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类型及其区域分布
(完整word版)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农村聚落作为地理自然环境的客观反映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资载体,其区域分布并不是毫无规律的偶然现象,在其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存在着诸多必然规律。
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以理塘县农区为例,探求影响农村聚落分布的各类因素,分析各类聚落居民的诉求。
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研究,为城镇体系规划或新村店布局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思路。
一、区域现状概况(一)环境特征理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金沙江与雅砻江之间,横断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气候区。
全县版图南北最长215公里,东西最宽155公里,总幅员14182平方公里。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4600米之间。
全县河流纵横交织,水量充足。
主要河流总长度约1534公里。
(二)农村聚落特征――村落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1.农村人口分布。
2010年理塘县县域农村人口为56232人,就农区来说:农业人口34021人。
其中,高原山原宽谷区为24914人,高原山原峡谷区农业人口为9107人。
县域农区农村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用地条件相对较好,耕地比较集中的高原山原宽谷区。
2.农村聚落分布。
理塘县农村居民点为238处,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点都是自然形成的聚落(自然村),以自然经济为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自然村的规模和形态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主要是以聚居点为单位的自然村落,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大聚落较少,中心村的发育不足。
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人口规模小、村落数量多:就农区来说,共3.4万农业人口,132个行政村,平均1个村258人。
二、县域农村聚落分布规律浅析理塘县分为农、牧两个区,牧区居民主要采用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随草而居;本文主要探讨农区聚居点空间分布特征。
1.从地形地貌方面看。
理塘县地貌分为三个类型,中部西部高原浅谷区、南部山原宽谷区、东北部高山峡谷区。
农区内17个乡镇皆有部分村庄分布,基本上每一个村有1-3个大的自然聚落(10-30户为主),容纳半数以上的村民;其余的村民聚落是以几户或独户为单元在村域内零散分布。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一、构成和层次村镇体系构成村镇层次组成镇(乡)村镇体系构成层次示意图二、镇(乡)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方法1、确定评价因子2、权重值浙江省某镇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因子表注:①为取得更精确合理的评价值,“耕地资源”和“经济收入也可分为”总量“和”人均“分因子进行计算。
②自然条件、区位交通、村镇建设条件等评价因子的分值均按5分制赋值,以3分为合格(标准值)。
3、评价模型公式U i= mjj j X W式中:U i─第i个村镇的评价值W j─第j项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加权系数)X j─第i个村镇的第j个因子评价分值m─评价因子的个数4、发展条件总排序根据各个评价因子及权重值,由评价模型得出各村综合评价值,从大到小排序,并绘制综合评价图。
(可以是柱状图,也可以是块状图)5、评价结论三、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方法1、总人口预测①综合分析法:Q n =Q0(1+k)n+P式中: Q n─总人口预测数Q0─常住(户籍)人口现状数k─规划期内常住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N─规划期限p─规划期内常住(户籍)人口机械增长数本公式适用于历年从镇(乡)域外来的暂住人口少而住期短的乡镇。
②综合增长法:Q n=Q0(1+a+b)n+c式中: Q n─总人口预测数Q0─常住(户籍)人口现状数a─规划期内年平均自然增长率b─规划期内年平均机械增长率c─规划期内暂住(≥1年)人口数N─规划期限本公式适用于历年人口资料统计较完整、从镇(乡)域外来的暂住人口多且住期较长的乡镇。
2、城镇化水平预测①城镇人口增长法:城镇化水平(%)=n nQ yp)1(式中: p0─现状城镇总人口y─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Q n─规划期镇域总人口N─规划期限本公式适用于历年城镇人口资料统计比较完整的县城外建制镇。
