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理论专题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介绍课件

06 结果取向:强调学习
结果的评价和反馈
价值取向在教学中的应用
01 价值取向是课程与教学 论的核心内容,指导着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02 价值取向在教学中表现 为对课程目标的设定和 实现,以及教学方法的 选择和运用。
03 价值取向在教学中强调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包 括知识、技能、情感、 态度等多方面的培养。
04
包括考试、作业、实践等多个方面
课程目标分类
知识目标: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和价值观 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审美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信息目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目标: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道德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健康目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身体素质 创新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价值取向是课程与教学论的 核心概念之一
价值取向决定了课程与教 学论的目标和方向
价值取向影响着课程与教学 论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价值取向分类
01 知识取向:强调知识
的传授和掌握
02 能力取向:强调技能
的培养和运用
03 情感取向:强调情感
的体验和培养
04 价值观取向:强调价
值观的塑造和培养
05 过程取向:强调学习
简洁,操作流畅
03 Prezi:一款在线幻灯
片制作工具,支持多种
动画效果和过渡方式
04 Canva:一款在线设计
工具,提供丰富的设计 模板和素材,适合制作 各种类型的课件
引力。
互动性强:设置 互动环节,鼓励 学生参与,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王志扬***********************一、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二、课程理论的历史发展三、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四、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五、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七、教师专业化一、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一)课程与课程理论(二)教学与教学理论(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课程涉及“教什么”的问题,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课题。
(1)词源分析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但其意与现代不同;宋代的朱熹提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指功课及进程。
外国:“currere”,名词“跑道”,动词“奔跑”;curriculum,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
(2)几种典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科目(学科)我国古代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欧洲中世纪初的课程有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七艺。
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心智发展及师生的互动。
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纳入课程的定义,但何谓“有计划”,标准差异很大,并只能局限在可观察方面,而忽视的学生的体验。
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北美的理念:课程不应指向活动,而应直接关注结果和目标,即从手段转向目的;但课程目标由课程决策者制定,而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二者不可能完全一致。
④课程即学习经验该定义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意义,而不是要学生再现的事实或要学生演示的行为;定义过于宽泛,包含了学生的个人经验,使对课程的研究无从下手。
⑤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该定义依据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课程应该反应各种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
但社会文化中存在大量的偏见、不公正等,课程如不加批判地再生产社会文化,就会使这些现象永久化。
⑥课程即社会改造激进的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的社会制度的束缚,“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的社会问题、社会弊端等方面,使学生具有批判的意识。
教学研究的目标与效果

教学研究的目标与效果教学研究是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教学研究的目标和效果,并分析其对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教学研究的目标教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具体而言,教学研究的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研究可以通过深入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推动教育改革:教学研究可以促进教育改革的进行。
教师通过针对性的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3. 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提升专业能力。
通过参与研究项目,教师可以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教学研究的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通过研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研究的效果教学研究的效果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通过教学研究,教师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研究表明,采用适合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成绩。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参与教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水平。
通过研究项目,教师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不断拓展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方法。
3. 推动教育改革:教学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发现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推动教育改革的进行。
4.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研究项目,教师可以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从而在教学中应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三点目的

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三点目的
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三点目的包括:
1. 帮助学生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通过学习小学课程和教学论,学生能够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教学法和理论,包括小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小学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做好准备。
2.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小学课程和教学方法:学习小学课程和教学论,可以让学生掌握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和实用的教学方法。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今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 提高学生的教育素质和思想境界:通过学习小学课程和教学论,学生可以学习到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精神品质。
同时,学生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思想境界,成为更加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辅导-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目标(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1、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
