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详解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第八章三萜及其苷

第八章三萜及其苷

从灵芝中分离出一个三萜化合物,具有扶
正固本之功。它的结构与羊毛甾烷相比,多了
3=O,11=O,15=O,23=O,27-CH3→27COOH,是羊毛甾烷的高度氧化化合物。
H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
O
HO
13 17
H 14
O
10
H
O
OH
H
ganoderic acid C
COOH
3.甘遂烷型
从环氧鲨烯由全椅-船-椅式构象形成,是
C14位有-CH3 ,C17有侧
链,C20构型为R或S。
人参中的人参皂苷(ginsenosides):
HO
HO
20
H
H
17 13
14
10 H 8
HO HR
20S 原人参二醇 R=H 20S 原人参三醇 R=-OH
H
HO HO
20
H
H
13 17
14
10
8
H
HO HR
20R 原人参二醇 R=H 20R 原人参三醇 R=-OH
22
24
26
29 28 H
18 20
23
12
达玛烷型
27
11 19
H 13
17
从 环(氧dam鲨mar烯an由e)全
9
1 10 8
15
椅-船-椅式构象形成,
3 4
H 7 30
其A/B, B/C, C/D环均
29 28 H
为 反 式 。 10 、 13 、 14
羊毛脂烷型 (lanostane)
位 分 别 连 有 , , CH3 , C20 为 R 构 型 , C17 侧 链 为 β 构 型 ,C3 位 常有-OH存在。

中药化学第八章三帖类化合物详解演示文稿

中药化学第八章三帖类化合物详解演示文稿
某些萜类(如三萜酸),胺类、脂肪酸、树脂和酸败的油脂类也可 引起溶血,因此在进行溶血试验时要注意将三萜皂苷纯化后再做 (胆甾醇沉淀,沉淀得到的甾体皂苷再作溶血试验)。
第38页,共80页。
第四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一、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 1.醇类溶剂提பைடு நூலகம்法
为提取皂苷首选方法
第39页,共80页。
glc
6-1
O glc2-1 glc
H OH
HO HH
结构特点
基本碳架与羊毛脂烷型不同的是 9位连有β-CH3,C5、C8、均连 β-H, C10连α-H。
雪胆甲素 R=Ac
glc1-6 glc O
罗汉果甜素Ⅴ
雪胆乙素 A=H
(比蔗糖甜约256倍)
(急性痢疾、肺结核、慢性气管炎)
第11页,共80页。
产生沉淀。 C. 三萜皂苷与胆甾醇产生沉淀没有甾体皂苷稳定。
第29页,共80页。
3.水解反应 (1)酸水解 三萜皂苷所连多是α-OH糖,因此要进行剧烈水解:
由于条件剧烈,因此常使苷元产生脱水,双键移位,构 型
异构酸,水环解合虽的然反易应引。起苷元结构的改变,但可使皂苷中的全部 单糖被水解,有助于了解成苷的单糖种类。
第41页,共80页。
先提总皂苷,再水解苷键,继用石油醚、苯、溶剂汽油、 CHCl3等弱极性有机溶剂提取苷元
第42页,共80页。
3.碱水提取法 提取含羧基皂苷
第43页,共80页。
二、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 1.分段沉淀法
第44页,共80页。
2.胆甾醇沉淀法 利用三萜皂苷能与胆甾醇生成不溶性分子复合物进行分离。
三、双环三萜
OR4
28 29
27
结构特点是基本碳架 OH O O

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ppt课件

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ppt课件
HO
蓍醇 A
三、双环三萜
从海洋生物Asteropus sp.中分离得到的pouoside A-E是
一类具有双环骨架的三萜半乳糖苷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多 个乙酰基。其中pouoside A具有细胞毒作用。
OR4
28
29
27
OH O
O
OH
14
19
17
22
OR3
30
OAc
11 26
25
4
R1
1
8
6
O
OR2
五、四环三萜
四环三萜类在中药中分布很广,许多植物包括高等植物和 低等菌藻类植物以及某些动物都可能含有此类成分。它们大部分 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基本母核;母核的17位上有一个由8个碳 原子组成的侧链;在母核上一般有5个甲基,即4位有偕二甲基、 10位和14位各有一个甲基、另一个甲基常连接在13位或8位上。 存在于天然界中的四环三萜或其皂苷苷元主要有以下类型。
从苦木科植物Eurycoma longiolin中分离到的化合物 logilene peroxide,是含有三个呋喃环的鲨烯类链状三萜化 合物。
H
H
环化酶
O
HO
2,3-环氧角鲨烯
羊毛脂醇
H O
H O
O H
O H
O
O
O
logilene peroxide
二、单环三萜
从菊科蓍属植物(Achillea odorta)中分离得到蓍醇A(achilleol A) 是一个具有新单环骨架的三萜类化合物,这是2,3-环氧鲨烯 在生物合成时环化反应停留在第一步的首例,环上取代基除 甲基和亚甲基外,还连有l~3个侧链。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

