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黄道婆》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1 黄道婆PPT课件(PPT公开课优质教学课件)B

黄道婆(约1254—?),又名黄婆。我国元代著名 的棉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 出身贫苦,小时为童养媳,不堪虐待,逃离家乡后流落 到崖州(今海南省的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 术。1295~1296年间,她返回家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 工具,创造了轧花车、弹花弓、纺车,改革了织机,提 高了生产效率。她热心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人,促使 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 推动作用。至今她的家乡仍建有黄母祠。北京的国家博 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一种什么精神? (勇于创新的精神。)
贡献: 1.将海南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到内地,并
对制棉工具和织造方法进行技术革新。 2.毫无保留地传递先进技术,使松江棉纺织业
落后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成为江南棉纺织业中 心。
3.促进全国棉纺织业蓬勃发展,棉布广为民众 穿用,改善了人民生活。
谢谢收看!
(大街上的人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 臂欢呼) 振
二、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 “诗”:是整体 认读音节,读翘舌音。 2.边说边书写两个生字。
3.齐读课题。
复备栏
三、初读指导 1.(出示投影片)图上有什么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小结
:英英正在和奶奶说话,两人有说有应,有
问有答,这叫对话。
2.学习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的名字和他所说的话之间必须 用冒 号(力隔开。(板书:冒号:)齐读“冒号”两遍。 请你 找一找,文章中说话的人是谁?她说话内容是什 么? 3.我们现在再读课文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我们已 经看 懂了对话的形式了。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一 边读一边画出小节号和生字词。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1 黄道婆ppt课件(ppt公开课优质教学课件)B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 快,鹿的 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 择喜欢的 方式读第3节。 3、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 的话说说 。
4、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5、讨论: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 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 相互关系 。 1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 相互制约、相互 联系的?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 物乃至整个生物 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3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 其他的事例来证 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3、 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三、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 举学生 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 圣”这个 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 地是神圣的 ?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黄道婆》课文

《黄道婆》课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在上海一带,曾经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首歌所唱的“黄婆婆”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
当时,崖州盛产木棉,当地的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都比较先进。
黄道婆看到黎族人不仅棉花种得好,而且纱也纺得好。
他们织布的工具轻巧,织的布又细又好看。
于是,黄道婆便认真向他们学习。
不久,她把一整套植绵方法和纺织技术都学会了。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
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
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向父老乡亲们传授崖州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
她耐心地教人们用新式的工具纺纱织布。
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一套轧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
她教人们制造轧车,有了轧车轧棉籽,就可以不用手剥了;她改进弹棉花的工具,把手拨的小竹弓改为用槌击的大弓。
同时,她改进了纺纱的工具,把只纺一根纱的手摇车改为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
这种技术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
为了让纺织品更加美观,她又教大家把花卉、鸟兽等各式各样的图案织进织物中。
就这样,在黄道婆和家乡人民的辛勤创造下,图案生动、色彩艳丽的“乌泥泾被”应运而生,不久便闻名全国。
黄道婆后来,在乌泥泾从事纺织业的人日益增多,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和她改进的设备传遍了江浙一带。
黄道婆的努力极大地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
到了明代,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棉织业中心,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
黄道婆去世后,当地人民追念她的功绩,凑钱公葬她,还在镇上建造了一座祠堂纪念她,题名“先棉祠”。
解放以后,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了她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
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1 黄道婆ppt课件(ppt公开课优质教学课件)A

