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D复习资料地大武汉地空学院复习资料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D复习资料地大武汉地空学院复习资料

一、填空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研究范畴是油气藏及其形成与分布。

2.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包括流体、储集层和盖层、圈闭。

3.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包括碳、氢。

4.石油馏分中汽油的馏程为35-190℃,柴油的馏程为260-320℃。

5.石油组分包括烃(烃包括饱和烃和芳烃)和非烃(包括胶质和沥青质)。

二、名词解释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

狭义的天然气指地壳上部存在的各种天然气体,包括烃类气体和非烃类气体。

油田水:广义油田水: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油田水: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三、简答1.高硫原油和低硫原油的区别高硫原油:S%>1%低硫原油:S%<1%2.高氮原油和低氮原油的区别高氮原油:N%>0.25%低氮原油:N%<0.25%3.轻质油、中质油、重质油、超重油的区别相对密度:轻质油:小于0.9 中质油0.9~0.93 重质油0.93~0.98 超重油/天然沥青:大于0.98 4.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区别5.干气和湿气的区别干气:C2+<5% 湿气:C2+>5%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盖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储集层:具有连通孔隙、能储存油气,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

盖层: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存油气,是因为具备了两个特征:孔隙性(指储集层内孔隙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它直接决定岩层储集油气的数量)和渗透性(控制了储层内所含油气的产能)。

孔隙度: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用孔隙度来表示,孔隙度可以分为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孔隙:广义:岩石内未被固体物质占据的空间(孔、洞、缝)。

狭义:岩石内除裂缝之外的各种空间(孔)。

*裂缝:岩石因破坏作用而产生的面状孔隙(裂隙)。

*总孔隙度:也称绝对孔隙度(Φt),是指岩石中全部孔隙体积(Vt)与岩石体积(Vb)的比值。

吉林省考研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复习资料油气地质学重点梳理

吉林省考研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复习资料油气地质学重点梳理

吉林省考研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复习资料油气地质学重点梳理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资源,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是与其开发和利用密切相关的学科。

在吉林省考研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的复习过程中,油气地质学是一个重要的考试科目。

本文将重点梳理吉林省考研油气地质学的复习资料,以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地球与构造地质学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考生需要了解地球内部各层的组成和特点,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对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2. 地球运动学和构造地质学地球运动学和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壳的构造特征。

考生需要了解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板块构造对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二、油气地质学基础知识1. 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考生需要了解地球中的各种元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元素在石油和天然气形成过程中的地球化学特征。

2. 碳酸盐岩地质学碳酸盐岩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储层之一,因此研究碳酸盐岩地质学对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考生需要了解碳酸盐岩的起源、分类、演化和分布规律。

3. 沉积学基础知识沉积学研究沉积物的形成、分布和演化规律。

考生需要了解沉积作用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关系,掌握各种沉积环境下的岩石和矿物特征。

三、油气地质学方法与技术1. 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地球物理勘探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掌握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的解释和分析。

2. 地球化学勘探地球化学勘探主要通过研究地表和地下水体系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探测石油和天然气的迹象。

考生需要了解地球化学勘探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了解各种地球化学勘探数据的解释和分析。

3. 流体地质学流体地质学是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学科。

考生需要了解流体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石油与天然气流体运动规律,以及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四、油气资源评价与预测1. 石油与天然气资源评价石油与天然气资源评价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的重要环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按章节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按章节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学科。

它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一、名词解释石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地下油气藏中的石油是由气态、液态、及固态烃类及其衍生物混合而成的,在成分和相态上均表现为及其复杂的混合物。

原油灰分:石油燃烧后的残渣。

石油组分分析(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油质:石油的主要组分,可溶于石油醚而不被硅胶吸附的由烃类组成的浅色粘性物质。

胶质:粘稠状液体或半固体,浅黄、红褐色至黑色,可溶于石油醚、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可被硅胶吸附。

沥青质:不溶于石油醚和酒精,而溶于苯、三氯甲烷的沥青部分。

游离沥青:岩样未用Hcl处理,直接被氯仿提出的产物称游离沥青“A”。

束缚沥青:岩样经Hcl处理,直接被氯仿提出的产物称束缚沥青“C”.OEP:色谱图上有奇数C和偶数C的差值,即奇偶优势。

OEP越小,说明了油越成熟。

粘度:反应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的一个物理参数。

粘度值实质上是反应流体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内摩擦力的大小。

粘度大则流动性差,反之则流动性好。

粘度分为动力粘度、运动粘度和相对粘度。

石油地质上通常所说的粘度多指动力粘度。

石油的比重:石油的相对密度:在105Pa下,20℃石油与4℃纯水的密度比值,用d420表示。

P22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发荧光的特性称为荧光性。

利用石油具有的荧光性,可以用紫外灯鉴定岩石中微量石油和沥青类物质的存在。

石油的旋光性: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

石油的旋光角一般是几分之一度到几度之间。

旋光性可以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重要证据之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期末重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期末重点总结

