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控制分析

摘要
本文研究是基于商业银行这一高利润而又高风险的特殊类型经营性企业。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支柱,由于商业银行经营存在高风险性,一旦出现问题对整个国家经济运行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良好的解决办法。且随着我国门户的打开,一些国外的金融类商业银行随之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中,加剧商业银行间的市场竞争。虽然各大商业银行也在必要时改进内部控制制度以保持其有效性,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旧有不足之处,所以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是存在现实意义的。由于国外的商业银行发展较早,并且经历了几次金融危机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发展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研究成果与国外商业银行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对所存在的缺陷应及时予以完善积极学习西方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的先进成果,同时也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本文选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当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情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此提出建议。
一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而它的五大职能就意味着它对于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性,是我国银行体系的支柱。至2016年9月止,我国有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12家全国性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133家城市商业银行和约302家农村商业银行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一直以来,银行业被认为是内部控制最为严密的行业组织之一。然而,现如今动辄上亿元的银行相关案件充分暴露出银行内部管理的巨大漏洞,当然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内部控制方面的原因首当其冲,这也从一方面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存在的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我国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多次的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逐渐重视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走向市场化的同时其内控建设也在不断完善,我国部分专家也就此做了相应方面的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方面有着积极方面的影响。本文在学习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此有帮助,以期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有效发展。
(二) 研究意义
由于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如何使其风险降至

最低,除了外部监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外,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高效的解决方法。内部控制是现代组织管理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组织持续发展的机制与过程保证,商业银行通过在内部建立各种规则制度,达到资产安全,管理有效的目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任务的不断加剧,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相互叠加,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银行风险防控压力增大,而近来银行业更面临着不同方面的竞争,比如来自其他投资渠道的竞争。由于资本市场日益成熟、客户需求多 样化以及新型金融产品的出现与发展,中国开始出现金融脱媒现象,即投资者将资金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中转出以用于直接投资,中国证券市场的深化改革也可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不得不说,竞争压力相当大。根据这一情况来看,高效合理的内部控制策略对商业银行重要性之大,它是强化企业竞争,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面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不仅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更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内部控制内容及相关规定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内容
美国准则委员会(ASB)对内部控制进行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而美国权威机构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一种为合理保证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符合法律和规章制度三大目标的程序。COSO(即美国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的报告里说明,内部控制的作用在于去完成外界强制要完成的事情,在企业实现主要目标的前提下。它是一种防御性措施,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必须做的义务和责任,而不是智慧和能力。内部控制理论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先后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内部控制(即基于ERM框架的内部控制)五个阶段。其中基于ERM框架的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整个企业经营过程,旨在识别并管理风险,为实现企业基本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

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和监督等五个相互关联地部分。
控制环境是整个内部控制的基础,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管理者地品行与作风,管理者地管理理念和知识架构,企业文化和人事政策与管理等。
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正确因素并采取策略地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控制活动是指为确保管理层指示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贯穿与企业各层次和各部门,包括一系列不同地活动,如批准,授权,查证,核对,复核经验业绩,资产保护以及职责分工等。
信息与沟通系统是围绕在控制活动周围的,它们使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取得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验过程所需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对出错的业务采取矫正措施,它是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
监督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地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地一项重要内容。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含义
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内部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对其他各行的内部控制理论发展有重大积极意义,促进各行与内部控制理论相关的法规和指南的改进。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一个受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管理人员影响的程序。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特定时间执行的程序或政策,它一直在银行内部的各级部门连续运作。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际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在2002年4月颁布的《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三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概况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全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在改革原有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基础上,2007年3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2012年1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整体变更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坚持普惠金融理念,确定了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的零售银行战略定位,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15年12月,邮储银行成功引进十家境内外战略投资者。2016

