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检测动态分析报告单
血液分析检验报告单

血液分析检验报告单一、概述血液分析检验报告单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验报告,通过分析人体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档将介绍血液分析检验报告单的内容和解读。
二、报告单结构血液分析检验报告单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包括被检测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以及检验时间、样本类型等检验相关信息。
2. 血液计数血液计数是血液分析的核心指标之一,它通过计算单位体积(通常为1毫升)血液中的各类细胞数量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常见的血液计数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衡量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用于评估贫血等疾病。
•白细胞计数(WBC):衡量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用于评估免疫系统功能和感染情况。
•血小板计数(PLT):衡量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出血风险。
3. 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是评估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
血红蛋白浓度指血液中单位体积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比例。
4.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观察血液中各类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大小、形状等指标。
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评估细胞的正常与否,及时发现异常细胞。
5. 其他指标除了上述核心指标外,血液分析检验报告单还可能包含其他一些相关指标,如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血液健康信息,有助于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
三、报告解读血液分析检验报告单提供了各项指标的具体数值和相应的参考范围。
医生会根据这些数值的高低和与参考范围的关系,综合分析,进行疾病的判断和诊断。
通常情况下,血液指标偏离参考范围可能表示存在某种异常情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单独的指标异常并不能确定具体的疾病,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例如,红细胞计数偏低可能表示贫血,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白细胞计数偏高可能表示有感染或炎症的存在。
血流变检测报告

血流变检测报告1. 简介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表现出的流体力学特性的一门学科。
血流变学检测可以通过血流变仪器对血液的黏滞力、流变指数、剪切应力等进行定量测量,从而评估血液的流动性能。
血流变学检测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以及某些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2. 检测方法血流变学检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全自动血流变仪、半自动血流变仪以及手动方法。
其中,全自动血流变仪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检测设备,它能够实现更快速、准确的检测,并能同时获得多个参数的测量结果。
而半自动血流变仪则需要操作人员进行一些手动操作,适用于检测规模较小的实验室或诊所。
手动方法则需要操作人员手动进行血液样本的处理和测量,可以用于一些简单的初筛或临床现场使用。
3. 检测参数血流变学检测可以获得多个参数,以下是常见的几个血流变参数的介绍:3.1 黏度黏度是血液在流动中所表现出的黏性特征,通常用黏度系数来表示。
黏度的变化会影响血流的畅通性,太高的黏度会增加血流阻力,而太低的黏度则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血流变检测可以衡量血液的黏度,帮助判断黏度异常是否与疾病有关。
3.2 剪切应力剪切应力是指血液流动时,流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剪切力。
剪切应力的大小与血液的流动性能密切相关,血液的剪切应力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进而影响血液循环。
3.3 流变指数流变指数是衡量血液流动特性的一个指标,它可以反映血液对剪切应力的响应程度。
血液的流变指数可以用来评估血液的流动性能,以及判断血液中是否存在异常成分或疾病。
4. 临床应用血流变学检测在临床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和临床价值:4.1 心脑血管疾病血流变学检测可以帮助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流动性能,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测预后。
通过测量血液的黏度、剪切应力等指标,可以辅助判断血管阻力、血栓形成等问题,指导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
看懂血液流变学检查化验单有多难?