游离三萜
1990~1994年—— 发现330个(多为新骨架) 三萜皂苷 1966~1972年——鉴定了30个皂苷 1987~1989年—— 鉴定了1000多个皂苷 (尤以海洋生物中得到不少新型三萜)

5、结合糖种类 单糖—— glc、gal、xyl、arab、rha、fuc、
glcA、 galA、qui等双糖、三糖、四糖

【化学性质】


1.颜色反应: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浓硫酸-醋酐(1:20) Kahlenberg反应 20%五氯化锑(或三氯化锑的氯仿饱和 液)可用于滤纸显色,干燥后60-70℃加热,显蓝色、灰 蓝色、灰紫色等 Rosen-Heimer反应 25%三氯乙酸乙醇液,可用于滤纸 显色,加热至100℃,猩红色,逐渐变为紫色 Salkowski反应 氯仿-浓硫酸,硫酸层显红色或蓝色,氯 仿层有绿色荧光出现
COOH
HO
COOH
HO
【MS特征】
皂苷EI-MS得不到分子离子。
场解析质谱(FD-M
S)和快原子轰击 质谱(FAB-MS),可得到皂苷的准 分子离子峰[M+H]+、[M+Na]+和[M+K]+ 等,还可以给出皂苷分子失去寡聚糖 基或单糖碎片峰,并同时出现相应的 糖单元的碎片峰。
【1H-NMR特征】
【分离方法】
2、大孔树脂法
适合皂苷的精制和初 步分离。先用水洗除去糖和水溶性杂质, 再用不同浓度醇浓度由低至高洗脱皂苷 按极性由大到小的顺序被洗下来。
【分离方法】
3、色谱分离法 ⑴吸附柱色谱法:吸附剂为硅胶,流动相为氯 仿-甲醇不同比例 ⑵分配柱色谱法 支持剂:硅胶 固定相:3%草酸水溶液 流动相:含水混合有机溶剂 反相柱色谱:吸附剂为Rp-18、Rp-8或Rp-2, 流动相为甲醇-水,乙腈-水

三萜类化合物详解.ppt

三萜类化合物详解.ppt

A HO
C B
蓍醇 B achilleol B
6
四环三萜
存在于天然界较多的四环三萜(tetracyclic triterpenoids) 或其皂苷苷元主要有:
达玛烷型 羊毛脂烷型 大戟烷型 葫芦烷型 原萜烷型 楝烷型 环菠萝蜜烷型(环阿屯烷)型
7
结构共同特点
1、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基本母核(17个碳原子)。
9
一、Lanostane
O O
COOH
灵芝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的 干燥子实体。
O 具有补中益气、扶正固本、 延年益寿的作用
Lucidenic acid A
10
二、大戟烷型(euphane)
其结构特点: ① A/B,B/C,C/D环均为反式 ② 13,14位连的CH3与羊毛脂烷相反分别为α,β-CH3
30
二、化学性质
1、颜色反应 条件:三萜化合物在无水条件下。 试剂:
• 强酸(硫酸、磷酸、高氯酸) • 中等强酸(三氯乙酸) • Lewis酸(氯化锌,三氯化铝,三氯化锑)。 现象:会产生颜色变化或荧光。
31
原理
主要是使羟基脱水,增加双键结构,再经双键移位、 双分子缩合等反应生成共轭双烯系统,又在酸作用 下形成阳碳离子盐而呈色。
人参总皂苷 (无溶血现象)
反应常在蒸发皿中进行。
样品 浓H2SO4-醋酐 (醋酐) (1:20)




