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激进主义思潮发展脉络研究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当代意义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当代意义,文章格式要求规范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当代意义“社会思潮”是指一种社会发展的共同思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历史悠久,渊源深远。
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伴随着不同的社会思潮产生和涌现,对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多种多样的影响。
本文将从思想解放到实践自强,探究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可以从今天看非常清楚。
18世纪末,清朝终结,自由志士们发起了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了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
“新文化”运动,对抵制外来侵略文化的论断,成为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潮。
20世纪初,激进的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潮越来越强劲,中国走上了以近代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社会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随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新国民革命的社会思潮从此开始,为抗击帝国主义、实现以工农联盟和富强民主文明为主导的新中国社会建构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带领人民潮水般向前,社会发展出现空前的发展气息和繁荣景象。
从思想解放到实践自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经历了多年的演变,产生了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可以说,这些历史思潮统揽着一个人,一个社会的变革的宏大念想。
首先,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形成的基本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坚持“革命”的观念,意指不息变革,永不休止的自我转变,伟大的斗争的再度发展。
其次,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也主张人民平权,追求自由、民主、博爱、公正,实现世界人民的共同繁荣,以及全民共享美好社会生活。
此外,社会思潮也注重社会关系的和谐,努力实现中央和地方合作,建立平等、友爱、互助的国家社会关系。
最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出现,也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道路指引。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历史思潮造就了中国当下核心价值观——敬畏生活、强烈反对黑暗野蛮,力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如今,在社会思潮的指引下,中国社会每一位公民和每一个组织都具备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实现卓越目标的精神力量,为中国航船实现社会富强民主文明提供了推动力。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新文化运动前期(1898年-1915年)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起始阶段。
这个阶段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包括启蒙思想、民主主义和科学理性思维等。
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主要表现了对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质疑和颠覆,探索个体主义和现代精神,标志着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
主要特点包括:1.近代主义倾向:这个阶段的作家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进行批判,追求新的艺术形式,强调艺术与现实的关联。
2.塑造新人形象:作家试图塑造现代新人形象,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体验的真实性,探索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年-1927年)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高潮阶段。
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更加激进和激昂,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进行更彻底的批判和颠覆。
主要特点包括:1.激进思潮:作家对传统文化进行激进批判,倡导革命,追求个体和社会的进步。
2.私人经验的呈现:作家开始关注私人生活的细节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复杂性。
3.启蒙与大众教育:作家关注大众教育和普及知识的重要性,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文学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到1949年前夕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
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受到政治和历史背景的制约,作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命运。
主要特点包括:1.抗战题材的兴起:由于中国卷入了抗日战争,作家开始关注抗战的题材,表现出对共同抗敌和团结的追求。
2.现实主义的兴起:受苏联文学的影响,作家开始追求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力图真实地描绘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
3.社会政治批判:作家开始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进行批判,探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未来。
这三个阶段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展示了文学与社会环境、时代特点的互动关系。
作家们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下,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的突破,也将中国近代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度。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形成发展的社会土壤
1、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演变和发展值
得重视;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迁: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产生 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政治结构的变迁:政治近代化革新的初步尝试
2、传统文化与社会心态同社会思潮的关系值
得研究;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它既具有 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有封闭性,又有 开放性;既武断盲从,又有一定的求是精神,既有 自卑顺从之气,又有昂扬主体精神、反传统的一面; 传统文化不仅延伸成意识形态,而且演变成根基深 厚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四、阅读书目
专著类:
反思之路径:
从总体上检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承认“夷人”之长处, 主张“师夷长技”,进而主张师夷政治,而学习西方政治也 从最初的醉心于君主立宪的改良转向了主张民主共和的革命。 在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后,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的 发展道路。
融合:学习西方
融和的三种情况:
