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杨胜来主编-习题集答案电子版
油层物理杨胜来油层物理-杨胜来油层物理学3_图文

油层物理杨胜来油层物理-杨胜来油层物理学3_图文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油层物理-杨胜来油层物理学3_图文”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第三章油气藏烃类的相态和汽液平衡剂,而很少采用N2和CH4作混相剂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油气藏烃类的相态和汽液平衡第三章油气藏烃类的相态和汽液平衡单组分P-V相图第三章油气藏烃类的相态和汽液平衡2、双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第三章油气藏烃类的相态和汽液平衡第三章油气藏烃类的相态和汽液平衡石油和天然气是多种烃类和非烃类所组成的混合物,各地油气藏流体混合物的组成差别甚大。
在原始油气藏条件下,有的呈单一气相为纯气藏;有的是单一液相的油藏;也有的是油、气两相共存,成为带气顶的油藏。
石油和天然气在从地下到地面的采出过程中,状态变化也很复杂,例如原油中溶解的天然气会从原油中分离,而凝析气则会发生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反凝析现象。
油藏开发前烃类混合物究竟处于什么相态?为什么开采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相态的变化呢?烃类的相态变化的第三章油气藏烃类的相态和汽液平衡油气藏烃类:石油和天然气特点:(1)是多种烃类和非烃类所组成的混合物(2)各地油气藏流体混合物的组成差别甚大(3)高温高压状态下。
原始状态:有的呈单一气相为纯气藏;有的是单一液相的油藏;也有的是油、气两相共存,成为带气顶的油藏。
变化过程:从地下到地面的采出过程中,状态变化也很复杂,例如原油中溶解的天然气会从原油中分离,而凝析气则会发生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反凝析现象。
油藏开发前烃类混合物究竟处于什么相态?为什么开采过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油藏烃类的化学组成的复杂性是相态转化的内因。
外因则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是产生相态转化的外部条件。
本章将研究压力、温度变化时相态变化的规律。
第三章油气藏烃类的相态和汽液平衡第三章油气藏烃类的相态和汽液平衡主要内容第一节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第二节汽-液相平衡第三节油气体系中气体的溶解与分离第四节用相态方程求解油气分离问题的实例第三章油气藏烃类的相态和汽液平衡PT第三章油气藏烃类的相态和汽液平衡PT第三章油气藏烃类的相态和汽液平衡状态方程是体系相态的数学描述方法。
油层物理-杨胜来 油层物理学4(H)

《油层物理学》第四章第四章储层流体的高压物理性质高压物性第一节、地层油的高压物性第二节、地层水的高压物性第三节、地层油、气高压物性参数的测定与计算第四节、流体高压物性参数应用示例--油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第一节地层油的高压物性参数一、地层油的密度和相对密度二、地层原油的溶解气油比三、地层原油的体积系数四、地层原油的压缩系数五、地层原油的粘度六、原油凝固点地层油=地层原油=活油=含气油——处于原始油藏温度和压力时。
——处于高温高压(某一温度和压力)时。
地下原油一. 地层油的密度和相对密度oiooi V m =ρ)T ,P (V m )T ,P (o oo =ρ)T ,P (i i oi ορρ=)atm 1,C 15()T ,P (w o o ρργ=)atm 1,C 15()atm 1,C 15()T ,P (w io w i i o i o ρρρργ==51015202530350.650.700.751270oC84oC地层油密度(g /c m )3地下原油由于溶解有大量的天然气,因而其密度与地面脱气原油密度相比通常要低。
地下原油密度随温度的增加而下降。
随压力的变化关系比较复杂,以饱和压力为界,当压力小于饱和压力时,由于随压力增加,溶解的天然气量增加,因而原油密度减小;当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天然气已全部溶解,随压力增加原油受压缩,因而原油密度增大。
二、地层原油的溶解气油比地层油的溶解气油比R si 是指单位体积地面原油在地层压力、温度下所溶有的天然气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
osg si V /V R =sdo sc g s s )T ,P (V )T ,P (V )T ,P (R R ==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的溶解气油比均为原始溶解气油比Rsi。
