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产业发展中因素影响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传媒产业现状分析

中国传媒产业现状分析

中国传媒产业现状分析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是一个庞大的话题,由它发散的核心支线涉及产业经济以及国家文化政策方针的提出和实施,横跨数个大学科,要在几千字内事无巨细地梳理一遍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这里,我主要就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态势做关键部分陈述。

中国的传媒行业结构是由不同的传媒形态构成的,主要包括报纸、图书、期刊、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互联网、移动媒体、广告等十大行业。

他们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类是传统媒体,以广播、电视、报纸、图书、电影等为主;第二类是网络媒体,包含了门户网站、视频网站、搜索引擎、社会化媒体;第三类是移动媒体,指移动增值、移动娱乐、移动搜索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中国媒介制度长期以来呈现出“一元体制,二元运行”的特征,“一元体制”指的是国家所有,“二元运行”指的是传媒企业既需要国家的财政拨款,也需要通过国家赋予的权利去赚取广告收益。

这种体制下的媒介既要完成现行政治结构所要求完成的意识形态宣传任务,又要通过广告等市场经营收入支撑媒介的再生产。

而在新社会环境和产业形形势下,过去依靠行政垄断赚取双重收益的模式不可持续。

传媒产业发展周期理论提出:·消费结构决定传媒产品的生命周期·人类对传媒产品的需求永无止境近十年,互联网、新媒体迅猛发展,与传统媒体形成并驾齐驱之势,在新兴经济的冲击下,传媒、电信、计算机业的产业界限日益模糊,边界的扩大催生了产业规模的发展,也推动了行业转型和管理体制的变革。

从数量上来看[图2],2012年,我国共有报纸种类1934种,期刊9885种,出版社581家,音像制品出版单位397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84家,广播电台168家,电视台182家,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等产品种类还是企业数量,近十年变化都不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产业活力不足,竞争已趋饱和。

相反,代表着媒体的www站点数量则达到了268万个,与2007年的150.4万个站点相比,数量上几乎成倍增长,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源于网民和手机用户的大幅增长,其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已非传统媒体所能企及。

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中国传媒业的影响

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中国传媒业的影响

一、政治经济学及其对传媒业的影响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经济和传媒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观点对传媒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政治经济学对传媒业的影响尤为重要,因为我国传媒业一直处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运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政治经济学对我国传媒的影响1. 政治经济学对我国传媒的所有制形式的影响政治经济学研究了所有制形式对传媒业的影响。

在我国,政治因素对传媒的所有制具有重要影响。

传媒所有制的特点造成了我国传媒行业在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发展。

2. 政治经济学对我国传媒市场的影响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和理论对我国传媒市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认为市场是资本和劳动力的交换场所,在资本主义国家,市场更具有竞争性和自由的特点。

而在我国,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传媒市场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属性。

政治因素对我国传媒市场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政治经济学对我国传媒产业结构的影响政治经济学研究了产业结构对传媒业的影响。

在我国,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认为政策和法规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传媒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政治经济学对我国传媒内容的影响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和理论对我国传媒内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政治因素决定了我国传媒内容的敏感性和政治性,而经济因素决定了内容的商业价值和市场需求。

5. 政治经济学对我国传媒国际化的影响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国际化是全球化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在我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传媒国际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政治经济学对我国传媒发展的启示1. 坚持党的领导,保持传媒的正确舆论导向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认为政治因素对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我国,传媒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充分发挥传媒的政治作用。

2. 推动传媒改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市场竞争和政策法规对传媒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传媒产业集团化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集团化发展问题研究


