供。首先是置身于互联网中的数据库通过自身的渠道收集分类上传相关的资料,用户付费后可以便捷地查询所需要的相关专业资料,如我国最大的学术资料网站——中国知网和国外的Kindle。其次是一些专业机构提供的调研报告。这些专业机构,通过本组织的调查研究形成某一领域的调研报告,用户需要付费才能下载调研报告。如国内的慧聪网、艾瑞网等。第三是音乐网站,内容提供商通过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名词解释,4个*5分 简答,4个*5分 论述2个*15分 分析应用,材料做题,2个*15分 ●第一章 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p2) 答:第四次传播革命将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通过“自我赋权”落到实处。互联网赋予公民以传播权力,实现传播的权利向传播权力的转移,这是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内涵。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2.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p4) 答:“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是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①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②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③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3.新传播革命带来的挑战(p7) 答:①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由报纸、广播、电视引领百年的传媒业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型。 ②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就传播媒介构建的舆论场来看,中国正从曾经的传统媒体一元空间、固定渠道的单向传播,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重话语空间并存、复杂多向的传播格局。 ③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多元思潮的泛滥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造成当前“噪声四起”的局面,也使得政府的执政环境复杂化。 ④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处在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第二章 1.新媒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p17) 答: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基本特征:①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③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2.新技术的发展趋势(p27) 答:①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也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具有更多空间、更强安全的下一代互联网,将不断满足人类对互联网的各方面需求。