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类型美国学者艾斯纳认为应该确立行为目标、问题解决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类型。
(二)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1、行为目标的含义与功能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2、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有关理论。
第一,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泰勒认为课程目标必须指明课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主张用行为方式表述课程目标,把学生行为分解为细的行为,把课程目标分为具体的学习行为,他提出了确定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主张用行为变化来确定课程目标。
例如,关于阅读可以规定“学生能用普通话郎读、不读错字,能比较流畅朗读,能在朗读时读出感情”等等都是具体的行为目标。
确定行为目标有三个要素,要有可观察的行为(如流利地读),要有行为发生的条件(环境因素、人的因素、一定的时间内),要有可接受的行为的标准(例如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加减法)。
第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各领域又分成各亚类。
使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明显的层次性,容易区别,便于教师具体操作。
3、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包括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述以及系统化、层次化等几个环节。
4、我国对行为目标的研究(三)生成性课程与教学目标其理论源于美国杜威,认为课程目标不是先在的,而是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
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的理论中倡导和传播。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象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3. 生成性目标
• 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它是在教育 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 课程目标。(参见教材P67案例3-1) • 优点:为学生的自由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 • 缺点:课程过于理想化,学生自己也不知 道自己的生长趋向和生长点。
4. 表现性目标
•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 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学生反 应的多元化,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 优点:目标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照 顾学生的独特性和首创性。 • 缺点:表现性目标过于模糊,很难起到课 程指南的作用;很难保证学生掌握他们必 须掌握的内容。
• 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观、意识 形态、社会政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总 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 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 教育目的。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洛克:绅士;卢梭:自然人。 • 特点:仅体现为一般性原理,但比较模 糊,难于操作。
2. 行为性目标
• 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 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 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 发展:博比→特泰勒→布卢姆 • 优点:目标精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 缺点:忽视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 的目标;事先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有控制 本位倾向,抑制了教师的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 课堂教学失去了什么? • 关注了“怎样教”,忽视了“为什么教” • 教师缺乏目标意识
• 教学目标如何陈述?
• 例一:语文版 《 为人民服务》, 把教学目 标定为: 1.理解论点、 论据、 论证三要素 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受 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 思想。 • 例二, 人教版 《 故乡》, 把教学目标定为: 1.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小说的主题。 2.分析把握闰土、 杨二嫂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关注社会的思想感情。
全校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专题 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课程大纲(Syllabus for the Seminar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一、课程目标1. 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2.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开展趋势;3.培养学生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的能力与方法;4.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的能力与方法。
二、课程内容专题1:课程与教学的一般概述2课时本专题要求学生知道课程与教学的概念、二者的关系、本学科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
通过这种宏观的介绍,使学生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形成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思考题:1 .谈谈你对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理解。
2 .目前对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哪几种认识?3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个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哪些方面?4 ,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试结介实例加以分析。
参考文献:1 .[美]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上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钟启泉.《课程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马云鹏主编.《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4 .威廉•维尔斯曼(美)著,袁振国主译,窦卫霖校.《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5 .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开展》,见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专题2: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4课时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习者应该知道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主要派别的理论,理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对课程与教学影响的主要因素,并尝试应用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解释课程与教学的原理、问题与现象。
思考题:1 .试论述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2 .简述文化传统、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纬度。