现 有体 制 缺 陷
展 的最 大体 制弊端” 。我 国传 媒集 团大 多属于公益性 文化事业单位 , 而集团 内部还 拥有许多经 营性 文化产 业, 两种体制 的混合造成一定 程度 的操作 混乱 和资源 配置使用效率 低下 。为解决 这一体 制 问题 , 当前我 国 很 多传 媒 集 团进 行 了内 部经 营单 位 的剥 离转 制 , 但 是 , 闻宣传与产 业经 营 的简单剥 离 , 实上进 一步 新 事 加剧 了集 团 内部 事业法 人体 系与企业 法人体 系 的矛
面, 传媒集 团在条块分割 、 多头控制之 下 , 失去经 营 自
主权 。
业集团 ”但是在传媒 集团化过程 中 , , 资本并未 成为资
源配置 的纽带 , 而是完 全让位 于行 政力量 。当前 我国
传媒集 团也依然 承续 了传媒业 旧有的单一 资本 结构 , 投资主 体单一 、 融资结构 单一 、 筹 资本 主体单 一 的局 面依然 存在 ,难 以通过 资本运作 实现 资产 的优化 配
文章编号 :0 5 9 3 2 0 )2 0 3 — 2 1 0 — 1X(0 80 — 13 0
外 部人 ( 行政 主管部 门 ) 同成为 了集 团的实 际控制 共
者, 分享 集团的控制权 收益和剩余索取 权收益 。我 国 传媒 集团主要领导实行 行政委派制 , 团领导有可能 集
十余 年来 ,中 国传媒 产业 集团化 发展 成果颇 丰 , 其在 中国传媒产 业发 展 中的关 键地 位毋庸 置疑 。但 是, 新组建的传媒集 团的经 营发展也 出现 了诸多矛盾 问题 。在 此背景下 , 寻求我 国传媒 产业集 团化发展 的
盾 冲突 。 同时 , 被剥夺采编权 的产业 经营 , 失去核心业 务 的支撑 , 经营业绩 也 自然表现不佳 。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含答案)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含答案)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69题,每题1分,共69分)1.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称为( )A、操控B、施控C、受控D、遥控正确答案:B2.中国古代官府用于传递朝政动态、政治情报的原始形态的“报纸”——邸报的传播形式是( )A、手抄书稿B、手抄报纸C、手抄新闻信札D、手抄文书正确答案:D3.早在1920年,在《自由与新闻》中,提出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的问题的学者是( )A、施拉姆B、拉斯韦尔C、李普曼D、罗杰斯正确答案:C4.政党报刊的特点是( )A、以政论为主B、面向的读者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受众C、完全具备了现代媒介产业的经营形态D、以刊载低级趣味内容招徕读者正确答案:A5.“过程研究”属于传播学( )A、微观理论B、实用理论C、宏观理论D、分支理论正确答案:C6.批判学派引起的学界革命的直接策源地是在( )A、加拿大B、英国C、德国D、美国正确答案:B7.在信息时代,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遇到的全新问题是( )A、“黑客”的袭击B、虚假信息C、侵犯著作权D、黄色信息侵扰正确答案:A8.在1972年最早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的理论假说的是美国传播学家肖和( )A、罗杰斯B、麦库姆斯C、麦奎尔D、拉姆斯丁正确答案:B9.世界著名的因特网最初是( )A、作为一种组织传播网络发展起来的B、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网络发展起来的C、作为一种电子通信系统发展起来的D、作为企业内部通信网发展起来的正确答案:C10.近代印刷报刊诞生以后,推动报刊业向大众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是17世纪兴起于欧洲的( )A、工业革命B、技术革命C、商业革命D、农业革命正确答案:A11.一般认为,新闻属于( )A、教育性信息B、刺激性信息C、维持性信息D、复原性信息正确答案:C12.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广播台——KDKA广播电台创立于( )A、1848年B、1920年C、1936年D、1923年正确答案:B13.符号制作涉及到信息流通过程的( )A、编码和译码B、译码C、编码D、反馈正确答案:A14.首先创办“便士报”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意大利正确答案:C15.首先提出关于传播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A、卢因B、霍夫兰C、施拉姆D、拉斯韦尔正确答案:D16.在模式的类型中,最常用的是( )A、数学模式B、图像模式C、文字模式D、电子模式正确答案:B17.提出“偏倚时间的”媒介和“偏倚空间的”媒介两个概念的学者是( )A、戈夫曼B、英尼斯C、麦克卢汉D、梅罗维茨正确答案:B18.有助于提高敏感性问题回答率的提问方法是( )A、间接法B、虚拟法C、委婉法D、消虑法正确答案:A19.传播是人类社会中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交流活动,传播的功能是多方面、多元化的。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摘要: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阐述了中国传媒产业在各个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境,提出了解决困境的方案。

同时,本文对未来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中国传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传媒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困境;解决方案;发展趋势一、引言中国传媒产业是我国发展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传媒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在中国传媒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讨该行业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对未来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传媒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随着我国电影、电视、报纸、出版等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中国传媒产业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1. 初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媒产业还比较落后,传媒技术、手段、质量还无法与国外媒体竞争。

但是,中国领导在传媒发展中给予了大力支持,不断改革和创新,加快了传媒行业的更新换代。

2. 发展阶段(80年代-9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中国传媒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技术和生产水平也得到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媒产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3. 建设阶段(2000年-2010年)在这一时期,中国传媒产业在规模、质量和技术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得到了国家领导的大力支持。

我国也加入了WTO,对国际市场的开放和竞争加速了中国传媒产业向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4. 新时期阶段(2010年至今)在这一时期,中国传媒产业经历了从“数量型”向“品质型”、从“单一型”到“多样化”和从“本土化”向“国际化”的发展,传媒产业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同时,也面临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冲击和转型,需要不断破解传媒产业发展的困境。

