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艾略特小说《米德尔马契》情节及心理分析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研究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研究本文研究对象是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米德尔马契》。
这部小说讲述一个位于英格兰中部的外省城镇里发生的故事。
艾略特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为1829年9月到1832年5月。
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中。
米德尔马契镇封闭保守,保留了许多工业革命前的观念。
镇上居民无知愚昧,各个系统和个体为了私利固步自封,拒绝新的科学知识与发明。
然而存在一批思想先进与外界紧密联系的个体,他们将小镇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
在追寻个体理想或者自我的过程中,体现了现代观念,传播了新的科学知识,推动了社会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不免有不解、无知与冲突。
传统社会认为女性只有情感,没有思考和理性判断能力,以财富和职业为基础而划分的等级观念森严,人们缺乏科学实验精神,地方保守势力排外。
而现代社会提倡性别平等,自由和科学精神。
本文通过分析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冲突来描写性别,阶级以及科学技术三个方面的现代性转向。
在性别方面,女性展示了自己的头脑,对自我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而是伸展到了公共领域。
小镇里男性对女性的偏见根深蒂固,绝大多数女性也对自己的性别持否定态度。
多萝西娅是觉醒女性的代表,她崇拜科学知识,热心于公共事业,打破了人们对女性的偏见。
在阶级方面,主要表现在婚姻与职业选择上打破了等级观念。
小镇上仍然残留着工业革命前的社会等级制度,严重束缚了青年们的婚姻与职业选择。
在科学技术方面,封闭腐朽的医学制度与以利盖特为代表的现代医学技术和科学实验精神之间的冲突十分激烈。
利盖特与布尔斯宙德联手试图改良小镇的医学生态,使小镇居民逐渐摆脱愚昧无知。
《米德尔马契》体现的圣女神话

《米德尔马契》体现的圣女神话摘要: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在《米德尔马契》中女主人公多萝西娅·布鲁克形象上与圣女形象层层叠照。
通过对多萝西娅的婚姻选择进行分析,多萝西娅在以圣德雷莎为中心的神话原型的影响下,与圣女形象在融合与游离的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
最终多萝西娅否定了神话中圣女的婚姻模式,放弃了心中的圣父形象,重建了符合现实生活的男女婚姻关系。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多萝西娅圣女神话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外省生活研究》是她的巅峰之作。
《米德尔马契》作为时代的镜子,反映出了当时欧洲的生活人文。
乔治·艾略特本人是一个迷离的文本,她承受了女性双重边缘身分的艰辛与困苦。
她和著名评论家乔治·亨利·刘易斯的合情而不合法的婚姻,使得她被逐出了伦敦体面的社交圈外,在不得已的形势下,乔治·艾略特自我放逐,游历欧洲;她换掉了自己的真实的姓名玛莉·安·伊文思,而用男性笔名乔治·艾略特进行创作。
作为一个在男权文化主宰中突围而出的非凡女性,她在追求幸福婚姻的过程中体现了离经叛道的女性自主意识与奋斗精神;她更是通过《米德尔马且》诉说着女性的理想觉醒与幻灭,掺杂着对处于父权文化规定的边缘地位的无奈和痛斥,表明了回归女性附属位置依附男人统治的凄凉。
艾略特在文本上的精雕细琢,使文本细致的展现出了维多利亚时代女人、上帝、男人之间的关系。
《米德尔马契》中女主角多萝西娅·布鲁克的结局在表明了女性尴尬地位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多萝西娅·布鲁克在神话的迷幻状态和现实处境交替中深受圣女神话的影响,因此她的择偶观在文本中显得格外离奇。
《米德尔马契》这部小说的文本从女性的视角出发,透视在强势的男权文化压迫下,女性对理想、情感与婚姻的诉求,对丧失自我的焦虑以及进行内心探索的不断尝试。
小说的序言就定下了圣德雷莎神话的基调。
《米德尔马契》体现的女性观

烈: “ 一想到乔治 ・ 艾 略特将她 的主人 公 塑造 的远
