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学
7
·
理化特征:
对热、酸、消毒剂、紫外线敏感。
高于37℃和pH5.0以下易灭活,60 ℃ 10min和100 ℃ 1min可灭活。
对一般消毒剂如来苏尔、酒精、碘酒与脂溶剂如乙醚、 氯仿、去氧胆酸盐等及紫外线或γ射线照射均敏感。
病原学
8
·
流行病学
9
·
㈠传染源
动物宿主,已发现至少94种,大多为偶然感染。主要为 啮齿类,猫、狗和家兔。
致病情况 宿主动物
Ⅰ型 汉滩病毒
重型
黑线姬鼠
Ⅱ型 汉城病毒
中型
褐家鼠
大白鼠
Ⅲ型 普马拉病毒
轻型
棕背平
Ⅳ型 希望山病毒
未明
草原Hale Waihona Puke 鼠多布拉伐病毒重型
黄颈姬鼠
泰国病毒
未明
索托帕拉雅病毒
未明
棉鼠
辛诺柏病毒
重型
鹿鼠
长沼病毒
黑渠巷病毒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纽约病毒
流行地区
中国、韩国 中国、韩国
日本 欧洲、俄国
美国 南斯拉夫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
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大林姬鼠,欧洲棕背平等。大白 鼠可造成实验室感染。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
10
·
㈡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动物体液或排泄物污
染皮肤或黏膜
呼吸道传播:排泄物污染尘埃后
吸入(气溶胶)
消化道传播:排泄物污染物或水
源
虫媒传播: 革螨和恙螨通过吸血
14
·
有季节性:野鼠传播者以11~1月为高峰季节。 家鼠传播者3~6月为高峰。
人群分布特点: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此与接触 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06
流行性出血热的相关知识拓展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与登革热的 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在发热期会出现“三痛征 ”和“三红征”,而登革热患者不会。另外 ,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会增高,而流行 性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会减少。
流行性出血热与钩端螺旋 体病的鉴别
钩端螺旋体病常表现为发热、酸痛、全身软 、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有明显的腓肠 肌疼痛,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 度增高或正常。而流行性出血热会出现“三 痛征”和“三红征”,且有球结膜水肿、充
分布情况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其中亚洲地区的发病率最高。在我 国,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其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 源。
流行因素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包括家鼠和野鼠。此外 ,猪、犬等动物也可能是传染源之一。
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病毒经由宿主的唾液、尿、 粪等排泄物污染环境后,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呼吸道吸入 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消化道传播
汉坦病毒可经消化道传播,如感染 者排泄物污染食物和水源后,易感 者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后可感染 。
接触传播
汉坦病毒可经直接接触传播,如易 感者与感染者直接接触时,病毒可 通过皮肤、黏膜等处传播。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感染与增殖
汉坦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然后进入全身各组织器官,引 起广泛性的病理损伤。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对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至关重要,包括保持居住环境卫生、清理垃圾、避免老鼠滋生等措施 。
疫情监测与预警系统
疫情监测
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包括临床病 例监测、实验室检测等方面,及时发现 并确诊病例。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 避免黄昏和夜间外出
定期清理环境
清理积水 保持环境干燥 消灭蚊虫滋生地
使用蚊帐
睡眠时使用蚊帐 确保蚊帐无破损 及时更换蚊帐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 保持清洁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物品
● 02
第2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途径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受到伊蚊、 埃及伊蚊等蚊虫传播。通过蚊虫叮咬,病原体可以进入人体, 引发严重疾病。
减少传播源
加强医疗救治
完善患者救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防 控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救治和病原监测等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为减少 疫情传播而努力。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措施
发展趋势
医疗技术
不断创新,提高治疗效果 智能化医疗工具应用广泛
药物研发
加速推进,开发更多有效药物 个性化用药成为主流
康复服务
全面覆盖,加速康复过程 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科研合作
跨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 科研成果共享,加速创新
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球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们 需要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社会的稳定和 人民的健康。
疫苗研发
积极推动疫苗 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
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
疫苗是有效手段之 一
国际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
共享防控经验 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合作
共同研究疫情动态 联合开展防控工作