新媒体传播规律及其运用

新媒体传播规律及其运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认识新媒体的特点,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是面对网络时代新挑战,开创舆论引导新途径、新方法,提高执政能力与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从广义上来说,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博客、播客、车载移动电视、户外楼宇电视、分众媒体、电子杂志、IPTV等等。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而言的,在互联网条件下,通过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着的诸如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等现代化新型传播媒体,有人亦将此称之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信息来源的开放性,舆情载体的多样性,传播主体的互动性,民意表达的真实性,舆情危机形成的突发性,意见观点的偏颇性。 二、新媒体传播的规律 新媒体同所有社会现象一样,在其纷繁多样的表象之后是有规律可循的。目前,人们对于网络舆情规律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其一,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规律。网络等新媒体正日益成为传播新闻信息、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和渠道。作为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平台,互联网无疑为社情民意的传达和反馈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渠道,但同时不良的网络舆情极易激 发网民的非理性情绪,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和走向现实推波助澜。现实社会上的许多热点事件会最先在网络上进行炒作,而且会对事件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其二,舆情来源的“自媒体”规律。近年来,互联网不仅日益成为我国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社会舆论的基本走向。例如微博的井喷式发展却又一次显示了自媒体的力量,不仅刷新了网络传播的格局,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今中国媒体的整体生态。这种局面的出现,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还是在于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激荡。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今中国,网络媒体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重要信息交流平台、民意表达渠道、社会互动场所。 其三,传播主体的平等性规律。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可以通过无线、有线,计算机、手机等一切可以连入互联网的设备传播信息、表达意愿。不论通过何种网络设备,用户都可以平等的享有网络使用权限。 其四,传播方式的“六度分隔”规律。六度分隔理论指的是:假如每个人跟自己认识的人之间是一步的距离,跟自己不认识而身边有人认识的人之间是两步的距离,那么地球上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最多也就六步之遥。原本根本不可 收稿日期:2013-03-08 作者简介:高武(1966-),男,江苏铜山人,宁夏广电总台经济频道副总监,主要从事新闻采编和媒体管理研究。 88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3015584.html,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作者:太史名芮 来源:《科技传播》2018年第24期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些促使了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改变了原有的新闻信息传播模式,使大众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因此,本文将以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为中心,从三大方面详细阐述新闻传播创新模式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带来的好处,使大众更为深刻的感受到新媒体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5-0055-02 众所周知,在古代古人曾用过飞鸽传书、飞马传书等方式进行新闻的传播,但是此类信息传播方式速度慢、形式单一,而且易造成信息的遗失,所以在古代人们对于外来信息的了解十分有限,思想也较为封闭。但随着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的进步,才出现了我们当今社会上的新媒体,它依靠互联网的海联数据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了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和传播机制是的巨大改变,并且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一次彻底的革新,使新闻传播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新的春天。接下来本文将对新闻媒体的传播特性、传播优势、创新传播模式进行详细的阐述,力图让大众清晰明了地感受到什么是新媒体,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新闻信息创新模式的魅力。 1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性 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我们的新闻传播首先是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枷锁,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使世界各地之间的都逐渐缩小并集中纳入了网络空间之中,在这个空间之中,新闻的接受者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不同国家发生的各类新闻热点,加强他们对于不同地区新闻理念的理解,更好地领会新闻的内涵,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其次,现代新闻传播更具有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特点,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等形式将虚拟和现实有机结合,使新闻的传播有了更为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提高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直观性。最后新媒体视角下,新闻传播的主体具有平等性、民主性。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平等自由的表达个人意愿和看法,而不受到任何的区别对待。 2 新媒体给予新闻传播的优势 2.1 及时性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新格局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新格局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背景之下,新闻传播的模式以及格局都受到了一定的转变与影响,对此在实际中必须要基于时代发展的环境,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发展,进而保障其与新闻时代的媒介传播形式相吻合,保障新闻传播的模式与格局与人们的新闻接受习惯相吻合,进而在根本上提升新闻的整体质量与效果。对此文章主要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分析,对新媒体时代发展之下新闻传播模式以及格局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在现代社会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人们早已步入到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之下,传播的模式以及受众对新闻的接收模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影响,其整体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格局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影响,对此在实际中必需要对新媒体传播模式以及全新的格局进行分析探究。 1.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模式收到了一定的轉变,其主要就是自媒体传播、对新闻的价值与深度进行充分的挖掘、保障新闻发布的模式与读者的实际需求相吻合,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推动整个新媒体传播模式以及格局的创新。其具体表现如下: 1.1自媒体传播新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中,自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格局与模式,主要就是基于新闻传播互动性、传播主体多样性等特征决定的,对此在实际中要想顺应时代发展,就要将自媒体与新闻报道进行充分的融合,可以专设自媒体传播板块,通过专人扶着,对于一些具有一定价值以及意义的新闻进行跟踪、核实以及报道,在对应的板块中进行颁布,进而对这些新闻有需求的读者提供平台在对一些新闻进行核实之后要对新闻的发布者进行适当的奖励,进而充分的发掘更多的、具有价值的新闻,在根本上推动自媒体的长足发展。 1.2充分的挖掘新闻的深度与价值 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新闻内容具有同质化的问题,一些自媒体为了提升对读者的吸引力,会播放一些具有哗众取宠以及内容失真的新闻,着直接影响了新闻行业的发展,对此咋新闻媒体时代要想真正的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开拓全新的格局以及模式,要充分的发掘具有深度以及价值的新闻,进而让读者可以独立思考,让读者可以通过新闻的现象探究其本质,对此在实际中新闻记者以及编辑必须要提升自己的新闻价值发现能力,要始终报道一些对真实的、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稳定具有积极影响的新闻,要避免通过播放各种具有哗众取宠的新闻刺激公众的好奇心,同时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彰显其整体的深度,要让人们通过对新闻的分析,及时了解新闻的事实、依据以及背后的原因,对各种新闻事实进行及时的监督以及报道,进而凸显新闻的监督管理职能,为社

