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学
语言学类型ppt

除了汉语外,词根语的还有,壮语、傣语、越南语、马来亚语、缅语、 萨摩亚语等。
孤立语
· 孤立语也通过运用虚词和语序来表达语法意义。 典型代表是现代汉语、越南语、壮语、彝语、苗语等。
一个词由许多表示各种意义的语素组成, 用多个词缀附加在词根上, 一个词收编了许多句子成分信息,甚至于一个词有时就相当于一个句 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复综语(多式综合语)
· 主要特点:分不出词和句子,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的构成部 分同时也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没 有一个能独立使用的词,只能连缀成句子使用。
· 按构词形态将语言分为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多式综合 语)
· 特点:形态研究、非离散(趋近性)、狭隘
形态类型
Review Of Work Content
孤立语
粘着语
屈折语
复综语
孤立语
· 孤立语也叫词根语或无形态语,这种语言的实词一般不带语法标志, 也就是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采用词根复合法来构成新词。词主要由词 根构成,有的也含有词缀,但数量较少。
义。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Cum sociis natoque
“王”字可以读作阳平 (第二声pe)na,tib也us 可et m以agn读is di作s pa去rtur声ient m(第onte四sLo声rem)ip,su读m d作olor阳
平的是名词, 而读作去声的是动sit词am(et, c以ons…ecte…tu为er ad王ipis)cing。elit.
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一,语言学流派大体上分成两类:形式学派和功能学派。
这两派都是为了寻找语言的本质。
但是语言类型学并不关心语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关心),这一流派以研究方法和研究观念而区别于传统的两大阵营。
当然,在语言类型学中,也有的学者偏形式,也有的学者片功能,用刘老师的话说就是:这里没有分界,只有程度。
现在比较热门的方向是词类类型学。
二,形式语法跟语言类型学基本是正好相对的(这和那台湾老师的说法一样)。
形式语言学是从一种语言出发,向纵深挖掘,找出人类语言的深层结构,这是演绎式的。
类型学是从很多种语言中找出共同点来,从而探索到人类语言的共同形式,这是归纳式的。
两者的区别就是:前者认定每一种语言都是深层结构的分支,从一种逆流向上总能找到源头。
后者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是深层结构的一个表现,通过大范围整理语料,可以消除不同之处,找到原初的语言形式。
三,形式学派是test,即告诉人们什么是“不可说”,未作规定的便合法(这就和法理上的原则是一样的)功能学派是text,即重视篇章、语用这些东西,“这世上没有语法,只有语法化”。
类型学派是attest,探讨某几种语言的共性和变异限度,看语言中是否有某种结构。
四,双宾语结构可以作为非常好的测试样本,各种语言中的双宾语有很大不同,不但表现了语法规则,还代表了语用、篇章知识在语法化过程中的痕迹。
我们要考察的是:这一意义是怎么表达的?近宾语和远宾语的结构是怎样的?是否被介词隔开了?语言类型学语言类型学有广狭松严不同的种种含义,但都离不开一个“跨”字,即它必须有一种跨语言(及跨方言、跨时代)的研究视角,才能称为类型学研究。
而严格意义上的类型学,是具有自己研究范式的“语言共性与语言类型研究”。
从当代语言学的学术构成看,语言类型学既是语言学的一种分支,也是语言学的一种学派。
说它是分支,因为它和其他研究领域构成了某种分工:承担了跨语言比较和在比较中总结人类语言共性的任务,从而与注重语言结构内部深入研究的工作形成学科上的一种互补合作。
语言类型学讲座心得体会

摘要: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关于语言类型学的讲座,深受启发。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深入思考和心得体会。
正文:一、讲座概述本次讲座由知名语言学家主讲,主题为“语言类型学”。
讲座从语言类型学的定义、研究方法、主要类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我对语言类型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心得体会1. 语言类型学的定义与重要性讲座中,主讲人首先阐述了语言类型学的定义,即对语言结构、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分类研究。
语言类型学对于我们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揭示语言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语言类型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2.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讲座介绍了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对比研究、历史研究、田野调查等。
这些方法为我们研究不同语言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才能真正了解语言类型学的内涵。
3. 主要语言类型及特点讲座中,主讲人详细介绍了主要语言类型,如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词根语等。
通过对这些语言类型的分析,我了解到不同语言在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孤立语的特点是缺乏词尾变化,词序固定;屈折语则具有丰富的词尾变化,表达语法关系;黏着语则通过词缀表达语法关系。
