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文本解读策略
现代诗,让学生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

I小学荻学纳宛I语文/备课参考现代诗,让学生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江苏无锡市梁溪区凤翔实验学校蔡静艳【摘要】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以“现代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
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笔者紧扣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要求,提出如下教学策略:诵读品味,感受诗歌韵律;展开想象,丰富诗歌画面;引经据典,体会诗歌情感;知行统一,轻叩诗歌大门,从而真正让学生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关键词】现代诗综合性学习文本解读教学策略一、单元功能定位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以“现代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_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共安排了冰心的《短诗三首》、艾青的《绿》、叶赛宁的《白桦》、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四篇阅读课文,以及《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教学内容中西兼顾,主要以“母亲”和“自然之物”为中心意象,有利于学生感受现代诗格式自由、韵律和谐、内涵丰富、表达独特、感情真挚的特点,真正体现了单元人文主题——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本单元要贯彻落实的语文要素有:(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2)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⑶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二、单元文本解读1.现代诗的韵律美现代诗在遣词造句方面有其独特之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好好体会。
如《白桦》每一个自然段都是四行,偶数句都押“a”韵,读来流畅自然。
每行诗句短促有力。
“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朦胧的寂静”等格式相同的短语在诗中接连不断出现,读来节奏明快。
2.现代诗的表达美现代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
诗人常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抒发情感,增强表达效果。
如《绿》一文,艾青用排比的句式写道“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春天绿意盎然,充满了勃勃生机。
如何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

如何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重视培养古诗词兴趣与理解:从文本解读到文化浸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信息。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不仅能提升语文素养,更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文本解读:追寻诗歌的“秘密”1. 精读品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字词、结构、意象、情感、技巧等。
通过精细入微的讲解、提炼解读,让学生亲身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2. 比较写作:将同一主题、同一作者、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异同,加深对诗歌特点和作者风格的理解。
3. 多角度解读:帮助和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深度解读诗歌,如背景资料、历史事件、作者生平、个人感悟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二、文化浸润:亲身体验诗词的“生命力”1. 文化背景:介绍诗歌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社会风俗等,使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环境和文化氛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 历史事件:将诗歌与历史事件、人物故事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3. 艺术形式:通过展示和体验诗词的艺术形式,如吟诵、表演、绘画、音乐等,让学生更加系统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互动体验:感受诗词的“温度”1. 诗歌创作:帮助和鼓励学生模仿古诗词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或根据现代生活写诗填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
2. 诗歌鉴赏:组织诗歌朗读、表演、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诗歌游戏:借用诗歌内容设计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中学古诗词,提升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资源利用:进一步延伸诗歌的“视野”1.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古诗词学习资源,如诗歌动画、音频、视频、解说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2. 书籍期刊: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古诗词作品集、诗歌赏析书籍、研究论文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高中诗歌文本解读策略

高中诗歌文本解读策略就诗歌的创作而言,它是来源于生活的。
通过对诗歌的研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诗歌,但是一些教师在讲述的过程当中,只是单方面地对诗歌词句进行分析,而没有对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遭遇以及诗歌背后所隐藏的情怀进行深入探讨,致使诗歌只是成为了高中大纲教学中的硬性要求,而忽略了诗歌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中诗歌文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诗歌文本解读内容与高中生的心理状态、文学素养相结合,对诗歌的各个方面进行充分解读,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当时的社会民生状态,以展现诗歌的真正价值所在,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热情。
一、抓住诗歌文本细节细节对于一篇好的诗歌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精美的细节能够准确反映出诗人当时的情怀,对整篇诗歌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诗歌细节描写分为动态和静态描写。
静态描写可以将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变得栩栩如生。
比如苏轼在《江城子》中曾对妻子生前的闺房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充分表现出妻子生前与苏轼的恩爱场景,同时也反衬出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在动态描写方面,通过细节描写同样可以使得其所塑造的人物变得活泼生动。