新媒体主要盈利模式分析

新媒体主要盈利模式分析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新兴媒体,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这里将根据新媒体的类型对其盈利模式进行简要分析,并以网络媒体中的优酷网为例进行详细论述。 1、手机 媒介融合的重要特征是终端融合。目前互联网界都在抢移动互联网的“船票”,意思就是说新媒体形势下,哪些公司能够占领移动网络终端的市场。而各公司在这个市场的盈利,主要来自于电信运营商的无线增值业务分成。 简而言之,大家在用手机上网的时候,要向移动、联通、电信缴纳流量费用,各大公司推出手机APP,是为了抢占这个移动网络市场上的流量,并向运营商换取分红。在三网融合格局遥遥无期的情况下,这是最普遍也是最有效持久的一种盈利方式。 2、新型电视 新型电视包括网络电视,楼宇电视,车载TV(包括地铁、公交、长途客运车上的电视)。其中,网络电视的盈利主要是流量分成和广告费用。而后两种方式,利用强制收视开发出了“无聊经济”,主要依靠广告盈利。 3、自媒体 微博微信的兴起,标志着“自媒体”——自己做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的盈利模式比较复杂,自媒体兴起的时候,业界也有关

于自媒体是否应该商业化的大论战。不过论战归论战,目前众多自媒体办得还是风生水起的。总结起来有三种盈利模式:广告收入,付费阅读,线上营销、线下盈利。 广告收入比较好理解,而且收入不菲。付费阅读则对自媒体管理者的个人素质要求比较高,而且在全民“免费阅读”的大环境下,这种盈利方式难以推广。第三种比较特殊,也只有少数自媒体人能够做到。如网络写手“三表”,最初在博客上嬉笑怒骂,针砭时弊,在网络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后依托微信,创办并管理公众号“三表龙门阵”获得更大的影响力。现在与搜狐IT自媒体合作制作脱口秀节目,实现了自媒体人的线上经营线下盈利。 4、网络视频平台 网络视频平台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渐渐成为人们网络生活的主要阵地。以优酷网为例,优酷主要的商业模式是在视频内容上做贴片广告,向广告主按广告播放次数来收费。 这种盈利模式绝对是视频网站现在以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重点的盈利模式。贴片广告和电视广告原理一样,但其核心在量,播放次数越多,盈利越丰厚。 另一种小头盈利是增值业务盈利。如会员费,用户通过付费来换取更优质的服务。 第三种模式是发行自制剧。这类方式最初不是盈利而是为了节约成本,后来发现可以盈利才渐渐重视起来。但由于做渠道和办内容是两个概念,所以优酷在这方面的尝试还有一定困难。

论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论文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联系方式: 论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新媒体为信息传播的新一代媒体技术不断影响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更便捷、全面、丰富的的信息。如今,以新媒体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正在蓬勃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探讨并研究新媒体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传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传播通过的媒介手段便也日新月异,方式也层出不穷。理论家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而所有媒介都能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如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新闻传播简而言之,就是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信息源加以采集,通过新闻传播媒介传给新闻收受者的过程。 从古至今传播媒介经历了六个阶段,即原始传播、口语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毋庸置疑,新兴的互动传播方式正在成为时代传播的主旋律。网络媒介作为这种新兴传播媒介的代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日益提升。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形成的新一代信息传播手段,是传统媒体比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发展中逐渐演变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融合了现代互联网技术及无线通讯技术,信息终端包括现在逐渐普及的电脑、人们日常使用的手机通讯工具和现代化数字电视,新媒体通过这些工具向人们传递丰富的新闻信息以及娱乐服务。新媒体的产生源于两种力量,第一种就是“互联”,互联网通过各种连接点将海量的信息、知识,资源、互联了起来,而新媒体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联系无数应用者的微观运用。第二种就是“互动传播”,正是“个人化”为每个人提供的功能强大的独立平台,才从根本上冲击了个人被动参与社会传播的传统格局,进