这些知识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4. 语言类型学与跨文化交流讲座最后,主讲人强调了语言类型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不同语言类型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率。
三、总结通过本次讲座,我对语言类型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语言类型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研究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为促进跨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这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语言类型学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为我国语言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语言类型学的特点

语言类型学的特点
1.跨学科性:语言类型学涉及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并与语言地理学、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2. 时空性:语言类型学主要研究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类型,了解语言发展和演化的规律。
3. 归纳性:语言类型学通过对语言的共性和差异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一般性的语言类型和分类方法。
4. 体系性:语言类型学通过建立语言类型分类体系,将各种语言类型有机地组织起来,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框架。
5. 实证性:语言类型学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对大量语言材料的收集、整理和比较,进行语言类型分类和归纳。
总之,语言类型学是一门具备跨学科性、时空性、归纳性、体系性和实证性等特点的语言学学科,它对于理解语言多样性和语言现象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 1 -。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的SVO与SOV之争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的SVO与SOV之争引言语言类型学是研究各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区别的学科。
其中一项核心问题是探究语言结构中的语序类型。
在这个问题中,SVO(主-谓-宾)和SOV(主-宾-谓)是两种极为重要的语序类型。
汉语作为一种理想的研究对象,引起了很多语言学家对于SVO与SOV之间的争论。
本文将就这一争论展开讨论,并对这两种语序类型在汉语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
SVO语序的特点及争议SVO语序是一种主流的语序类型,在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中都存在。
它的典型例子是英语句子的基本语序,如I eat an apple(我吃一个苹果)。
SVO语序的特点是主语位于谓语动词之前,宾语位于谓语动词之后。
SVO语序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习惯,容易理解和使用,因此十分普遍。
然而,在语言类型学中,SVO语序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SOV语序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语序类型。
SOV为主-宾-谓的语序,如日语中的句子Watashi wa ringo o tabemasu(我吃苹果)。
SOV语序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也非常广泛。
对于SVO语序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其普遍性和原始性上。
一些学者认为SVO语序是最普遍的语序类型,这主要基于统计和比较语言的数据。
他们认为,SVO语序与人类语言的进化和习得有关,是最原始的语序类型。
然而,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语序类型不仅受语言内部的规律限制,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文化、历史和个体认知等。
因此,对于SVO语序的普遍性和原始性还存在争议。
汉语的SVO与SOV作为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语言,汉语在SVO与SOV之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语是一种以SVO为主要语序的语言,但也有一些SOV的表现。
下面将对汉语中SVO与SOV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
SVO在汉语中的表现在汉语中,SVO语序是最基本和常见的语序类型。
以下是几个示例:•我喜欢看电影。
•他是一个好学生。
•她正在吃饭。
可以看到,这些句子的主语位于谓语动词之前,宾语位于谓语动词之后,符合SVO语序的特点。
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

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
语言类型学是研究语言的种类、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语言学家们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研究,将语言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语言的形态、结构、语音等特点,可以将语言分为许多种类,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尼日尔-刚果语系等。
