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课件
合集下载
《新闻两则》课件

说白了就是引标是吸引读者的标题、 主标是新闻内容的主要概括的标题、 副标是对主标的补充。(主标是必不 可少的,引标和副标可以省略)
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它要求用简明扼 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 精彩的事实,揭示全文的主题思想,以便使 读者了解主要内容,并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导语是从事实中提炼出来的精华部分,具有 统一全文的作用,因此,有人称之为“消息 中的消息”。
2、 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
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
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
“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
军的“不料”,正显出我军的神勇。
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 的词语。
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导语
主体
东路军
语言品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气势大 数量多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从一千余
战线长
所向披靡
华里的战线上,冲
破敌阵,横渡长江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九江未解放,用语准确
。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
人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
战线长
胜利大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
一、标题(简洁、醒目)
引题:位置在正题的前面,因为具有引出主题的作用,所以 称为引题。它主要是交代新闻的背景、揭示意义、标出条件、 烘托气氛等。 正题:也叫主题或母题。它是标题的本体,通常都采用大 于其他标题字型的黑体字。它居于醒目的位置,作用在于标出新 闻的中心内容或表达主题思想。 副题:也叫辅题或子题。它的位置在正题的后边,多是作 为正题的补充。它既可以说明事实、标明新闻的来源、报道的 根据,也可以点明事件的结果和意义。 例如: 体验生活加强友好关系 ——引题 我国40青年到大马种田养鱼放牧 ——正题 大马青年代表将来我国组屋居住 ——副题
《语文新闻两则》PPT课件

请你找出文中的一段议论,并说明它 起什么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 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 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 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 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 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作用:突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 当”,揭露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使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背景,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独立自学一
自由朗读本则新闻思考: 1、了解本则新闻的相关背 景,并划出它的六个要素。 2、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 和主体。
提示: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所需信息。
五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回答!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显然,大多数乘客没有意识到出事。船与冰山相撞时,轮 船只是稍稍颤动了一下,没有激烈的颠簸。一开始,乘客 们对此并没在意,他们仍在舱内穿衣服,准备去吃饭。 阿奇博尔德· 格雷西上校可能是在泰坦号上等到最后而又 幸存下来的惟一的人。“我费劲地抓到铜栏杆,”他说道, “抓住后我就拼命不放。船下沉时,我在水中旋转起来, 好像转个没完。后来我露出水面,看见海面上一大片乱七 八糟的残骸。” 约翰· 雅各布· 阿斯特上校就不如他幸运了。一位幸存者看 见他勇敢地帮助他的新婚妻子上了救生船,点支烟后,他 又帮助其他妇女上救生船,而他自己却随船沉没了。船长 也沉没了。船上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妻子拒绝援救, 她们在船上与丈夫手拉着手,随着泰坦尼克号沉入大海。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 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 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 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 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 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 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 锵有力。
《新闻两则》优秀精美PPT

已( 切断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歼灭 击溃
占领 控制 封锁
指全部被消灭。
指敌军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指夺取土地。 指掌握军事要地,获得主动权。 船只不能自由通行。
切断
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毛泽东
背景资料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 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 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 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 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948年到 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 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 正是淮海战役的前夜。
背景资料
1948年底到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 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 定局,但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收缩兵力,在 长江南岸加强防守,企图依靠长江这道天然防线 来保存力量,以便卷土重来。并于4月20日拒绝 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发布 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清 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这则全民报道前线最 新战况的新闻稿。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新闻:又称消息,它是报道国内外最 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的记叙文。 新闻的特点:及时性; 真实性; 简明性。
• 何时?——时间
新 闻 的 六 要 素
• 何地?——地点
• 何人?——人物 • 何因?——事情发生的原因
• 何事?——事情发生的经过
• 如何?——事情发生的结果
阅读新闻时,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 就不难理解了。
新 闻 的 结 构
•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 导语——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 主体——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 表现主题,为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 展。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境 •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两则课件(栗子作品)

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旳巩
第
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
二
旳战斗力。句①无感情色彩,
题
且与上一句反复。
……填然空在题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旳整天鏖 战中,我已( 歼灭 )及( 击溃 )
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 )扬中、镇江 诸县旳广大地域,并( 控制 )江阴要 塞。( 封锁 )长江。我军前锋,业 已( 切断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新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旳 原因、经过、成果;
新闻旳构造:一般涉及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旳写法:主要是论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旳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 语言简要精确。
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旳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攻打阶段具有 关键意义旳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 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旳威力,认识到 中国革命旳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 礴,语言精确简要,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 留下很深刻旳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日所学 习旳知识利用到今后旳生活中去,用心体验 、感受、思索周围旳世界,开阔视野,提升 认识水平。
体会本文语言体现旳某些特点。 (真实精确简要
)思索课后第三题。
三、朗诵两则新闻,然后联络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旳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 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 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 拥护。
造
中路军:中路军首战告捷
主体(:剩余部分) 西路军: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东路军战绩辉煌(要点)
毛泽东
《新闻两则》课件