比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从时态和音律两个细节,写出了蝴蝶舞姿的可爱曼妙以及歌声的有趣动听,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诗人愉快的心理状态。
上面两个例子还可以表现出细节描写具有渲染氛围的作用。
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看似没有什么妙趣可言,但是我们在脑海中浮现出这个画面时,又觉得没有什么词可以替代。
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将所描绘景象奇特、壮丽逼真地表现出来,这也就是整首诗的绝妙之处。
在解读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对深夜的狗叫进行了细节描写,生动真实地描写出下着雪的冬夜,狗迎主人的场景,这种异样的氛围唤起了读者内心对于该情景的憧憬与猜测,这就使整首诗的氛围活跃了起来,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好处学生理解古诗词意境与情感的教学策略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巧妙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强行学生解释和深读古诗词,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陶冶情操,重视培养文化素养。
但古诗词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与当代学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因此,教师需要发挥合理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1.创设情境,体验意境。
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音乐、影像等手段,将古诗词的意境还原,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同时展示美丽的月夜景象,使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
2.联系生活,感受情感。
古诗词并非空洞的文字,其背后蕴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师可以将古诗词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感受出发理解诗歌。
例如,在学《静夜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第一次离家时的感受,并与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产生共鸣。
3.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诗词朗读、诗歌创作、诗歌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并增强他们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二、解读文本,细掘内涵1.字词解析,理解基础。
古诗词的词语一般具备特殊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字词解析,再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例如,解释“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是指“窗”,解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望”和“思”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意象分析,感受意境。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解释诗歌的意境。
例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绘的景象,不仅是瀑布的美丽壮观,更是作者对自然伟力的感叹。
3.情感分析,体会情感。
古诗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含义,深刻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期许。
文本解读的四种方法

文本解读的四种方法
文本解读是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从中获取信息和意义的过程。
在文本解读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下面将介绍四种常用的文本解读方法。
1. 文本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文本的结构、语言、词汇、句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来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信息。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本,包括小说、诗歌、新闻报道等。
在进行文本分析时,需要注意文本的上下文、语境和作者的用意,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2. 文本比较法
文本比较法是指通过对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进行比较,来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信息。
这种方法适用于同一主题或同一类型的文本,比如不同版本的同一故事、不同作者的同一主题等。
在进行文本比较时,需要注意文本之间的异同点,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3. 文本解构法
文本解构法是指通过对文本的结构和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来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信息。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本,包括小说、诗歌、新闻报道等。
在进行文本解构时,需要注意文本的结构和组成
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4. 文本解读法
文本解读法是指通过对文本的意义和信息进行解读,来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信息。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本,包括小说、诗歌、新闻报道等。
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注意文本的主题、情感和作者的用意,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文本解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技能,通过不同的解读方法和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信息。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需要掌握好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本的信息。
以课本为载体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以课本为载体的诗歌鉴赏复习策略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必考题型之一,却一直是学生的得分难点,一是因为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已是学生的难点,二是因为诗歌鉴赏题目本身又有特殊的鉴赏要求和答题规范,所以得分率较低。
但是新课改后,高考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更加重视,并未因此题历年得分较低而降低门槛,反而此题的分值由原来的8分增加到了11分。
笔者结合自己的高三教学实践,以课本为主要载体,对高考诗歌鉴赏的复习策略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调整。
