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050831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第1章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导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及任务
一、研究对象及其内涵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及其内涵
1.传统观点
①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 济学,强调经济学家长期视而不见的空间维,如诺斯(H. O. Nourse)、H.W.理查森、胡佛。 ②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如周起业 、伊萨德。 ③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如杜贝(V. Dubey)。 ④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 的决策性科学,尤其强调区域经济政策,如陈栋生主 编的《区域经济学》。
• 4.教科书:两个标准
同质性标准——根据一定的指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地区单 位综合为一个区域。可选取的指标有:失业率、收入水平、 就业劳动力的产业分布、流动人口与旅游、或者重工业比重 等 功能性标准——根据一定指标把相互之间具有特别紧密联系 的地区单位综合为一个“功能区域”,如劳动力市场区,商 业购物区,产品供应区,等 注意问题 选择区域划分标准不是任意的,要根据研究的课题提出的任 务要求 两个划分标准之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结合在一起运用
• 2.克拉森的区分标准
• 区域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之比(A)、区 域增长率与全国增长率之比(B),然后根据A与B的不 同组合将区域分为四类: • 繁荣区(A≥1且B≥1) • 处于扩张过程的欠发达区(A<1且B≥1) • 潜在的欠发达区(A≥1且B<1) • 落后区(A<1且B<1)。
区域划分的标准
1.布代维尔的区分标准
布代维尔主张将区域分为均质区(同质)、节点(极化) 区、规划(计划)区。
• 同质区域
• 是根据区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上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 分的。我国曾根据经济技术水平的相似性,把全国划分为 东、中、西三个地带,又按照各地区资源特点、技术装备 和加工能力等因素的一致性,把全国划分为资源类型区、 加工类型区、资源主导类型区、加工主导类型区、混合类 型区的特殊类型区等。可见,依据于同质性的划分方法是 区域划分中较常用的方法,这种划分的目的主要是进行区 域间对比研究,因而,这种方法所强调的是某种要素的静 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反映的是均质的平面状态,而不是 一种结构状态,因而它不能反映出区内经济活动的联系性 和内聚力。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绪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 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 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
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主要指厂商、劳动力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区位 选择。
2.区域经济活动协调 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和区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从区 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内经济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相互 匹配;从区际经济活动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补 充与依赖,包括区际分工与合作、价值链共享、都市经济圈等;从如何 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而言,主要指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1.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指的是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生产)成本效应相互 成为因果关系,这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进一步放大初始冲击对经济系统的 影响,导致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最终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反过来, 如果不存在循环累积过程或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初始冲击的影响力逐渐 减弱,产业空间分布保持不变活变化较小,不会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的格 局。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 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 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2.1. 古典的区位论
代表人物:杜能、韦伯、克里斯· 泰勒、廖什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 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 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 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Thunen,1826,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 • • • • •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 第二圈:林业 第三圈:轮作(不休耕) 第四圈:谷、草、休耕轮作 第五圈:三圃式(距城市最远、最粗放) 第六圈:畜牧(距城市51-80公里处,此圈 之外,地租为零)
杜能圈:为求地租收入极大化,农场经 营随着与城市距离远近成同心圆式的空 间配置
•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 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 位将发生变化。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 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 背景:产业革命,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 企业以成本极小化为原则决定设厂区位 • 而成本因素中只有运费和劳动费和区位相关 →进一步专注于运费最小地点的计算。
新兴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 原有理论(具体企业微观区位选择)的缺点: ①以完全竞争的价格理论为基础,这是微观经济学的范畴 ②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并不一定时时刻刻完全一致; ③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会导致区际发展的不平衡; ④研究方法是静态的、局部均衡的方法; ⑤研究的是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 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巨大影 响 。 • 新方法: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 E.M.胡佛的《区经济学导论》(1970年) • 代表著作: 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
• 韦伯以后的区位论学者:克里斯· 泰勒、廖 什 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 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 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 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 的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学电子版资料

《区域经济学》笔记2007-03-11 12:14:59| 分类:区域经济|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导论区域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正在为企业区位选择、地方政府寻求振兴经济发展之路、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它通常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泛指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或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甚至一个车间、一个办公室,区域无所不在。