简述新媒体传媒的主要方式

简述新媒体传媒的主要方式 网站(web):网站就是因特网上一块固定的面向全世界发布消息的地方,它是一种通讯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站来发布自己想要公开的资讯,或者利用网站来提供相关的网络供给。人们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来访问网站,获取自己需要的资讯或者享受网络供给。 论坛(BBS):论坛(电子公告板)。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供给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它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及时的Internet电子信息供给系统。用户在BBS站点上可以获得各种信息供给,发布信息,进行讨论,聊天等等。 QQ: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IM)软件。腾讯QQ支持在线聊天、视频电话、传送文件、共享文件、QQ邮箱等多种功能。并可与移动通讯终端、IP电话网、无线寻呼等多种通讯方式相连,使QQ不仅仅是单纯意义的网络虚拟呼机,而是一种方便、实用、超高效的即时通信工具。QQ可能是现在在中国被使用次数最多的通讯工具。 QQ在线用户由1999年的2人(2人指马化腾和张志东)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上亿用户了,在线人数超过一亿。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聊天软件之一。 博客:博客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 共享精神和交流需求是博客发展的两大核心支柱。网上有专门的网站为网民提供上传文章的空间,只要能上网,就能通过极简单的操作很方便地建立、更新、编辑自己的网上日记本。 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评论、新闻到个人的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相关主题包括电视节目、计算机语言、新闻、法律等数万种。正是因为它独特的性质,这种被称为网络日记的交流形式,已经成为了网络的新“弄潮儿”…… 2005年博客流行之际,腾讯推出了QQ空间。 微博: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

新媒体盈利模式研究

新媒体盈利模式研究 摘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目不暇接的新媒体形式和终端,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新媒体的商业模式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从基于数字技术构建的新媒体的运营方式入手,主 要分析新媒体发展的物质经济基础和盈利模式。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之下,伴随着 智能移动终端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视频的发展也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盈利模式、网络视频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相比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体被形象的赋予“第 五媒体”。它们是在社会分层日益多元化、传播和广告商的传达对象日益分众化以及 新媒体技术的背景下出现的,前者提供了市场需求,而后者则提供了技术可能。在这 种背景下出现的新媒体,发展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而这种模式,可 能代表了未来的趋势。 二、新媒体产业发展概况 新媒体研究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传播学理论的更新和补充,更在于立足整个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总结规律,对其未来发展做出预测并给予指导。因此,有必要首 先对新媒体产业整体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再在这一基础上做深度个案研究,以全面把 握新媒体发展动向。 三、新媒体的盈利模式 (一)重视内容开发,通过内容产品盈利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媒体越来越多,渠道越来越多。因此,内容开发将越来越重要,随着国内3G的应用,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①有偿下载 ②会员付费阅读模式 ③有偿观看及有偿参与 (二)出售广告资源 指的是新媒体将自身具有的广告资源,如时间、空间等出售,从而进行盈利的一种方式。新媒体时代出售广告资源的方式也很新颖。例如,在山版社主

传统电视媒体生存现状和盈利模式

传统电视媒体生存现状和盈利模式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电视媒体转型探究 【第一章】新媒体APP在传统电视媒体中的应用引言 【第二章】传统电视媒体生存现状和盈利模式 【第三章】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冲击 【4.1 - 4.5】电视媒体APP的客户、价值、渠道及重要合作 【4.6 - 4.9】电视媒体APP的核心资源、成本结构、业务及收入 【结论/参考文献】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APP模式研究结论及参考文献 第2 章传统电视媒体生存现状和盈利模式 2.1 传统电视媒体生存现状 2.1.1 电视媒体观众流失严重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使用的便利性以及观众收看节目时间的碎片化成为电视媒体观众分流的主要原因。观众对电视机的忠诚度逐步降低,对好节目强资讯的获取途径日益多元化,在客厅停留时对电视的专注程度越来越弱。根据《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2011 年的70%下降至30%.