当地层压力降至低于饱和压力后,随着压力降低一部分气体已从地层原油中逸出,溶解于原油中的气量减少,故溶解气油比Rs减少。
如果将油、气加压溶解,则随着压力的增加,溶解气油比越来越大,当P=P b (饱和压力)时,溶解气油比为Rsi,气体全部溶解完毕,压力继续增大直到原始典型的未饱和油藏的溶解曲线.我国油田名称R si(标) M3/m3大庆油田P层48.2 大港西区44 井M层37.3 胜利油田营一4井70.1 孤岛渤26—18井G层27.5 任丘油田Ps层7.0 玉门油田L层65.8应用:原始溶解气油比高:油藏弹性能量高。
油层物理-杨胜来 油层物理学9

第九章
储层多孔介质中的毛管压力及毛管压力曲线
一、毛管中液体的上升
(4)对于实际油层来说,当岩石表面为亲 水性时,水能在毛管力作用下自动进入岩心, 驱出了岩心中的油,这一过程就称为吸吮过程 或称自吸过程。反之,当岩石表面亲油(θ> 90°)时,岩样不能自动吸水,如要使水进入 岩心使水驱油,则必须施加一个外力克服毛管 力,这种过程即为驱替过程。
油层物理学 Petro-Physics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第九章
储层多孔介质中的毛管压力及毛管压力曲线
二、 各种曲面附加压力 2、柱面上的毛管压力
水
球面
油
图9—5亲水毛管中的弯曲界面——球面与柱面
在亲水岩石孔道,除油水弯曲面外,还有壁面与 水接触的圆柱面(图9—5)。因为毛管表面为束缚水 膜,毛管中心为油(或气),此油-水界面为圆柱面。
Pc ( 1 1 ) R1 R2
图9—3 曲面的附加压力
油层物理学 Petro-Physics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第九章
储层多孔介质中的毛管压力及毛管压力曲线
二、 各种曲面附加压力
R
r co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c
2 2 cos R r
毛管压力与毛 管半径成反比;毛 管半径越小,毛管 压力越大。两相界 面张力越大,接触 角越小,毛管力也 就越大。
B′ B
油 水
气
气 水银
h
θ Pc
水银
Pa A′ A
空气 水
A′ Poa
(a)
(b)
(c)
图9—1毛细管中液面的上升或下降现象
油层物理学 Petro-Physics
油层物理学第三版 第一章 习题

第一章作业第1题解:设气体混合物的总质量为m 克,则其物质的量为 )(037442.0721.05825.04415.0301.0164.0mol m m m m m m =++++ 所以CH 4的物质的量的组成为668.0037442.016/4.0=m m C 2H 6为:089.0037442.030/1.0=mm C 3H 8为:091.0037442.044/15.0=m m C 4H 10为:115.0037442.058/25.0=mm C 5H 1为:037.0115.0091.0089.0668.00.1=---- 第8题解:书40页公式Mpa ....r ..p g c 6112347038610881543861088154=⨯-=-=33461123420..p p p c r === k ....r ..T g c 88842157066671762222926667176222292=⨯+=+=631888421575273..T T T c r =+==根据r r T p ,查图得压缩因子825.0=Z (书46页)书54页3344/004964.020********.010458.327310458.3m m ptZ B g 标=+⨯⨯⨯=+⨯=-- 3119100145.2004964.010m B V V g g sc 标⨯=== 第11题解:地层温度C t o 08.108455402.00.17=⨯+=3344/00278.0414.5408.108273148.110458.327310458.3m m ptZ B g 标=+⨯⨯⨯=+⨯=-- 设天然气的地下密度为f ρ,地上密度为s ρ,3/205.1293008314.0101325.097.28m kg RT p M a air =⨯⨯==ρ 而air g sr ρρ.=, 则3/692.0205.1574.0m kg s =⨯=ρ3922480027806920m /kg ...B B V V B V m V m g s g s s s g s f f ==ρ=ρ===ρ 第16题解:(1)书41页表MPap y p ki cii c 588.4797.3022.0249.4031.0880.4045.0604.4902.01=⨯+⨯+⨯+⨯==∑=kT y T ki cii c 44.20616.425022.082.369031.043.305045.055.190902.01=⨯+⨯+⨯+⨯==∑=8.1588.43.8===c r p p p 5.144.20632273=+==c r T T T 查图得84.0=Z书46页(2) 3344/01067.03.830584.010458.33227310458.3m m pZ B g 标=⨯⨯⨯=+⨯=--(3) 37.10601067.010000m B V V g s f=⨯== (4)根据8.1=r p ,5.1=r T 由书52页查图得00.1.=r gr T C , 则1145.05.1588.400.1.-=⨯==MPa T p T C C r c rgr g (5)查图版(图1.3.10,56页)得0112.01=c μmpa.s ,0106.02=c μmpa.s ,0082.03=c μmpa.s ,0078.04=c μmpa.s利用书58页(1.3.49)的粘度公式,得s Pa m .0109.0μμ=查图版(60页图)得2.1=m μμ,则s Pa mm .01308.02.10109.0.μμμμμ=⨯== 第17题答:(1)此气藏在开采过程中的相态变化:随着压力逐渐下降,当到达第二露点时,开始出现第一批露珠,随压力降低液体含量逐渐增多直到最大值,随后随压力降低液体含量逐渐减少,当压力降低到第一露点时,全部转为气相。
