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接受1
文学接受一概要

比如 爱尔兰小说大师詹姆斯·乔伊斯 的代表作《尤利西斯》 。
这部长篇小说是西方现代派意识 流小说的奠基作,它的出版是现代派 小说的一个高峰,对东西方文学的发 展有很大的影响,是世界文学的一部 扛鼎之作。
布卢姆多年前失掉了儿子,总觉得精神上受到无法弥补的创 伤。他的妻子对他不忠,更使他羞愧难当。而斯蒂芬总觉得对母亲 有过爱恋而对不起父亲。他抱着负罪的感觉,渴望在精神上重新找 到一位父亲。 一天,布卢姆和斯蒂芬相遇。斯蒂芬喝得酩酊大醉,布卢姆精 心照料他。 这样他们就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精神上最重要的东 西: 布卢姆找到了儿子,斯蒂芬找到了父亲。 布垆坶回家后告诉妻子莫莉,说斯蒂芬以后要加入他们的生 活。这位充满情欲的妻子刚刚告别了情人,从斯蒂芬的到来朦胧地 得到一种母性的满足。 又混合着对一个青年男子的情欲冲动。 但是, 斯蒂芬婉言谢绝了布垆坶的好意,他离去后,莫莉在快要睡着的瞬 间,又回忆起她和布垆坶相互热恋的时光。
。
试想,当你一看到题目就能预知立意, 一看开头,就能猜中结尾,人物一出场,就 能准确到判定其性格特征, 以及即将演示的 故事情节,甚至能知道他(她)下一句的台 词。面对这样的文本,你固然会得到一种确 证自己的先见之明的满足, 但同时也会因为 期待指向畅通无阻而感到索然无味, 会因为 缺乏主动创造的机会而心灰意懒,而最终失 去阅读的兴致。
(3)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
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即一方 面, 文本在不时唤起读者的期待视野中的预 定积累, 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 惯性,以其出其不意的人物行为、故事情节 或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如此, 在阅读 的过程中, 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 挫而不适, 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 界而振奋。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另一方面,读者作为社会的人以及文学 阅读作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的、 历史的整体意识和审美追求,也必然在个 人乃至集体的文学实践中形成影响并得以 表现。
所以,阅读期待既是读者因个体的情 感倾向、审美趣味和艺术理想所形成的个 人要求和期待,即姚斯所谓的“个人期待 视野”;也是受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要求 和社会潮流的影响而形成的在一定的历史 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的共同期待,即 所谓“公共期待视野”;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制作、主讲:余和生
2014-1-20
1
文学接受在经历了文学消费阶段, 也即是当文学消费者购买了文学作 品之后,也就进入了文学接受的第 二个阶段:文学鉴赏,也称文学接 受过程。 一般而言,文学作品本身只含有 潜在的社会功能,具有发挥社会效 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还须依 靠读者在接受过程中有步骤地实现。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产生,只是 给接受者提供了一个鉴赏的对象和 物质的依据,读者并不是一拿到产 品立即就能进入鉴赏,而是需要一 定的步骤逐步完成的。 一个完整的文学接受过程,一般 有发生、发展和高潮三个环节。 下面分别来谈。
2014-1-20 6
三是阅读可以逸情:陶冶性情
作为文学的永恒主题的爱情,为什么会 成为文学历久弥新的话题,为世世代代的人 们所津津乐道呢?认识了人类的阅读动机以 后,你就不难明白:人类,尤其是处于青春 期的少男少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为有 一种隐秘但又是迫切的对于异性、对于美好 爱情生活的朦胧向往和执着探求。 如果我们否认或者无视这种向往和探求, 就像有些中学老师那样,发现学生在读琼瑶, 不被讥为“多情种”,也要拿来没收示众, 这实在不能算是明智之举。君不见,《还珠 格格》风靡神州;《将爱情进行到底》更是 风行校园…… 总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文学阅读活动 的形态和动机的广泛存在,可以见出理论对 于现象的解释之功。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学理论复习资料第七章⽂学接受第⼀节⽂学接受的构成⼀、读者的作⽤和地位与其说读者是某种“⼈”,⽏宁说读者与“作者”⼀样乃是⼈处于某种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
只有当个体(⼈)投⼊对⽂学阅读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成。
“读者”的演化,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孟⼦:以意逆志亚⾥⼠多德:“净化”观念慷慨者逆声⽽击节,酝藉者见密⽽⾼蹈,浮慧者观绮⽽躍⼼,爱奇者闻诡⽽惊听。
刘勰:《⽂⼼雕龙?知⾳》然则我⾃做我之《⾦瓶梅》,我何暇与⼈批《⾦瓶梅》?全以我此⽇⽂⼼,逆取他当⽇的妙笔,则胜如读⼀部《史记》。
接受美学及其之后的“读者”⽂学作品⾸先是为接受者⽽写的。
……在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个三⾓形中,读者不只是被动的⼀端,⼀连串的反应,它本⾝还是形成历史的⼜⼀种⼒量。