不 如她 自己本人在 生 活 中那 么大胆就 不 由得感 到 愤怒 。 ” E 2 ]
男 性世界 中充 当引导 者 的形 象 , 利用 其 独特 的女
性 魅力对周遭 的男 性 产生 影 响 , 在一 定 程度上 体 现出女性对男 性命 运产 生 引 导作用 , 并 以间 接 的 方 式引导男性 主人公建 立起完 整 的 自我。关 于女
Fe mi n i s t Pe r s p e c t i v e i n Mi d d l e ma r c h
YE Me i
( C o l l e g e o fA r t s , A n h u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1 V u h u 2 4 1 0 0 8 , A n h u i , C h i n a )
“ f e ma l e i n s p i r a t o r s ”i n Mi d d l e ma r c h:Do r o t h e a.M a r y Gr a t h a n d Mr s B l u s t r o d e .T h e y g u i d e me n t o r i g h t d e e d s
艾略特小说《米德尔马契》的心理描写艺术

、
《 米德尔马契》的创作背景
说 的一种 表 现方式 。艾 略 特在 塑造 人物 时 ,对人物 的 内心世 界进 行观 察 ,也就 是对 人 物 内 的思维 变化 和情感 活动进 行 观察 。心 理描 写也 就是 对环 境 中故 事人 物所产 生 的一 系列 思
维多利亚时期是英 国最为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 ,不仅仅 想活动进行观察 ,这是作家塑造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 在政治 、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都位于世界各 国之前 ,并在 的主要方式 。当人物的心理世界被描绘时,读者可以更加清
( 郑 州升 达 经 贸管 理 学 院 基础 部 , 河 南 郑 州 4 5 1 1 9 1 )
摘 要 :英 国作 家乔治 ・ 艾略特的 小说 《 米德 尔马 契》,深受读者喜爱。艾略特对作 品的构成进 行 了巧妙 的安排 ,特别是在 故 事情 节设 计以及心理描 写 两方面。故事情 节过 渡非常平缓 ,人物 内心世界相 当的真 实和 细腻 ,使得这部作 品更加 具有 艺术魅 力和 感染力。其话语描 述深刻反 映人 物的 内心 变化 。巧妙采用话语模式和非叙事性话语 的模 式 ,将人物 的心理 变化展 示 出来,多角度
黑 河 学院 学 报
2 0 1 7 g第2 期 ( 2 0 1 7 g0 - 2 4)
J O U R N A L O F H E I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N 0. 2 2 01 7
艾 略特 小说 《 米德尔马契 》的心理描写艺 术
徐 来 永
反 映 了1 9 世 纪 英 国社 会 的 真 实 情 况 。
关键词 : 《 米德 尔马契 》;心理 艺术效果 ;乔 治 ・ 艾略特
中 图分 类 号 :1 0 2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4 — 9 4 9 9 ( 2 O 1 7 ) O 2 — 0 1 9 5 一 O 2
论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人物悲剧

论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人物悲剧作者:桑士林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1期摘要:乔治·艾略特在名著《米德尔马契》中描写人物众多,形象各异,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
本文分析了卡苏朋、多萝西娅和利德盖特三个人物的悲剧命运,她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成为一个个有思想有呼吸的人物,在命运的长河中挣扎起伏,人物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紧紧相连,即使在现代也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在此书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乔治·艾略特对普通小人物的人性关怀。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人物性格悲剧弗·雷·利维斯博士曾高度评价乔治·艾略特说:“她最好的作品里有一种托尔斯泰式的深刻和真实。