全球战疫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分型
胃肠类型:吐泻,休克和肾衰。 伤寒型: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WBC降低。 肝炎型: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肝肿大。 肾炎型:发热出血不明显,浮肿,贫血,蛋白尿,氮质血 症。 急腹症型:腹痛,恶心,呕吐,压痛,反跳痛。 脑炎型:发热,头痛,呕吐,反射性亢进,昏迷,幻觉。 肺型: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哮喘-ARDS,预后极差。 晕厥型:心律失常。 紫癜型 腔道出血型
• 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男:女为2:1,16~60岁 年龄段人群发病占发病90%,农民占发病的80%。与接触传染源机 会的多少有关。
发病机制
具体机制不清,多数认为病毒是始动因子,发病与 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病理反应有关,具有原发性损 伤、自限性过程的发病学特点。 EHFV侵入人体 血流 全身 与血小板、内皮细胞
• 难治性休克。 • 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 • 肾脏损害极为严重,少尿期>5日或尿 2日以上,或尿素氮> 42.84mmol/L(120mg/dl)以上。 • 心力衰竭、肺水肿。 •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 严重继发感染。 • 其它严重并发症。
临床分型
非典型
• • • • 发热在38℃以下,没有中毒症状。 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 尿常规检查阴性,或尿蛋白±。 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阳性。
临床分期
多尿期
• 一般发生病程的第9~14日,持续时间为1~2周,最短可为 1日,最长可达数月。 • 24小时尿量500~2000ml称为少尿移行阶段,>2000ml即 开始进入多尿早期,>3000ml为多尿晚期。一般为 4000~8000ml,甚则可>10000ml。
恢复期
• 多数患者病后第3~4周开始恢复,一般需要1~3个月或更 长时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患者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逐渐恢复,尿量逐渐减至每日 2000ml以下。 • 患者精神、食欲、体力基本恢复,症状消失,尿常规、 肌酐、尿素氮等降至正常。
流行性出血热

• 临床分型 • 按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四型。
• (1)轻型:
•
①体温在38℃左右,中毒症状轻;
• ②血压基本在正常范围;
• ③除皮肤和(或)粘膜有出血点外, 其他处无明显出血现象;
• ④肾脏损害轻微,尿蛋白在+~++,没 有明显少尿期;
•
• ( 2)中型:
•
①体温39~40℃、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 2.2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 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 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 病例。
• 3、实验室检查:
• 3.1血液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 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 3.2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 显微血尿、管型尿。
• 3、人群分布:
• (一)临床表现: • 本病的潜伏期4~50天,一般为2周。
• 典型病例的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 轻症病例可缺少2期和3期,重症病例前3期 可相互重叠。
•1 • (1)发热: 多数起病急、发冷、寒颤,随
之体温上升38~39℃以上,热程一般为3~ 7天,热型以弛张、稽留型为多,“热退病 重”是本病的特点。
• 科室经验:表现不突出,出现晚,持续时间短, 程度轻
• (7)血常规:早期可出现“三高一低”, 即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增高、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和血小板计 数降低
•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原因: • ①生成减少:汉坦病毒可直接损伤骨髓巨核细胞,是血小板成熟障碍。 • ②消耗增多:由于大量的血小板在修补血管内皮中消耗,导致供不应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病者常常出现内出血和器官损伤的症状,极度危险。
本文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病因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四种病毒引起的,分别为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丝绸病毒和拉萨热病毒。
其中,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是最致命的病毒,其症状包括高热、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疼痛等。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呕吐物、粪便等。
2.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如果蝠等。
3.接触被感染物体污染的物品或表面。
症状
患者在感染后通常会有以下一些症状:
1.高热和寒战。
2.咳嗽和喉咙疼痛。
3.腹泻和呕吐。
4.皮肤和眼球内出血。
5.疼痛和肌肉疲劳。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的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防治措施
以下是预防和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措施:
1.食用熟食,避免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
2.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和使用肥皂等清洁用品。
3.避免与患者接触或感染物污染的物品和表面接触。
4.保持室内通风、清洁卫生。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范,才能够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增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
流行性出血热

治疗
(一)、发热期 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 减轻外渗 改善中毒症状 预防DIC
(二)、低血压休克期 治疗原则: 积极补充血容量 注意纠正酸中毒 改善微循环功能