普遍语法特征是指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
这些语法现象是在不同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不受具体语言的影响。
普遍语法特征包括主谓结构、名词性与动词性、时态、语气、语调等。
在不同的语言中,这些语法现象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但是它们都存在于自然语言中。
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分类和种类,而普遍语法特征则是不同语言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
通过研究不同语言的语法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
分类和种类的关系。
总的来说,语言类型学和普遍语法特征是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研究方向。
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分类和种类。
关于语言类型学

关于语言类型学语言类型学(linguistic typology)是研究各种语言的特征并进行分类的学科。
其方法是比较这些语言,找出其相同和相异之处。
语言类型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区别学者们比较语言特征往往抱有不同的目的。
第1种是追溯历史渊源,其方法是比较各语言的语法结构和最古老的基本词汇的语音和语义,发现这些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
第2种是建立人类语言类型体系,其方法是按某些特征把语言分类,如把汉语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的萨摩亚语都归入孤立型语言(虽然二者并无亲属关系)。
第3种是寻找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或近乎普遍的现象,其方法是考察某一特征存在于多少种语言之中。
这样做,同样不问所研究的语言是否有亲属关系。
由于目的不同,第1种比较工作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家的事情,第2、第3种才是类型语言学家的事情。
在语言类型研究方面有较大贡献的是德国的W.F.洪堡特,美国的E.萨丕尔、R.雅柯布逊和J.H.格林伯格,英国的S.乌尔曼(1914~1976)等。
按特征对语言进行分类远在19世纪初期,德国语言学家F.von施列格尔(1772~1829)就把世界诸语言分为3大类型,即孤立型、粘着型和屈折型。
后来洪堡特又增加了编插语或称多式综合语。
孤立型语言包括汉语、越南语、萨摩亚语等等,其主要特征有两个:①实词通常不带语法标志,如汉语单词“信”不分单复数,可指一封信或几封信;②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表明,如"我写信”不能改为“我信写”或“信写我”。
粘着型包括蒙古语、曰语、芬兰语、匈牙利语、土耳其语等等,其特征是一个词根(或词干)前面,尤其是后面有一串表示语法关系的词缀,每个词缀只表示一个语法意义,每个语法意义也只用一个词缀表示,词缀同词缀之间在语音上界限分明,不融合在一起。
如土耳其语odalarimdan〔从我的(一些)房间里〕是一个词,其中词根oda (房间)后面有后缀-lar(表示复数),-im(表示第一人称单数的领属关系,相当于汉语“我的”),-dan(表示离格)等。
语言的四大类型

语言类型学分类范本1.分析语,孤立语(易和孤立语言混淆,建议少用),词根语2.综合语,屈折语(不称曲折语)3.黏着语(不称胶着语)4.抱合语(多式综合语)编插语复综语多式综合语等等①越南语、苗语、华语是典型的分析语文法的词根语类型②拉丁语、梵语、俄语是典型的综合语文法的屈折语类型③蒙古语、韩语、日语是典型的综合语文法的黏着语类型④因纽特语(爱斯基摩)是典型的综合语文法的抱合语类型分析语>>又称孤立语(注意,“孤立语言”并不等同于“孤立语”,前者指的是与任何其它的语言不存在亲属关系的语言。
为了避免混淆,下文会采用“分析语”来称呼后者)或词根语,这类语言的特点在于其一般不是通过词形变化(即词的内部形态变化,又称作屈折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且一般而言,分析语缺乏多数的格变化。
特征:1、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词本身显示与别的词的关系。
2、既无内部屈折也无外部屈折,靠语序和虚词。
3、一种语法手段可表多种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可用多种语法手段表示。
4、没有词尾语素。
由来:汉语的发展过程是由综合语发展到分析语。
我们试用构词方法来看,古汉语大都是单字词(除了少数联绵词外),例如,查查从“马”字部的汉字,可发现各类“青马”、“黄马”、“白马”……等等不同类属的马,古时都是用具综合语特色的单字词表达:骠:黄毛白点马骢:青白马骓:青白杂色马骐:青黑格子纹马骥:好马骏:好马骕:一种良马駃:另一种骏马。
语言特点具综合语特色的古汉语单字词占版面的空间的确是少很多,但如果要全记得并纯熟应用这些单字词,难度会比学习具分析语特色的多字词高很多,而且汉字/词的数量也会无止境的增加下去,因此,这种方法渐渐发展到尽头。
今天,汉语改用分析语的方法,用有限的字构成无限的词,而放弃了为每个词造一个新的单字的做法。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汉字的数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下去,新词均用既有的旧字构成,因此很多词均能顾名思义,懂汉语的人学习新词时不一定需要查词典,因此,中文词典的改版密度,也远远不及英文词典来得频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类型学1.语言类型学的发展较早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主要是分类学意义上的,她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的形态类型学,当时的语言学家施列格尔(Friedrich von Schlegel)根据语言在形态方面的特征,把语言分为附加语(affixal)和屈折语( inflectional)两种类型。