3 .简述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1 .杜威著.林宝山,康春枝译.《儿童与课程》,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2 .董奇,申继亮.《心理与教育研究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3.D-J •奥康诺.《批评的西方哲学史》,洪汉鼎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4」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美]奈尔•诺丁斯.《教育哲学》,许立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美]威廉・F •派纳等.《理解课程》.张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专题3:课程设计6课时本专题要求学习者知道我国课程设计的进程,了解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取向等基本概念的含义,了解我国当前课程设计的特点,掌握常见的几种课程设计取向和有代表性的课程设计模式的理念和运作,并能分析其优缺点。
课程与教学目标课件(PPT32张)

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代生活的需要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依 据 学科发展的需要 生态平衡的需要
四、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
舒伯特(W.H.Schubert)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
(教育宗旨或原则 ) 普遍性目标 具体可操作 行为性目标 行为变化 泰勒 课程与教学目标形式取 向 自然而生 生成性目标 杜威 个性化表现 表现性目标 艾斯纳
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
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表现性目标主要应用
于艺术类课程。课程标准将表现性目标划分为两 个层次水平:复制和创新。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具体性原则
(四)层次性原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目标分解
6、对于难度较大的教学目标一般采用后置方式呈现, 即放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
7、高年级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型宜课前呈现目标,以 发挥目标的指向作用; 8、情感领域目标在课堂上不宜呈现。
• • • • • • • • • • • • • • • • • • • •
1、想要体面生活,又觉得打拼辛苦;想要健康身体,又无法坚持运动。人最失败的,莫过于对自己不负责任,连答应自己的事都办不到,又何必抱怨这个世界都和你作对?人生的道理很简单,你想要什么,就去付出足够的努力。 2、时间是最公平的,活一天就拥有24小时,差别只是珍惜。你若不相信努力和时光,时光一定第一个辜负你。有梦想就立刻行动,因为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3、无论正在经历什么,都请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从来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谁的人生不是荆棘前行,生活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永远安稳,只要努力,就能做独一无二平凡可贵的自己。 4、努力本就是年轻人应有的状态,是件充实且美好的事,可一旦有了表演的成分,就会显得廉价,努力,不该是为了朋友圈多获得几个赞,不该是每次长篇赘述后的自我感动,它是一件平凡而自然而然的事,最佳的努力不过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愿努力,成就更好的你! 5、付出努力却没能实现的梦想,爱了很久却没能在一起的人,活得用力却平淡寂寞的青春,遗憾是每一次小的挫折,它磨去最初柔软的心智、让我们懂得累积时间的力量;那些孤独沉寂的时光,让我们学会守候内心的平和与坚定。那些脆弱的不完美,都会在努力和坚持下,改变模样。 6、人生中总会有一段艰难的路,需要自己独自走完,没人帮助,没人陪伴,不必畏惧,昂头走过去就是了,经历所有的挫折与磨难,你会发现,自己远比想象中要强大得多。多走弯路,才会找到捷径,经历也是人生,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做更好的自己! 7、“一定要成功”这种内在的推动力是我们生命中最神奇最有趣的东西。一个人要做成大事,绝不能缺少这种力量,因为这种力量能够驱动人不停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先在心里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8、人生的旅途中,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印在最泥泞的路上,所以,别畏惧暂时的困顿,即使无人鼓掌,也要全情投入,优雅坚持。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等来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9、这世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也没有不劳而获的回报,你所看到的每个光鲜人物,其背后都付出了令人震惊的努力。请相信,你的潜力还远远没有爆发出来,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写给渴望突破瓶颈、实现快速跨越的你。 10、生活中,有人给予帮助,那是幸运,没人给予帮助,那是命运。我们要学会在幸运青睐自己的时候学会感恩,在命运磨练自己的时候学会坚韧。这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11、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点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盖下去。不能怕,没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12、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自己也会失去机会。在人前微笑,在人后落泪,可这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成长。 13、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永远能够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管别人怎么看,坚持自己的坚持,直到坚持不下去为止。 14、也许你想要的未来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也许你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有人不满意,也许你的理想离你的距离从来没有拉近过......但请你继续向前走,因为别人看不到你的努力,你却始终看得见自己。 15、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风光背后,一定都是一串串揉和着泪水和汗水的脚印。 16、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从未行动。有一天你总会明白,遗憾比失败更让你难以面对。 17、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下子把你打垮,也不会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步登天,慢慢走,慢慢看,生命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18、努力也许不等于成功,可是那段追逐梦想的努力,会让你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沉默努力充实安静的自己。 19、你相信梦想,梦想才会相信你。有一种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20、生活不会按你想要的方式进行,它会给你一段时间,让你孤独、迷茫又沉默忧郁。但如果靠这段时间跟自己独处,多看一本书,去做可以做的事,放下过去的人,等你度过低潮,那些独处的时光必定能照亮你的路,也是这些不堪陪你成熟。所以,现在没那么糟,看似生活对你的亏欠,其 实都是祝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CD法---马杰的行为目标
– 行为目标又称作业目标,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 的行为陈述的目标。一个行为目标应包括四个 要素:
– 1、行为: B----behaviour – 2、条件: C---condition – 3、标准: D---degree – 4、对象: A---audience
行为目标举例
• 后者不是对前者的简单否定,而是理性的超越。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 确定教育目的-----教育价值观 –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描述教学目标的传统做法缺点
1、目的规定得太笼统、太一般; 2、教师往往重视描述教学内容、安排师生的活 动,没有着重说明作为学习结果的学生行为或能 力的变化。 3、用以陈述教学目的的语词常常是说明学生内 部心理过程的语词,内部心理过程的说明使人无 法观察和测量。
• 不足:
– 行为目标是控制本位的,与真正的教育过程相 悖。
– 把完整的人肢解了。 – 无法包含许多高级心理素质。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
•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 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过程性。
– 杜威:教育即生长 – 斯腾豪斯:过程模式
• 追求实践理性,把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 统一起来,能促进终生学习。
• 具体与抽象 • 外在行为与内心变化
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哲学思考
• 应该考虑学生的当前发展还是未来需要? • 什么是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谁的需求? •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 知识的价值是什么?理解世界?控制世界? • 教育应该维持稳定还是促进革新?