②劳力转化法:城镇化水平(%)=n nnQZNSEKAFkP⨯-⨯+⨯+++])1([)1(p0─现状城镇总人口Q n─规划期镇域总人口K─人口自然增长率N─规划期限F─农村劳力占农村人口比例A─镇域农村人口E─种植业劳力占农村劳力比例S─镇域农村耕地数N─规划期每劳力平均负担耕地数Z─富余劳力转化为城镇人口的比例本公式适用于种植业为主的县城外建制镇。
第二章村庄分类、形态与调查

第二章村庄分类、形态与调查第一节、村庄分类1.1.1 按照地形地貌分类村庄聚落按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貌来分,可将村庄聚落分为平原村、滨湖村、沿海村、三角洲村、草原村、山区村等。
一般说,在平原、滨湖、沿海、三角洲等地方的乡村聚落,土地肥沃、耕地较多、出产丰富、交通便利、人口较密集,经济发展较快、社会比较开放、社会流动较频繁,文化较为先进但村民人文关系不如散村突出,血缘关系有所淡化;思想较活跃,现代观念较强,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民主意识较浓厚,村民自治基础比较扎实,自治活动容易开展起来。
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就相当发达,这里的村庄也较为富裕。
草原上多是牧区,原来的牧民多是追水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常常是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但随着畜牧业的发达和科学化、现代化,多半牧民开始种植牧草,围困草场,定居下来,形成草原村落。
在农区和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
山区或半山区村庄则多较闭塞落后,人口聚居程度更低,有的山区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够,有的穷山恶水,资源贫乏,多半经济结构单一、贫困。
而不同的地理条件也造就了不同景观风貌、不同文化特色的村庄,比如在长三角地区就有江南水乡、滨海地区就有海岛渔村、山区则出现了山乡村寨。
1.1.2 按照村庄形态分类村庄按照其形态肌理模式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散点式散点式村庄是一种常见的村庄,其布局形态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自然散点分部于起伏的乡村聚居地,这种模式并不试图改造自然,也不大规模平整土地,不强求规整和一致的布局,表面看来缺乏规划,随意性强,建筑虽散点分布,却又凝聚于某个中心,如晒谷场、池塘等,于稳定统一中体现着开放与多元。
但是由于房屋间距较大所以显得较浪费土地,这种布局形式的村庄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有一种不拘一格自然随机的肌理美。
(2) 街巷式街巷式村庄形态肌理是一种最主要的村庄布局形态,适应于用地较平坦的村庄,并常见于较大村庄。
街巷式村庄形态肌理根据建筑与地形、道路的不同组合关系,树枝状展开,形成统一又有变化的村庄布局形态,主街和次巷脉络清晰,这种村庄形态肌理内聚性强,又易于随着村庄扩大逐步沿路拓展延伸。
乡村的聚落特点和原因

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乡村:包括农村居民点、农业用地与相关的生产和 生活设施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域。 其中的农村居民点称为乡村聚落
分散型
思考:请说说三个乡村聚落 有哪些直观区别?并偿试用 一个简单的词语对其空间形 态进行概括。 分散
松散 半聚集型
密集
密集型
乡村聚落的地域分布特点 地域分布特 点 密集型 分散型 特 点 分 布
地势平坦,人口稠密的 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 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平原 集。 地区。 规模小,呈点状,松散 地势起伏大的山区或特 布局。 殊的生产类型区。 规模较小,住宅彼此排 山区或地广人稀的新开 列保持一定的距离。 发区。
半聚集型
总体分布特征
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人口密集,乡村聚落比较多; 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方,人口稀疏,乡村聚落一般比较少。
利于形成短期集市。
手工业产品的产 地
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手工业生产地会形成相关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品的交易集市
分布:交通便利、地域开阔的地方。
集市
集 街市
水上集市
临街集市
活动:仔细观察图片,比较出二者的差异,
并总结出两个集市的共同特征。
活动:对比两类不同的集市: 水上集市 邻街集市 河流纵横交错,水网稠 所处环 密,集市既分布于水上 集市位于街道两旁。 境 也分布在岸上。 以自行车、三轮车、农 区 交通工 别 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 用拖拉机、农用汽车为 具 主要交通工具。 贸易形 多在船上进行贸易。 在街道两旁进行贸易。 式 以农民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形式为主。购物者可 共同点 以是销售者,销售者也可以是购物者。
具体区域的分布特征:
1、临近水源所在地;
2、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植被、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方;