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较大的空间范围。
这样的区域小至县、乡、村,大到省和国家,以及由若干个国家共同开发的某些跨国界的区域,比如亚太地区、东北亚、南极等。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它地区建立什么样的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规划:是人类对特定区域未来时期发展的预测和设想。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广义上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而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分为三大部分: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突出其应用性:一是要对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二是要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需要了解、总结国内外的发展经济,特别是提示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也即需要对中国区域经济运行作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4.2.经济腹地
◆经济腹地是经济区域的基础要素。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腹地是经济运动地域格局的一 种依托(“底盘”),其基本态势是经济运动的空间 聚集共同指向于同一经济中心(城市)。
◆所谓经济腹地,即指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 范围。它既是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也是经济区域的 空间范围。
4.3.经济网络
▪
经济网络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域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各种依托。
◆节点区域——由在功能上彼此紧密联系的异质单元所组成 的区域。其内部具有功能相互联系、等级分明、核心突出 等特点。研究节点区域很少考虑区域内部的一致性。
◆规划区域——为了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一定目标而设定的 延续空间。规划区域的设定与行政调控或政治因素有关, 其主要目的是便于为解决特定空间范围的问题而实施一系 列特殊的政策与规划。
位”)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布局” ◆“区域产业组织”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简称“区域空间结构”) ◆“空间聚集与扩散” ◆“区域优势”
◆“区际经济差异”
◆“区际经济传递” ◆“区际经济分工” ◆“区际要素流动” ◆“区际产业转移” ◆“区际经济合作” ◆“区际经济冲突” ◆“区际经济竞争” ◆“区域竞争力” ◆“经济区划”、“功能区划” ◆“区域经济规划” ◆“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管理” ◆“区域治理”
◆区域经济中心的四大特征:
① 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在不同地域范围内,城市的聚集能力
不同,城市的经济吸引或辐射力也不同,从而形成多等级、多层次的经济
中心。
② 城市选择性。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城市,但并非所有的城市都
《区域经济学》1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 20世纪90年代到十八大之前:区域经济学理论和 实践活动获得蓬勃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 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再次,区域经济研 究重点转移到区域协调发展。
2.改革开放开始到20世纪90年前: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平衡布局为主调整为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 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 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 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 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区域中,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区域外生要素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本逻辑是经济聚集造就区位优势,区位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以及
吸引产业转移,产 业转移又强化区位的聚集优势。
• 3.区域概念的理解
•
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经济功能上具有同质性或同一性
特征,独立地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区外的经济联系,都包含核心城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 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 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 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1.区域概念
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 用强度来划分的某一片地区。
2.区域类型
连续空间 离散空间
1章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同质区 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功能区 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 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三、区际分工协作与区际利益协调 四、区域经济的组织与管理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区域规划与开发 2.区域规划与开发 3.区域经济政策 3.区域经济政策
三、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经济学 生产布局学 经济地理学
第三节 学习区域经济学的意义
经济活动的三个层面: 经济活动的三个层面: (1)国民经济活动 (2)企业经济活动 (3)以政府为中心的地方经济活动
2.区域分异的基础 区域分异的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3)空间距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空间 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 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 2.研究内容 2.研究内容
一、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 1.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与空间组织。 1.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与空间组织。 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与空间组织 2.经济区划理论。 2.经济区划理论。 经济区划理论 3.城市与区域经济 3.城市与区域经济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1.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 1.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 2.影响区域发展的诸因素 2.影响区域发展的诸因素 3.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的空间布局 3.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的空间布局 4.特殊经济区问题 4.特殊经济区问题
