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知识点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同步复习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同步复习课件新人教版
社区具有哪些功能?
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功能
学会区分不同的社区
容愈简单。
方向
一般定向法 指向标定向法 经纬网定向法
一般定向法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N
W
E
S
指 向 标 定 向 法
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 事物的符号
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 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 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社区的功能:
社区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服务?
商店、银行、超市、社区居委会、医院、 邮局、学校、管理处……
相对固定的区域 一定数量的人口 共同的区域身份 相关的利益 共同的活空间
社区
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方向
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
图例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字式
文字式
线段式
0 5千米
地图上的比例尺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图幅相同的地图, 比例尺愈大所画的范围愈小,内
容愈详细; 比例尺愈小所画的范围愈大,内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人教版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人教版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社会第一单元复习提纲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班级姓名一、从社区看我家1.绘制平面图不可缺少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①有了方向、图例和注记,我们才能够表述清楚各种景物的相对位置。

②有了比例尺,我们才能确定实际景物在图中缩小的程度。

2地图三要素(地图的“语言”):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注意:通过比例尺可以算出图上两点间的实地距离)(见图册P4右下角)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比例尺1:10 000 000或1/10 000 000文字式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线段式比例尺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则比例尺愈小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大小详,小大略”)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单(理解图册P11不同比例尺下杭州市的地图)方向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含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指向北方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适用范围适用于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适用于有指向标的地图适用于有经纬网的地图特点最常见的定向法——最精准的定向法图例和注记(1)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2)注记: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或数字(彩图见课本P6图1-6和P115)二、在社区中生活1.社区的概念: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社区≠小区) 2.社区的组成:居委会、商店、医院、邮局、学校等。

3.社区的主要功能: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1)政治功能:与选举、权利等有关。

初中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一、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1.元谋人发现地点:云南元谋距今时间:约170万年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生产情况: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2.郧县人发现地点:湖北郧阳距今时间:约100万年生产情况: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3.蓝田人发现地点:陕西蓝田距今时间:约160万年生产情况: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4.北京人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距今时间:约70万—20万年生产生活:①工具: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②生活组织:狩猎、采集;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③用火:已经会使用火体貌特征:仍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意义: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②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5.山顶洞人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距今时间:约3万年生产情况:①使用打制石器,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②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③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死者6.古人类起源和演化进程二、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1.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农业起源: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定居生活: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2.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区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代表:河姆渡遗址地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时间:距今约7000年建筑: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农业:大量水稻遗存,骨耜得到广泛使用手工业:懂得使用天然漆,还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艺术品社会组织:原始氏族社会。

(完整word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班级姓名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一、我的家在哪里(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数字式:例如,1:5000000(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

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

(平移指向标)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

(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一)乡村聚落: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

(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二)城市聚落: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差异莫过于乡村和城市。

所以,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就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角度。

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最准确)3.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

即“大小详,小大略”。

4.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5.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6.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7.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平原地区村落规模大,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8.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等。

9.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10.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的地下管道系统。

11.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

12.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13.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1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一、地图三要素(地图的语言):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1、方向(1)地图上的八个方向:(2)三种定向法: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最准确的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最常用的定向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哪种定向法:先看有无经纬网,后看有无指向标,在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时,使用一般定向法2、比例尺(1)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计算中要注意单位的统一)(3)表示方法:数字式比例尺 1:10000000或1/10000000线段式比例尺 0 100千米(4)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如A1:1000 B1:5000 则A比例尺比B比例尺大(5)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单如中国政区图和浙江省政区图,图幅相同,则浙江省政区图比例尺大,内容详细3、图例和注记(常用图例P6和P115页)图例: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二、社区和聚落(一)社区的功能经济功能:如超市等于商品经济活动相关的;政治功能:如与选举,权力等有关;文化功能:如科教文卫,一些文体娱乐活动等;管理功能:如巡逻、维护等比较具体的行为(二)乡村和城市1、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影响着乡村聚落分布、形态、房屋建筑、生产方式等,即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2、城市聚落(1)产生: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2)造成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三)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如:人才交流:城市优秀教师支持西部偏远地区教育;技术交流:医学技术指导,农业技术指导;经济交流:向农村卖彩电,冰箱,汽车,电脑;信息交流:网上查找就业信息。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资料与重点试题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资料与重点试题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资料与重点试题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2、社区的功能:政治、经济、文化、管理。

