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一则及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一则及参考答案2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题。
一本好书,如同一位良师益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离不开好的作者,更离不开优秀的传播者与解读者。
文化语言的传播者,语文专家,河南省教育学会执行理事长吴伟老师爱书如命。
走进他的家,就仿佛走进了书的森林王国,到处是书香的味道。
他说:“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行是长期读书积累而来的”。
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解读者,用人格魅力诠释文字的博大精深。
呕心沥血,授知识是他的使命,从寒窗苦读到今天的功成名就,用他的话说,没有书,就没有今天的似锦前程。
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心旷神怡休戚相关废寝忘食卓尔不群B.沁人心脾息息相关宵衣旰食卓越不凡C.沁人心脾休戚相关宵衣旰食卓尔不群D.心旷神怡息息相关废寝忘食卓越不凡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B.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C.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D.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5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 题。
经常看到媒体呼吁献血,让人感觉血液似乎一直不够用。
其实,期限是采血后的 21 天内,血小板制剂是 4 天内,血浆制剂是 1 年内。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一则及答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题。
立春一过,春天就像一面已擂响的大鼓,鼓声一阵急,一阵缓。
沉寂已久的天地,顿时欢腾起来,热闹起来。
在这样的季节里,万事万物包括心灵在内,无不感动和激奋着。
惊蛰一来,春雷阵阵,草木纷纷萌动。
其实,雨水节气刚落地,柳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绽出了新芽。
开始是小米粒模样,然后握成小小拳头,再接着舒展为一瓣瓣嫩黄,一个个村舍就笼着青青的烟雾了。
小草呢,不久,就满眼葱茏了。
阳光如果再眷顾一段时候,那将满眼斑斓,叫人好生向往之情。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①浅草才能没马蹄②草色遥看近却无B.①草色遥看近却无②浅草才能没马蹄C.①春风花草香②城春草木深D.①城春草木深②春风花草香19.下列各项中,与“开始是小米粒模样,然后握成小小拳头”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 分)A.春天就像一面已擂响的大鼓,鼓声一阵急,一阵缓。
B.再接着舒展为一瓣瓣嫩黄,一个个村舍就笼着青青的烟雾了。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3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 题。
甄士隐与贾雨村是作为“对立幻象”存在于《红楼梦》全书的叙事之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印证了太虚幻境与贾府是虚实相映的。
看似虚幻的人物,一种是以贾雨村为代表的热衷名利的人物。
后者在前者的眼里是虚无,前者在后者的眼里是疯癫,二人最后在觉迷渡口相遇,如同开头在葫芦庙比邻而居的情况一般。
二人所经历过的世间纷扰都像是南柯一梦,梦醒之后的再次相遇则暗示着一切都仿佛回到了原点:甄士隐已悟道成仙,冷眼旁观世间百态;贾雨村却因贪赃枉法,终被削籍为民。
这时已然超脱的甄士隐以“老仙长”的身份出现,并作为精神导师来对贾雨村进行点化,体悟人生真谛,从而使得二者又在对立中回归了统一。
高考语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需要题跋。
题与画每每①,好画还须有好题。
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②。
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被它破坏。
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但在我则不免有几分惶恐。
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幅画,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③。
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
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跋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
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
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喻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
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
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
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
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
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
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辞、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好的,题吧,大胆地题吧。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答案:①相得益彰②锦上添花③耿耿于怀解析:正确使用成语。
第①空,此处所填成语应体现题与画之间的关系,而根据后面的“好画还须有好题。
题得好……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被它破坏”可知,题与画之间是相互补益、相互配合的,故此处应该填写“相得益彰”之类的成语。
第②空,此处所填成语应强调题得好对于画的作用或意义,“不啻”一词在句中的含义是“如同”,那么所填成语应含有比喻修辞,再根据题与画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关系可知,题得好能让画作好上加好,故此处应该填写“锦上添花”之类的成语。