4 、 红 细 胞 变形 性
红 细胞 变形性是 由细胞膜 的粘弹性 、
血脂 、血液病及头晕 、头痛 、头胀 、耳鸣、 健忘 、眩晕 、乏力 、倦怠 、肢体麻木 、视 力减退或模糊人群更是要做这项检查 ,对
结果异常者及时治疗是很有意义的。
胞浆的粘度、细胞的几何形状等 因素决定 , 评价指标除了红细胞 变形指数和高切变率
其组成成份 的流动与变形规律 的科 学我们 就称之为血液流变学 ,与之相关的检测就
称为血液流变学检查 ,包括血液 的粘度 、 凝集和变形指数等多项指标 。虽然很多医
院的化验单上在这些指标的后面都 附有正
性差 ,放盐或糖后不容易搅拌浑匀。其它
常参考值 ,但要真正理解这些指标 的意义
园——一
等有形成 份和血浆组 成 ,具 有一 定 的粘
度 ,其 中红细 胞对 粘 度 的影 响最 大 ,它 的
血液黏稠度 ( 简称血粘度)明显高 了,这 种情况很危险 ,可能是脑卒中 、心肌梗塞
等发 生 的早 期报 警 信 号 ,需 要及 时 治疗 和 改 变不 良生 活 方式 。经过 一段 时 间 的治 疗
医疗 技 术
还是有一定 的难度 ,被病友们认为是最难
看 懂 的 化验 之一 。下 面 就让 我 们 一起 走 近
这 些指 标 。
刚性 指 数越 大 ,说 明 红 细胞 的膜 越 硬 ,不
易通过微血管 ,导致微循环障碍。高血压 、 高血脂 、冠心病 、糖尿病等均可使红细胞 的变形能力下降。
状 出现 之 前 ,就 可 以观察 到 明显 的 血 液 流 变学 指 标 异 常 ,甚 至 有 可 能通 过 血 液 流 变
学的研究 ,结合其它检查达 到预测 、预防
如何看血流变分析报告单

如何看血流变分析报告单
血流变分析仪检测的报告单一般有2个低切粘度,1个中切粘度,1个高切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等指标。
各项指标反映出血液的浓稠性,粘滞性,血浆粘滞性,血细胞聚集性和血细胞的凝固性。
它们既是独立的指标,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由一个或数个血液粘滞因素非一过性增高所致的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称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
一般分为五种亚型,血液高浓稠型:多见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压积增高,则表示血液浓而粘,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充血性心力,衰竭、高山病等。
血液高粘滞型,全血粘度增高,血浆粘度增高,全血还原粘度增高,红细胞压积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常见于下列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脉管炎、肺心病、结缔组织疾病活动期,白血病等。
红细胞的聚集增强型,血沉增快,血沉方程K值增加,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红细胞电泳变慢。
如:脑梗塞、心机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红细胞的刚性增强型,红细胞的刚性指数增高;红细胞的变形指
数增高,如:镰状血红蛋白症、酸中毒症。
血液高凝固型,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小板粘附率升高,血小板聚集率升高,体外血栓形成试验:血栓长度、湿重、干重均增加。
(二)由一个或数个血液粘滞因素非一过性降低所致的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称为血液低粘滞综合征。
如: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等。
许多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出现之前,往往已引起若干血液粘滞因素增高,这标志着无症状病程已经开始。
通过血流变分析仪指标异常进行综合分析,找不到明显的原因时,进行跟踪检查,尽可能查出潜在的疾病,进行早期防治。
山东海力孚血流变。
某市健康体检人群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分析

2 . 4血糖与胰岛素分泌情况 糖尿病患者通常都是由于胰岛功能紊乱,胰岛索分泌不足。从而
血糖 上升 而致使糖尿 病并发 。本研究对胰 岛素和血 糖 的分 泌情况进行 了化 验 ,以进一 步研究糖尿病 的病 因。空腹血 糖 ( m mo F L )、餐后2 h 血糖 ( m mo l / L )、空腹胰岛素 ( m l U / L ) 以及餐后2 l l 胰 岛素 ( mI U / L )
2结
果
2 . 1本组患者 治疗前后血糖 浓度变化对 比 将 本 组 患 者 治 疗 前 后 体 内 血 糖 浓 度 变 化 进 行 比 较 ,得 出 如 下 结 果 : 治 疗 前 血 糖 水 平 比 较 :治 疗 前 8 8 例 中 ,空 腹 血 糖 浓 度 8 . 2 5 - 2 2 . 0 3 m mo l / L,餐 后2 h 血糖 浓度 ≥1 2 . 1 m mo l / L ;治疗 后空腹血 糖 浓度与餐 后2 h 血糖 浓度分别 为4 . 7 —7 . 0 m m o l / L,7 . 3 ~1 1 . 1 m m o l / L,治
分别为6 . 6  ̄ l 5 . 6 、1 0 . 2 - 2 6 . 1 、2 . 6 - 3 2 及3 0 . 1 - 2 6 3 。 3结 论
[ 1 ] 余海 英 , 张木勋 , 张建 华 , 等. 不 同 甲状 腺 功 能状 态下 游 离脂 肪 酸 与胰 岛素 抵抗 的 关系 [ J 】 . 中华糖 尿病 杂 志, 2 0 0 5 , 1 3 ( 5 ) : 3 2 8 - 3 2 9 . [ 2 】 李东 辉 . 糖 尿病 合 并G r a v e s  ̄2 1 例 分析 [ J ] . 中国误诊 学杂 志, 2 0 0 6 ,
如何看懂血流变化验单