油层物理-杨胜来 油层物理学5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一、储层岩石的空隙及其类型
1、岩石的空隙类型-Meinzer分类 2、岩石的空隙类型-按成因分类 3、岩石的空隙类型-按空隙大小分类 4、岩石空隙按其他因素分类
二、空隙大小及其分选性 三、空隙结构
Petro-Physics 油层物理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第五章五
张第五章层储层多孔介质的几何特性多孔介质的几何特性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Petro-Physics 油层物理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第五章五
张第五章层储层多孔介质的几何特性多孔介质的几何特性
实验室用岩芯
Petro-Physics 油层物理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第五章五
张第五章层储层多孔介质的几何特性多孔介质的几何特性
岩心铸体薄片X100摄像
Petro-Physics 油层物理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Petro-Physics 油层物理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第五章五
张第五章层储层多孔介质的几何特性多孔介质的几何特性
第一节
砂岩的构成
Petro-Physics 油层物理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第五章五
张第五章层储层多孔介质的几何特性多孔介质的几何特性
第一节
砂岩的构成
自生粘土矿物在砂岩孔隙中的产状可分为三种基本类 型,如图5—6所示,即分散质点式、薄膜式和架桥式,它 们对储层渗透性有不同的影响。
第五章五
张第五章层储层多孔介质的几何特性多孔介质的几何特性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岩石的孔隙类型——Meinzer分类
Meinzer按储层岩石的孔隙组成和孔隙间的相互关 系分类为六种(见图5—9)。图中a为分选好、孔隙度高 的沉积物中的孔隙;b为分选差、孔隙度低的沉积物中的 孔隙;c为砾石沉积物,砾石本身也是多孔的,因而整个 沉积物孔隙度高;d沉积物分选较好,但颗粒间有胶结物 沉积,所以孔隙度低,e为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多孔岩石; f为由断裂形成的有胶结物的多孔岩石。
油层物理-杨胜来 油层物理学7

第七章 储层岩石中的其它物理性质
二、岩石电阻率与地层水性质的关系
地层水的电阻率,取决于其溶解盐的化学成 分、溶液含盐浓度和地层水的温度。
电离度大,盐的分子离解为离子的百分比高, 离子数目多,地层水电阻率小;离子价高,离子 携带的电荷多,地层水电阻率小;离子迁移率大, 运动速度快,地层水电阻率小。 地层水电阻率与含盐浓度成反比,随温度增 加而减小,温度每升高1℃,地层水电阻率约减 小2%;不同盐类的地层水的电阻率也不同。
I C ' S wn
在双对数座标纸中,纵座标表示电阻指数I, 横座标表示含油饱和度So,I与So有近似直线关系。
油层物理学 Petro-Physics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第七章 储层岩石中的其它物理性质
五、电阻率的测定
油层物理学 Petro-Physics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第七章 储层岩石中的其它物理性质
油层物理学 Petro-Physics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第七章 储层岩石中的其它物理性质
一、含流体岩石的导电特性 与电阻率 2、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率 各种岩石具有不同程度的导电能力,岩石的导 电能力可用电阻率来表示 孔隙性岩石由骨架及孔隙空间组成。按导电机 理的不同,可把岩石大致分为两大类:离子导电的 岩石和电子导电的岩石。 不同岩石及矿物的电阻率变化范围很大;除金属矿 物电阻率极低外,主要造岩矿物(如石英、长石、 云母、方解石等)电阻率都很高。按岩石成因看, 大部分火成岩(如玄武岩、花岗岩等)电阻率都很高, 而沉积岩的电阻率则比较低。