读者的作⽤⽂学活动的主体*⽂学活动是⼀种开放性的精神⽣产活动,它存在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之中;作家和读者构成⽂学活动的主体。
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主体是存在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的整体性的⼈,必然要受到⽂学活动以外的各种社会性因素的制约和决定。
*不同读者对同⼀⽂本的阅读,同⼀读者在不同时间、不同语境、不同⼼境下对同⼀⽂本的阅读,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
读者的主体性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由读者的主体性对应的客体审美活动的⽅式审美活动的运思路线、顺序审美创造的思维⽅式⽂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者⽂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品⼆、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未经读者阅读的⽂学作品作为“物”的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欣赏,潜在的⽂学作品的意义才能被激活,成为活的⽂学作品。
⽂学作品潜在的艺术魅⼒及其思想感情的深刻性、艺术上的微妙性,也只有靠读者积极的领悟、玩味,才得以实现。
第⼆节⽂学接受的过程阅读前的素养储备⽂本阅读与审美感受艺术鉴赏与审美评价⼀、阅读前的素养储备语⾔接受能⼒⽣活体验⽂学艺术修养接受动机,指在⽂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接受活动的⼼理内驱⼒。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考生们在复习教材时,可以结合试题加以练习,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一份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第十三章文学风格概念:1.文学风格:就是作品的整体话语特色,它由作家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话语情境造成,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就是作家作品的风采、格调、气韵等特点。
)2.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日常个性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感情、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内在因素综合成的习惯性创作方式,它是日常个性经过审美创造升华成的独特艺术品格。
3.风格外构成:文学风格是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显示出来的有魅力的独特性。
其构成的要点包括:1.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2.主体与对象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文体特色言语组织是风格的外部特征。
4.风格简分法:分风格为“刚”“柔”两类,宋词理论中称作“豪放”和“婉约”,近人多称作“阳刚”和“阴柔”。
5.时代风格:又称风格的时代性,指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风格,它是时代精神、审美要求在文学中的表现。
历史上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以及欧洲的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等,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6.流派风格:指一个流派的作家作品在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等方面表现出的共同特色。
问题: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文如其人的意思主要是说作品风格是作家说话办事风格即气质的表现和反映,而不是说作品的思想道德是作家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反映。
因为“说什么”的思想内容可以作伪,而“怎样说”的形式不可作伪。
不过,也不能说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思想完全没有关系。
事实上,伟大的作品只能出自有伟大人格的作家之手。
当然,卑劣的作家永远写不出伟大作品2.论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最新十五章节文学接受幻灯片

❖ 3、现实层面的文学接受还受到读者心理倾向的影响 (客观化认同与主观化偏向)。
❖ 4、现实层面所生成的感性意象和现实意义是进一步 升华创造审美意象和审美意义的基础。
三、审美体验
❖ 1、审美期待是审美理想的创造冲动。在审美理想的 作用下,经过审美想象的改造,感性意象就升华为审 美意象;审美同情就是以审美理想克服审美主体与审 美对象之间的对立,使文学描写的对象变成自我的化 身;审美体验超越现实体验而成为对人生意义的领悟。
实现 “审美视域”的融合。
三、文学接受的社会化与经典的形成
❖ 1、个体的文学接受互相影响,形成社会的文 学接受,并形成共同的接受趣味与标准(即共 识),产生共同的潮流。