一、整理补充鉴赏常识在日常教学中,对诗歌的鉴赏是穿插在教材体系中的,虽然每篇诗歌在讲解时都设计了鉴赏常识,但是复习时有必要将之前零碎的知识先系统化,所以复习一开始,我和学生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有关鉴赏的理论知识。
大体来说,涉及以下八个方面:(1)诗歌的常见体裁;(2)诗歌的常见题材;(3)诗歌中常见的内容;(4)诗歌中常见的思想主旨;(5)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6)古代文化常识;(7)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8)常见诗歌语言的特点。
二、自己编写诗歌目录复习时,我特意让学生将必修一至必修五中的所有诗歌以时间为顺序重新作了诗歌目录,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
1.可以更方便地检查诗歌的背诵情况。
一纸目录,既是一张背诵清单,对着它,学生能很快检查出自己的背诵缺漏,在复习时可以有的放矢。
2.可以更高效地梳理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诗歌的源起、发展;题材、体裁;某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诗歌内容的分类;诗歌涉及的地名、节日、节气、习俗等等,这些知识既多又杂,学生记下他们耗时又费力,还容易混淆出错,但是不识记这些理论知识,对许多诗歌就无法进行鉴赏。
可是如果把这些东西“镶进”目录里,记忆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比如,目录第一篇《诗经·卫风·氓》,即可以考查诗歌的背诵,也可以联想诗经的内容、分类、风格、价值等;与后面的篇目联系起来,又可以看到诗歌的一个发展过程,进而可以发现不同时期诗歌中反映出的不同的社会现实和主流情感。
《登高》文本解读

《登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解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大意。
2、明确诗人情感,把握沉郁顿挫。
3、明确表现手法,体会语言风格。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于律诗的基础性知识掌握不明确,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没有思路。
不理解诗歌情感的分析方法。
学生的文学性积淀较为薄弱,对于杜甫的人生不了解,在知人论世上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对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独”之情。
2、初始年级需要进行丰富的知识储备,了解杜甫人生经历和阶段特点,把握“沉郁顿挫”的特点。
三、教材分析1、整体分析:《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创作模式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在内容表达上借助“意境”渲染氛围,表达情感,在整体风格上符合杜甫“沉郁顿挫”的文风。
2、主句解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以景象起始,借用“风急”“天高”“猿”“渚清”“沙白”“飞鸟”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宏大悲怆的意境。
一个“哀”字,点染了整个意境,使得宏大辽阔的秋景中沾染上了诗人的哀愁。
蓝天高远,疾风劲吹,飞鸟盘桓,猿猴啼鸣,视听结合,动静交织,意境高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紧承首联的高远意境,选取“无边”落木与“不尽”长江等宏阔意境,为整体的意境注入雄浑之气。
“无边”言落木范围之广,“不尽”突出长江之无穷,在时空的维度扩到了场景的广度。
“萧萧”“滚滚”则是运用了叠词,其中萧萧既是叠词,又是拟声词,写出了落叶时的声音,无边旷野尽是“萧萧”落叶之声,怎能不勾起诗人人生迟暮,行将“落叶”的惆怅;“滚滚“则描摹出了长江层层浪涌的浩大水势,无尽长江奔腾而下,又使人心生豪迈。
面对“无边”落木、“无尽”长江,一股人生短暂的生命感慨油然而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由写景转向对自己人生的感慨。
恰逢重阳,登高望乡,却只能客居万里之外的他乡,万年多病,又孤独一人,岂是一个“悲”字了得。
结合杜甫人生经历可以更好地进行理解。
此时的杜甫孤独一人,曾经的好友相继离世,而自己又漂泊不定,登高远望,心中的愁绪该是何等浓郁?“万里”“百年”是距离与年龄,又何尝不是心中的与故乡的距离和过去的时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诗词教学应该教什么白皛老师的四种教学策略

分析意象组合如何营 造诗歌的整体意境,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通过意象再造,培养学生想象力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古诗 词中的意象进行再造。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 式将再造的意象表达出来。
欣赏和评价学生的作品,激发 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
04
诵读指导策略
范读引领,激发兴趣
教师示范
通过教师的范读,展示古诗词的 音韵美和节奏感,引导学生感受 古诗词的魅力。
探讨未来古诗词教学的创新方向
结合现代技术,如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等,创造更生动 的古诗词教学情境;
利用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 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提供个 性化的教学方案;
探索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如 将古诗词与音乐、美术等艺 术形式相结合;
鼓励学生参与古诗词的创作 和演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 力和文化素养。
探究流派发展演变
03
鼓励学生探究不同流派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各流派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和影响。
跨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习
结合历史背景解读古诗词
将古诗词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和作者的生平经历。
探究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鼓励学生探究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儒家思想、道家理 念、民俗风情等。
03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提 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白皛老师的教学策略概述
A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与古诗词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 进入诗词所描绘的世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
诵读教学法
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培养学生 的语感和朗读能力,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 记忆。
品味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文本解读策略,
古诗文的文本解读
对于文本,目标定位不同,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同,对文本就有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解读。
在古诗文教学中,讲究文本的组合,以一篇带多篇。
在把握文本的时候,不能仅停留在一首诗歌,一首词上,而要把一首诗,一首词当成一片树叶,放入整个诗人,放入有同一感情色彩的诗群大树当中。
所以,备课时老师不仅要读透诗词,还要了解诗人、他的代表作、他的诗风、写作的背景等等。
二、以诗带诗,一篇带动一篇
运用对照比较法,教两首风格相近,或相反的古诗。
课例3:将《出塞》和《凉州词》,将其景物的描写,意境的感悟同时对比,一一呈现。
师:这两首诗有何相似的地方?