后来施列格尔的兄弟奥古斯特?施列格尔(August von Schlegel)又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上了第三种类型:“无结构”语(nostructure),典型的如现代汉语[2?39]。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W ilhelm von Humboldt, 1836)又在以上学者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种类型:多式综合语( incor-porating language)。
如北美的一些语言,把动词和它的宾语整合成一个词汇形式。
多式综合语的词根上可以黏附多个语素用来表示各种语法意义,一个动词词根上面可以黏附表示“时”、“体”、“态”、“式”、“人称”、“数”等各种语法意义的语素,可以构成一个结构很复杂的“词”。
同样,名词的词形也有类似的语素组合形式,具有“数”、“格”等语法功能的语素与名词词根整合为一个词汇形式。
实际上,奥古斯特?施列格尔的三种类型“无结构”(no structure)、“附加”(affixal)、“屈折”( inflec-tional)即相当于奥古斯特?施莱希尔的孤立语( iso-lating,例如汉语、越南语等),黏着语(agglutinative,例如蒙古语、日语、芬兰语、匈牙利语、土耳其语)和屈折语( inflectiona,l例如德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
萨丕尔(Edward Sapir)根据构成词的语素的多寡将语言分为“分析语”(analytic) ,一个语素对应于一个词;“综合语”(syntheti c),少量的语素构成一个词;“多式综合语”(polysynthetic),数量上较多的语素、一些特定词根一起共同构成一个词。
因此,后来他又根据词形的变化,将语言分为四种类型:孤立语( isolating,绝对没有词缀的);黏着语(agglutinative,有简单词缀的);溶合语( fusiona,l较多语素变化的, 可参照屈折语);符号语(symbolic,通过词的异根来变化)[1?40]。
但也有学者认为,分析语和综合语是从句法手段划分的两种语言类型,分析语是通过功能词(虚词)和词序以及成分之间的配合来表示句法关系的,而综合语则是通过词形屈折变化和词缀与词根的紧密结合来表示句法关系的。
前者如汉语、越南语、萨摩亚语,后者如拉丁语、阿拉伯语、芬兰语等。
在形态范畴上后来一般认为,孤立语中的词没有语法上的变化形式,语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
黏着语的词根上有前缀或者后缀,这些词缀表示词的组合能力或语法意义。
屈折语则通过词形的变化表示词的语法意义,例如单数和复数、阴性和阳性、主格或宾格等等。
由于语言形态的多样性,语言类型学在语言的分类方面也有着多种角度。
例如:声调语言,语调语言。
其中声调语言又可分为字调语言(如汉语普通话、藏语)和词调语言(如日语、上海市区方言)。
主语为重的语言(如英语)、话题为重的语言(如汉语)、主语话题并重的语言(如日语)。
结构定型语言(configurational languages)、非结构定型语言(non-configurational languages)(Hale等)。
话题结构化语言、焦点结构化语言。
宾语处于动词之前的语言(OV),宾语处于动词之后的语言(VO)。
动词位置的语言类型:V1L (如爱尔兰语), V2L(如德语), VCL(如法语), VCR(如英语), V2R(如汉语), V1R(如日语)。
(黄正德)……等等。
传统的语言类型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分类性质的。
在调查和抽样方面其基本方法是数据和归纳法,尤其是早期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是建立在对语言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的。
在调查语言的数量上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范围逐渐扩大。
格林伯格[5] 调查了30种语言,Keenan& Comrie[6]调查了50多种语言,Hawkins[4]达到200多种语言,Dryer[3]已经多达600多种语言,到1999年Dryer已经把调查范围扩展到了900多种语言, 2005年已经突破1000 种。
随着语言调查样本的扩大,更多的语言共性被发掘出来。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从分类走向解释,并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和规模。
较早具有解释性质并具较大影响的研究有:Altmann and Lehfeldt(1973)的《普通语言类型学:原则和方法》, Mallinson和Blake(1981)的《语言类型学:跨语言句法研究》,Comrie(1981)《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第二版1989), 1983年Hawkins发表了Word OrderUni- versals。
Croft1990年出版《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以往从事生成语法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的 Hale于1992年发表了Basic word order in two“free word order”languages; Dryer也于同年发表了The Greenbergian word order coorelations。
Whaley 1997年出版《类型学导论:语言统一性与多样性》, Jae Jung Song 2001年推出《语言类型学:形态和句法》。
Croft 2003年在1990年第一版的基础上作了重大修订,推出了第二版[34]。
当代语言类型学已经有了专业性期刊:Linguistic Typology,每期400页,拥有自己的专业学会: the As- sociation ofLinguistic Typology[ALT],会员已经超过 500人,该学会网址是http: //www. lancs. ac. uk/fss/organisations/alt/。