全要素指引下的广州市村庄风貌管控体系与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全要素指引下的广州市村庄风貌管控体系 与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刘名瑞 江 涛 刘 磊 谢 洵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1 年 第 39 卷 第 7 期 VOL.39 NO.7 JUL. 2021
村庄风貌保护和地域性特征视角下的村庄风貌规划 案例研究,针对性较强,但推广性、普适性不足 [2]。 广州市已基本实现乡村地区村庄规划全覆盖,但多 数规划并未对村庄风貌营造作出实际指引。为此, 广州市规划管理部门从本地特色出发,组织开展《广
1.2.1 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国内对于村庄风貌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早期 研究大多偏重基本的乡村环境整治 [4-6],往往局限于 单个村落或某几个村镇的具体案例 , [7-9] 尤其重视 古村落研究 [10-11]。随着村庄风貌失序问题的日益严
(2)场所景观杂乱化和人工化。目前不少村 塑造为目标的乡村风貌总体规划,如《青岛市乡村
庄的场所景观建设水平较低,在景观性和功能性方 风貌规划》,从五大风貌类型、三大风貌廊道、四
面均存在明显不足。公共空间的营造或简单随意, 种村庄整治类型出发,建立“点、线、面”的宏观
难以满足功能需求;或过于简单粗暴,与自然环境 风貌管控体系,并面向生态本底、布局形态、村居
规划编制和风貌营造提供技术指导(见表 1)。 2 广州村庄风貌的管控原则与路径 广东省广州市目前共有 1144 个行政村,总面积
约 5800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 78% ①。村庄分布 由北至南,与广州市“山、水、城、田、海”的生 态城市格局相融合,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生态与人文 资源,形成山林田园生态风貌、岭南水乡风貌、历 史建筑集中风貌和一般型农村风貌四种主要风貌类 型(见图 1)。基于相关研究分析,研究提出广州 市村庄风貌的管控原则与路径。
哈尔滨市自然村落地名与地理环境

N
-e .时遇
逍曲
■- *
阿fflK
图例 口箴类*源类型
75
150
^km
图3自然类村落名称主要语源类型空间分布
水文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域中部和北部,松 花江由西向东贯穿哈尔滨市域,流经哈尔滨市区、巴彦 县、木兰县、宾县、通河县、方正县、依兰县,同时宾县的 元宝河、通河县的双沙河、木兰县的清河等松花江支流 也独具自然景观特色,这些地区水源丰富,适合村民居 住,村落名称多与河流相关。例如,通河县的浓河村、清 河村、漂河村等。
19世纪末西方学者对地名的起源、演变、语源、类 型,以及地名反映的文化现象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 究,多采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等定性方法。1990年代 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 ,数量统 计分析、GIS空间分析、大数据分析等定量方法越来越 多的应用在地名研究中。GIS空间分析常运用于地名 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中⑷,地形地物对北京村落名称影响 最大,村庄营类、梁岭类、水桥类地名占多数⑷。而在山 东省除了自然地理因素,姓氏也是自然村名称的决定因 素⑸。以济南市为例,自然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南部 丘陵地区,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苏 州市村落名称分布具有非均衡的特征 ,村落地名分布与 人口密度正相关⑺。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经济类的村 落地名较多⑷。人文类村落地名空间分布特征与当地 的氏族聚落、人口迁移、社会经济等基本符合⑷。社会 历史对村落名称影响较大,客家村落名称与社会历史及 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删,地形、河流、人口和经济等因素 推动了客家聚落地名的演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落 名称记录了多民族聚居区的历史文化 ,乌鲁木齐地名景
意愿类地名则是名称中包含人们美好愿望和向往, 具有吉祥、期盼意思的地名,一般包含星、富、旺、福等字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湖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传统村落是湖南省独有的宝贵文化资源,代表了湖南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湖南省传统村落正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发展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湖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1. 聚落分布:湖南传统村落多以分散聚落的形式存在。
