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生平

合集下载

作家茅盾简介

作家茅盾简介

作家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茅盾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

茅盾
茅 盾 的 小 说
生平简介
茅盾(1896—1981),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一个地主 家庭,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914年进入北京大 学预科,1916年入商务印书馆工作,1921年主编 《小说月报》,同时与郑振铎等发起文学研究会。 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是社会剖析派小 说的主将。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长、文联名誉 主席、作协主席,《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务。1981 年逝世,捐出25万元,设立 “茅盾文学”基金会, 鼓励长篇小说创作。
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前途是十 分黯淡的,他们软弱而且动 摇。当时,他们的出路只有 两条:投向帝国主义,走向 买办化,或者与封建势力妥 协。
主题思想: 以 20 世纪 3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
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
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
各种矛盾和斗争,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
我是真实地生活,经验了动乱中的最复杂的
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 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 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 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 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 ——茅盾
《蚀》三部曲
时代痛苦的结晶
痛苦地反思、真诚地记录着 一批“可爱、可同情”的青年 如何在旋兴旋落、急进急逆的 大革命浪潮中被扑打得天旋地 转、六神无主,而这场轰轰烈 烈的革命又如何在偷天换日的 鬼蜮伎俩中被淹没在令人心惊 肉跳的血泊里。
农村三部曲
《子夜》所遗落的题材的横向拓展
我的原定计划比现在写成的还要大许多。例
如农村的经济情况,小市民的意识形态(这 决不像某一班人所想像那样简单),以及一 九三0年的《新儒林外史》。 ——《子夜· 跋》

茅盾简介

茅盾简介

语文备课大师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自童年、少年时代起大量接触古典文学作品,并开始接受进步社会思潮影响。

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译,1920年接编并革新《小说月报》,次年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6年到广州参加大革命,后到武汉任《民国日报》主编。

大革命失败后折回上海,始用茅盾笔名从事文学创作。

不久避居日本,1930年回上海参加“左联”。

抗战爆发后辗转于香港、长沙、武汉、广州、桂林、新疆、重庆等地,坚持开展抗日文化工作。

其间曾到延安讲学,赴苏联访问。

1949年后出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部长等职。

茅盾的文学创作,以小说成就为最。

著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等及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同时也写了大量散文。

其散文创作始见于“五四”时期发表的杂感、随感录。

“五卅”运动时写作《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等文,以及时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与人民群众心态引起人们注意。

1928~1929年避居日本期间写的《卖豆腐的哨子》《雾》《虹》等散文小品,多是即物抒怀,烘染气氛,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一个时代的苦闷”。

20世纪30年代写作的散文如《故乡杂记》《大旱》与《雷雨前》《黄昏》等,或以速写与随感的结合,切实记载、着力描绘中国城乡动荡不安的面影;或用象征手法与散文诗形式,表现革命风暴即临的时代氛围。

20世纪40年代的散文作品,视野更加开阔,既有喻赞抗日军民崭新风貌与弘扬民族正气的名作,如《白杨礼赞》《风景谈》等,也有大量剖析大后方城乡社会生活、讥刺时政积弊的随笔杂记。

其行文“每不忘社会”,主张“小题大做”,根据迅速反映现实斗争与社会动向的需要,创作了一种记述性的速写与议论性的随感相结合的“特殊的文体”,其运用自如,灵活多样,具有相当深广的社会生活和精细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尤以剖析社会经济生活、勾画世态众生相见长,在现代散文史上独辟蹊径,自成一格。

民族英雄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民族英雄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民族英雄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茅盾(1896年-1981年),字冰心,原名茅盾,江苏高邮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以其出色的文学作品和对文学事业的贡献而被世人所敬仰。

一、茅盾的生平与成就茅盾生于中国清末的一个寒微家庭,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获得了优秀的教育和文化背景。

他曾经就读于北京的私立弘文学校和北洋大学,接受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的熏陶。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关注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

茅盾的创作生涯可谓辉煌。

他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塑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文论和翻译等。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既有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也有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

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茅盾的代表作品有《子夜》、《春蚕》、《生活里的朋友》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种外语,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窗口。

二、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茅盾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活动家。

他始终坚持文学与社会相结合,关注人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茅盾提出了“典型”的概念,主张文学作品应当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矛盾和外在冲突,塑造鲜明的典型形象。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表达和传递人民愿望的工具,应当为人民服务,关注人民生活和命运。

他的理论观点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茅盾还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

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在文学界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