生:都有关,也就是边关。
生:都是描写边塞生活的。
生: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于是,老师就随即介绍了诗的时代背景,唐代由繁盛走向没落时期。
师: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边塞?驻扎在边塞的是一批怎样的将士?
学生潜心读诗感悟,慢慢的再如:将三首《长相思》一起对比教学,引导学生自读发现诗的异同。
相同的是,它们都抒发了思念之情,写的都是夜晚的时候,不同的是,思念的人有丈夫,有故土,有亲人;两首写的是月圆之夜,一首是有雨之夜,而且景各不相同,情的寄托亦有所不同:有的借山水,有的借雨,有的借孤鸿……三首诗就在读读,比比,悟悟,读读当中完成了教学,这样,学生对“长相思”这个词牌名,对诗人表达思念之情的依托就有了较深刻的领悟。
诗歌教学策略,古诗文教学的策略
一、经典诗文,诵读感悟
古诗文的教学常用的就是诵读教学法,诵读渗透全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初读,读对读准,字正腔圆。
再读,读出节奏,有板有眼。
深读,读出意境,有滋有味。
古诗文的读,有讲究平仄规律的诵读,有半读半唱的吟读,有和着古曲的唱读,有且歌且舞的美读。
在引导下读,边想象边读,范读,带读,伴读,在读中感悟语言,读中想象意境,领会诗人情感。
古诗吟唱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生平长仄短的规律后,借助老师的手势,体态引导学生吟读古诗,这有些像合唱时的指挥。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加了手势,学生果然就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了。
所谓唱读,即借古音乐配合,将诗唱出。
如:配《阳关三叠》学唱《送元二使安西》,还可用《明月几时有》的旋律唱《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手舞足蹈的读,如老师用手拍节奏,带领学生读出诗的韵味。
另外,就是以诗作答,反复诵读,层层推进。
课例4:《泊船瓜洲》诗中,老师说:桃花又开了,小草又绿了,燕子又回来了,然而诗人却离开了,有道是故土难离,诗人不禁想——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怎能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是不得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怎能不想,怎能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
回忆了家乡,回忆了亲人之后,老师又对比问:团团圆圆一家亲,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和朋友一块饮酒,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也许他一去不能回呀,再看一眼——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种乡思啊,惟有问明月——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这
种乡思啊,只能问明月——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反复多次的吟诵之后,学生不仅熟读了诗文,也更深沉的理解了诗人的情感。
二、自读自悟,领会诗意
除了借助注释,工具书,自己初步理解诗意,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技巧。
(二)抓诗眼、词眼
有些诗,有表达诗意或诗人情感的词,这就是诗眼、词眼。
教师敏锐的抓住诗眼、词眼,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显得大气智慧,避免了单调的逐词逐句的讲解,而使古诗的教学支离破碎。
《清平乐•村居》中,窦老师抓住了“醉”“卧”“最”几个词眼。
尤其是“卧”字的处理,甚妙。
一开始,学生以为小儿偷懒,顽皮,窦老师先让学生说说换成“趴”“躺”好不好?启发学生体会“卧”可侧卧、仰卧、趴卧,是最舒服的姿势,又唤起学生在草地上卧着,打滚的记忆,感受卧的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又想到静卧时的安静,安详,心无旁骛,他也许在想,莲蓬带回家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的父母吃。
到此,学生也就从这一卧字,感受到了小儿的可爱,明白了最喜小儿的缘由。
《如梦令》中,老师抓住一个“醉”字,从词中想象画面:让人陶醉的景——“溪亭”“日暮”“惊起一滩鸥鹭”,感受李清照的幸福生活,品出她这醉的是“乐酒”,又通过《声声慢》对比,感悟醉的是苦酒。