第③空,语境说的是以前“我”曾替抱石题过一幅画,题得特别拙劣,以至于直到今天“我”还是难以释怀,始终记在心里,故此处应该填写“耿耿于怀”之类的成语。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共15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6分)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一个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一个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两者的字面意义似乎有着。
然而,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其实是的。
当科学理论与技术作用于社会,( );而媒介素养如果脱离了科学基础,就难以对社会面貌形成客观认知。
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有许多共通性。
比如,科学与传播都需要质疑精神。
科学上的权威理论要接受质疑,被后人不断完善,甚至最终被否定;同样,对信息传播也需要养成质疑的习惯。
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食品安全谣言,有的历经反复辟谣,依然在某些情况下。
一个谣言传播的时间越久、范围越大,彻底消除其危害的难度就越大。
每一个公民都有阻止谣言传播的责任,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不助长谣言传播的气焰,提高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应当成为现代公民最基本的角色认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大相径庭相反相成盛气凌人满城风雨B.天壤之别相辅相成来势汹汹甚嚣尘上C.大相径庭相辅相成盛气凌人甚嚣尘上D.天壤之别相反相成来势汹汹满城风雨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才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B.就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C.才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D.就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B.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C.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语言文字运用一则练习及答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刘的茶摊,是一个撑起来的简易木架子。
茶,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
他招呼我坐下,给我泡了一杯“黄金芽”。
我端着杯子细细端详,金黄色的茶芯在沸水中不停起伏,但并不急于舒展;茶水则渐渐呈现淡黄色。
一股香气微微散开,轻轻弥漫,在我的鼻翼间摇来摇去。
水有点烫,我试着品了一小口,略微有点苦。
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
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
这样的日子很简单,但侍弄那么多株茶树,也够他忙的。
日子散散淡淡,一晃,差不多一年过去了。
有一天,我和老刘在微信上聊天。
正聊着,老刘发来“视频通话”请求。
原来,他连接视频,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壶、白壶……错落有致,沿龙池之畔排列着一片茶壶雕塑群,据老刘说,足足有一百多个。
“我们村子现在都以茶为生。
以前只种茶卖茶,现在变了,我们还要建设茶叶主题的旅游景点呢。
”视频里,老刘开心笑着,一脸的阳光……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D.看过石砲沟几十年,这里的山形是没有变化的——峰巅隆起,沟谷下沉,绵延起伏。
四十多年前是这样子,四十多年后依旧如此。
19.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特点。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茶,分别用塑料袋、罐子、小竹簸箕装着。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D19.①使用对称句,句式工整;②文白结合,“沿溪行”有文言色彩,“又没多远”口语色彩突出;③语气上轻松幽默;④使用短句,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⑤流水句,轻快流利。
高三高考语文考前语言文字运用习题练习一及参考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改革的大潮”是比喻手法。
A.拟人,“怨”把羌笛声人格化。
B.比喻,以“梨花”喻雪。
C.互文,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合起来理解。
D.夸张,“万重山”言舟行之快。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4分)
【答案】示例一:国内外一些创新成功的经验,能够给予老字号更旺盛的生命力,使它们诠释出更为隽永的故事。
示例二:通过借鉴国内外一些创新成功的经验,老字号能够保持更旺盛的生命力,诠释出更为隽永的故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通过一些国内外创新成功的经验,能够……”介词淹没主语,删掉“通过”;
二是“它们诠释出更为隽永的故事”中途易辙,在“它们”前加上“使”。
或者在“通过”后加“借鉴”,把“能够给予老字号更旺盛的生命力”改为“老字号能够保持更旺盛的生命力”,让“老字号”作主语,再删掉后一句的“它们”。
语言文字运用一则练习及答案(湖北鄂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

湖北鄂州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语文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
”①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一个独立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②。
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
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
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勾画脸谱,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在各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
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①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②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 “腻”属于形声字,“贰”表示其读音;文中加点的“被”字删去不影响意思。
B. 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作品亦随之出现在传统年画中研学旅行要在研学内容设置方面加入自主、开放、动态元素,研学活动的设置不宜严苛刻板,要有一定的弹性。