”(利维斯,2002:163)此评语用于评价乔治·艾略特后期经典作品《米德尔马契》并不为过,《米德尔马契》清晰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末英国中部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人文风貌,并传神刻画了数个真实自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本文试图分析《米德尔马契》中卡苏朋、多萝西娅、利德盖特的性格缺陷和他们的社会环境,从而揭示他们悲剧命运的必然。
一、卡苏朋的人生悲剧(学术生涯与情感生活)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马新国,2008:34)所谓“严肃”是指模仿“高尚的人的行动”,主人公为某种正义事业进行合理斗争,由于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使其受难、失败或牺牲。
(马新国,2008:35)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
(马新国,2008:39)所以据此标准,卡苏朋只是令人生厌,算不上悲剧人物。
然而,乔治·艾略特并不要写英雄伟人的悲剧,她更看重与怜悯的是普通小人物的命运。
爱德华·卡苏朋牧师在米德尔马契是上层人物,在当地“以学问渊博著称”,(乔治·爱略特,2006:8)多年来他殚思竭虑想写一部《世界神话索隐大全》,(终未成稿),45岁依然孑然一身,这样一个“学术派人物”当然令人钦佩,所以尽管他长相难看、皮肤蜡黄,出身名门、年轻漂亮、拥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多萝西娅还是立刻把他看作“当代的奥古斯丁”,倾心相许,希望能助他完成宏大的志向。
《米德尔马契》中的日常生活批判

批评家乔治·斯坦纳在论及托尔斯泰时,曾评 论道:“我们不能以理解《米德尔马契》或者《巴马 修道院》的方式去解读他们(指托尔斯泰和陀思妥 耶夫斯基)的作品。我们面对不同的技巧,不同的 形而上学理念。可以这么说,《安娜·卡列宁娜》和 《卡拉马作夫兄弟》是精神小说和精神诗歌,他们 的核心目的是别尔嘉耶夫所说的‘对人类救赎的 追求’”①。斯坦纳将乔治·艾略特与陀思妥耶夫斯 基、托尔斯泰并列,在高扬后者小说“对人类精神 世界进行救赎”的形而上学理念时,却有意无意地 降格了乔治·艾略特的创作成就。那么,在肯定地 谈论两位俄国文豪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救赎时,我 们又该赋予乔治·艾略特何等品质?相较而言,乔 治·艾略特所关注的,是对人类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的批判与救赎,通过检视日常生活而发出苏 格拉底式的拷问:人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合乎理性
状态,高悬着对于“神性”的求索,艾略特追问的 以来日渐细化的学科分工与专业化进行戏仿,她
是: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超脱于日常生活的琐屑 深切地察觉到,发生在上层领域的分工与专业化
平庸,走向自由澄明之境,让日常生活的神圣性朗 最深切地侵蚀了最基层的人的日常生活, 使人陷
照遍体?
入琐屑教条的知识碎片场域,把具体的现实生活
艾略特运用似褒实贬的话语策略模仿着卡苏 朋的生活样态,她对卡苏朋不吝赞词,称其“学识 渊博”、“心灵深不可测”。实际上,这种表面上不动 声色的语调其实是指向了这位老学究真实的日常 生活状态:沉醉于专业化状态,任由没有灵性的枯 燥研究抽空了生命的欢乐与感受能力,连甜美的 爱情都无法感受丝毫。借此,作者意在对19世纪
使我确信人性是如此可爱的那种生活道路,正是 大多数人过的生活,他们多多少少都很平凡,甚至 粗俗。”②
《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1874)正是这样 一幅日常生活的全景图。这部小说在广阔的社会 批判视野中,以三条普通人的爱情婚姻情节为主 要线索,同时又涉及医疗农业改革、议会竞选、遗 嘱篡改、工业化侵袭、阴谋的酝酿与败露等支线, 显得庞杂凌乱,缺少戏剧冲突。对这一结构,历来 的评论不乏微词,连自诩为艾略特崇拜者的亨 利·詹姆斯在肯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成功的人 物形象塑造时,也批评道:“作者想要表达太多东 西,又想把它们给说得圆满,想把自己向那些具有 科学精神的听众推荐,结果我们只发现一大堆模 棱两可的篇章……《米德尔马契》是一座细节的宝 库,但那些细节都是无关紧要的”③。实际上,这种
