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软件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软件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探测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震勘探软件作为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地震勘探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学习地震勘探软件的使用,掌握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期间,我主要使用了XX公司开发的地震勘探软件进行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
该软件包括数据预处理、地震成像、属性分析等多个功能模块。
以下为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过程:1. 数据预处理在地震勘探过程中,原始数据往往存在各种噪声和干扰,影响数据质量。
因此,数据预处理是地震勘探软件应用的第一步。
我通过软件的滤波、去噪、切除等操作,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了预处理,提高了数据质量。
2. 地震成像地震成像是对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成像处理,以揭示地下地质结构。
我利用软件的地震成像模块,根据地质构造特点和地震数据属性,设置了合适的成像参数,完成了地震成像操作。
通过地震成像,我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地下地质结构,为后续的解释和分析提供依据。
3. 属性分析属性分析是地震勘探软件中的重要功能,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频谱分析、相位分析等操作,提取地震数据的特征信息。
我利用软件的属性分析模块,对地震数据进行了频谱分析,了解了地震波的频率分布特点,为后续的解释和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
4. 地震解释与分析地震解释与分析是对地震成像结果进行地质意义解释,识别地下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分布。
我通过软件的地震解释与分析模块,结合地质资料和地震成像结果,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了解释和分析,为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依据。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掌握了地震勘探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方法,提高了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和分析的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地震勘探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为地震勘探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启示。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实习增强了自我的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学校的实习任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地震勘探实习报告范文, 希望能够帮你解决烦恼。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范文篇一一、工区位置(燕郊)燕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与北京仅一河之隔,距北京市中心天安门30 公里,距空港首都机场25 公里,距海港天津港120 公里,可承东启西、经纬南北,提供融入京津、俯仰全国、接轨世界的绝佳平台。
京哈高速公路、京秦、大秦电气化铁路横贯东西,北京930 路公交车直通区内,京通快速路将燕郊与北京市中心紧密连接。
(图1-1)。
图1-1. 燕郊行政图从六环到七环,从三河到“京东” ,燕郊已在北京的国际化背景下被多次提起到建设北京“新七环”规划报告中。
规划中七环向外扩展到京冀交界处,自西南向东北依次连接涿州市、固安县、廊坊市、香河县、大厂县、三河市,直至平谷区。
将这些城镇作为新城镇发展点,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缓解中心区域的发展压力,加强与外围城市的交通联系,共同走向“区域城市” 。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幅员面积180 平方公里,规划面积80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0-80 万。
在交通上规划建设6 条与北京衔接的通道,包括:京哈高速路、迎宾路、燕顺路、京哈公路复线、神威北路、南外环路。
同时地铁八通线在通州八里桥处留有接口,未来可能会延伸八通线的城铁, 穿过燕郊燕郊以三条主干为界,分区明显。
一是西部潮白河沿岸(河北境内部分)的旅游度假区; 二是东、北部沿迎宾路、燕昌路两侧的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产业区; 三是中部102 国道和行宫大街周围以行政办公、教育卫生、金融商贸等功能为主的综合服务区; 四是在北部高楼镇辖区沿迎宾路两侧规划建立仓储物流区; 五是在南部规划建设燕郊生态新城,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燕郊开发区提出了“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同城一体、借势发展”的思路,找准自己的城市定位,实现城市功能分异与整体功能优化。
浅层地震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经历一、实习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对地震勘探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进一步提高地震勘探技术水平,拓宽地质找矿视野,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浅层地震勘探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学习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勘探的基本原理、野外观测系统设计、资料整理与解释,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学习,掌握了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等相关软件,为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野外观测系统设计实习的第一周,我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如何设计浅层地震野外观测系统。