❖ 2、文学经典是经过社会接受认同的文学作品, 是公认的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或审美价值的优 秀文学作品,它体现着一个时代文学标准和超 越时代的文学传统。
❖ 3、批评家的关注点和文学的不同类型也导致不同的 批评
❖ 4、文学批评的三种基本模式,即原型-精神分析、社 会-历史批评和审美批评
❖ 5、其他批评方法及其类型:评点式、读者-反应、印 象批评、解构主义、后殖民理论、形象学研究等
三、文学批评的社会作用
❖ 1、可以相对启发和指导作家的创作活动。 ❖ 2、可以引导大众的文学接受。 ❖ 3、通过对作家和读者的影响,可以沟通作家和读者、
❖ 3、文字解读还包括对语言文字的形式的感受 (语音变化形成语句的长短、起伏和文章的节 奏、韵律等等)。
❖ 4、语句的意义构成了篇章的意义;篇章的意义 又具体规定了语句的意义构成(解释的循环)。
二、现实经验的再生成
《比较文学之接受学》课件

文化研究对接受学的影响表现在提供文化背景和语境上,而接受学对文化研究的影响则表 现在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上。
接受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01
跨文化交际是接受学 的应用领域之一
接受学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02
接受学为跨文化交际 提供理论支持
04
接受学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Chapter
接受学的理论困境与挑战
理论体系的不完善
接受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 系尚未完全成熟,仍需不断发展和完 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跨学科融合的挑战
接受学需要与多种学科进行交叉融合 ,如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这 需要学者们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 视野。
目前接受学的研究方法仍较为单一, 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需要进一步拓 展和改进。
接受学的主要理论
要点一
期待视野理论
期待视野理论是接受学的一个重要理 论,它认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会根据 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进行解读和评 价。
要点二
文本误读理论
文本误读理论认为读者在解读作品时 会受到自身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影 响,导致对作品的误读和误解。
要点三
共鸣与反共鸣理论
共鸣与反共鸣理论是接受学中的一个 重要概念,它认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在于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共鸣或反共鸣 程度,这种共鸣或反共鸣程度取决于 读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趣味和价值观 念等因素。
文学评论中的接受学
研究文学评论中接受学的应用,如何 通过接受学研究揭示作品的艺术价值 和审美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和发展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
文学接受的作用简答题

文学接受的作用简答题文学,是一种具有人文性质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用文学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和意象等来反映人类生活和描绘人性,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忽视了。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文学的接受,以及文学接受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首先,文学接受是指将文学作品传达到读者手中,读者阅读后,读者对文学作品再次接受的过程或结果。
文学接受的角色就在于它能够让读者能够共同感受、反思、沟通、交流和理解文学作品。
而在这样的交流中,读者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视野、思想深度和心灵高度,从而产生对艺术的欣赏、对文化的理解、对人性的认识和对语言文学的掌握,这便是文学接受的主要作用。
其次,文学接受还能拓宽人类的视野,它使得人们能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真相。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文学语言,描绘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示他们的神态情感和感悟,通过读者在阅读中的深入理解,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这种视角能够帮助读者看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
同时,文学作品也能让我们了解文学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作者是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生的,这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多维度的思考。