这种分布形式源于湖南地理环境的特点,即山多、水多。
由于山体和水体的存在,湖南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选择在山间、水边、田园等宜居场所建立聚落,形成了分散而又相对独立的村落。
2. 村庄布局:湖南传统村落的村庄布局遵循着“天人合一”的原则。
传统村落往往依山傍水而建,采用曲线和弧线的布局方式,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同时,村庄中的建筑通常呈东西向分布,以利用太阳和自然的光线、风向等资源。
3. 建筑风格:湖南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
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下形成的湖南传统村落,拥有不同的建筑风格。
例如,湖南东南部的土楼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坚固的土楼而闻名,而湖南西北部的苗族村落则以木结构建筑为主。
二、湖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1. 地理环境:湖南省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水资源丰富。
传统村落选择建立在山地或水边,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山区村落由于地势复杂,聚居在山脚下或半山腰,而水边村落则常以河流、湖泊或洼地为中心建立。
2. 文化传承:湖南传统村落的分布也与地域文化传承有密切关系。
例如,苗族村落主要分布在湖南西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这与苗族群体的传统居住方式和文化习俗有关。
3. 历史因素:湖南省悠久的历史为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许多传统村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布局。
4. 社会经济发展:随着湖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
这也导致了湖南传统村落的人口流失和村庄空心化趋势,影响着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以理塘县农区为例

1272014年6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一、区域现状概况(一)环境特征理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金沙江与雅砻江之间,横断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气候区。
全县版图南北最长215公里,东西最宽155公里,总幅员14182平方公里。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4600米之间。
全县河流纵横交织,水量充足。
主要河流总长度约1534公里。
(二)农村聚落特征——村落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1.农村人口分布。
2010年理塘县县域农村人口为56232人,就农区来说:农业人口34021人。
其中,高原山原宽谷区为24914人,高原山原峡谷区农业人口为9107人。
县域农区农村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用地条件相对较好,耕地比较集中的高原山原宽谷区。
2.农村聚落分布。
理塘县农村居民点为238处,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点都是自然形成的聚落(自然村),以自然经济为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自然村的规模和形态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主要是以聚居点为单位的自然村落,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大聚落较少,中心村的发育不足。
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人口规模小、村落数量多:就农区来说,共3.4万农业人口,132个行政村,平均1个村258人。
二、县域农村聚落分布规律浅析理塘县分为农、牧两个区,牧区居民主要采用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随草而居;本文主要探讨农区聚居点空间分布特征。
1.从地形地貌方面看。
理塘县地貌分为三个类型,中部西部高原浅谷区、南部山原宽谷区、东北部高山峡谷区。
农区内17个乡镇皆有部分村庄分布,基本上每一个村有1-3个大的自然聚落(10-30户为主),容纳半数以上的村民;其余的村民聚落是以几户或独户为单元在村域内零散分布。
由于耕地少,部分村庄基本为一个行政村一个聚落的情况。
每个行政村均在其最大的聚落形成村级中心。
2.从交通干线方面看。
理塘县农村聚落以县城为中心,呈沿路积聚状态,这除了受地形影响,也符合广大农村群众沿路建设,出行方便的生活习惯。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应出公路建设尤其是乡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庄类型及其区域分布
村庄类型及其区域分布2016-03-27
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且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差异。