他不仅关注文学创作,也关注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

他的散文和评论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茅盾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茅盾,原名茅盾纪思道,生于1896年,逝世于1981年。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文化思想家。

茅盾以其优秀的写作风格、深刻的人物描写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揭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背景、主要作品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等方面加以阐述。

茅盾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面临着饱受外国列强侵略的时代背景,这对他影响深远。

他亲历了辛亥革命的起义和旧中国的动荡时期,这些事件对他的政治和社会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茅盾是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发。

他毕生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现实,虚心汲取世界文学的精华,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的代表作有《子夜》、《春蚕》、《狂人日记》等。

在《子夜》中,茅盾描绘了一个农村地主家庭的衰落和工人阶级崛起的故事。

小说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冲突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春蚕》则以女性工人的命运为切入点,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压迫和剥削。

而《狂人日记》则以主人公狂人的视角,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旧思想的批判。

这些作品都展现了茅盾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茅盾的作品不仅在揭示社会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还对于文学创作的思考和探索也带来了深远影响。

他提倡“白描”写作风格,注重对细节的刻画,以及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他的写作风格朴素而真实,语言简练而有力。

这种风格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

除了作品本身,茅盾还在文学理论和文化思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倡文学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文学应该成为进步和正义的力量。

他关注民族文化的复兴,呼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他还曾经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重要职位,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盾

茅盾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茅盾笔名趣谈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刑天、刑风、沈余、微明、东方未明、石萌等,都是他用过的笔名,他还有许多笔名,有几十个。

不过,茅盾和蒲牢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茅盾”由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

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

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

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

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

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

作品简介《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

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

茅盾

茅盾

(二)、《虹》
• 《虹》是茅盾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以梅行 素的成长经历反映‚五四‛到‚五卅‛时期的 社会大变动以及梅女士由反抗封建婚姻、追求 个性自由到投身革命与集体之中的个人成长的 心路历程。

‚这是我第一次写人物性格有发展, 而且 是合于生活规律的有阶段的逐渐的发展而不是 跳跃式的发展‛。
‚虹‛具有象征意义,‚虹‛是桥,虽幻 美,却有诱人的魅力,但本身是空幻的,是过 渡性的。
(1)《子夜》的主题思想

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 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 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 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描述了动荡时代中国民 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的艰 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想发展民族工业 是根本不可能的。
江南水乡乌镇
茅盾
茅盾的父亲母亲
青年时代的茅盾
茅盾晚年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Βιβλιοθήκη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 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 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 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 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 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 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 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 母亲‛。
茅 盾
一、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
•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桐乡乌镇人。茅盾是发 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 名。 • 茅盾是在中国内外享 有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 为中国文艺和文化活动奠 定了基础。 • 在他60多年的文学生 涯中,创作了大量杰出的 文学作品,描述了中国民 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丰富 了中国的文学宝库,提高 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 平,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 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作家茅盾的简介

作家茅盾的简介

作家茅盾的简介茅盾,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叔夷,溥仪,1909年6月29日生于安徽省宿松县,1954年6月5日在北京去世,其死因为肝癌。

茅盾毕业于原西安大学,曾任苏联莫斯科大学教授、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等职,其文学著作在新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茅盾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他的文学著作多达60余种,其中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主要表现形式为现实主义。

茅盾的文学创作以其最著名的小说《茅山后稷》最为典型,该小说让茅盾与其他文学家相较,得到了舆论的一致赞许,并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家界的一座高峰”。

该小说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学家在思想、艺术和技巧上的里程碑,它的作品把历史、社会、文化、心理和生理等层次,浓缩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完整性使茅盾的小说有了很强的文学性、审美性和意象性,具有极强的语言力量。

茅盾的文学思想也极具有启发性,他坚持作为“一位中国人”这样的思想,把中国作为时代的精神策划并经常谈起改变中国的思想。

茅盾曾多次提出文学应该“属于大众”,他认为文学应该服务于大众,做到既有思想又有艺术,它应该以其极高的艺术品质和深刻的思想意义把大众所感兴趣的内容表现出来,使大众受益。

此外,茅盾还提出“文艺革命”的理念,从文学本身的角度处理文学思想,提出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但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再现,更是对现实生活的传播和改造。

这种思想启发了无数中国作家,使他们在创作中努力做到文学的思想意义与艺术品质的完美结合。

茅盾,伟大的中国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艺术品质出色,文学思想深刻,他对文学价值的理解、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对文学解放与发展的探索,都让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茅盾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每一部作品都让他的名字流芳千古,他和他的作品将永远被中国人民所铭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生平:(1896-1981)
二、茅盾思想及创作
三、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独到的贡献:
(一)为中国现代文学塑造了一些新女性形象。