油层物理学 Petro-Physics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第七章 储层岩石中的其它物理性质
油层物理习题(答案)

目录第一篇储层流体的高压物性 (3)第一章天然气的高压物理性质 (3)一、名词解释。
(3)二.判断题。
√×××√√×× (3)三.选择题。
ACACBDB (4)四.问答题。
(4)五.计算题。
(5)第二章油气藏烃类的相态和汽液平衡 (9)一、名词解释。
(9)二.判断题。
√√×√×√√××√ (9)三.选择题。
CDAC (9)四.问答题。
(10)五.计算题。
(11)第三章油气的溶解与分离 (13)一、名词解释。
(13)二.判断题。
√××√√× (13)三.选择题。
AADCBB (13)四.问答题。
(14)五.计算题。
(15)第四章储层流体的高压物性 (19)一、名词解释。
(19)二.判断题。
√×√√√× (19)三.选择题。
CCBBC DDDDCD (19)四.问答题。
(21)五.计算题。
(22)第二篇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26)第一章砂岩的物理性质 (26)一、名词解释。
(26)二.判断题。
√√×√××× (27)三.选择题。
BDBACC (27)四.问答题。
(28)五.计算题。
(29)第二章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29)一、名词解释。
(29)二.判断题。
×××√√ (30)三.选择题。
ACAB (30)四.问答题。
(31)五.计算题。
(32)第三章储层岩石的渗透性 (34)一、名词解释。
(34)二.判断题。
×√√××√×√×√ (34)三.选择题。
DBCBCBC (35)四.问答题。
(35)五.计算题。
(36)第四章储层流体饱和度 (38)一、名词解释。
(38)二.判断题。
√×√ (38)12三.选择题。
油层物理学第三版 第二章 习题

第二章 习题187页 第3题解:设孔隙体积及岩石的外表体积分别为V p ,V f则煤油煤油ρρ1212W W V V W W p p-==-而煤油煤油ρρ3232)(W W V gW W gV f f -=-=孔隙度fp V V =φ3212W W W W --=253.0178.19665.30760.27665.30=--=第4题解:含油岩石的总体积为38610101010mAh V f =⨯⨯==孔隙体积 3781022.010mV V f p ⨯=⨯==φ油藏的储量7710569.102.1/)2.01(102/)1(mB S V N oi wi p ⨯=-⨯⨯=-=原油在油藏压力P i 与P b 间的平均压缩系数14109.80.1050.1502.1025.102.111--⨯=--=--=MPa P P B B B C b i oi ob oi o综合压缩系数144410424.3)2.01(109.82.0102----⨯=-⨯⨯⨯+⨯=+=MPaS C C C oi o f t φ弹性储量4884.1025.1)0.105.15(10424.310)(B P P C V N obob oi t f =-⨯⨯⨯=-=-第5题解:束缚水饱和度S wi =0.24原始含油饱和度S oi =1-S wi =1-0.24=0.76 则综合压缩系数134441061.1)105.424.0107076.0(27.0104.1)(-----⨯=⨯⨯+⨯⨯⨯+⨯=++=MPa C S C S C C w w o o f t φ第6题 解:361.12.1)3.210.27(1061.11015)(B P P VC N ob b i t =-⨯⨯⨯=-=-弹 第7题 解:1344410331134213050102742501007177020105387005025011-----⨯=⨯⨯+⨯⨯+⨯⨯+⨯=++φ+==--=--=MPa .......(..)C S C S C S (C C ...S S S g g w w o o f t g w o 第8题解:据L P kA Q μ∆= 得P A L Q k ∆=μ2281.03)25.2(0.65.28.0m μπ=⨯⨯⨯=第10题 解:222222100038500113125282018001514022m .)..().(....)P P (A L P Q k g μ=-π⨯⨯⨯⨯=-μ= 第14题解:(1)岩石骨架体积3246292cm W V rockb ===ρ 岩石外表体积333.6125.01461cm V V b f =-=-=φ 则333.1533.6125.0cmV V f p =⨯==φ岩石含油体积32190.48162.01492100cm V W W V oww o =⨯--=--=ρρ则320.033.1590.4===p o o V V S 261.033.154===p w w V V S (2)水的地下体积312.403.14cm B V V w ws wf =⨯=⨯=岩样在原始油藏条件下269.033.1512.4===p wfwi V V S 由于压力高于泡点压力,所以孔隙中只有水和油731.0269.011=-=-=wi oi S S第17题解:油层平均渗透率2332211321125.05.086.222.005.305.019.1286.2205.319.12mk l k l k l l l l k μ=++++=++++=第21题:什么叫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测定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条件是什么?