褪色
33
2、 五氯化锑反应(Kahlenberg反应)
将样品氯仿或醇溶液点于滤纸上,喷以20%五氯化锑的氯仿溶 液,该反应试剂也可选用三氯化锑饱和的氯仿溶液代替(不应 含乙醇和水),干燥后60~70℃加热,显蓝色、灰蓝色,灰紫 色等多种颜色斑点

三萜类化合物详解.ppt

三萜类化合物详解.ppt
OR
glc-glc-o
罗汉果甜素V
中药罗汉果中的成分,味甜,0.02 %的溶液比蔗糖甜256倍。可作调 味剂。
15
五、原萜烷型(protostane)
HO
H O
H
OH OH
OH
结构特点:
①10β-CH3 ,14β-CH3,8αCH3。
② C-20 为S构型。
HO
H O
H
O OH
泽泻萜醇A、B具有降低血 清总胆固醇的作用。
③ 17-а侧链,C-20 为S构型。
19 1
H
10 H
4
H6
29
28
21
20 18
23
17
14
30
euphane
26 25
27
11
三、达玛烷型 (dammarane)
达玛烷型四环三萜是由环氧鲨烯全椅式构象形成,其结构特点: ① 8位有角甲基,且为β-构型 ② 13位连有β-H,10位有β-CH3 ③ 17位有β-侧链 ④ C-20构型为R或S
羊毛脂烷型四环三萜是环氧鲨烯经椅-船-椅构象式环合而成。 其结构特点: ① A/B,B/C,C/D环均为反式 ② 17-β侧链,C-20为R构型 ③10,13,14位分别连有β,β,α-CH3
21
18 20
23
12
17
1 19
H
10 H
4
H6
29
28
13
15 30
26 25
27
lanostane
16
六、楝烷型 (meliacane)
楝科楝属植物苦楝果实及树皮中含多种三萜成分,具苦味,总 称为楝苦素类成分(meliacins),其由26个碳构成,属于楝烷型。