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学根基深厚的人,将资
第一讲:学习西方思潮的兴起
一、西方的挑战与中国的回应 1、西方的双重挑战
西方“急于找寻殖民地,也就是找寻一些工业不很 发达,还多少保留着宗教制度特点的国家。” 西方的侵略战争使“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 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 绝的状态被打破了”。中国最终“卷到文明中来 了„„推行所谓文明制度。”
新旧思想的三次激烈交锋
要不要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天文算学;
要不要继续设厂造船;
要不要修造铁路;
6、早期维新思潮及其与洋务思潮的关系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笔谈(六篇)

龙源期刊网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笔谈(六篇)
作者:刘桂生陈其泰李育民郑大华马克锋李志毓
来源:《中州学刊》2004年第03期
编者按:“保守与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起过很多争论。
这一课题既重要又极其复杂,牵涉到中国近代思想史乃至整个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因此,加强并深化对该课题的研究,厘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很有必要。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于2003年11月
22 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提交了文章或提纲,并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现摘编其中部分文章予以发表,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学习西方思潮1、鸦片战争前后学习西方思潮(1)兴起原因思想方面:经世思想推动人们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不断更新自我的博大胸襟,使经世思想家们把“睁眼看世界”的行动,发展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追求;学术方面:中国自古就重视地理沿革的研究,鸦片战争前夕,出现了一批外国史地著作,为研究西方潮流的兴起提供了资料;环境刺激:强敌入侵的外部环境刺激所致林则徐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徐继畲编写了《瀛环志略》洋务思潮的兴起时间:19世纪60年代兴起背景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矛盾的产物,是中西文化初步接触、初步融合的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扩张,迫使人们去寻求一种比较现实的抵制办法; 资本主义的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又促使人们通过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去适应这一趋势;西学开始进入中国,为留心时务的人们提供了丰富而新颖的思想资料洋务官僚:奕 、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郭嵩焘等洋务思潮的主要内容:(1)时局观:认识“千古变局”,力求把握机遇。
自强观: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求富观:以工商立国,振兴商务,通外国展开商战人才观:废八股、改科举,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 文化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维新思潮及其与洋务思潮的关系(1)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时间:中法战争后(2)主要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何启、胡礼垣、陈炽、陈虬、汤震等(3)早期维新思潮的思想特色第一,主张护商富民,支持商办企业第二,主张君民共主,实行议院制度你如何看待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的关系? 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求富求强,是一切追求社会进步的人们的共识,洋务是这一时期社会新思潮的一面共同旗帜;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兴起和西学的扩大传播,早期维新思想家要求护商富民和采行议院制,其激进的主张显示出与洋务思潮分离的趋向;单早期维新主张不是通过向洋务派论战,而是通过向洋务派建言的方式提出,不是根本否定和取消洋务运动,而是希望洋务运动更有成效;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认识,又有自己的思想特色。
论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文化思潮及其启示

论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文化思潮及其启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鸦片战争以降,中国进人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历程。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与西方先发展国家的时代落差、中国自身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以及西方国家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卜的渗透和影响等诸多因素,使得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极具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不断改变的生活方式卜,还体现在愈演愈烈的文化思潮。
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三十年代读经讨论,到五十年代抽象继承法争论,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思潮在激荡起伏的时代浪潮中奔流涌动。
然而,古今中西文化问题并没有随着争论的不断延展而逐渐明晰,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愈加复杂。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般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广义卜指的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
严格说来,“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在规模、性质、影响等多方面都有实质不同,是两场不同的运动。
然而,“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并非是完全的,两者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和历史脉络。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两场“运动”的出场方式和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却是同一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同一社会主体的现实活动,在文化主张、价值信念、历史影响等诸多方面高度契合。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理论先导,而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在这个意义卜,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合二为一,用“五四新文化运动”来指称发生在“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是较为妥帖的。
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看法。
狭义的时间节点是从1917年到1921年。
广义的时间节点是从1915年到1923年。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止时间卜的分歧,并未影响人们对这场运动的实质内容和历史影响的理解。
从历史背景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和文化根源。
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并没有在根本层面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浅析