答:(1)渗透率是表征岩石性质的系数,在某种条件下得到的渗透率仅与岩石的性质有关,而与所通过的流体性质无关,此时的渗透率称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二. 计算题1.(1)该天然气的视分子量M=18.39该天然气的比重γg=0.634(2)1mol该天然气在此温度压力下所占体积:V≈2.76×10-4(m3)2.(1)m≈69.73×103(g)(2)ρ≈0.0180×106(g/m3)=0.0180(g/cm3)3. Z=0.864. Bg=0.005235. Ng=21048.85×104(m3)6. (1)Cg=0.125(1/Mpa)(2)Cg=0.0335(1/Mpa)7. Z=0.848. Vg地面=26.273(标准米3)9. ρg=0.2333(g/cm3)10. ρg=0.249(g/cm3)11. Ppc=3.87344(MPa)Pc1﹥Ppc﹥Pc212. (1)Z≈0.82(2)Bg=0.0103(3)Vg=103(m3)地下(4)Cg=0.1364(1/Mpa)(5)μg=0.0138(mpa﹒s)13. Rs CO2=65(标准米3/米3)Rs CH4=19(标准米3/米3)Rs N2=4.4(标准米3/米3)14.Rs=106.86(标准米3/米3)15.(1)Rsi=100(标准米3/米3)(2)Pb=20(MPa)(3)Rs=60(标准米3/米3)析出气ΔRs=40(标准米3/米3) 16. V/Vb=0.9762 17. γo=0.704(g/cm 3) 18. γo=0.675(g/cm 3) 19. Bo=1.295 20. Bt=1.28321. Rs=71.3(Nm 3/m 3)Bo=1.317 Bg=0.00785 Bt=1.457 Z=0.85422. P=20.684Mpa 下:Co=1.422×10—3 (1/Mpa) Bo=1.383P=17.237Mpa 下: Bo=1.390 Bt=1.390Rs=89.068(Nm 3/m 3) P=13.790Mpa 下: Bo=1.315 Bt=1.458Rs=71.186(Nm 3/m 3) Bg=7.962×10—3 Z=0.87823. 可采出油的地面体积No=32400(m 3) 24. )/1(10034.32C 4Mpa -⨯= 若只有气体及束缚水)/1(10603.169Cg 4Mpa -⨯=26. Pb=23.324(Mpa )27. Pd 2=18.231(Mpa ) 28. 该地层为CaCl 2水型29. 本题可编程上机计算,结果如下2084998.014696.1123.64461g B P P -+-='30. 经编程上机运算,有 (1)Y=2.039492+0.09387455P (2)33005.1Bt =31. 经编程上机运算,得整理后的相对体积系数35. (1)We 1=3.0267×105(m 3)(2)We 1=6.5392×105(m 3) (3)Np=6.85462×105(m 3) 36. 原油的地址储量N=3.452×108(m 3)在P=11.032MPa 下: We=0.121×108(m 3) 在P=8.963MPa 下: We=0.453×108(m 3) 在P=6.895MPa 下:累积采油量Np=0.999×108(m 3)第二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二. 计算题1 (1)Vp=2.356(cm 3) (2)φ=16.319% (3)f ρ=2.2191(g/cm 3)2 (1)K=66.667×10-3(μm 2) (2)Q=0.0444(cm 3/s )3 (1)K L =16.956(μm 2) (2)Kg=17.586(μm 2)对比计算结果,对同一岩样,气测渗透率大于液测渗透率。
4 K=4.575(μm 2) 5 Q=804.90(m 3/D ) 6 K ∞=3×10-3(μm 2) 7 K=0.761μm 2 8 Pe=14.527Mpa 9. (1) Φ=28.58% (2)K=0.248(×10-3μm 2 ) 10. (1)修井前()2310066.250m K μ-⨯=(2)修井后()2310402.70m K μ-⨯=11.()2310012.125m K μ-⨯= 12. ()2310438m K μ-⨯= 13.(1)%33.21=φ()231067.276m K μ-⨯= (2) %7.21=φ(3) ()2310623.263m K μ-⨯=14.(1) ()231080m K μ-⨯= (2) ()2310375.134m K μ-⨯= (3) ()2310900.29m K μ-⨯= (4) ()2310375.134m K μ-⨯= 15.(1)裂缝岩石的渗透率()2303084m K μ=(2) 圆形孔道岩石的渗透率()21413m K μ= 16.(1)φKr 8=(2)()m r n r n r n r n r μ422221142241110⨯++=17.