有相当一批优秀的语言学家在该领域作了深入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语言类型学已经成为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虽然在国内还未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刘丹青认为这可能与中国的某些国情有关)。
国内最早从事语言类型学研究并积极介绍国外语言类型学研究成果的学者当推陆丙甫、余志鸿和沈家煊诸先生。
1984年陆丙甫与陆致极合作翻译了Greenberg的经典论文(详下),紧随此后,余志鸿 (1985)翻译并介绍了日本学者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及其理论。
1989 年沈家煊翻译介绍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omrie的《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
此后在沈先生的《不对称与标记论》中也有大量类型学的理论和背景,许多研究也都是基于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作出的。
陆丙甫除了积极翻译介绍了格林伯格的经典理论之外,同时也作了许多具有开创性质的研究工作,例如他的有关普遍共性的研究[19],以及近年来的一些研究[20; 21; 22],都是在语言共性背景下而作的探索和努力。
此外,曹聪孙[7],金立鑫[9]等也在语言类型学和语言共性等方面有所讨论。
21世纪以来,国内语言学界开始较为广泛地关注语言类型学的研究。
如刘丹青[13;14;15;16;17;18],刘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出版的《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是国内语言类型学方面“第一本重要的专题性论著,填补了我国语言研究的一个空缺”(见该书徐通锵评审意见)。
吴福祥[27;28;29]在历时共性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详下第4 节)。
石毓智[25]的专著也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背景下对汉语中的不少现象作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国内外不少研究汉语的学者近年来也都开始关注语言类型学理论背景下的结构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办的“第一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言学圆桌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角”,会议所发表的论文大部分都是在语言类型学理论背景下对汉语本体所作的研究,例如史有为[24],徐烈炯[30],崔希亮[8],邵敬敏和朱彦[23],王洪君[26],徐杰[31], 张伯江[33]等。
金立鑫[10]在人类语言时体的类型和蕴含共性方面做出了探索。
2.现代语言类型学的蕴涵共性研究传统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在方法上具有较大的统计性质,但现代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已经从统计分析走向逻辑验证,走向认知解释。
作为追求解释性理论的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类型学的建立,应该从格林伯格的研究算起。
最初的具有解释功能的理论当推“语言蕴涵共性”的理论。
现代语言类型学在操作程序和分析方面也使用演绎法,尤其是演绎中的逻辑蕴涵分析,特别是蕴涵推导的方法几乎成为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格林伯格于1963年发表了语言类型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论文: Some universals ofgrammar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meaningful elements,此文由陆丙甫和陆致极翻译发表于《国外语言学》 (1984(2): 45-60),这项翻译工作第一次将国外语言类型学的最重要的成果介绍到国内,在中国语言学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
格林伯格在这篇论文中论及了共计45个语言共性现象,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条件语句”来表达的“蕴涵共性”,例如:共性25: “如果代词性宾语后置于动词,那么名词性宾语也同样后置。
”我们可以将这一蕴涵共性用下面的蕴涵逻辑真值表来测试:VOprn VOnom 是否成立T T +T F -F T +F F +根据逻辑蕴涵的属性,上面的逻辑真值表中,第 2项不成立,其它3种形式都可以成立。
事实上我们能够找到第1种如英语,第3种如古汉语,第4种如日语。
而第2种(代词宾语在动词后,而名词宾语在动词前)我们却无法找到。
语言类型学研究对语言中的蕴涵共性的发现, 通过蕴涵关系表现这种语言共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蕴涵共性可以告诉我们语言的发展变化所受到的限制和条件,从而能够让我们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并为我们预测语言可能有的变化模式,蕴涵共性可以告诉我们世界上可能存在的语言形式和不可能存在的语言形式; 蕴涵共性还能告诉我们某些例外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格林伯格的论文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蕴涵关系的变换规则是:两个命题(或者两个项目)的真值、蕴涵方向(是P蕴涵Q,还是Q蕴涵P)、前后位置,这三个要素中,同时改变其中的两个要素,其逻辑真值相等。
例如Croft[1?49]所举的一个语言演变的基本规律,能够解释某种语言现象在历史演变中存在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包括某些形式发展更替的顺序、过渡阶段、某些语法标记的产生或消失(的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