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二浪淘沙第七首刘禹锡
百花二浪淘沙第七首刘禹锡

百花二浪淘沙第七首刘
禹锡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这是刘禹锡《浪淘沙》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海潮涨落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
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首句,“八月”点出大潮时节,“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
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
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
头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
三、四两句写退潮的景象。
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潮水应时而来,应时而退,来时凶猛,退去迅疾,似乎“须臾”之间。
这里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
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
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地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浪淘沙刘禹锡(共8篇)

浪淘沙刘禹锡(共8篇)浪淘沙刘禹锡(一): 浪淘沙(刘禹锡)什么意思速求,《浪淘沙》调出于乐府(《乐府诗集》收入近代曲中),原为二十八字,即七言绝句一首.唐白居易、刘禹锡演有此词,且词句即咏江浪淘沙,为唐时教坊曲名.迨至李煜,因旧调另制新声,乃变作双调,每段仅存七言二句,而所咏亦泛而不必切题矣.如皇甫松词云:“蛮歌豆寇北人愁,浦雨杉风野艇秋,浪起鵁鶄眠不得,寒沙细细入江流.”词牌格律以二十八字为正格,而以本调为变体,又名﹝曲入冥﹞、﹝过龙门﹞、﹝卖花声﹞,而﹝谢池春﹞亦名﹝卖花声﹞,不容稍混也.【浪淘沙刘禹锡】浪淘沙刘禹锡(二): 浪淘沙刘禹锡意思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注释】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2.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3.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4.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译文】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赏析】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了神入化,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浪淘沙刘禹锡(三): 诗词《浪淘沙》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淘沙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浪淘沙洛水桥边春日斜, 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 惊起鸳鸯出浪花. 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始到金. 浪淘沙汴水东流虎眼纹, 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 渡却人间多少人. 浪淘沙濯锦江边两岸花, 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 将向中流定晚霞. 浪淘沙日照澄洲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 尽是沙中浪底来. 浪淘沙鹦鹉洲头浪颭沙, 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浪淘沙刘禹锡(四): 浪淘沙刘禹锡字意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⑵,浪淘风簸自天涯⑶.如今直上银河去⑷,同到牵牛织女家⑸.[1];;注释译文【注释】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⑶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天涯:天边.⑷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⑸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译文】万里黄河着泥沙,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可以沿着黄河上银河去,一起去寻牛郎织女的家.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浪淘沙刘禹锡(五): 12.刘禹锡浪淘沙(其一)《浪淘沙九首》(其一)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赏析:《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徐俊)浪淘沙刘禹锡(六): 刘禹锡的《浪淘沙》(其八)的翻译是什么,请热心人回答!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注释】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也做词牌名.刘禹锡有《浪淘沙九首》,本篇是第八首.迁客:指谪降外调的官.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淘、漉:过滤.【古诗今译】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赏析】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惊涛骇浪一样深不可测,不可摆脱,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沉迷颓废.淘金还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不懈努力,总会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或者说,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在皆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诽谤,小人诬陷,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历经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漉”,历尽辛苦,但是终究总会“吹进狂沙”,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我们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诗人的深刻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示.【浪淘沙刘禹锡】浪淘沙刘禹锡(七): 刘禹锡写浪淘沙当时的背景日照澄洲江雾开,②淘金女伴满江隈.③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作者】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人.贞元九年 (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为监察御史.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 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其诗凝鍊委婉,韵味深醇.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注释】①浪淘沙:本唐代民间曲调,后人教坊曲. ②澄:明净.洲:水中陆地.③江隈:江边.【品评】前两句以日照澄江、驱散江雾的动景托出“淘金女伴满江隈”的壮丽画面, 赞颂之情,溢于言表.黄金为人所重,由来已久,但用如此优美的诗句描写淘金妇女,以前还不曾有过.第二句只写“淘金女伴满江隈”,按照通常的思路,接下去应写如何淘金.但诗人却跨越常轨,另辟蹊径,从黄金的用途方面设想, 提炼出出人意想的警句:“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王侯金印, 是“贵”的集中表现;美人金钗,是“富”的集中表现.这二者,更为世人所重,由来已久.但把它们的来历追溯到妇女淘金,以前也未曾有过.从章法上看,第二句之后不接写如何淘金,却用“美人首饰王侯印”大幅度宕开,精警绝伦.然而如果始终不写如何淘金,则泛而不切.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第四句既揭示金印金钗的来历,又与第二句拍合,用“沙中浪底”补写了“女伴”淘金的艰辛劳动.放中有收,控纵自如,表现了卓绝的识力和精湛的技艺.竭贫女之辛劳,成豪家之富贵,全诗所展示的,便是这种社会现象.如何看待,引人深思.浪淘沙作者:刘禹锡Translated Text译文原文Original Text八月的海涛咆哮地从地面卷来,浪头高达数丈拍触山崖依旧退回.八月涛声吼地去,头高数丈触山回.没有多久潮水已退到海门去了,它在临走的时候卷起的沙堆洁白得好象雪堆.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译文〗弯弯曲曲的黄河流程万里黄沙,风簸水动波浪淘卷着泥沙从天边流来.今天我要沿黄河之水直上天河,与它一同到达牵牛织女的家门.浪淘沙刘禹锡(八): 把刘禹锡的浪淘沙编成故事这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被贬的刘禹锡忧心重重,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打算去黄河岸边散散心,也好除掉身上的悔气.中午,刘禹锡来到黄河边,不禁大吃一惊:“哇!好状观啊!”曲折的黄河挟泥带沙,滚滚而来.岸边的淘金者,渔船中的捕鱼人数不胜数.巨浪一个接一个打来,也不知疲倦.有的浪刚好打中渔船,船马上剧烈地晃动几下,像个不倒翁,让人看了惊心动魄.岸边的淘金者也热火朝天地埋头苦干.有些人找到了金块就兴奋地大叫:“找到了!找到了!”这样,又引来了无数围观者.大家与他一起欢呼:“找到了,找到了!看到这里,刘禹锡的忧心散去了大半,不禁诗兴大发: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但他迟迟不知下句该怎样接.不知不觉夜已降临了,渔火接连亮起.刘禹锡抬起头,看到了圆圆的月亮,好似一块磨平发亮的云母石.刘禹锡猛然想起今天是中秋节!想到这里他两眼发红了,看着月亮,他想:牛郎、织女也应该团聚了吧!他们都团聚了,我又为何不能和家人团聚呢我真想到他们家去诉说我的苦衷啊!于是这首诗的下句写出来了:如今之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古诗浪淘沙刘禹锡浪淘沙刘禹锡赏析。
浪淘沙_刘禹锡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 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 相通。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 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 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 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 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浪 淘 沙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 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 学家,曾任监察御史。唐代 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 之称。其代表作品有《陋室 铭》、《乌衣巷》、《石头 城》、《蜀先主庙》、 《西塞山怀古》
翻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
带着泥沙,波涛滚滚 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 上银河去,我们一起 去寻访牛郎不复回”
凉州词 唐代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 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 外。 赏析: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 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 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 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浪淘沙古诗其七