不计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仅以人口密集的汉族居住区为例,中国乡村社会就有十分不同的村庄类型,且这种类型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致说来,有两种不同的区域因素对乡村社会性质具有影响,并因此决定了村庄的不同类型,这两种不同的区域因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东中西部农村与南中北农村的差异。
过去十年,我及所在学术团队重点研究中国农村存在的南中北的区域差异,我们发现,中国农村可以依据村庄结构的差异划分为南方农村、北方农村和中部地区的农村。
南方农村村庄结构的一个显着特点是聚族而居,宗族结构比较完整,宗族力量比较强大,一个村庄也往往就是一个宗族,村庄与宗族同构,从而形成了团结型的村庄结构。
比较典型的南方农村如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湘南、鄂东南地区。
与南方农村不同,华北地区村庄内大多是分裂的结构,一个村庄内存在着众多
“门子”、“门派”等小亲族结构,即使同一祖先而来的村民也大多以五服为限,分裂为互不相关的不同“门子”、“门派”。
村庄内众多分裂结构之间相互竞争,形成了华北农村特定的治理状况。
华北农村的村庄结构因此呈分裂状,是分裂的村庄结构,我们称之为分裂型村庄。
不仅华北地区的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皖北、苏北农村多为分裂型村庄,而且西北地区的陕西关中等地也大多是分裂型村庄。
华北、西北地区可以称为北方农村,我们因此说北方农村多为分裂型村庄。
以长江流域为典型的农村,村庄内缺少强有力的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行动结构,农民往往以户为单位行动,甚至兄弟分家之后也缺少责任连带关系,村庄内部高度原子化,这样的村庄内不仅缺少宗族结构而且缺少具有行动力的小亲族结构的地区,就是原子化程度很高的农村,我们称其为分散型村庄。
地处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农村大多为分散型村庄结构,典型如云贵、川渝、湖北大部、安徽大部、江浙、湘中湘北。
此外,东北地区的农村,因为开发时期比较晚,建村时间比较短,其村庄结构与长江流域极为相似,因此也被我们划入中部分散型村庄中。
中国村庄社会结构的差异具有显着的区域特征,这是与历史、地理、种植结构、战争以及开发时期等等有关的。
无论如何,从村庄社会结构维度可以将中国农村划分为南方农村、北方农村和中部农村三大区域。
在村庄结构的维度以外,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这个区域差异的典型表现不是南中北而是东中西的差异,即总体来讲,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是人口流入地区,而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慢,人口大量从农村流出,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仍然占有相当比重。
因此,从经济发达程度可以大致将中国农村分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
东部地区数量不大,但地位重要,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津京唐地区,以及山东、辽宁、福建沿海地区。
中西部地区大都以农业为主,属于传统农业型地区,除了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近郊农村,都属于中西部地区。
从经济发展程度上划分东中西部,落实到村庄层面,就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即在村庄内部会出现因为村民收入差异而来的分层的差异。
总体来讲,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展,农民收入比较高,但也因为经济发展比较快,获取收入机会多,村庄中有一些村民通过办厂经商成为年收入百万甚至千万亿万元的老板,大部分村民的收入来自务工收入,另外加上外来人口租房的不多的租金收入。
这样,在东部沿海地区,村庄内普遍出现了两个差异越来越大但都共同生活在村庄中的村民群体,一是人数比较少、能量比较大的老板群体、富人群体,二是人数比较多,收入有限的一般村民群体。
与东部地区不
同,因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中西部农业型地区大量农民都已离开村庄,进入城市或东部沿海地区务工经商,农村出现了空心化趋势。
中西部农业型地区也有农民通过办厂经商致富,但这些办厂经商致富的农民大都是在村庄之外的城镇发展,村内根本没有发展的机会。
致富之后,有能力进入城市生活,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脱离自己的家乡,进入城市,而与家乡村庄缺少有机联系。
中西部地区农业型村庄的一般农户大都存在“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即家庭中的年轻人进城务工经商,年龄比较大者留村务农。
在已经形成全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面,外出务工收入相差不大,按人均分的土地使留村务农收入也相差不大。
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来自不同家庭周期中劳动力所占家庭人口的比重。
因此,除极少数身体智力残疾引起的贫困以外,一般农户收入相差很少。