(三)、少尿期 治疗原则: “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 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四)、多尿期 治疗原则: 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 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防治继发感染。
五、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免疫学检查
六、并发症
腔道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肺水肿、ARDS、心源性肺水肿 其它:继发感染 肾破裂 心肌损害 肝损害等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2、鉴别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胃肠炎 其它感染性休克 其它急性肾功衰竭等
③EHF患者几乎所有的脏器组织中,均能 检出EHFV抗原,尤其是EHF基本病变部位 血管内皮细胞中。 ④体外培养正常人骨髓细胞和血管内皮细 胞中,排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的情 况下,感染EHFV后出现细胞膜和细胞器的 损害。
2.免疫作用 ①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Ⅲ型变态反应) ②其它免疫损害: 本病早期特异性IgE抗体升高(Ⅰ型变态反 应)。 EHF患者血小板中 存在免疫复合物型(Ⅱ型变 态反应) 电镜观察发现淋巴细胞攻击肾小管上皮细胞 (Ⅳ型变态反应) ③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IL-1 、IL-2、IFN-γ、TNF
(二)、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虫媒传播
(三)、流行特征:
地区性 季节性和周期性 人群分布
(四)、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本病隐性传染率为 2.5%-4.3%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动物传播给人类。
该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出血倾向和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出血倾向(如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等)以及肾功能损害(如少尿、蛋白尿等)。
在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中,这些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因此,临床医生应当对有流行病学史的发热患者高度警惕,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患者常常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
2. 凝血功能检查,出血倾向的患者常常表现为凝血功能异常。
3. 肾功能检查,患者可表现为肾功能损害,如血肌酐升高、尿常规异常等。
4. 病毒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可帮助确诊。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疑似患者,可进行胸部X线、腹部B超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肺部和肾脏等器官的情况,帮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四、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流行性出血热诊疗方案》(2010年版),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发热、出血、肾功能损害等。
2. 流行病学史,患者有暴露于啮齿动物或其排泄物的史,如农民、林业工作者等。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和病毒学检测等。
4. 影像学检查,如有条件可进行胸部X线、腹部B超等检查。
五、治疗。
一旦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应立即被送往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维持肾功能等。
在重症患者中,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其他器官支持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发病机制
EHFV侵入人体
血流
全身通过
血小板 内皮细胞 巨噬细胞
表面β3整合素
进入
血管内皮细胞 骨髓 肝 脾 肺 肾 淋巴结
病毒作用 增殖
病毒血症
免疫损伤
感染细胞结构和器 官功能损害
诱发人体的免疫应 答和各种细胞因 子的释放
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
有病毒血症期及相应的中毒症状 不同血清型的毒力均不同 所有脏器组织中均能检出病毒抗原,尤其是血管内皮
5%~16% 感染后大多发病并获得稳定的免疫力
流行病学---流行特征地区性
主要分布亚洲 其次为欧洲、非洲 中国疫情最重
流行病学---流行特征地区性
除青海、新疆外,均有报道。
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季节性
全年可发病,但有季节高峰 野鼠型11月—1月份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 家鼠型3—5月为高峰 林区姬鼠型 夏季高峰
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
1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临床表现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预防
2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M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8
病原学
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分型
依据抗原结构至少20个血清型,不同鼠携带不同血清型
•Ⅰ型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野鼠型;亚洲、东欧;重型 •Ⅱ型汉城病毒(Seoul virus,家鼠型;全球;轻、中型) • W Ⅲ型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棕背鲆鼠型;欧洲;轻型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宿主啮齿类动物及其他动物 猫 猪 狗 鼠(黑线姬鼠和褐家属、大林姬鼠)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黑线姬鼠
褐家鼠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五种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虫媒传播?