主要包括地震仪器的选型、布局,观测线的布置,炮点、检波点的设置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如何根据地质任务和地形地貌条件,合理设计观测系统,以提高地震数据质量。
3. 资料整理与解释实习的第二周,我们学习了如何对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整理和解释。
主要包括地震数据的预处理、地震资料的编辑、地震剖面的绘制等。
通过实践,我们掌握了地震资料整理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资料解释的能力。
4. 实习成果汇报实习的最后一周,我们完成了实习成果的汇报。
我们分别从野外工作、资料整理、成果解释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实习过程中的所学所得。
通过实习成果汇报,我们检验了实习效果,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1. 知识与技能的提升通过本次实习,我系统地学习了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掌握了地震仪器的使用、观测系统设计、资料整理和解释等实际操作技能。
2.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协作,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交流与讨论,提高了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刻苦求实的工作作风的培养实习过程中,我们在野外实地操作,感受到了地震勘探工作的艰辛。
地球物理勘探实习报告

标题:地球物理勘探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23年6月1日-2023年6月30日实习单位:XXX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地球物理勘探的多个环节,包括踏勘、测量、表层调查、钻井、排列、下药、激发和采集等。
以下是我实习期间的一些具体经历和收获:1. 踏勘和测量:在实习的第一周,我参与了项目的踏勘和测量工作。
我们使用全站仪和GPS等设备对勘探区域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标注,确保后续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项工作,我了解了如何利用测量工具获取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并掌握了基本的全站仪和GPS操作技巧。
2. 表层调查:在实习的第二周,我参与了表层调查工作。
我们使用地质雷达和地震仪等设备对地表进行了探测,以了解地质结构和地下物质分布情况。
通过这项工作,我了解了地质雷达和地震仪的工作原理,并学会了如何解读探测数据。
3. 钻井和排列:在实习的第三周,我参与了钻井和排列工作。
我们使用钻机进行了井孔钻探,并在井孔中安装了地震检波器。
通过这项工作,我了解了钻井和排列的基本工艺,并学会了如何安装和维护地震检波器。
4. 下药和激发:在实习的第四周,我参与了下药和激发工作。
我们使用爆炸物作为震源,进行了地震勘探数据采集。
通过这项工作,我了解了爆炸物下药和激发的注意事项,并学会了如何确保安全。
5. 数据采集和处理:在实习的最后一周,我参与了地震勘探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工作。
我们使用地震数据采集仪和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和分析。
通过这项工作,我了解了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基本流程,并学会了如何使用相关软件。
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球物理勘探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掌握了基本的测量和探测技巧,学会了如何使用地质雷达、地震仪和地震检波器等设备。
我还了解了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基本流程,学会了如何解读和分析数据。
此外,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也让我受益匪浅。
我与同事们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浅层地震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城市地下结构的研究和探测需求日益增长。
浅层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城市地质调查、工程建设、资源勘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提高我对浅层地震勘探技术的掌握,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浅层地震实习。
二、实习内容1. 理论学习实习期间,我们首先进行了浅层地震勘探的理论学习。
学习了地震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方法、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我对浅层地震勘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实地操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实地操作。
实习地点选在华北某城市,该城市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适合进行浅层地震勘探。
(1)现场布置首先,我们进行了现场布置。
在实习地点选取了多个观测点,并按照设计要求布设地震检波器、震源等设备。
在布设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地震数据采集在完成现场布置后,我们进行了地震数据采集。
采集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地震反射波法,利用震源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通过检波器接收反射波信号。
采集过程中,我们注意调整震源和检波器的位置,以提高数据质量。
(3)数据处理与分析采集完成后,我们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去噪、静校正等预处理,然后进行偏移成像、解释等工作。