《米德尔马契》读后感

《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是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杰作,首次连载于1871年至1872年。
这部小说以其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洞察、对社会阶层的细致描绘以及对道德和情感冲突的探讨而著称。
它不仅是19世纪英国社会的一幅缩影,也是对人类经验的一次全面审视。
在阅读《米德尔马契》后,我被这部小说中所展现的复杂人物关系和丰富的情感层次所吸引。
小说通过对几位主要人物的生活轨迹的描述,展现了个体在社会和道德约束下的挣扎与成长。
这些人物包括有抱负的医生特洛普(Tertius Lydgate)、理想主义者多萝西娅·布鲁克(Dorothea Brooke)、她的丈夫、富有的商人卡苏朋(Casaubon)以及他们的家庭和朋友。
特洛普的故事是关于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典型。
他有着改善医学和人类生活的崇高理想,但最终却因为债务和个人道德的失败而失败。
特洛普的经历反映了个人抱负在现实世界中的脆弱性,以及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保持道德纯洁的困难。
多萝西娅·布鲁克则是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她是一个充满理想、渴望做出一番事业的女性,但她的婚姻和个人生活却充满了挫折。
多萝西娅的故事探讨了女性在19世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她们在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社会价值之间的冲突。
多萝西娅的坚韧和最终的自我实现,展现了女性在逆境中的成长和自我发现。
卡苏朋的形象则代表了知识和学术的局限性。
他是一个沉迷于自己研究的学者,但他的冷漠和自私最终导致了他与多萝西娅婚姻的失败。
卡苏朋的故事提出了关于知识和情感、理性与人性之间关系的问题。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罗莎蒙德(Rosamund)、弗莱德·文西(Fred Vincy)和玛丽·加雷思(Mary Garth),也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罗莎蒙德的美丽和虚荣、弗莱德的不成熟和玛丽的诚实与坚韧,都为小说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最新 浅论《米德尔马契》的情节设计的理念和特征-精品

浅论《米德尔马契》的情节设计的理念和特征作者简介:侯智慧,女,1967—,山西介休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心,工作单位:宁夏广播电视大学。
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女小说家。
小说《米德尔马契》的题目是作者虚构的英国省城,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情节结构布局精巧,非常成功地设计了情节的转折、并置、线索。
她用形式对心理深层意识作理性分析,探索复杂的人心,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灵魂深处对理想与道德的追求。
一《米德尔马契》中巧妙的情节设计情节是小说的基本骨架,它体现人物之间的各种联系,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生活逻辑,并通过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揭示人物性格和思想,情节构成了小说的事件、人物和场景。
作家将《米德尔马契》的情节结构安排得错综复杂,在女主人公多萝西亚结婚前,小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未来的美好前景,而婚后又转折为夫妻的隔阂和猜忌,围绕他们的生活又穿插了利德盖特和罗莎蒙德矛盾和小说中其他人物的悲欢离合,各种人物、事件和关系被作家安排在特定的“舞台”上进行表演,小说通过作家在细节上的精心设计,最后将小说高潮推到全书的结尾,使故事中相关人物和事件巧妙地联系起来,个性分明的人物跃然纸上,从外部的观察到内心的省视,独见作者深厚的人物刻画功力。