最后,文学接受不但具有个人层面的作用,还具有群体层面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文学不仅是单向的物质文化,更是一种具有社会学和文化学意义的精神文化,它可以调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各方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
文学作品通过作家的创作,再次传递到读者手中,那些读者们通过与其他读者的讨论,从中得到更多的精神创新。
由此,社会文化标准得到了不断提高,新的思想文化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由此可见,文学接受对于群体思想的塑造和价值观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文学接受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个人到社会,它都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因此,在这样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中,保持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还能够为我们的文化事业发展带来锦上添花的作用。
文学理论笔记

1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由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是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2意蕴的内涵: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3作品意蕴的层次:①观念层:蕴含在作品内的有关人生、社会、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主要围绕五组关系展开:人——自然;群体——群体;个体——群体;自我——他人;自我——自我。
②情意层:指蕴涵在作品内的作家的情感内容,它具有特殊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冲击力;具有感受性和体验性的特征,无法明确分析,是构成文学作品内在价值的重要方面。
③欲望层:指文学作品深层蕴含的人类最基本的欲望,它既是作家创作的深层动力,也是文本内涵的深层构成。
④精神原型层:指蕴涵在作品深层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结构。
4三大基本原欲——情欲:《查黛莱夫人的情人》、《金瓶梅》、《废都》、《少年维特之烦恼》权欲:《查拉图士拉如是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物欲:《鲁滨逊漂流记》、《欧也妮·葛朗台》、古希腊阿尔戈斯号船众英雄与金羊毛神话1文学作品的体裁,简称文学体裁,是指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明显特征的文学作品类型。
2文学体裁的划分:①两分:韵文,散文②三分: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③四分:诗歌,小说,剧本和散文3诗歌定义: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有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三大特征。
4凝练性:主要体现在四方面——A、题材的高含量性:陆游《钗头凤》《示儿》,B、情感的高度集中性: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但因为篇幅的有限性和对艺术效果的特殊追求,诗歌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一个漫长的情感过程,而是某种强烈的情感状态,或者能激起强烈情感反应的某种情景;陆游《示儿》、于佑任《绝命诗》;C、意象的概括性:诗歌对情感的抒发和对自然与人事的认识、领悟往往借助意象的创造来完成,而诗歌的意象又忌杂多,它需要精心选择最有表现力、概括力的意象来承载诗人的情感与思想;余光中《乡愁》、艾略特《荒原》,贾岛《寻隐者不遇》中松、药、山、云;D、语词的凝练性:《寻李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5跳跃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诗歌特别讲究跳跃性与艺术空白,是最具有再创造余地的文学体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批评以欣赏为基础 • 原因在于批评对象本身的特点——以 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审美的思想感情。 • 文学是一个只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 入其中的对象。
B 批评要用理论分析文学文本及其 蕴意。批评不是对欣赏感受的描述, 也不是依据生活经验的判断。 • 批评通过理论阐释提升欣赏经验, 通过理论对感受的分析、梳理,揭 示感动的原因。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 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 源,虽幽必显。”
• 接受是一种创造活动;文本的意 义生成于读者接受活动的理解和 解释。 • 对传统接受理论的质疑: • A 文学文本的意义是确定的,还 是不确定的? • B 读者能否还原文本的意义?