中药化学:8-三萜类化合物

中药化学:8-三萜类化合物

17 13 14
HO H
大戟醇
(大戟属植物乳液中)
大戟烷型
COOH
9 8
7
O
H
乳香二烯酮酸 △7(8)
• 母核的17位上有一个由8个碳原子组成的侧链;
R 17
14
甾醇
• 在母核上一般有5个甲基,即4位有偕二甲基、10位和
14位各有一个甲基、另一个甲基常连接在13位或8位上。
• 在4、4、14位上比甾醇多三个甲基,也有认为是植物
甾醇的三甲基衍生物。
2. 四环三萜或其皂苷苷元主要类型
达玛烷、羊毛脂烷、甘遂烷、环阿屯烷(环菠萝蜜烷
• 根据三萜类化合物碳环的有无和多少进行分类。 多数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
21
2224ຫໍສະໝຸດ 26菲H 20
23
12
(二)四环三萜
27
11 19
18 13
17
9
在中药中分布很广。
1 10 8
15
34
H 7 30
四环三萜
1. 结构特征:
29 28 H
A BCD
• 它们大部分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基本母核;
3 4
型)、葫芦烷、楝烷型三萜类。
① 达玛烷型
结构特点:A/B、B/C、C/D 环均为反式, C8位有-CH3,C13位 有-H, C17有侧链,C20构型为R或 S。
1 34
21
22
24
26
H 20 23
12
27
11 19
18 13
17
9
10 8
15
H 7 30
29 28 H
达玛烷型 (dammarane)
11C=O,15C=O,23C=O,27-CH3→27-COOH,是羊 毛甾烷的高度氧化物。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部分)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部分)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 多数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分子中有
6个异戊二烯单位,通式(C5H8)6 。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有的以游离体形式存在于 植物,即三萜皂苷元形式。有的与糖结合成苷的 形式存在,即三萜皂苷形式。
(二)四环三萜
在中药中分布很广。
1. 结构特征:
21
22
HO
H
O
O
OH
AcO
HO
H
H
O
OH
H
M e l i 楝a c烷a n e s
川楝素
异川楝素
⑦ 环菠萝蜜烷(cycloartane)型 又称环阿屯烷型。此类化 合物分子中虽然有5个碳环,但其基本碳架与羊毛脂甾烷 很相似,差别仅在于10位上的甲基与9位脱氢形成三元 环,且化学转变的关系也较密切,故仍将此类化合物视 为四环三萜。
A ra(p)
H COOR
H
H
地 榆 皂 甙 B R=H 地 榆 皂 甙 E R = 3-A c-glc
④木栓烷型
由齐墩果烯经甲基移位转变而来。与其他类型五环三 萜皂苷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在于4位只有一个甲基。
H
H
H 齐墩果烯
27
H
H
H
28
25
26
24 23
木栓烷
⑤何帕烷型和异何帕烷型 何帕烷型的结构特点:与羽扇豆烷型的主要区
含齐墩果酸的植物很多,但含量超过10%的很少,从刺五 加、龙牙葱木中提取齐墩果酸,得率都超过10%,纯度在95%以 上,是很好的植物资源。
甘草中含有甘草次酸和甘草酸 [又称甘草皂苷或甘草甜 素]P258。甘草次酸和甘草酸都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样作用,临床上用于抗炎和治疗胃溃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21
H
17
28
1 25
26 14
28
3
10 H
27
HO
H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3 24
β-香树脂醇型 a-香树脂醇型
羽扇豆醇型
COOH HO
齐墩果酸
HO
COOH
熊果酸
COOH HO
白桦脂酸
第三节 理化性质和溶血作用
【物理性质】
➢ 1.性状 多为无定形粉末(极性较大),具吸湿性;
苦、辛辣,有粘膜刺激性。 ➢ 2.熔点与旋光性
25 26 23
27
19 18
30 5
28 29
羊毛脂甾烷型
28 29
达玛烷型
H H H
大戟烷型
HO H
大戟醇
HOOC OH
H3COCO
H
茯苓酸
30 29
30 20 21
H
13
17 22
1 25
26 14
2 10
34 5
27 7
6
23 24
28
1 25
26
3
H
27
HO
H
23 24
29
29
30
20
第四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提取方法】 1.醇提取法——最常用的提取皂苷的方法 2.酸水解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皂苷元的
方法 3.碱水提取——仅适用于含羧基的皂苷提取。
【分离方法】
➢ 1.沉淀法 ➢ ⑴分段沉淀法 ➢ 利用皂苷难溶于乙醚、丙酮的性质,将皂
苷溶于甲醇或乙醇,滴加乙醚或丙酮或乙 醚:丙 酮(1:1)的混合物液,边加边摇, 皂苷即可析出。但本法不易得到纯品。
【溶血作用】
➢ 皂苷具有破坏红细胞而产生溶血的现象。
➢ 溶血指数:指在一定条件下(等渗、缓冲 及恒温)下能使同一动物来源的血液中红 细胞完全溶血的最低浓度。