1 网状情节的设置《米德尔马契》是艾略特较成熟的一部长篇小说,她在小说中把一系列人物、事件以及道德、宗教等各种内容进行融合,通过虚构的洛姆郡的米德尔马契镇作为故事的背景,为读者充分再现了19世纪中期英国乡村风土人情和生活内容。
故事通过布鲁克小姐和利德盖特医生两个人的爱情与理想矛盾进行情节设计,全方位地反映了当时英国改革前外省乡村真实的生活形态以及他们内心理想主义的消亡。
作家通过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采用多种矛盾、充满微妙关系的情节、多个人物和中心人物、多种线索以及与中心线索纵横交错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而这网状结构中的结点形成了故事中的重要情节,故事中几个重要的结点是这网状情节的枢纽,每个交叉点都是一个不同的人物,它们将整个小说的其它部分联系起来,使小说内容在具有丰富性的同时,大大增加了阐释的张力,充分彰显出小说艺术构思的整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治·艾略特小说《米德尔马契》情节及心理分析摘要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所创作的《米德尔马契》倍受读者青睐。
在这部小说中,艾略特巧妙地安排了作品的构成,尤其是在情节设计和心理描写方面:情节转折上不着痕迹,人物内心世界真实细腻,从而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人物形象内心世界塑造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出生于1819年,是英国第一流的小说家,她创作的《米德尔马契》在情节转折、并置、线索等方面设计非常成功,在心理描写上为小说艺术创造了新高度,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真正的代表作。
艾略特采用多种技巧使小说情节设计严谨连贯,用艺术形式对心理深层意识进行理性阐述,充分展现了作家艺术构思的独具匠心和卓越超群的艺术才华。
一乔治·艾略特对《米德尔马契》的情节设计情节是小说的基本构架,是承载小说意义的载体。
《米德尔马契》所设计的情节布局如一直延伸、盛大壮丽的大山脉,展示了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此起彼伏,由此及彼,浑然一体,以此展示了人物性格、思想等生活事件的演化。
小说在情节编排上非常完美,作家用极其细腻的情节描写了理想主义少女多萝西娅结婚前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憧憬,而夫妻蜜月归来后产生的距离和彼此怀疑直到花园里卡苏朋的暴毙,交叉着利德盖特和罗莎蒙德矛盾越来越突出、以及其他人物的悲欢离合则是整部小说的精华,各种人物、事件和关系使读者目不暇接。
作家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胸有成竹,使其所设计的每一位人物的出现和暂时谢幕顺理成章地自然发展,使小说中全部人物和事件通过或真或假的关系相联。
而对于人物的塑造发展,艾略特运用不同的视角,将个人和社会生活,将外部与内心紧密融合,组建成纵横交错、只有细心体会才能觉察的网状情节结构,把小说的每一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悬念叠加中紧扣读者的心弦,使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1 关于小说网状情节的设计在《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将各种人物、事件和道德、宗教以及职业等内容联系到一起进行叙述,通过虚构的洛姆郡的米德尔马契镇为背景,完整周密地表现了英国19世纪中叶乡村的地方习俗及其生活气象。
小说情节通过布鲁克小姐和利德盖特医生两个人的爱情与理想进行叙述,再现了英国在18世纪中期政治改革前外省乡村的生活情形和理想主义的希望毁灭。
小说通过多彩的生活场景、富于变化的情节、众多的人物和主人公、多种线索和主要线索错综复杂的组成网状构架,多条关系的线索相互交错,使小说内容极为多彩,充分表现了作家艺术构思的整体性。
《米德尔马契》的情节线索表现了时代变化动荡的局势以及平凡人物的生活故事,将各种故事线索紧密结合,在故事发展中相互作用,组合成独特、完整的网结结构,使“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庞大复杂的因果关系的中心”。
《米德尔马契》中所有人物在故事中都站在自己世界的绝对中心位置,因此看待别人时所选取的视角有很大差别,即彼此独立又彼此联系。