1.作用(1)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从石油中提炼的汽油、煤油、柴油等是优质动力燃料。

(2)石油又是重要的润滑油料。

(3)石油和天然气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丙烯等化学工业应用的主要基础原料多来自石油和天然气。

(4)天然气作为更洁净更高效的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优点:石油和天然气具有发热量大、燃烧完全、运输方便、空气污染小等优点。

3.1941年的潘忠祥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会志(AAPG)发表《论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陆相生油》的论文;1947年黄汲清、翁文波等提出“陆相生油,多期、多层含油的理论”;1948年翁文波撰写了《从定碳比看中国石油远景》。

这些杰出的地质学家开创了中国和世界陆相生油理论,为我国陆相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具有中国特色的陆相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主要包括3个方面:陆相生油理论、源控论和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

5.未来世界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主要为新区、海洋、深层、隐蔽油气藏以及天然气等。

6.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是:碳、氢、氧、氮、硫,其中碳氢两种元素占绝对优势。

7.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来源于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基本保持了原始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油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8.组分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9.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10.石油物理性质(1)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

石油的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2)密度和相对密度石油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石油的质量(ρo=Go/Vo)。

若用单位体积石油的重量表示,即为石油的比重。

开采至地表的石油(即原油)的相对密度,在我国和前苏联是指1atm下,20℃单位体积原油与4℃单位体积纯水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专业课《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要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专业课《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要点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要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考研专业课复习要点#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1.简述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1)石油类型(2)含蜡量(3)含硫量(4)钒和镍含量与比值(5)碳稳定同位素组成2.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主要成分:烃类,通常甲烷占优势(2)次要组成:非烃气(3)痕量到微量的惰性气体3.蒂索和怀特(1978)提出的石油分类?(1)石蜡型(2)环烷型(3)石蜡—环烷型(4)芳香—中间型(5)芳香—环烷型(6)芳香—沥青型4.石油的化合物组成?(1)正构烷烃(2)异构烷烃(3)环烷烃(4)芳烃和环烷芳烃(5)含硫、氮、氧化合物(6)生物标记化合物5.油田水的分类(Sulin,1948)?(1)硫酸钠型(2)重碳酸钠型(3)氯化镁型(4)氯化钙型6.油田水的来源?(1)沉积水(2)渗入水(3)转化水(4)深成水。

7.油田水的产状?(1)与油、气分布的相对位置,分为底水和边水(2)与油层的相对位置分为上层水、夹层水和下层水(3)按照水在储集层的存在状态可分为:气态水、吸附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水8.油田水的化学组成?(1)无机组成:常量组分、微量组分(2)有机组分:烃类、酚和有机酸(3)溶解气:O2、H2、CO2、H2S、CH4、He等9.不同成因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和碳氢稳定同位素的基本特征?(1)生物成因气:甲烷气及部分CO2和少量N2;δ13C1值一般-55‰〜-90‰之间;δD值较低。

(2)油型气:石油和凝析油伴生气,重烃气含量一般大于5%,最高可达40%〜50%,甚至可超过甲烷含量。

过成熟以甲烷为主,重烃气一般小于2%;碳稳定同位素:由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过成熟干气,大致分别为-55‰〜-40‰、-45‰〜-30‰、≥-35‰;δD 偏高,与δ13C值频率分布特征一样,随烷烃气中碳数增加,δD值频率区间值变重。

(3)煤型气:重烃气含量有时可达10%以上,甲烷气一般占70%-95%.非烃气中普遍含N2和Hg蒸气,也常含CO2,但贫H2S;我国煤型气的δ13C1值分布在-41.8‰至-24.9‰之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复习资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油田水:广义:油气田区域(含油气结构)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狭义: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2、干酪根: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而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组分称为沥青。

3、门限温度:生油数量开始显著增长时的温度;通常都在50~~120度。

4、烃源岩:曾经产出并排除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烃类的细粒沉积。

5、生油岩系:在一定的地史阶段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岩性组合.6、储集岩: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

7、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互相连通关系。

8、生储盖组合:指在地层剖面中紧密相邻的包括生油层、储层和盖层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

9、二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进入输导层或储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10、圈闭:地下储集岩中能够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容器,它由储层、盖层和遮挡条件三个部分构成.11、油气藏: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或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12、含油气盆地: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富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盆地。