如何看懂血流变化验单血流变,又称作血液流变,使用血流变测量仪对人们的血液粘度进行检测,其化验单能够反映出血液动力学的变化,都在化验单上的曲线中有所反映。
一般在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肿瘤、血液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烧伤等疾病中,都会出现血流变在性质方面的变化。
通过血流变检查以及其他方面的检查,能够更及时的发现与之相关的疾病,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一般在血流变检查中,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刚性指数等是最常见的指标。
一般血液的流速越低,血液粘度越强,两者之间是反比例的关系。
全血粘度以及血浆粘度,其指标应该在规定的范围内,如果比固定值高,就表示全血粘度过高,如果偏低,就是全血粘度较低,在区间之内的是正常值。
从医学方面来看,全血粘度越高,就证明其血液的流动受到的阻碍越大,血液的流动性变差。
如果红细胞的变形程度比较低,那么血液通过毛细血管的能力就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患脑梗疾病的概率。
一、全血粘度血液本身在流变学方面的特点就是带有流动性和变形性。
血液粘度能够很好体现出血液在流动中受到的阻力,粘度越大,则证明阻力越大,因此流动性也比较差。
在血流变化验单中,有高、中、低三种全血切值来表现血液粘度值,这也是血液粘度最大的特征,会随着切变值的变化出现改变,换句话说血液是非牛顿流体,意味着在不同命切值下,粘度也是不同的。
所以,观察全血粘度的结果,首先要确定高、中、低三种全血切值的值。
全血高切值(cp)的参考值范围是4.118-5.008,全血中切值(cp)的参考值范围是4.625-5.648,全血低切值(cp)的参考范围是7.985-9.485,一般在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疾病中,因为红细胞聚集性提高,使得全血粘度变高,在贫血、肿瘤、白血病、尿毒症等疾病中,则会出现全血粘度降低的情况。
二、血浆粘度血浆,是全血的一种介质,影响着全血粘度,血浆的粘度越高,全血的粘度也会升高,主要是由血浆蛋白、糖类、脂肪类等高分子物质来决定的,特别是纤维蛋白的浓度。
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
如果一位患者低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粘度增高,特别是在同一切变率下的还原粘度也增高,那麽计算出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电泳指数也应当增高,这才能表明该患者存在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的问题,应当分析其产生的病理机制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结果分析
如果一位患者高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粘度增高,特别是在同一切变率下的还原粘度也增高,那麽计算出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刚性指数也应当增高,这才能表明该患者存在红细胞变形性减低的问题,应当分析其产生的病理机制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全血粘度
因此,这类疾病又叫出血性低 血粘症。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各种贫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也表现有低血粘度,但这类血液粘度降低与出血无 关,而与慢性消耗性病理过程有关。因此,这类疾病叫做非出血性低血粘症。
全血粘度
生理性低血粘综合征:这一类型的特点是血液粘度的降低出现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某一阶段。例如,妇女在月经期以及妊娠期所见 的血液粘度低下均属于此类型。
红细胞压积(HCT)测定
降低: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硬化腹水、失血性贫血等疾病,另外,妇女妊娠,月经期也有所下 降。
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HCT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HCT增高常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影响心、脑血流量及微循环灌注。由于HCT增高而导致 全血粘度增高,常表现为高粘滞综合症(即高浓稠血症和高粘血症)。
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
(以巨球蛋白 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 、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肝炎、肝硬化、肺心病等)以及核酸增多型(急性白血病等)
大庆市龙南医院3640例门诊患者血液流变学检验结果分析