故事中的人们会经常在休息或空闲的时候闲聊,有时会一起周末聚会,有根据或无根据地讨论各种飞短流长、风言风语,甚至决定性地干涉到别人的生活。
就如故事中多萝西娅与卡苏朋的订婚成了这个教区的头条新闻,还有人亲自出面干涉。
本来布尔斯特罗德太太在不知丈夫丑闻时生活得很开心,但就是由于她那帮家庭主妇“朋友们”的好心“暗示”才知道不开心的一切。
在作者精心构思的这张网中,信息飞快而敏感地传递着,这种“丝线一般的压力”使每个人的命运无时无刻地受到影响。
而作家也在小说中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劝告那些所谓的聪明人“千万不可轻易做出解释,否则只会引起更多的误解”,但结果是倘若你不跟人解释,人们根据自己的猜测主观轻率的判断会致你于死地。
就如同故事中的利德盖特在选举新建热病医院的牧师时进退两难,不得不在众人的嘲笑下把票投给了大股东推荐的泰克先生。
为了勒索钱财,拉弗尔斯再次来到米镇,却不幸病倒,利德盖特给他看病后,说遵照医嘱正确用药就能够治好,但拉弗尔斯却不知所以地死了,这让全镇人说长道短,而布尔斯特罗德早年霸占财产的丑闻曝光,利德盖特竟然成了百口莫辩的帮凶,所有人都对他进行斥责,连妻子都不相信他的清白,只有勇敢的多萝西娅为他清洗冤名,镇上这种妄下定论的习惯,使利德盖特不得不远走高飞。
作家以此说明了各种关系网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相互联系构成统一的网状结构,使每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都产生了影响。
《米德尔马契》每个部分之间都暗伏了千头万绪的联系,小说社会背景对所有人的约束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它们之间既互相牵涉,又互相制约,每个人在网上的行动都会理所当然地影响到他人,人际关系网络的没有边际的流动性、扩延性和开放性使每个人都无法完全按照自由的意志行事。
在小说的最后,作家严肃地警告我们:“每一个界限既是结尾,又是开端……一段生活绝非整齐匀称的网状标本……”。
其实,作家旨在给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画下个停顿分号符,使各种千头万绪的关系、各种意犹未尽的发展、所有人物及其事件在不相同中构建了网状情节结构。
换句话说,作家为追求网状情节的艺术效果设计了无限复杂和多样的人类关系,并通过整体的情节构思来通盘筹划,使全景式的描写“悄然集中于一点”,从而完美建筑了“网状的”情节结构,有条不紊地铺叙了交叉发展的故事情节,使文章的主题一清二楚。
也就是说,社会中的所有都在互相影响,不能完全独立,正如作家自己所言:“多线索的网状情节并不是各个独立的……是各个不同部分具有相互吸引特性形成网状的结构”。
2 情节转折小说情节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是判断其价值的基本要素,《米德尔马契》中讲述的故事都是现实社会中的平凡事件,为了使构思的故事更具生活的合理性,乔治·艾略特塑造的人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她巧妙地安排了故事情节,故事的起承转合遵循现实的逻辑规律发展,非常完美地完成情节转折的过渡,恰到好处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尤其是作家自然巧妙地衔接故事的每个环节,在故事渐渐展开中塑造出鲜明人物形象,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进入故事的情境里,揭示出“社会挫败人”的主题。
《米德尔马契》故事情节的发展连接紧密,依照时间和空间的发展进行自然叙事,循序渐进、松紧有度,并且主人公情感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体验相符,富有舒缓流畅的艺术节奏,使小说充满了强大的感染力。
如在小说中主人公多萝西娅下嫁给拉迪斯拉夫的转折让读者不能一下子判断出她是否幸福或不幸,读者在感到意外之后,经过思考才体味到小说精心设计的合理性,强化了小说的表达效果,使小说展示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
故事一开始多萝西娅、布鲁克和卡苏朋等的故事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而在故事发展中利德盖特、罗莎蒙德等人的故事更让读者发生了兴趣,比如利德盖特与罗莎蒙德相爱的趣味,弗雷德对老费瑟斯通财产的朝思暮想,利德盖特打理新医院的困难重重,多种人物的所发生的事情穿插在一起共同前进,而多萝西娅的活动经常穿插在故事中,使小说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