• 文本的意义并非形成于创作完成之 时,而是形成于接受活动。 • 文学文本的接受活动其实是文本意 义的衍生过程。“衍生”强调接受 对文本意义的“再生产”。 • 接受总带有一定的“误读”成分。 • 文本意义可以在接受中衍生使文学 常读常新,“说不尽”正是文学的 魅力所在。
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 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
①欣赏面对的是具有“召唤结构”的客体 • 文学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使其具有了 开放性的结构,具有“召唤”读者参与的 特点。 • 召唤结构是文学文本能引发读者想象,以 再创造的方式参与接受的根本原因。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②欣赏主体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参与接受 • “期待视野”指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 识、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理解能力所构成的、 对其接受活动具有制约性的意向结构。 • 期待视野构成了接受可能实现的限度,是接受 者感受、理解文本的基础。
• 为什么文学意义的实现与接受有关 • 第一、文学的特点使其具有发挥多 种社会功能的可能。 • 第二、读者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 决定着文学功能实现的方向和程度。
• 文学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 既是一个与作家创作动机、文本意 蕴相关、取决于写作或表达的问题, • 也是一个与读者相关的接受问题。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1.文学欣赏的性质
■文学欣赏: • 为满足审美需求,以再创造的方式感知、想 象、理解和评价文学文本,进而获得一种特 殊的精神享受的接受活动。 • 文学欣赏是一种要求读者积极参与的、创造 性的接受活动。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欣赏接受关系形成的条件: • ①欣赏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召唤结构” 的对象; • ②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参与接 受活动; • ③欣赏只能在“期待视野”和“召唤 结构”的对应关系上实现。
• 清人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 • 同里钱秀才季重,工小词,然饮酒使 气,有不可一世之慨。有三子,溺爱 过甚,不令就塾,饭后即引与嬉戏, 惟恐不当其意。尝记其柱帖云,“酒 酣或化庄生蝶,饭后甘为孺子牛”, 真狂士也。
4.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 • 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的一个特殊类型。 批评的特殊性在于: • 阅读与欣赏是满足读者个人的需求; 批评要对文本做出公众能够接受的解 释和评价 • 欣赏是感受性的,批评则是阐释性的
•
鲁迅: “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周作人: “吾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 留骨灰,亦随便埋却。”
②体认 • 体认:欣赏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情 感感受和思想认识,入乎其内地去体 会、感受文本对象,进而形成审美判 断的活动。
• 体认的移情性质 • 欣赏中的体认是一种“移情”活动, 即读者把源于自己生活经验的东西移 入欣赏对象,拉近读者和文本的距离, 填补文本的空白,感受文本所表达的 经验,以此为基础获得对文本的理解。
1.文学接受的意义
• 创作为满足读者需要而写作并不是被动地 适应。 • “隐含”还包含着发掘的含义,创作要把 读者“隐含”的需要唤醒、激活。 • ■创作与接受互动关系的建立,与传媒技 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 1、接受对创作价值的实现和确立具 有重要意义; • 2、“隐含读者”的存在说明接受对 创作的制约; • 3、创作受制于接受并不是说创作只 能被动适应接受; • 4、传媒技术的发展程度对接受与创 作的互动关系有直接影响。
1.文学接受的意义
• 如何认识文学接受的意义,认识有一 个过程,现代理论与传统观念既有共 识也有分歧: • ①接受是创作实现的条件 • ②接受是推动创作的动因(以上两条 属于“共识”) • ③接受与创作的关系是“再创造”还 是“知音”?(在这一点上有分歧)
1.文学接受的意义
①接受是文本意义实现的条件 马克思说: • “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 实的产品。” • 文本的意义在接受之前只是一 种可能性,处于潜在的状态; 只有通过接受活动的“激活”, 潜在的意义才能转化成现实的 意义。
1.文学接受的意义
②接受是推动创作的重要动因 • 文学理论很早就认识到文学创作要受 接受活动的影响 • 《吕氏春秋》的“知音”故事说: •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 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文学接受的意义
• 现代接受理论进一步指出,作家写作时, 心目中就有一个“隐含读者”的存在。 • 满足隐含读者的需要是创作动机的构成 要素之一。 • “隐含读者”理论强调了接受对创作的 规范。