也就是说,在全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村庄中,一方面,真正高收入的群体很小,这个群体的主要收入是从村庄以外的城市获得的,他们的主要居住地、生活地和收入来源都与村庄极少关系,他们的收入与生活世界都不在村庄,对村庄治理不关心,很少会对村庄治理和村民生活产生影响。
他们是从村庄中产生出来的,但他们现在已是富人、城市人,已成为村庄中的外人,或者与村民生活无关的成功人士。
绝大多数的一般村民收入差异不大,村庄中的村民收入呈
现出高度划一的状态。
这个意义上讲,当前全国中西部农业型地区的村庄中,农户之间缺少分化,是低度分化的。
这样的低度分化的村庄,我们称之为低度分化村庄。
相对来讲,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因为整个地区已是融入到城市带中,成为城市带的一个部分。
这些沿海地区村庄往往办有企业,大量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来到这些企业就业。
经济发展和融入城市带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村庄中的基础设施条件,而且使之前农民自住的住房变得有价,农民因此花费力气建设了很好的住房。
也因为经济发展,村庄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办厂经商的机会,一部分村民通过办厂经商致富,他们仍然生活在村庄中,参与到村级治理里面,因为他们所获收入与村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样,在村庄中就有了一个数量不大能量很强的老板群体。
在当前阶段,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创业机会骤减,一般农民再通过办厂经商来致富的机会显着减少,村庄中绝大多数村民成为了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获得收入的务工群体,这样,村庄中就开始形成两个明显分化且越来越固化的群体或阶层,一是富人群体,一是一般村民群体。
在有些东部沿海地区,富人群体与一般村民群体因为收入差距大,而越来越在品位、消费、娱乐、认同等等方面区隔开来,从而形成了高度分化的村庄分层。
还有相当一部分东部地区农村中,村庄内的经济分化已经开始,但不
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未大到不可比拟,或者富人群体与一般村民之间仍然有着较大互动空间,在村庄中的象征争夺等等方面,富人群体与一般村民仍然没有决出胜负,富人继续求异,以摆脱一般村民的追赶,而一般村民在场面消费上向富人看齐以求同,村庄内的消费竞争十分激烈。
这样的村庄分化,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度分化。
这样,我们就以东中西两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将中国不同区域的村庄划分为三种类型:低度分化村庄,中度分化村庄,高度分化村庄。
其中中西部农村大多为低度分化村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则有更多的中高度分化的村庄。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个不同类型村庄主要分布区域的表格:
大体说来,依据村庄经济社会分化程度和村庄社会结构,大致可以划分出六种不同类型村庄及其分布主要地区,分别是:1、经济社会分化程度高的团结型村庄,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福建沿海、浙东南地区。
这些地区经济发达,村庄的宗族组织或者宗族认同比较强;2、经济社会分化比较高的分裂型村庄,主要分布在华北的津京唐地区和山东沿海地区;3、经济社会分化程度比较高的分散型村庄,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4、村庄经济社会分化程度比较低的团结型村庄,主要分布在江西、广西、粤西粤北、海南、湘南、鄂东南地区;5、经济社会分化程度比较低的
分裂型村庄,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农村地区;6、经济社会分化程度比较低的分散型村庄,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
因为村庄结构的差异,各种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政策和制度落地就会有相当不同的实践过程、机制和后果。
又因为不同类型村庄的分布具有显着区域特征,就必然会产生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
不同人返回不同区域的家乡也会看到十分不同的改变。
乡村治理正是在不同的村庄结构上进行的,研究村庄结构及其上各项政策、制度落地的实践,就是要研究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没有对地域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中国不同区域农村的深入理解,我们就很难真正理解中国农村的乡村治理,就无法真正建立好的社会科学理论,也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微信订阅号:caogenzhiku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人人网更多1上一篇三农工作如何走群众路线?
下一篇让人们重新认识越来越陌生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