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中各种女性的形象。

(二)塑造了一批民族资本家的形象。

和这些新女性相比,茅盾笔下的民族资本家的形象往往显得更沉实,更安稳,更有社会气魄。

《子夜》中的吴荪甫;《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的何耀先等。

茅盾的文学创作
1、 1927—1928:处女作《幻灭》。

第一次使用“茅盾”作笔名。

2、1928年7月—1930年4月旅日期间:短篇集《野蔷薇》《泥泞》散文《卖豆腐的哨子》《红叶》、论文《从牯岭到东京》等。

3、1930年4月到抗战爆发:创作鼎盛期长篇《子夜》、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4、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文化工作。

著名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长篇《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短篇集,散文集等。

5、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

建国后担任文化部长,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基本停止文学创作活动
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作品表现的是“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
⑴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⑵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⑶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幻灭》:通过静女士在爱情和革命上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小资产阶级走向革命和在革命中的幻灭过程。

《动摇》:展示的是的革命时代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烈斗争时期的现实。

方罗兰的形象反映了在政治和爱情上动摇、妥协、软弱者的精神特质。

《追求》:表现的是一群知识分子的心灵挣扎、精神自我拯救以及掩饰不住的幻灭感。

以章秋柳为代表。

《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作品,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茅盾社会分析小说特征。

小说获得巨大的声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和认识。

茅盾以小说的形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历史方向进行了价值判断,就是中国无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子夜》把人物放在中国现实中复杂阶级矛盾中,通过人物的悲剧来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

一、创作背景:1930年,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在这场论战中,托洛茨基派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

"茅盾也就由此萌发了以形象思维来参与这次论战的企图,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史诗性结构和气魄的巨著《子夜》就诞生了,这部作品要回答的正是: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可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观念。

二、《子夜》是一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的悲剧,作品以3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惊心动魄地描写了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吴荪甫,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双重压迫之下,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败涂地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是不可能发展资本
主义的,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在这部作品中,茅盾选择了一个有着深厚封建背景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做小说的主人公,通过其不可逆转的失败命运,揭示出在被外国政治和经济严重牵制着的半殖民地中国,要想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而突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而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

吴荪甫是中国30年代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是中国资本主义的末路英雄。

1、首先,吴荪甫具有现代资本家性格的基本特征。

吴荪甫曾经游历过欧美,学会了一整套现代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铁腕与魄力,性格刚毅、顽强、果断,不满足于做一个投机商人,想要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

2、其次,具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有自私、贪婪、专断与残酷的一面,也存在着悲壮的一面。

3、性格复杂,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情节的发展,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

吴荪甫失败根本原因有二个:一是外国资本势力的压制。

二是社会动荡混乱。

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民族的悲剧。

《子夜》的艺术特点
一)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

《子夜》是"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小说以吴荪甫在事业上的奋斗为主线,在宏伟的建构中囊括了时代风云、政治纠葛、军阀间的战乱、工农革命的风潮、工业巨头的竞争、金融市场的并拼等,从许多社会生活的侧面汇成了文化史和社会风俗史,显示出了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

小说场面众多,从名流云集的富豪客厅,到股票交易所,从生产车间到交际场所,从少奶奶豪华的卧室,到平民的窝棚,从都市到乡村,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广阔又真切的30年代初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图画,塑造了包括金融买办资本家、民族工业资本家、封建余孽、军官、政客、医生、教授、经纪人在内的整个都市上流社会的各色人物。

二结构恢宏、严谨:史诗式的叙述方式
小说故事情节错综复杂,结构宏伟严谨。

作者采用“网状
结构”和“连环式结构”。

1、网状结构。

4—8章以吴、赵的矛盾为中心,同时表现
吴与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三条线索同时交叉发展,
各种人物纷纷登场,两条次要线索辅助,构成巨大的网。

2、连环式结构。

9—19章小说的矛盾发展、高潮和结尾。

小说情节虽错综复杂,但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能。

茅盾的其他作品
《林家铺子》写于1932年6月18日,和《春蚕》等小说一起,在延伸着《子夜》的基本观念:借助形象的特殊思想形式,揭示在帝国主义侵袭和国民党统治下,城乡经济的破产。

《林家铺子》原名《倒闭》,“倒闭”是小说的主线。


述和反映了当时上海附近一带衰败窘困的经济景况和郁闷
躁动的社会心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