通过分析,我们得到了地下介质结构、断层分布等信息。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理论水平通过实习,我对浅层地震勘探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增强了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亲自动手操作,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了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实习过程中,我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总结本次浅层地震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习,我不仅掌握了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我国地质勘探事业贡献力量。
北戴河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北戴河地震勘探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我国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严重,地震勘探工作对于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地震勘探技能,增强地震灾害防范能力,我有幸参加了在北戴河举办的地震勘探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深入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技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仪器的使用方法、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等技术。
以下是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过程:1.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学习了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了解了地震波的类型、特点以及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
2. 地震仪器使用:学习了地震仪器的结构、功能和操作方法,掌握了地震仪器的现场布设、调试和数据采集技巧。
3. 地震数据采集:参与了地震数据采集实践,学会了使用地震仪器进行数据采集,了解了地震数据采集的注意事项。
4. 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学习了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地震资料的预处理、地震资料的解释和地震图的编制等,掌握了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技巧。
5. 实习实践:参观了地震观测站,实地考察了地震勘探现场,了解了地震勘探工作的实际情况。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地震勘探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收获颇丰。
1. 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学习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地震仪器的使用技巧,提高了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
3. 认识到了地震勘探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地震勘探工作对于防震减灾、资源勘探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习,我更加明白了地震勘探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四、实习总结与建议本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对于地震勘探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我提出以下建议:1. 增加实习时间:实习时间较短,部分知识无法深入了解,建议延长实习时间,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地震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目录1. 实习目的和任务 (1)2. 场区地形地貌及地层特征 (1)3. 地震测线布置与定位 (1)4. 方法原理与工作难点 (2)5. 野外数据采集 (3)6. 地震数据处理 (6)7. 资料分析与解释方法 (8)8. 地震剖面分析 (9)9. 浅层地震勘探结果 (10)10.个人总结体会 (10)1实习目的与任务生产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此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理论联系实际,增长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可以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实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为毕业后的胜任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此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是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探测工程场地是否存在断裂,以及展布及其属性,具体包括(1)使用娇鹏公司SE2404EI地震仪,通过野外现场试验,正确选取生产中使用的各项参数,完成浅层地震勘探剖面2条,共计0.6 km,生产激发点40个,接收点120个。
(2)查明工程场地近地表是否存在断裂,以及断层的走向、产状、上断点埋深及其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位置及其空间展布特征。
(3)广泛收集有关地质、物探、钻孔资料,深化认识,为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提供参考。
2.场区地形地貌及地层特征德源华通小区项目位于廊坊市建国道以北,盛通投资集团东侧,王寨小区西侧,南邻圣泰新苑小区。
地理坐标:北纬39°31´13.4″,东经116°43´36″。
拟建场地位于太行山东麓冲洪积平原区,地貌单一,场地地势平坦。
根据区域地层资料,沉积物以砂、粘土为主,组成若干个正韵律层。
(1)全新统(Q4):河湖相沉积厚67m左右。
(2)上更新统(Q3):本统隐伏于全新统之下,底板埋深在153m 左右。
(3)中更新统(Q2):本统以河湖相沉积,底板埋深360m左右。
(4)下更新统(Q1):本统隐伏于中更新统之下,底板埋深420m。
勘探技术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勘探技术作为能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更好地了解勘探技术的实际应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于近期参加了某地质勘探公司的实习活动。