基于SCP范式的中国传媒产业组织分析

基于SCP范式的中国传媒产业组织分析

基于SCP范式的中国传媒产业组织分析作者:艾岚阎秀萍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增加值逐年提高,近三年来其产业增长的速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从整体趋势上看,传媒产业增加值与GDP增加值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SCP范式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经典范式,其通过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方面的指标来分析某个产业的状况。

基于SCP范式对我国传媒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可知,目前我国传媒市场处于集中度低的竞争阶段,表现传媒市场同质化竞争程度加剧、市场进入的资金与技术壁垒迅速加高、广告收入增速减缓、产业利润率降低等。

且由于我国传媒产业按照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分类运营,仍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制度性壁垒较高。

因此,需要对传媒产业进行较大力度的整合,提升传媒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实现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规模经济。

关键词:SCP范式;传媒产业;市场集中度;价格行为;大传媒产业;4G;云报纸;自媒体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5-0111-07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把广播电视产业称为创意产业,认为这是最需要自主创新的产业。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体系尚未成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实力及规模不足,地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行政区划、诸侯割据现象普遍存在。

从历史和产业角度看,中国传媒产业化发展的时间较短,长期事业管理下的传媒产业结构、行为和业绩模式至今仍有很深影响。

要大力发展传媒产业,就必须继续进行更广范围和更大力度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传媒产业的产业化历程,发掘和创新适合中国传媒产业化发展的路径就成为时代需要。

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一门学问,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诞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其核心是运用微观经济理论研究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分析现实中的市场、产业和企业之间在数量、规模上的竞争与垄断关系,为政府制定旨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

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

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随着中国大规模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媒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传媒产业包括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网络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媒介形式。

传媒产业不仅展示着中国的媒体文化,也是推动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那么,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究竟经历了哪些历程?未来的发展又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呢?一、历史的发展随着开放政策的推行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媒体改革逐渐开展。

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的开播,标志着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新时代的到来。

1989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汕头期间,提出“南方企业钱多、任性”的理论,使广电行业进一步获得发展机会。

“电视雨露计划”也为电视行业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

到了90年代,中国媒体产业进入了市场化的进程。

此时,私人电视台有了发展空间,国营电视台被要求进一步向市场化转型。

同时,网络技术爆发,网络媒体逐渐崛起。

2000年,中国政府正式开始提倡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在中国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媒体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促进媒体产业的繁荣,政策和法律制度陆续出台。

2004、2005年,国务院通过了两个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中国文化服务和销售的目标和方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影响,在新形势下,中国文化产业开始迎来更快的发展。

二、现状的分析到了21世纪初,中国传媒产业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传媒产业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据数据统计,从1996年到2016年,中国广告行业的支出由220亿元增长到了4600亿元,增长了20倍。

与广告同样重要的是,境内新闻媒体的数量、传媒机构的资金实力和技术装备,以及人员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国传媒产业也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发展机遇。

但是,当前,中国传媒产业正在经受着新情况和新挑战的考验。

2019年,智能手机全球普及,数字化改变了传媒消费市场,消费者环境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中国传媒产业的市场势力与规模经济——基于NEIO范式的实证研究

中国传媒产业的市场势力与规模经济——基于NEIO范式的实证研究

条块分割形成 了中国传媒产品的多样性 ,例如新闻出版总署推动传统出版业和数字 出版业的双 向
发 展 ,推动 音像制 品 、电子 出版 企业 向数字化 、网络化 转型 、发 展动 漫 、游 戏 出版产业 等 。 又如湖 南
传媒业发展以电视娱乐业和图书出版业为主,广东传媒业发展则以出版业发展为主。 基 于上 述两个 基本 特征 ,本 文拟采 用新 经 验 产业 组 织 分析 范 式 ( e m iclnut rai — N w E pr a IdsyOgnz i r a t n 简称 N I ) i, o EO ,测算业已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 的中国传媒企业 的市场势力和规模经济,以估算 中 国传 媒产 业 的某 些产 业特 征 ,并 试 图 回答 以下 问题 :处 于市场 改制 进程 中 的中 国传 媒产 业是 否具 有
问题 的提 出
中国传媒机构一直 以行政事业单位为运营主体。18 9 5年伊始 ,国家对新闻媒体 的投人开始从计 划经 济 的 “ 财政 包干 ” 开始 逐年 递减 。20 年 ,中 国证 监 会 在其 发 布 的新 版 《 01 上市 公 司行 业 分 类 指 引》 首次将传播与文化产业明确定为 l 个基本产业门类之一 ,自此 “ 3 上市”成为中国传媒企业从传 统 的广 告经 营商业 模 式转 向资本 运 作 模式 的主 要趋 势 。20 06年 1月 中共 中央 、 国务 院颁 布 的 《 于 关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的若干意见》 ,在总结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的基础上 ,对推进文化体制 改革作了 全面部署。《 意见》指出,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 ,合理确定产权归属 ,做好资产评估和产 权登记等工作 ,“ 转制”与 “ 改企”成为中国传媒业发展的重要趋势。2 1 00年 1 月新闻出版总署制订 并公布了 《 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明确中国新闻出版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中因素影响实证研究
基于SCP范式对我国传媒产业进行市场“结构—行为—绩效”分析,可发现:我国传媒市场仍处于集中度较低的竞争状态。

