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例--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PPT课件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PPT课件

2021/7/23
1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 顾与前瞻
杨振宁
2021/7/23
2
2021/7/23
3
作家 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人,美国纽 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 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 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1年与李 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 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
2021/7/23
6
一、内容详解
• 第一部分(第1-15段):近代科学进入中 国的回顾。可分五层。
• 第一层(第1、2段),中国科学在国史上曾有过辉
煌时代,曾遥遥领先于西方科技。
第二层(第3-7段),自1400年开始,中国的科 技开始举步不前,致使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第三层(第8-14段),进入二十世纪,中国科技略 见起色,而真正使中国科技飞速发并进入世界先进国 家竞争的是二十世纪的后五十年。
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1/7/23
4
•重点字词 1、字音
• 前瞻(zhān) 利玛窦(dòu) 隐晦(huì)繁琐(suǒ) 真谛 (dì) 倭(wō)寇
2021/7/23
5
2、字形 浮想联翩 出类拔萃 悱
恻 真谛
、 3 词义 逆转:(局势)恶
化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 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前瞻:向前看,预测事物发展的 趋势。
2021/7/23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第四层(第12-14段),二十世纪的后五 十年,是中国近代科技蓬勃发展的五十年。 在这五十年中,中国的近代科技有了惊人 的进展,有些方面已进入世界领先阶段。 列举中国科技发展的实例,证明中国近代 科技的进步,如原子弹的爆炸,氢弹的研 制,卫星上天等等,这都说明中国近代科 技已经进入高速、良性发展的阶段。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杨振宁]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案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杨振宁]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026bf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7.png)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杨振宁]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案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案教学目标一、学问教化目标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本文篇幅虽长,但脉络清楚的特点。
2.引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写法。
3.精确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加以概括总结。
二、实力培育目标1.体会文章缜密的语言风格,学习其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3..探究思路,提高主动思维实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作者的猛烈的爱国情感。
启发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培育责任感和主子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并能精确抓住文章的中心观点,加以概括总结。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解决方法:多探究,多发问,多思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杨振宁对祖国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身在海外,却时刻关注着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之始,他就多次到中国大陆进行访问,改革开放以后,更是频繁来回于中美之间,进行讲学和沟通活动,对中国科技探讨的方向和将来科技人才的培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今日学习的这篇课文,本文就是依据他在清华高校和哈尔滨等地所做的学术报告整理而成的。
看看演说题目,就很有诱惑力:〃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我们确定想了解我国科学发展的历程,更想了解它的前景,也想听听知名人士超群的言论。
我国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文明昌盛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成就著名于世,我国古代的四大独创对世界文明做出过不行磨灭的贡献。
为什么到了近代,这近代科学要从外国进入我国?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听听杨振宁教授的论述!二、作家介绍:杨振宁教授相关:杨振宁简介与生平三、重点字词1、字音前瞻(zhan)利玛窦(dδu)隐晦(huι)繁琐(suδ)真谛(dι)倭(wδ)寇2、字形浮想联翩出类拔萃怫恻真谛3、词义逆转:(局势)恶化雕(d百0)虫小技:比方微乎其微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PPT课件

合作探究三 探究中西方近代化的异同
高
度
器物技术
洋务运动
中 19C60—90S 国
思想文化
启蒙运动
西
文艺复兴
方
14C—18C
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19C90—20C初
政治制度 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合作探究二
□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 派的异同
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都推动了中国的近
代化。
异:洋务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只涉及西方先进技术,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维新派和 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兴 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激进知识分子主张改 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以达到救国的目的。
年通车);候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等。 4.教育救国:洋务运动时期,创办同文馆
