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无忧PPT整理发布
.
三、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其他中文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年7月 巴达维亚 月刊
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及杂俎 该刊实际是《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的续刊 1826年停刊
《天下新闻》 1828年 马六甲 中文月刊 白报纸活版印
刷 内容涉及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和宗教,并以欧洲和 中国的新闻报道居多,1829年停刊
(宣扬西方文明外,新闻的比重开始增加)
以《遐迩贯珍》为代表
.
无忧PPT整理发布
《遐迩贯珍》P52
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 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 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 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 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 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 大量刊登 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 《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 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
无忧PPT整理发布
.
《察世俗》的宣传内容和宣传手法
向中国读者较早宣传了科学知识,介绍了世界各国情况 重视研究读者对象的心理特点。
首先是附会儒学 写作上也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表现手法 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雕版书本 为中国报纸文体的成长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察世俗》 最基本的文体是论说文和记叙文,但也有比较典型的新闻 文体。 第一,文章简短 第二,力求通俗易懂。 第三、力求生动活泼 。 提出要照顾各种类型读者的主张。
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 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 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1821年停刊.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最早的广告《告贴》 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二)教会中文报刊的发展与《万国公报》
1、《六合丛谈》——宗教内容 上升 • “扶持或教授科学的各种知 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 件愉快而且有益的事情。不 过,这并不是推进福音传播 的直接工具。而且对信仰坚 定、能力优异的传教士来说, 这并不是不可缺的东西。” • ——《六合丛谈:附 解题.索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与初步发展
一、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 (一)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近代报刊是内容与形式都比中国古代报纸 都先进的新型报刊,是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列 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 欧美等国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后,以英 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掀起了殖民扩张的新 热潮。
《万国公报》与林语堂: 林氏自云“童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 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 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

林语堂出生于漳州龙溪县坂仔村一个牧 师家庭中,幸运的他可以较早地透过住在 他家阁楼上外国牧师的福音开眼看世界, 还可以坐上村前西溪水中摇摇晃晃的小船, 穿过抚水夹岸而生的茂密竹林,到厦门鼓 浪屿上寻源书院,在这个古板的教会学校 度过他的中学时代。
2、其他英文报刊: 1831年《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1833年《中国丛报》 1835年《广州周报》 等等…… 各家报纸都很注意刊载中国新闻与材料, 在对中国的态度上,都大肆嘲笑中国的落后、 国防的薄弱、官吏的昏庸,主张对华持强硬 态度,甚至公开鼓吹武力侵华。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此报发刊于中国境内,故我国言现代报纸 者,或推此为第一种。” ——戈共振
2、《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麦都思继承米怜的事 业,于1823年7月在巴达 维亚创办。 序文中说:“书名虽 改,而理仍旧矣。”编 辑版式与《察世俗》一 致,是继它之后的第二 份近代中文报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 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报》,1868年创 刊,1874年9月5日 出至301期起更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921.1.1 902:10:5402:1 0:54Jan uary 19, 2021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9日 上午2 时10分2 1.1.192 1.1.19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9日 星期二 上2 时10分5 4秒02:10:5421 .1.19
1827年由鸦片商马地臣创办,商业性报纸。 是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 中文刊物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英文 报刊重在传递情报和信息
• 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 人通力合作办报
• 担当主力的是传教士,扮演多种角色 •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
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 活动

《申报》的影响

《申报》的影响
形式通俗
短小精悍、文字平易畅达。
办报立言的观点,强调报刊的政治作用。
对于报刊功能的阐述。
“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 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王韬
二、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1、早期商业性报纸 (1)最早出现于香港。1858《香港 船头货价纸》 《孖剌报》主办 (2)上海:1861年《上海新报》 子林洋行 (3)特点:刊期缩短,篇幅单页化, 但内容单一,为商贸服务,少有言论。
