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素材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标记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知识解读】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春,在香港建立起兴中会总部,规定革命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檀香山兴中会的创建和香港兴中会总部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从此他鉴定地走上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道路。

标记中国同盟会【知识解读】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领会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知识解读】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之为三民主义。

其基本内容为:(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是革命推翻清王朝,改变其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现中国的独立。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主”,也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就是通过涨价归公和照原价收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实现土地的国有化,国家可以利用全国地产收入来发展经济。

领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知识解读】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简答题-2020年《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本科第三章辛亥革命

简答题-2020年《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本科第三章辛亥革命

简答题-2020年《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本科第三章辛亥革命给大家整理了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简答题-2020年《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本科第三章辛亥革命,科学宅家,高效备考!第三章辛亥革命1、简述晚清政府实施“新政”的背景答:《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着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2、简述革命派对中国民主革命认识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

答:(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2)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形式的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

(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这些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3、1911年保路风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答: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利益的保路运动随后兴起,四川省尤为强烈,最初,各省立宪派倡导文明保路,但遭清政府镇压,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请愿群众开枪,打死30多人,造成成都血案。

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武装暴动。

4、简述《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意义答: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国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中国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主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国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民主权利。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重点笔记(1)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重点笔记(1)

第三章⾟亥⾰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 年⾄ 1907 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命⼿段还是改良⽅式这个问题,⾰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场⼤论战。

⾰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命的必要性,正义性, 进步性。

⾸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因此,爱国必须⾰命。

只有通过⾰命,才能"免⽠分之祸",获得民族独⽴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命,⽽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命虽不免流⾎,但可"救世救⼈",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们在⾰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乃⾄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命本⾝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命的两个⽅⾯。

2,为什么说孙中⼭领导的⾟亥⾰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化? ⾟亥⾰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的的⾰命,是⼀次⽐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命。

在近代历,⾟亥⾰命是中国⼈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奋起⾰命的⼀个⾥程碑, 它使中国发⽣了历史性巨变。

第⼀,⾟亥⾰命*了封建势⼒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亥⾰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了中国历第⼀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亥⾰命给⼈们带来⼀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亥⾰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发⽣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亥⾰命不仅在⼀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涨。

3,⾟亥⾰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案是⾏不通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自学本科复习资料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自学本科复习资料 第三章 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破产
开始: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两年后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结果:“预备立宪”并没能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危机。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背景条件 革命活动宣传
内忧外患 清末“新政”破产
资产阶级发展
辛亥革命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外患:1904-1905,日俄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
背景条件
内忧: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内忧外患 清末“新政”破产
资产阶级发展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条件
内忧外患
外患:1904-1905, 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
概括
民族 主义
民权 主义
民生 主义
内容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措施 •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创立民国 •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平均地权
缺陷 • 反对阻碍革命的满族人但并没有明确反帝 • 没有明确劳动人民的地位。
3.1.3.1三民主义学说
第一节 举起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16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 主义,简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
民权 主义
民生 主义
内容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措施 •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缺陷 • 反对阻碍革命的满族人但并没有明确反帝
3.1.3.1三民主义学说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著书立说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与考题详解第三章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创立者:孙中山黄兴) P44 P40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心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P4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 P42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的一部宪法是《钦定宪法大纲》 P4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兴中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p431895年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总部设在香港p431904年,孙中山发表的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p43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p4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P44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p44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p45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武昌起义 p46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的都督是黎元洪 p47保路风潮中,运动最强烈的省份是四川 p47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标志是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p4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p48《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P48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 p48北洋军阀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p511913年3月,被袁世凯刺杀的是宋教仁 p51袁世凯为得到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p51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p53袁世凯复辟帝制,举行登基大典是在 1916年1月1日 p51从1916年1月1日复辟到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袁世凯称帝83天,同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