等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京师大学 堂,之后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建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
归纳总结
概况
①过程: ②特点: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感悟
① 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 ②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思想文化
欧美资产美国 独立
③
④
①文艺复兴 ②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③ 法国大革命④ 工业革命
(5)学会表述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要求
。(3分)
①从左图中看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资料-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PPT课件)

洋务运动的科技引进
n 内容:军工、民用、科技译刊、科 技教育。
n 意义:相对自觉引进、开启中国近 代工业的示范作用、引进科技知识 (傅兰雅)、培养人才与观念改变。
2021-7-28
10
2021-7-28
从戊戌维新到五四新 文化运动
n 维新时期:设报馆、开民智、促维 新,输入科学观念;建学会、鼓民 力、促进社会环境改变;办学堂、 废科举、兴留学,传播科学知识。
n 辛亥革命时期:临时政府教育改革;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科技学会。
n 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社与《新青 年》;蔡元培与科学思潮合流;批 判传统、文学革命、科学宣传。
11
心态转变
2021-7-2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体制形成期
n 时间:完成心态转变 n 标志性事件:科学体制在中国的确
立 n 主要内容:体制模式转变
2021-7-28
6
现代发展期
n 时间:完成体制模式转变 n 标志性事件:苏联模式的确立 n 主要:动力转变
2021-7-28
7
中国科学启蒙三部曲
n 外国传教士的科学输入(过程·内 容·意义)。
n 洋务运动的科技引进(内容·意义)。 n 从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2021-7-28
8
外国传教士的科学输入
n 过程:从利玛窦到墨海书馆 n 内容:《几何原本》、《崇祯历
书》、《皇舆全图》、李善兰 n 启蒙意义:初步接触(“地生羊
“)、心态调整(”万国舆图“、” 跪拜礼“)
2021-7-28
9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 历史进程
2021-7-28
1
意义
n 认识社会、文化对科学的制约作用 n 了解现代科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n 在中国呼唤科学启蒙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学案_1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清结构,归纳要点;②了解的写法。
2、能力目标:体味缜密的语言风格,学习其表达技巧。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我们最关心的是我们祖国的建设;在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最关心的是我们家乡的变化;在家乡日新月异的飞跃发展中,我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学业。
我们经常会问问自己,长大后,我们将如何为祖国、为家乡的高楼大厦添砖加瓦,我们应当朝哪个方向发展自己的才能。
我们崇拜思想家、革命家,我们仰慕科学家、教育家,我们也尊敬普通劳动者,凡是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因为我们走上社会后,也应当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而且是尽可能大的贡献。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喜欢读伟人、名人的传记,喜欢读他们的著作,了解他们的事迹,接受他们的思想。
今天学习的这篇文,是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的一篇演说,看看演说题目,就很有诱惑力:“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我们肯定想了解我国科学发展的历程,更想了解它的前景,也想听听知名人士高超的言论。
我国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文明昌盛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成就闻名于世,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什么到了近代,这近代科学要从外国进入我国?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听听杨振宁教授的论述!二、作家介绍:杨振宁,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从小随其父、清华大学数学系奠基人杨武之教授在清华园长大。
1933年毕业于成志学校(清华附中的前身),1938年至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4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8年至1979年期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
1949年至19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
19年至1966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背景材料】一、昆明求学(杨振宁)1942年我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取得理学士学位后,做了该校的研究生。
为了准备硕士论文,研究的是统计力学,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他在30年代曾到英国师事福勒(R.H.Fowler)。
王先生把我引进了物理学的这一领域,此后,它便一直是我感兴趣的一门学科。
《超晶格》一文是我的硕士论文的一部分。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是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直至1944年取得硕士学位。
战时,中国大学的物质条件极差。
然而,西南联大的师生员工却精神振奋,以极严谨的态度治学,弥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学校图书馆存书不多;杂志往往过了一两年才收到;但就在那座图书馆里,我学到了许多许多知识。
冬天,我们的教室又冷又透风;上实验课时,我们只有少得可怜的一点设备;但是,总的说来,课程都非常有系统,而且都有充分的准备,内容都极深入。
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当年听王先生讲授量子力学时的笔记,它对我仍是有用的参考资料。
笔记本用的是没有漂白过的粗纸,很容易撕破,今天它经常会使我想起那些岁月里的艰苦物质条件。
中日战争(1937~1945)是一场漫长的浩劫,与中国悠久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战争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降临到千百万老百姓头上的是难以名状的灾难。