语文园地三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退、危”等 9 个生字,积累几组意思相反的词。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3、 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地想象能力和听说能力。
4、
能勇敢地承担口语交际中地“导游”角色,增强收集资
料地兴 趣。
5、
由郑海娟老师撰写)
(以上教案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像和 煦的春风,吹进孩子们的心扉。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纯洁的 心 灵贴近,使他们借此来明辨是非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 做。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 人以 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 哲理。 “识字 4”选了三组成语,这些成语与本组课文内容有一定联系。 成语 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 有限的 道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 联系的, 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童话故事《小柳树和小枣 树》、 《风娃娃》、《酸的和甜的》,让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正 视自己的不足,做事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动脑的道理。 教学时,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 读故事, 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 的道理。还 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 道理与自己和 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 质疑、讨论、 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知识面很光,希望你们能帮他们出个主意,介绍一些好去处, 你们愿意帮忙
吗?
2、 自由组团,分组练说。 1、学生根据风景名胜的不同,自由组成“旅游团”,颁发“导游证 ” 2、以《欢迎您来到 》为题,每组介绍一个景点。 3、小组成员轮流当导游,介绍景区内的不同景点。 4、导游随时接受提问 。 3、 全班合作交流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1 黄道婆 语文S版(共39张PPT)

从“常常”一词看出了什么?
黄道婆特别思念家乡。
“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
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
心情复杂。
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
黄道婆对家乡的热爱。
找出能够体现黄道婆无私奉献、勇于革新的语句。
在家乡,黄道婆无私 地向父老乡亲们传授崖州 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 花产量逐渐提高。她耐心 地教人们用新式的工具纺
课外拓展
黄道婆,松江乌泥泾(今上 海华泾镇)人,生活在宋末元初。 1245年,由于家庭贫苦,十多岁 时被卖为童养媳,婚后不堪家庭 虐待,随黄浦江海船逃到海南岛 崖州。在崖州随黎族人学习纺织。 约1295年,回到松江乌泥泾,从 事纺织,教当地妇女棉纺织技术, 并且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 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 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
纱织布。
无私奉献
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
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一套轧
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
敢于革新
原来
轧棉籽
弹棉花的工 具 用手剥 用手剥的小竹弓
创造、改进
制造轧车,不用手剥 用槌击的大弓 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 把花卉、鸟兽等各式 各样的图案织进物中
纺织工具 纺织品
婆的塑像和松江布? 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黄道婆的塑 像和松江布,主要是为了追念她的功绩,以供 后人瞻仰,要学习革命先辈的创新精神,为后 人谋福利。
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黄道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黄道婆无私奉献、勇于革新的精神让人敬佩。 你又从中受到那些启发?
学习黄道婆面对虐待、压迫勇于反抗的精神。
“牛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样的生 活?请你从文中找出答案。
她从小做童养媳,受 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 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
小学语文课文《黄道婆》

小学语文课文《黄道婆》在上海一带,曾经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首歌所唱的"黄婆婆";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时候的人,她的家在松江乌泥泾(jīng)。
她从小做童养媳(xí),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
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顿,锁在柴房里。
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心冲出牢笼。
于是,半夜里,她设法逃出家门,躲到一条海船上,随船漂泊,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
虽然流落他乡,举目无亲,但是黄道婆坚信,凭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够活下去。
当地的黎族人见远道而来的黄道婆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便纷纷来照顾她,想办法让她安居下来。
当时,崖州盛产木棉,当地的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都比较先进。
黄道婆看到黎族人不仅棉花种得好,而且纱也纺得好。
他们织布的工具轻巧,织的布又细又好看。
于是,黄道婆便认真向他们学习。
不久,她把一整套植绵方法和纺织技术都学会了。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
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
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向父老乡亲们传授崖州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
她耐心地教人们用新式的工具纺纱织布。
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一套轧[yà]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
她教人们制造轧车,有了轧车轧棉籽,就可以不用手剥了;她改进弹棉花的工具,把手拨的小竹弓改为用槌(chuí)击的大弓。
同时,她改进了纺纱的工具,把只纺一根纱的手摇车改为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
这种技术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
为了让纺织品更加美观,她又教大家把花卉(huì)、鸟兽等各式各样的图案织进织物中。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1 黄道婆ppt课件(ppt公开课优质教学课件)B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 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 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 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 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 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 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 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对比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新的感受。 (特别思念家乡)
,大多数的学生是什么反应?(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当恩科西第二天准备继续上学的时候,得知恩科西是 一名 艾滋病患者的家长,他们又是什么态度?(学生想象一下 ,说一 说) 备注:如果学生找不到这句话,教师则提示说:“其实,
艾滋病给他带来的痛苦又何止这些?还有没有其它方面的
?你是从哪 里看出来的? (二)细读第 5,6,7 自然段,感悟“抗争”
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会读 我会认
虐待
漂泊
思念
传授
创造
歌谣
推动
研究
认真
帮你读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应运而生: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举目无亲: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百感交集: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 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4)“9 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
时, 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 地引起了一场轩然 大波。” (教师导问:“轩然大波”是什么意思?比喻大纠纷。) 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全校的大 多数老师是什么反应?(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黄道婆PPT课件》