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

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之评 价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 的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 以民族主义为基础,以民权主义为核心, 以民生主义为重要补充,反映了旧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符合当时中国人 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愿望,对推 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孙中山开始认 识到,只有推 翻清朝封建专 制制度,才能 够拯救中国。
李鸿章衙门大院(天津)
1、兴中会成立 1894年11月,孙中山 在檀香山华侨中建立兴中 会。入会秘密誓词为: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 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 兴中会总部。兴中会的建 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初步形成,表明孙 中山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 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在延安
毛泽东高度评价 辛亥革命。1939年5月 4日,他在延安举行的 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 会上指出: “中国反帝反封 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正规地说起来, 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 的。”
湖 北 军 政 府
人物介绍:
黎元洪,湖北黄陂人。曾在天津北洋水师 学堂学习,毕业后在海军服役。甲午战后, 他帮助张之洞教练新军。 当时,孙中山远在美洲, 黄兴在香港,宋教仁在 上海,孙武与蒋翊武失 去联络。革命党人错误 地自认为“资望”不够, 以手枪逼迫黎元洪担任 湖北军政府都督。
黎元洪
各地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散布各地
下,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 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在中国延续了 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走到了尽头。

近代史复习纲要3-4章

近代史复习纲要3-4章

近代史复习纲要3-4章第三章:辛亥革命(创立三民、宣传辩论、武昌起义、果实被抢、军阀统治)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民族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国际上《辛丑条约》+国内拒俄、拒法、抵制美货,收回利权及四川保路运动)2.导火线:新政破产→新政内容→1906废除科举→颁布商律→皇族内阁(13人,9满族,7皇族)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发展,其骨干力量是资产姐姐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二、革命派的活动即革命前期准备1.组织:1894.孙中山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香港兴中会总部,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2.著书立说:1)章炳麟《驳》→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2)邹容《革命军》→阐述民主革命正义性和必要性,建立中华共和国3)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抨击瓜分阴谋,号召推翻清政府3.组织建党:1)兴中会成立后又成立:黄兴华兴会,蔡元培光复会,科学补习所,岳王会2)1905孙中山、黄兴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资政党/标志民革新阶段,孙为总理,黄为执行部庶务,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机关报《民报》。

三、三民主义学学说,革命与改良辩论1.三民主义学说内容及评价:民族、民权、民生→P44-P55(多选、简答、论述)2.革命与改良辩论:“三个要不要”→P55(多选,简答,注意与P35页的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区分开来)1)内容:要不要革命手段翻清,这是焦点;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2)意义:划清革命改良界限,民主思想及三民思想广泛传播,为推翻清朝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3)局限:未能认清帝国主义本质,民主制度理解局限在形式上,未把土地改革和反封建联系起来,没能解决农土地问题。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一、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1.四川保路运动:粤汉、川汉铁路,四川省为主,赵尔丰,成都血案2.武昌起义:1911.10.10,占领武昌,控制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都督3.中华民国成立1912.1.1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约法》的性质、意义、局限性→P48(识记,单选、多选)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局限性及经验教训→P49(简答、论述)1.意义:1)推翻清王朝2)宣告君主专制结束和民国建立3)思想解放4)社会经济、思想等变化5)反帝2.局限:1)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2)没充分发动依靠民众3)没建立坚强革命政党3.经验教训:1)只推翻清政府,没完成反帝反封任务2)资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需要新探索,谋新出路三、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和反对北洋军阀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一次护法→二次护法)1.北洋军阀统治的方式或表现1)政治上:A扩军、立特、立法、杀革命党, B毁弃民主制度、暗杀宋教仁、遣散国民党和议员、炮制《中华民国约法》2)经济上:维护帝、地、买办资的利益 3)文化上:尊孔复古,遏制思想解放2、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1913二次革命:李烈钧、黄兴,南京讨袁,战事集中于九江、南京2)1915护国运动:蔡锷,云南反袁称帝3)1917一次护法:孙中山,广州,依靠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饶打直系军阀4)1920二次护法:孙中山,广东,依靠陈jing明,孙登永丰舰指挥→二次护法失败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共诞生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五四运动前的世界形势:1.1914-1918一次世界大战2.1917俄国10月革命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4.凡-华体系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著作、主要阵地、内容、意义、局限性1.代表人、著作、主阵地:陈独秀《新青年》、蔡元培北大校长,李大钊、鲁迅、胡适撰稿,北大和《新青年》成主阵地2.内容:1)民主和科学→P57(展开,简答,论述)2)提倡白话人、新文学3.意义:是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1)反封建2)宣传民主科学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4.局限性:了解便可.李大钊最早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P58三、五四运动→条件、导火线、过程、特点和意义→P59(多选、简答)1.特点:1)新时代即社义革命2)新力量增长即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3)新文化运动准备了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2.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德国一切权利转给日本3.过程:1919.5.4北京学生天安门示威,口号…,后运动中心由北京转至上海,运动主力由学生转至工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课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课件
41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 思想大解放。
42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经济、 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 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 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 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 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 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1、内容: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2、论战结果
瓦解