二、实习内容1. 地震勘探技术在实习期间,我深入了解了地震勘探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首先,学习了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了解了地震勘探设备的工作原理。
随后,参观了地震勘探现场,亲眼目睹了地震勘探设备的安装、运行过程,并了解了地震数据处理、解释等方面的知识。
2. 地质钻探技术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地质钻探工作,学习了钻探设备的操作、维护和保养。
在师傅的指导下,我掌握了钻探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要领,如钻孔轨迹控制、冲洗液管理、钻具选择等。
此外,我还了解了地质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3.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电法、磁法、重力法等。
通过实地操作,我了解了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并掌握了数据处理和分析技巧。
4. 实地考察与样品采集在实习过程中,我跟随师傅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不同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矿产资源情况。
同时,我还参与了样品采集工作,学习了样品的采集、包装和保存方法。
三、实习收获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专业素养的提升实习期间,我不仅学习了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了解了勘探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这使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 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这使我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为今后在工作中融入团队打下了基础。
四、总结本次勘探技术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我国能源开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处理学院:测绘学院专业:地球物理学地点:校内班级:201111401组号:第 1 组姓名:**学号:*************教师:***2014年 11 月 30 日至 2014 年 12 月 20 日第一章实习概况 (3)第一节实习目的 (3)第二节实习时间、地点和人员 (3)第二章野外资料的采集 (4)第一节实习场地和仪器 (4)第二节实习原理 (4)第三节数据初步分析 (6)第三章室内数据处理 (6)第一节理论基础 (6)第二节理论数据处理 (7)2.1 建立数据模型 (7)2.2 产生模拟数据 (8)2.3 修改道头信息 (9)2.4 抽道选排 (10)2.5 频谱分析 (11)2.6 频率滤波 (13)2.7速度谱分析 (15)2.8动校正 (16)2.9水平叠加 (17)2.10 综合处理 (18)第三节折射波数据处理 (20)3.1 数据格式转换 (21)3.2 数据的集成 (22)3.3 观测数据增益调节 (22)实习感想: (23)参考文献: (24)摘要:学习完地震勘探这门课后,张丽琴老师带领我们2011级地球物理班学生在武汉大学国软操场进行了地震实习,接下来需要我们自己进行数据处理。
由于我们这一组的实习数据不理想,与理论不符,所以只好采用第二组的数据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是一个比较难的工作,首先我们必须学会用unix,在su平台下完成理论的演示,而后才可以处理实际数据。
由于取样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而且在处理过程中出了一点错误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判断有效波时也不尽相同。
关键字:SUnix 合成记录抽道选排 cdp道集叠加第一章实习概况第一节实习目的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测线布置原则及布置形式,具体任务所采用的具体方法,观测系统的确定,观测参数的选取等,掌握地震勘探仪器的实用,并学会处理野外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2.通过室内数据处理上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各处理环节所解决的问题、所起的作用,各处理方法的特点和相互间的衔接。
掌握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形成过程等。
第二节实习时间、地点和人员1.实习时间和地点:在2014年11月17号为第一组在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国软操场进行数据采集,之后为实习数据处理和写实习报告的时间,野外数据采集时人很少,噪音少,但有不小的风,干扰不大,室内数据整理的地点在寝室内处理,平台是Seismic Unix,时间为三个星期。
第二章 野外资料的采集第一节 实习场地和仪器1. 场地介绍: 在整个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只有国软操场比较适合做地震勘探的地方,该处有天然草地,下面是土壤,行人比较少,干扰少。
2. 实习仪器主机,电源线、电源、100Hz 的检波器30个、电缆30根、主电缆两根、锤子一个、铁板一块、卷尺两个。
3.实习图示主席台第二节实习原理1.反射勘探方法及其原理: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为()()1222222=-h x V h t 实习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系统叫做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技术的应用是为了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干扰波,以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
如下图所示,我们使用锤击震源,并且震源固定在排列的一端。
每激发一次,排列沿侧线方向移动一次,这是一种单边放炮观测系统。
每次移动的距离由接收的检波器个数、覆盖次数以及道间距共同决定。
实习中,采用的系统为单边放炮纵测线系统,道间距为2米,偏移距为10米,用了24道检波器,6次覆盖,得到炮点每次移动4米。
2.折射勘探方法及其原理: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12cos 2V i h V X t += 实习采用单边观测系统:在激发点右方(或左方)接收的一种观测系统,它适用于折射界面较浅的条件。
