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起承转合
写诗的结构

写诗的结构
写诗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起承转合:这是古诗的基本结构,起承转合四个字,概括了整个诗歌的布局。
起,
即开头,要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兴趣;承,即承接上文,使诗歌内容连贯;转,即转换,使诗歌波澜起伏;合,即结尾,要总结全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押韵:押韵是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富有节奏感。
押韵通
常分为韵和仄韵,根据诗歌的格和韵律来安排。
3. 对仗:对仗是古诗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可以使诗歌更加精炼、富有韵味。
对包括
名词对仗、动词对、形容词对仗等,根据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来安排。
4. 意境:意境是古诗的灵魂,是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社会、人生事物,表达、思想
和哲理的过程。
意境可以通过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来营造。
5. 修辞:修辞是古诗的语言艺术,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常用的修辞
手法包括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
6. 节奏:节奏是古诗的音乐美,诗歌更加具有韵律感。
可以通过平仄、节拍、速度
等来创造不同的节奏效果。
7. 格律:格律是古诗的,可以使诗歌更加符合韵律和格律要求。
不同的古诗流派有
不同的格律要求,如七绝、五绝、律诗等。
诗歌鉴赏之起承转合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 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此外,起句还常常和最后的合句首尾贯注共同彰显诗歌主旨。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 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 界。当然诗人心境的澄明,结合最后两句看就更加 明朗。
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的意思
• 出自元· 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 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舒缓从容),转要变化, 合要渊水。”。 • 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 法。
诗歌的起承转合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论诗,对香菱 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 转、合,当中承,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 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 起、承、转、合,即起始、承接、转折、收合。 这是律诗最常见的章法。 • 律诗要法,曰起、 承、转、合。破题或对景兴起, 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颔联或写意,或 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颈联或 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 避,要变化。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 联之意, 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 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 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这种方式蕴 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深婉,有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颇能引起人的 回味。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对象 地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承)景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转)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合)情
2024年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演示

2024年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演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现代诗歌创作与欣赏》第五章“诗歌的结构与节奏”,详细内容为“2024年诗歌的起承转合”。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掌握起承转合的基本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起承转合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灵活运用。
重点:起承转合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实际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示例诗歌、板书设计。
2. 学生准备:诗歌创作素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歌,让学生感受起承转合的魅力,引发兴趣。
2. 理论讲解:a. 介绍起承转合的基本概念。
b. 分析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c. 举例说明起承转合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
3.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b. 教师提供示例诗歌,指导学生分析起承转合的结构。
c.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a. 出示一道具有起承转合特点的诗歌题目。
b. 分析题目要求,讲解解题思路。
c. 示例解答,展示完整的创作过程。
5.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完成一道诗歌创作题目。
b. 教师选取部分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六、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2. 示例诗歌分析。
3. 诗歌创作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春天的故事”为题,创作一首具有起承转合结构的现代诗歌。
答案示例: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桃花盛开,柳絮飞扬。
忽然一阵风吹过,花瓣飘散,满地落红。
2. 作业要求:运用起承转合结构,表达春天的美好景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现代诗歌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古诗五首的起承转合

古诗五首的起承转合1. 起。
- “床前明月光”,这一句非常直白地开启了全诗。
就像我们晚上睡觉,突然一睁眼,看到床前有一片明亮的月光。
这是一个很简单又很抓人的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到了一个有月光的夜晚场景之中。
2. 承。
- “疑是地上霜”,顺着前面看到月光的情景,诗人开始发挥他的想象了。
他可能刚睡醒,迷迷糊糊的,看到那白白的月光,还以为是地上结了霜呢。
这一句是对第一句的承接和进一步的描写,把那种朦胧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了。
3. 转。
- “举头望明月”,这里开始转折啦。
前面还在疑惑是不是霜呢,现在突然抬起头来,看清了原来是明月。
这个转折很自然,从疑惑到确定,从看地上到看天上。
4. 合。
- “低头思故乡”,最后一句就把整首诗合起来了。
看到明月,就低下头思念起故乡。
因为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总是和思乡联系在一起的。
前面的月光、疑霜、望月,都是为了最后这一句思乡之情做铺垫,就像一路引着读者走到了诗人思念故乡的内心深处。
1. 起。
- “白日依山尽”,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起句。
太阳沿着山慢慢落下,给人一种很开阔的感觉,就像电影里的大远景镜头,一下子把整个画面展开在我们眼前,有山有落日,画面感超强。
2. 承。
- “黄河入海流”,承接上一句,从山上的落日转到了黄河向着大海流去。
这就像镜头从山上慢慢拉到黄河,沿着黄河的流向,一直到大海。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句把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了出来,和前面的落日景色相呼应。
3. 转。
- “欲穷千里目”,这里突然一转。
前面都是在描写眼前的景色,这一句就从写景转到了诗人的想法上。
想要看得更远,想要穷尽千里之外的景色,这是一种很积极向上的心态转变。
4. 合。
- “更上一层楼”,最后一句完美地合上了全诗。
既然想要看得更远,那就再上一层楼吧。
这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上升,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有一种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的力量。
而且这句也和前面的景色描写相融合,有一种站得越高,看到的山河越壮观的感觉。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教材》第三单元“诗歌的起承转合”。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诗歌起承转合的概念,分析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学会运用起承转合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涉及的章节为第三章“古代诗歌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起承转合的概念及作用。
2. 学会分析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起承转合结构的分析与应用。
教学重点:诗歌起承转合的概念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美。
2. 新课内容:(1)讲解诗歌起承转合的概念。
(2)分析诗歌起承转合的实例,如《登鹳雀楼》。
3. 例题讲解:(1)展示例题,如《静夜思》的起承转合分析。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析另一首诗歌的起承转合。
(2)教师点评,指出学生分析中的不足之处。
六、板书设计1.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起承转合》2. 内容:(1)起承转合的概念(2)起承转合的分析方法(3)起承转合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 答案及解析:起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承句:巴山夜雨涨秋池转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合句:却话巴山夜雨时解析:本诗通过起承转合的结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承转合的概念及分析方法掌握程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古代诗歌,尝试运用起承转合进行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起承转合的概念及作用。
2. 教学目标中分析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结构的能力培养。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优质课件