浪淘沙古诗其七浪淘沙,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
《浪淘沙》调出于乐府(《乐府诗集》收入近代曲中),原为二十八字,即七言绝句一首。
唐白居易、刘禹锡演有此词,且词句即咏江浪淘沙,为唐时教坊曲名。
迨至李煜,因旧调另制新声,乃变作双调,每段仅存七言二句,而所咏亦泛而不必切题矣。
1词牌沿革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隋唐燕乐大兴,文人善取乐入诗。
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为七言绝句体;五代李后主衍小令《浪淘沙》,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北宋柳永创长调慢曲《浪淘沙》。
《全唐诗》在词部中说“唐人乐府原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
在诗乐结合的大时代氛围中,刘、白善习民歌并依当时流行歌谣曲调而创制七言绝句体唱和《浪淘沙》,被《乐府诗集》列入“近代曲辞”中,它本是一些散佚或残损的民间乐调的杂曲,由乐府机构加以整理而得以保存的诗歌,其内容多是诗人述志感怀之作。
2格律说明浪淘沙词牌有多体。
刘禹锡、白居易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作七言绝句体。
有两种格式,一为仄起式,一为平起式,四句二十八字,与七绝仄起平起式全同。
五代开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浪淘沙》,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
《乐章集》名《浪淘沙令》。
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复就“歇指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韵,例用入声,原用入声韵者,亦改作平韵)。
《清真集》入“商调”,韵味转密,句逗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
刘禹锡浪淘沙中文释文

刘禹锡浪淘沙中文释文
(原创版)
目录
1.刘禹锡及其作品《浪淘沙》简介
2.《浪淘沙》词句释义
3.《浪淘沙》词句中的象征意义
4.《浪淘沙》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正文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浪淘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浪淘沙》是一首描绘海边景色的诗歌,全文如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词句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词句释义如下:“九曲黄河万里沙”,指的是黄河九曲十八弯,流程漫长,河沙无数。
“浪淘风簸自天涯”,描绘的是海浪在风的推动下,翻滚不息,仿佛来自天涯海角。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借助形象的描绘,寓意自己志在远方,要直上银河,去到牵牛织女的家。
词句中的象征意义深远。
黄河和沙象征着世事无常,人生的曲折和坎坷;海浪和风则象征着生命的激情和坚韧不屈;银河和牵牛织女则象征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浪淘沙》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其简洁明了的词句,深远的意境,以及独特的象征手法,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1页共1页。
浪淘沙刘禹锡八月涛声