近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浅析摘要:被称为近代三大主要思想文化流派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一直是后代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而其中对激进主义的研究是近20年中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主义是以爱国主义为动力演变、发展而来的,是现代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的重要的内容,更是一种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具体内容的变革中的社会思潮。
关键词:激进主义思潮;学理;道德;历史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1-0000-01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激进主义思潮,对治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政治毒瘤、革新固步自封的传统文化态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激进主义思潮并尽善尽美,它的存在与发展仍有一些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的问题,因此,重新审视激进的意识形态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不仅可以加深对激进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近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研究概述中国激进主义思潮是在近代中国新兴知识分子阶层期望早日实现民族解放的急切心理的驱使下,在尝试若干救国方案而总以失败告终的阴影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般来说,激进主义可以被定义为对现有的制度安排存在怀疑,并主张废弃一些没有合理的存在理由却仍被盲目执行的制度安排的观点。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关激进主义思潮评估存在两方力量。
一方观点认为,激进主义潮流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但却促使中国近代历史的过激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秩序的断裂与崩溃。
这种观点人为:“ 戊戌变法超越了社会改革的实际承受力, 势必将本可正常发展的中国导入一条前途渺茫的歧途”“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我们传统中的各项权威, 已经非常微弱”。
显然,这种观点是从中国近代史上激进主义所产生的表面影响来进行历史评价和定位的:认为中国近代社会激进主义发展的主流趋势社会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保守主义才是中国近代思潮的主流,并且其主要作用是负面的。
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近代中国的国家主义思潮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国家的崛起。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国家主义兴起的背景近代中国的国家主义思潮在西方工业革命、列强入侵以及中国内部的社会动荡背景下逐渐兴起。
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持续遭受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屈辱,国家的独立和民族尊严受到强烈的挑战。
这使得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华文化的衰败和中国社会的软弱,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思想体系,来振兴国家、实现国家的富强。
二、国家主义思潮的思想基础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西方的启蒙思想、民族主义等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
启蒙思想在18世纪兴起于欧洲,倡导理性、人权和法治等观念,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近代国家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则强调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认为只有民族的团结和独立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这些思想的传入深深地触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弦,他们开始认识到中国国家的弱小和落后,追求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的理想。
三、国家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孙中山。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提出了“兴中华,恢复民权,建设民国”,倡导了国家主义思想,号召民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孙中山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以及中国现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孙中山,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还有其他重要的代表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积极推动了国家主义思潮的发展和传播。
康有为强调“君权即国权”,提倡君主立宪和法治,主张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来振兴中国。
梁启超则强调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四、国家主义思潮的影响与启示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启示。
首先,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为中国人民唤醒了民族意识和自豪感,推动了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浪潮,并最终取得了国家独立和解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激进主义思潮发展脉络研究
内容摘要:激进主义思潮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具有从政治激进主义向文化激进主义转变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是在中国面临深重民族危机的历史大背景之下,由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主要的思想推动力量,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的爱国主义思潮。
实际上,它是由一系列救亡试验组成的。
具体地说,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主义思潮是以爱国主义为原动力,以进化史观为世界观,以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想为重要资源,以不断进行的各种改革和革命为具体内容的一种复合型的社会思潮。
关键词:激进主义、发展脉络、社会思潮
在激进与保守的论争中,对于激进主义思潮历史脉络的梳理上,尽管学者们的观点有细微的差别,但是大体上都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视为中国近代激进主义思潮的表现。
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主要由激进的思想构成,但是其自身的发展进程是递进的,以戊戌、辛亥、五四最为突出,但是这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正体现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
根据激进主义思潮表现强度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酝酿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败之前。
激进主义思潮已经开始露出尖尖角,但是是以隐流的形式存在。
第二个时期为凸显期,从甲午战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
激进主义两次以主角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作用,但迅速地又退居幕后。
尽管以隐流的形式却以强劲的势头发展。