古典诗歌结构——起承转合.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古典诗歌结构——起承转合,这是诗歌创作基本框架。
我们教材为《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三章“诗歌结构与技巧”。
详细内容将围绕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展开,分析其内涵和在诗歌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并掌握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诗歌创作水平。
3. 通过对古典诗歌结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承转合在古典诗歌中具体应用和作用。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起承转合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一句著名古诗,引发学生对古典诗歌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主题——古典诗歌结构。
2. 新课导入:讲解起承转合概念,结合教材中例子进行分析。
(1)起:以一句引人入胜诗句作为开头,为全诗奠定基调。
(2)承:紧接着起诗句,进一步展开诗意。
(3)转:在承基础上,进行转折,使诗意更加丰富。
3. 例题讲解:以一首著名古诗为例,详细分析其起承转合结构。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中诗歌,分析其起承转合结构,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定义及作用。
2. 例题解析:古诗起承转合结构。
3. 随堂练习:分析诗歌起承转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一首诗歌,阐述其起承转合结构。
答案示例:《静夜思》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转: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 课后拓展:尝试创作一首具有起承转合结构诗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结构,使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对起承转合运用,并进行指导和点评。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典诗歌,提高自己文学素养,为创作优秀诗歌奠定基础。
诗的起承转合

3、“转”开生面
•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 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 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 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 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 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 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 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 的重要线索。
练习四:
碛中作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
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 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 朦胧、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 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 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
1、“起”定基调
•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 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 垫意境的作用。
•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 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 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 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 低”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 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 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 杜甫《登高》尾联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 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 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 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 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 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 在。
练习一:
东 坡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县实验中学语文学科教案设计授课班级1407、1408 课时安排 1
课题诗词的结构——“起”“承”“转”“合”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分析大纲要求了解诗歌的结构,读懂诗歌。
知识与
能力
了解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传承古代文化精神。
重、难
点阐释
掌握一般诗歌的思路和章法,从结构入手读懂诗歌。
学法指导
教具设计
教学过程问题引导二次备课
诗词的结构——“起”“承”“转”“合”
诗词的结构又称章法,分“起”“承”“转”“合”四部分。
起:即起句,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
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引起波澜。
合:则是结句。
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一、“起”定基调
近体诗的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地位很重要。
常见的作用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
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
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承句联多为写景或事,
在结构上:1、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
三、“转”制造波澜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由此可见,“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
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
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四、妙“合”主旨
“合”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
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合”句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首先,我们看看诗的起承转合。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全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
——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全诗“起”,写了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分别
是“岭”和“峰”,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奠定基础。
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二句“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承”,它是承“成岭”、“成峰”而来的,
是对观看效果不同的解释。
不识庐山真面目,
——第三句“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一句是“转”,是诗人在上面的基础上而宕
开一笔,视野由观山转移到了探究(虚写)。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后一句“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合”,既回答了上句“不识庐山真
面目”的原因,也诗歌得到完整的收束。
下面再以王昌龄的《闺怨》为例,说说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体现。
全诗如下:
闺中少妇不知愁,——首先“闺中少妇不知愁”,这是“起”,写出了“少妇”无忧无虑的感受。
春日凝妆上翠楼。
——接着的“春日凝妆上翠楼”,这是“承”上句的“不知愁”而来。
这里,诗人写少妇相思之情,不是直接进入,而是迂回曲折,
忽见陌头杨柳色,——所以,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承接上一句而转“转合”,其中一个“忽”
字,明确地表明了少妇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悔教夫婿觅封侯。
——最后“悔教夫婿觅封侯”,是诗歌的“合”,是少妇“怨”的集中表现,其
中的“悔”字很好地少妇“不知愁”而达到最后的“怨”情。
可以说,诗人的构思婉转曲折,很有吸引力,而且卒章显志,使诗歌的感染力增强。
其次,我们看看词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
我们以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例。
全词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首先的“昨夜雨疏风骤”,这是全词的“起”句,它交代诗人写诗的时间、背景。
浓睡不消残酒。
——接承上句而来,写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词人的状态。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接着“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是由“浓睡不
消残酒”而转词人醒了,就问“卷帘人”天气。
知否,知否?——接着的“知否,知否”是又一转,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的反诘。
应是绿肥红瘦!——最后“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错误”的纠正。
诗人通过“风骤”而推知“海棠”应是“绿肥红瘦”,从而借“绿肥红瘦”形象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生伤感和寂寞的心情。
再次,我们看看曲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
以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
全曲词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起句“枯藤老树昏鸦”,诗人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几个意象,描写了秋天傍晚昏暗的景色,为“断肠人”的活动营造了背景。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接着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两句是“承”,诗人的视角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断肠人”眼前让人悲伤的景物。
特别是诗人
在描写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温馨的,正是这句
温馨的描写,引发了“古道西风瘦马”中的“断肠人”的伤感。
夕阳西下,——接着“夕阳西下”就“转”,整体上的背景由昏暗转到“夕阳”亮色,通过“夕阳西下”来暗示了“断肠人”无家可归处境,为后面的“断肠人在天涯”设置
了情感背景。
断肠人在天涯。
——所以,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是“合”,是诗人伤感情感的集中表达。
总之,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思维进程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而且使诗歌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教学反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