2.黄道婆为什么会百感交集?
(1)童年经历的不幸
(2)思念家乡 (3)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
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她有什么样的品质?
热爱家乡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 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 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 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 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 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 故乡。
当黄道婆逝世后,人们是怎么纪念她的呢?
凑钱公葬她;建造了一座祠堂; 重修她的坟墓;种树、见墓园; 北京博物馆里陈列她的塑像和松 江布。
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劳累
tàbù
憔悴
huāhùi
手套
shūyíng
效率
gōngjì
踏步
yàzǐ
花卉
cítáng
输赢
功绩
轧籽
祠堂
欲哭无泪: 想哭却没有眼泪。比喻无奈,有苦说不出。 远道而来:从很远的地方赶来。 应运而生: 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举目无亲:抬头观望,没有一个亲人。形容人生地疏或
孤单无依。
百感交集: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
“牛马不如”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她从小做童养媳(xí ),受到公婆和丈 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 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 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顿,锁在柴房里。
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 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心冲出牢笼。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勇于反抗
逃到崖州之后,黄道婆的境况如何?用文中 的词语回答。
自学目标 1.初读课文,画出新字词,标出自然段。
思考:课文讲述了黄道婆的什么故事?为什
么在北京博物馆里还陈列着黄道婆的塑像和 杜江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文《黄道婆》
在上海一带,曾经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首歌所唱的“黄婆婆”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时候的人,她的家在松江乌泥泾(jīnɡ)。
她从小做童养媳(xí),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
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顿,锁在柴房里。
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心冲出牢笼。
于是,半夜里,她设法逃出家门,躲到一条海船上,随船漂泊,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
虽然流落他乡,举目无亲,但是黄道婆坚信,凭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够活下去。
当地的黎族人见远道而来的黄道婆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便纷纷来照顾她,想办法让她安居下来。
当时,崖州盛产木棉,当地的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都比较先进。
黄道婆看到黎族人不仅棉花种得好,而且纱也纺得好。
他们织布的工具轻巧,织的布又细又好看。
于是,黄道婆便认真向他们学习。
不久,她把一整套植绵方法和纺织技术都学会了。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
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
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向父老乡亲们传授崖州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
她耐心地教人们用新式的工具纺纱织布。
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一套轧[yà]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
她教人们制造轧车,有了轧车轧棉籽,就可以不用手剥了;她改进弹棉花的工具,把手拨的小竹弓改为用槌(chuí)击的大弓。
同时,她改进了纺纱的工具,把只纺一根纱的手摇车改为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
这种技术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
为了让纺织品更加美观,她又教大家把花卉(huì)、鸟兽等各式各样的图案织进织物中。
就这样,在黄道婆和家乡人民的辛勤创造下,图案生动、色彩艳丽的“乌泥泾被”应运而生,不久便闻名全国。
后来,在乌泥泾从事纺织业的人日益增多,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和她改进的设备传遍了江浙一带。
黄道婆的努力极大地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
到了明代,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棉织业中心,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yínɡ)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yù)。
黄道婆去世后,当地人民追念她的功绩,凑钱公葬她,还在镇上建造了一座祠(cí)堂纪念她,题名“先棉祠”。
解放以后,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了她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
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