有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
有日本人的“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由于这一政策,单在华北一地区,从1941~1942的一年之内,人口就从四千四百万锐减到二千五百万。
有1944年河南省的大饥荒(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怎样来形容这场惨剧!)。
有1944年底日军的最后一次攻击,当他们攻到桂林和柳州时,在昆明人人都担心贵阳会随时陷落。
还有数不清的疯狂轰炸。
1940年9月30日,我家在昆明租赁的房屋正中一弹,我们少得可怜的一点家当几乎全部化为灰烬。
万幸的是,全家人都已躲在防空洞里,免于遭难。
几天之后,我带着一把铁锹回去,挖出了几本压歪了的但仍可用的书本,欣喜若狂。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案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案第一章:近代科学的起源与发展1.1 科学革命的兴起: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1.2 近代科学的诞生:伽利略、牛顿与经典力学1.3 科学的传播与发展: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第二章: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入与影响2.1 西方科技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2.2 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2.3 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教育:教会学校与同文馆的兴起第三章:近代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的兴起3.1 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中国科学院的成立与发展3.2 科学教育的兴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的创建3.3 科学研究的成果与挑战:核能、航天等领域的突破第四章:近代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1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4.2 科学技术与民生改善: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变革4.3 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第五章:近代科学的前瞻与挑战5.1 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崛起5.2 我国科技发展目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规划5.3 面对挑战: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第六章:近现代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6.1 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性:大型科研项目的案例分析6.2 近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科技交流: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6.3 跨国科技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发展第七章: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1 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在联系7.2 科技创新与公平正义:科技成果的普惠性7.3 科学家社会责任与科技伦理:防止科技滥用第八章:科学技术与国家战略8.1 国家战略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8.2 近现代中国科技政策的变化与影响8.3 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第九章:科学技术与民族文化9.1 科学技术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创新9.2 近现代科技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与应用9.3 科技助力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第十章:面向未来的科技教育与普及10.1 科技教育的重要性与挑战10.2 近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10.3 科技普及与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中的重点环节包括:1. 近代科学的起源与发展:理解科学革命的历史背景,以及近代科学的重要人物和经典力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整体感知
• 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前瞻即预测,文章谈了 两个主要问题作为预测的依据:科技发展 的必要条件是有人才、有纪律、有决心、 有经济;中国在刚刚过去的50年间,具备 了四个条件中的前面三个,就已经加入了 先进国家竞争之列。由此做出预测:到了 21世纪,中国尽管会遇到许多问题,但具 备科技发展必要条件的四个条件,中国科 技的发展绝对是乐观的。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杨振宁
授课人:蔚志升 授课班级:19学前、幼1、幼2、幼3
教学目标
• 了解作者杨振宁的生平及科学成就; •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 了解中国引进西方科技并且实现本土化的
历史进程; • 理解作者对“21世纪中国科技的发展绝对
乐观”的含义。
导入新课
•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 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 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 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 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 了这一问题。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 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 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 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 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 非常热烈。
拓展
2020中国将有4大成就打破美封锁位居世界顶尖
• 最近有美国专家做出预测,2020中国将取得4大 成就,实力又将获得大幅提升,这4大成就分别是 空间站建设、太空探测技术、石墨烯技术和5G通 讯技术,其中太空探测将打破美国封锁,而5G技 术会位居世界顶尖,在这些技术被完成之后,中 国将彻底打破西方封锁。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爷爷动脉硬化,两只手会情不自禁地抖动起来,已多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测语段是如何体现出严谨的?