13、油气聚集带:与大构造单位联系在一起的油气田带(群).14、油气再分布:油气在新条件下发生再运移和再聚集的过程.15、次生油气藏:原生油气藏遭破坏后油气再次运移、重新聚集起来形成的油气藏.16、非常规油气资源:指目前还不能完全用常规方法和技术进行勘探和开发与加工的部分油气,如油页岩、重油、油砂矿、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生物气、甲烷水合物等.17、油气运移:油气在地层条件下受到某种自然动力的驱动而发生的位置转移。

18、初次运移: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从烃源岩中排出的过程。

19、相对渗透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20、闭合度:圈闭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度。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要点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要点

1. 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有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 油田水:从广义上讲,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3. 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既包括以分散状存在于沉积岩中的有机质,也包括以集中状态存在于煤种的不溶有机质。

4.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生成并排除了或正在生成和排除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5. 次生孔隙: 在岩石形成以后,由溶解、交代、重结晶、白云石化以及构造运动等作用下形成的孔、洞、缝。

常见的次生孔隙如碎屑岩中的溶蚀孔、收缩孔和晶间孔,碳酸盐岩中的溶孔、晶间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溶模孔、溶洞以及构造运动产生的各类裂缝。

6. 储集岩指有孔隙和渗透性具备流体储存和流通空间条件的岩石或岩层7. 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8. 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称为二次运移。

9. 地层圈闭和油气藏:指由于不整合作用导致的储集层纵向沉积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其中的油气聚集就是地层油气藏。

10.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基本聚集,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地基本单位。

11.排替压力:岩石中非润湿相流体被润湿相流体排替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即是岩石中最大连通孔隙的毛管压力。

饱和烃:又指烷烃,是只有碳碳单键与碳氢键的链烃,是最简单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烷烃分子里的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外,其他化合价全部为氢原子饱和。

12. 芳香烃:指含有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组成的特殊碳环——苯环的化合物。

13.孔隙度:岩石中孔隙的发育程度用孔隙度来衡量分为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14.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5.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石油地质学复习笔记(DOC)word版本

石油地质学复习笔记(DOC)word版本

石油地质学复习笔记(D O C)石油地质学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又称原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成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3、石油的族分(族组成):石油化合物由于分子结构的差异,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

石油的组分根据有机溶剂中的选择溶解,可将石油沥青质类分为四组分:(1).油质:溶于石油醚而不被硅胶吸附的部分。

主要是由饱和烃和一部分低分子量芳烃组成的淡色粘性液体或蜡状固体。

(2).苯胶质:用苯从硅胶中解析的产物。

(胶质)分子量300-4000,非烃、芳烃、暗色胶状混合物。

(3).酒精-苯胶质:用酒精-苯从硅胶中解析的产物(胶质)分子量300-1000,非烃,暗色胶状混合物。

(4).沥青质:溶于氯仿而不溶于石油醚或正己烷的部分。

非烃,分子量更高(上千甚至上百万);结构更复杂,暗褐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固体。

4、石油的烃类组成:(1)烷烃:①正构烷烃: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构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构烷烃分布曲线②异构烷烃(2)环烷烃:(其含量与成熟度有关)(3)芳香烃:(含有苯环结构,属不饱和烃。

根据其结构不同可分为单环、多环、稠环三类芳香烃。

)5、石油的非烃组成:(主要是含硫、氮、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主要集中在石油的高沸点馏分中。

)(1)含硫化合物:最重要的非烃化合物,存在于中、重馏分中。

主要有硫醇(-SH)、硫化物(-S-)(包括硫醚 R-S-Rˊ、环硫醚)、二硫化物(-S-S-)以及噻吩衍生物。

此外,还有元素硫、硫化氢。

硫来自有机物的蛋白质和围岩的含硫矿物石膏等。

含硫量大于2%的石油称为高硫石油;低于0.5%的称为低硫石油;介于0.5%~2%之间的称为含硫石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基本知识: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
基本知识:
1.石油
2.生物标志化合物
3.油气显示
4.石油旋光性
5.石油荧光性
6.石油凝固点
7.石油的馏分
8.湿气和干气
9.非伴生气 10.气顶气 11.气藏气 12.固态气水合物 13.煤层气14.伴生气15.凝析气 16.天然气(狭义) 17.非常规气藏 18.底水和边水 19.油水的矿化度20.油田水 21.油矿物 22.油气苗 23.同位素效应 24.同位素类型曲线 25.同位索分馏作用
思考问题:
1.简述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2.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3.蒂索和怀特(1978)提出的石油分类。

4.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5.油田水的分类(Sulin,1948) 。

6.油田水的来源。

7.油田水的产状。

8.油田水的化学组成。

9.不同成因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和碳氢稳定同位素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基本知识:
1.束缚孔隙
2.渗透性储集层
3.孔隙结构
4.相对渗透率
5.有效孔隙度
6.流体饱和度
7.有效渗透率 8.储集层(岩) 9.合油气层 10.储集模式 11.圈闭盖层 12.盖层的自封闭13.区域盖层 14.盖层的微渗漏 15.盖层 16.闭合度 17.油气柱高度
思考问题:
1.简述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其成因。