在进行折射资料处理时所采用的是t0差数时距曲线法,利用t0差数时距曲线法构制折射界面的应用前提是:折射界面的曲率半径比其埋深大得多,波沿界面滑行时没有穿透现象,速度沿界面变化不大,另外要求已知波在界面以上介质的速度,实际包含了差数时距曲线求取界面速度以及用t0法构制折射界面两方面的内容。
在求得了一系列的h 值之后,我们以测线上的任一点为圆心,以h 为半径作圆弧,对所得到的一系列观测点做出相应的圆弧,它们的公切线就是待求折射界面的位置。
第三节数据初步分析我们组员一起布置检波器,基本上每个人都去用锤子敲铁板产生地震波,每一个点捶三次。
我们第一组的数据十分不理想,每一组数据中的第23道和24道都没有接收到数据,收集的数据其实信噪比并不高。
当时张老师就觉得我们这一组数据信噪比不高,在仪器上显示的图像和理论相差很大,由于第二组的数据信噪比较高,经过大家商量后统一用第二组的折射波法数据进行处理。
第三章室内数据处理第一节理论基础在数据处理中,应采用有利于提高记录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数据处理技术,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尽可能保护和恢复记录中的高频成分,最大限度地获得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时间剖面。
地震反射资料的数据处理大致可分为下图:第二节理论数据处理2.1 建立数据模型如上图在su文件夹里面建立了一个地下是斜面的梯形模型,表面长度为2000米,深度为200——400米。
2.2 产生模拟数据在unix里面,su软件中的susynlv命令可以产生模拟数据,本人用到的命令如下,产生的数据在model.1文件中。
susynlv>model.1 nt=2048 dt=0.0005 ft=0 kilounits=0 nxo=24 dxo=2 fxo=6 nxs=20 dxs=6 fxs=0 v00=1000 dvdx=0 dvdz=0 ref=“0.8:0.0,200;2000,400”产生的模型图命令为:suxwigb<model.1 title=“SimulateModle” label1=“Time(sec)”图形如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到,以上的模拟的地震波是最理想状况下得到的,不含有任何的干扰里面。
而实际测得的地震波是含有很多干扰波的。
原本是要进行加噪处理,本人对此不够熟练和理解就没有加入噪声。
2.3 修改道头信息地震波的道头信息反映了地震记录的地震波道、炮点信息(包括炮点坐标,炮点个数等)、检波器信息、偏移距、采样点数、采样间隔、峰值频率等信息。
在su里面可以利用surange 命令查看这些信息:surange<mode.1上述可以看到,道头信息中没有cdp的坐标信息,而我们之后做的很多处理都是针对共反射点道集进行的,因此有必要在道头中加入cdp的信息,这在su中可以通过suchw命令实现。
使用这个命令时需要指定三个关键字:key1,key2,key3。
suchw<model.1>model1.cdp key1=cdp key2=sx key3=gx a=0 b=1 c=1 d=2 e=1 f=1使用surange命令可以查看道头信息strange<model1.cdp上图中出现了cdp道集,坐标为3——1402.4 抽道选排抽道集也叫共深度点选排,是把具有相同共反射点的记录道排成一组,按共深度点号次序排在一起。
抽道集处理后,磁带上记录的次序是以共深度点号为次序的记录,以后所有的处理都将方便地以共深度点格式进行。
其目的是为了进行水平叠加和计算速度谱的方便。
以上我们得到的文件地震记录道的排列都是按照炮点坐标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有时,我们希望按照其他的一些参数的特定顺序排列地震记录道,如按照cdp坐标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地震记录道,这时需要利用su中的susort命令将地震记录按指定的道头关键字进行选排。
使用susort命令必须指定至少一个关键字,同时指出选排所依据的特定顺序。
现在将所有道的数据按照cdp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susort<model1.cdp>cdp.sort cdp利用sugethw<cdp.sort cdp 查看cdp信息,cdp已经从小到大排列,满4次覆盖的点为:cdp=21和cdp=122之间的102个点。
现在要进行抽道:将满足指定条件的地震记录道选出来,以方便后面的处理过程。
本人在这里进行了两次的抽道:先抽取满4次覆盖的地下反射点,文件从cdp.sort变成了cdp.wind命令为:suwind<cdp.sort>cdp.wind key=cdp min=21 max=122然后再抽取cdp.wind 中cdp=21的反射点对应的4道记录道,文件从cdp.wind变成了cdp21.su。
命令为:suwind<cdp.wind>cdp21.su key=cdp min=21 max=21cdp21.su中的记录道是按照gx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按照gx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文件从cdp21变成了cdp21.sort命令为:susort<cdp21.su>cdp21.sort gx用suxwigb命令可以查看数据图形命令为suxwigb<21.sort 得到的图形如下,原本应该有四个波形图,在原始图形中可以看出来,但本人将图像放大后只看见两个波形图了。
2.5 频谱分析频谱分析主要是确定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率分布范围,然后对地震记录数据进行滤波。
由上图可以看出波形图主要分布在0.26——0.28时间段内。
用su做出命令如下:uwind<cdp21.sort>cdp21.noise1 tmax=0.25suwind<cdp21.sort>cdp21.noise2 tmin=0.29截取出来位于时间段两端的时窗,可以只指定一个时间端点,截取t=0~t=0.25s时间范围内的干扰波cdp21.noise1可以只指定时间段的最大值tmax=0.25(记录到的最小时间是t=0)。
截取t>0.29s时间范围内的干扰波cdp21.noise2可以只指定时间段的最大值tmax=0.25(记录到的最小时间是t=0)。
确定了有效波和干扰波的时窗范围后,分别对有效波和干扰波进行频谱分析,以确定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率分布范围。
绘制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谱图,并将频谱图合并为一张图,以利于对比。
该过程涉及的命令如下:suspecfx<cdp21.valid>valid.filtersuspecfx<cdp21.noise1>noise1.filtermerge2 valid.eps noise.eps>cdp21.epsSuxwigb<cdp21.eps2.6 频率滤波由上图可以得到检波器的频率范围为220——500Hz,对此进行滤波,产生文件cdp21.filter sufilter<cdp21.sort>cdp21.filter f=200,250,500,550 amps=0,1,1,0输入命令:suxwigb<cdp21.sort 和 suxwigb<cdp21.filter可以显示图像下图显示了滤波后的波形,并与滤波前的波形进行比较,可以看到经过滤波之后,干扰波被虑掉,有效波相对而言得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