寻找代理人
袁 世 凯 就 任 临 时 大 总 统

企图武力干涉 辛亥革命失败
1912.9,任命赵秉钧(前为唐绍仪、陆征祥)为内阁总理, 控制政府。
1913.3.20,刺杀宋教仁。 4月“善后大借款”,7-9月镇 压“二次革命”,10月当上正式大总统,11月解散国民党。
1914.1,取消国会,5月废除孙中山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可以连任。 1915.5.9,签订《二十一条》,12月12日复辟帝制。
1908年,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
喻培伦
林觉民
2、保路运动和武昌首义及各地响应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 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 日,清廷在邮传大臣 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 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 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 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 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还四川的 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 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 动。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成为武昌起义的 导火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辛亥革命
10/14/2018
10/14/2018
10/14/2018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 3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0/14/2018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或时代背景)
•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 府已经彻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愿沦为“洋人的朝廷”,列强加强了对清政 府的政治控制,竭力扩展在华经济势力。清政府既要对外赔款,又要对内搞“新政”, 财政开支激增,负担沉重,激起民众普遍反抗。在1902年至1911年,各地民变多达 1300余起。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 动。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0/14/2018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派 的 阶 级
10/14/2018
基 础 和 骨 干 力 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据统计,1895年至1911年间,新 设立的民族资本厂矿达800家,资 本额超过1.6亿元。
(1)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10/14/2018
1905年赴欧考察各国宪政的五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合影
10/14/2018
• 日俄战争证明日本立宪政体成功。梁启超与革命 派的辩论 • 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的报告。 • 各方认同立宪,但目的不一 • 1906年9月机构改革,重整之后,汉人在政府高层 中占据了不足三分之一的职位,地方上设财政局 和新军,削弱汉人督抚的权力。 • 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九年后生效。 《大纲》实质是加强皇帝的权力 • 太后死,皇族内阁成立,证明是一场骗局 • 《宣告全国书》:“没有希望啦!”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工商业: 棉纺织业:1905—1910,新增9家。 采矿业: 1895—1913,22073000元。 1906—1909,13381000元,60%。 商办银行: 1897,上海中国通商银行; 1903,天津志成银行 ; 1905,北京大清户部银行(后改为中国银行)。
章太炎像
黄兴像
10/14/2018
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日俄战争
时间: 1904、2--1905、9(清朝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 ) 地点: 中国东北 交战双方: 日本、俄国 交战原因: 双方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 性质: 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不义之战,是交战双方站在 对立的立场同时侵略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利 权的战争。 • 结果: 日本获胜,日俄双方签订《朴次茅斯和约》,之后 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东三 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 • • • •


10丑条约》主要内容
•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保证严禁 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 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划北京东交 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 住。
10/14/2018
10/14/2018
清政府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大祸,才晓 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 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掩饰国民的耳目,讨 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光明,那 黑暗反倒是加了几倍。 ”
——陈天华《警世钟》

10/14/2018
新政在主观上是为了防止革命掀揭屋顶而打开的一个窗洞,但在客 观上却成为时势假手不愿改革者而实现的一场改革,历史常会使动 机与效果大相异趣。 清政府原想借此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新政没有延长它的寿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加速了他的灭亡。他推行教育改革,是想造就 “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新式学堂中还是留学生 中,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通于传统 的知识分子群体,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清政府在全国各省扩编新 军原本是想借此来弹压各种可能会出现的变乱,却又给革命党人在 各省以发展革命势力的机会。新军绝大多数成了王朝的“叛兵”。 奖励实业,原想借此以摆脱严重的财政危机,却导致了资产阶级利 益与专制制度的冲突越来越大……所有这一切,都走向了预想的反面, 何以会如此?
10/14/2018
(2)资产阶级革命派骨干力量的形成: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 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这些青年学生接 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 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 的新道路。 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留日学生最多时达 近万人。有些人还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他们在国外更 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 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 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10/14/2018
清末“新政"
• • • • • • • • • 原因: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 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 时间: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新政”内容: 1 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2 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 3 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废除科举考试1906 4 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5 1906年预备仿形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结果: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成立,宣告清末“新政”的失败与破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