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资治通鉴》练习及答案译文

合集下载

【古诗文阅读】《资治通鉴》序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资治通鉴》序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资治通鉴》序?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5题。

(19分)《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曹操之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曹操之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曹操之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世祖文皇帝黄初元年春正月,武王(曹操)至洛阳;庚子,薨。

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

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与敌对陈,莒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

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

雅性节俭,不好华丽。

故能芟刈群雄,几平举自。

是时太子(曹丕)在邺,军中骚动。

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

或言宜易诸城守,悉用谯、沛人。

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日:“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

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

贾逵日:“不可。

”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日:“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

中庶子司马孚谏日:“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

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日:“卿言是也。

”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

孚厉声于朝日:“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材料二: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黑页异焉。

年二十,举本麋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

华为济南相。

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

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完(作奸犯科者)逃窜,郡界肃然。

征还为东郡太守。

不就,称疾归乡里。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用法峻A急B有犯C必戮D或E对之F流涕G然终无H所赦。

IL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意,文中指神态,与《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字意思不同。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王式守越州》(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王式守越州》(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王式守越州》(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先是,裘甫贼谍入越州,军吏匿而饮食之。

文武将吏往往潜与贼通,求城破之日免死及全妻手。

或旌弘峨搔麦隆实褰虚实城史蜜谍星用贼皆红之。

王式用察知,悉捕索,斩之。

刑将吏尤横猾者,严门禁,无验者不得出入,警夜周密,贼始不知我所为矣。

式命诸县开仓縻以赈贫乏,或日:“贼未灭,军食方急,不可散也J式日:“非汝所知J官军少骑卒,式日:“吐蕃、回鹘比配江、淮者,其人习险阻,便鞍马,可用也J举籍府中,得骁健者百余人。

虏久羁旅,所部遇之无状,困馁甚。

式既犒饮,又娟①其父母妻子,皆泣拜欢呼,愿效死,悉以为骑卒,使骑将石宗本将之。

凡在管内者,皆视此籍之,又奏得龙陂监马二百匹,于是骑兵足矣。

或请为库厚以胴②贼远近众寡,式笑而不应。

选懦卒,使乘健马,少与之兵,以为候骑。

众悻之,不敢问。

于是阅诸营见卒及土团子弟,得四千人,使导军分路讨贼。

府下无守兵,更籍土团千人以补之。

乃命宣歙将白琮、浙西将凌茂贞帅本军,北来将韩宗政等帅士团,合千人,石宗本帅骑兵为前锋,自上虞趋奉化,解象山之围,号东路军。

又以义成将白宗建、忠武将游君楚、淮南将万璘帅本军与台州唐兴军合,号南路军。

令之日:“毋争险易,毋焚庐舍,毋杀平民以增首级!平民胁从者,募降之。

得贼金帛,官无所问。

俘获者,皆越人也,释之J(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注]①蜩(zhou):救济。

②调(Xiing):侦察,刺探。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或诈引贼A将来B降C实窥虚实D城中密谋E屏语F贼G皆知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妻子,文中指妻子和儿女,与现代汉语中“妻子”的含义不同。

B.阴,指暗中、暗地,与《岳阳楼记》中“阴风怒号”的“阴”含义相同。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张巡克敌制胜》(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张巡克敌制胜》(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张巡克敌制胜》(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雍丘令令狐潮以县降贼①,贼以为将,使东击准阳救兵于襄邑,破之,俘百余人,拘于雍丘,将杀之,往见李庭望。

准阳兵遂杀守者,潮弃妻子..走,故贾贵得以其间入雍丘。

庚子..,潮引贼精兵攻雍丘,贵出战,败死。

张巡力战却贼,因兼领贵众。

三月,乙卯,潮复与贼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四万余众奄至城下,众惧,莫有固志。

巡曰:“贼兵精锐,有轻我心。

今出其不意击之,彼必惊溃。

贼势小折,然后城可守也。

”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

巡身先士卒,直冲贼陈,人马辟易,贼遂退。

明日,复进攻城设百炮环城,楼蝶②皆尽。

巡于城上立木栅以拒之。

贼蚁附而登巡束蒿灌脂焚而投之贼不得上。

时伺贼隙,出兵击之,或夜缒斫营,积六十余日,大小三百余战,带甲而食,裹疮复战,贼遂败走。

巡乘胜追之,获胡兵二千人而还,军声大振。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

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

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③,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

巡阳①许诺。

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

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失而不动。

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

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注]①贼:指安禄山。

②楼蝶:泛指城楼与城墙。

③开府、特进:当时的官职名。

④阳:通“佯”,假装。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贼蚁附A而登B巡束蒿□灌脂D焚回而投之回贼不得G上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妻子,古今异义词,文中是指妻子、儿女,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不同。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晋王进屯永济》(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晋王进屯永济》(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晋王进屯永济》(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晋王进屯永济,张彦选银枪效节五百人,皆执兵自卫,诣永济谒见,王登驿楼语之曰:“汝陵胁主帅,残虐百姓,数日中迎马诉冤者百馀辈。