(1)23108.1m K μ-⨯= (2)()m r μ3.17= (3)()32/064.0cm cm S = 18 .(1)5268.0=w S (2)4354.0=o S (3)0378.0=g S 19.(1) 436.0=o S 392.0=w S (2) 073.0=g S 20.(1) 3042.0=w S (2) 6885.0=o S (3)φ=0.36188 21.(1)()吨81064.2⨯=N(2)%42.43=η22.(1)C=16.056()MPa /1104-⨯ (2)()3m 728.13=弹N 23.(1)N=7.17()31110m ⨯(2) ()31110596539.5m N p ⨯=第三章 储层岩石的渗流特性二:计算题1. 解:2=0.1092W 附(J/m )2. 解:(1)毛管插在水中 1 1.287()h cm = 212.867()h cm = 3128.667()h cm = (2)毛管插在油水体系中123 4.486()44.865()448.647()h cm h cm h cm ===(3)毛管插在油中1230.579()5.970()57.898()h cm h cm h cm ===对比这三题的结果可见:(1) 流体一定,毛管半径越小,则液面上升高度越大; (2) 毛管半径一定,ow w o h h h >>。
3. 解:水滴要运动时外加压差 =232()P Pa △4. 解:气泡通过窄口所引起的压力差)(MPa 101896.4P 4-⨯=∆5. 解:211h g r R σρ⎛⎫=- ⎪⎝⎭ 6. 解:2cos 11h gr R σθρ⎛⎫=- ⎪⎝⎭7. 解:润湿指数0.812ω=视接触角arccos0.81235.790θ==< 因而岩样亲水。
8. 解:22220.01875(m )0.0075(m )0.02625(m )0.067(m )/0.01875/0.0670.280/0.0075/0.0670.112/0.40o w o w ro o rw w rw ro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μμμ<μ9解: (1)323232010(m )12.810(m )o w k k --=⨯=⨯μμ(2)0127.0krw 3168.0kro ==(3)32113211/32010/250.0128(m )/12.810/0.80.016(m )0.016/0.0128 1.25o o o w w w wo k mPa s K mPa s M λλλλ------==⨯=••==⨯=••===μμμμ10 解:211211/0.06/0.0154(m )/0.25/1.250.2(m )/4/0.220g g g o o o g o K mPa s K mPa s λλλλ----===••===••==μμμμ 11.解:(1)当岩样为非湿相饱和50%时:0.0595()cow P MPa =此时相应的油柱高度:h=14.886(m) (2) 引起水的驱替所需要的油柱高度为: h=3.192m12.解:50c P 所对应的油柱高度为 5028.846()h m = 13.解:所对应的油柱高度为:h=21.749(m)14.解:所求换算系数为39.55m/Mpa 。
15 解:油水过渡带厚度为:h1-h2=26.66(m) 油水界面位置:-3180+3=-3177(m )16.解:欲使半径为0.005cm 的液滴通过半径为0.002cm 的狭窄通道时,所需的压差为:=1200()P Pa △压力梯度:/=12()MPa P L m△17.解:气泡通过此孔隙时需要的压差为: 0.04()P MPa =△此压差相应的油柱高度为h=4.71(m) 18.解:(1)该剖面的含水饱和度为32w S =% (2) 绘图略19. 解:过渡带顶部到自由水面的相对深度h1=13.86(m) 油水界面到自由水面的深度h2=0.62(m) 20.解:Rp=980.99(Nm 3/m 3)21 (1) P T =0.008MPa ; P C50=0.015MPa; S Wi =20% 22 (1) P T1=0.013MPa; P T2=0.03MPa; P C50(1)=0.25MPa; P C50(2)=3.5MPa; S wmin(1)=7.83%; S wmin(2)=19.35%. r 1=4.74um; r 2=0.53um.若以r 50为平均孔隙半径,则; r 1=2.45um; r 2=0.09um. (3) a. r max(1)=49.03um; r max(2)=24.52um. b. r max(1)=56.57um; r max(2)=24.51um.23 P T =0.1MPa; P c50=13MPa; S wmin =20%; r 50=0.028um 。
12.0=r (um )24 2444.0=η29 (2)由图可见:平衡饱和度约为0.59;平衡相对渗透率约为0.048.30 (1)518.542rw ro=K K e -11.513Sw(2)31.(3)a=1249.1 , b=16.093(4)Kro=0.44 ,Krw=0.11 地下fw=0.556 ,地面fw=0.64132.(1)59.8% ,0.2 (3)Soi=0.75 ,Sor=0.05,m ax η=93.3% (4)a=2517.82 ,b=13.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