让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多样化体验,自主获得游学经验,为学生更好地实现动态获取知识经验留下必要的空间。
无论是何种内容的研学旅行,对学生来说,③。
像观赏自然景观、考察历史文化古迹、品鉴语言文化、体验职业生活等,都是学生在真实、复杂、多元的情境中展开的。
将研学旅行情景记忆与课堂知识运用结合,必将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研学旅行功效。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一则及答案052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两者相互砥砺又______。
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
这种所谓的“好话”,就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但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______、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
《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象征、铺垫、留白,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
茅盾______,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
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______的经典佳作。
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的文坛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并行不悖拍手称赞慧眼独具喜闻乐见B.并驾齐驱拍手称快慧眼独具脍炙人口C.并行不悖拍手称快慧眼识珠喜闻乐见D.并驾齐驱拍手称赞慧眼识珠脍炙人口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令人深受震撼,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
B.《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C.《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令人深受震撼,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
D.《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铺垫、留白、象征,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
20.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选择题
19.下面是晏几道的一首词,请选出恰当的词牌名( )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A.如梦令B.念奴娇C.永遇乐D.虞美人
20.对下面这则小故事的寓意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
她的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
果然,小女孩的心情渐渐明朗。
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
A.老人的智慧是孩子的宝贵财富。
B.换一个角度,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
C.人生的遭际往往能决定人的心情好坏。
D.对待身边的人和物,要心怀悲悯。
七、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行的游子,人在他乡,经历了春秋代序、斗转星移,看惯了霜霑林木、北雁南飞,遭际了江湖秋水、世情况味,在与家疏离的漂泊中感受着乡愁的苦痛。
对于涌起乡愁的人来说,周遭无一不是可感之景,无一不是可触之情。
冬去春来、物候变化、时空间隔,都会引发游子内心深处的乡愁。
不论是(甲),还是(乙),不论是(丙),还是(丁),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乡愁一起,失魂落魄。
“乡”的繁体字是“鄉”,甲骨文写法中,左右是二人,中间是食物,像两个人相对用餐的样子。
相对用餐意味着关系亲近、和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有人与土地的和谐,有人与环境的
万万的民众,是人们生存的根基。
“家”“宁”“宜”“宴”等汉字形体都有表示住在家乡的房子里,获得宁静、安居的生活的涵义,而离开家乡就是他乡之“客”,就是“寄”人篱下。
而一旦客居在外,从地缘上、心理上都会感觉漂泊。
这时往往会回忆起那一份和睦的温情,为孤寂冷清的生活带来慰藉,这就是乡愁巨大的文化张力。
一直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21.文中(甲)(乙)(丙)(丁)处,对应的填上下列四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离家十年的吴文英②与故乡仅一水相隔的王安石③离家万里的王维④少小离家的贺知章
A.①③②④B.④①③②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
22.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组排比句,可以适当增减字数,不得改变原意。
2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1)(2)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诗词文化常识的能力。
A.《如梦令》根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一词可对照而出,并非这首词的词牌名。
B.《念奴娇》根据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词可对照出,并非这首词的词牌名。
C.《永遇乐》根据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词可对照出,并非这首词的词牌名。
D.《虞美人》可根据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词可对照出,正是该词的词牌名。
故选D。
20.D
【详解】
试题分析:D选项只是摘取了故事的局部内容进行概括,未能整体把握。
这则材料通过故事讲述道理。
老人用自己的智慧使小女孩改变了心情,据此可知A项正确。
老人的话一方面指出小女孩某方面的错误,另一方面更是传达一种道理,“从一个窗户到另一个窗户”实际所谈的就是视角的转换,即面对问题时的正确做法是应该转换看问题的角度,所以B项正确。
小孩看到不同的景象心情不一样,据此可知C项正确。
21.B
22.乡土的厚重能抵消无根的漂泊,乡土的和谐能消除对立的异化,乡土的顺天应时能维护生态的和谐,乡土的家国同构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
23.没有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