10 1一
CiiaJunl f hns dc e 0 1 V 13 No2 l clo ra o C iee n Meii 1 n 2 o. ) ( .1
大 庆 市 龙 南 医 院 34 6 0例 门 诊 患 者
血 液 流 变 学 检 验 结 果 分 析
Rh o o y a ay i f 0 c s so u p t n si eLo g a o p t l nDa i g e l g n l ss 4 a e f t ai t nt n n n h s i q n o 3 6 o e h ai
【 关键词 】 血液流 变学;检验;结果分析
[ src] R elg s h td fbo df w a dvsoi :h g rgt no r d e met i lo dd fr t n Abtat h ooy i tes yo l l n i sy tea geai ff me l ns nbo da eomai : u o o c t o o e n o
u iu i i c n e n q esg f a c . n i
[ y r s R e lg ; etR sl Kewod ] hoo y T s; eut s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 :血液中有形成
分的聚集性和变形性:以及血管粘弹性的科学 。血液流变学的 指标 ,近年来 ,在临床 上 已经有 了广泛 的应用 ,人们认识到 ,
v s o lsi i n a c l rs in e Rh o o y i d c t r e e t e r , a a d a g f l ia p l a in , t sr c g ie a ic ea t t a d v s u a ce c . e l g i ao si r c n a s h sh d a wi e r eo i c l p i t s i i e o n z d t t cy n n y n cn a c o h ma y d s a e ea s n eo b i u l ia y t m s e o e o tn wi n rs v r l b o a l o e l g y ma k t ec u s n ie s si t b e c fo v o s i c l mp o f r , fe t o eo e e a n r l o d r o o yma r o r e nh cn s b h a m b h h h s sa t d wi o ta l e s . n p riu a , e r, e e r v s u a ie s s a d d a n sso l o i a e , l o h o o y h siso a t re t u i n e I a t l h a t c rb o a c lr d s a e h c c r n ig o i fb o d d s s s b o d r e l g a t wn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6 — 8.16
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8.78 — 11.68
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
0.65 — 0.91
红细胞聚集指数
1.02 — 1.4
红细胞刚性
4.17 — 5.69
血小板粘附率(%)
31 — 39
血液流变学临床诊断意义
血粘度增高:会出现缺血性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肪管炎、动脉硬化性栓塞、
1.48 — 1.54
粘附前血小板数(10E9/L)
100 — 300
粘附前血小板数(10E10/L)
69 — 183
体外血栓长度(mm)
8 — 22
体外血栓干重(mm)
7 — 23
体外血栓湿重(mm)
10 — 50
血沉方程K值(%)
14 — 94
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4.75 — 5.69
全血中切还原粘度
血小板粘附率增高:创伤或手术后1—2月明显增高、急性感染、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血栓性静
脉炎、脑血栓形成、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雷诺氏症。
血小板粘附率降低:血小板无力症、胶原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殿、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增多症、先
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坏血病。
血栓长度和重量偏高:易产生血管栓塞及肿瘤等病症。
血液流变学检测动态分析报告单
检索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临床诊断
门诊号
住院号
病历号
日期
实验编号
科别
医生姓名
检测项目
检测值
结果
参考范围
血细胞压积(%)
37 — 43
全血粘度(高切)(cp)
4.42 — 4.78
全血粘度(中切)(cp)
5.44 — 6.34
全血粘度(低切)(cp)
8.7 — 9.1
血浆粘度(cp)
外周缺血性病症(糖尿病人粘度高易产生并发症,肿瘤病人易发生转移)。
血粘度降低:会出现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子宫出血、出血性休克等其它疾病。
血沉方程K值:判断细胞聚集能力。
压积增高:影响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之切:红细胞变形能力。
全血低切:红细胞聚集能力。
报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