年9月28日,邮储银行成功在香港上市,正式登陆国际资本市场。
邮政储蓄网点遍布城乡,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能共同城乡的金融机构,独特的“自营+代理”经营模式又使其过去三年个人存款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且由于邮政储蓄银行的历史原因和基层路线,客户基础广。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成为全国网点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服务客户数量最多的商业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31日,邮储银行的网点数量超过4万个,纵贯全国、遍布城乡;个人客户数量超过5亿户,基数大、粘性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 1000强排名”评选中,邮储银行按2015年总资产记位居第22位。
(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根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15年年度报告,银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承担内部控制责任,其中邮政银行在内部控制环节建立架构如下: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履行内部控制的相应职责,评价内部控制的效能;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下设财务与内控风险监督委员会关注内部控制治理架构、全面风险管理治理架构的建立和完善情况,;高级管理层是本行的执行机构,负责建立和完善内部组织机构,组织领导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除外)具体措施日常运行,监督内部控制的各项职责得到有效履行。另外总行和各级分行分别设有法律与合规部门,负责指导协调各业务条线内部控制建设,并且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完全独立于银行其他机构管理,由监事会指导本行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加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以保障内部控制有效性。
四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
面对深刻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和邮政银行建设一流大型零售商业银行战略定位,近年来邮政银行也在内部控制方面做了一些改善措施,也有不小的成果,但仍有不少不足。2012年发生原行长陶礼明涉嫌受贿、挪用公款案件,这也因此暴露出邮政银行核心业务等内部控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给储户和银行造成损失,更给银行信誉造成极坏的影响。本文在参考国内研究文献基础上对邮政银行内部控制现存在问题进行浅析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不够完善
由原邮政储蓄体系改制成立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我国普遍商业银行一样,仍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银行仍存在大量旧的制度。其公司治理制度体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仍有所需要改进,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为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健全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存在各

控制系统之间还存在着脱节现象,未能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全面控制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影响了控制。
(二)内部控制文化较差。
良好的内控文化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良好发展的前提,虽然内部管理层近年来有逐渐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发挥其在内部控制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根据其2015年年度报告,邮政银行按照银监会“业务开办,内控先行”的监管要求,完善内控合规制度,制定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控制基本规定》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规政策》等制度,优化其内控管理的组织架构,完善银行内控合规管理体系。但银行员工并非全部都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虽然总行下达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指导指令以及学习文件,员工却并未给予足够的积极性和重视,更没有理解到内部控制是一个贯穿银行日常行为始终的动态机制。员工普遍重业绩,轻内部控制,虽然这也与银行普遍实行薪酬绩效管理相关规定有关,但总的来说,邮政银行内控文化氛围不浓厚。
(三)信息系统不匹配
邮政银行拥有中国银行同业中覆盖面最广、联网网点最多的金融计算器网络系统,建成「数据仓库+基于Hadoop架构的分布式数据库」的混合架构大数据平台,拥有中国银行同业最大的客户数据量。由于采用作为云平台核心技术之一的分布式架构,银行系统与同业相比更容易实现云端迁移,更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契合中国银行业信息技术转型方向。但问题却也较为明显,首先网点众多也意味着对畅通和完备的信息系统要求更高,而目前邮政银行显然还未达到这一点,信息系统的建设速度不及业务发展速度,网点多信息向上传达层次繁杂导致信息的滞后性和失真性加大,另外许多乡镇中的关于这方面的建设显然还未到位。其次内部控制信息交流与传达建设方面弱,银行内部对于内部控制日常信息的交流沟通,内部控制措施实施的反馈意见交流不重视,这也导致高级管理层对于了解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了解途径和信息层面有所限制,影响下面最基层指令执行人员执行能力,进而最终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建设。也耽误基层人员不能畅通地向上层管理人员反馈工作信息,从而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事件。
(四)内部监督有待加强
从2012年原银行行长陶礼明一案中可看出邮政银行在内部监督方面存在不易发现的漏洞。银行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管力度不够,整改问责失之于宽,其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所有权与经营权尚未真正分离,更缺乏对董事会、经理层有效、公开的监督、评估机制。尚未建立强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