2.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包括哪些内容?
3.按孔隙大小可分为几种类型?
4.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参数有哪些?
5.如何评价储集岩的物性?
6.如何评价储层孔隙结构?
7.影响砂岩储集性的因素有哪些?
8.影响砂岩储集性的成岩后生作用有哪些?
9.影响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因素有那些?
10.沉积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的不均一性有几种类型?
11.成岩后生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成岩后生作用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其他岩类储集层有哪些岩类?
12.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如何评价盖层的好坏?
13.盖层的封闭机制。

14.盖层的岩石类型。

15.储层与盖层的关系如何?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基本知识:
1.圈闭
2.油气藏
3.溢出点
4.气顶和油环
5.闭合面积
6.含油边界和合油面积
7.构造圈闭
8.断层圈闭 9.基岩油气藏 10.地层圈闭 11.岩性圈闭 12.水动力圈闭 13.复合圈闭
思考问题:
1.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

2.简述圈闭的现代概念及各种圈闭类型特征?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
第四章油气成因和烃源岩
基本知识:
1.干酪根
2.TTI
3.烃源岩
4.CPI
5.沉积有机质
6.地温梯度
7.门限温
度 8.油型气
9.生物成因气 10.无机成因气 11.煤型气 12.煤气发生率 13.有机质成熟度 14.烃源岩系思考问题:
1.简述如何评价烃源岩的好坏?
3.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

4.简述沉积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特征。

5.评价有机质成熟度的主要指标及其应用?
6.温度和时问对干酪根成烃演化的影响?
7.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化组成及其对成烃的意义?
8.油气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9.促使沉积有机质演化成烃的主要因素?
10.油气地球化学对比的意义及其主要参数?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运移
基本知识:
1.油气运移
2.初次运移
3.油气二次运移
4.流体势
5.久压实作用
6.排烃效率
7.净浮力
8.流体力场强度
思考问题:
1.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

2.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是什么?
3.初次运移、二次远移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4.初次运移的介质条件如何?
5.初次运移(排烃)与油气生成关系如何?
6.如何确定初次运移的时间、深度?
7.初次运移的模式。

8.初次运移的相态。

9.油气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

10.影响初次运移的因素有哪些?
11.二次运移的特征二次运移与油气聚集成藏关系如何?
12.二次运移油气的受力情况。

13.有机包裹体研究在油气过移研究中有哪些应用?
14.如何确定二次运移的方向?
15.水动力对油气二次运移影响如何?
16.二次运移的条件与结果。

第六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基本知识:
1.生储盖组合
2.系列圈闭
3.成烃凹陷
4.产烃率
5.聚集系数
6.产烃丰度
7.成烃潜量 8.油气聚集 9.有效圈闭 10.石油的氧化变质作用 11.原油热演化变质作用思考问题:
1.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

2.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
3.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及意义生储盖组合的基本该念和分类。

4.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方法。

5.形成有效圈闭闭的必要条件油气藏中石油的变化。

6.引起圈闭破坏和油气再分布的地质作用。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
基本知识:
1.沉积盆地
2.含油气盆地
3.油气田
4.油气聚集带
5.构造型油气田
6.地层型油气田
7.复合型油气田
8.二次成烃
思考问题:
1.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活动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2.决定盆地中油气丰度的基本因素。

3.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第八章含油气系统及盆地模拟
基本知识:
1.盆地模拟
2.含油气系统
3.含油气系统组成
4.上覆岩层
5.源岩潜力指数
6.含油气系统效率
7.盆地模拟系统组
8.成沉积压实原理
思考问题:
1.含油气系统的命名方案及主要分类。

2.含油气系统的描述方法。

3.含油气系统的评价内容。

4.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第九章非常规含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源
基本知识:
1.盆地中心气(深盆气)系统
2.煤层气的概念
3.煤层气系统
4.油页岩
5.天然气水合物
思考问题:
1.非常规天然气系统目前主要指哪几类?
2.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指那些类型?
3.盆地中心气(深盆气)系统的地质特征。

4.请总结我国和世界油页岩分布现状。

5.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气体资源量和含碳量。

第十章油气勘探与油气资源评价
基本知识:
1.油气勘探
2.勘探程序
3.油气资源评价
4.油气资源
5.油气储量
6.探明储量
7.可采资源量
思考问题:
1.油气勘探涉及到的主要方法技术。

2.油气勘探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与技术布置。

3.油气资源评价的特点与主要任务。

4.油气资源评价的层次、内容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