第三个时期为深化期,主要指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主义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规模出现。
(一)鸦片战争一甲午战争:酝酿期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处于文化专制主义与文化排外主义的笼罩之下,举国以了解接触西方为耻,认为是通敌叛国的行为,不仅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甚至会受到政治上的攻击,乃至人身不保,依然坐着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迷梦。
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西方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中国以惨败告终,不仅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要进行巨额赔款。
一批先进人士开始认识到了解西方的重要性,并开始了这一过程。
以林则徐、魏源、姚莹等为代表,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介绍西方的情况。
并且在介绍西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可贵思路。
尽管他们所著述的书中存在着许多的纰漏,他们的思想也没有付诸实践。
但他们的主动了解认识西方的行为,以及他们的所形成的不成熟的思想在当时通体保守的社会氛围之中,仍然被认为是十分激进的,但是却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方向的。
这一小小的激进思想的萌芽,开始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渗透,介绍西方的书籍在到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已经在民间扩大了其流传的规模,了解西方的愿望要求也在强。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之后,“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思路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是清朝政府的重视。
以总理衙门的创立为开端的洋务运动开始将“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思路付诸实践,激进主义思潮开始从纯理论探讨进入到实践阶段。
从为了御敌而开办军事工业,到为了求富而开办民用工业;从对技艺的的学习深入到对学理的学习。
洋务运动伴随着将“师夷长技以治夷”的付诸实践,也在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论,而洋务派所主倡的“中体西用”也越发无法承受深刻的变革所带来的理论上的要求。
在洋务运动后期,开始出现对洋务运动的检讨与反省。
马建忠、郑观应主张在经济制度上进行改革,并提出了“重商富民”的思想。
中国传统的经济主张是“重农抑商”,“重商富民”的思想对传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不仅在经济上主张变革,而且洋务运动后期人物还提出了政治上的改革要求。
钟天纬在批评洋务运动的不足的同时提出建立一种“通民情、参民政”的政治制度。
“它表明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洋务派中的激进分子,已经意识到要想学习西方治富强之‘体’就必须对中国自己固有的君主专制的‘体’进行一番。
大有更张’的根本改革。
”(1)洋务运动历来是被视为不彻底的改革,但如果将它置于它的历史环境中就会发现,洋务运动思想的深入和行动上的推进都要与当时的保守势力进行一番拉锯式的较量。
相对于当时的历史结构环境而言,它的具有激进的特点。
特别是洋务运动中的激进派的观点有力地推进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为激进主义思潮的凸显蓄积了力量。
(二)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凸显期
甲午战争的失败直接催生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凸显,使激进主义思潮从历史舞台的幕后来到台
前。
洋务运动激进派人士可以视为维新派的先驱。
维新派进一步继承并深化了维新派先驱关于政治经济变革的观点,并以变法的形式把它付诸实践。
康有为五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他强调变法的紧迫性,他说“外衅日迫,间不容发,迟之期日,事变之患,旦夕可至。
”同时强调变法的彻底性“全变则强,小变则亡”。
(2)光绪帝颁布了百余道上谕,试图进行全面的变革。
湖南的维新运动形式更为突出,梁启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的时候,公开在课堂上借《孟子》、《论语》而阐述民权、平等的思想。
与此同时期的,比维新派思想更为激进的思想也有出现。
严复在甲午战败之后,在他所创办的报纸上发表了《原强》、《辟韩》等文章。
他反对固守儒学道统,反对借助儒学教条来提倡西学,并且对中国的君主政治进行了批判。
“君不能独治也,于是为之臣,使之行其令,事其事。
是故民不出十一赋,则莫能为之君;君不能为民锄其强梗,防其害者则废”(3)何启、胡礼垣尖锐地批评康有为用“经义取才”代替八股取士,认为“事若可行,何必古人先我。
”主张“以今通今”。
(5)
梁启超斥责君权至上论是“民贼之辟论”,认为政体之最良者,唯有民主政治而已”,赞扬“君联邦之制,以实行民主之政,则其国势之强盛,人民之自由,比可以震铄今,而家为后世万国法者。
”(6)在当时的报纸上也出现了这样的言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开始大力宣传学习西方,反对专制,争取民权的重要性,把矛头直指清王朝。
他们宣称“无朝廷而国势盛”,“有朝廷而民心散涣”。
“中国欲自强,必将以能举民权之时为起点也。
”
清末新政所创造的相对开放的言论环境,为革命派提倡的西方民权平等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以及清政府“皇族内阁”的欺骗性,使人们彻底的对清王朝失去了最后的信任,辛亥革命的暴发是绝不是历史的偶然,它是激进主义思潮发展到那个时候的必然产物,同时它也赋予了激进主义思潮新的形式。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深化期
辛亥革命之后,革命果实被篡夺,袁世凯、张勋的复辟,军阀混战,各股势力在追出权力时的恶劣行径,使中国再度出现一片混乱。
救亡人士看到的不再仅仅是政治的落后,更看到了中国社会日益败坏的道德,而这些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中国人的劣根性。
“其结果只能促使激烈的知识分子愈来愈鱼中国传统的中心价值体系疏离。
”而对传统的反叛自然而然的就是传统文化象征的孔子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反对孔教著称,但是批判孔子并不开始于五四时期。
这种思想是革命思想的组成部分,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发生,同时这种思想也预示着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论式,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源流。
五四新文化运动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学革命,同样体现了强烈的反传统主义。
“二千年来所为学问,所谓道德,所谓政治,无非推衍孔二先生一之学说”,“欲祛除三纲五伦之奴隶道德,当然以废孔学为唯一的办法”。
(7)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的大规模的反叛和更深程度的反叛,使它成为激进主义思潮在近代发展到顶蜂。
从被迫承认“我不如人”到学习西方的技术、学问;从在传统政治体制内的变革发展到否定传统的政治体制;从在政治制度内的变革发展到推翻原有的政治制度;从政治变革,政治反思发展到文化反思,甚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价值,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呈现出大体上升的趋势,同时又有起有落,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无论是在高潮期还是在低落期,激进主义思潮都有自己相应的代表人物,相应的思想主张,并呈现出前后相联的继承性。
“它既是历史的又是动态的,因为结构性变化的每一个较后阶段都与前一个阶段休戚相关。
”(8)
【1】丁伟志、陈崧.中西体用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67。
[2]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载汤志钧主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3]严复.辟韩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33
[5]胡礼垣.书保国会第一集演说后.新政真诠(第4编),上海:格致新报馆,1901年,16—17
[6]粱启超.饮冰室合集。
饮冰室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28,29,89-110
(7)钱玄同,尝试集序.新青年,4卷2号,1918年2月
(8)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