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 (主体)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 (结语) 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何时பைடு நூலகம்
1949年4月20日午夜至21日
二、新闻的要素:
•六要素(五个W加一个H) 何时、何地、何事 何人、何故、如何。
三、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四、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 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新闻事实;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 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 释;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 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自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在文中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做 好批注。 2、找出并概括消息的“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 (导语) 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 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 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
何地 何人
何事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敌军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消息语言特点
• 1、客观 • 2、准确 • 3、简练 • 4、朴实 • 5、通俗
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特点: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 (结语) 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何时பைடு நூலகம்
1949年4月20日午夜至21日
二、新闻的要素:
•六要素(五个W加一个H) 何时、何地、何事 何人、何故、如何。
三、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四、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 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新闻事实;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 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 释;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 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自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在文中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做 好批注。 2、找出并概括消息的“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 (导语) 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 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 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
何地 何人
何事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敌军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消息语言特点
• 1、客观 • 2、准确 • 3、简练 • 4、朴实 • 5、通俗
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特点:
《新闻两则》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 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 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 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 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 条件,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 “结语”之中;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 是消息的结尾。
4、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 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战 (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详议几笔: a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 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 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 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 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 在的写法为佳。
a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所以中、西路放 一起写。 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中路 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东路军所遇之抵抗教顽强,为了强调所以单 独把它放在最后面来写。
2、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的?
时间上: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 午至22日下午。 渡江部队: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学以致用
请用“人民解放军 ‗‗‗‗‗‗‗‗‗‗‗‗横渡长 江。” 的句子说话,来形容人民解放军取得的胜利, 体会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及 正义之师必胜的情感,体验生动的语言。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 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 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 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 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 条件,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 “结语”之中;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 是消息的结尾。
4、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 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战 (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详议几笔: a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 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 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 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 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 在的写法为佳。
a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所以中、西路放 一起写。 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中路 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东路军所遇之抵抗教顽强,为了强调所以单 独把它放在最后面来写。
2、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的?
时间上: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 午至22日下午。 渡江部队: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学以致用
请用“人民解放军 ‗‗‗‗‗‗‗‗‗‗‗‗横渡长 江。” 的句子说话,来形容人民解放军取得的胜利, 体会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及 正义之师必胜的情感,体验生动的语言。
《新闻两则》课件

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Leabharlann 荻港(è )dí )
芜湖( wú ) 溃退( kuì ) suí jì ng
歼灭( jiān ) 瑰宝( guī )
负隅顽抗( Yú )
ng ) 气势磅礴( páng )( bó ) 高屋建瓴( lí
锐不可当( dāng )
揭示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一、标题(简洁、醒目)
引题: 位置在正题的前面,因为具有引出主题的作用,所以称 为引题。它主要是交代新闻的背景、揭示意义、标 出条件、烘托气氛等。 正题:也叫主题或母题。它是标题的本体,通常都采用大于其他 标题字型的黑体字。它居于醒目的位置,作用在于标出新 闻的中心内容或表达主题思想。 副题: 也叫辅题或子题。它的位置在正题的后边,多是作为正题 的补充。它既可以说明事实、标明新闻的来源、报道的 根据,也可以点明事件的结果和意义。 例如: 体验生活加强友好关系 ——引题 我国40青年到马来西亚种田养鱼放牧 ——正题 马来西亚青年代表将来我国组屋居住 ——副题
1、真实性 2、及时性 3、简明性
当堂练:
1、新闻的结构: 2、新闻的六要素: 3、新闻的特点:
达标检测:
找出下列这则新闻的电头、导语、主体。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对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 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制度自2001年试行至今,我国累 计约有1700万人次的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 元,为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这一款项到2002年增加到2亿元,2003年进一步增加到4亿 元。单所资助面只占中西部地区贫困生的30%左右。为此,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设立并逐渐加大资助力度,努 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新闻两则》教学课件

标题
标题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导语
主体
东路军
主体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承上启下句
议论句(分析原因)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 军的渡江情况。
江阴 江阴 芜湖 芜湖
安庆
九江
合作探究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毛泽东
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 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 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 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 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 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 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 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 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 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 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 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 新气象、新成就的报道。
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 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本课 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新 闻 的 五 个 结 构
•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第一层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
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