但传媒产业融合使得市场集中度有所提升,媒介產品差异化增大。

标签:传媒产业;制度;影响
综观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传媒产业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失衡问题,对传媒产业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场结构、区域结构和贸易结构等方面。

分析传媒产业生态结构失衡状况,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传媒产业转型的基本趋势有较大帮助,也能够为传媒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相应的参考。

一、中国传媒业发展现状
传媒业在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下,子行业众多、结构复杂,一共可分为移动互联网、PC互联网、印刷、广电等四大板块,涵盖了图书、报纸、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十大行业。

在历经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传媒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和成绩,其发展现状和特点主要如下。

(一)中国传媒业现状:集团化
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传媒业开始与世界接轨,一些国家的大型媒体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入驻我国局部地区,许多跨国传媒集团迅速形成。

在传媒子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之下,集团化融合使各传媒产品重新包装,相互转化,融合发展,这不仅可以使整个传媒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促使传媒市场趋于集中,衍生出许多大型跨媒体传媒集团。

(二)中国传媒业现状:供过于求
众多周知,新媒体已经对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新媒体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给每一个用户提供了发表自己见解和心声的平台,受众可以通过图文、音乐和视频在媒体平台上展示自己。

实际上,此时的受众已经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逐渐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我国受众信息传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困境
随着互联网深入到传媒行业,在催生融媒体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近年来,传统媒体对地域、距离、交通、民族、语言等空间因素依赖性特别强,现实传播空间受限,使传媒业出现多元化发展,但新媒体作为新型产业,产业链尚未成熟,盈利模式尚未建立,困境的存在迫切需要传媒人士的深刻深思。

(一)公众利益困境
随着行业发展,中国传媒业虽然重视公众,也一定程度上藐视公众。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大众,故意制造一些庸俗、低级趣味的话题新闻,违背了大众所需要的健康、先进的文化。

首先,在许多媒体从业者心中,过分的把政治作为传媒业唯一的宣传内容,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忽视了传媒业与大众的交流,对社会的深入写照,对文明的传承,对娱乐文化的推崇。

(二)人才短缺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5.4%。

互联网上网人数7.72亿人,比上年增加4074万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7.53亿人,增加5734万人;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246亿G,比上年增长162.7%。

所以伴随着传媒业深入的改革以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形态极具崛起,媒介形态的革新对传媒人才的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我国传媒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制度创新
中国的传媒业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革:“双转”,
“双转”即传媒体制转轨和形态转型,是中国传媒业目前所面临的新的变革,一是体制转轨,也可称为“转企改制”,二是形态转轨,前者是指传媒由事业单位逐步变为企业性质的单位,后者是指传媒运作方式从单一向多媒体甚至全媒体转变,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史来看,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创新。

(二)媒体融合创新
媒介产业的融合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一方面,传媒市场的竞争被强化,另一方面,传媒市场又出现趋于垄断的趋势。

邓瑜曾指出,媒介融合可视为“涵盖由技术基础到产业高度的‘技术融合’到‘业务融合’再到‘产业融合’。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技术条件很多,在之驱动之下,传媒产业发生着产业运作基础-成本收益关系-市结构的系列变革,这也撬动了传媒业内的重构融合。

(三)技术创新带动人工智能
创新驱动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互联网正以一种摧枯拉朽的态势改变着传媒业的生存法则,从近年发展态势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只有不断接受和吸纳新技术,才能在“互联网+”转型中获得立足之地。

在传媒业发展中,技术革命是传媒业进行更高层次的融合,传媒业中很多的新现象、新事物、新传播形
式都是由于技术的进步。

传媒行业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它在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传媒行业的从业人员也认识到这一过程的艰难性。

在未来的传媒业发展之路上,想要在激烈的环境下保持竞争优势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集团领导的与时俱进,各个子行业的不断创新,积极的探索新型技术的应用,严格把握内容质量,营造健康的传媒生态文明,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精品,成就传媒业的巅峰未来。

【参考文献】
[1]林晖.”双重转型”态势下中国传媒业发展战略[J].新闻记者,2009(9).
[2]邓瑜.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