2、商业报纸综合化发展:《申报》 (1)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 (2)创办人为英国人美查 (3)办刊目的:赚钱
(4)《申报》的影响
(4)《申报》的影响
A、日报成为中文商业报纸的主流
B、综合化发展
C、中国化发展
D、鲜明的自身特色
《申报》的综合化发展
a、集新闻、言论、副刊性作品、广告
于一身。 b、完成了向综合性日报的过渡 c、形成了我国近代报纸的基本模式
《申报》的中国化发展
四、外报的影响
思考并讨论: 通过对外报发展历程的学习, 谈谈外报对中国社会和近代报业会 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一)外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外报是殖民主义入侵的工具之一,在中
国被殖民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作用。
2、对中国社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意义。
文化交流 对于自然社会科学知识的启蒙
(二)外报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影响 1、观念引进 2、业务进展 (1)新闻采访写作方面
3、其他商业中文报纸 (1)《字林沪报》1882
1897 《消闲报》 中国第一个报纸副刊
(3)《新闻报》
1893
从丹福士到福开森
三、外文报刊发展概况
发展速度比中文报刊快,数量也多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专业知识讲座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专业知识讲座
内容:宣扬基督教义。 第二期曾由梁发带入广州,散发给应考的士子。其中
的《外国书论》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 报业,并引入“新闻纸”概念。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传教者与中国杂报》(1833年5月),创 办人马礼逊——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 字合刊的报刊。刊期不定。只出版了4期。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新闻史
新闻 新闻 新闻 新闻 媒介 事件 活动家 思想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 、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此份《蜜蜂华报》 现藏于澳门民政总 署大楼图书馆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鸦片战争前澳门共有12种葡文报刊。由于政 治斗争激烈,再加上经济困难,因而出版时 间大多很短。
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是葡国本国和澳门地方问 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因而对中国整 个社会的影响不大。
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来一名叫米怜的传教 士,协助马礼逊在中国的传教工作。
米怜被派去南洋群岛华人聚居地散发中文《新 约》等传教小册子。经过考察,米怜建议将对 华传教的基地和出版中心设在马六甲。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不是 在中国古代报刊的母体里进行的,而是 从西方引进的一种舶来品。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2.《察世俗》1815-1821
1815年,马礼逊、米怜共同创办于马六甲,纯 宗教性刊物,月刊,“以阐发宗教教义为根本要 务”。
“察世俗”名称的由来。马礼逊介绍说:“学
者不可只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 ,乃需勤问及万世万处万人,方可比较明辨是非 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道,致可 能分清是非善恶也。”
附会儒学。经常用儒家言论来阐释《圣经 》文句,以示二者的思想和精神的一致,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而且采用中国纪年; 《察世俗》为线装书册式,月刊,雕版印 刷,免费赠送。
《察世俗》中的新闻之最: 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②最早的广告:《告贴》 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 图》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概 述
一、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1.国内: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 封建帝国。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经济上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上是尊孔读经。历代封建王 朝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人民群众没有新闻言论自由。中国虽然是世界上 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从唐代的“报状”到明清的 京报,新闻事业历经千余年,但是,由于其赖以 生存的基础是封建经济,因此古代报纸的内容与 形式长期僵化不变,发展缓慢,始终处于落后的 原始状态。
3.这一时期外文报刊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数量急剧增加,先后有120多种。
(2)语种增多,有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葡 文、俄文;数量最多的是日文报刊,但英文报刊 的规模与影响最大;且刊期不一,有月刊、周刊 、三日刊、双日刊、日刊等。
(3)区域扩大,香港、上海、广州、青岛、天津 、北京等地均有。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

郭士立《东西洋考》创刊意见书
尽管我们与他们有过长期的往还,可是他们却仍然自称是世 界上第一个民族,而把其他民族看成是蛮夷。这种盲目自负,严 重地影响了住在广州的外国居民的利益以及他们和中国人的交往。 这个月刊是为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 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 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观念。刊物不必谈论政治,也不要 在任何方面使用粗鲁的语言去激怒他们。这里有一个较为巧妙的 表明我们并非蛮夷的途径,这就是编者采用摆事实的方法,让中 国确信,他们需要向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同样感到,编 者还应致力融合外国人和当地有影响人士之间的友谊,并希望这 种努力最终证明是成功的。(《中国丛报》1833年第2卷)
2,郭士立:直接参与鸦片战争的传教士。
1831、1832、1833《中国沿海三次航行 记》。支持鸦片贸易和战争。1830年代 后期英国国内讨论是否发动对华战争的 “夷”字翻译问题。在鸦片战争中担任 翻译。参与《南京条约》谈判和签订全 过程。
《新闻纸略论》