单纯从数值上看,三年间,电视媒体的观众流失了近一半以上。从流失的观众结构角度来看,失去的观众主要是以80 后、90 后为主的年轻一代,普遍习惯于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上网的群体,是未来消费的主流人群,而剩余的观众,则相对老龄化严重。 曾几何时,举家围坐电视机前,共赏全国人民的“精神年夜饭”--央视春晚,而现如今,人们在PC 端和移动端收看视频内容的现象已经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观众习惯于大小屏幕间的自由转换,表达观点,分享体验。弃电视屏幕而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电视媒体领域“一屏独大”的景象已经一去不返。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阅读方式,传统电视媒体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1.2 电视媒体内容制作产业受到的冲击 电视内容产品是指包括电视节目及其衍生品在内的一种内容产品,除了具有交换价值这一物质属性外,还具备非物质性和文化价值.而电视内容产业则是以电视受众为服务对象的内容,以及与电视相关的内容产品、内容服务的市场化运作。节目内容制作是传统电视媒体的核心和灵魂,内容为王是中国传统电视媒体的共识。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行为习惯的改变,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不再满足于传统节目内容的类型,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已成为各大互联网视频公司探索并坚定前行的未来趋势,网络自制节目的数量及总时长均呈现大幅度增长,以内容播放平台定位的互联网视频公司,正逐步掌控节目内容制作的源头。

从传播模式角度谈新媒体的分类和定义

2009年第5期(总第57期) 2009 年 第五 期 新媒体的发展伴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理念的更新以及从传者到受众的角色调整。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学界广泛争论。新媒体的复杂品类使得从表象特征的定义归纳不能完整呈现其全部特点,技术革新的高速使理论很难达到长期适应性。 本文拟从新媒体之“新”出发,从传播模式角度比较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的革新。试从一个大的视角对新媒体这一大概念提出定义建议。 1、新媒体定义的研究综述 新媒体的定义尚无定论,但多种多样的描述方式都围绕着几点共识展开:1、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2、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为:数字化、分众化、个性化;3、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形态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切入角度: (1)将新媒体崛起看作数字化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 将新媒体定义为新技术的产物,以采用新技术为特征。如崔保国认为:今 天的“新媒介”的主要特征是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②。 这类定义受技术决定论影响,忽视了技术背后的文化根源和传媒战略改革的作用。除了技术推动的媒体改革,目前存在的许多新媒体形式是建立在传播思路的创新上,如地铁报纸、楼宇电视等将传统媒体移植到新的传播空间即被称为新媒体。同样,技术革新促成的许多媒体形式并未成为新媒体,如数字化传输的电视、广播等。将传播技术作为判定新媒体的标准有很大的片面性。 (2)将定义重点置于新媒体对信息形式的影响上 将互动性、个性化等特征作为判定新媒体的标准。如,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曾在著作中将“被动的旧媒体”和“互动的新媒体”进行比较③;美国《连线》杂志提出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凡·克劳思贝(Vin Crosbie)将新媒体视为与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并列的第三种媒体形态,其特征为: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受众)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④。 这类定义立足于对新媒体信息形式的强调,却忽视了其作为一种媒体的大众传播特征。新媒体并未因为信息的交互性和个性化而失去大众传播特征,其仍以职业传播人为主导,且具有明显不对称的信息流动性。 (3)在新媒体的大概念下,细分讨论具体的媒体形态 如新近讨论的“第四媒体”、“第五媒体”等。这一角度相对明确,可操作性强,但却避开了对概念的直接探讨,理论性弱,更多的是实务性的理解。 论新媒体之“新” ———从传播模式角度谈新媒体的分类和定义 王东熙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归纳出新媒体定义研究的若干共识。在此基础上以经典传播学模式为蓝本, 结合媒介发展史,分析新媒体较传统媒体的创新点和二者的结合点,对新媒体进行广义的分类,试图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讨论新媒体的定义,以求丰富和完善新媒体的理论建设。 关键词:新媒体 媒介发展史 定义 分类 主题专栏—理论前沿 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