我今举兵而来,以安百姓,非贪人土地。

汝虽有功于我,不得不诛以谢.魏人。

”遂斩彦及其党七人,余众股票。

王召谕之曰:“罪止八人,馀无所问。

自今当竭力为吾爪牙。

”众皆拜伏。

明日,王缓带轻裘而进,令张彦之卒攘甲执兵,翼马而从,仍以为帐前银枪都。

贺德伦帅将吏请晋王入魏州城慰劳。

既入,德伦上印节,请王兼领天雄军,王固辞,曰:“比.闻汴寇侵逼贵道,故亲董师徒,远来相救。

又闻城中新罹涂炭,故暂入存抚。

明公不垂鉴信,乃以印节见.推,诚非素怀。

”德伦再拜曰:“今寇敌密迩,军城新有大变,人心未安。

德伦腹心纪纲为张彦所杀殆尽,形孤势弱,安能统众!一旦生事,恐负大恩。

”王乃受之。

戊戌,晋王引兵趣望都,契丹逆战,晋王以亲军千骑先进,遇奚首秃馁五千骑,为其所围。

晋王力战,出入数四,自午至申不解。

李嗣昭闻之,引三百骑横击之,虏退,王乃得出。

因纵兵奋击契丹大败,逐北至易州。

(《资治通鉴·后梁纪》,有删改)材料二: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厌,季兴忿之。

帝欲留季兴,郭崇韬谏曰:“陛下新得天下诸侯不过遣子弟将佐入贡惟高季兴身自入朝当褒赏以劝来者;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

”乃遣之。

季兴倍道而去,至许州,谓左右曰:“此行有二失:来朝一失,纵我去一失。

”又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久长!吾无忧矣。

”乃缮城积,招纳梁旧兵,为战守之备。

夏六月,帝苦涛暑,于禁中择高凉之.所,皆不称旨。

帝命允平营楼,日役万人,所费巨万。

崇韬谏曰:“今两河水、早,军食不充,愿且息役,以侯半年。

”帝不听。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

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

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其见敬礼如此……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

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

”息畏汤,终不敢言;及汤败,上抵息罪。

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A.黯为人,性倨少礼倨:傲慢B.群臣或数黯数:责备C.遇黯加于平日遇:对待D.诈足以饰非饰:装饰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黯为谒者,以严见惮赵亦盛设兵以待秦B.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病且满三月示赵弱且怯也D.于群臣无二而耻学于师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5分)(2)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5分)12.汲黯在为人处世上极富个性特征,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4分)参考答案9.D(饰:掩饰)10.B(B项两个“而”连词,表转折。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郦食其说齐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郦食其说齐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郦食其说齐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

郦生①日:“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

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遗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

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

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净巧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愿足下急M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

食其又牛王日:“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

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J上日:“善!”乃使郦生说齐王日:“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日:“不知也。

天下何所归?”郦生日:“归汉!”日:“先生何以言之?”日:“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W汉中。

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

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土;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

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实;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怪,诛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厄,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

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以距汉。

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爰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

(节选自《资政通鉴•汉纪二》)【注】①郦生,即郦食其,刘邦谋臣。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安史之乱》(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安史之乱》(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安史之乱》(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后作乱。

会杨国忠与禄山不相悦,屡言禄山且反,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

禄山由是决意遽.反,独与孔目官、太仆丞严庄,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密谋,自余将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来,屡飨士卒,秣马厉兵而已。

会有奏事官自京师还,禄山诈为敕书,悉召诸将示之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

”众愕然相顾,莫敢异言。

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诸将皆引兵夜发。

诘朝,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榜军中曰:“有异议扇动军人者,斩及三族!”于是引兵而南。

禄山乘铁舆,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

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

禄山先遣将军何千年、高邈将奚骑二十,声言献射生手,乘驿诣太原。

乙丑,北京副留守杨光朔出迎,因劫之以去。

太原具言其状。

东受降城亦奏禄山反。

上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

庚午,上闻禄山定反,乃召宰相谋之。

杨国忠扬扬有得色,曰:“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

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

”上以为然,大臣相顾.失色。

上遣特进毕思琛诣东京,金吾将军程千里诣河东,各简募数万人,随便团结以拒之。

辛未,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上问以讨贼方略,常清大言曰:“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

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上悦。

壬申,以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

常清即日乘驿诣东京募兵,旬日,得六万人;乃断河阳桥,为守御之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

”楚王说而许之。

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

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

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

两国之兵必俱至。

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

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

”使者怒,还报楚王。

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

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

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惧诸侯,安居而熄天下”。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10、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招致
11、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3分)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孟子认为张仪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4分)
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6分)
10.选D【解析】(A.诚:如果。

B.吊:表示哀痛,例如“中心吊兮”(《诗·桧风·匪风》),而不表“形影相吊”的“安慰”之意。

C.绝:断绝。

)
11.选A【解析】(B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C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项,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

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对象。

)
12.选D 【解析】(“从文中表现可知,张仪诳楚不是大丈夫所为。

认为他是“大丈夫”的,只有“或谓”,即“有的人认为”。

)
13.①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

(“重”“以”各1分,句子大意2分。


②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

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

(关键词为:“因”1分,“赂以一名都”介词结构后置2分,“亡地于秦,取偿于齐”2分,句子大意1分.)
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

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

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

”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

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

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

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

”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

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

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

为您算计,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

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

”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

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

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

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

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

”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

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

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

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
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

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

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

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

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孟子》论之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熄灭。

”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