在西方各国有最奇之事,乃系新闻纸篇也。此样书纸乃先三百 年初出于义打里亚国,因每张的价是小铜钱一文,小钱一文西方语 说加西打,故以新闻纸名为加西打,即因此意也。后各国照样成此 篇纸,致今则到处都有之,甚多也。惟初系官府自出示之,而国内 所有不吉等事不肯引入之,后则各国人人自可告官而能得准印新闻 纸,但间有要先送官看各张所载何意,不准理论百官之政事,又有 的不须如此,各可随自意论诸事,但不犯律法之事也。其新闻纸有 每日出一次的,有二日出一次的,有七日出二次的,亦有七日或半 月或一月出一次不等的,最多者乃每日出一次的,其次则每七日出 一次的也。其每月一次出者,亦有非记新闻之事,乃论博学之文。 于道光七年,在英吉利国核计有此书篇,共四百八十多种,在米利 坚国有八百余种,在法兰西国有四百九十种也。此三国为至多,而 其理论各事更为随意,于例无禁,然别国亦不少也。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二、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
《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
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 1856年出版的附张《每日航运新闻》。1862 年,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字林西报》,前身为《北华捷报》1856年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
爱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揭开了近 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该报为中文月刊, 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是一份宗 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 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 章;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还刊载天文地 理知识文章,发表了了些诗歌,寓言类作品以及 “告贴”(告示广告)。第2期登载过一篇题为 《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第一 条消息。它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创造了 “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体载多样。
其中大多数为商业报刊: (一)《中国之友》1842年3月17日在澳门创刊, 同年24日出第2期时迁香港。创办人为英商奥斯威 尔德。1843年产权出售与卡尔,至1850年,台仁特 取得该报产权,并任报纸发行人主编。报纸论调开 始大变。曾客观地报道亚罗号事件,支持太平天国 运动。 (二)《香港纪录报》:前身为《广州纪录报》, 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改本名,为怡和洋行所 办,至1849年转为英商史屈泉所有。产权几度变化, 1863年停刊。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
外文报刊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6家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1821马六甲创办人伦敦布道 会马礼逊、主编米怜 2、《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1826印尼雅加达创办人、 主编 伦敦布道会麦都思 3、《依泾杂说》1828-1828澳门葡萄牙人罗 4、《天下新闻》1828-1829马六甲伦敦布道会纪德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1838广州创办人、主编普 鲁士人郭士立 6、《各国消息》1838-1839广州创办人、主编伦敦布道会麦 都思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 免费 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 内地。 《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 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特点
1、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 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如封面上 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着而从之’”、“博爱者纂” 等字样。刊物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 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雕版印刷。 3、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还用对话体、章回 体。有些文章的结尾,写上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 4、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 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 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
第二阶段香港中文报刊 1. 《遐迩贯珍》 创办时间 1853-1856 办刊人 创办人兼首任主编英 传教士麦都斯 孖剌报馆办 性质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 物、新闻为主 香港第一份中文商 业报纸 香港近代出版时间 最长的中文报 纸 最早报道巴黎公社 起义
2. 《香港船头货架纸》
1857-1919
3. 《香港华字日报》
2. 《广州纪录报》
1827-19 世 纪 中 期 1835-1844
广州
创办人英商马地臣 第一任主编美商纪德 英人佛兰克林创办后莫 勒发行并主编 美商伍德创办并主编 美第一来华传教士裨治 文创办并主编 创办人英传教士马礼逊
3. 《广州周报》
广州 广州 广州 澳门
商业 商业 美在华第一 张报纸 综合性 宗教 澳门第一份 英文报刊
在《中国教会新报》时 期,主要以传教、联系 教友、报道教会活动等 为目的。更名后,宗教 内容减少,介绍西方科 学与政治、评论时事等 内容大量增加,成为一 个综合性的时事争论刊 物。
《万国公报》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影 响最大的,使它 的变法宣传和西 学介绍。
301期起改名为《万国公报》目录
1874年9月5日(同治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 京报七日全录(六月二十七日至七月初四日) 地球全图(附张) 大英国事 万国地图说略:亚细亚洲 印度与暹罗立约 有和约之十五国与中国相较事 印度国信息 大清国事 大丹国事 台湾信息 丹国皇出游属地 大美国事 秘国与中国立约二则 土番滋生事端 格物探源(未完) [英]韦廉臣 美国驻俄钦差回国 救世当然之理(未完)[英]李提摩太、郑雨人 美国米西息江边大铁桥告成 传教于印度之盛 大德国事 印度教会大兴 蓝牧师 德俄两国密约 助钱印书传道 蓝牧师 大俄国事 银洋市价 德国奥斯伯新报信息 上海各货行情
创办人台仁特
商业性报纸
3. 《香港纪录报》 4. 《德臣报》
Hale Waihona Puke 184 由澳门迁来 1845-1974 创办人兼主笔英人肖 德锐 创办人兼第一任主编 美国人赖登 主编后 为莫罗
商业 香港出版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的英 文报纸 商业 香港最早英 文日报
5. 《孖剌报》
1857-1941
中心一
香港
主要中文报刊
全刊以三分之二篇幅介 绍西方政治、历史、 医学、地理等知识, 三分之一篇幅报道 新闻。
中心二
上海
主要外文报刊
第二阶段上海外文报刊 1. 《北华捷报》 创办时间 1850 办刊人 创办人兼首任主编英商 亨利.奚安门 台仁特 性质 上海第一份英文报 刊。字林洋行 出版 上海第一份晚报
2.