小说情节按照合乎逻辑的顺序平稳地向前推进,使主人公多萝西娅和利德盖特以及次要人物间具有很大范围的联系,其情节转折的最完美之处是主要人物和读者一起产生了共同的期望,并巧妙地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情节效果以及叙述的连贯性,对于揭示作品的主题起着关键作用。
情节转折的载体是利用人物在特定场合的集体出场,如故事中作家布置的各种晚会、集会、葬礼、拍卖会,从而实现从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人物的过渡,从一组交谈画面切换到另一组交谈画面,通过人物焦点的转移来实现整个故事的连续性。
在这部小说中,艾略特充分运用铺垫的手法安排情节,将叙述者镜头从一个角落移动到另一个角落,叙述了几位太太、夫人们唠唠叨叨的没有中心的随意说词和男士们小声嘀咕的生意客套或放荡的生活话题,各种社会场合为人物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环境,从侧面将气氛烘托出来。
当焦点转移到利德盖特身上时,叙述者又极其自然地将情节转折到罗莎蒙德和文西家,然后又极其自然地将叙述话题从多萝西娅转到罗莎蒙德,……情节转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表达艾略特的写作意图,使一个人物连接另一个人物,从而引发出一个故事紧接另一个故事,层层衬托为主要情节的展开提供了条件,形成一种此起彼伏的潺潺流动的画面。
二乔治·艾略特对《米德尔马契》的心理描写艾略特力求忠实地再现外部现实,善于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她认为人的本性丰富多彩,通过对人物心理世界的真实细腻描写,充分展示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情感,通过小说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作家利用全新的手法深入发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前进的视觉书写人物形象性格的变化,于各种人物的关系交叉中,把握多萝西娅心灵发展的脉络,展示深藏在人物心灵深处的感情风暴。
如在故事中,主人公多萝西娅把“心灵的饥渴”和追求知识的理想寄托在对老学究卡苏朋的婚姻无拘无束的尽情想象中,她始终坚信“卡苏朋会教给她一切”,主人公带着天真浪漫的幻想和热情嫁给了卡苏朋,然而现实面对她的是失望和空虚,艾略特对多萝西娅内心活动的精彩刻画是对她充满浪漫情调的自我中心的讽刺,并引用了堂·吉诃德与桑丘的对话,暗示主人公会如堂·吉诃德一样遇到阻碍和遭到拒绝,最后幻想破灭。
当主人公意识到从前对婚姻的想法只是天真少女的美好愿望时:“在惨淡的灯光下,多萝西娅看到自己和丈夫孤独寂寞的身影——俩人各走各的路。
”艾略特对人物心理的认识比较复杂,着重表现人物心理的多变性,真实地展示出人物活动的直接动机,并以她独特的艺术敏感,精彩地再现了人物变化无穷的心理状态。
如故事中当詹姆士爵士听说多萝西娅订婚后,他的心理变化产生很多戏剧性“转折”。
当卡德瓦拉德太太跑到爵士府说有一个惊人的消息要告诉他,詹姆士爵士“隐隐感到一种不祥的预兆”。
卡德瓦拉德太太故意卖关子,谈到布鲁克先生荒谬的政治论调,这使得“詹姆士爵士松了口气”。
接下来没想到她突然声色严厉地指责布鲁克小姐,这让詹姆士爵士很不安。
当卡德瓦拉德太太告诉他布鲁克小姐已经订婚的信息时,詹姆士爵士勉强装出笑容,当他得知是嫁给年老的卡苏朋牧师时,向卡德瓦拉德太太爆发出内心难以忍受的愤怒:“这太可怕了!……他的一只脚已跨进了坟墓”,作家如抽丝剥茧般描写了詹姆士爵士得知心上人和年老区牧师订婚后内心世界千变万化的剧烈活动,为小说的阅读增加了无限的乐趣,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艾略特生动细腻地描写人物心理的深层活动,描述的虽说是普通人的平凡事,却真实表现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能够在读者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
如《米德尔马契》中描写的布尔斯特罗德,对权力有着吸血鬼一般的嗜好:“尽可能扩大自己的权力”,他利用手中的钱财兴办各种事业,在金钱的诱惑下迷失了自己,尽管对自己的过去感到罪孽深重,却坚持上帝虔诚奴仆的形象,在其慈善形象背后却是生活在罪孽与孤独、矛盾中的阴暗灵魂:“梦中那些可怕的印象仍留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一条条粘滑的污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