作者对中国科技发展前景的论述,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论证基础之上。 先承认预测未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接着指出长远的社会动态通常都有很深的 很长远的因素,并指出科技发展的四个必要条件,以此作为预测21世纪中国 科技发展前景的根据。 为了说理更加严密,作者又设想反面意见的驳难,排出一大堆可能影响未来 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的问题。针对这种驳难,作者引导对方审视中国20世纪 的状况,列举中国其时遇到的种种问题难,指出这些问题并不影响中国取得 巨大的科技进步。 在充足的事实论据基础上,作者令人信服地得出结论:科技的发展所需的 原来很简单,只是前面所提四个条件。因为中国未来具备这四个条件, 所以,中国科技的发展绝对是乐观的。 这也给听众带来了充足的信心。
方法指导:不光是科技文需要严谨,任何文章都是 如此。 在任何一篇文章中,事例都是服务于作者一个观点 的。反过来说, 你如果想让自己的文章更严密,就需要组织更多的 材料来支持你的观点。 在阅读时,要注意材料所对应的中心句。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 回顾与前瞻
杨振宁
大连二十高中语文组 曹丽娟
杨振宁 (Chen Ning Yang) 1922年9 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 原籍安徽省原凤阳府。杨振宁的父亲 杨克纯(字武之)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 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 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杨振宁 1938年至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 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 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 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至 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 国等6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曾先 后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和普 林斯顿大学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杨振宁于1956 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 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共获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 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 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 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大大促进 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 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另 外,杨振宁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 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 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和奠基人。
补充注释:
• [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非 大陆的陆路通道。中国的丝和丝织品,就通过这条通道, 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各地,后来人 们便称这条中西通道为“丝绸之路”。 • [文艺复兴] 14到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 • [雕(diāo)虫小技] 比喻微小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速浏览,把握思路。
阅读提示: 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回顾与前瞻。 抓住提示语句。
“如果总结一下刚才我所讲的几个时代……” 总结回顾 “那么,有人问,到21世纪会发生什么现象?” 引出前瞻
回顾部分:
对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以时间为顺序,分五个阶段叙述: 第一阶段,公元1400年以前,中国科技领先; 第二阶段,1400年至1600年,中国举步不前; 第三阶段,1600年至1900年,抗拒科技引入; 第四阶段,1900年至1950年,引进西方科学; 第五阶段,1950年至2000年,加入先进国家竞争之列。
前瞻部分: 作者是什么态度?依据是什么?
“我对21世纪中国科技的发展绝对是乐观的。” 态度 因为有人才,有纪律,有决心,有经济的支持。 依据
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时,要注意 抓住文章的题目,抓住段落中 提示性、总结性语句。
细读个别段落,解决具体问题。
1、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了培根的话,目的何在呢? 为了证明在公元1400年前,中国的技术是胜于欧洲的。 同样为了说明1400年以前中国科技的领先地位,他还列举了郑和下 西洋的记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等两个例子。 2、这样的例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找出来。 为了说明1400年至1600年间中国科技停滞不前以至落到欧洲的后面, 作者又列举了两个事实:明朝皇帝请传教士从澳门把火炮制造技 术传到中国来和《几何原本》的翻译与传播。。 为了说明20世纪后50年中国科技的进步,作者列举了更多的事实作 为论据: 中国在1956年建了第一个反应堆,1964年造出了原子弹,紧接着 1967年造出氢弹,1970年卫星上天,等等。 总之,让事实说话,使文章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水稻空间技术育种的研究及其应用(图) [2006-02-28] 水草剑麻地毯背衬海绵配合胶乳(图) [2006-02-28] 数码图像摄录模块(图) [2006-02-28] 糖蜜酒精废液生产环保型甘蔗有机复混肥技术 [2006-02-21] 速生耐盐碱小胡系杨树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 [2006-02-21] 水产药物及药物包埋剂产业化综合开发 [2006-02-21] 渠灌类型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与模式(图) [2006-02-13] 青海环湖重点区域生态环境遥感本底调查及动态监测系统(图) [2006-02-13] 强制密封球阀(图) [2006-02-13] 适应水稻机械化栽植的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中试(图) [2006-02-10] 热喷涂用稀土锌铝合金丝(图) [2006-02-10] 生态纺织品中痕量释放甲醛多种毛细管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 [2006-02-09] 少空气快速干燥器 [2006-02-09]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l/2)抗体检测剂(胶体金法)研制(图) [2006-02-09] 青蟹引进及产业化开发 [2006-02-08] 青蟹养殖技术开发 [2006-02-08] 青藏公路工程机械高海拔成套技术研究 [2006-02-08] 能在大肠杆菌中全长表达的丙型肝炎病毒被膜蛋白E2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和应用 [2006-02-07 奶牛乳房炎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006-02-07] 牡蛎沙司加工工艺研究及新产品开发 [2006-02-07] 共699条记录 第1页 共35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跳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