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本病隐性感染率低: 野鼠型为1%~4%,家鼠型为
细胞中,有病毒抗原分布的细胞,就有病变 体外培养正常人骨髓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感染HFV后
出现细胞膜和细胞器的损害
20
发病机制---免疫损伤1
免疫损伤:
Ⅲ型变态反应:早期补体下降,循环中特异性免疫复合物 I型变态反应:早期特异IgE抗体升高 Ⅱ型变态反应:EHF患者PLT中存在免疫复合物、肾小管基
24
病理生理---出血
血管壁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肝素类物质增加 DIC
凝血机制 异常
25
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血流不足 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 肾间质水肿和出血 压迫肾小管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 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 渗出蛋白 管型阻塞肾小管管腔
病理解剖
6
病原学
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 圆形或卵圆形,直径78-210nm 有双层包膜,外膜上有微突 负链单股RNA基因
7
病原学
RNA基因组3片段:大中小 S基因:核衣壳蛋白 核蛋白抗体出现最早早期诊断 M基因:膜蛋白 中和及血凝抗原,诱导中和抗
体; 膜蛋白对病毒进入受染细胞质 起到重要作用 L基因:聚合酶
周期性
野鼠型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而家鼠型不明显
人群分布
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多见
我国3种出血热特点比较
型别 宿主
野鼠 姬鼠
家鼠
褐家 鼠
季节
5-7月小峰, 11~1月高峰
3~5月
病
病死 率
分布
感染
重
约 1~5%
农村镇
隐性 少
轻
约 0.5%
城市
隐性 多
混合 兼有
呈双峰
兼有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HFRS
1982年WHO统称肾综合症出血热
3
概述
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 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衰竭为主 要表现。
典型病例经过五期
主要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
广泛流行亚欧等国,我国是高发区
4
病原学
5
汉坦病毒
28
肾脂肪囊水肿、出血
29
病理解剖
心脏:肉眼可见右心房内膜下广泛出血, 镜检心肌纤维变性、坏死,部分断裂
脑垂体肿大,前叶显著充血、出血及凝固性坏死。 肝、胰和脑实质有充血、出血、和细胞坏死。 特征改变:腹膜后、纵膈胶胨样水肿。
30
底膜线状IgG沉积 Ⅳ型变态反应:淋巴细胞攻击肾小管上皮细胞,病毒可通
过细胞毒T细胞的介导损伤机体细胞
发病机制---免疫损伤2
细胞免疫反应 CD8升高,CD4/CD8下降细胞毒T淋巴细胞升高
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如白细胞介素Ⅰ(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引起发热 ,一定量TNF能引起休克和器官衰竭 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血管紧张素-Ⅱ等的升高,能显著 减少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22
发病机制---休克、出血、急性 肾功衰竭
2 3
病理生理---休克
原发性休克
病程的3-7天,少尿期 前发生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 浆外渗,血容量下降
血浆外渗 ,血液浓缩 ,血粘度升高促进DIC 循环淤滞,有效血容 量进一步降低
继发性休克
少尿期以后发生 大出血 继发感染 水电解质补充不足
基本病变 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管腔不规则收缩和扩张最后坏死崩解 管腔内形成微血栓
病变范围 小血管和肾脏最明显 其次心、肝、脑等
病理解剖
重要脏器的病理变化 肾脏:
肉眼可见肾脂肪囊水肿、出血。 切面见皮质苍白,髓质暗红、极度充血、出血和水肿 镜检
肾小球充血,基底膜增厚、 肾小球囊内有蛋白和红细胞, 肾近曲小管上皮有不同程度的变性。 肾间质高度充血、出血和水肿,使肾小管受压而 变窄或闭塞
H
O)
•Ⅳ型希望山病毒(Prospect hill virus,田鼠型;) •Ⅴ型贝尔格来德-多布拉伐病毒(Belgrade-Dobrava virus黄
颈姬鼠)
•人类致病4型 Ⅰ Ⅱ Ⅲ Ⅴ型 •我国所流行的主要是Ⅰ型和Ⅱ型,Ⅰ型重于Ⅱ型
汉坦病毒理化特性
对外界抵抗力不强 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敏感 不耐热、不耐酸 56度30分钟或100度1分钟灭活 对紫外线、酒精和碘酒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