文学欣赏再创造形成的原因: ①文学文本的特点 • 文学文本的不确定性、形象语言的模糊性…… 要求读者通过想象来填补文本的空白,以自己 的经验来感受和理解文本, • 这种参与性使文学文本不再具有独立性。
②欣赏活动的特点 • 文学欣赏是一个情感感受的过程,只能在 读者积极参与下,以自己的经验来感受、 体认文本所表达的人生经验,使二者在思 想情感上发生沟通和交流,才能形成欣赏 的审美效果。
• C 批评必须展开阐释,即运用一定的理论 来分析感受和发掘文本隐含的意蕴。 • 阐释就是“从明显的意义里读解隐蔽的意 义。” • 伊瑟尔说,“文学需要解释,因为作者以 语言营造的文本,只有通过可供参照的认 知结构才能把握其意义。”
• 阐释隐蔽的意义有两层意思 • 第一层意思是分析形象、现象的隐含意义,如 金圣叹分析宋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他的行为 在构成情节上的明显意义,又揭示性格、人品 的隐蔽意义。 • 第二层意思是把文本看作一个整体符号,分析 文本的所指。熊秉明阐释蒙娜丽莎的“看”, 既是指作为女性形象的诱惑,更是指一切未知 对人的“诱惑”。
1.文学接受的意义
• 接受是文本意义实现的条件,集中表现在文学 社会功能的发挥上: • 文本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并不完全由作 家意图和文本本身的蕴意来决定; • 一个文学文本产生的社会影响,和读者接受有 密切关系; • 文学的社会效果,往往取决于读者的感知活动 和接受的态度与方式。
1.文学接受的意义
③想象 • 文学给予读者的感受其实是我们 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想象 得来的。 • 缺乏想象力的读者很难进入文学 欣赏状态。
• 沈括《梦溪笔谈》中曾批 评杜甫《古柏行》: • 霜皮溜雨四十围, • 黛色参天二千尺。
3. 欣赏的再创造 ■文学鉴赏的再创造: • 文学欣赏是读者在作家创造的基础上, 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感受、体认和想象 文学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 的过程,它使文学欣赏成为一种接受者 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
③接受与文本的关系:是“再 创造”还是“知音”? 传统文学接受观认为: • 最理想的接受者应是作者的 “知音”;最理想的接受效 果应是读者对文本原意、作 者意图的把握。
• • • •
文本意义形成于创作完成之时; 文本意义来自作家的创作; 读者面对的是一个封闭的、意义确定的文本; 准确地把握文本原意是判断接受是否正常、读 者的理解和解释是否合理的标准。
二、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③欣赏只能在“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 的对应关系中实现 • “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的相互对应 的关系,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的 “召唤结构” 具有同质同构的关系。 • 主体与对象如有错位,欣赏活动难以发生, 难以深化。
2. 语感、体认和想象 • 文学欣赏最基本、最重要的三种能力: • 语感、体认和想象 ①语感 • 读者对文学语言符号的审美特点和审 美蕴意的感受能力。
• 《文心雕龙·知音》: •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 “知音其难哉!音实 难知,知实难逢,逢 其知音,千载其一 乎!”
• 柏拉图在《斐德若篇》 中说: • 不顾接受者的“独白” 写作是“哑口”的。只 有“对话”才能在作者 与读者的交流中实现对 思想的准确表达。
•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接 受美学”认为,传统文学 理论低估了接受在文学活 动中的意义;接受不但是 对文本的接受,而且参与 了文本的创造。 •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因此有 了“现代”与“传统”的 区分。
曹雪芹“满 纸荒唐言,一把 辛酸泪;都云作 者痴,谁解其中 味”的感慨,说 明文学创作对接 受的迫切期待。
• 主要讲三个问题: • 1.文学接受的意义和类型 • 2.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 • 3.接受(解释)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 文学理论很早就开始关注 接受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 味》通过俞伯牙和钟子期 的“知音”故事,生动地 说明了创作与接受之间存 在着生死与共的关系。
• 德·昆西《论麦克白剧中的敲门声》: • 感觉—恐怖:表现死一般寂静的最好方式,是在寂静 中突然听到“嘎嘎的车轮声”,“一切施加于任何方 向的作用可以用反作用来加以最好的说明和衡量,更 好地为人们所理解。” • “敲门声清楚地宣布反作用开始了:人性的回潮冲击 了魔性;生命的脉搏又开始跳动起来。我们生活于其 中的世界重新建立起它的活动,这个重建第一次使我 们强烈地感到停止活动的那段插曲的可怖性。” • 恐怖感-对心理因素的利用-人性问题
③欣赏创造是对作家创造的补充和深化 • 文学欣赏的创造不具有原创性,它只 是对文本空白的填充、丰富和延伸。 • 文学欣赏因此是一种再创造。
• • • • •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 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