➢ 皂苷的溶血作用是皂苷和红细胞壁上的胆 甾醇结合,破坏血红细胞的正常渗透性, 使细胞内压增加,而产生溶血。但不是所 有皂苷都具溶血作用。另外有些树脂、脂 肪酸、挥发油也能产生溶血现象。
楝烷型
川楝素
环菠萝蜜烷型 环黄芪醇
➢ (6)五环三萜(较多) 齐墩果烷型 齐墩果酸 乌苏烷型 乌苏酸 羽扇豆醇型 白桦脂醇 木栓烷型 雷公藤酮 羊齿烷型和异羊齿烷型 何帕烷型和异何帕烷型 其它类型
白桦脂酸
1 19
10
3
5
22 21 20
24 25 26
23
18 17 27
13
14 30
21 20
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详解 演示文稿
优选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
➢ 4、研究概况 游离三萜 1963~1970年——发现232个 1990~1994年—— 发现330个(多为新骨架) 三萜皂苷 1966~1972年——鉴定了30个皂苷
1987~1989年—— 鉴定了1000多个皂苷 (尤以海洋生物中得到不少新型三萜) ➢ 5、结合糖种类 单糖—— glc、gal、xyl、arab、rha、fuc、 glcA、 galA、qui等双糖、三糖、四糖 ➢ 6、结合位置—— C3、C28、C16、C23、C29
三萜类化合物的存在形式
➢ 三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或者与 糖结合成苷或酯的形式存在。游离三萜化合物不 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三萜苷类易于水,其 水溶液剧烈振摇时能产生大量、持久的肥皂样泡 沫,故称为三萜皂苷。另外,三萜皂苷多具有羧 基,所以又常称为酸性皂苷。
三萜皂苷分类: ➢ 1.按存在形式、结构、性质分为: ➢ (1)三萜皂苷及苷元 ➢ (2)其它三萜类(树脂、苦味素、三萜醇、
游离态有固定熔点;皂苷无明显熔点,一 般测得的大多为分解点。三萜化合物均有旋光 性。
【物理性质】
➢ 3.溶解度 游离态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成苷后,极
性增强,可溶于水,易溶于热水、稀醇、热甲醇、 热乙醇,几不溶或难溶于丙酮、乙醚等极性小的 有机溶剂。皂苷常用正丁醇作为分离提取的溶剂。 皂苷有助溶性,可促进其他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
➢ 7、生源途径
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从生源来看,(squalene) 通过不同的环化方式转变而来的,而鲨烯是由焦磷酸金合欢酯
(farnesyl pyrophosphate,FPP)尾尾缩合生成。
焦磷酸金合欢酯
OPP
OPP
焦磷酸金合欢酯
第二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 三萜---以六分子异戊二烯为单位的聚合体。由于三萜 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多样性及重要性,近年来成为中药 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而且加之现代分离、分析技 术的运用,大大加快了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966~1972年间仅有30个皂苷结构被搞清楚,而 1987~1989年2年多时间分离鉴定的新皂苷就有1000 多 种。
三萜生物碱) ➢ 2.按碳环的数目分类: ➢ (1)链状三萜(较少) ➢ (2)单环三萜(较少) ➢ (3)双环三萜(较少) ➢ (4)三环三萜(较少)
➢ (5)四环三萜(较多)
羊毛脂甾烷型 茯苓酸
大戟烷型 大戟醇
达玛烷型 酸枣仁皂苷 人参皂苷
葫芦素烷型 雪胆甲素及乙素
原萜烷型 泽泻萜醇A、B
【分离方法】
➢ ⑵胆甾醇沉淀法
➢ 利用胆甾醇能和皂苷生成复合物的性质, 但三萜皂苷与胆甾醇形成的复合物没有甾 体皂苷与胆甾醇形成的复合物稳定。先将 皂苷和胆甾醇充分反应,然后用水、醇、 乙醚顺次洗涤沉淀,以除去糖类、色素、 油脂和游离的胆甾醇,再将沉淀干燥,乙 醚回流,提去胆甾醇,剩下为较纯皂苷。
➢ 4.发泡性 皂苷水液经剧烈震荡能产生持久性泡沫,且不
因加热而消失(原因:降低水液表面张力)
【化学性质】
➢ 1.颜色反应:
➢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浓硫酸-醋酐(1:20) ➢ Kahlenberg反应 20%五氯化锑(或三氯化锑的氯仿饱和
液)可用于滤纸显色,干燥后60-70℃加热,显蓝色、灰 蓝色、灰紫色等
➢ Rosen-Heimer反应 25%三氯乙酸乙醇液,可用于滤纸 显色,加热至100℃,猩红色,逐渐变为紫色
➢ Salkowski反应 氯仿-浓硫酸,硫酸层显红色或蓝色,氯 仿层有绿色荧光出现
【化学性质】
➢ 2.沉淀反应 ➢ 皂苷水液可和一些金属盐类如铅盐、钡盐、
铜盐等产生沉淀。酸性皂苷(三萜皂苷) 可用中性盐如硫酸铵、乙酸铅等沉淀,中 性皂苷(甾体皂苷)用碱性盐如碱式乙酸 铅沉淀。因采用此法重金属离子会超标, 故现在多不用。
【化学性质】
➢ 3.皂苷的水解 ➢ 皂苷酸水解多采用缓和酸水解,两相酸水解、
酶解或Smith降解法。其原因为:一般酸水解时, 易引起皂苷元的结构变化,而得不到真正的苷元。 ➢ 糖醛酸苷键的裂解一般采用光解法、四乙酸铅乙酸酐法,以及微生物转化法。 ➢ 酯苷键的水解多采用LiI在2,6-二甲基吡啶/甲醇 溶液中与皂苷一起回流,本方法既不损伤苷元, 也不会使糖的结构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