(能加以区别)P73、聚落可以分为聚落与聚落,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4、了解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是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等高线向高处突出的是,等高线向低处突出的是,等高线发生重合的地方是,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是。

等高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的是。

另外盆地特征是等高线四周高中间低。

同步34练习题1.居委会管理流动人口的户籍登记工作,这是社区的()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管理功能2.“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适应看地图的情况是()A、所有地图B、不带经纬网、指向标的地图C、带经纬网的地图D、带指向标的地图3.当你到一个城市旅游时,你选择那种地图较为合适()A、世界地图B、中国地图C、城市地形图D、城市旅游交通图4.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绘制中国地图比福建省地图比例尺大,内容较为详细B、绘制福建省地图时,同中国地图相比范围小了,比例尺大了C、绘制厦门市地图时,图的内容较福建省地图更为简略D、绘制实验中学地图,比例尺最小,内容最详细5.比例尺为1:30000000的“中国政区和交通图”上,量得福州与北京的图上距离为5厘米,则两地实际距离为:()A、150千米B、600千米C、1500千米D、6000千米6.如果两地的实际距离是50千米,那么在比例尺为1:2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直线距离应是:()A、10厘米B、4厘米C、2.5厘米D、0.4厘米7.四种比例尺,最大的是:()A、1:500000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C、1:5000000 D、0 50千米8.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图,回答问题:(1)判断A、B、E所在地点的地形部位名称:A__ __,B____________,E_________.(2)某班学生组织一次登山活动,计划分为两组分别从F、G 两地沿线路①、②进行登上C地。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一、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1.原始社会的特点a.大部分人类生活在小团体中,以部落或部落联盟形式组织。

b.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

c.社会结构简单,财产共享,不存在私有制和阶级之分。

2.农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a.农业技术的出现,农业生产逐渐取代了狩猎采集。

b.社会出现了农民阶级和奴隶制度。

c.因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开始聚居定居,城市的兴起。

3.封建社会的形成a.封建制度的出现,以土地为基础的领地和农奴制度的建立。

b.封建社会中贵族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c.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民处于封建主的压迫和剥削之下。

二、社会的分工和社会等级1.进一步的社会分工a.工匠的出现,手工业逐渐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形成。

b.商业的兴起,市场经济的出现,商品交换活动频繁。

c.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a.贵族和奴隶主之间的对立,造成社会等级的固化。

b.贵族和农民之间的等级差距,决定了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c.士人的出现,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

三、宗教与文化1.宗教信仰的发展a.萌芽阶段:原始宗教的存在,神灵信仰的形成。

b.宗教制度的确立:不同宗教信仰的兴起,神职阶层的出现。

c.宗教的影响:影响社会道德观念,推动艺术、建筑等文化领域的发展。

2.文化的传承和创新a.口头传统和文字传统并存,文字的发明和推广。

b.文化的传承: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传统节日等的传承。

c.文化的创新: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多样化,艺术、文学等领域的创新。

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a.社会生活中相互帮助和合作的意义。

b.关心他人、分享食物和资源的行为的出现。

c.合作共赢的实践:集体狩猎、群居生活等。

2.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竞争a.财富的分配不均引发的冲突。

b.权力的争夺和阶级之间的矛盾。

c.竞技活动的兴起和群体竞争导致的冲突。

五、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a.农业的发展和天灾人祸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第1单元)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1.地图三要素:
2.社区: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1.聚落:
(1)聚落种类: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的场所,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聚落形成的条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

(3)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因素:
①村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

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②乡村聚落的房屋建筑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傣族的高脚楼,悬离地面,通风防潮;西亚沙特阿拉伯的乡村民居,墙厚窗小,适应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又如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福建的客家土楼。

(4)乡村类型: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产业分别是种植业、渔业、林业和畜牧业。

(5)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2.区域联系:
(1)原因:不同区域,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不同,人文环境也不同(必要性)。

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目的)。

各区域加强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意义)。

(2)内容(表现):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联系。

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常见的地图种类: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电子地图、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2.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平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

3.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它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

5.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地势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6.按照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种类的地图。

如到外地旅游,要选择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和城市交通图。

7.选择交通方式,需要比较三方面的优劣:路上需要的时间、路费花销和交通舒适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