1国民经济活动2企业经济活动3以政府为中心的地方经济活动一教学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学科形成与发展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运行第三章经济区划理念第四章城市与区域第五章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第六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空间布局第七章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第八章区域开发第九章区域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程度与自然资源分布状况有
一定的联系,自然资源丰富是经济发展程 度提高的物质前提。但是,世界上到处都 存在“自然资源越丰富经济越落后”的现 象,有人把这种经济现象概括为“人均自 然资源丰富陷阱”理论。这是为什么呢? 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3、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每个区域特 别是“地区经济”、“地方经济”,都是相对 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 因而不能再搞“一平二调”。但区域之间又必 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协调发展, 共同发展。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区域经 济发展的应用性经济学科,一门多学科相 互渗透、交叉结合而逐步形成的综合性边 缘学科,一门年轻的、富有朝气和广阔前 景的成长性学科。区域经济学诞生在西方 国家,但是在当代中国受到高度重视,邓 小平经济理论中含有丰富的区域经济理论。 中国的区域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 正在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域经 济学而努力奋斗。
二、“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1、 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这是形成区 域经济的物质前提。由特殊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 社会资源构成的经济资源,就是所谓“要素禀 赋”,正是这种禀赋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区域。
2、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这是划分区 域经济的重要标准。主要使用GDP(GNP)、人均 GDP(人均GNP)、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固 定资产投资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 贸易总额、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衡量。不同区域 经济之间,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
(2)“空间”的含义:
①“空间”与“区域”的联系和区别:“空 间”与“区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活 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 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 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 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 “指示器”。
②“空间”的基本内涵:“空间”不仅仅反 映平面,而且反映立体,包括地面、地下、地上, 还包括某个范围内经济变量、经济现象之间的 相互关系。
因此,“区域”这一概念,内含着人类所拥有的 经济资源在总量稀缺条件下分布不均匀以及某些生产 要素不能流动或不能完“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 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 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 然赋存的不均匀。
2、二次大战之后区 域经济学家的理论分析和
(1)缪尔达尔:1957 年提出“循环累积因果 论”,尖锐指出“市场力 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 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2)赫希曼:1958年 提出“核心与边缘区理 论”,强调要缩小地区差 距,不能依靠市场机制, 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
3、二次大战之后美日法等国政府对区域
本章的重点在第一、三节。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及其基本特征
一、对“区域经济”
1、“区域”和“空间” (1)“区域”的含义:
①“区域”产生和存在的逻辑前提:
第一,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表结构,包括气候 条件;第二,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其分 布状况;第三,它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现实 状况。
第一, 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 “问题” 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
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及其发展阶段
一、 1、二次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国家区域经济发
(1)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 特大型经济危机。
(2)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普遍高速增长, 但区域差距却越来越大,有些地区的经济状况
4、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每个区域在 长期的经济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经济系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区、工矿区、牧 区、林区、渔区等等,都是如此。因此,区域 经济实质上是由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结构和功能特色的
三、区域经济学的定义
1、若干有代表性的“区 域经济学”
(1)“研究一定地理空 间范围内或区域内经济活动 分布与空间组织的科学”。
(2)“研究各种区域经 济问题的科学”。这里的 “问题”是指发生失误、遭 受挫折、暴露弊端、形成隐 患、造成损失等意义上的问 题。
(3)“研究区域经济发 展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内 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 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2)“地区经济”或“地方经济”:
主要按行政管理原则划分,不是严 格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如江苏经济、山 东经济、广东经济、浙江经济、上海经 济、北京经济等,都只能说是行政区划 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经济资源的 优化配置,因此,我们要冲破行政区划 造成的束缚,实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和 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 展。
(1)美国政府于1961年制定了“区域再 开发法”,1965年又制定了“公共工程与经 济开发法”、“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
(2)日本政府于1962年制定了“全国综 合开发计划”,1965年再制定“新全国综合 开发计划”。
(3)法国政府于1960年颁布法令,1963 年成立“领土整治与区域开发”机构,后来再 以九大城市为核心,把全国划分为9个经济区。
2、“区域经济”与“地区经济”或“地方 经济”
(1)“区域经济”的定义:
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 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 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 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 类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有大有小,也可大可小。目 前国际上的区域经济及其组织有160多个,我 国“三大经济地带”、“珠三角”、“长三 角”、“环渤海”等都是区域经济。
1、孕育期:长达一个多世纪,主要发源地是 德国,以1826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1905年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标志。
2、形成期:从1930年左右到1970年左右, 约40年。
(1)形成的原因:
第一,发达国家各地区之间出现了发展的不平 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