思考题
• 几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基本涵义 •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主要内容。 • 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的典型方法。 • 陈述良好的教学目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 谈谈你的学习目标以及它与你的人生目标的
• 1、知觉
2、准备 3、有指导的反应
• 4、机械动作 5、复杂的外显行为
• 6、适应
7、创新
教学目标的编写
• (一)ABCD法---马杰的行为目标 • (二)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
• 陈述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陈述学生内在心理的变化, 然后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如杠杆原理
• 这样陈述的目标避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及具体行 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传 统方法陈述的目标的含糊性。
普遍性目标取向的优缺
• 优点:适应性强 • 不足:
– 缺乏科学根据,受日常经验局限; – 逻辑性不强,比较随意,不够完整; – 含义不清晰、过于模糊,容易产生歧义。
二 、行为目标取向
• 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陈述课程与教 学目标,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 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 精确、具体、可操作性 • 古老的师徒制的进化。 • 博比特、泰勒、布鲁姆、马杰等。
• 对教师要求高、任务重、难以实施,容易遗 漏一些必要的学科。
表现性目标取向
• 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 产生的个性化的表现。--强调学生反应的多元性。
– 艾斯纳:追求解放理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 我国教学实践中的:档案袋评价法、成果评价等。
• 从普遍性目标到行为目标,再到生成性目标,再 到表现性目标,体现了课程与教学领域对人的主 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
• (三)表现性目标---过程性目标
– 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 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杠杆原理
• 理解杠杆的原理
理解
内部心 理过程
能用自己的 话说明杠杆 的平衡条件
能举出三种 生活中采用 杠杆原理的
能写出杠杆 实例中的力 臂和力距的
行 为 目 标
实例
关系式
陈述良好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初中二①年级学生在观看特征比③较明显的各种云层的 图片时,能标记卷云、层云、积②云和雨云的区别,至少④ 90%正确。
通过集③体讨论,科技兴趣①小组成员能够写②出一篇感情④真挚、 文字流畅、两千字左右的《科学家传记》读书②报告。
行为目标
• 优点:
– 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 – 便于教师与教育督导、家长、学生进行交流。 – 便于准确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教育目的系统 •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总体方向,是普遍的、总体的、终
极的教育价值,具体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 哲学中,或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中。 • 教育目标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 的价值。 • 课程与教学目标具体体现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 育价值。 • 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目标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容、性 质和方向
教育目标系统
教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教育目标
年单 课
教 育
教 育
培 养
方 目目
针 的标
课 程 教 学 目 的
级元 时 教教 教 学学 学 目目 目 标标 标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 教育目标的功能
– 明确教育进展的方向 – 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 – 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 – 提示教育计划的要点 – 作为评价的重要基础
•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 为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 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实施和评价提供依据 – 指引学生学习。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 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 会政治需要而引起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 并直接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指导方针。
– 柏拉图:有德性的生活 – 亚里士多德:幸福 – 昆体良:大演说家 – 斯宾塞:完满生活
•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 是教师的行为。
• 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 以观察和测量。避免含糊和不切实际。
•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 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钟摆现象
• 控制---解放
– 控制本位: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 – 解放本位:表现性目标 – 折中:生成性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分类 ----美国布卢姆的分类
• (一)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 由低级到高级共分六级:
– 1、知识
2、领会
– 3、运用
4、分析
– 5、综合
6、评价
教学目标的分类 -----美国布卢姆的分类
• (二)情感领域目标分类
• 1、接受(注意) 2、反应 3、评价
• 4、组织化
5、性格化
• (三)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