《中国之友》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马礼逊: 英国传教士,所属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 会。 米怜: 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一年轻传教士,协助马礼逊从 事传教工作。
1807年9月,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作为第一个来到中国的 基督教传教士到达广州。为建立能放手开展传教活动的基 地,1815年,马礼逊带领助手传教士米怜和中国刻字工人 梁发等来到华人聚居的英属殖民地马六甲,办学校、设印 刷所,并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北华捷报》 创刊号 和《字林西报》
中心二
上海
创办时间 1857
主要中文报刊
办刊人 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 烈亚力主编 美监理会传教士林乐之 创办并担任主笔 英傅兰雅主持 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 洋行出版 英商美查创办 性质 上海第一家中文报 刊;宗教月刊 前期为宗教刊物; 后期以时事政 治为主 月刊;我国最早的 科学杂志 上海第一份中文商 业报刊 商业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创新:
1、迁新加坡后出有货价行情报表 2、《京报》选载均为中文近代报刊之首创。 3、新闻专文:《东西洋考》还登载过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第 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纸略论》。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外文报刊
第 一 阶 段 外 文 报 刊 (1815-1839) 1. 《蜜蜂华报》 创办时间 1822-1823 地点 澳门 办刊人 主编安东尼奥 性质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 一份外文报刊 政府机关报 商业性报纸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815-1839 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到1839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外人来华创办 6家中文报刊和 十几家外文报刊,开办者大多为传教士。办报活动局 限于南洋及东南沿海一带。 第一阶段:1840-19世纪末。 外人办报规模和地域迅速扩展,逐渐形成以香港和上海为中心,遍 及从东南沿海到中原腹地的办报网络。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 经济? • 政治? • 读者? • 基础设施建设? • ………………
背景
1. 西方 (a) 政治上: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b)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和对外开拓殖民 市场。 (c) 报刊:近代报刊的大发展。 2、中国 (a) 政治上:封建中央集权制。 (b)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闭关锁国。 (c) 报刊:封建的邸报、京报。
1872-1941
德臣报馆创办
4. 《近事编录》
1864-19 世纪末
创办人英罗郎也 王韬为首任主编
《遐迩贯珍》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中 国境内第一份用铅字印刷的中文 报刊。 1853年8月由香港马礼逊教育 协会出资在香港创办的一份月刊, 主编麦都思。 由香港英华书院负责印刷发行。 1856年3月停刊。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创新:
1、《月食》一篇预告性新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2、《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这幅插图是中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 图画。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每期6至7页(1张两面),每期 初印500册,第五期起印1000册,后增至2000册。免费赠阅, 传布于南洋群岛、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华人聚居区,“中 国境内亦时有输入”。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是米怜,其他撰 稿者还包括马礼逊、麦都思、梁发等。 • 1821年,因为米怜病重,《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停刊, 历时7年,共出7卷。
《东西洋考》与《察世俗》的异同

• • •

两种刊物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形式上均为中国 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也相似,但由于创办者的 办报宗旨有异,两者差异也显而易见。 1、从内容上看:两者均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三部 分组成。 所不同的是三者的比重,《东西洋考》中,宗教内容比 重大大下降. 2、新闻和言论:《东西洋考》对时事政治很关注,具体表 现是注重新闻和言论。《东西洋考》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 此时的言论栏目摆脱了《察世俗》时期单纯阐发教义的状 况,而是开始涌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 3、新闻文体: 与《察世俗》相比较,《东西洋考》的新 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4. 《中国差报和广州钞报》 1831-1833 5. 《中国丛报》 6. 《澳门杂文编》 1835-1851 1828
外人办报第二阶段
香港和上海两中心 商业报刊为主:如外文《德臣报》、中文《申报》 宗教报刊为辅:如《万国公报》
中心一 香港
主要外文报刊
第二阶段香港外文报刊 1. 《香港钞报》 或《香港公报》 2. 《中国之友》 创办时间 1841 后并入其 他报刊 1842-1869 办刊人 马礼逊儿子马儒翰 性质 香港最早的报刊
《六合丛谈》创刊号目录
《六合丛谈》虽然也是一本宗教刊物,但传教内容亦显著减少,新闻增 多,也刊登了商人需要的信息。 创刊号的目录全抄如下: 1857年1月26日(咸丰丁巳正月朔日) 六合丛谈小引 [英]伟烈亚力 金陵近事 丁巳元旦列国历纪 粤省近事述略 地理 [英]慕维廉 月历 地球形势大率论 进口货单 希腊为西国文学之祖 [英]艾约瑟 出口茶价单 约书略说 [英]韦廉臣 银票单 泰西近事纪要 水脚单 印度近事
《字林西报》
外文报刊中,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 1866年开始由字林洋行经营,发行到1951年3月31日止。 该刊创刊不久即被指定英国驻沪领事馆及商务公署的文 告发表机关,并得到上海工部局的经济资助。 《字林》重视言论,常就中外关系与中国时政发表观点, 是政治性很强的报纸。有时可以左右社会言论。 除言论之外,还大量登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信息。 它报道内容广泛,资料丰富,且常涉及中国政治、经济、 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为当时的政府官员所注重,也为 今天的中外史学家所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