以诗引诗,学生对李清照的人,词风就有了全面的了解。
(三)板画助学
课例9:《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采用板画助学。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三个地名之间的位置,让学生根据注释,在画上填上地名,直观形象的理解了诗意:京口和瓜洲隔江相对,京口和钟山只隔着几座山。
三、深入悟读,想象意境
古诗词难教,很大一个原因在于诗的意境难以带领学生进入,因为古诗的写作年代久远情景难以再现,诗的语言凝练且有很大的跳跃性,诗人的情感也与学生有很大的距离。
那我们要如何处理呢?
(一)想象画面,感悟情境
诗既可唱,又可观,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
课例10:窦桂梅老师在教《清平乐•村居》时,带领学生领会词的意境,就采用了画面
在学生读通整首词后,问:你看出了哪些画面?学生仔细思考后,纷纷说:“锄豆”“织鸡笼”“剥莲蓬”“谈家话”。
每讲到一幅画面老师就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欣赏,品读:锄豆让你想到了什么?送他一首《锄禾》。
织鸡笼,谁在织?为什么织呢?剥莲蓬又让你想起了什么画面?想起了什么诗句?带着你的想象读,读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境界。
“谈家话”老夫妇说的是什么?画面中还有什么?是什么把这些画面连接起来的?(溪水)再让学生听流水声,想象,品味,最后,你可用什么词题写所看到的这幅画面?浓缩成词中的一个字——醉!可真应了句“沉醉不知归路”。
再如《如梦令》:从哪些词中你体会到“醉”?看到“溪亭”你脑中出现什么画面?描述你脑海中的“日暮”。
读着“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这一句,读出热闹的场面,鸥鹭的多,快。
诗是美的,想象是美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成功的古诗文教学。
(二)反复含咏,回环复沓
课例11:在《独坐敬亭山》教学中,王自文老师一唱三叹,回环复沓,引领学生进入诗人的心灵。
老师说:人看山,山看人,这哪是李白和敬亭山,分明是两个李白,两座敬亭山啊!李白,
你是不是有话要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呀敬亭山,你是不是也有什么话要对李白说呢?学生练笔: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
练笔后,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回答:当天空所有的小鸟都飞去时,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__。
当云儿都飘走时,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__。
当太阳都已落山了,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__。
这一切都是因为————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这种方法,是王崧舟“诗意语文”常用的,但要使用得当,否则,很容易把学生变成配角,造成无病呻吟。
(三)借助多媒体,渲染气氛
现代教学手段能为我们提供可视、可听的画面、音乐,缩短时空距离,渲染气氛,穿越时空,沟通情感。
窦老师的《清平乐•村居》引入了《明月几时有》《最浪漫的事》,在讲到翁媪相媚好时,念“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慢慢变老”,感受一家人和谐生活的温馨。
再如教学毛泽东的《长征》,采用气势恢弘的歌曲《长征》,截取红军过雪山草地,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断,会使学生对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有更深的体会。
然而“教无定法”,虽然《实用小学语文教学90法》一书列举了识字写字教学法、听话说话教学法,阅读写作教学法等90种方法,可就是没有一种表明是进行“古诗教学法”的。
但“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只要能深入浅出的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兴致勃勃地吟诵古诗文,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都可称得上是好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