浪淘沙刘禹锡八月涛声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描写的是钱塘江的壮观的景象。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欢迎阅读!《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注释: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形制又变。
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②须臾:指极短的时间。
③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译文: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海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击回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
似乎在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在阳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样堆积在江岸。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赏析:《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词作(有人认为是诗)。
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
前二句描写涨潮情形,后二句描写退潮情形,写涨潮固然写出其势,写退潮实亦写出其力,显得形象生动、丰满多姿。
这是刘禹锡《浪淘沙》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海潮涨落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又称浙江。
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
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
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首句,“八月”点出大潮时节,“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
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
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
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
浪淘沙其七刘禹锡古诗解释

浪淘沙其七刘禹锡古诗解释《浪淘沙》此曲原为《采桑子》,后有《浪淘沙》之篇,出自宋代词人刘禹锡之手,全诗抒发刘禹锡孤独离别的忧伤情绪。
浪淘沙其七,游子莫回头。
月明人倚楼,烟柳几茫然。
咫尺天涯兮,不期韶华催。
旧事空燃烧,新愁何足论。
但去追风逐月,笑书痴儿女。
把酒问青天,未曾逢故人。
知音出乎何方,乡园无此身。
泪洒吴江水,断肠声相闻。
浪淘沙其七,梦想拥归程。
控弦历千秋,故国何处寻。
心期韶华聚,柔情山水连。
日落花暮雨,西风送断编。
这首诗写出了刘禹锡在出行离乡之际作为一个游子,感受到思乡之情、分离之愤以及无尽的恋旧的心情。
诗中有一种浪漫而抒情的气氛,读者能够感受到刘禹锡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留恋之情,充满感伤的语言使情节更加动人。
在《浪淘沙其七》中,作者把思乡的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可以完全感受到游子离开故乡时的思乡之情,“游子莫回头”的话语也把深深的离别之愤表达到极致。
而描写中烟柳几茫然,浪淘沙其七,控弦历千秋,知音出乎何处等句也都把人对家乡那深深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整首诗一句都没有放过刘禹锡的深情思乡之情,他比喻“浪淘沙其七”,用来感慨满腹的离乡之情,也表达了他深情思乡之心,充满着激情与深刻的象征意义。
同时,刘禹锡也用“月明人倚楼”“把酒问青天”“泪洒吴江水”等句子来描绘他深深思念家乡的愁绪。
此首《浪淘沙其七》也因为其内容深刻、文笔动人、旋律优美,被称为文艺复兴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流传最广的思乡诗之首,朗朗上口的旋律更是能够唤起每份思乡之情,让人有一种回家的渴望。
请问有关大浪淘沙的诗句

关于请问有关大浪淘沙的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想请教有关大浪淘沙的诗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 想请教有关“大浪淘沙”的诗句诗词名:浪淘沙:白居易朝代:唐体裁:乐府浪淘沙随波逐浪到天际,迁客西还有几家。
却到帝都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
诗词名:杂曲歌辞·浪淘沙:白居易朝代:唐体裁:乐府杂曲歌辞·浪淘沙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借问江湖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随波逐浪到天际,迁客生还有几家。
却到帝乡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
诗词名:浪淘沙:司空图朝代:唐体裁:乐府浪淘沙不必长漂玉洞花,曲中偏爱浪淘沙。
黄河却胜天河水,万里萦纡入汉家。
诗词名:浪淘沙卖状附口写文:王哲朝代:元体裁:词浪淘沙卖状附口写文附口做生涯。
休写交加。
凭他实语莫虚哗。
便是於身增福禄,赡己荣家。
见似浪淘沙。
苦劝深嗟。
若还不使到厅衙。
两主休和欢又喜,公跨云。
二.浪淘沙浪淘沙的诗句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简单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唐刘禹锡(其一)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其二)浪淘沙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暗迎神三两声.(其三)浪淘沙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四)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五)浪淘沙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六)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这是刘禹锡《浪淘沙》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海潮涨落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
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首句,“八月”点出大潮时节,“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
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
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
头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
三、四两句写退潮的景象。
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潮水应时而来,应时而退,来时凶猛,退去迅疾,似乎“须臾”之间。
这里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
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
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地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